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本全方位鏈結人、環境與食物的海洋食材書
~~關注海洋食材履曆,讓討海人也有名字~~
15位討海人的故事+108種海鮮食材履曆+30道漁夫私房料理
十五個長年齣入東北角海域的討海人,日日與大海為伍,鍛練如大海般氣勢滂然的人生視野,透過他們的生命史,日常餐桌上的海味變得深層有味,每種海鮮都有來曆,更知道如何吃當季、又怎麼處理烹飪最好,提供一種先進的海洋生態觀,讓人取食大海,吃得安心與愉快。
全書分成十五單元,透過十五位海人乘風破浪的故事,傳遞一百多種魚鮮海味的捕撈曆程及海人漁夫料理。每一單元包括:
●海海人生:專業採集海人或捕撈船隻的船長生命史,讓讀者感受並理解討海人的生命樣貌、專業與尊嚴,進一步珍惜餐桌的美味。
●海鮮履曆:以人的故事帶齣所捕撈的漁獲,幾乎涵蓋東北角海域的所有魚種。詳述每種魚鮮的汛期、位置,以及如何成為人們餐桌佳餚的故事。
●海人上菜:海人現身說法,示範漁夫私房料理,並建議食材處理要訣與簡單美味的料理步驟。
名人推薦
李嘉亮 (颱灣魚達人)
阿發師 (中華美食交流協會理事長)
徐仲 (食材達人)
楊儒門 (248農學市集創辦人)
劉剋襄(作傢)
戴寶村 (海洋史學者)
--熱情推薦(按姓氏筆劃順序)
作者簡介
薛麗妮
土生土長於基隆八鬥子傳統漁村,祖父、父親都是討海人,母親則在村子裏經營魚寮從事漁獲買賣生意,從小學五年級起,每當漁忙時,就會開始幫忙母親押送漁獲到崁仔頂,就讀海洋大學時也常半夜陪母親到崁仔頂賣魚。
長期從事基隆的文史工作與社區營造,最愛與人分享「傢鄉是生命最肥沃的養分」。連創辦海鮮創意美食事業,也以此為齣發點,鼓吹充分在地化纔能立足颱灣、放眼國際。
由於長期關懷颱灣的海洋議題,「讓討海人也有名字」是現階段最想做的誌業,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輕人依海為生,纔能保護海洋、愛護海洋,共同為永續漁業努力。
海人的生命舞颱--東北角海域
漁技大公開
海人食材曆
◎潮間篇
01邱圓。海女生涯樂在其中
【海鮮履曆】頭發菜。紫菜。石蒓。 青苔。茶米菜。 笠螺
【海人上菜】紫菜鼕粉。油炸石蒓餅
02林俊傑。半泅半潛採海菜
【海鮮履曆】石花菜。蜈蚣藻。鋸齒麒麟菜。海膽。海螺。刺規。 白底仔
【海人上菜】涼拌麒麟菜。海水煮海螺
◎沿岸篇
03杜劍鞦。海上公務員
【海鮮履曆】黃雞魚。黑毛。白毛。石老魚。倒吊。剝皮魚。花枝。軟絲仔
【海人上菜】薑絲黃雞魚湯。麻油花枝
04吳萬賜。單槍匹馬捕小海仔
【海鮮履曆】鯖魚。竹筴魚。小管。四破魚。?仔魚。鱙仔魚
【海人上菜】茄汁鯖魚。醬油水煮四破魚
05陳萬城。臨時定置網傳人
【海鮮履曆】象魚。厚殼仔。金梭。 紅尾鼕仔。青鱗仔。臭肉。哇米仔 。 補網師
【海人上菜】鹹鼕瓜象魚湯。乾煎厚殼魚
06柯振輝。四十棄商抓龍蝦
【海鮮履曆】龍蝦。鞦哥。鸚哥魚。石狗公仔。紅槽。赤筆仔。打鐵婆。槍管。加誌。龍占。薯鰻。狗母梭。海雞母。金花
【海人上菜】糖醋薯鰻。龍蝦生魚片
◎近海篇
07林福蔭。詩人船長
【海鮮履曆】煙仔虎。赤?。 盤仔魚。馬頭魚。炸彈魚。拉侖。開旗仔。甘仔魚
【海人上菜】烤赤?。破布子蒸馬頭魚
08杜燦雄。拒唱悲歌,專釣紅目鰱
【海鮮履曆】紅目鰱。旗魚。白鯧。無目鰻。鬼頭刀。竹?。青雞魚。 金綫鰱。黑格。 赤翅仔
【海人上菜】烤紅目鰱。清蒸白鯧
09杜明基。八鬥子釣紅魽第一人
【海鮮履曆】紅魽。石斑魚。大目鰱。嘉□。長尾鳥。金蘭。白肉檨。石鯛。海鱺
【海人上菜】蔥油蒸石斑魚。紅魽生魚片
10鄧朝枝。放緄仔釣鯊魚
【海鮮履曆】鯊魚。魴仔。黃魟。鮸魚。烏喉。春子。白口。午仔。白北仔。馬加剪仔
【海人上菜】芹菜炒鯊魚條。鯊魚煙
11蔡平和。螃蟹節幕後推手
【海鮮履曆】螃蟹(花市仔。金門市仔。饅頭蟹。 三點蟹。石蟳)
【海人上菜】清蒸花市仔。番茄蛋炒三點蟹
12林阿和。捕蝦老先覺
【海鮮履曆】藍尾海大蝦。劍蝦。尖仔。火燒蝦。大頭蝦。胭脂蝦。角蝦
【海人上菜】鹽酥劍蝦。白灼胭脂蝦
13洪加興。拖網人生
【海鮮履曆】透抽。肉魚。虎鰻。章魚。牛腳蟹。蝦蛄拍仔。扁魚。牛舌
【海人上菜】白灼透抽。炸紅糟鰻魚
14王淳永。來自澎湖的捕飛魚卵高手
【海鮮履曆】飛魚卵
【海人上菜】涼拌皮蛋豆腐飛魚卵。颱式炒飛魚卵
15項彥豪。新世代海洋之子
【海鮮履曆】白帶魚
【海人上菜】香煎白帶魚。白帶魚米粉湯
推薦序一
看見基層漁業人口的微小幸福
這是一本纔看兩、三篇就有太多感觸、迫不及待想動筆寫推薦的書。
《海人上菜》一書的架構很清楚,是寫十五位漁夫的討海人生。漁夫分很多種:討遠洋的是大老闆,討小海的學術用語稱為沿海漁業,岸邊撿螺的漁夫正式稱呼是雜漁法、雜漁業。我曾經與澎湖海濱撿海螺的老祖母聊天,她很自豪的說:「我兩個孫子的大學學雜費就是這樣撿來的!」原先憐憫同情的沉重心情,也隨之煙消雲散。類似的情節,在《海人上菜》的書中也有一、兩篇。政府單位往往隻注意漁獲量大的統計數字:年産幾萬噸的遠洋鞦刀魚、鮪魚,但卻忽略海鮮極品美味、庶民幸福生活、最基層的海洋海鮮文化,都堆築在不起眼的討小海、撿海螺的雜漁業中。
美國七韆萬釣魚人口中最常說的一句話:「百分之九十的魚被百分之十的人釣走。」我們颱灣也有類似的情況:九成的漁業産值被一成的遠洋漁業人享有;然而這一成的雜漁業産值,卻是百分之九十平常漁傢小小幸福的根基。這百分之十的雜漁業産值也許不多,但進入海鮮餐廳之後,進一步創造的産值數字是更加可觀的,可是卻從來沒有統計資料。而《海人上菜》卻忠實呈現那些多數基層漁業人口的微小幸福,也看見急速放大的諸多隱患。
近來颱灣食品産業很多基層庶民達人浮齣颱麵,稻米、水果、蔬菜、醬油、苦茶油等不勝枚舉,但是獨缺海鮮食材這一大塊。《海人上菜》正好填補海鮮食材生産達人拼圖的缺憾,也讓我想起一本好幾年一直沒看完、被藉走的日文書,同樣也是類似《海人上菜》的寫法。日本漁夫為避免不必要的殺生,抓鰻魚、鯰魚的蚯蚓餌都使用金屬細網盒子裝,如此餌纔不會被吃掉,第二天收迴倒入蚯蚓繁殖箱休養生息,還可以再重復使用。類似這樣細膩的漁法是吸引我逐篇翻字典、查圖鑑而閱讀緩慢的原因。書中主角以為這個行業到他為止將成為絕響,卻引起更多廣泛的迴響,很多徒弟、學生不遠韆裏找來,讓撈捕水産美食的文化得以傳承永續。
這一本《海人上菜》十五篇的傳記故事,內容的細膩與深厚度絕不在那本日文書之下,涵蓋的海鮮物種遍及海菜、魚蝦、花枝、烏賊、貝殼類等,豐富的程度令人激賞。
近年來颱灣的食品安全問題屢亮紅燈,問題的本質,都在於商人覬覦更豐厚的利潤,但海鮮的食安問題卻又是另一迴事。各地海鮮餐廳所標榜的本港海鮮,卻是國外進口;所謂的活海鮮,多的是死海鮮。看看《海人上菜》一書就知道,不隻澎湖那位老祖母有相同的迴答,多次在各地海岸問老漁婦說:「為何要拄著枴杖走那麼遠的路拾海螺?」老漁婦總是迴答:「有水泥海堤的地方就沒有海螺、海菜。」而不是大傢耳孰能詳的「被抓光光」!由此可知生態問題纔是資源匱乏的本題。
大傢都以為海洋距離自己很近,事實上都離那個討小海雜漁業的海洋、海鮮文化寶庫太遠,而對海鮮有很多浮麵的觀察與批評。相信《海人上菜》這本書將給您最正確、最前綫的視野,甚至讓您恍然大悟,原來小小颱灣島,卻擁有比陸地大十數倍的海洋寶藏,等您從《海人上菜》的跳闆跨躍齣一大步,擁抱無窮盡的寶藏!
颱灣魚達人 李嘉亮
推薦序二
體會颱灣海海的人生
颱灣是一海島國傢,具備良好的水産漁業條件,尤其在日治時代導入現代漁技漁法後,使漁業成為重要的生業經濟,二、三十年來在沿岸、近海、遠洋、養殖等類彆的漁業中,以遠洋及養殖漁業的産值與成就備受矚目。日常飲食中漁産海鮮占重要的比重,每天都可以吃到新鮮海産更是颱灣人習以為常的幸福,但是由於海洋知識與教育有所不足,一般人能辨識稱呼其名的魚類不多,更不甚瞭解漁撈作業,也普遍不想從事漁業工作,以緻形成有「海鮮文化」而無「海洋文化」。
一般漁業水産相關書類往往屬硬知識的型態居多,可讀性又受侷限。薛麗妮生長在八鬥子,求學、創業也在基隆,是一典型海洋之女,在經營新創的「蝦冰蟹醬」事業之餘,仍奮力訪談撰寫基隆地區諸多倚海為生的人物故事。和平島的邱圓在潮汐升降與東北季風起息之間採摘海菜與撿拾螺貝,描繪齣海女的勞動身影。颱東來的阿美族林俊傑則是半年在東北角海岸潛水採海菜,半年在建築工地做闆模工作,真的是山海子民。
基隆地區漁法多樣化,釣捕類如杜明基和杜劍鞦擅長一支釣,吳萬賜用擬餌串鈎釣法(延繩釣)捕小海,杜燦雄則專事延繩釣而成為紅目鰱達人。網撈類者有用罟船進行臨時定置網捕魚的陳萬城,或是外木山的鄧朝枝以焚寄網和棒受網捕魚,後者更是基隆鯊魚煙的重要供應源。由高雄前來正濱漁港從事拖網漁業的洪加興和林阿和各有其豐富的海上資曆,也道齣漁業傳續與魚場糾紛的睏境。
書中還介紹比較特殊的放草包捕飛魚卵的王淳永、潛水抓高價值龍蝦的柯振輝,以及年輕的項彥豪經營海釣船有成,是新一代的海洋之子。世居八鬥子的船長詩人林福蔭近年以其文學成就而受矚目,然而透過書中的敘述纔真能體會海海人生的感覺。本書特彆之處除瞭詳述個彆漁人的漁撈生活經驗外,另將其各自專長捕撈的魚類、水産物再作學理的解說,也不忘以「海人上菜」單元提供品嘗享用海洋美食,可說知識與味覺兼顧。
我是三芝海濱之人,平常也甚喜海鮮食物,常被傢人稱屬十二生肖之外的「貓」,個人持續從事海洋史的研究與教學,與麗妮是結識多年的老友,她像海洋一樣充滿動力,除關心海洋事物,更緻力開創新的海産事業,得悉她有新著完成,我即主動錶示要為她撰文推薦,主要目的是要藉此推廣海洋知識文化,共同營造更名實相符的颱灣海洋國傢。書成之際,樂為之序。
政治大學颱灣史研究所教授、馬偕醫學院全人教育中心主任 戴寶村
推薦序三
掌聲的方嚮
講到農産品,我們會討論品種,會談到季節,會在意是不是對土地友善的耕作方式,也會在意農民是誰?
透過生産者探討風土,是這幾年的餐飲風潮。許多餐廳的菜單上,除瞭標列食材産地,講究生産履曆,甚至附上農民拿著食材的照片,因為那代錶著生産者的尊嚴與保障,那代錶著耕作的技巧和付齣,所以當我們給予掌聲時,清楚明白應該感謝誰。
但對於海鮮,我們是否用同樣的態度?
除瞭擔心輻射汙染、重金屬汙染,還要擔心是否用藥?漁獲是否新鮮?我們對海鮮的要求其實不高,隻要健康和新鮮就好。部分餐廳談到魚鮮,會強調主廚半夜到漁市挑魚的用心,會強調漁船直送或是現撈現流字眼,或許會談一下魚種的稀有度,偶爾談談海洋保育等理念。
可是我們的眼光,似乎很少放在漁人身上。
討海者的控船技術、捕魚技法的創新、搏鬥海流的經曆、追蹤魚群的方式……諸如這些技法,少有人強調,就算有人被餐桌上的魚鮮感動,想要給點掌聲,但卻不知道要給誰?討海人就像是默默付齣的無名氏,我們知道他們存在,但我們不知道他們是誰?
這樣不對,有技巧的職業,本應當受到尊重。
感謝薛姊的這本書,讓討海人有瞭名字,讓我們知道掌聲應該朝嚮何方。
食材達人 徐仲
推薦序四
從容流露齣對海洋環境的真實認識
在寫本書推薦序時,一直有個感想,作為一個寫作者是否能夠感同身受,以及與受訪者之間是不是有共同的語言是很重要的,這樣子寫齣來的人、事、物,纔會包含著情感,讓看的人很容易進入那一個意境中,而作者想要錶達對土地、海洋與人的關懷也更容易被讀者瞭解。常跟許多朋友說,要講述一件事,不應隻是錶麵而已,其實可以透過書寫更加的深入打動人,但這是需要時間的。靜下心來,仔細的去聆聽、觀察,用受訪者的立場、用自己的觀點、用讀者的心態慢慢去品味所寫述的事情是很重要的。
有很多人問我,為什麼不幫農學市集、農業寫一本書,習慣的迴答是「沒有時間」,其實最主要的因素是「瞭解不夠深入」,不管是對於農友、農業或是農村,不希望因為自己淺顯的看法,讓讀者看瞭之後,對農業停留在錶麵的認識、無法深入人心。然而在看過薛姊的文章後,發現自己對於所關心的土地與環境,所知還是太淺瞭,不能像薛姊般隨意的揮灑,從容的流露齣自己對於海洋與環境的真實認識。
海洋提供食物給我們,供給討海人的生活,捉到的海産可以做成料理,薛姊是如數傢珍,很容易從她的文字裏,瞭解到討海人的料理和消費者買迴去的漁獲,像是書裏所寫到的白底仔、笠螺、厚殼仔……這就是我所汗顔的地方。雖然我一直在農業裏努力,但是對於吃的這方麵還是需要更加充實,不能隻告訴大傢要吃新鮮、在地、當季的作物,但是當消費者詢問要怎麼煮的時候,卻是無言的!這不是一種溝通的好方式。在看瞭薛姊的書後,纔發現,這需要時間努力和學習。
248農學市集創辦人 楊儒門
自序
讓討海人也有名字
海鮮是我打從娘胎就開始接觸的項目,祖父、父親都是討海人,母親長期在東北角各漁村收購漁獲,對於「漁」的食材我有十足的把握。
二○○三年我嘗試將冰品與海鮮結閤,將海鮮入味到冰淇淋、香腸,也讓海鮮跟牛軋糖手牽手,並且著手研發海鮮爆米花--這種顛覆傳統的經營創意,引發瞭眾多的關注與驚艷。
不過二○○八年發生的中國毒牛奶事件卻嚴重衝擊我的事業,因為奶粉是我産品的重要成分。事件一曝光,我天天焦慮等著所使用的奶粉會不會也榜上有名,那段時間讓我重新思考一傢企業永續經營的課題。
我所經營的海鮮創意食品大多是自行研發生産製作的,但我並沒有能力製造奶粉及其他添加品,也無法分辨其安全性。在長痛不如短痛的思維下,二○○八年下半年,我將事業重心轉嚮東北角鮮漁獲的買賣上。
一開始母親陪著我一大清早在八鬥子漁港等漁船入港,細心的教我一些買魚的「眉角」,很多東北角漁獲的常識是母親一點一滴傳授給我的。每天跟著討海人話傢常,纔驚覺要從事颱灣野生漁獲買賣,有很多議題需要關心與參與。憂心竭海而漁,我除瞭盡棉薄之力支持李嘉亮老師與黃天佑教授緻力於永續漁業的議題外,二○○九年三月我更傾全公司之力,阻止卸煤碼頭在潮境公園前方海域興建,以保護海洋環境。行業需要傳承,像種稻、種菜的農人慢慢被看見瞭名字,工作被尊重,年輕人愈來愈多迴歸傢鄉、迴歸農地;相對地如果讓討海人也有名字,讓吃魚的消費者知道是誰搏風戰浪去捕迴這樣的一條魚,用感恩的心來享用魚,那麼討海的工作能受到尊敬,也許能讓年輕人願意走嚮海洋。
東森新聞記者呂國寶先生非常支持我「讓討海人也有名字」的想法,因此介紹我跟同樣對颱灣農業非常關心的楊儒門先生認識。這想法也打動瞭初次見麵的儒門,便邀我到他所創辦的二四八農學市集設攤,一起實踐這個理念。二○○八年十一月我開始每星期五、六到颱北市忠孝東路四段的農學市集擺攤賣魚,親自嚮消費者講解如何選購、料理漁獲。前後不到半年,母親確定肝癌末期,我隨即結束手上大部分的工作陪伴母親,市集則商請孫杏宜小姐幫忙雇攤。專心陪母親養病的階段,有機會迴顧在市集直接麵對消費者與消費者應對的種種,讓我對吃野生海魚這事有瞭更深入的體會。
四周環海的颱灣,如不得其門而入,吃在地野生海魚不是件容易的事。海洋教育的缺乏造成颱灣人近海不識海,說得齣十種海魚名字的人少之又少,更不用說如何分辨哪條是養殖魚、哪條是野生魚?也弄不清楚哪條是進口魚、哪條是颱灣野生魚?早期交通物流不便、冷凍設備缺乏,除瞭「海口」人,一般人很難吃得到新鮮海魚,想到海鮮很多人隻會跟「腥」做聯想。十多年前兩岸「海上貿易」便利,大傢最怕的是買到加瞭防腐劑的海鮮,漁獲量多價廉。近幾年來,中國內需大增,反而大量嚮颱灣購買漁獲。颱灣漁撈從業人員逐漸淍零,新血注入不易,中國需求逐年加劇,造成颱灣魚價不停往上攀升。
高魚價時代早已來臨,更有可能的是願意付齣高代價卻仍吃不到好魚。認識颱灣四周海洋的資源是有其必要的,特彆是魚的來源。養殖魚須注意養殖環境、水質、飼料等問題;野生淡水魚成長的水域有無汙染也很重要,而捕自沿岸的野生海魚怕環境汙染,來自深海的又怕重金屬纍積過多……因此,想要吃到好的野生海魚可說相對睏難。
颱灣除瞭西岸海域有較多來自沿岸重工業以及河流的汙染外,捕自其他海域的海鮮,常被海鮮餐廳拿來當做活廣告以招攬消費者,尤其是這些年,颱灣沿岸漁港更是興起漁獲直銷中心,每到假日總擠滿愛吃海鮮的人潮。不過要注意的是,真正來自「産地直銷」的海鮮少之又少,如何在一大堆海鮮當中,找到産地當季的水産品,是當前重要的課題。
每種魚都有不同的成長環境與條件,討海人須用不同的漁法與漁具纔能將其捕獲;知道魚的基本生態就能大略知道在哪一季節、須用何種漁法方能捕獲該魚。二○一二年初興起在自己的部落格發錶以東北角海域常見的食用魚,找齣由哪些討海人以何種漁法所捕獲;而常年所捕獲的魚,討海人一定知道如何料理較對味,而漁村傢常的魚料理也可以嚮其請益,寫齣來與同好者分享。簡單的初衷,慢慢在心底瀋澱、醞釀,逐漸有瞭「漁人、漁食材、漁料理」三部麯的寫作方嚮,並逐步落實推動「讓討海人也有名字」。
在部落格發錶第一篇相關文章「海上公務人員--一支釣達人杜劍鞦」,得到很多迴響,也得到高遠文化林文集先生的青睞,將它刊登在漁業署的漁業推廣雜誌上。陸續發錶瞭多篇討海人的故事,不停有朋友建議齣書。有天與海科館的陳麗淑博士在電話中談到齣書一事,陳博士曾與遠流颱灣館閤作齣書,主動說要推薦給總編黃靜宜小姐。靜宜對這樣主題的內容深感興趣,而「讓討海人也有名字」這樣的概念初衷,也很契閤遠流颱灣館的齣版理念,於是有瞭閤作的共識,並且邀請楊雅棠先生來負責美術設計以及拍攝大部分海鮮料理的照片。
本書能順利齣版,除瞭要感謝十五位受訪者、麗淑、靜宜與雅棠外,也要感謝郭娟靜小姐幫忙拍照,陳淑華小姐協助文字整理,汎洋海鮮餐廳、吳淑惠小姐幫忙製作料理,陳信助先生提供瞭若乾魚資訊,鄭麗真小姐常幫忙校對,李嘉亮老師、林文集先生、許焜山先生提供魚圖片,王貞儒小姐找同事就近在澎湖拍照,以及尊禎主編在最後階段的串連、編輯。
想將此書獻給在天上的母親以及王文政老師,母親是我漁常識的啓濛者,而王老師則長期提供我很多漁的知識。
薛麗妮寫於二○一三年十月
《海人上菜:15位討海人的故事、漁獲與料理》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次深刻的颱灣海洋文化體驗。書中的15位討海人,他們的生命歷程,讓我看到瞭颱灣人民與海洋共存的韌性與智慧。每一個討海人的 racconti,都像是一幅生動的畫捲,描繪著他們在大海中的奮鬥與感動。他們的故事,不僅是捕魚的艱辛,更包含著對傢庭的責任、對土地的熱愛。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漁獲」的描寫,那不僅僅是魚的種類,更是討海人對海洋生態的深刻理解。他們知道何時該捕,何時該放,這是一種與大自然相處的智慧。書中詳細介紹的各種漁獲,讓我對颱灣海域的豐富性有瞭更深的認識。而料理的部分,更是讓我驚喜連連。那些充滿在地風味、簡單卻能突顯食材原味的食譜,我迫不及待想在自傢廚房重現。這本書,讓我更瞭解颱灣的海洋,更懂得珍惜這些來自大海的恩賜。
评分拿到《海人上菜:15位討海人的故事、漁獲與料理》這本書,我第一個念頭就是「這根本就是我的菜!」從小在漁港邊長大,海的味道、討海人的汗水、魚市的喧囂,早已融入我的生活。這本書觸動我的,不隻是那15位討海人的經歷,更是他們身上那種與大海共生的哲學。書裡麵對於「討海」這個詞的詮釋,非常到位。它不隻是捕魚,更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對海洋的理解和尊重。每一位討海人的故事,都像是一首海上的詩,有著起伏跌宕的情節,有著堅毅不拔的精神。我特別喜歡書中描述他們齣海前的準備,那種慎重其事的態度,彷彿在進行一場神聖的儀式。而捕魚的過程,更是充滿瞭挑戰與驚喜。書中沒有過度美化,而是真實呈現瞭大海的無常與慷慨。至於漁獲的部分,我對書中詳細介紹不同魚種的習性、棲息地,感到非常新奇。這讓我更瞭解我們餐桌上的海鮮,是如何來到我們麵前的。更不用說那些料理瞭,那些看起來樸實無華,卻充滿在地風味的食譜,讓我躍躍欲試。我迫不及待想親手嘗試那些用最新鮮漁獲做齣的傢常菜,感受那份屬於颱灣海島的純粹美味。這本書,就像是帶著我走瞭一趟颱灣的海洋秘境,讓我更深刻地理解瞭「海」在我們生活中的意義。
评分最近在逛誠品時,被這本《海人上菜:15位討海人的故事、漁獲與料理》的封麵吸引住瞭。那張照片,陽光灑在漁夫飽經風霜的臉上,背景是深邃的藍色大海,瞬間就讓我想起小時候在海邊生活的點點滴滴。住在颱灣的我們,對於「海」的連結可說是與生俱來的。海鮮不隻是餐桌上的佳餚,更是許多傢庭賴以為生的命脈。翻開書,我被裡麵15位討海人的生命故事深深打動。他們 racconti(我特別喜歡這個詞,它帶有一種深情和厚度的故事感)中,有著與大海搏鬥的勇氣,有著麵對風浪的堅韌,更有著對這片土地深深的眷戀。他們的故事,不隻是個人的奮鬥史,更是颱灣海洋文化最真實的寫照。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漁獲的描寫,那不僅僅是魚的種類、重量,更是一種對於大自然恩賜的敬畏。漁夫們如何從大海中取得食材,如何用心處理,每一個環節都充滿瞭智慧和經驗。而料理的部分,更是讓我垂涎三尺。那些運用在地食材、充滿傢常味的料理,瞬間勾起瞭我對媽媽手藝的懷念,也讓我對颱灣的飲食文化有瞭更深的認識。這本書不隻是一本關於海鮮的書,它更是一本關於人生、關於海洋、關於颱灣的溫度。讀著讀著,彷彿自己也跟著這些討海人,一同經歷瞭齣海的辛勞,一同感受瞭豐收的喜悅。這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反覆閱讀的好書。
评分這次閱讀《海人上菜:15位討海人的故事、漁獲與料理》,真是一次難忘的颱灣在地體驗。書中的15位討海人,他們的生命故事,讓我深刻感受到颱灣這片土地的溫度與人情味。每一個討海人的 racconti,都充滿瞭真實的情感,有著與大海搏鬥的辛勞,也有著麵對風浪的堅毅,更有著對傢人的無限溫情。我特別喜歡書中對於「漁獲」的描述,它不僅僅是列齣魚的種類,更是分享瞭討海人對於海洋生物的瞭解,以及他們如何運用這些寶貴的資源。看著書中詳盡的介紹,我彷彿能夠聽到海浪拍打船身的聲音,聞到海鮮的鮮味。而料理的部分,更是讓我垂涎三尺。那些充滿傢常味、簡單卻美味的食譜,我已經迫不及待想在週末嘗試。這本書,不僅讓我認識瞭15位瞭不起的討海人,更讓我對颱灣的海洋文化有瞭更深的認識與感動。
评分閱讀《海人上菜:15位討海人的故事、漁獲與料理》的過程,對我而言,是一場心靈的洗禮,也是一次深入颱灣海洋文化的旅程。書中呈現的15位討海人,他們的生命故事,讓我看見瞭颱灣這片土地上,最真實、最動人的堅毅與情感。每一個討海人的 racconti,都像是經過歲月沉澱的珍寶,充滿瞭智慧與人生閱歷。他們與大海的互動,不僅僅是謀生手段,更是一種深刻的連結,一種對生命的敬畏。我尤其被書中對於「漁獲」的細膩描寫所吸引。他們如何認識海、如何尊重海,進而從海中獲取珍貴的食材,這整個過程,都充滿瞭令人驚嘆的智慧與經驗。看著書中介紹的各種漁獲,彷彿自己也置身於那充滿活力的魚市,感受著大海的氣息。而料理的部分,更是讓我欲罷不能。那些用新鮮漁獲烹調齣的傢常菜,不僅美味,更蘊含瞭討海人對傢人的愛與溫暖。我迫不及待想嘗試書中的食譜,用最在地的方式,品嚐屬於颱灣的海洋滋味。這本書,不僅拓展瞭我對颱灣海洋文化的認識,更讓我對生活充滿瞭新的感悟。
评分《海人上菜:15位討海人的故事、漁獲與料理》這本書,對我這個土生土長的颱灣人來說,簡直是充滿瞭親切感與共鳴。書中的15位討海人,他們的生命故事,讓我看到瞭颱灣海洋文化最樸實、最動人的樣貌。每一個討海人的 racconti,都承載著與大海搏鬥的艱辛,以及對生活那份不懈的追求。他們的故事,不隻是為瞭討海而討海,更是他們生命歷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特別喜歡書中描寫他們齣海時的情景,那種麵對未知海域的勇氣,以及對傢人的牽掛,都讓我動容。書中對於「漁獲」的介紹,也非常專業且生動。從魚的種類、習性,到如何判斷魚的新鮮度,這些都是非常實用的知識,也讓我更瞭解我們餐桌上的海鮮是如何來的。而料理的部分,則是我最期待的部分。那些充滿在地風味、簡單卻美味的食譜,讓我躍躍欲試。我彷彿已經聞到瞭那鮮美的海味,感受到瞭那份來自大海的饋贈。這本書,不隻是一本食譜,更是一本關於颱灣海洋人情味的書。它讓我更珍惜颱灣這片土地,也更敬佩這些為我們餐桌上的美味而努力的討海人。
评分拜讀瞭《海人上菜:15位討海人的故事、漁獲與料理》這本書,我被書中15位討海人的生命故事深深打動。他們的 racconti,不僅有著與大海搏鬥的辛勞,更有著對傢人的深情,以及對這片土地的熱愛。書中對於「漁獲」的描寫,非常細膩生動,讓我彷彿親眼看到瞭討海人在海上捕撈的情景。他們如何認識大海的脾氣,如何從大海中獲取珍貴的食材,這些都充滿瞭智慧與經驗。我尤其喜歡書中介紹的各種漁獲,它們都承載著討海人辛勤的汗水與大自然的恩賜。而料理的部分,更是讓我食指大動。書中介紹的食譜,簡單卻能將海鮮的美味發揮到極緻,我已經迫不及待想在自傢廚房嘗試。這本書,不隻是一本關於海鮮的書,它更是一本充滿人情味、關於颱灣海洋文化的溫馨故事。
评分這次因緣際會讀到瞭《海人上菜:15位討海人的故事、漁獲與料理》,真的讓我對「討海人」這個身分有瞭全新的認識。以往對他們的印象,可能僅止於在海上辛勤工作的漁夫,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他們更多元的麵嚮。15位討海人的故事,每一段都像是一部濃縮的人生電影,有著他們獨特的生命軌跡。他們 racconti(我習慣這樣稱呼,感覺更貼近他們的真實情感)中,不隻有捕魚的艱辛,更有著傢庭的溫暖、對土地的連結,以及對未來的憧憬。書中對於「漁獲」的描述,更是細膩入微。他們如何辨識魚種、如何判斷季節,這些都是經過長年纍月纍積的智慧。我尤其欣賞書中提到他們對於海洋生態的觀察,那種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的態度,令人敬佩。而料理的部分,讓我發現原來颱灣的海鮮料理,可以如此多元且充滿變化。書中介紹的食譜,不僅是烹調技巧,更蘊含瞭討海人對於食材的理解和對傢人的愛。看到那些簡單卻美味的料理,我彷彿就能聞到大海的氣息,感受到傢常菜的溫馨。這本書,就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探颱灣海洋文化最真實的一麵。它不僅讓我認識瞭15位偉大的討海人,更讓我對颱灣這片土地,以及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有瞭更深的感動。
评分最近拜讀瞭《海人上菜:15位討海人的故事、漁獲與料理》,這本書簡直太對味瞭!我是在颱灣東海岸長大的,從小就聽著海浪聲入睡,也看著漁船進進齣齣。書中的15位討海人的故事,每一個都讓我感到無比的親切與感動。他們的 racconti,有著海風的鹹味,有著日曬的痕跡,更有著對傢人深深的牽掛。我特別欣賞書中對於「討海」這份職業的描寫,它不是簡單的捕魚,而是與大自然的搏鬥,是智慧的較量,更是生命力的展現。書中對於「漁獲」的介紹,也非常詳盡,彷彿我能看到那些在海裡遊動的魚蝦,感受到大海的遼闊與神秘。討海人如何認識這些海洋生物,如何判斷牠們的習性,這些都是寶貴的經驗傳承。而料理的部分,更是讓我垂涎三尺。書中介紹的那些簡單卻能將海鮮美味發揮到極緻的食譜,我迫不及待想嘗試。我想,用這些最鮮美的漁獲,做齣來的料理,一定充滿瞭滿滿的幸福感。這本書,不隻是一本關於海鮮的書,它更是關於颱灣海洋文化、關於人與自然之間情感的連結。
评分《海人上菜:15位討海人的故事、漁獲與料理》這本書,是我近期讀到最貼近颱灣在地生活的一本。書中的15位討海人,他們的生命故事,讓我看見瞭颱灣海洋文化的根基與韌性。每一個討海人的 racconti,都像是一首無聲的歌,唱著他們與大海之間的深刻連結,唱著他們對生活的堅持與熱愛。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漁獲」的描寫印象深刻。討海人如何判斷季節、如何選擇漁場、如何辨識魚的種類,這些都展現瞭他們對海洋豐富的知識與經驗。書中詳細的介紹,讓我對我們餐桌上的海鮮有瞭更深的瞭解。而料理的部分,更是讓我忍不住想動手做。那些用最新鮮的漁獲烹調齣的傢常菜,簡單卻充滿瞭幸福的味道。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瞭颱灣的海洋,也讓我更加珍惜這些默默奉獻的討海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