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心靈曾經遭受多大的磨難,愛與慈悲永遠是一帖療癒的良方。
傷痛可以轉化為感恩,憤怒可以淨化為理解,你也可以不再受苦。
傷痛無可避免,受苦與否卻能自己決定。
黃玉香是越戰期間越南籍母親和美國大兵所生的混血兒,她生長的時代和身世,注定瞭她必須承受的苦難。童年時,她目睹母親為瞭生計而齣賣身體;與眾不同的臉孔,讓她飽受親友歧視;被舅舅玷汙後,她一直活在亂倫的惡夢中;母親失蹤,她獨自帶著弟弟去美國求學,成為人人稱羨的醫生。雖然生活逐漸順遂,但過往在黃玉香心靈烙印的傷痛、忿恨、恐懼、悲傷,不斷吞噬她的靈魂,她的內心已容不下平靜和喜悅。
黃玉香後來遇到一位深愛她的男人約翰,總是以智慧提點她,全然理解她所受到的傷害。然而無常再次降臨,約翰不幸意外溺斃。這個突發的痛苦事件,讓她原本擺盪於修行和塵世的心,依歸於一行禪師,成為比丘尼,法名「鄧嚴」,意思是「平等心的風範」。
鄧嚴跟隨一行禪師修習時,想到生命中經曆的一切,總會不自覺的淚流滿麵。透過團體的支持、禪修的力量,她不斷跟曾經傷害過她的人、她擺脫不瞭的命運、她內心根深柢固的傷痛和解,踏上一段煎熬卻感人的療癒旅程。
作者簡介
鄧嚴(Sister Dang Nghiem)
一九六八年春節攻勢期間(越戰的轉摺點,慘烈狀況震驚瞭美國民眾,美國朝野因此失去戰鬥意誌,從此國內外反戰情緒日益高漲,美軍在1973年全麵撤退,1975年西貢陷落),生於越南中部,是一個美亞混血兒,名叫黃玉香。她的母親在懷她時,不斷祈禱觀世音菩薩,希望孩子齣生時,不要長得像個外國人,因為她不願意自己的孩子有張混血臉孔而飽受嘲笑。她齣生後不久便被送到越南鄉下,由外婆撫養長大。外婆第一次見到還是小小嬰兒的黃玉香,頭上竟有三個奇特的黑發髻,便斷言她長大後應該進入佛門修行,以解脫她的身世為她帶來的苦難。
一九八五年,黃玉香前往美國,獲得兩個大學學位,也在從醫學院畢業開始行醫。2000年黃玉香依止一行禪師,法名鄧嚴。成為比丘尼後,她融閤東方和西方的醫學傳統,而且習得正念的療癒力量和平等心。
譯者簡介
鄭初英
雲林縣人,目前為傢庭主婦兼事翻譯,譯有《空中火力:大衛.羅賓遜》(麥田)、《葛蕾西.艾倫殺人事件》(臉譜)、《格林傢殺人事件》(臉譜)、《英雄與梟雄》(商周)、《少做50%,贏得100%成效:雲豹變大象的僞工作與假流程》(三采)。
【自序】我流下的淚,已化成雨水
1.越南
我的母親與外婆
母親的無奈、不幸與傷痛
被蹂躪的童年夢魘
2.美國
告彆越南,前往美國
遭受排擠和充滿矛盾的新生活
外婆過世,親人離散
3.努力學醫,瞭解自己
踏齣療癒的第一步
醫學院求學
擔任誌工教會我的事
病患為我上的生命課程
身為醫師的自我期許
4.解脫之道
什麼是你的自性?
我的伴侶
初識一行禪師
無常的打擊
重大的決定
5.成為比丘尼的第一年
抵達梅村
學習正念和分享
終於不再被夢境追逐
為受傷的心靈找到齣口
6.放手
痛苦不可避免,受苦與否卻可由你決定
因果相應
傾聽潮聲
在步行和呼吸間觀照自心
7.內心裏的母親
夢裏的母親
轉化母親的苦難
8.社區的生活
團體的支持
對待憤怒
虛無的空間
前往鹿野苑道場
9.重返越南
般若修院
簡單的日子
般若的姊妹們
真摯的情感
包容與愛
迴到鹿野苑
搭橋
般若的傳奇
10.教導年輕人
成為年輕人的心靈導師
種下正念的種子
11.外婆的願望
弟弟成長的睏境
對弟弟的承諾和期許
12.我曾是一條河流
終於,我迴傢瞭
我曾經是條河流
【謝辭】
自序
我流下的淚,已化成雨水
我是鄧嚴(Dang Nghiem)。越南文Dang Nghiem的字義,是「平等心的風範」。當我在西元二○○○年削發為尼、正式成為一個佛教徒時,我的師尊一行禪師(Thich Nhat Hanh,學生都稱呼他Thay)賜予我這個法名。接下這個法名時我就明白,平等心將是我終身修習的功課。
愈是修習,我愈能領悟這個法名所代錶的意義。對我來說,所謂平等心,就是放下內在的我執分彆心,亦即我是這樣的人、我不是那樣的人之類的想法。同時也意味著,我必須拋開「你和我是不一樣的」、「你一定不會瞭解我,因為我們有不同的生活體驗」之類的差彆心。這種差彆對待曾經帶給我很大的摺磨,而且總是讓我感覺到扞格,無法理解為什麼會這樣。修習平等心時,我纔漸漸地放下瞭內在的以及圍繞身邊事物的差彆對待。
我是在一九六八年越戰期間齣生的。外婆告訴我,誕生時我光禿禿的頭上長著三個黑色發髻,看起來活像個小僧侶,而我確實是慈悲之神觀世音菩薩的女兒。根據外婆的說法,我母親得知自己懷有身孕時非常恐慌且羞愧,因為我的父親有可能是一位美國大兵。因此,我母親日夜對著菩薩祈求,希望我能長得比較像她,韆萬彆像個美國人。但是,我的外婆不但沒有因為孫女是個非婚生混血兒而感到羞恥,還讓我感受到自己是很特彆的人。她經常帶我到廟宇,教我不要走在晾衣繩下,或是不可以在床底下或任何不淨的地方爬行,因為我的頭屬於大悲觀世音菩薩。
在我帶著弟弟前往美國之前,外婆隻要求我好好撫養弟弟長大,接受高等教育,有一天能夠成為一位女尼。外婆深信,對我個人來說,當個修行人是服務人群最理想的途徑。
除瞭最後這一項,外婆的期望我都忠實地完成瞭。成為一位女尼的想法,我就是沒辦法徹底接受。我修得兩個大學學位,畢業於一傢卓有聲譽的醫學院,見多識廣地當眾吟誦自己寫的詩,還擁有一位愛我、支持我的好伴侶。我所祈求的都已經滿瞭願,該有的都有瞭。然而,一種潛藏的憂鬱和沮喪狀態,仍不斷地影響我的情緒、行為舉止和生活態度。亂倫的惡夢更緊緊纏住我不放。我和伴侶極少發生爭執,但隻要電影情節觸及暴力、肢體和性虐待,我就會變得不可理喻、正義感十足,絲毫不顧及伴侶有多敏感和體貼,一定生氣地毆打他。我責怪他不能理解我所承受的痛苦,爬進自己黑暗的角落。最終我還是會走齣自己的陰影,但是存在於我們之間的裂隙難免持續加深。我真心誠意深愛著我的伴侶,然而,我還是無法遏止因為自己的思想、行為和言語所引起的創傷和苦難。
我的伴侶意外溺斃後,萬事萬物在我眼裏都失去瞭意義。我曾經終日孜孜埋首於工作,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卓越的人物;我曾經認為,源自伴侶的愛足可彌補我已失去的一切。但是我看到瞭自己的妄想和愚癡。突然之間,一切事物都失去瞭光澤和吸引力。而在這一片虛無中,畢竟也有明亮的光芒。我隻求平靜,除瞭放手,彆無所求。眼前是明顯不過的選項:要不我就自殺,要不就開始徹底改變我的人生。
我不得不承認,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對“療愈”這個詞的理解。我一直以為,療愈就是要徹底抹去傷痛,然後變得無堅不摧。但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療愈,不是忘記,也不是強行遺忘,而是如何與自己的傷痛共存,並從中汲取力量。作者在書中,以一種非常坦誠的姿態,揭開瞭自己內心的傷疤。她沒有迴避那些令人不適的細節,而是用一種近乎解剖學的精準,去分析傷痛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影響著自己。這種深入骨髓的剖析,讓我感到一絲恐懼,但更多的是一種敬畏。 然而,正當我沉浸在那種壓抑的氛圍中時,作者筆下的“人與事”又如及時雨般齣現。這些“人”,可能是曾經給予她鼓勵的朋友,可能是理解她的傢人,也可能是某個偶然相遇的陌生人。他們並沒有做什麼驚天動地的事情,但他們的齣現,他們的陪伴,卻如同甘泉般滋潤瞭作者乾涸的心田。我尤其欣賞作者對這些“事”的描寫,它不僅僅是簡單的事件堆砌,而是作者如何從這些事件中提煉齣有益的經驗,如何將它們轉化為自我成長的養分。這本書讓我明白,療愈是一場漫長而溫柔的旅程,它需要我們勇敢麵對自己的陰影,也需要我們善於發現生活中的那些微光,並從中汲取繼續前行的勇氣。
评分坦白說,一開始翻開這本書,我並沒有抱太高的期待。我以為又會是那種泛泛而談的“心靈雞湯”,讀過之後除瞭短暫的情緒波動,並不能帶來實質性的改變。但當我深入閱讀後,我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作者的文字有一種魔力,它能輕易地觸碰到你內心最柔軟的地方。她對“傷痛”的描繪,不是那種戲劇化的渲染,而是帶著一種剋製的、甚至有些沉重的真實。我能感受到她曾經的無助,她的掙紮,以及她為瞭擺脫睏境所付齣的巨大努力。書裏有很多讓我感同身受的片段,仿佛作者在用她的文字,為我描繪齣我曾經經曆過的內心風景。 更難能可貴的是,這本書並沒有止步於對傷痛的陳述。它花瞭大量的篇幅,去描繪那些幫助作者找迴平靜的“人與事”。這些部分,就像是一束束溫暖的陽光,穿透瞭厚重的陰霾。我喜歡作者對這些“人”的刻畫,他們不是扁平化的符號,而是有著鮮活生命力的個體。他們也許隻是生活中普通的一個人,但他們身上卻散發著一種獨特的光芒,這種光芒,恰恰是作者在最黑暗的時候所需要的。書中的故事,讓我意識到,有時候,真正的療愈,並非來自宏大的理論,而是來自身邊那些微小但真摯的情感連接。這本書讓我學會瞭去珍惜那些曾經齣現在我生命中,並給予我力量的人,也讓我更加審視自己所擁有的,那些看似平凡卻意義非凡的“事”。
评分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並沒有立刻開始閱讀。我有點猶豫,擔心它會再次勾起我一些不願意迴想的往事。但最終,好奇心還是戰勝瞭我的遲疑。我發現,作者的文字有一種奇特的吸引力,它能讓人在痛苦中找到一種平靜。書裏關於“傷痛”的敘事,並沒有刻意去放大或貶低,而是以一種客觀的、甚至有些疏離的筆觸,去呈現。我能感受到作者曾經經曆過的痛苦,那種深入骨髓的絕望,但她並沒有讓這種痛苦成為閱讀的全部。相反,她更側重於探討,在那些痛苦的時刻,是什麼樣的人,是什麼樣的事,成為瞭她走嚮“平靜”的燈塔。 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陪伴”和“理解”的部分。作者並沒有將那些幫助她的人描繪成完美的“救世主”,他們同樣有著自己的煩惱和睏境,但恰恰是這種“不完美”,讓他們的陪伴顯得更加珍貴。他們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支持著作者,給瞭她一個可以依靠的肩膀,一個可以傾訴的港灣。書中的“事”,也不是那些轟轟烈烈的改變,而是一些生活中的細節,一些溫暖的瞬間。作者善於捕捉這些細微之處,並從中找到生命的韌性。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真正的療愈,並非是瞬間的奇跡,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它需要我們保持開放的心態,去接納生活中的每一次溫暖,去珍視那些在生命中給予我們力量的人與事。
评分我最近迷上瞭一本讓我內心深處受到觸動的書,雖然我不能透露書名,但這本書的副標題“那些我走過的傷痛,以及幫助我找迴平靜的人與事”已經足夠說明它的主題瞭。閱讀的過程就像是在一幅幅褪色的老照片中穿梭,每一個場景,每一次對話,都帶著一股淡淡的憂傷,但又充滿著生命力的痕跡。作者的文字非常細膩,她沒有刻意去迴避那些痛苦的時刻,而是坦誠地將內心的掙紮、迷茫,甚至偶爾的絕望都展現在讀者麵前。我特彆欣賞她對情感的描繪,那種真實到仿佛可以觸碰到的疼痛,讓人忍不住跟著她一起呼吸,一起感受。 然而,這本書最讓我動容的,並非僅僅是那些傷痛的剖析,而是作者如何在這些傷痛的泥沼中,一點點尋找到可以攀爬的藤蔓,一點點積攢重新站起來的力量。她筆下的人物,那些曾經幫助過她、或是陪伴過她走齣陰霾的人們,就像一道道溫暖的光,照亮瞭她原本灰暗的世界。這些人物的塑造非常立體,他們不是完美的聖人,而是有著自己的煩惱和局限,正因為如此,他們的幫助纔顯得更加可貴和真實。他們的鼓勵,他們的理解,甚至他們無言的陪伴,都成為作者走嚮平靜的基石。這本書不是那種“雞湯”式的說教,它更像是一次真誠的分享,一次心靈的對話,讓我覺得,原來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原來即使經曆過如此多的傷痛,依然有希望。
评分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是那種無聲但深刻的。它不像市麵上很多療愈類的書籍,會給你一套明確的方法論,告訴你“一步一步怎麼做”。相反,它更像是一場邀請,邀請你去感受,去體悟。作者用一種非常私人化的敘事方式,將自己的人生軌跡娓娓道來。讀的時候,我常常會停下來,迴想起自己過往的經曆,那些被我深埋在心底的角落,那些被我刻意遺忘的畫麵。書裏提到的那些“傷痛”,並非隻是簡單的失落或挫摺,而是涉及到更深層次的自我懷疑、情感創傷,甚至是童年陰影。但作者並沒有沉溺於這些負麵情緒,而是通過一種非常冷靜的視角,去審視它們,去理解它們産生的原因,以及它們對自己的影響。 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人與事”如何成為療愈的載體的部分。作者沒有將這些“人與事”描繪成救世主,而更像是她人生旅途中的“同行者”。他們的存在,並非是為瞭“治愈”她,而是通過他們的言行,通過他們本身的生活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她。有時候,一個善意的眼神,一句溫暖的鼓勵,甚至是一次無心的提點,都能在她心中激起漣漪。這種療愈,更像是一種“共振”,是一種在相似的靈魂中找到的連接,而這種連接,正是我們內心深處最渴望的。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生活中的那些“小確幸”,原來它們並非微不足道,而是承載著巨大能量的治愈力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