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聆聽,教你十大溝通原則:
1.我和身邊的人時常對話嗎?
2.我是否努力除去對工作或對方的成見和偏見?
3.我能否在談話中,與對方産生共鳴?
4.我是否錶現齣對對方的重視和關心?
5.我能否營造齣有生産性對話?
6.我能否能客觀掌握事實的狀況?
7.我能否包容對方的情緒?
8.我能否理解對方的需求和意圖?
9.我對於和我不同和差異的人,有什麼樣想法?
10.我用什麼方式錶達我想說的話?
溝通是每個人每天生活中會麵臨到的事,但卻常常因為一句話講得不好壞瞭氣氛、搞砸瞭重要會議、使彼此關係僵持不下,而後悔不已。然而,交談是要給予對方完全的注意力,重點是在於「聽」,而不在於「說」,很多人在溝通中卻急於著「說」,忘瞭去聽對方的需要。「聽」,不隻是聽字麵上的意思,正確的傾聽是要「好好地聽,正確地聽,用心去聽」。如果能預備好心,好好去聆聽對方的想法、感情或意圖,就更能夠達到圓融的溝通。
書中特彆提到,帶領人和團隊的領袖及潛在領袖,應該如何提問、如何傾聽、給予迴饋,以及如何溝通。提問與傾聽的態度也決定瞭接下來與對方的互動模式。不論你是什麼職業,本書都能幫助你知道如何賦予對方動機,帶來改變和成長。此外,書中內容也十分適用於傢人和朋友關係當中。
作者簡介
薑一修
‧國際教練聯盟暨韓國教練協會專業教練
‧國際認證 NLP Master Practitioner身心語言程序學高階執行師
‧現為Dothis Coaching會長,東洋未來大學企管係兼任教授
於大學畢業之後,前後在現代汽車、BYC、三韆裏、好思想等營運前綫,任職長達25年以上。在以IT為基礎的資訊係統構造、ISO 9001/14001品質/環境經營體製構造、經營企劃室、顧客援助總部、網路事業總部、以及管理總部等處擔任首長期間,領悟到人與經營的核心為何。曾在亞洲大學企管研究所攻讀 e-biz策略MBA,體會到領導力及溝通的重要性後,曾有相當長一段時間,針對教練一職進行研究與開發。目前他以”Positive Change Coaching Skill”的自我開發為基礎,且以「增進個人幸福及組織成功的教練同伴,Dothis!」為標語,擔任人生和事業的教練並進行講座。此外也在大學裏緻力提攜後進。著作有《眼光》等。
譯者簡介
穆香怡
國立政治大學中文係畢。婚後旅居韓國數年,曾在延世大學和首爾教育大學研習韓語。曾榮獲基督教雄善文學奬首奬。喜歡寫作和翻譯。譯書有《如果沒有財産,就留給孩子讀書的方法》(太雅齣版)。
第一章:何謂好的溝通
溝通不良是團隊中最大的問題/從食古不化到成為最佳傾聽者的賈伯斯/不是單方麵下指令,而是雙嚮溝通/建立平行的溝通模式/溝通可創造奇蹟,也可釀成悲劇/用正麵的思想與人溝通/溝通中,用建議與邀請取代發號施令
第二章:除去內在的自我成見與偏見
開口前記得先省察自己/「事實」與「對事實的認知」之間的差異/放下成見與偏見,溝通會更順暢/地位越高,越要謙卑,不要落入傲慢中/過多的恐懼與擔憂,容易使人做錯決定/憤怒會使你無法客觀的傾聽/人際關係中,自私會帶來彼此更大的痛苦
第三章:善用同理心與傾聽
會說話的祕訣在於傾聽/溝通時,給對方完全的專注力/非語言比語言溝通更重要/聆聽對方說話的態度有程度之分//無法同理傾聽的原因/真正的同理心可帶來雙贏/給對方關注、傾聽和迴應
第四章:好的提問帶來極大轉變
提問具有特彆的力量/好問題能夠帶來意想不到的結果/同理傾聽的提問原則/同理傾聽的提問法/彆讓不好的提問法妨礙瞭溝通/正麵的迴饋可使人做得更好/發展性迴饋帶來行動的改變
第五章:建立有生産性的對話
生産性對話的溝通方式/引導對方自己找到答案/活用GROW過程/設定對話的主題和目標/掌握現實,確認障礙物/以資源為本,尋找方法/強化實踐的意誌力與責任感
第六章:掌握事實真相,調整思想誤區
揪齣思想誤區,正視現實/確保事件的真實性/區分事實與判斷的不同/自我推測與分析都可能與事實不同/不實的比較,容易扭麯事實/不要視為理所當然,要常錶達感謝/從批評的聲音中聽齣事實
第七章:包容對方的情緒
情緒的根本原因在情緒持有者身上/情緒是人際關係中的重要訊息/投身於令人開心的事物/幫助對方在悲傷中去麵對現實/首先要找齣並解決令對方害怕的真正原因/幫助對方在憤怒中認知差異並掌握需求/接納對方的情緒,進而協助他改變行為
第八章:理解話語背後的需要與正麵意圖
所有行動都從需求齣發/要有解決需求和控製需求的智慧/有願景和目標,做事纔有動力/要聽懂潛藏在要求背後的需求是什麼/用提問句試著推測對方的需求/理解行動背後的正麵意圖是什麼/不滿的聲音提供瞭改善的機會
第九章:用對方的行為模式來進行溝通
看待性格的角度,決定該性格是優點或缺點/用學習的眼光去看與自己性格差異的人/肯定並接納彼此間的差異/依照各人的人格特質,給予閤適的職務/用對方的行為模式來進行溝通/適時的紓壓,方式則因人而異/按照對方的性格特質來賦予動機
第十章:少指責,多錶達自我觀察與感受的錶達法
三寸舌能夠引火自焚/意見不同可討論,但不要爭論/用最不傷害人的方式來錶達想法/坦誠說齣自己想要的/道歉,一個領袖的真心語言/透過故事來錶達會更生動/如何運用說故事來傳遞訊息
這本書的標題極具啓發性,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一直深信,真正有效的溝通,其核心在於“傾聽”。然而,我常常在反思自己的傾聽方式,是否真的做到瞭“全神貫注”,是否真的嘗試去理解對方話語背後的情感和意圖。“每個事件背後都有一個核心問題”這個論斷,更是點醒瞭我,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隻是冰山一角,而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挖掘齣那隱藏在水麵之下的巨大冰山。我渴望這本書能夠給我提供一種思維框架,讓我能夠更係統地去分析和理解人與人之間交流中的各種情況。我希望它能教會我如何辨彆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細節,如何通過提問來引導對方說齣更深層次的想法,以及如何避免在傾聽過程中産生的各種認知偏差。這本書的齣現,為我提供瞭一個探索“傾聽”這一看似簡單卻又異常深刻的藝術的絕佳機會,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它將如何改變我理解世界和與人互動的方式。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非常吸引人,柔和的色彩搭配上簡潔而富有哲思的標題,瞬間就勾起瞭我的好奇心。在閱讀之前,我腦海中浮現齣無數種關於“傾聽”的可能解讀。是關於有效溝通的技巧?是關於人際關係的經營?還是更深層次的關於理解和共情的探索?我期待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些顛覆性的認知,讓我重新審視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傾聽方式,發現那些被我忽略的細微之處。尤其是“每個事件背後都有一個核心問題”這句話,更是像一個引子,點燃瞭我對探究事物本質的渴望。我常常覺得,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隻是錶象,而真正解決問題的關鍵,往往藏在看似無關緊要的細節裏。這本書能否教會我如何撥開迷霧,直擊問題的核心?我帶著這樣的期待翻開瞭第一頁,希望這本書能成為我理解世界、理解他人的另一把鑰匙,開啓一段關於深度傾聽的心靈旅程。
评分這本書的標題,特彆是“你‘聽’齣來瞭嗎?”這一句,讓我産生瞭一種莫名的緊迫感和自我審視的衝動。我常常在和人交流時,即使錶麵上在認真聽,內心卻早已在構思自己的迴應,或者被其他思緒所乾擾。有時候,即使對方說瞭很多,我卻覺得沒有真正接收到他們想要錶達的信息。這讓我開始反思,我所謂的“聽”究竟是什麼?是一種被動的接收,還是一個主動的、探索的過程?“核心問題”的說法,更是暗示瞭傾聽並非隻是接收語言信息,而是要挖掘齣話語背後的動機、需求和睏境。這讓我想到瞭很多工作中的場景,當客戶提齣需求時,往往錶麵的需求背後隱藏著更深層次的痛點。如果我能掌握一種“聽”齣核心問題的能力,那無疑會對我的工作效率和人際關係産生積極的影響。我迫切地想知道,這本書是否能提供具體的、可操作的方法,幫助我提升這種“聽”的能力,讓我不僅僅是聽到聲音,更能聽到心聲。
评分對於“傾聽”這個主題,我一直抱持著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態度。熟悉是因為我們每天都在用耳朵接收信息,陌生則是因為真正做到“有效傾聽”似乎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技能。這本書的標題,尤其是“傾聽的藝術”幾個字,給我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仿佛它將揭示一種超越日常經驗的傾聽之道。而“每個事件背後都有一個核心問題,你‘聽’齣來瞭嗎?”則像一個溫和的提醒,讓我們停下來思考,我們是否真的理解瞭正在發生的一切?我常常在一些社交場閤,或者甚至是傢庭互動中,感受到信息傳遞的斷層和誤解。有時候,一場爭執的根源,可能隻是一個微不足道的細節被忽略瞭,或者是一個根本性的需求沒有被滿足。這本書的齣現,讓我看到瞭解決這些問題的希望,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們學會如何去辨彆和理解那些隱藏在錶象之下的真實意圖,從而更好地與他人建立連接,化解矛盾,甚至在復雜的問題中找到突破口。
评分我個人對任何能夠幫助我提升溝通能力和人際理解的書籍都非常感興趣。這本書的標題“傾聽的藝術:每個事件背後都有一個核心問題,你‘聽’齣來瞭嗎?”正中我的靶心。我一直認為,很多問題的産生,並非源於惡意,而是源於溝通的隔閡和理解的偏差。有時候,即使我們看似在傾聽,但我們的思維可能已經跑偏,或者我們帶著預設的觀點去解讀對方的話語,從而錯失瞭真正理解對方的機會。“核心問題”這個概念讓我覺得非常精闢,它暗示瞭問題的解決往往需要我們剝離錶麵的枝蔓,直指問題的本質。我渴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學會如何更敏銳地捕捉對方的言外之意,如何分辨哪些是錶麵的抱怨,哪些是深層次的需求,如何在對話中保持一種開放和好奇的態度,而不是急於評判或給齣建議。我希望這本書能為我提供一套實用的方法論,讓我成為一個真正能夠“聽”懂彆人,並因此更好地解決問題的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