非洲地區天然資源豐富,但是曆經早期殖民統治的強取豪奪,大肆搜颳,近期的人謀不臧,戰亂紛紜,爭權奪利,疾病橫行,社會安全體製崩潰,貧富懸殊拉大,失業率很高,窮鄉僻壤的居民甚至勞碌終日仍難以取得溫飽。這種現象在本書所描述的五個南部非洲國傢──南非、賴索托、史瓦濟蘭、莫三比剋以及辛巴威,隨處可見。
慈濟人懷著悲天憫人的胸懷,在遙遠的黑色大陸撒播大愛。他們帶領一群本土誌工,冒著生命危險,深入蠻荒之地,去救助及教育當地貧病的居民,奉行慈濟宗門人間路的信念,而且不求迴報。
有的誌工在遭受槍擊後,不但沒有恨意,反而認為自己做得不夠好;有的誌工自備理發工具,為長滿頭癬的兒童修整門麵,卻因吸入過多頭癬細菌而得重病,但仍努力不懈;有的誌工以剋難方式,替當地學童整建學校,募集書冊,訓練謀生技能;有的不懼病菌感染,膚慰愛滋病患。
作者透過兒時的記憶,以傢書的方式,將發生在颱灣窮鄉僻壤(颱南北門)周遭的人與事,與非洲南部五國的貧睏落伍狀況,作一有趣的對比與連結。不僅見證颱灣人在遙遠非洲的傳奇故事,也觸動人們珍惜眼前的平安幸福。
作者簡介
凃心怡
颱南市北門區人,慈濟大學傳播學係畢業,目前擔任慈濟人文誌業中心中文期刊部編撰,著有《彩虹上的鑽石——南非》、《落地生根‧否極泰來》。
學生時代即熱愛閱讀,鍾情曆史,對傢鄉土地懷有深切情感。跟隨誌工腳步,採訪視野從都會人情擴及偏鄉苦難,並跨齣颱灣,觸及中國大陸、泰國、日本、南部非洲五個國傢。期盼將所感所受,化為簡明字句,洞見人與人之間的深情大愛。
攝影/林炎煌
一九五三年生於颱中縣烏日鄉,十六歲開始學攝影,三十七歲加入慈濟人文真善美誌工,四十八歲成為慈濟人文誌業中心中文期刊部攝影。
人生走過一甲子,感恩有緣遇見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尤其來到中文期刊部工作,有幸採訪過二十個國傢,透過鏡頭不斷見證人性的美善,也常提醒自己是否常保有「感恩與純真的心」!
〈推薦序〉看見遠方,珍惜眼前 陳永綽
【上冊】
第一封信 掠奪與奴役
第二封信 窮人的天堂
第三封信 愛不設防
第四封信 擁抱荊棘
第五封信 沙灘上的海星
第六封信 亞特蘭提斯
第七封信 瑪麗媽媽
第八封信 天地教室
第九封信 鞋廠裏的課輔班
第十封信 一本書一扇窗
第十一封信 現代武訓
第十二封信 打抱不平
第十三封信 勇闖黑人部落
第十四封信 黑色的病
第十五封信 餵養愛滋遺孤
第十六封信 祖魯女人
第十七封信 不上天堂
【下冊】
第十八封信 非洲小瑞士
第十九封信 不遠韆裏
第二十封信 愛上莫三比剋
第二十一封信 王冠上的失落寶石
第二十二封信 被搶不如分享
第二十三封信 糧水荒
第二十四封信 水珍珠
第二十五封信 剃三萬顆頭
第二十六封信 荒地上興學
第二十七封信 自由小學的驕傲
第二十八封信 麵包超人
第二十九封信 國中之國
第三十封信 轉身 看見天堂
第三十一封信 俯拾皆寶
第三十二封信 飽滿的力量
第三十三封信 鼕的祝福
推薦序
看見遠方,珍惜眼前◎陳永綽
認識慈濟人文誌業中心中文期刊部撰述凃心怡小姐,是個很偶然的機緣。我們在大愛電視颱一起接受《經典雜誌》總編輯王誌宏先生的訪談,討論南非的風土民情。當時我就覺得坐在旁邊侃侃而談的這位女士,年紀雖輕,但是對於南部非洲的瞭解,並不亞於職業外交官。
幾天後,我接到她寄來的一本採訪實錄《彩虹上的鑽石──南非》,翻閱之後,愛不釋手。因為她在書中所描述的人事地物,對我而言都非常真切。我曾奉派到南非約翰尼斯堡擔任處長三年,對當地及鄰近國傢的民情略知一二。
凃小姐的文章適時勾起我對南非的種種甘苦迴憶,心情也隨著她所描述的人、事、地、物而澎湃起伏。因此,當她打電話請我為她的新書寫序時,明知國內瞭解非洲事務的學者專傢很多,比我更適閤為本書寫序的人比比皆是,卻捨不得拒絕;或許是個人對南非那一分難以割捨的情結,以及凃女士細膩的觀察力與生動的筆調,令人難以迴絕吧!
颱灣與南部非洲距離相當遙遠,套一句作者的話「颱灣與南非的距離是從春天到鞦天,並橫跨六個時區,從北半球到南半球」。飛一趟要十四個小時,如果再轉到史瓦濟蘭或辛巴威等鄰近國傢,那就更久瞭。
所以,多數國人對南部非洲的瞭解都侷限於一般媒體泛泛的報導,不夠深入,而且印象容易偏頗,對那個區塊所發生的事,常會有「跟我有什麼關係?」的直覺。然而,我們身在這個資訊爆發的地球村時代,全球任何一個角落所發生的天災人禍,不論你我接不接受,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我們的生活。飢荒、貧窮、戰爭或傳染病,並不會因為政治的疆界而有所阻隔。
非洲地區天然資源豐富,但是曆經早期殖民統治的強取豪奪,大肆搜颳,近期的人謀不臧,戰亂紛紜,爭權奪利,疾病橫行,社會安全體製崩潰,貧富懸殊拉大,失業率很高,窮鄉僻壤的居民甚至勞碌終日仍難以取得溫飽。這種現象在本書所描述的五個南部非洲國傢──南非、賴索托、史瓦濟蘭、莫三比剋以及辛巴威,隨處可見。
曾經有人說,佛教未來的希望在非洲。因為在政經發達的地方,一般人養尊處優慣瞭,追求的是錦衣玉食、富貴名利等物質上的享受,願意拋除物欲虛心嚮佛的人幾稀。但是在窮苦的非洲地區,多數人在難以溫飽的情況下,接引他們走菩薩道或許相對容易。
慈濟人懷著悲天憫人的胸懷,在遙遠的黑色大陸撒播大愛。他們帶領一群本土誌工,冒著生命危險,深入蠻荒之地,去救助及教育當地貧病的居民,奉行慈濟宗門人間路的信念,而且不求迴報,令人感佩。
有的誌工在遭受槍擊後,不但沒有恨意,反而認為自己做得不夠好;有的誌工自備理發工具,為長滿頭癬的兒童修整門麵,卻因吸入過多頭癬細菌而得重病,但仍努力不懈;有的誌工以剋難方式,替當地學童整建學校,募集書冊,訓練謀生技能;有的不懼病菌感染,膚慰愛滋病患。
這群犧牲奉獻默默行善的慈濟誌工,以約堡的張敏輝師兄、雷地史密斯的施鴻祺師兄、德本的潘明水師兄、辛巴威的硃金財師兄以及莫三比剋的蔡岱霖師姊等人為代錶,背後那一段感人的傳奇故事,都詳錄在本書,值得讀者深入品味。
作者透過兒時的記憶,以傢書的方式,將發生在颱灣窮鄉僻壤(颱南北門)周遭的人與事,與非洲南部五國的貧睏落伍狀況,作一有趣的對比與連結,相當具有可讀性。比如說在四、五十年代,颱灣學童頭上常有頭蝨,要用DDT消毒;目前非洲兒童身上則有頭癬,得理光頭再擦藥。
五、六十年前,颱灣南部因飲水中含砷量過高造成末端截肢的「烏腳病」,生不如死,令人聞之色變;南部非洲則有多數人不敢麵對的「愛滋病」,僅南非一國,平均每十人就有一人是HIV帶原者,愛滋病患者超過五百五十萬人。
在颱南北門鄉下,一間小而簡陋的圖書館,就能帶領一個天真無邪的小孩,神遊在安徒生的童話世界裏,逐漸展開她對世界的認知與好奇;在南非偏鄉,由於欠缺教育資源,學童們連「熊」都不認識,因為南非沒有熊,圖書館也沒書……
事實上,本書可說是一本大愛的全紀錄,記載著慈濟人在非洲黑色大陸如何見苦知福,勤行菩薩道,透過愛與關懷去與那些苦難的居民廣結善緣。
當你捧起這本書倚窗詳讀,就像是看到遠方親人捎來的傢書,跟你訴說遙遠非洲的種種傳奇故事,非常親切感人,心情不但會隨著那些人的不平凡際遇而起伏,也會更加瞭解我們在颱灣能夠平安溫飽,而且有餘力去幫助需要的人,是何等的幸福、感恩!
證嚴上人一直要我們知福、惜福、再造福。本書的齣版,適可為慈濟人在非洲南部廣行菩薩道的事蹟,作一詳盡的見證。倘能藉此振聾發聵,警醒我們要好好珍惜目前擁有的一切,或許也是作者內心深處小小的期望吧!
(本文作者為中華民國退休大使)
最近,我對“慢閱讀”這個概念特彆著迷,總覺得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太需要一些能夠靜下心來,慢慢品味的讀物。《來自非洲的33封信》給瞭我這種感覺。它不是那種一眼就能看完的快餐式讀物,而更像是拆開一個精美的禮盒,裏麵是層層疊疊的驚喜。我能想象,每一封信都如同一次遠方的對話,作者可能用著一種充滿詩意和哲思的語言,在講述著他在非洲的所見所聞所感。我喜歡那種不急不緩的節奏,喜歡那種娓娓道來的敘事方式。也許,其中會有關於非洲大草原上日齣日落的美景,關於古老森林裏神秘動物的低語,關於不同民族的獨特節日和儀式,還有那些在平凡生活中閃耀著人性光輝的普通人。我特彆好奇,在“33封信”這個相對固定的結構下,作者是如何展開他的敘事,如何串聯起這些看似獨立的片段,最終形成一個完整而動人的整體。這套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瞭解非洲的一個窗口,更是一次與自己內心對話,一次重新審視生活、重新發現美的契機。
评分我是一個對人文曆史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尤其是那些關於不同文明碰撞和交流的敘事。《來自非洲的33封信》這個書名,雖然聽起來很個人化,但“非洲”這個關鍵詞立刻抓住瞭我的注意力。我知道非洲大陸擁有悠久而復雜的曆史,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同時又承受瞭殖民主義的創傷,至今仍在經曆著各種社會變革。我猜測,這33封信很可能不僅僅是簡單的個人情感抒發,而是會蘊含著作者對非洲曆史、文化、社會現狀的深刻洞察。也許其中會有關於古老部落的傳說,有關於宗教信仰的演變,有關於政治格局的變遷,有關於經濟發展的挑戰,更有關於普通人生存狀態的真實寫照。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視角,讓我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非洲大陸的多元性,理解那裏人民的智慧和韌性。我更期待它能引發一些思考,關於文明的交流與互鑒,關於個體在曆史洪流中的位置,以及我們作為地球村的一份子,該如何去理解和關懷一個如此獨特而又充滿活力的存在。上下冊的篇幅,也預示著內容的豐富性和深邃性,足以讓我進行一次深入的閱讀之旅。
评分拿到這套書的時候,我的第一感覺是它有一種沉甸甸的分量,不僅是紙張厚實,更是內容上的厚重感。我對非洲的瞭解,說實話,大多停留在新聞報道中的衝突、貧睏和疾病,這總讓我覺得非洲是一個充滿苦難的形象。然而,我內心深處也知道,那片大陸絕不僅僅如此。那裏有著世界上最多樣化的生態環境,有著最古老、最璀璨的文明,有著最熱情、最堅韌的人民。《來自非洲的33封信》這個名字,首先就讓我看到瞭希望和溫暖的可能。我不認為它會是一本充斥著絕望和悲傷的書,反而更傾嚮於它會是一次與非洲人民心靈的對話,是一次對非洲文化深度的挖掘。我猜測,書中的“信件”可能來自於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身份和視角,共同描繪齣一幅多維度的非洲畫捲。或許有對傢鄉的熱愛,有對未來的期盼,有對生活瑣碎的感悟,也有對人類共同命運的思考。我非常期待能在這33封信中,看到非洲人民積極嚮上的一麵,看到他們麵對睏境時的智慧和樂觀,看到他們對生活的熱情和對夢想的追求。我想,這套書或許能夠幫助我打破固有的刻闆印象,看到一個更真實、更立體、更富有生命力的非洲。
评分這套書我還沒來得及細讀,但光是封麵設計就讓我愛不釋手。那種古樸的紙張質感,搭配上充滿異域風情的插畫,仿佛能隔著包裝就聞到非洲大陸那特有的泥土和陽光的味道。我一直對非洲這片神秘的土地充滿好奇,從小時候看的紀錄片,到後來讀到的一些關於殖民曆史和文化碰撞的書籍,都讓我覺得那裏有著太多未被講述的故事,有著深沉而磅礴的生命力。這次偶然看到瞭《來自非洲的33封信》,書名就透著一股故事感,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尤其喜歡這種“信件體”的敘事方式,總覺得它帶著一種近距離的親切感和真摯的情感,仿佛作者就在你耳邊娓娓道來,講述著那些遠在天邊的見聞和感悟。我已經想象瞭很多種可能性:或許是來自一位在非洲生活多年的旅行者的觀察日記,記錄著當地的風土人情,分享著與不同種族、不同信仰的人們交往的點滴;又或許是某位學者對非洲曆史、文化、社會問題的深刻反思,用書信的形式傳遞他的思考和洞見。無論如何,我期待它能帶我穿越時空,去感受那片土地的脈搏,去聆聽那些在風中迴響的聲音。上下冊的體量也讓我覺得足夠充實,能夠讓我沉浸其中,慢慢品味。
评分老實說,我選擇這本書,很大程度上是被它的“神秘感”所吸引。非洲,對於我們大多數身處現代都市的人來說,依舊是一個遙遠而充滿未知的地方。我們通過電影、通過媒體,看到的是那些被簡化、被符號化的形象,很難真正觸碰到那個大陸的肌理。《來自非洲的33封信》這個書名,給我一種“窺探”的感覺,仿佛有人願意打開一扇門,讓我得以從一個特彆的視角去觀察和理解。我很好奇,這33封信究竟是誰寫給誰的?寫信人的身份是什麼?他/她身處非洲的哪個角落?又經曆瞭什麼?是遠行的遊子對故土的思念?是初來乍到的旅行者對新奇世界的記錄?還是身處異鄉的文化觀察者對這片土地的深度解析?“33”這個數字也很有意思,它不像“100”那樣象徵圓滿,也不像“10”那樣整齊,它帶有一種恰到好處的“不完整”感,似乎每一個數字都代錶著一個獨立的故事,共同串聯起一個更宏大的敘事。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不那麼“主流”的聲音,一些更加個體化、更加細膩的觀察,讓我能夠跳齣宏大敘事,去感受非洲人民真實的喜怒哀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