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往那裏走,因為那裏看不見路:我的十年社工小革命

我往那裏走,因為那裏看不見路:我的十年社工小革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社工
  • 社會工作
  • 個人成長
  • 反思
  • 底層群體
  • 社會觀察
  • 紀實文學
  • 十年
  • 中國社會
  • 邊緣人群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這纔是真正的小革命!
──何榮幸(天下雜誌總主筆)

方昱的十年清水溝之旅(尚未結束),
是一趟颱北愛麗絲的南投鄉間冒險之旅。
──謝國興(中央研究院  颱灣史研究所所長)

  從繁華都市到九二一災區,從天真社工到務實商人
  對環境、工作、人際與自我認同的顛覆與自省

  所謂的「社區工作」到底是什麼?
  所謂的「災後重建」要重建的是什麼?
  所謂的「社會工作者」該堅持與不斷思考的又是什麼?

  九二一大地震一年後,都市女青年方昱,進入鹿榖的清水溝重建工作站,為當地老人打造「老人食堂」,經營「問茶館」、「清水茶館」,一待就是十年。作者寫下這十年來社會工作的迴顧,分享瞭所經曆的田野故事與在其中穿梭的人物風貌;更重要的是,以親身經曆來犀利檢討現今大眾對於「社會工作」的想像,以及「社工」自身對自我認同的再反省。

  故事會呼喚更多的故事。

  社會工作,是青春熱血,也是一生誌業。這是一個充滿勇氣與毅力的生命故事,藉由這個故事,傳達對自我內在、鄉土大地,與對社會工作的真誠呼喚。

  我念的是社會工作,社會工作讓我們相信助人的重要,
  但是,我自己也要相信的是彆人也會幫助我,
  如果我不相信互助,就也同樣幫助不瞭彆人。
  ──方昱

作者簡介

方昱

  一九七六年齣生於颱北市。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博士。九二一大地震後,於二○○○年至南投鹿榖災區投入社區工作,從此定居鹿榖。曾任南投縣鹿榖鄉清水溝重建工作協會社工督導、問茶館有限公司董事長。現為中部各大學社工係教書臨時工、漂流社工齣版社負責人。

《我往那裏走,因為那裏看不見路:我的十年社工小革命》圖書簡介 這是一部關於在晦暗中摸索、在無路處開路的非虛構成長史詩。 本書並非一部刻闆的專業指南,也不是空泛的理論說教,它是一份深藏在田野與案主生命褶皺中的十年手記。作者以其本名——一個在社會工作領域摸爬滾打瞭整整十年的行動者——帶領讀者進入那些常被光鮮報道遺漏的角落:城市邊緣的微光、傢庭衝突的暗流、體製壁壘下的個體掙紮。 核心議題:在“看不見的路”上行走 “我往那裏走,因為那裏看不見路”,這句話是貫穿全書的行動哲學。在社會工作實踐中,尤其是在麵對復雜、結構性睏境時,既有的“路標”往往是失效的。傳統路徑依賴的乾預模式、僵化的政策框架,在麵對真實、混沌的人類經驗時顯得蒼白無力。這本書記錄的,正是作者如何拒絕被既有的地圖所框定,如何在一片迷霧中,憑藉著對人性的深切關懷與對製度的敏銳洞察,一步步開闢齣屬於自己的、更具生命力的工作方法。 第一部分:初入迷宮——理想與現實的劇烈碰撞 章節聚焦: 菜鳥的幻滅、專業倫理的重塑、微觀世界的大地震。 作者以飽含熱情的初入職場者的姿態開篇,描繪瞭社會工作初期的浪漫主義想象。然而,這份浪漫很快被現實的重量擊碎。無論是麵對高強度的危機乾預、資源分配的極度不均,還是在麵對個案的“反抗”與“不配閤”時,作者被迫直麵一個核心問題:工具理性是否能真正丈量人心的深度? 此部分大量穿插瞭作者在不同服務領域(如社區重建、青少年危機乾預、臨終關懷)的第一手案例。這些故事並非為瞭獵奇或展現社工的“高尚”,而是精確地剖析瞭在特定情境下,乾預的邊界在哪裏,以及當專業話語失效時,人與人之間最原始的信任是如何建立起來的。一個關於如何與一個拒絕溝通的輟學少年建立連接的長篇敘事,是本部分的標誌性章節,它揭示瞭“專業距離”在某些時刻必須被打破。 第二部分:掘進深處——製度的紋理與個體的韌性 章節聚焦: 結構性暴力、跨界閤作的壁壘、在“救助”與“賦權”之間的拔河。 隨著工作年限的增加,作者的視野從個案轉嚮瞭係統。她開始意識到,許多看似是“個人問題”的睏境,其根源植根於更宏大的社會結構之中。這部分內容側重於對“隱性權力”的審視。 書中詳盡記錄瞭作者如何試圖打破不同服務係統之間的“楚河漢界”——醫療、教育、司法體係之間信息的不對稱與目標的不一緻,如何成為瞭阻礙案主真正獲得福祉的巨大障礙。作者講述瞭她如何花費數月時間,在不同的政府部門之間穿梭、談判,隻為爭取到一個案主本應享有的基礎權利。這不是一場光榮的戰鬥,而是一場關於耐心、策略和對人性不滅信念的持久戰。其中,一篇關於“如何幫助一位長期處於傢暴陰影下的母親,既擺脫危險,又不失去對自我決斷權的堅持”的章節,深刻探討瞭“賦權”的真正含義——它不是給予,而是喚醒被壓抑的力量。 第三部分:小革命的發生——重建工作、生活與自我 章節聚焦: 在高壓下保持“人”性、對職業倦怠的內嚮性反思、社工哲學的本土化構建。 “小革命”並非指推翻宏大的社會結構,而是指在日常的、微小的互動中,對既有工作範式進行根本性的顛覆與重塑。這是全書中最具反思性和前瞻性的部分。 作者坦誠地描述瞭職業倦怠、道德睏境帶來的深刻自我侵蝕。在目睹瞭太多的無力後,她如何進行自我“修復”和“重裝甲”?本書提齣瞭一個核心觀點:社工必須將工作視為一種持續性的“自我質詢”,而不是一項可以被完全標準化的任務。作者開始探索如何將東方的哲學智慧與現代社工技巧相結閤,創造齣更貼近本土文化語境的服務模式。例如,在處理社區的集體創傷時,她如何引入瞭非正式的、基於“在地敘事”的儀式和討論,而非僵硬的心理谘詢流程。 結語:燈火闌珊處的微光 本書的結尾並非一個完美的句號,而是一個充滿希望的開放式問號。作者承認,路依然看不清,挑戰依然存在。但十年的行走讓她明白:真正的力量並非來源於手中的工具箱有多精良,而是來源於那份敢於踏入黑暗、不懼迷失方嚮的勇氣。 《我往那裏走,因為那裏看不見路》獻給所有在邊緣行走、試圖用同理心去填補社會裂痕的行動者們。它是一份緻敬,更是一份邀請——邀請讀者一同加入這場沒有地圖的探索之旅,去相信,隻要我們持續地走下去,腳下終將生齣新的路。 適閤人群: 資深與新手社會工作者、公共政策研究者、對基層治理與城市邊緣議題感興趣的非虛構文學愛好者。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推薦序一
推薦序一
推薦短語

前言
第一章 清水溝與我
第二章 妹妹
第三章 老人食堂
第四章 誰是自己人
第五章 漂流社工
第六章 從閤作社到問茶館
第七章 從問茶館到清水茶坊
第八章 離開與開始

附錄:清水溝大事記
圖片集:清水溝歲月

圖書序言

推薦序一

這纔是真正的小革命!∕何榮幸(天下雜誌總主筆)
 
  作為一個社工係的逃兵,看完這本精彩的災後重建社會工作者曆程後,隻有一句話能夠形容我的感受:這纔是真正的小革命!

   我是在一九八五年考上颱大社會係社工組。跟本書作者方昱相同的是,我們同樣因為社會係不必再接觸數學,因而找到一個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但與方昱截然不同的是,我隻念瞭一年社工組,就申請轉係到社學組,方昱卻一路念到博士班,並在九二一災區從事社區工作整整十年。

  二○○九年,九二一地震十週年前夕,我決定在中國時報「我的小革命」專版製作「九二一月」專題,嚮長期投入災後重建的社區工作者緻敬。因此,我和黃哲斌、高有智等中時同事來到南投鹿榖鄉「清水溝工作站」,訪問靈魂人物冷尚書、方昱等人,並將書寫焦點置於自我改造的颱大社會係學妹黃毅綸身上。

   當時我們以為,先後打造「老人食堂」與「清水茶坊」,看起來沉穩內斂、很有經營能力的方昱,從都市來到鄉村並沒有適應問題。因此我們跟隨曾經適應不良的黃毅綸,到社區逐一送餐給獨居老人,進廚房看社區媽媽如何供餐,觀察「老人食堂」的運作情況,並訪問黃毅綸接下「清水茶坊」總經理後碰到的經營難題,彷彿「老人食堂」與「清水茶坊」的存在理所當然,隻有新來的小妹妹會手忙腳亂。

  現在我纔知道,這真是一場美麗的誤會。

  在此之前,就讀東吳社工所期間來此埋鍋造飯的方昱,早已經曆她口中從「妹妹」到「姐姐」再到「媽媽」的自我改造過程。她創建「老人食堂」的從無到有經驗,是一場驚心動魄的小革命;她對於「社區自力照顧係統」的思考與實踐,則是一場深刻反思的小革命。

  閱讀本書的過程中,我不斷自問:

  ──如果當年留在社工組,我有勇氣放下都市菁英虛矯身段,到九二一災區看似鳥不下蛋的地方,剋服萬難埋鍋造飯整整十年?

  ──碰到地方傳統勢力搶奪政府補助時,我能夠展現智慧與其周鏇,在保護自己之餘,還能奮力突圍?

  ──從接受政府補助的社福團體,到不接受政府補助的社區自力照顧係統,我能夠妥善拿捏「社會工作者」與「商人」的角色分際?

  ──當誌同道閤的戰友發生嚴重內部衝突時,我能夠真誠地麵對自己的恐懼與弱點,與同伴交心後形成更穩固的革命情感?

  ──與社區媽媽們長期閤作後遭到「背叛」,我能夠把受傷的情感深深埋在心底,重新釐清團體定位與人際關係?

  ──麵臨社工界「自己人」,我能夠把反省焦點轉嚮對內,深刻檢討社會工作者應該與政治、權力、社區保持什麼樣的關係?

  這些問題,每一項都非常艱難,也都沒有標準答案。能夠同時做好幾項,已經難能可貴。方昱一路走來雖跌跌撞撞,卻以無比的勇氣、毅力與承擔,過瞭一關是一關,最後終於完成屬於她自己、值得鼓掌喝采的小革命。

  對我來說,本書最動人之處,在於方昱自我揭露的一封又一封真摰信件。

  原來,這位外錶冷靜的女生,無論是對人或對事,內心深處都如此火熱。麵對過往一道又一道的傷口,方昱毫不避諱、勇敢直視,這種無比真誠的特質,或許正是她可以不斷挑戰自己的最大動力。

  奇特的是,方昱可以一方麵嚴肅審視內心,另一方麵展現社會工作者身上少見的幽默感,形成這本書的另一項魅力。當我看完「『妹妹』與『蟑螂』交手的五迴閤」章節,真是忍不住大笑不止,這種幽默感加上生動文筆,讓本書處處洋溢某種精準的自我嘲諷(但一點也不犬儒),在閱讀上充滿樂趣。

  本書雖然從頭到尾都在反思與挑戰社工「專業」,但就如方昱自己的形容,她是社會工作生齣來的小孩,始終帶著社會工作的祝福與詛咒。會這樣自我定位的人,對於社會工作者這個身份的認同與驕傲,其實遠超過外人的想像。

  我雖然是社工係的逃兵,但很慶幸能以記者身分報導方昱在九二一災後重建的奮鬥故事,並且見證這本書的齣版,在多年後再度感受屬於社會工作的真誠與炙熱。  

推薦序二

俟河之清:颱北愛麗絲的鄉間冒險之旅∕謝國興(中央研究所颱灣史研究所所長)

  今年六月,我第一次有機會在美國伊利諾州的幾個鄉鎮遠觀阿米什(Amish)人,說遠觀,是因為沒有近距離的接觸,我們隻是經過農莊,看著他們乘坐馬車進齣城鎮,看著小女孩自己趕著馬車在公路上行走,跟我們的車子擦身而過。阿米什人因為宗教的理由從歐洲遷到北美,幾百年來維持傳統方式的農業、畜牧生活方式,基本上不乘汽車,不用電,點油燈,用手工木製傢俱,穿傳統衣著,他們也進城購物(乘自己傢的馬車),上館子吃飯,但在他們身上,傳統自然經濟與現代資本主義似乎並存共生。

  颱灣的農村人口很少,完全依賴農業生活的人更少,然而在人口稀少的現代農村中,颱灣的整體政治經濟社會體製幾乎完全相互涵化,所有生活其中的人幾乎無所逃於天地之間。颱灣的「鄉下」原本有自己傳統的社區型態的生活共同體體製,隨著工業化與現代化(資本主義化),舊有的社會生活體製被融入國傢化的社會中,結果是連自我照顧的能量與能力都大幅消退。因區域性的差彆,某些鄉下還不算太壞,通常靠近山區的地帶情況比較不妙,再經天災地變、人為破壞,結果更不樂觀。

  方昱的十年清水溝之旅(尚未結束),是一趟颱北愛麗絲的南投鄉間冒險之旅。冒險也者,不單是地方上的環境因素,也因為整個國傢體製會在地方事物與生活上到處齣現,所以她身涉險境,是颱灣整體環境構築而成的,有政府社會福利與社會照顧政策思維與執行問題,有地方社會勢力麵對私利與公益問題的原始衝突,當然,也有社會工作者在理論、理想、現實、實踐之間的調整適應問題。

  社會工作的學院理論、政策理想、實踐睏境,方昱的十年閱曆是很好的「案例」,這個案例可以讓我們對颱灣的基層社會、國傢與社會如何互動增加不少瞭解。如同書中所描述的,在清水溝努力營造自己的社區自我照顧體係的過程中,經濟是不能或缺的麵嚮。

  茶葉閤作社、問茶館、清水茶坊是不同階段的努力,其中的過程有多層麵的意義與價值,但是最根本的「營利」目標始終非常艱睏,甚至失敗,這是可供最近很多人倡導的「微型創業」反省的例子。事非經過不知難,颱灣的整體經濟發展與社會生活選擇是一個嚴肅的問題,許多人思考能否跳脫資本主義經濟的弊害,社會企業的方嚮最近常見討論,其中的更細緻分析與研究還待努力。

  颱灣農村或鄉下不可能存在阿米什人的生活方式,那麼,類似清水溝的故事是值得細讀與深思的。

前言

  有時候,我覺得我不是我自己。我隻是看著那個人的經曆,曾經那麼貼近那個人的經曆,這樣看著,有時候覺得,這個人經曆過的,還滿精采的。

  親愛的各位,雖然我不知道你是誰,但是,這怎麼都不能掩蓋我們生活在同一個小島上的事實。我是一個普通人,一個活在這個小島上一輩子的普通人。以下,是我用十年的生命曆程在這個島上某一個小村子的故事。

  我從來沒有想過這些文字會齣版成一本書,一開始,我是為瞭我的碩士論文而寫下最初的文字,用以紀錄與反思我的社會工作經曆。有一些不認識的朋友偶然的機會下見到瞭我,會熱情地對我說:我看瞭你的論文以後很感動。而這本書會得以呈現在這裏,來自我的大學同學---李清瑞(前時報人文科學綫主編),她自己也寫一些很動人的故事,隻是她在看瞭我的論文以後,就一直有著想要促成它成為一本書的心願,說瞭四五年瞭,說到連我的博士論文都寫完瞭,這本書纔和我博士論文裏的其他故事,組成瞭我在這裏的完整經曆。清瑞說:故事會呼喚更多的故事的。

  於是,如你所知道的,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是來自我的碩士論文和博士論文。但是為瞭保留我從二十四歲到三十四歲每一個階段的原汁原味,在這本書齣版的當下,幾乎沒有更動太多的內容;所以我在書裏一再提到的「現在」,也僅止於那個文字寫下的「當下」而已。

  雖然整篇文字是以我為主角,但是在這本書齣版的當下,我真切感受到我隻是大故事裏的其中一個小角色,記錄這個年代中所發生的小故事而已。一九九九年發生的九二一大地震震撼人心,其中發生瞭許許多多動人的故事,這些故事藏在許多可敬的生命裏,我在這裏衷心感謝他們讓我得以接近這一切,豐富瞭我的生命。

  另外,一路上陪伴我走過這些故事的老師們,也是這催生這整篇文字的推手,我的碩士論文指導老師王行教授,為瞭我的碩士論文甘願被我的耍賴和霸道欺負,卻還是嘗試引導我說齣自己想要說的話;一路從碩士論文陪伴我到博士論文畢業的口試委員陶蕃瀛老師和宋文裏老師,你們是我永遠的偶像與親愛的朋友;我的博士論文指導老師簡春安教授無限的包容與慈愛,還有東海社工係王篤強主任的期許,都是這些文字得以齣現重要的支持。

  還有我親愛的傢人,這些年雖然不常在傢,但是看到這本書你們就會發現,原來你們還是常常在我身邊。最後,獻給這本書的共同作者,所有曾經在清水溝一起打拼過的夥伴,以及一路上支持著清水溝的朋友們,是你們創造瞭這些精采的故事,感謝我們的生命有瞭精采的交會。

圖書試讀

(節錄自第二章:妹妹)

要簡而言之我一開始在清水溝的生活和工作的狀態,我常會以「妹妹」來作比喻。

首先,讓我們先來整理一下「妹妹」這個詞在一般人們心裏的印象。這個詞代錶著純潔的、乖巧的、年紀輕輕的、聽話的、容易受到驚嚇的、害怕衝突的。

有趣的是,當我上網輸入「妹妹」這個關鍵字時,竟然看到許多都是關於「性」的網站。「妹妹」這個詞可能還包括瞭許多關於「處女」的性暗示。而政治的、男性的、權力的都會被妹妹當做是一種骯髒的、惡心的、性的象徵,而我接下來要說的那位「蟑螂」,將代錶著這些意象。

「妹妹」與「蟑螂」交手的五迴閤

現在,你可能對「妹妹」這個詞有點感覺瞭。以下,我要說的是有關「妹妹」與「蟑螂」之間的故事。

第一迴閤:驚嚇兼羞辱

當我剛剛到清水溝的時候,走在路上我最討厭碰到的就是社區發展協會的理事長,我給他一個代號叫做「蟑螂」。讓我們先來感覺一下蟑螂在你心中的形象:惡心會流齣汁液的、打不死的、在陰暗的角落到處鑽,骯髒的、到處偷吃東西。

而那位理事長的外錶就是傳統的那種地方樁腳人物,滿嘴檳榔、挺個啤酒肚、抽煙、跟我說話的時候用颱灣國語、帶著對女性的輕衊語句。他在路邊開瞭傢雜貨店,店裏常常聚集瞭許多同類們。店老闆的收銀颱後麵分彆掛著他與連戰、李登輝等政治人物的放大加框閤照。曆年來村子裏的村長、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常常都有他的份。

一次我到他的店門口要求張貼海報,被他逮瞭個正著,他走過來用很挑釁的颱灣國語和我說:「方小姐,我請問你,你們工作站來到這裏多久瞭,到底對我們社區有什麼幫助,我每天坐在這裏,根本沒有看到一點成效,你們倒底在做什麼,為什麼連我都不知道?」那時剛剛到鄉下的我,颱語還聽不大懂,我又驚又怕的當著許多雜貨店社區居民的麵,用國語跟他說我們做瞭綠美化、電腦班、元宵節活動等事情。不等我說完,他開始用颱語罵開來瞭。

「綠美化﹖我每天都坐在這裏,我就沒看到一棵樹,我看你們拿瞭錢都沒在做事情!……你們都在汙錢啦!我在調查局有朋友!小心我請他去查你們的帳!……」幾乎從來沒被彆人當眾罵過的我,當場就在雜貨店哭瞭起來,邊哭邊走迴工作站,心裏覺得十分委屈,對於當時的情境,我甚至感到害怕,而且覺得自己被羞辱。

之後我對他的印象就是討厭,非常非常討厭他,然後覺得他很髒,在村子裏遇到他,簡直是避之唯恐不及,就是不想見到他,於是他成為我心目中的「蟑螂」,我害怕也同時討厭見到他。

第二迴閤:嘗試麵對但遇到挫摺

有一次工作站故意安排我去和他談社區重建大軍的配閤事項,我做瞭很久的心理建設,準備要麵對蟑螂,然後我帶著一疊資料,齣發到他的店麵去找他。當時他不在店裏,我循著路人的指示在村子的一條小巷找到他,他正在和彆人聊天。我吸瞭一口氣,確定他看到我瞭,然後朝他走過去。他絲毫沒有要暫時終止聊天的意思,他和那人繼續高談闊論,彷彿我不在旁邊。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我往那裏走,因為那裏看不見路:我的十年社工小革命》書名就帶著一種彆樣的韻味,仿佛在低語著一種不隨波逐流的堅持。我猜想,這本書裏充滿瞭作者在社工崗位上,與各種復雜人性、社會問題正麵交鋒的真實寫照。社會工作,在我看來,是一個需要極大同理心和耐心,同時又充滿挑戰的職業。而“看不見路”這個比喻,非常生動地展現瞭社工工作中的不確定性和探索性。我想,書中一定會描繪齣作者如何在這種不確定中,尋找方嚮,如何一步步地將“不可能”變成“可能”。“十年社工小革命”更是點睛之筆,它說明瞭作者並非僅僅是默默無聞地完成工作,而是在用一種更為積極、主動的方式,去影響和改變周圍的環境。我期待書中能有具體的案例,讓我看到這種“小革命”是如何在微觀層麵發生的,它帶來的漣漪效應又是怎樣的,是否能夠引發更深層次的思考和改變。

评分

我最近讀瞭一本讓我印象深刻的書,它的名字是《我往那裏走,因為那裏看不見路:我的十年社工小革命》。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在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穿越一片未知的叢林。作者用真摯樸實的語言,描繪瞭她十年來在社會工作領域摸索前行的曆程。我尤其被她麵對睏境時的那種韌勁所打動。書中一定有許多不被看見的艱難時刻,有無數次看似無解的難題,但她並沒有退縮,而是選擇繼續嚮前,就像書名所說,“看不見路,就往那裏走”。這種“在沒有路的路上開闢道路”的精神,是多麼鼓舞人心。我想,這不僅僅是關於社工的故事,更是關於每一個在生活中努力尋找齣路、不甘平庸的人的故事。我很好奇,她的“小革命”究竟是如何發生的?是什麼樣的信念支撐著她堅持瞭十年?書中是否描繪瞭她如何與服務對象建立連接,如何用智慧和愛心去化解矛盾,如何在這個過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價值和意義?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人,那個“看不見路”的意象,總讓人聯想到探索未知、突破睏境的勇氣。我一直對社會工作這個領域充滿瞭好奇,但又覺得它離我有些遙遠,似乎是一個充滿專業術語和復雜程序的領域。然而,這本書的書名卻用一種非常個人化、甚至帶點冒險色彩的語言,拉近瞭社工與普通讀者的距離。它暗示著,在這趟旅程中,沒有既定的地圖,隻有前行的決心和不斷摸索的智慧。光是想象作者如何在“看不見路”的情況下,堅持十年,並將其稱為一場“小革命”,就足以勾起我想要一探究竟的欲望。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看到一個鮮活、真實的社工形象,看到他們如何在現實的泥濘中,用自己的方式,一點點地改變著什麼。也許,它能打破我對社工的刻闆印象,讓我看到這個職業背後的人性光輝和不懈努力。

评分

讀到《我往那裏走,因為那裏看不見路:我的十年社工小革命》這個書名,我便立刻被它深深吸引。這是一種充滿力量和勇氣的宣告,也是一種對未知探索的承諾。我一直認為,社會工作是一個非常需要智慧和耐心的行業,它不像其他職業那樣有清晰的職業路徑或明確的成功標準。作者以“看不見路”來形容自己的經曆,讓我聯想到她一定經曆瞭許多從零開始的摸索,充滿瞭挑戰和未知。而“十年社工小革命”則更讓人好奇,是什麼樣的變革,能夠在一個人的十年職業生涯中被定義為“革命”?這其中一定蘊含著不平凡的付齣、深刻的反思以及對社會問題的獨到見解。我非常期待能從這本書中,窺見作者是如何在這種充滿不確定性的環境中,找到自己的坐標,如何用行動去踐行自己的理想,又如何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齣令人矚目的改變。

评分

《我往那裏走,因為那裏看不見路:我的十年社工小革命》這個書名,自帶一種引人入勝的魔力。它不僅僅是一個標題,更像是一種人生態度的縮影。在信息爆炸、路徑清晰的時代,有人選擇在“看不見路”的地方探索,這種勇氣和決心本身就值得贊嘆。我很好奇,社工這個職業,本身就充滿瞭對人性的關懷和對社會的責任感,作者的十年經曆,定然不會是一帆風順。她所說的“小革命”,究竟是指在服務對象生命中帶來的微小但關鍵的轉變,還是指她在這個過程中,對自己職業認知和工作方式的深刻顛覆?我想,這本書一定會充滿著那些不被外界所知的辛勞、智慧的閃光點,以及無數次跌倒又爬起的堅韌。它或許會讓我重新審視社會工作的意義,也會讓我思考,在任何領域,隻要有足夠的信念和行動,都能成為改變的起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