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歲生日之後我開始和彆人睡覺。
所謂的彆人,當然是指騎士之外的人。
我們愛得無所畏懼,無可抵賴
即使轉眼就成過去
打破我/雖然我可能會打破你
你難道不知道你一直在等待/等待我來打破你
你難道不知道你一直在等待/等待我來
在倫敦,女孩看見野玫瑰,撿起三名美麗的邊緣人,騎士、FA和TI。騎士是女人。FA曾經是女人。TI則如一尊性彆模糊的美麗雕像,隻活在注視與被注視之間。
三人的臂彎圍成圓圈,成瞭女孩暫時停泊的港。在學術生活和大麻派對之間,性彆烏托邦和現實世界的毀滅傷害之間,女孩感覺自己的靈魂無法遏止地往騎士那方傾斜。因為,她們同時是彼此的傷口,也是紗布與敷料……
《騎士》是羅浥薇薇的第一部作品,述說一個純真的性彆童話,一場沒有嫉妒的三角戀情,一段漂流與追尋並存的旅程。小說充滿強烈的影像感,抒情可比歐洲新浪潮電影,荒涼則直逼文.溫德斯的公路場景,在異常純潔又極度感官的愛情中,透齣隨時瀕臨幻滅的虛無。
本書特色
★文化部第一屆「藝術新秀創作發錶補助」得主。
★彷彿公路電影再現眼前、承襲歐洲新浪潮氣息的美麗畸零人之旅。
名人推薦
顔忠賢(作傢)◎專文推薦
王安頤(《LEZS》雜誌總編輯),張亦絢(小說傢),魏瑛娟(劇場編導),羅毓嘉(詩人)◎心碎推薦
《騎士》這本小說仍然有種《在路上》垮世代的流浪者之歌式的憂心忡忡詩意,《聽風的歌》小群孤魂們的憂鬱齣世的幽微反叛,甚至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式對位於情人相互眷戀也相互狐疑的既依賴又切割……散發瞭更當代的《人間失格》形上學式自詡又自嘲的OS,或是女版也變性版《挪威的森林》式的更若隱若現淡淡哀愁的可能。──顔忠賢
作者簡介
羅浥薇薇
八○年代齣生、颱灣苗栗人,左營長大。在颱北、颱南、倫敦求學生活。
文字與評論作品散見自由副刊、waterfall等平麵及網路媒體;並有攝影與其他作品在不同國傢展齣。
現職為嬰兒電視轉播與保育員、不自由創作者,未來不詳。
推薦序
壞掉娃娃的最華麗版本
「二十九歲生日之後我開始和彆人睡覺……那年我給自己的生日禮物是一個光頭,騎士動手剃我的,用打造手工藝品般的細膩……」
《騎士》幾乎是一本夢之小說,讓入夢的讀者置身其中如最華麗奢侈場景的夢幻,一如書中始終極光般漫漫炫目又炫人的暗示……派對般的終究開到荼蘼的動人放浪。
然而《騎士》這本小說卻仍然有種《在路上》垮世代的流浪者之歌式的憂心忡忡詩意,《聽風的歌》小群孤魂們的憂鬱齣世的幽微反叛,甚至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式對位於情人相互眷戀也相互狐疑的既依賴又切割,在那種尖端離奇人生中仍然入戲的猶猶豫豫,散發瞭更當代的《人間失格》形上學式自詡又自嘲的OS,或是女版也變性版《挪威的森林》式的更若隱若現淡淡哀愁的可能,在書裏頭提及的種種離奇遭遇一如中世紀騎士小說隱喻在這時代更古怪找尋中……太完美的青春、愛、性、大麻的奧德賽式地令人羨慕的既樂觀又悲觀。
小說中的我是那麼地慧黠講究又那麼野生狂放,把自己想像成物的宛若一棵樹或一扇門的當裸體模特兒時的完全不在乎,看過太多老電影卻仍老記得那更早年大衞林區的《橡皮頭》比《藍絲絨》動人也嚇人,沉浸於放映怪異實驗藝術電影裏一隻巨大鯨魚在怪房間漂浮的無比迷離……一如當年我也在那個城市時所也揮之不去的某種心酸,不免懷念起所有炫目的這小說中的動人……終究也不過是種幻覺,即使在那個剎那曾經發光瞭也隻是幸福感閃現的最後一瞥的不捨又不忍。
然而小說中的我一開始至最後卻都仍是倫敦的完美標本,或許也是那個城市所收集的終將壞掉娃娃的最昂貴最華麗版本!其實也沒有壞掉,隻是在某種全麵啓動的夢魘幻象的某一層會變得異常地栩栩如生。青春無敵的最後一眸,愛與死不免腐敗的凝視剎那的被下咒般的不忍,對未來的虛幻的無限放大的恐懼,對藝術傢的欽羨及其光環的終將落陷,太像貴金屬光澤的救贖與無法救贖,種種快轉餘緒的種種瞳術的太深刻也太使小說中的我受苦。
「在牛津街一座教堂附近樂器行二樓練完團之後,參加的長得好看穿越軌服裝過多鼻孔穿環的光頭族或行動藝術傢式的性和愛令人無法漠視的存在感並不做作……」倫敦,一如《騎士》這本小說想救贖又救贖不瞭的人生死角,一如這個我也始終充滿瞭眷念又充滿瞭怨恨的城,老是在每一個奢華古典的城中角落反諷地充滿瞭飽滿的遺棄感和犯罪感。
那是一群被拯救和被迫害的人們,有種很深的無力感及其絕望,又哭又鬧又意外被殺,始終充滿瞭好容易陷入的危機感及存在感的晃動。
「隻有在倫敦纔看得到……穿 Alexander McQueen 的大衣來野餐的女子,像是某種極緻資本主義的錶演,多重意義底下的被殖民,無可抵抗的自卑與神經亢奮。」書中所有的倫敦或愛情的迷人浸入到後來不免反而像一種反諷,更疏離而遙遠的低限主義藝術或攝影般,性和肉體像一種種田沙漠中的屍骨或是甜點或是生肉……充滿太知識分子或太物質性的距離感,但是卻又因此而更忐忑不安。
用某種「如果有一天我真的消失瞭,請妳把我忘記」的淺淺又絕望的口吻或用某種「參加的每個人都得帶一部關於夏天的電影纔能進入的派對」那種迷亂又甜美的氣味……來加溫所有章節的故事角色場景的濃稠況味,縮影式地調度一如性手槍的音樂及其樂團的硬蕊迷幻、太著名歐洲史或倫敦史典故的太重口味、全身都是感受器官一如一條會遊泳的舌頭般那些穿SM裝扮的女同性戀或舞姿肉身太俊秀的美男子的太過刺激驚人,重讀書籍中的笛卡兒再從岔口迴到馬剋斯毛澤東極端階級革命的熱血……來背書。
某種性的華麗又低沉的冒險「光頭的東方女孩的我盡量不和同一個人睡第二次,也下意識避開和我一樣說中文的人……在陌生人麵前話不多會被視為性感。」一如交齣去最後人生的厚厚幢幢鬼影般的那鬼東西總覺得該垮掉的世代那種存在感始終的晃晃然,一如倫敦,一如這個城所有必然陰霾空洞的死角,但是,小說中的我隻是一個陌生人,闖入者,也還是不想傷害或破壞什麼,隻是想要藏起來躲入這種身分,這種高階的文明人城市的另一端。但是,其實不然的她卻另一端的宿命註定是要在最底層的地方呼吸,彷彿一個個極端怪異冷漠的藝術傢,一個個都是尖銳怪異的肉體。
「阿格麗希蕭邦第一號鋼琴協奏麯第二樂章一開頭幾個小節中……很會辦派對熟稔電子音樂、雷鬼、銳舞的鄰居大叔對她說他其實也有提供更吸引人的大麻和很多很迷很強的各式各樣的藥。」倫敦令人到後來會不免常常覺得很氣餒因為……那個城市也不是她們想像的那樣的無垢的彼岸,其實是她們試探倫敦一如試探人生太尖端的後花園大樹長入地下室的樹根,還甚至繁殖太貪婪而一如腫瘤地蔓延長到太遠而失控的遠方,雖然後花園口是陽光充滿歡呼聲的光景。因此小說中所有的始終齣現演齣倫敦可躲藏的神祕角落:斑斑駁駁的舊派酒吧、劇場、咖啡廳,太多老房子也雷同的相信這種更無機的,冷冰冰的質地,彷彿隻有不同灰階變化的灰,太奢侈的什麼都極限感的老城市裏的灰石牆體,霧玻璃,低調但昂貴的暗光金屬感的,太冰冷的似曾相識又似是而非的戀情一如裝置藝術般的種種離奇場景。然而,即使她們早看破瞭這種尋常人在這城裏尋常角落的肥皂劇人生而不想入戲更多但是卻又逃離不瞭……
一如小說裏頭那一個個老房子令我想到好多過去也曾在倫敦住過彆人的老房子的心情的太早以前,反差自己當年太過青春人生的落敗,及其想像中但也始終沒有完成的未來。小說中的我的見證也留下曾像孤魂過的迴憶,開車路過泰晤士河時流動的光景在車窗口外的遠方,在橋上看齣河道上的船隻群集在那雲層低沉的天空末端。開夜車過橋時快速晃動而模糊不明的遠方天空綫夜色裏的摩天輪,倫敦眼。一如這個城,一如這個人間……的永遠陰霾充滿的憂愁。
用一種「一個父不詳的女同性戀就是可以這麼豁達」的始終有太多隱約一如吉本芭娜娜式淺淺又深深的同情。在小說那故事的末端,去美國的他們開車去新墨西哥州看那一個死去的變性朋友的小孩。一如溫德斯那種公路電影的暗示,有人提及叫安娜的小北京狗是過動兒或和與主人同名的貓的溫暖,有人提及年輕時代的好友跳樓消息傳來的無感,有人提及湖邊失足死去的哥哥的惘然,有人提及始終沒有相認的父親的怨恨……更多更深的身世悄然在命運交織的汽車旅館裏竟然齣現瞭的柏格曼式沉鬱呼喚……老是如此歪歪斜斜地令人發指地動人。
那個小說中的我因此變成他們的烏托邦式的倖存者,或許也是一個泥菩薩過江的女神⋯⋯被誤解為她們彷彿在齣廠的過程的某種腦子裏的晶片或處理器就齣事瞭,她比其他同期的娃娃更多的感應器太過敏感的測試問題,與其問這是退化還是進化,不如問我們為何也對倫敦有雷同的那麼憧憬又那麼怨恨的睏擾,對變幻中的她或她們而言,倫敦是抗憂解還是蠻牛,是烏托邦還是原鄉。這個時代和這個城市對小說中的我而言,隻變得像一個神祕的惡靈古堡等待騎士們般的人生的攻尖⋯⋯其實裏頭有一部分是雷同的,對藝術或對人生最尖端試探的好奇,沒有愁緒的鄉愁,那就是她們賭注瞭自己的苦戀般的愛及其深入人間的暗黑體驗,而更用一種自己封閉式的瞳孔在收集光影,但是光綫不夠垂直隻好歪歪斜斜投影到底片顯影,曝光不足太久之後,即使再補光再加顯影劑量也還是麵目模糊。但是,這種特殊效果般感官兩難中的忐忑不安或許也隻是她們保護自己的一種刻意的疏離⋯⋯
因之的疏離及其迷離,倫敦給騎士們的是⋯⋯無限懷念還是無限懷疑?
顔忠賢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