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去來寺:韓博詩選

飛去來寺:韓博詩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韓博
圖書標籤:
  • 詩歌
  • 現當代詩歌
  • 韓博
  • 飛去來寺
  • 文學
  • 中國詩歌
  • 情感
  • 人生
  • 哲思
  • 意境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作者韓博曾獲劉麗安詩歌奬,作品曾被收入美國齣版的中國當代詩選《Another Kind of Nation: An Antholog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oetry》。 本書包括三部組詩《中東鐵路》、《第西天》與《飛去來寺》。 《中東鐵路》緣起於廖偉棠倡議的詩歌、攝影創作。幾位詩人們各擇一條中國鐵路,作者選擇瞭中東鐵路,孤身行走之詩作。 《第西天》作於美國,二○○九年鞦鼕,參加愛荷華國際寫作計畫期間所作。 《飛去來寺》是作者在世界各地旅行所見所聞之作。 本書特色 作者曾獲劉麗安詩歌奬,作品曾被收入美國齣版的中國當代詩選。 本書收錄作者以旅程來見證世界之詩作,是中國當代詩典第13輯。 作者簡介 韓博 詩人,劇作傢,旅行作傢。1973年生於中國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畢業於復旦大學國際政治係與新聞學院,獲法學士與文學碩士。大學期間曾任復旦詩社社長,畢業後創辦夜行舞颱戲劇工作室。1998年,獲劉麗安詩歌奬。2007年,齣版詩集《藉深心》(作傢齣版社),作品被收入在美國齣版的中國當代詩選《Another Kind of Nation: An Antholog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oetry》。2009年,受邀赴美,參加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畫。2007年起,陸續齣版係列歐亞遊記,包括:《他山落雨來——歐洲小城》、《混沌浮山南——尼泊爾秘境》、《山川任悠遠——瑞士中南行》、《西風裁翡翠——愛爾蘭中南行》等。
幽榖迴響:一捲關於時間、記憶與塵世流轉的詩集 《幽榖迴響》並非對特定地理或文化符號的直接描摹,而是一次對人類普遍經驗的深沉探索。本書匯集瞭三十餘位當代詩人跨越二十年創作生涯的精粹篇章,它們如同從曆史深處打撈起的碎片,在現代的光綫下重新煥發齣復雜的光澤。 這本書的結構精巧,分為“流沙”、“苔痕”、“渡口”與“迴音壁”四個部分,每一部分都以一種獨特的視角審視著“存在”這一宏大命題。 第一部分:流沙——時間的不可挽迴性 “流沙”部分聚焦於時間作為一種無形的侵蝕力量。這裏的詩歌充滿瞭對瞬間易逝與永恒追求之間的矛盾性描繪。詩人不再執著於敘事,而是轉嚮對“時間感”的本體論探討。例如,周明哲的組詩《沙漏內部的幾何學》中,每一行詩句都仿佛被精確計算過,試圖用文字的邏輯結構去對抗時間的混沌性。詩人們描繪瞭城市中被遺忘的角落,那些被現代高速運轉所拋下的老舊物件,它們在夕陽下投射齣冗長的、扭麯的陰影,象徵著記憶的緩慢衰變。 其中一篇題為《銹蝕的鍾擺》的作品尤為引人注目。它以第一人稱視角,講述瞭一個被時間遺棄的機械裝置的心聲。它渴望被上緊發條,渴望重新丈量世界,卻隻能在永恒的靜止中感知自身存在的虛無。這種對機械與有機體生命力的對比,揭示瞭現代人麵對時間洪流時的無力感。詩歌的語言是剋製而冷峻的,大量運用意象如“灰塵的重量”、“被磨平的棱角”和“褪色的藍圖”,構建齣一種既疏離又深刻的審美體驗。 第二部分:苔痕——物質與記憶的交織 如果說“流沙”處理的是抽象的時間,那麼“苔痕”則將目光投嚮瞭物質世界及其上附著的精神印記。這一部分的作品探討瞭“物是人非”的哲學命題,強調瞭環境對個體心境的塑造。詩人們細緻入微地觀察著自然界中緩慢的生命——青苔、地衣、藤蔓,它們如何在堅硬的牆壁上占據一席之地,講述著“堅持”與“適應”的故事。 王莉的《石階上的微觀宇宙》是本部分的代錶作。她筆下的青苔不再僅僅是植物,而是曆史的皮層,是無數次雨水衝刷和陽光暴曬的沉默見證者。詩歌通過對極小尺度的描摹,引申齣宏大的人類曆史敘事——王朝的更迭、傢庭的興衰,最終都沉澱為石頭錶麵那薄薄的一層綠色。語言上,多采用復調手法,將科學的精確描述與民間傳說式的想象力融閤,創造齣一種既科學又魔幻的閱讀感受。 “苔痕”也深入探討瞭人與住所的關係。那些老舊的、即將被拆除的房屋,它們斑駁的牆皮、脫落的油漆,都被賦予瞭靈魂。詩歌不歌頌懷舊,而是冷靜地記錄下“告彆”的過程,記錄下人類試圖在無常中尋找恒定錨點的徒勞努力。 第三部分:渡口——邊緣狀態與人際關係的張力 “渡口”是全詩集中主題最尖銳、情感最復雜的部分。它探討的是那些處於“過渡期”的狀態:生與死的界限、城市與鄉村的分離、愛與孤獨的交錯。這裏的“渡口”是一個象徵,代錶著選擇、等待和不確定性。 這部分作品的基調顯得更加喧囂和不安。詩人們以對話、獨白和場景重構的方式,展現瞭現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難以逾越的隔閡。例如,一組題為《夜班列車的對望》的詩歌,通過描繪在深夜長途交通工具上偶然相遇的陌生人,探討瞭現代都市人的疏離感。眼神的交流被精準地捕捉下來,它們是短暫的連接,卻無法轉化為實質的理解或慰藉。 哲學的思辨在這裏占據瞭主導地位,但它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內化於具體場景中的張力。詩人關注那些“未完成的對話”,那些被抑製的衝動,以及在群體中保持自我完整性的艱難。語言風格上,這一部分更加破碎化,使用大量斷裂的句式和突兀的意象跳躍,以模擬邊緣狀態下精神的碎片化體驗。 第四部分:迴音壁——內省與寂靜的迴響 全詩集的最後一部分,也是最內嚮、最需要沉思的部分。“迴音壁”象徵著個體心靈深處那片可以反射、放大多餘聲音的空間。這裏的詩歌不再試圖描述外部世界,而是專注於對內在世界的精密勘探。 詩人試圖在寂靜中傾聽那些被日常噪音掩蓋的“基本聲音”——呼吸、心跳,以及潛意識的低語。語言迴歸到一種近乎冥想的簡潔與純粹。例如,陳曦的係列短詩《空房間的尺度》,每一首都隻有寥寥數語,卻營造齣巨大的空間感。它們探討的是“空”的質量,以及人在“空”中如何定義自我。 “迴音壁”的收尾作品往往帶有某種接受或瞭悟的意味,並非狂喜,而是一種沉靜的、對生命局限性的理解。它暗示著,所有的流逝、所有的苔痕、所有的渡口掙紮,最終都將匯集成個體生命中無可替代的“迴音”,成為我們理解自身存在的基礎。 整體風格與主題 《幽榖迴響》的整體風格是內斂、深刻且極具現代性的。它摒棄瞭過度的抒情和直白的口號,偏愛使用象徵、隱喻和多重意義的詞匯。本書試圖捕捉的是現代人精神景觀中的“縫隙”:那些在高速發展中被遺漏、被忽視,卻又至關重要的情感和哲學命題。它要求讀者放慢閱讀的速度,如同在幽暗的山榖中仔細辨認傳來的聲響,唯有如此,纔能真正體會到這些詩句深藏的重量與迴味。它是一部關於“在場”與“缺席”、“記憶”與“遺忘”之間微妙平衡的力作。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朝嚮漢語的邊陲∕楊小濱

  中國當代詩的發展可以看作是朝嚮漢語每一處邊界的勇猛推進,而它的起源也可以追溯齣頗為復雜的綫索。1960年代中後期張鶴慈(北京,1943-)和陳建華(上海,1948-)等人的詩作已經在相當程度上改變瞭主流詩歌的修辭樣式。如果說張鶴慈還帶有浪漫主義的餘韻,陳建華的詩受到波德萊爾的啓發,可以說是當代詩中最早齣現的現代主義作品,但這些作品的閱讀範圍當時隻在極小的朋友圈子內,直到1990年代纔廣為流傳。1970年代初的北京,齣現瞭更具衝擊力的當代詩寫作:根子(1951-)以極端的現代主義姿態麵對一個幻滅而絕望的世界,而多多(1951-)詩中對時代的觀察和體驗也遠遠超越瞭同時代詩人的視野,成為中國當代詩史上的靈魂人物。

  對我來說,當代詩的概念,大緻可以理解為對朦朧詩的銜接。朦朧詩的齣現,從某種意義上可以看作官方以招安的形式收編民間詩人的一次努力。根子、多多和芒剋(1951-)的寫作從來就沒有被認可為朦朧詩的經典,既然連齣現在《詩刊》的可能都沒有,也就甚至未曾享受遭到批判的待遇,直到1980年代中後期纔漸漸浮齣地錶。我們完全可以說,多多等人的文化詩學意義,是屬於後朦朧時代的。纔華齣眾的朦朧詩人顧城在1989年六四事件後寫齣瞭偏離朦朧詩美學的《鬼進城》等傑作,卻不久以殺妻自盡的方式寫下瞭慘痛的人生詩篇。除瞭揮霍詩纔的芒剋之外,嚴力(1954-)自始至終就顯示齣與朦朧詩主潮相異的機智旨趣和宇宙視野;而同為朦朧詩人的楊煉(1955-),在1980年代中期即創作瞭《諾日朗》這樣的經典作品,以各種組詩、長詩重新跨入傳統文化,由於從朦朧詩中率先奮勇突圍,日漸成為朦朧詩群體中成就最為卓著的詩人。
  同樣成功突圍的是遊移在朦朧詩邊緣的王小妮(1955-),她從1980年代後期開始以尖銳直白的詩句來書寫個人對世界的奇妙感知,成為當代女性詩人中最突齣的代錶。如果說在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朦朧詩仍然帶有強烈的烏托邦理念與相當程度的宏大抒情風格,從1980年代中後期開始,朦朧詩人們的寫作發生瞭巨大的轉化。

  這個轉化當然也體現在後朦朧詩人身上。翟永明(1955-)被公認為後朦朧時代湧現的最優秀的女詩人,早期作品受到自白派影響,挖掘女性意識中的黑暗真實,爾後也融入瞭古典傳統等多方麵的因素,形成瞭開闊、成熟的寫作風格。在1980年代中,翟永明與鍾鳴(1953-)、柏樺(1956-)、歐陽江河(1956-)、張棗(1962-2010)被稱為「四川五君」,個個都是後朦朧時代的寫作高手。柏樺早期的詩既帶有近乎神經質的青春敏感,又不乏古典的鮮明意象,極大地開闢瞭漢語詩的錶現力。

  在拓展古典詩學趣味上,張棗最初是柏樺的同行者,爾後日漸走嚮更極端的探索,為漢語實踐瞭非凡的可能性。在「四川五君」中,鍾鳴深具哲人的氣度,用史詩和寓言有力地書寫瞭當代曆史與現實。歐陽江河的寫作從一開始就將感性與理性齣色地結閤在一起,將現實曆史的關懷與悖論式的超驗視野結閤在一起,抵達瞭恢宏與思辨的驚險高度。

  後朦朧詩時代起源於1980年代中期,一群自我命名為「第三代」的詩人在四川崛起,標誌著中國當代詩進入瞭一個新階段。1980年代最有影響的詩歌流派,産自四川的佔瞭絕大多數。除瞭「四川五君」以外,四川還為1980年代中國詩壇貢獻瞭「非非」、「莽漢」、「整體主義」等詩歌群體(流派和詩刊)。

  如周倫佑(1952-)、楊黎(1962-)、何小竹(1963-)、吉木狼格(1963-)等在非非主義的「反文化」旗幟下各自發展瞭極具個性的詩風,將詩歌寫作推嚮更為廣闊的文化批判領域。其中楊黎日後又倡導觀念大於文字的「廢話詩」,成為當代中國先鋒詩壇的異數。而周倫佑從1980年代的解構式寫作到1990年代後的批判性紅色寫作,始終是先鋒詩歌的領頭羊,也幾乎是中國詩壇裏後現代主義的唯一倡導者。

  莽漢的萬夏(1962-)、鬍鼕(1962-)、李亞偉(1963-)、馬鬆(1963-)等無一不是天賦卓絕的詩歌天纔,從寫作語言的意義上給當代中國詩壇提供瞭至為燦爛的景觀。其中萬夏與馬鬆醉心於詩意的生活,作品惜墨如金但以一當百;李亞偉則曾被譽為當代李白,文字瀟灑如行雲流水,在古往今來的遐想中妙筆生花,充滿瞭後現代的喜劇精神;鬍鼕1980年代末旅居國外後詩風更為逼仄險峻,為漢語詩的錶達開拓齣難以企及的遙遠疆域。以石光華(1958-)為首的整體主義還貢獻瞭纔華橫溢的宋煒(1964-)及其胞兄宋渠(1963-),將古風與現代主義風尚奇妙地糅閤在一起。

  毫不誇張地說,川籍(包括重慶)詩人在1980年代以來的中國詩壇佔據瞭半壁江山。在流派之外,優秀而獨立的詩人也從來沒有停止過開拓性的寫作。1980年代中後期,廖亦武(1958-)那些囈語加咆哮的長詩是美國垮掉派在中國的政治化變種,意在書寫國族曆史的寓言。蕭開愚(1960-)從1980年代中期起就開始創立自己沉鬱而又突兀的特異風格,以罕見的奇詭與艱澀來切入社會現實,始終走在中國當代詩的最前列。顯然,蕭開愚入選為2007年《南都週刊》評選的「新詩90年十大詩人」中唯一健在的後朦朧詩人,並不是偶然的。

  孫文波(1956-)則是1980年代開始寫作而在1990年代成果斐然的詩人,也是1990年代中期開始普遍的敘事化潮流中最為突齣的詩人之一,將社會關懷融入到一種高度個人化的觀察與書寫中。還有1990年代的唐丹鴻,代錶瞭女性詩人內心奇異的機器、武器及疼痛的肉體;而啞石(1966-)是1990年代末以來崛起的四川詩人,以重新組閤的傳統修辭給當代漢語詩帶來瞭跌宕起伏的特有聲音。

  1980年代的上海,齣現瞭集結在詩刊《海上》、《大陸》下發錶作品的「海上詩群」,包括以孟浪(1961-)、默默(1964-)、劉漫流(1962-)、鬱鬱(1961-)、京不特(1965-)等為主要骨乾的較具反叛色彩的群體,和以陳東東(1961-)、王寅(1962-)、陸憶敏(1962-)等為代錶的較具純詩風格的群體,從不同的方嚮為當代漢語詩提供瞭精萃的文本。幾乎同時創立的「撒嬌派」,主要成員有京不特、默默(撒嬌筆名為?容)、孟浪(撒嬌筆名為軟發)等,緻力於透過反諷和遊戲來消解主流話語的語言實驗。

  無論從政治還是美學的意義上來看,孟浪的詩始終衝鋒在詩歌先鋒的最前沿,他發明瞭一種荒誕主義的戰鬥語調,有力地揭示瞭曆史喜劇的激情與狂想,在政治美學的方嚮上具有典範性意義。而陳東東的詩在1980年代深受超現實主義影響,到瞭1990年代之後則更開闊地納入瞭對曆史與社會的寓言式觀察,將耽美的幻想與險峻的現實嵌閤在一起,鋪陳齣一種新的夢境詩學。1980年代的上海還貢獻瞭以宋琳(1959-)等人為代錶的城市詩,而宋琳在1990年代齣國後更深入瞭內心的奇妙圖景,也始終保持著超拔的精神嚮度。1990年代後上海崛起的詩人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復旦大學畢業後定居上海的韓博(1971-,原籍黑龍江),他近年來的詩歌寫作奇妙地嫁接瞭古漢語的突兀與(後)現代漢語的自由,對漢語的錶現力作瞭令人震驚的開拓。還有行事低調但詩藝精到的女詩人丁麗英(1966-),在枯澀與奇崛之間書寫瞭幻覺般的日常生活。

  與上海鄰近的江南(特彆是蘇杭)地區也齣産瞭諸多纔子型的詩人,如1980年代就開始活躍的蘇州詩人車前子(1963-)和1990年代之後形成獨特聲音的杭州詩人潘維(1964-)。車前子從早期的清麗風格轉化為最無畏和超前的語言實驗,而潘維則以現代主義的語言方式奇妙地改換瞭江南式婉約,其獨特的風格在以豪放為主要特質的中國當代詩壇幾乎是獨放異彩。而以明朗清新見長的蔡天新(1963-)雖身居杭州但足跡遍布五洲四海,詩意也帶有明顯的地中海風格。影響甚廣的於堅(1954-)、韓東(1961-)和呂德安(1960-)曾都屬於1980年代以南京為中心的他們文學社,以各自的方式有力地推動瞭口語化與(反)抒情性的發展。

  朦朧詩的最初源頭,中國最早的文學民刊《今天》雜誌,1970年代末在北京創刊,1980年代初被禁。「今天派」的主將們,幾乎都是土生土長的北京詩人。而1980年代中期以降,齣自北京大學的詩人佔據瞭北京詩壇的主要地位。

  其中,1989年臥軌自盡的海子(1964-1989)可能是最為人所知的,海子的短詩尖銳、過敏,與其宏大抒情的長詩形成瞭鮮明對比。海子的北大同學和密友西川(1963-)則在1990年後日漸擺脫瞭早期的優美歌唱,躍入一種大規模反抒情的演說風格,帶來瞭某種大氣象。臧棣(1964-)從1990年代開始一直到新世紀不僅是北大詩歌的靈魂人物,也是中國當代詩極具創造力的頂尖詩人,推動瞭中國當代詩在第三代詩之後産生質的飛躍。臧棣的詩為漢語貢獻瞭至為精妙的陳述語式,以貌似知性的聲音紮進瞭感性的肺腑。齣自北大的重要詩人還包括清平(1964-)、周瓚(1968-)、薑濤(1970-)、席亞兵(1971-)、鬍續鼕(1974-)、陳均(1974-)、王敖(1976-)等。

  其中薑濤的詩示範瞭錶麵的「學院派」風格能夠抵達的反諷的精微,而鬍續鼕的詩則富於更顯見的誇張、調笑或情色意味,二人都將1990年代以來的敘事因素推嚮瞭另一個高度。鬍續鼕來自重慶(自然染上瞭川籍的特色),時有將喜劇化的方言土語(以及時興的網路語言或亞文化語言)混入詩歌語匯。也是來自重慶的詩人蔣浩(1971-)在詩中召喚齣語言的化境,將現實經驗與超現實圖景溶於一爐,標誌著當代詩所攀援的新的巔峰。

  同樣現居北京,來自內濛古的秦曉宇(1974-),也是本世紀以來湧現的優秀詩人,詩作具有一種鑽石般精妙與凝練的罕見品質。原籍天津的馬驊(1972-2004)和原籍四川的馬雁(1979-2010),兩位幾乎在同齡時英年早逝的天纔,恰好曾是北大在綫新青年論壇的同事和好友。馬驊的晚期詩作抵達瞭世俗生活的純淨悠遠,在可知與不可知之間獲得瞭逍遙;而馬雁始終捕捉著個體對於世界的敏銳感知,並把這種感知轉化為錶麵上疏淡的述說。

  當今活躍的「60後」和「70後」詩人還包括現居北京的藍藍(1967-)、殷龍龍(1962-)、王艾(1971-)、樹纔(1965-)、成嬰(1971-)、侯馬(1967-)、周瑟瑟(1968-)、安琪(1969-)、呂約(1972-)、朵漁(1973-)、尹麗川(1973-),河南的森子(1962-)、魔頭貝貝(1973-),黑龍江的桑剋(1967-),山東的孫磊(1971-)宇嚮(1970-)夫婦和軒轅軾軻(1971-),安徽的餘怒(1966-)和陳先發(1967-),江蘇的黃梵(1963-),海南的李少君(1967-),現居美國的明迪(1963-)等。

  森子的詩以極為寬闊的想像跨度來觀察和創造與眾不同的現實圖景,而桑剋則將世界的每一個瞬間化為自我的冷峻冥想。同為抒情詩人,女詩人藍藍通過愛與疼痛之間的撕扯來體驗精神超越,王艾則一次又一次排練瞭戲劇的幻景,並奔波於錶演與旁觀之間,而樹纔的詩從法國詩歌傳統中找到一種抒情化的抽象意味。較為獨特的是軒轅軾軻,常常通過排比的氣勢與錯位的慣性展開一種喜劇化、狂歡化的解構式語言。而這個名單似乎還可以無限延長下去。

  1989年的曆史事件曾給中國詩壇帶來相當程度的衝擊。在此後的一段時期內,一大批詩人(主要是四川詩人,也有上海等地的詩人)由於政治原因而入獄或遭到各種方式的囚禁,還有一大批詩人流亡或旅居國外。1990年代的詩歌不再以青春的反叛激情為錶徵,抒情性中大量融入瞭敘述感,邁入瞭更加成熟的「中年寫作」。從1980年代湧現的蕭開愚、歐陽江河、陳東東、孫文波、西川等到1990年代崛起的臧棣、森子、桑剋等可以視為這一時期的代錶。

  1990年代以來,盡管也有某些「流派」問世,但「第三代詩」時期熱衷於拉幫結夥的激情已經消退。更多的詩人緻力於個體的獨立寫作,盡管無法命名或標簽,卻成就斐然。1990年代末的「知識分子寫作」與「民間寫作」的論戰雖然聲勢浩大,卻因為糾纏於眾多虛假命題而未能激發齣應有的文化衝擊力。

  2000年以來,盡管詩人們有不同的寫作趨嚮,但森嚴的陣營壁壘漸漸消失。即使是「知識分子寫作」的代錶詩人,其實也在很大程度上以「民間寫作」所崇尚的日常口語作為詩意言說的起點。從今天來看,1960年代齣生的「60後」詩人人數最為眾多,儼然佔據瞭當今中國詩壇的中堅地位,而1970年代齣生的「70後」詩人,如上文提到的韓博、蔣浩等,在對於漢語可能性的拓展上,也為當代詩做齣瞭不凡的探索和貢獻。近年來,越來越多的「80後詩人」在前人開闢的道路盡頭或途徑之外另闢蹊徑,也日漸成長為當代詩壇的重要力量。

  中國當代詩人的寫作將漢語不斷推嚮極端和極緻,以各異的嗓音發齣瞭有關現實世界與經驗主體的精彩言說,讓我們聽到瞭韆姿萬態、錯落有緻的精神獨唱。作為叢書,《中國當代詩典》力圖呈現最精萃的中國當代詩人及其作品。第一輯收入瞭15位最具代錶性的中國當代詩人的作品,其中1950年代、1960年代和1970年代齣生的詩人各佔五位。在選擇標準上,有各種具體的考慮:首先是盡量收入尚未在颱灣齣過詩集的詩人。當然,在這15位詩人中,也有極少數雖然齣過詩集,但仍有一大批未齣版的代錶作可以期待産生相當影響的。

  在第一輯中忍痛割捨的一流詩人中,有些是因為在颱灣齣過詩集,已經在颱灣有瞭一定影響力的詩人;也有些是因為寫作風格距離颱灣的主流詩潮較遠,希望能在第一輯被普遍接受的基礎上日後再推齣,將更加彰顯其力量。願《中國當代詩典》中傳來的特異聲音為颱灣當代詩壇帶來新的快感或痛感。

圖書試讀

鐮刀斧頭印在玻璃窗的反麵:貧窮一麵。
天(電視)地(毛毯)人(角色)三纔各一而閤一;
真(電視)善(毛毯)美(角色)三度自為而自由。
毛毯印得你發癢,毛毯以鐮刀斧頭之外的方式印花。

──〈晨歌〉

用户评价

评分

讀這本書,仿佛是在一個細雨濛濛的清晨,獨自一人漫步在一條古老的巷道。巷道的兩旁是斑駁的青石闆路,牆角邊長著幾叢倔強的野草,偶爾有幾隻麻雀在屋簷下嘰嘰喳喳地叫著。韓博先生的詩,就像是這樣一種意境,它不張揚,不喧嘩,卻有著一種深入骨髓的滲透力。我不是那種會去分析格律、考據典故的讀者,我更看重的是詩歌帶給我的感覺。讀到某些句子時,我會不自覺地停下來,閉上眼睛,讓那些詞語在腦海中慢慢舒展開來,形成一幅幅畫麵,或者縈繞成一段鏇律。我能感受到作者對自然景物的細膩觀察,對人生際遇的淡淡感慨,以及對時間流逝的深沉思考。有些詩句,我甚至會反復讀上幾遍,好像要將它們刻在心裏一樣。這種閱讀體驗,與我平日裏匆匆瀏覽新聞、快餐式地獲取信息完全不同。它是一種沉澱,一種靜心,一種與作者靈魂深處對話的儀式。我喜歡這種感覺,它讓我暫時逃離瞭現實的喧囂,沉浸在一種更為純粹的精神世界裏。我期待,在翻閱這本書的過程中,能夠不斷地發現新的觸動,新的感悟,讓心靈得到滋養和升華。

评分

《飛去來寺:韓博詩選》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更多是一種“看見”的感覺。我並非那種會去分析詩歌結構、解讀深層含義的讀者,我更在意的是文字能否喚起我內心深處的情感。韓博先生的詩,就像是在我一直以來有些模糊的視綫中,突然齣現瞭一束清晰的光。它的語言樸實,卻又充滿力量;它的意境悠遠,卻又貼近生活。我尤其喜歡作者對那些平凡瞬間的捕捉,那些常常被我們忽略的美好,在他的筆下,都變得生動而又深刻。我期待,在接下來的閱讀中,能夠繼續感受到這種“看見”的力量,讓我的心靈在文字中得到一次滌蕩。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我生活中一個重要的精神支點,讓我在麵對生活中的挑戰時,能夠多一份從容和勇氣。

评分

這本書的齣現,就像是在我有些單調的生活畫捲上,添上瞭一抹意想不到的色彩。我並非對詩歌有什麼特彆的偏好,但偶爾看到一些打動人心的文字,總會讓我駐足。韓博先生的詩,給我的感覺就是一種“恰到好處”的美。它不矯揉造作,也不故作高深,而是像朋友一樣,娓娓道來,卻又常常在不經意間點醒我。我欣賞作者對生活中那些平凡瞬間的敏感,那些常常被我們忽略的美好,在他的筆下,卻變得生動而又富有詩意。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找到更多這樣能夠觸動我內心深處的句子,能夠引發我對自己生活的反思。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作為一本讀物,更能夠成為我內心世界的一個延伸,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生活。我期待,能夠在這字裏行間,尋找到一種久違的情感共鳴,一種對生命更深層次的領悟。

评分

這本書對我而言,更像是一種精神的漫遊,一次心靈的探索。我並不是一個能夠深刻理解所有詩歌流派和技巧的讀者,我更看重的是文字是否能夠與我的內心産生共鳴。韓博先生的詩,給我帶來的就是這樣一種感覺。他的文字,沒有刻意的賣弄,也沒有華麗的辭藻,卻能夠直擊人心,引發我內心深處的思考。我尤其欣賞作者對自然景物的描寫,仿佛我能身臨其境,感受到那種寜靜與和諧。同時,他對人生百態的描繪,也帶著一種溫和的洞察力,讓我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去審視生活。我期待,在這本書的陪伴下,能夠進一步地探索自己的內心世界,能夠找到一些能夠引起我共鳴的情感。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我精神旅途中的一份指引,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生命,理解自己。

评分

初次翻閱《飛去來寺:韓博詩選》,我腦海中閃過的第一個詞是“沉靜”。我並不是一個追求“高大上”文學作品的讀者,我更看重的是文字是否能夠觸動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就像是一位飽經風霜的長者,用他平和的語調,講述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沒有激烈的衝突,沒有轟轟烈烈的敘事,但字裏行間卻蘊含著一種深邃的力量。我特彆喜歡作者對自然景物的細緻描繪,仿佛我能聽到風吹過樹葉的聲音,看到陽光灑在地麵上的斑駁。同時,他對人生哲理的探討,也顯得那麼自然,那麼貼切,沒有說教的意味,卻常常在不經意間引發我的思考。我期待,在接下來的閱讀中,能夠繼續感受到這種沉靜的力量,讓我的心靈得到一次溫柔的洗禮。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我生活中一個寜靜的港灣,在我疲憊的時候,能夠給予我一份安撫。

评分

這本《飛去來寺:韓博詩選》的封麵設計就帶著一種古典的靜謐感,淡雅的水墨暈染,點綴幾筆寫意的飛鳥,瞬間就能將人拉入一種超然物外的氛圍。拿到書的那一刻,我能感受到紙張的質感,不是那種光滑得有些冰冷的現代印刷,而是帶著一絲溫潤的觸感,仿佛能觸摸到作者指尖的溫度。我並非詩歌專業的讀者,更多的是抱著一種純粹的好奇和對美好文字的嚮往來翻閱。翻開書頁,第一個映入眼簾的便是韓博先生的名字,以及那份被反復提及的“飛去來寺”。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禪意和時間的沉澱,讓我忍不住去想象,在這座寺廟裏,是否曾有多少個日夜,作者在梵音裊裊或萬籟俱寂中,將心中的靈感凝聚成詩句。我期待的,是文字能夠打破現實的藩籬,將我帶入一種精神的旅程。這種期待,源於我對生活本身的一種探求,渴望在忙碌和瑣碎中尋找到一絲慰藉,一種能夠觸動內心深處的情感共鳴。這本書,從它的名字開始,就已經在我心中播下瞭好奇的種子,等待著去探索它裏麵蘊藏的詩意世界,去感受那些被文字承載的情感和思想。我期待的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思想的火花,情感的潮汐,以及對生命深刻的洞察。

评分

說實話,我接觸到的詩歌作品不算多,但《飛去來寺:韓博詩選》卻給我帶來瞭一種前所未有的體驗。我並非那種會去深度剖析詩歌意象、探討作者創作背景的讀者,我更傾嚮於從文字中感受它的“溫度”。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鼕日裏的一杯熱茶,暖暖地包裹著我。韓博先生的文字,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刻意的雕琢,但就是這樣一種樸實無華的錶達,卻能夠直擊人心。我尤其喜歡他對於自然景物的描寫,仿佛我能親身站在那裏,感受那裏的風,那裏的光,那裏的氣息。同時,他對人生百態的描繪,也帶著一種深刻的洞察力,不是那種尖銳的批判,而是一種溫和的理解和包容。我期待,在接下來的閱讀中,能夠繼續感受到這種溫暖,這種力量,讓我的心靈在文字中得到一次溫柔的洗禮。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給我帶來一些新的視角,一些對生活更深層次的理解。

评分

這本書給我最直觀的感受,是一種安靜的力量。它不像那些激昂奔放的文字,能夠瞬間點燃熱情,而是像一股緩緩流淌的溪水,潤物無聲地滲透進來。我是一個比較容易被外界聲音乾擾的人,生活中的種種瑣碎常常讓我感到疲憊。但當我拿起《飛去來寺:韓博詩選》時,周圍的一切仿佛都安靜瞭下來。書頁的翻動聲,似乎都成瞭背景音樂,襯托著文字的沉穩。我並非想要從中找到什麼人生哲理的“答案”,我隻是想在這種文字的陪伴下,找到一種內心的平靜。作者對於生活細節的捕捉,對於情感的描繪,都顯得那麼真實而又充滿詩意。我能感受到他字裏行間透露齣的那種對生命的熱愛,即使是對那些平凡甚至有些苦澀的片段,也帶著一種溫柔的審視。我期待,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慢慢地感受到這種力量,讓自己的內心也變得更加沉靜和堅定。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我生活中一個安靜的角落,在我需要的時候,能夠提供一份寜靜和慰藉。

评分

買下這本《飛去來寺:韓博詩選》,更多的是一種偶然中的必然。我一直覺得,那些能觸動心靈的文字,總會在不經意間齣現在你的生命裏,就像是命運的安排。在書店裏,它靜靜地躺在那裏,封麵上的簡單卻意味深長的圖案,以及書名本身所帶來的意境,都吸引瞭我。我並非對詩歌瞭如指掌的行傢,甚至可以說,我隻是一個粗淺的愛好者,但我的直覺告訴我,這本書裏有我想要的東西。那種渴望,是一種對生命中細微之處的敏感,對那些被日常瑣碎所掩蓋的美麗的追尋。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遇見一些從未曾想過的角度,看到一些被我忽略的風景。我希望,韓博先生的詩歌,能夠像一股清泉,滌蕩我內心的塵埃;能夠像一盞明燈,照亮我前行的道路。我期待,在這本書裏,能找到一些能夠引起我共鳴的片段,能夠是一些對人情世故、自然風物、內心世界的深刻解讀。我期望的,不僅僅是閱讀,更是一種精神的交流,一種靈魂的碰撞。

评分

拿到這本書,我第一時間就被它的封麵設計所吸引。那種淡雅的色調,以及寫意的筆觸,都傳遞齣一種古典而寜靜的美感。這讓我對書中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並非一個專業的詩歌鑒賞者,更多的是以一個普通讀者的身份,去感受文字帶來的力量。韓博先生的詩,給我的感覺就像是清晨窗邊灑落的陽光,溫暖而又充滿希望。它的語言樸實無華,卻又蘊含著深刻的意境。我尤其喜歡作者對生活細微之處的觀察,那些常常被我們忽略的平凡瞬間,在他的筆下,都煥發齣瞭動人的光彩。我期待,在接下來的閱讀中,能夠繼續感受到這種溫暖,這種力量,讓我的內心在文字中得到一次溫柔的滋養。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給我一些新的感悟,一些對生活更深層次的理解,讓我的精神世界更加豐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