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身體駕禦意識:桑塔格日記第二部,1964~1980

正如身體駕禦意識:桑塔格日記第二部,1964~198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蘇珊.桑塔格
圖書標籤:
  • 蘇珊·桑塔格
  • 日記
  • 文學
  • 文化評論
  • 女性主義
  • 思想
  • 自傳
  • 美國文學
  • 20世紀文學
  • 哲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她對偉大文學作品是個理想讀者,對偉大藝術是個理想鑑賞者,對偉大戲劇、電影和音樂是個理想觀眾。也正因為她忠於自我,忠於自己的一生,這部日記會從情感失落的記事跳到博學見識的記聞,並一再反覆。我個人當然希望她的生活不是如此,但這已是無關緊要瞭。 ------大衛.瑞夫 這是三捲本蘇珊.桑塔格日記的第二部,時間上接續第一部《重生》的結束:從1960年代中期開始,勾勒記錄桑塔格初次進入紐約藝文知識圈子,一直到1966年齣版開創性的《反詮釋》成為世界知名的評論傢,也成為支配全球思想界的力量。 《正如身體駕禦意識》追隨桑塔格走過騷亂狂暴的1960年代末期------從她在越戰方酣之際走訪河內,到她去瑞典拍攝電影的時期------一路走嚮1980年,雷根時代開展之前。對於這麼一位好學不倦、充滿思辨分析的二十世紀重量級思想傢而言,這份正當其呼風喚雨時期的紀錄尤其彌足珍貴。同時也是一份關於個人在政治與道德上覺醒的非凡著作。 本書特色 ★被喻為「美國最聰明的女人」;與西濛.波娃、漢娜.鄂蘭並列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三位女性知識分子──蘇珊.桑塔格最黃金巔峰時期的生命紀錄 ★若說《重生:日記第一捲》是部成長小說、教育小說,《正如身體駕禦意識:日記第二捲》則是部活力充沛而成功的成年生活小說、政治成長小說。 ★她的學習清單,她的寫作計畫,她的情感失落,她的巨大成功,她對多人的推崇,他的政治立場等等,構築齣這部深具文學性的思想筆記。 作者簡介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 1933~2004) 1933年1月16日齣生於美國紐約市。難以被歸類的傑齣寫作者,不僅是一名小說傢、哲學傢、文學批評傢、符號學傢,也是電影導演、劇作傢與製片。影響遍及各領域,與西濛.波娃、漢娜.鄂蘭並列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三位女性知識分子,而有「美國最聰明的女人」的封號。 她每發錶一本著作都成為瞭一件文化盛事。代錶作品包括:1966年齣版的《反詮釋》即成為大學校院經典,令她名噪一時。1977年的《論攝影》獲得國傢書評人評論組首奬,至今仍為攝影理論聖經。1978年的《疾病的隱喻》肇於她與乳癌搏鬥的經驗,被女性國傢書會列為七十五本「改變世界的女性著述」之一。2000年麵世的小說《在美國》為她贏得美國國傢書捲奬。 桑塔格一生獲奬無數,1996年獲得哈佛大學榮譽博士學位,並當選為美國文學藝術院院士,2001年獲得耶路撒冷奬,錶彰其終身的文學成就,2003年再獲頒德國圖書交易會和平奬。雖然她已於2004年12月28日離世,但她提齣的問題仍敲打著讀者的心靈,世界也從未停止對她的思考與懷念。 桑塔格基金會:www.susansontag.com/ 譯者簡介 陳重亨 淡江大學國貿係畢業,曾任《財訊快報》、《經濟日報》編譯,譯作散見於財信、皇冠、時報、遠流、臉譜等齣版公司。譯有《自食惡果:歐債風暴與新第三世界之旅》、《Google總部大揭密》、《金錢實驗室的人性考驗》。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前言

  一九九○年代頭幾年,我母親曾草草興起寫自傳的想法。由於她在落筆行文之際一嚮盡可能地避開自己,所以她突然有這個想法讓我挺驚訝的。「就我看來,」她在接受雜誌《波士頓書評》訪問時曾說:「我並不想都寫自己的事情……我也從來不相信自己的品味愛好、幸與不幸會有什麼特殊的示範作用。」

  那是我母親在一九七五年接受訪問時說的。當時她在幾年前確診罹患移轉性乳癌第四期,正在進行非常嚴酷的化學治療。醫生雖然希望這套療法可以減輕病況,但至少有一位醫生直接告訴我長期緩解無望,更彆說可能治癒(當時仍是病患傢屬比病人本身知道更多訊息的時代)。等到她開始恢復寫作之後,就在《紐約書評》發錶一係列散文,後來結集齣版,即是《論攝影》(On Photography)。在這本書裏頭她不但完全沒談到自己,甚至在後來那本《疾病的隱喻》(Illness as Metaphor)中也絕少現身。如果不是她自己也飽嘗那個年代癌癥患者遭受的汙名,是絕對不會寫齣來這本《疾病的隱喻》的。這種因為疾病而造成的汙名,現在是比過去輕微一些,但依然存在,通常以自我汙名化的形式呈現。

  在她的寫作生涯中,我所能想到最接近自傳成分的作品有四部。首先是她在一九七三年齣版的短篇小說〈中國旅行計畫〉(Project for a Trip to China),那是她第一次訪問中國之前寫的。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這篇小說思索的是她自己的童年和她的父親。她父親是個商人,短暫一生的成年時光大都停留在中國,最後也在中國去世,當時我母親纔五歲(但她從沒去過當時她父母親所在的天津英國租界區,而是留在美國紐約和紐澤西州,由親戚和保母照顧);第二篇也是短篇小說〈無導之旅〉(Unguided Tour),一九七七年在雜誌《紐約客》發錶;第三篇〈朝聖〉(Pilgrimage)於一九八七年同樣發錶於《紐約客》,這是她一九四七年在青少年時期於洛杉磯拜訪湯瑪斯.曼的迴憶,當時湯瑪斯.曼正流亡美國加州的帕利薩德市。但是〈朝聖〉這篇文章主要是描寫她當時最為推崇敬佩的作傢,關於她自己的描述自是遠遠不及,並坦言是「靦腆而熱情的文藝少女和流亡神祇」的會麵。最後是我母親第三部小說,一九九二年齣版的《火山情人》(The Volcano Lover),結尾齣現瞭一些自傳性質的描述。這種直接談到她身為女人的想法,還有一些童年往事的匆匆一瞥,都是她在已發錶作品或採訪時不曾有過的,甚至在她二○○○年齣版的最後一部小說《在美國》裏頭也找不到。

  「我的生活就是我的資本,我想像力的資本。」在那場《波士頓書評》雜誌的訪談中她也這麼說過,並補充說她喜歡「殖民開拓」(colonize)自己的生活經曆。我母親會採取這種說法真是令人感到好奇,也顯得很不尋常,因為她對金錢一嚮很不感興趣,而且我從不記得她在私底下談話時曾經引用過這種跟金錢有關的譬喻。不過就我看來,這些話倒也非常準確地描述齣她做為一位作傢的方式。這也是她竟然想要寫自傳,讓我如此驚訝的原因。藉用這個資本譬喻的說法,就是她不想再靠這些資本的孳息過活,而是要直接掏老本,探索挖掘那些不閤理的極緻、那些來路不明的資本,或者說是小說、故事和散文的原始材料。

  到最後這個寫自傳的想法也不瞭瞭之。我母親後來寫瞭《火山情人》,並因此覺得自己又迴復到一個小說傢的身分,對此她深具野心,盡管當時她正寫齣她個人最好的散文作品。這部小說的成功讓她找迴喪失已久的信心,因為之前的第二部小說,一九六七年齣版的《死亡之匣》(Death Kit)毀譽參半,令她非常失望。《火山情人》齣版後,我母親長期涉入波士尼亞和處於圍城狀態的塞拉耶佛,為此奉獻全部熱情。後來她又開始寫小說,而就我所知,再也不曾提起迴憶錄的事情。

  我有時候會誇張地想道,我母親的日記----現在是全三捲中的第二部----不隻是她從未涉及的自傳式作品(如果她真的寫自傳的話,我想會是非常文學性且充滿情節、軼事的,就像她極為推崇的約翰.厄普戴剋作品《自我意識》〔Self-Consciousness〕 那般),而且還是她從來不曾想創作的偉大自傳性小說。沿著傳統軌跡誇張地說,第一本日記《重生》(Reborn)是一本「成長小說」(bildungsroman)、一本教育小說,那是她的《布登勃魯剋傢族》(Buddenbrooks),這本書是湯瑪斯.曼的偉大成就;或者,以較低層次的文學作品而言,可說是她的《馬丁.伊登》(Martin Eden),這本傑剋.倫敦的小說是我母親在青少年時期就看過,並終生熱愛不渝的作品。現在這一本----我命名為《正如身體駕禦意識》,文句也是從日記內文摘齣----則會是一部描述活力充沛而成功的成年生活的小說。至於最後的第三部日記,我暫時還不想討論。

  如此形容這些日記的問題在於,我母親曾驕傲而熱切地自承,在她這一生當中都隻是個學生。當然,在《重生》這部日記中,非常年輕的蘇珊.桑塔格相當自覺地進行創造,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再創造,從她齣生和成長的世界中重新創造自我,做一個她想要成為的人。現在這部日記不再談到她離開童年時的亞利桑那州南部和洛杉磯,前往芝加哥大學、巴黎和紐約的成就感(但絕對不是幸福,這兩個完全不一樣,恐怕也是我母親永遠無法歡快暢飲的泉源),而是在其中記述瞭我母親做為作傢的巨大成功,兼及與許多不同種類的作傢、藝術傢和知識分子交遊,從萊諾.崔淩到保羅.柏爾斯,從賈斯培.瓊斯到約瑟夫.布羅茨基,從彼得.布魯剋到喬治.孔拉德。在此之間她幾乎是隨心所欲,四處遊走,這也是她童年時期最為渴盼的夢想。這樣的能耐要說對她有何影響的話,也是讓她變得更像個學生,而不是更不像。

  對我來說,這部日記最吸引我的,是看到我母親在不同世界間的遊移穿梭。其中有些必定跟她內心矛盾有關,有些思想上的背離,我覺得,根本不會減弱,而是變得更為深刻、有趣,說到底,就是抗拒詮釋。但更重要的是,我想,我母親盡管不會高高興興地容忍傻瓜(她對傻瓜的定義,至少可以說,就跟一般人一樣),但當她碰上自己真正欣賞的人時,她就不再是那個她一直想要扮演的導師,而是化身為學生。所以我認為這部《正如身體駕禦意識》最突齣的部分就在於描述她對很多人的推崇,其中對賈斯培.瓊斯和約瑟夫.布羅茨基兩位的欽佩更是顯得與眾不同。閱讀這些記述之後,應該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我母親的文章,特彆是她評介華特.班雅明、羅蘭.巴特和伊利亞斯.卡內提等諸位的文章,那些都是文壇中最早齣現的推崇贊譽。

  我還覺得這部日記也可以說是政治成長小說。從個人教育的角度來看,正是她邁嚮成熟的階段。在這本書開頭,記述著我母親曾對美國參與越戰的愚蠢感到極大的憤怒,因此使她成為突齣的反越戰人士。她在參觀過美軍轟炸的河內時曾說過一些話,如今來看,我想就算是她,現在對這些發言也會有所保留。不過像這樣的紀事我也毫不猶豫地收錄進來,盡管有許多不同主題的內容會讓我對她感到擔心或者令我自己覺得痛苦。關於越南,我隻能說讓她走極端的戰爭恐怖,絕對不是她想像虛構齣來的。對於這些反應她或許考慮得不夠周詳,但在當時戰爭對她而言就是難以言喻的怪物。

  我母親從未拋棄她反對戰爭的立場。但對共産主義可能解放世界的信念,她的確是後悔瞭,甚至也公開地揚棄,這點跟她同代的許多人不同(我在此審慎保留,不過目光如炬的讀者應該會知道我所謂跟她同代的美國作傢是指哪些人),這不隻是針對個彆的蘇聯、中國或古巴等代錶國傢,而是拋棄對整個共産製度的信念。要不是後來跟約瑟夫.布羅茨基的深厚關係,我不敢說她的情感和心靈會産生這麼大的變化,或許這也是她一生當中唯一段平等的感情關係。盡管布羅茨基晚年與她有所隔閡,但是他對她的重要性,不管是在美學、政治或個人上,都是數說不盡的。她臨終前住在紐約紀念醫院,報紙頭條全是南亞大海嘯的新聞。在她去世的前兩天,氣喘籲籲掙紮求生之際,隻談到兩個人:一位是她媽媽,另一位就是約瑟夫.布羅茨基。改寫拜倫的話:他的心纔是她的法庭。

  她時常感到心碎,而這部日記裏頭有許多關於感情失落的詳細描述。就某方麵來說,這似乎讓人對她的生活留下錯誤印象,以為我母親隻在她不快樂,尤其是很不高興的時候纔會寫下大段的日記,而日子過得還不錯時就寫得很少。這種篇幅上的落差或許並不是很適當,但我認為她在愛情上的不幸也是她的一部分,就跟她從寫作獲得的巨大成就感,或尤其是在不寫作的時候永遠抱持的學生般的生活熱情,都足以跟前述那一部分等量齊觀。她對偉大文學作品是個理想讀者,對偉大藝術是理想鑑賞者,對偉大戲劇、電影和音樂是個理想觀眾。也正因為她忠於自我,亦即忠於自己的一生,這部日記會從情感失落的紀事跳到博學的記聞,並一再反覆。我個人當然希望她的生活不是如此,但這已是無關緊要瞭。

大衛.瑞夫(David Rieff)

圖書試讀

8/19/64


嗅覺是大腦中最大的感官區域,也是最原始的
非常強大卻無法清楚明確地錶達—―無法靠它做任何事(隻能命名)
全部重音,無句法
嗅覺給人一種澄淨思慮的感受(不像聽覺和視覺)
嗅覺學(Osmology),相對於標識學(logology)


【法國作傢納塔莉.】薩侯特—
《趨嚮性》(第一本書)—―有點像「散文詩」—―這是薩侯特自己說的。
第一首創作於一九三二年。

一九三九年結集齣版(德諾艾爾齣版),一九五七年午夜齣版社重齣版,增加一九三九+一九四一年間創作的六首作品。

這就是她的創作形式!—―她作品的結構是反小說,但她決定要寫「小說」+以她的方法為基礎對小說提齣重要的批評。


斯佩隆加—―靠近羅馬的海灘


……
老年時,大腦動脈血管淤塞—―腦部血液供給逐漸減少

8/20/64

……
攝影對繪畫的影響:

1.偏離中心:主要物體在角落
(【義大利導演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瑞士-美國攝影師】羅伯特.法蘭剋)。

2.運動中的人物:【19世紀英國攝影師愛德華.】馬布裏奇。過去,所有人物都處於休息(靜止)或運動狀態的結束(亦即肢體動作伸展最開時)

比較布呂赫爾的舞蹈人物和竇加的《隆夏的馬》

3.瞭解視覺焦點:眼睛並不知道要對焦,這是一種自動反應,專注的功能。

在攝影齣現之前,繪畫作品都是平均視焦。畫傢的眼睛在各個平麵之間移動,而每一處都會成為視覺焦點。


底片【電影膠捲】的品質很重要―—影像是否帶顆粒;膠捲是新是舊(【史丹利.】庫柏力剋在《奇愛博士》的作戰室連續鏡頭就是用二次大戰沒用完的新聞片膠捲庫存品)


萬寶龍鋼筆(法)
斜體字(書籍著作使用)
閱讀愛倫.坡作品《魅力》和《悖理的惡魔》。


【此處特彆標示】偏離中心是現代小說和詩的重要技巧


文字自有其堅實確定。書麵文字可能不會透露(可能是隱藏)構思心智上的軟弱。印齣之後,所有思緒都得以提升―—變得更加清晰、明確和可靠―—也就是說,它們會跟原創思考者分離。

所有的書寫都帶著潛在欺騙―—至少都有此可能。

跟【理查.】艾柏哈、【保羅.】田立剋、德魏特.麥剋唐諾和瑪麗.麥卡錫見麵,收獲很大!

強納森【.米勒】:「從我認識崔淩以後就沒那麼看重他的想法瞭。」


感性是思維纔智的沃壤。
感性沒有語法可循―—因此,它會被忽略。


閱讀評論會堵塞接收新思維的管道:文化膽固醇。
人的無知是個寶,不要隨便花掉。(【保羅.】梵樂希)

用户评价

评分

當《正如身體駕禦意識:桑塔格日記第二部,1964~1980》這本厚重的書擺在麵前時,我心裏湧起的,是一種近乎虔誠的期待。蘇珊·桑塔格,她不僅僅是一位作傢,更像是一位時代的思想偵探,總能敏銳地捕捉到那些不易察覺的文化信號,並將它們解剖開來,呈現給我們。我尤其期待這本日記,能夠讓我窺見她1964年至1980年這段人生旅程中的私人麵嚮。這段時間,對於全球曆史而言,是充滿動蕩與變革的,而對於桑塔格個人,想必也是一個思想激蕩、情感豐沛的時期。在颱灣,我們經曆著特殊的曆史進程,對於來自西方,尤其是像桑塔格這樣具有深刻洞察力的思想傢的作品,我們總是抱著一種特彆的關注。我好奇她如何在那個時代,在她的生活空間裏,孕育齣那些深刻的洞見。日記,往往是藝術傢最真實的內心寫照,那些未經過修飾的思考,那些直覺式的判斷,那些對生活瑣事的觀察,都可能成為我們理解她更深層思想的鑰匙。我希望能在這本日記中,找到她與她所處的時代、與她所熱愛的藝術、與她生命中的重要人物之間的具體聯係,從而更全麵地理解這位女性思想的形成過程。

评分

當我拿到《正如身體駕禦意識:桑塔格日記第二部,1964~1980》這本書時,心中湧起的是一種特彆的期待。蘇珊·桑塔格,這個名字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位作傢,更是一位思想的引路人,她的文字總能以一種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開啓我思考的大門。在颱灣,我們長期以來都緻力於吸收和消化西方現代思潮,而桑塔格無疑是其中最重要、最值得我們深入研究的思想傢之一。我一直對她那些充滿力量的評論文章印象深刻,但總覺得,在那背後,一定有一個更為豐富、更為私人化的世界。這本日記,橫跨瞭1964年至1980年這十六年的時光,對我來說,這無疑是她生命中一個極其關鍵的時期。我想象著,在這些日記的字裏行間,我能看到她如何處理她的創作睏境,如何維係她的人際關係,如何在這個變幻莫測的世界中尋找自己的立足點。我想探究她是否會在日記中記錄下她對某些電影、音樂、書籍的即時反應,她是否會在其中探討她對身份、性彆、權力等議題的早期思考。這些細節,對於我理解她後來那些深刻的論述,必將有著非凡的價值。

评分

《正如身體駕禦意識:桑塔格日記第二部,1964~1980》這本書的齣現,讓我感到一絲久違的激動。蘇珊·桑塔格,這個名字在我的書架上占據著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她的文字,總是那麼直接,那麼犀利,總能觸及到那些我們內心深處,卻又難以言說的東西。我一直對她那些關於藝術、文化、政治的評論文章津津樂道,但總覺得,那隻是冰山的一角。這本日記,跨越瞭1964到1980年這關鍵的十六年,無疑是解開她內心世界的一把金鑰匙。對我而言,作為一名颱灣讀者,我們所處的環境,既吸收瞭西方現代文化的養分,又保留著東方傳統的根基,這樣的復雜性,讓我對於像桑塔格這樣,能夠遊刃有餘地穿梭於不同文化思想間的思想傢,充滿瞭好奇。我非常想知道,在她的日記裏,會呈現齣怎樣的私人生活,怎樣的情感糾葛,怎樣的對藝術和文學的狂熱追求,以及她如何處理那些形塑瞭她思想的外部世界。她是否會在日記中記錄下她對當時社會事件的看法?她是否會分享她與某些重要人物的互動?這些都將是我迫不及待想要探尋的細節,它們將幫助我更立體、更生動地去理解這位偉大的思想傢。

评分

《正如身體駕禦意識:桑塔格日記第二部,1964~1980》的齣現,對許多在颱灣,渴望深入理解當代思想史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蘇珊·桑塔格,這個名字本身就代錶著一種不懈的求知欲和深刻的批判精神。她的文字,總是能夠以一種齣人意料的方式,揭示齣隱藏在現象背後的本質。我一直對她那些似乎毫不費力卻又字字珠璣的評論文章印象深刻,但更讓我好奇的是,在那背後的創作動力和個人生活是如何塑造瞭她這樣一位思想巨匠。這本日記,涵蓋瞭1964到1980年這段重要的時期,這段時間世界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而桑塔格本人想必也在經曆著同樣深刻的內在變革。我想象著,日記中會充斥著她對文學、電影、哲學、政治的獨特見解,但更吸引我的是,在這些宏大思考的縫隙中,是否會流露齣她作為一個人,一個女性,在那個時代背景下的情感起伏、人生選擇,以及她如何處理那些復雜的社會關係。對於我們這些在颱灣,接收著來自四麵八方信息,努力構建自我認知體係的讀者來說,桑塔格的日記,就像是一麵多棱鏡,摺射齣她如何理解世界,如何認識自我,這無疑會為我們提供一種寶貴的思考範本。

评分

這本《正如身體駕禦意識:桑塔格日記第二部,1964~1980》的齣版,對於在颱灣的我們來說,絕對是一個意義非凡的文化事件。蘇珊·桑塔格,她不僅僅是一個名字,更是一種精神象徵,一種對深刻思考和不懈探索的承諾。我一直深深著迷於她文字中那種獨特的疏離感和銳利的洞察力,尤其是在她對現代文化和藝術的剖析上。然而,正如所有偉大的藝術傢一樣,她的公眾形象總是被她的作品所塑造,而我們對她作為一個人,一個在時代洪流中掙紮、思考、感受的個體,往往知之甚少。這本日記,涵蓋瞭1964年至1980年這段充滿變革的歲月,對我而言,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她的日記,更是一次與她個人思想軌跡進行深度對話的機會。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瞭解,在她那些著名的論述背後,隱藏著怎樣的私人經曆和情感波動?她是如何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環境中,保持她那獨特的視角和批判精神的?我想象著,在日記的字裏行間,我會看到她對當時社會事件的獨到見解,對文學、電影、藝術的真摯熱愛,以及她與朋友、愛人之間復雜而深刻的情感聯係。這些細微之處,無疑將為我們理解她更為宏大的思想體係,提供一個更為堅實的基礎。

评分

當《正如身體駕禦意識:桑塔格日記第二部,1964~1980》這本新書擺在眼前時,我的心情是既興奮又沉靜的。興奮的是,終於有機會深入瞭解桑塔格這個名字背後,那個鮮活而復雜的個體;沉靜的是,我知道,日記這類文本,往往需要細細品味,纔能從中汲取到最寶貴的養分。桑塔格,在我看來,是二十世紀末思想界一位不可多得的先知,她的文字總能穿透錶象,直抵事物的核心。尤其是在颱灣,我們經曆瞭特殊的曆史時期,對於西方現代思想的吸收和消化,總有一種內在的緊迫感。桑塔格的思考,恰好能為我們提供一個非常有力的參照。我尤其好奇,在1964年至1980年這十六年的時間裏,她的人生經曆瞭怎樣的起伏,她的思想又是如何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演進和深化。我想象著,日記中會充斥著她對藝術、哲學、社會現象的碎片式思考,但更讓我期待的是,那些關於她個人生活、情感體驗的記錄。這些看似瑣碎的片段,往往最能展現一個人的真實麵貌,也最有可能觸動我們內心深處的共鳴。

评分

這本《正如身體駕禦意識:桑塔格日記第二部,1964~1980》的問世,對於許多像我一樣,在颱灣這個文化熔爐中成長、深受西方思想影響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場期待已久的思想盛宴。桑塔格這個名字,在過去的幾年裏,已經成為我書架上一個重要的坐標。從年輕時接觸她的評論文章,到後來陸續閱讀她的小說、散文集,她那犀利、深刻、又帶點疏離的美學觸覺,總能精準地擊中我內心深處那些未曾被言說的角落。這次的日記,如同直接打開瞭通往這位思想巨人內心世界的隱秘通道,讓我得以窺探她那些在公共領域中鮮少展現的私人掙紮、情感波動,以及那些支撐她一生思想探索的源泉。1964年至1980年,這是個怎樣的時代?對於颱灣而言,我們正經曆著白色恐怖的陰影,同時也在孕育著解嚴後的種種渴望。而桑塔格,在世界的另一端,以她獨特的視角,觀察著美國社會、歐洲文化、以及更廣闊的全球圖景。日記中那些零散的筆記、片段的思考、甚至是對日常生活的細微觀察,都如同磁石般吸引著我。我好奇她如何消化那些湧入腦海的龐雜信息,如何將抽象的哲學概念與生動的個人體驗相結閤,更想知道,在那些不為人知的時刻,是什麼樣的力量驅使她不斷地挑戰既有的認知框架。這不僅僅是關於一個作傢的日記,更是關於一個時代,關於一種精神狀態的深刻記錄。

评分

當我翻開《正如身體駕禦意識:桑塔格日記第二部,1964~1980》,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桑塔格在《激進意誌》中那種不妥協的批判姿態,以及在《疾病的隱喻》裏對社會病態的深刻剖析。但日記,總是更加私人、更加赤裸。我期望在這1964-1980年的時光裏,能夠看到她更深層次的自我對話。那些關於寫作的焦慮,關於藝術的迷戀,關於人際關係的糾葛,甚至是一些更微觀的,比如對身體感受的體察,對周遭環境的細緻描摹,這些都將是我迫不及待想要探尋的。對於颱灣的讀者而言,我們成長在一個既有東方傳統影響,又被西方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思潮衝擊的環境中。桑塔格的思考,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種獨特的參照係。她如何看待權力、性彆、身份認同,這些議題在颱灣社會同樣有著復雜的語境。而她作為一位移民者(雖然她並非傳統意義上的,但她的思想跨越國界),對“他者”的理解,對文化隔閡的思考,對我們理解自身所處的位置,或許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啓發。我想象著她在那些日記的字裏行間,記錄下她對某個電影的震撼,對某本詩集的沉思,或是對某段旅程的感悟。這些碎片化的信息,當匯聚成一本完整的日記時,必將呈現齣一種彆樣的魅力,一種比她公開的評論文章更為有機、更為鮮活的生命力。

评分

《正如身體駕禦意識:桑塔格日記第二部,1964~1980》這本著作的齣現,對我這種常年沉浸在文字世界裏的颱灣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場期盼已久的盛會。蘇珊·桑塔格,她不僅僅是一個名字,更是一個標杆,一個象徵著對世界進行深刻審視和不懈反思的精神圖騰。我一直深深著迷於她文字中那種特有的疏離感和精準的批判力,尤其是在她對於現代文化、電影、攝影等領域的解讀中,總是能為我開啓全新的視角。然而,公開的評論和著作,終究是經過精心打磨的成品,而日記,則更像是藝術傢最原始、最未經雕琢的內心流淌。因此,我對於這本日記,1964年至1980年這段時期,充滿瞭無比的好奇。我想象著,在那些日記的頁碼中,我能看到她作為一個人,在生活的洪流中,如何處理她的情感、她的欲望、她的睏惑,以及她如何在這種種私人經曆中,孕育齣她後來那些聞名於世的深刻思想。我想知道,她是否會在其中記錄下她對某些藝術作品的即時感受,她是否會分享她與重要人物之間復雜的關係,她是否會在那些瑣碎的日常中,捕捉到轉瞬即逝的哲學靈感。這些,都將是我迫不及待想要探尋的寶藏,它們能夠幫助我更全麵、更立體地理解這位偉大的思想傢。

评分

《正如身體駕禦意識:桑塔格日記第二部,1964~1980》的問世,對我而言,仿佛打開瞭一扇通往智慧與情感的秘境之門。蘇珊·桑塔格,這個名字本身就代錶著一種不屈不撓的探索精神和對深刻理解的極緻追求。在颱灣,我們成長在東西方文化交匯的特殊語境下,對於像桑塔格這樣能夠超越文化藩籬、以獨特視角審視世界的思想傢,總是懷有特彆的敬意和濃厚的興趣。我一直為她文字中的那種清晰、有力,以及對社會現象的敏銳洞察力所摺服。然而,公開的論述終究是經過修飾和組織的,而日記,則更像是藝術傢最赤裸的內心獨白。我非常期待在這本日記中,能夠一窺她1964年至1980年這段人生旅程中的私人時光。這段時期,世界風起雲湧,她本人想必也經曆著深刻的內心波瀾。我想象著,日記裏會充斥著她對藝術、文學、電影、音樂的狂熱思考,對人生、愛、死亡的哲學追問,以及她與周遭世界的互動和感知。這些零散的、未經雕琢的文字,或許能為我們揭示齣她那些公眾形象背後,更為復雜、更為動人的一麵。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