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萬國叢林中,中國屹立數韆年,未曾一日中絕,其他文明古國,如埃及、巴比倫、印度,皆不能與之相比。數韆年的悠久曆史,治亂興衰,令人目眩;人物的邪正、事件的真僞、學術的變遷、文化的演進,尤呈現復雜景象。本書以清晰委婉之筆,敘述復雜多變之史,期見過去的真相,以作將來的炯鑑。關係曆史轉變的人物、事件,皆一一詳及;人類智慧的結晶,天地元氣之所存,盡量使其展現。全書分上下兩冊,共四十萬言。
作者簡介
杜維運
山東省嘉祥縣人,民國十七年生。國立颱灣大學曆史係及曆史研究所畢業,英國劍橋大學進修。曾任颱灣大學曆史係教授、香港大學中文係教授、政治大學曆史研究所教授、國傢科學委員會研究教授。現任政治大學曆史係兼任教授。著有<史學方法論>、<中國史學史>第一冊、第二冊、<與西方史傢論中國史學>、<中西古代史學比較>、<趙翼傳>、<清代史學與史傢>等書。先後獲得教育部學術奬、國傢文藝奬與中國曆史學會金簡奬。生平與著述並載入第十版<世界學人傳>。
這本書帶來的震撼,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其對中國古代文明輝煌成就的宏大敘事。從夏商周的青銅時代,到春鞦戰國的思想百傢爭鳴,再到秦漢的統一帝國,以及唐宋的盛世繁華,作者如同一個經驗豐富的導遊,帶領我們穿越時空,領略中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尤為沉醉於書中關於漢唐盛世的描繪,那開放包容的氣象,那自信昂揚的精神,以及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各個領域所取得的輝煌成就,都讓人心潮澎湃。書中對絲綢之路的詳細闡述,讓我看到瞭當時中國與世界的緊密聯係,以及中國文化是如何影響和被影響的。還有關於宋朝科技的描寫,如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等四大發明,都展現瞭古代中國在科學技術領域的領先地位。雖然書中也提到瞭王朝更迭中的動蕩與衰落,但整體基調是對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生生不息的贊美。這本書讓我對“中國”的根源有瞭更深刻的認識,那些流淌在我們血脈中的古代智慧與精神,在字裏行間重新被點燃,讓我對民族的文化傳承有瞭更強的自豪感和歸屬感。
评分這本書著實讓我大開眼界,尤其是對近代中國社會變革的描繪,簡直是抽絲剝繭,層層深入。從鴉片戰爭的屈辱開端,到辛亥革命推翻帝製,再到抗日戰爭的浴血奮戰,直至新中國的建立,曆史的洪流在我們眼前清晰地展開。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事件,而是著力於分析其背後錯綜復雜的社會、政治、經濟動因。比如,在講述清末改革時,書中對洋務運動的評價就十分 nuanced,既肯定瞭其在引進西方技術、推動近代化方麵的努力,也深刻剖析瞭其“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局限性,以及由此帶來的深刻矛盾。而對於辛亥革命,書中則詳細闡述瞭革命黨人思想的演變、各地起義的艱辛,以及革命成功後,在袁世凱竊國、北洋軍閥混戰等一係列挫摺麵前,民主共和的理想是如何艱難維係。最讓我感動的是,在描寫抗日戰爭時,書中不僅僅聚焦於戰場上的硝煙彌漫,更著重筆墨於普通民眾在國傢危難時刻所展現齣的堅韌不拔、眾誌成城的精神。那些關於傢庭的犧牲、知識分子的奔走、工人的支援,甚至是普通農民的抗爭,都讓我熱淚盈眶。這本書讓我對“中國”這個概念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它不再是一個抽象的地理名詞,而是承載著無數代人血淚、奮鬥與夢想的鮮活生命體。
评分我帶著一種好奇的心情翻開瞭這本書,卻被其對中國近現代思想變遷的細緻梳理深深吸引。書中的前半部分,主要探討瞭晚清時期,在西方思想的衝擊下,中國知識分子如何從傳統的儒傢思想中掙脫齣來,開始對西方政治製度、哲學觀念、科學技術進行反思和藉鑒。從魏源的“師夷長技以製夷”,到康有為、梁啓超的維新變法,再到孫中山的革命思想,作者都進行瞭深入的剖析,揭示瞭這些思想背後所蘊含的時代訴求和曆史局限性。更讓我著迷的是,書中詳細闡述瞭“五四運動”前後,新文化運動如何成為思想啓濛的洪流,馬剋思主義如何在中國傳播並最終找到適閤自身的道路。對於李大釗、陳獨秀等早期共産主義者的探索,以及他們所麵臨的思辨和抉擇,作者都給予瞭充分的展現。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中國人民在精神層麵上的不懈追求,看到瞭“救亡圖存”這一沉重課題下,知識分子是如何痛苦地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它不僅僅是一部曆史書,更是一部思想史,它讓我思考,在曆史的洪流中,思想的解放是如何引導和塑造著一個民族的命運。
评分讀罷此書,腦海中充斥著無數鮮活的場景和思考。尤其是關於二十世紀中國經濟發展的章節,讓我對這個轉型時期的中國有瞭全新的認識。書中對新中國成立初期,在蘇聯的援助下,如何摸索建立完整的工業體係的過程進行瞭詳盡的描述,雖然其中不乏失誤和教訓,但那種從零開始、白手起傢的魄力至今令人感嘆。接著,書中筆鋒一轉,深入探討瞭改革開放初期,中國是如何在鄧小平同誌的“摸著石頭過河”的理念指導下,逐步打破計劃經濟的束縛,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這期間的政策調整、思想解放,以及由此帶來的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都描繪得淋灕盡緻。我尤其對書中關於鄉鎮企業興起、沿海經濟特區建設等具體案例的分析印象深刻,這些都是中國經濟騰飛的縮影。書中還毫不避諱地提到瞭改革開放過程中齣現的各種挑戰,比如貧富差距、環境汙染、腐敗等問題,並分析瞭政府為解決這些問題所做的努力和麵臨的睏境。這使得整部作品在呈現輝煌成就的同時,也顯得更加真實和客觀,充滿著辯證的思考。讀這本書,我仿佛看到瞭中國經濟從落後走嚮繁榮的壯麗史詩,也感受到瞭這個國傢在現代化進程中所經曆的探索與陣痛。
评分這本書的敘述方式非常獨特,它不僅僅是講述曆史事件,更是在構建一種曆史的“場域”。作者在描繪明朝中後期社會生活的場景時,仿佛將我帶入其中,感受那種繁華背後的暗流湧動。對於江南地區的商品經濟發展,書中進行瞭極為細緻的描寫,從絲綢、茶葉的生産貿易,到徽商、晉商的崛起,再到城市生活的變遷,都展現得栩栩如生。我尤其被書中關於市民階層生活方式的描繪所打動,那些關於戲麯、小說、繪畫的勃興,以及市民的娛樂活動,都讓我看到瞭一個充滿活力的社會。然而,作者並沒有停留在錶麵的繁榮,而是深入剖析瞭社會結構中的矛盾,如土地兼並、貧富差距的加劇,以及官僚腐敗的盛行。書中對明朝末年政治鬥爭的描繪,無論是黨爭的激烈,還是宦官的專權,都充滿瞭戲劇性,也揭示瞭王朝由盛轉衰的深層原因。作者通過對細節的精準捕捉,以及對宏觀趨勢的深刻洞察,讓我對那個時代有瞭立體而深刻的認識,仿佛親曆瞭明朝從鼎盛走嚮衰落的整個過程,體驗到瞭曆史的厚重與滄桑。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