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飲:秦曉宇詩選

夜飲:秦曉宇詩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秦曉宇
圖書標籤:
  • 詩歌
  • 當代詩歌
  • 秦曉宇
  • 文學
  • 中國當代文學
  • 詩選
  • 夜飲
  • 情感
  • 現代詩
  • 藝術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我總在日落之處, 雙耳垂下青蛇, 我以鳥或魚一樣的身體支配玄冥世界。──〈禺強謠〉 「我揮舞著北鬥星似的套馬杆,∕把一群顫巍巍的羊∕從遠古趕往水泵小屋。∕我總在日落之處,∕雙耳垂下青蛇。∕我以鳥或魚一樣的身體支配玄冥世界。∕連日委羽,羊圈旁的山坳∕已鬍鏇成一朵蓮花,∕前方是銀河閃爍的倒扣的群山。」--〈禺強謠〉 具濛古血統的中國70年代重要詩人、詩評傢秦曉宇,許多詩句派生自個人經曆,卻充滿隱喻,寫齣詩人在當代的心境與處境。 本書特色 本書為中國70年代知名詩人、詩評傢秦曉宇首部在颱灣齣版的詩集。 作者簡介 秦曉宇 詩人,詩話作傢,詩歌評論傢,生於1974年12月,內濛古呼和浩特人。 1996年刊印作品集《虛度》。2006年齣版《七零詩話》一書(北京,敦煌文藝齣版社),開拓瞭新詩話的文體。2011年《新詩》叢刊總第16期為《秦曉宇專輯》,2012年齣版詩論專著《玉梯──當代中文詩敘論》(颱灣,新銳文創〔秀威〕齣版)。與詩人楊煉、英國詩人W. N. Herbert共同主編《Jade Ladder——Contemporary Chinese Poetry》(英國,血斧齣版社)。曾獲劉麗安詩歌奬,應邀參加第44屆鹿特丹國際詩歌節,現任北京文藝網國際華文詩歌奬評委。
《星辰的低語:中國當代先鋒詩歌選集》 編者按: 當我們凝視深邃的夜空,試圖捕捉那轉瞬即逝的靈光時,我們聽到的往往是自我內心的迴響。這本詩集,匯集瞭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中國詩壇上最具探索精神和思想銳度的聲音。他們以文字為磚石,在既定的語言秩序之外,開闢齣一條條通嚮存在本質的幽暗隧道。這不是一次對“時代精神”的溫順描摹,而是一場對“經驗界限”的無情叩問。 一、 時代的褶皺與精神的突圍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隨著思想的鬆綁,中國詩歌經曆瞭一場深刻的“內轉”。朦朧詩的餘溫尚未散盡,先鋒詩歌便以更激進、更破碎、更具個人主義色彩的麵貌登場。這本詩選的基調,便是在這種對宏大敘事的拒絕與對個體經驗的極端化書寫中奠定的。 (一)語言的煉金術士:對既定符號的反叛 本選集中收錄的詩人,無一例外都是語言的“破壞者”和“重建者”。他們深知,日常語言已經無法承載當代人破碎的內心世界與復雜的認知結構。 例如,在“意象的斷裂與拼貼”部分,我們可以看到詩人如何將毫不相乾的物象——“生銹的自行車鏈條”、“被遺忘的俄語課本”、“海平麵上漂浮的塑料袋”——強行並置。這種拼貼並非單純的獵奇,而是試圖模仿現代都市人信息過載、意義稀釋的生存體驗。他們拒絕清晰的指代,迫使讀者在意義的空白處填補自身的經驗,從而完成一次共同的“在場”。 再者,“句法的解構與重組”是本書的顯著特徵。詩人們大量使用長句的突然中斷、主謂賓的錯位、以及標點符號的刻意缺失或濫用。這種“語法上的不安”反映瞭詩人對社會確定性的懷疑。詩句不再是綫性的敘述,而更像是精神活動在紙麵上的“心電圖”,記錄著瞬間的恐懼、狂喜或虛無。 (二)“在場”的睏境:曆史與自我的辯證 先鋒詩歌拒絕宏大敘事,但並不意味著逃避曆史。恰恰相反,他們選擇瞭一種更為隱蔽、更為私密的方式來處理曆史的重壓。 許多作品不再直接提及重大的曆史事件,而是將曆史轉化為“身體的隱喻”。被遺忘的舊物件、慢性疾病的摺磨、傢族記憶的殘片,都成為瞭承載集體創傷的容器。曆史不再是教科書上的時間綫,而是烙印在詩人神經末梢的無法消弭的“痛感”。 例如,詩人A的組詩《鐵軌盡頭的日記》,通過對廢棄工廠和荒原的反復描繪,構建瞭一個“被清空”的地理空間,這個空間既是地理上的邊陲,也是精神上的流放地。詩人在那裏進行的,不是對未來的展望,而是對“為什麼會走到這一步”的無聲質問。 二、 詩歌的維度:從具象到“形而上”的漂移 本書的選篇,力求展現當代先鋒詩歌在不同維度上的探索深度,從最精微的物性書寫,延展至對終極命題的觸碰。 (一)物性書寫與擬人化的衰敗 在這個維度裏,詩人將目光聚焦於日常生活中最容易被忽略的“物”。但他們的書寫並非田園牧歌式的,而是充滿瞭對物質“熵增”的關切。 一件舊傢具的開裂、一滴水在窗玻璃上滑落的軌跡、一次呼吸時空氣的溫度,都被賦予瞭近乎神聖的細節。通過對這些物的細緻入微的摹寫,詩人試圖捕捉時間在物質上留下的腐蝕痕跡。物體的“衰敗”成為瞭抵抗時間流逝的一種獨特姿態,它宣告著:即使是堅硬的實體,也終將迴歸無意義的塵埃,而這無意義本身,恰恰構成瞭詩歌的意義。 (二)“缺席”的書寫與留白的美學 本選集的另一核心特徵是對“缺席”的強調。詩人並非隻寫“在場”的事物,他們更擅長書寫“不在場”的重量。 一個空置的房間、一通無人接聽的電話、一個本應齣現卻始終未齣現的他者——這些“缺席”的元素,通過強烈的暗示和迴響,占據瞭詩歌的中心位置。這種手法,要求讀者必須參與到文本的建構中,去想象那缺失的部分如何影響瞭現有的現實。這是一種高度智性化的閱讀體驗,它挑戰瞭傳統的敘事邏輯,代之以一種基於“缺失即存在”的東方哲學殘影。 三、 探索的邊界:對“詩意”的祛魅 我們必須明確,這些先鋒詩人並非沉湎於唯美主義的呻吟。他們對“詩意”抱持著一種近乎懷疑的態度。 許多作品的結尾,往往不是一個高昂的、充滿希望的總結,而是戛然而止的、帶著一絲嘲諷或疲憊的陳述。詩人試圖“祛魅”——剝去詩歌被賦予的過多形而上的光環,讓詩歌重新迴歸到它最原始的功能:作為一種記錄思想衝突和生存疲憊的工具。 這種祛魅,使詩歌獲得瞭強大的內在張力。當所有的修辭都指嚮虛無時,語言本身便成瞭唯一的信仰。 結語:閱讀的邀請 閱讀《星辰的低語》是一次深入密林、攀登陡峭山岩的旅程。它要求讀者放下對清晰邏輯的依賴,準備好麵對語言的迷宮,去體驗那些在時代洪流中被邊緣化、被壓抑的個體聲音。這些詩歌,如同夜空中那些不規則閃爍的星光,它們或許刺眼、或許難以辨認,但它們真實地存在於我們頭頂的蒼穹之上,低語著關於存在、時間和遺忘的古老秘密。這本詩集,獻給所有不滿足於被告知意義,而渴望親自挖掘意義的讀者。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總序

朝嚮漢語的邊陲∕楊小濱

  中國當代詩的發展可以看作是朝嚮漢語每一處邊界的勇猛推進,而它的起源也可以追溯齣頗為復雜的綫索。1960年代中後期張鶴慈(北京,1943-)和陳建華(上海,1948-)等人的詩作已經在相當程度上改變瞭主流詩歌的修辭樣式。如果說張鶴慈還帶有浪漫主義的餘韻,陳建華的詩受到波德萊爾的啓發,可以說是當代詩中最早齣現的現代主義作品,但這些作品的閱讀範圍當時隻在極小的朋友圈子內,直到1990年代纔廣為流傳。1970年代初的北京,齣現瞭更具衝擊力的當代詩寫作:根子(1951-)以極端的現代主義姿態麵對一個幻滅而絕望的世界,而多多(1951-)詩中對時代的觀察和體驗也遠遠超越瞭同時代詩人的視野,成為中國當代詩史上的靈魂人物。

  對我來說,當代詩的概念,大緻可以理解為對朦朧詩的銜接。朦朧詩的齣現,從某種意義上可以看作官方以招安的形式收編民間詩人的一次努力。根子、多多和芒剋(1951-)的寫作從來就沒有被認可為朦朧詩的經典,既然連齣現在《詩刊》的可能都沒有,也就甚至未曾享受遭到批判的待遇,直到1980年代中後期纔漸漸浮齣地錶。

  我們完全可以說,多多等人的文化詩學意義,是屬於後朦朧時代的。纔華齣眾的朦朧詩人顧城在1989年六四事件後寫齣瞭偏離朦朧詩美學的《鬼進城》等傑作,卻不久以殺妻自盡的方式寫下瞭慘痛的人生詩篇。除瞭揮霍詩纔的芒剋之外,嚴力(1954-)自始至終就顯示齣與朦朧詩主潮相異的機智旨趣和宇宙視野;而同為朦朧詩人的楊煉(1955-),在1980年代中期即創作瞭《諾日朗》這樣的經典作品,以各種組詩、長詩重新跨入傳統文化,由於從朦朧詩中率先奮勇突圍,日漸成為朦朧詩群體中成就最為卓著的詩人。同樣成功突圍的是遊移在朦朧詩邊緣的王小妮(1955-),她從1980年代後期開始以尖銳直白的詩句來書寫個人對世界的奇妙感知,成為當代女性詩人中最突齣的代錶。如果說在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朦朧詩仍然帶有強烈的烏托邦理念與相當程度的宏大抒情風格,從1980年代中後期開始,朦朧詩人們的寫作發生瞭巨大的轉化。

  這個轉化當然也體現在後朦朧詩人身上。翟永明(1955-)被公認為後朦朧時代湧現的最優秀的女詩人,早期作品受到自白派影響,挖掘女性意識中的黑暗真實,爾後也融入瞭古典傳統等多方麵的因素,形成瞭開闊、成熟的寫作風格。在1980年代中,翟永明與鍾鳴(1953-)、柏樺(1956-)、歐陽江河(1956-)、張棗(1962-2010)被稱為「四川五君」,個個都是後朦朧時代的寫作高手。柏樺早期的詩既帶有近乎神經質的青春敏感,又不乏古典的鮮明意象,極大地開闢瞭漢語詩的錶現力。在拓展古典詩學趣味上,張棗最初是柏樺的同行者,爾後日漸走嚮更極端的探索,為漢語實踐瞭非凡的可能性。在「四川五君」中,鍾鳴深具哲人的氣度,用史詩和寓言有力地書寫瞭當代曆史與現實。歐陽江河的寫作從一開始就將感性與理性齣色地結閤在一起,將現實曆史的關懷與悖論式的超驗視野結閤在一起,抵達瞭恢宏與思辨的驚險高度。

  後朦朧詩時代起源於1980年代中期,一群自我命名為「第三代」的詩人在四川崛起,標誌著中國當代詩進入瞭一個新階段。1980年代最有影響的詩歌流派,産自四川的佔瞭絕大多數。除瞭「四川五君」以外,四川還為1980年代中國詩壇貢獻瞭「非非」、「莽漢」、「整體主義」等詩歌群體(流派和詩刊)。如周倫佑(1952-)、楊黎(1962-)、何小竹(1963-)、吉木狼格(1963-)等在非非主義的「反文化」旗幟下各自發展瞭極具個性的詩風,將詩歌寫作推嚮更為廣闊的文化批判領域。

  其中楊黎日後又倡導觀念大於文字的「廢話詩」,成為當代中國先鋒詩壇的異數。而周倫佑從1980年代的解構式寫作到1990年代後的批判性紅色寫作,始終是先鋒詩歌的領頭羊,也幾乎是中國詩壇裏後現代主義的唯一倡導者。莽漢的萬夏(1962-)、鬍鼕(1962-)、李亞偉(1963-)、馬鬆(1963-)等無一不是天賦卓絕的詩歌天纔,從寫作語言的意義上給當代中國詩壇提供瞭至為燦爛的景觀。其中萬夏與馬鬆醉心於詩意的生活,作品惜墨如金但以一當百;李亞偉則曾被譽為當代李白,文字瀟灑如行雲流水,在古往今來的遐想中妙筆生花,充滿瞭後現代的喜劇精神;鬍鼕1980年代末旅居國外後詩風更為逼仄險峻,為漢語詩的錶達開拓齣難以企及的遙遠疆域。以石光華(1958-)為首的整體主義還貢獻瞭纔華橫溢的宋煒(1964-)及其胞兄宋渠(1963-),將古風與現代主義風尚奇妙地糅閤在一起。

  毫不誇張地說,川籍(包括重慶)詩人在1980年代以來的中國詩壇佔據瞭半壁江山。在流派之外,優秀而獨立的詩人也從來沒有停止過開拓性的寫作。

  1980年代中後期,廖亦武(1958-)那些囈語加咆哮的長詩是美國垮掉派在中國的政治化變種,意在書寫國族曆史的寓言。蕭開愚(1960-)從1980年代中期起就開始創立自己沉鬱而又突兀的特異風格,以罕見的奇詭與艱澀來切入社會現實,始終走在中國當代詩的最前列。顯然,蕭開愚入選為2007年《南都週刊》評選的「新詩90年十大詩人」中唯一健在的後朦朧詩人,並不是偶然的。

  孫文波(1956-)則是1980年代開始寫作而在1990年代成果斐然的詩人,也是1990年代中期開始普遍的敘事化潮流中最為突齣的詩人之一,將社會關懷融入到一種高度個人化的觀察與書寫中。還有1990年代的唐丹鴻,代錶瞭女性詩人內心奇異的機器、武器及疼痛的肉體;而啞石(1966-)是1990年代末以來崛起的四川詩人,以重新組閤的傳統修辭給當代漢語詩帶來瞭跌宕起伏的特有聲音。

  1980年代的上海,齣現瞭集結在詩刊《海上》、《大陸》下發錶作品的「海上詩群」,包括以孟浪(1961-)、默默(1964-)、劉漫流(1962-)、鬱鬱(1961-)、京不特(1965-)等為主要骨乾的較具反叛色彩的群體,和以陳東東(1961-)、王寅(1962-)、陸憶敏(1962-)等為代錶的較具純詩風格的群體,從不同的方嚮為當代漢語詩提供瞭精萃的文本。幾乎同時創立的「撒嬌派」,主要成員有京不特、默默(撒嬌筆名為?容)、孟浪(撒嬌筆名為軟發)等,緻力於透過反諷和遊戲來消解主流話語的語言實驗。

  無論從政治還是美學的意義上來看,孟浪的詩始終衝鋒在詩歌先鋒的最前沿,他發明瞭一種荒誕主義的戰鬥語調,有力地揭示瞭曆史喜劇的激情與狂想,在政治美學的方嚮上具有典範性意義。而陳東東的詩在1980年代深受超現實主義影響,到瞭1990年代之後則更開闊地納入瞭對曆史與社會的寓言式觀察,將耽美的幻想與險峻的現實嵌閤在一起,鋪陳齣一種新的夢境詩學。1980年代的上海還貢獻瞭以宋琳(1959-)等人為代錶的城市詩,而宋琳在1990年代齣國後更深入瞭內心的奇妙圖景,也始終保持著超拔的精神嚮度。

  1990年代後上海崛起的詩人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復旦大學畢業後定居上海的韓博(1971-,原籍黑龍江),他近年來的詩歌寫作奇妙地嫁接瞭古漢語的突兀與(後)現代漢語的自由,對漢語的錶現力作瞭令人震驚的開拓。還有行事低調但詩藝精到的女詩人丁麗英(1966-),在枯澀與奇崛之間書寫瞭幻覺般的日常生活。

  與上海鄰近的江南(特彆是蘇杭)地區也齣産瞭諸多纔子型的詩人,如1980年代就開始活躍的蘇州詩人車前子(1963-)和1990年代之後形成獨特聲音的杭州詩人潘維(1964-)。車前子從早期的清麗風格轉化為最無畏和超前的語言實驗,而潘維則以現代主義的語言方式奇妙地改換瞭江南式婉約,其獨特的風格在以豪放為主要特質的中國當代詩壇幾乎是獨放異彩。而以明朗清新見長的蔡天新(1963-)雖身居杭州但足跡遍布五洲四海,詩意也帶有明顯的地中海風格。影響甚廣的於堅(1954-)、韓東(1961-)和呂德安(1960-)曾都屬於1980年代以南京為中心的他們文學社,以各自的方式有力地推動瞭口語化與(反)抒情性的發展。

  朦朧詩的最初源頭,中國最早的文學民刊《今天》雜誌,1970年代末在北京創刊,1980年代初被禁。「今天派」的主將們,幾乎都是土生土長的北京詩人。而1980年代中期以降,齣自北京大學的詩人佔據瞭北京詩壇的主要地位。

  其中,1989年臥軌自盡的海子(1964-1989)可能是最為人所知的,海子的短詩尖銳、過敏,與其宏大抒情的長詩形成瞭鮮明對比。海子的北大同學和密友西川(1963-)則在1990年後日漸擺脫瞭早期的優美歌唱,躍入一種大規模反抒情的演說風格,帶來瞭某種大氣象。

  臧棣(1964-)從1990年代開始一直到新世紀不僅是北大詩歌的靈魂人物,也是中國當代詩極具創造力的頂尖詩人,推動瞭中國當代詩在第三代詩之後産生質的飛躍。臧棣的詩為漢語貢獻瞭至為精妙的陳述語式,以貌似知性的聲音紮進瞭感性的肺腑。齣自北大的重要詩人還包括清平(1964-)、周瓚(1968-)、薑濤(1970-)、席亞兵(1971-),鬍續鼕(1974-)、陳均(1974-)、王敖(1976-)等。其中薑濤的詩示範瞭錶麵的「學院派」風格能夠抵達的反諷的精微,而鬍續鼕的詩則富於更顯見的誇張、調笑或情色意味,二人都將1990年代以來的敘事因素推嚮瞭另一個高度。鬍續鼕來自重慶(自然染上瞭川籍的特色),時有將喜劇化的方言土語(以及時興的網路語言或亞文化語言)混入詩歌語匯。也是來自重慶的詩人蔣浩(1971-)在詩中召喚齣語言的化境,將現實經驗與超現實圖景溶於一爐,標誌著當代詩所攀援的新的巔峰。

  同樣現居北京,來自內濛古的秦曉宇(1974-),也是本世紀以來湧現的優秀詩人,詩作具有一種鑽石般精妙與凝練的罕見品質。原籍天津的馬驊(1972-2004)和原籍四川的馬雁(1979-2010),兩位幾乎在同齡時英年早逝的天纔,恰好曾是北大在綫新青年論壇的同事和好友。馬驊的晚期詩作抵達瞭世俗生活的純淨悠遠,在可知與不可知之間獲得瞭逍遙;而馬雁始終捕捉著個體對於世界的敏銳感知,並把這種感知轉化為錶麵上疏淡的述說。

  當今活躍的「60後」和「70後」詩人還包括現居北京的藍藍(1967-)、殷龍龍(1962-)、王艾(1971-)、樹纔(1965-)、成嬰(1971-)、侯馬(1967-)、周瑟瑟(1968-)、安琪(1969-)、呂約(1972-)、朵漁(1973-)、尹麗川(1973-),河南的森子(1962-)、魔頭貝貝(1973-),黑龍江的桑剋(1967-),山東的孫磊(1971-)宇嚮(1970-)夫婦和軒轅軾軻(1971-),安徽的餘怒(1966-)和陳先發(1967-),江蘇的黃梵(1963-),海南的李少君(1967-),現居美國的明迪(1963-)等。

  森子的詩以極為寬闊的想像跨度來觀察和創造與眾不同的現實圖景,而桑剋則將世界的每一個瞬間化為自我的冷峻冥想。同為抒情詩人,女詩人藍藍通過愛與疼痛之間的撕扯來體驗精神超越,王艾則一次又一次排練瞭戲劇的幻景,並奔波於錶演與旁觀之間,而樹纔的詩從法國詩歌傳統中找到一種抒情化的抽象意味。較為獨特的是軒轅軾軻,常常通過排比的氣勢與錯位的慣性展開一種喜劇化、狂歡化的解構式語言。而這個名單似乎還可以無限延長下去。

  1989年的曆史事件曾給中國詩壇帶來相當程度的衝擊。在此後的一段時期內,一大批詩人(主要是四川詩人,也有上海等地的詩人)由於政治原因而入獄或遭到各種方式的囚禁,還有一大批詩人流亡或旅居國外。1990年代的詩歌不再以青春的反叛激情為錶徵,抒情性中大量融入瞭敘述感,邁入瞭更加成熟的「中年寫作」。從1980年代湧現的蕭開愚、歐陽江河、陳東東、孫文波、西川等到1990年代崛起的臧棣、森子、桑剋等可以視為這一時期的代錶。1990年代以來,盡管也有某些「流派」問世,但「第三代詩」時期熱衷於拉幫結夥的激情已經消退。更多的詩人緻力於個體的獨立寫作,盡管無法命名或標簽,卻成就斐然。1990年代末的「知識分子寫作」與「民間寫作」的論戰雖然聲勢浩大,卻因為糾纏於眾多虛假命題而未能激發齣應有的文化衝擊力。

  2000年以來,盡管詩人們有不同的寫作趨嚮,但森嚴的陣營壁壘漸漸消失。即使是「知識分子寫作」的代錶詩人,其實也在很大程度上以「民間寫作」所崇尚的日常口語作為詩意言說的起點。從今天來看,1960年代齣生的「60後」詩人人數最為眾多,儼然佔據瞭當今中國詩壇的中堅地位,而1970年代齣生的「70後」詩人,如上文提到的韓博、蔣浩等,在對於漢語可能性的拓展上,也為當代詩做齣瞭不凡的探索和貢獻。近年來,越來越多的「80後詩人」在前人開闢的道路盡頭或途徑之外另闢蹊徑,也日漸成長為當代詩壇的重要力量。

  中國當代詩人的寫作將漢語不斷推嚮極端和極緻,以各異的嗓音發齣瞭有關現實世界與經驗主體的精彩言說,讓我們聽到瞭韆姿萬態、錯落有緻的精神獨唱。作為叢書,《中國當代詩典》力圖呈現最精萃的中國當代詩人及其作品。第一輯收入瞭15位最具代錶性的中國當代詩人的作品,其中1950年代、1960年代和1970年代齣生的詩人各佔五位。在選擇標準上,有各種具體的考慮:首先是盡量收入尚未在颱灣齣過詩集的詩人。當然,在這15位詩人中,也有極少數雖然齣過詩集,但仍有一大批未齣版的代錶作可以期待産生相當影響的。

  在第一輯中忍痛割捨的一流詩人中,有些是因為在颱灣齣過詩集,已經在颱灣有瞭一定影響力的詩人;也有些是因為寫作風格距離颱灣的主流詩潮較遠,希望能在第一輯被普遍接受的基礎上日後再推齣,將更加彰顯其力量。願《中國當代詩典》中傳來的特異聲音為颱灣當代詩壇帶來新的快感或痛感。

圖書試讀

〈夜飲〉

入鞦的排檔,
雞翅烤齣盛夏,
憤怒電話像乾杯,
排檔認齣瞭去年的酒鬼,
一臉沮喪和驕傲。服務員
代錶世界,不歡迎我們。
一地新銳的竹簽、
廢紙、落葉、空瓶,
風中之舊,遁入另一個話題。
晃悠著,起身和埋單,
趁夜未見底,
還可潛入園子。斜看
柳濃如酒意,遮覆著,
銹瞭池塘,綠瞭星光。
路,翹起一角,或者
是腳,跟著醉眼,走進柴門。
滿院的老;木倉都是
雨水的銹漬。
煤,靜靜地不燃燒。
高處,一雙布鞋的凝視。
他一屁股憤怒,你男高音,
而我終於製伏瞭單車。
這忘川般的小院,
陳磚舊瓦的,多麼電影。
直到裸身的男主人,
像昨天,輕輕將我們攆走。
這時我醉態蹣跚,
他的鬍話裏有個男孩:
「大爺,你會不會打太極拳?」
前方花圃,我們像
搶芬芳的強盜,又來瞭精神。
(你的手機忽然醒瞭)
而黎明,叼著街道、行人,
在我們的離去中更像個夢境。
(為楊小濱、康赫而作)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接觸《夜飲:秦曉宇詩選》,給我最深的印象是那種寜靜而悠遠的氛圍。秦曉宇的詩歌,仿佛是從時間的長河中打撈上來的珍珠,散發著溫潤而內斂的光澤。她的語言,並不華麗,甚至顯得有些樸素,但正是這種樸素,賦予瞭她的詩歌一種觸及靈魂的力量。她擅長捕捉那些轉瞬即逝的瞬間,並將它們凝固成永恒的詩意。比如那些關於故鄉、關於童年、關於記憶的片段,它們沒有宏大的敘事,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但那種細微的筆觸,那種對情感的精準把握,卻能輕易地喚醒讀者內心深處的共鳴。我尤其喜歡她對“光”的描寫,在她的詩裏,光不僅僅是視覺的感受,更是一種情感的載體,它帶著溫度,帶著故事,有時是溫暖的慰藉,有時是淡淡的憂傷。她的詩歌,就像是一杯溫熱的牛奶,在寒冷的夜裏,給予人溫暖和力量,讓人在靜謐中沉思,在沉思中找到內心的平靜。

评分

《夜飲:秦曉宇詩選》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詩集,不如說是一場穿越心靈迷宮的旅程。秦曉宇的詩句,像是一張張精美的地圖,指引著讀者去探索那些我們熟悉又陌生的情感地帶。她擅長用一種近乎白描的手法,勾勒齣人內心深處的細膩情感,那些被時間衝刷得模糊的記憶,那些被現實壓抑的渴望,都在她的筆下重新煥發齣生命的光彩。我常常在閱讀的過程中,不自覺地停下來,反復咀嚼某一句詩,試圖從中挖掘齣更深層的含義。這種感覺,就像是在一個古老的圖書館裏,翻閱一本泛黃的古籍,每一個字,每一個詞,都蘊含著韆年的智慧和情感。她筆下的“夜”,不僅僅是時間的流逝,更是一種精神狀態,一種內省和沉思的時刻。在“夜”的籠罩下,那些平日裏被遮蔽的真實自我,那些不為人知的憂傷與喜悅,得以緩緩浮現。這種對“夜”的詩意化處理,賦予瞭她的作品一種獨特的宿命感和哲學深度。她似乎總能捕捉到生活中那些轉瞬即逝的瞬間,並將它們凝固成永恒的詩意。讀她的詩,你會發現,原來那些微不足道的日常,也可以如此動人,如此充滿力量。

评分

《夜飲:秦曉宇詩選》,這本書我反復翻閱瞭許多次,每一次都有新的發現。秦曉宇的詩歌,與其說是在寫景,不如說是在寫一種心境。她對世界的觀察,是那種帶著淡淡疏離感的,仿佛置身事外,卻又在細微之處,流露齣深刻的關懷。她的語言,有一種不動聲色的力量,不激烈,不煽情,但總能在不經意間,觸動人心最柔軟的部分。我常常覺得,她的詩歌就像是在深夜裏,獨自品嘗一杯陳年的威士忌,初嘗時微苦,迴味時卻帶著一絲甘甜,而且那種甘甜,會在口腔裏停留很久。她對“等待”的描繪,尤其令我印象深刻。那種悠長而充滿期待的等待,那種在等待中逐漸消磨的時光,都被她刻畫得淋灕盡緻。她的詩歌,不給你答案,而是引導你去思考,去感受。它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內心深處的模樣,讓我們在不經意間,與真實的自我對話。

评分

我不得不說,《夜飲:秦曉宇詩選》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對詩歌的看法。秦曉宇的詩歌,就像一股清流,緩緩地流淌進我的心靈,洗滌瞭我內心深處的塵埃。她的語言,有一種返璞歸真的力量,不追求浮華,不追求炫技,而是用最樸素的文字,道齣最深刻的真理。我尤其喜歡她對“行走”的描繪,她筆下的行走,不僅僅是身體的移動,更是一種精神的探索,一種與世界的對話。那些旅途中的見聞,那些路途中的感悟,都被她以一種詩意的方式呈現齣來。她的詩歌,不像那些激昂的口號,也不像那些深刻的論斷,它更像是一次輕柔的撫摸,一次心靈的慰藉。讀她的詩,你會發現,原來生活中的點滴,也可以如此美好,如此充滿詩意。

评分

《夜飲:秦曉宇詩選》這本書,對我來說,就像是一盞深夜裏的小夜燈。秦曉宇的詩歌,總能以一種溫和而堅定的力量,照亮那些我們內心深處的幽暗角落。她的語言,並不晦澀,但卻充滿瞭想象力,能夠將最平凡的生活場景,描繪得如同童話般奇妙。我特彆欣賞她對“時間”的感知,她似乎總能捕捉到時間流逝的痕跡,那些被歲月打磨過的記憶,那些在時光中沉澱下來的情感,都在她的筆下得到瞭生動的展現。她不是在抱怨時間,也不是在贊美時間,而是在用一種平和的姿態,去感受時間的存在。她的詩歌,就像是一幅幅淡淡的水墨畫,沒有濃墨重彩,卻處處透露著禪意和詩情。讀她的詩,你會感到一種寜靜,一種祥和,仿佛置身於一個遠離塵囂的世外桃源。

评分

《夜飲:秦曉宇詩選》這本書,在我心中占據瞭一個獨特的位置。秦曉宇的詩歌,有一種難以言喻的魅力,它不張揚,不炫耀,卻能在不經意間,觸動你內心最深處的共鳴。她的語言,就像是一位技藝精湛的織女,用最細膩的絲綫,織就一幅幅充滿情感的畫捲。我特彆著迷於她對“窗戶”的描繪,在她的詩裏,窗戶不僅僅是建築的一部分,更是連接內外世界的通道,是觀察生活,也是審視內心的媒介。透過她的窗戶,我看到瞭城市的霓虹,看到瞭遠方的風景,更看到瞭自己內心深處的渴望和迷茫。她的詩歌,不給你任何的答案,它隻是提齣問題,引發思考。它像是一位睿智的長者,在與你進行一場關於人生、關於世界的對話,讓你在靜默中,獲得力量和啓示。

评分

每一次翻開《夜飲:秦曉宇詩選》,都像是在進行一場靜謐的精神漫步。秦曉宇的文字,有一種特殊的魔力,它不直接告訴你什麼是愛,什麼是愁,而是通過那些精妙的比喻和意象,將這些復雜的情感悄無聲息地傳遞給你。她的詩歌,不像那種需要費力去解讀的學術著作,它更像是一次親切的交談,讓你在不經意間,就被她的語言所吸引。我最喜歡她對“聲音”的描繪,那些細微的聲響,那些被忽略的低語,都在她的筆下被賦予瞭生命。它們時而是童年的迴響,時而是遠方的呼喚,時而又是內心的獨白。這種對聲音的細膩捕捉,為她的詩歌增添瞭一種聽覺上的美感,也讓她的作品更加富有層次和深度。她的詩歌,不追求轟轟烈烈,更注重內心的感受,它像是在夜色中悄然綻放的花朵,散發齣淡淡的、卻又沁人心脾的芬芳。

评分

初翻開《夜飲:秦曉宇詩選》,一股帶著微涼酒氣的詩意便撲麵而來,仿佛是深夜裏獨自推開一扇老舊的木門,門後是一個深邃而寂靜的世界。秦曉宇的詩,不像某些作品那樣直抒胸臆,反而像陳年的佳釀,需要時間去慢慢品味,去感受那層次豐富的迴甘。她的語言,常常有一種不動聲色的力量,不張揚,卻能輕易地觸碰到人心最柔軟的角落。比如那些關於城市、關於記憶的片段,它們沒有宏大的敘事,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但那種細微的觀察,那種對日常生活中被忽略的美的捕捉,卻足以讓人産生強烈的共鳴。我尤其喜歡她對光影的描寫,在她的筆下,光不再是單一的明亮,而是帶著溫度、帶著故事,時而是午後的慵懶,時而是黃昏的沉思,甚至是暗夜裏微弱卻執著的星光。這種對光影的細膩描摹,不僅為她的詩歌增添瞭視覺上的美感,更重要的是,它串聯起瞭詩人心靈深處的種種情緒。她似乎總能找到一種恰到好處的疏離感,既能讓我們感受到她內心的波動,又不至於感到過度的侵擾,保留瞭讀者自己想象和填充的空間。讀她的詩,就像是在深夜裏與一位知己對飲,無需太多言語,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便已足夠。那種靜默中湧動的深情,那種在日常中發現的詩意,讓人在喧囂的世界裏找到瞭一片寜靜的棲息地。

评分

閱讀《夜飲:秦曉宇詩選》,總能帶來一種奇妙的體驗,仿佛置身於一個由文字構築的巨大迷宮。秦曉宇的詩歌,不像其他許多詩人那樣追求華麗的辭藻或者激昂的情感,她的語言顯得異常剋製和內斂,但恰恰是這種剋製,讓她的情感如同潛流般湧動,最終觸動人心最深處。她對細節的捕捉,簡直是爐火純青。一抹夕陽,一陣微風,甚至是一個眼神,都能在她這裏被賦予深刻的象徵意義,引發讀者無限的遐想。我尤其喜歡她描寫人與人之間那種微妙的關係,那種欲說還休,那種欲語又止,都被她精準地捕捉並呈現齣來。她的詩歌,就像一杯溫熱的茶,初入口時淡淡的,但越品越有滋味,而且那種溫暖會久久地停留在喉間,久久地縈繞在心頭。她似乎總能看透那些我們不願意承認的現實,但又不是以一種尖銳或者批判的姿態,而是以一種淡淡的憂傷和無奈,讓我們在共鳴中反思。這本書,不適閤快速翻閱,它需要你放慢腳步,用心去感受,去體會那些隱藏在字裏行間的詩意和哲理。

评分

《夜飲:秦曉宇詩選》這本書,如同一扇通往內心世界的窗戶,透過它,我們可以窺見詩人那細膩而敏感的靈魂。秦曉宇的詩歌,有一種獨特的韻味,它不像烈酒那樣灼熱,也不像清水那樣平淡,而更像是陳年的米酒,入口甘醇,迴味悠長。她的語言,總是帶著一種淡淡的疏離感,仿佛事不關己,卻又在不經意間觸動瞭我們最柔軟的神經。我常常在她對日常生活的描繪中,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那些被遺忘的角落,那些被忽略的瞬間,都在她的詩歌裏重新煥發齣動人的光彩。她對情感的錶達,不直接,不張揚,而是通過各種意象和象徵,將情感巧妙地包裹起來,等待讀者去一層層地剝開,去感受那隱藏在深處的真摯。讀她的詩,就像是與一位老友在深夜裏促膝長談,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刻意的煽情,隻有真誠的分享和深沉的理解。她似乎總能用最樸素的語言,描繪齣最深刻的哲理,讓我們在不經意間,對生活有瞭新的認識和感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