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黑暗之都的高貴騎士 【推理作傢】寵物先生
想像一個情況:你是警方的重案組組長,正在追查近日發生的一起高級公寓少女裸屍案,以及另一樁死狀悽慘的毒梟喋血案,部下們摩拳擦掌,頂頭上司卻一直暗示你盡早收手並丟給其他部門。調查期間,和妻子的關係降至冰點,與情婦的相處不時睏擾你,嗑藥的女兒扯你後腿,不嗑藥的女兒譴責你;父親的住處周遭發生大火,他卻遲遲不肯遷走,人命關天,你們親手栽植的森林也即將付之一炬,其他兄弟仍未伸齣援手;此刻又因為有人爆料,過去曾捲入的同僚用槍過當案被舊事重提,你被懷疑作瞭僞證,當時的受害者遺母年事已高,你還得經常去探望、照料她……
天啊,可真夠嗆的不是?
澳洲作傢彼得.譚波的《真相》,就是這麼一部「喘不過氣」的作品。這位作者已在颱齣版過另一部小說《血色十字架》,裏頭的硬漢警探喬瑟夫.凱辛在本作已成為配角,主角變成墨爾本市的重案組組長史蒂夫.維拉尼。已藉由前作拿下金匕首奬、奈德.凱利奬與羅德瑞剋奬的譚波,這迴更以《真相》一舉奪下邁爾斯.富蘭剋林文學奬(這可是澳洲文學相當高的榮譽),並成為該奬自一九五七年創立以來,首部犯罪小說得主。
提到澳洲,大傢想到的多半是袋鼠與無尾熊,以及著名的雪梨歌劇院。盡管近年來已成為國人著名的海外避暑、避寒與打工旅遊勝地,大眾對當地文化也逐漸瞭解,然而文學方麵,一直是颱灣讀者不熟悉的領域,較為人知曉的僅有諾貝爾文學奬得主派屈剋.懷特、譯作也不少的彼得.凱瑞,以及《辛德勒的名單》作者湯瑪斯.肯納利而已。如今再加上彼得.譚波,使讀者們對澳洲文學──特彆是筆下社會的犯罪麵貌──又增添一層認識。
故事年代是二○○九年,距今不遠(還不時提到現實發生過的黑色星期六大火),舞颱為澳洲第二大都市墨爾本。這個作者筆下的城市,除瞭國際化的繁榮,還附帶毒品氾濫、幫派橫行、犯罪猖獗等危險,政府又雪上加霜似的做瞭許多失敗決策──包括爛透瞭的大眾運輸。我們不時可見到作者藉一名電颱主持人保羅.寇福,以及在野黨領袖凱倫.梅利西之口批評時政與社會亂象。譚波筆下的墨爾本,彷彿是個走在外頭就會齣事的城市,是「黑暗之都」。
澳洲與美國相同,人口大半由外來移民組成,是故書中到處可見以英國人、愛爾蘭人、紐西蘭人、羅馬尼亞人、瑞典人等自居的角色,就是不見「澳洲人」──連公職人員也不例外。民族熔爐的環境,造就外國黑幫毒品交易、人口買賣的溫床,也促成故事主軸的兩起案件。
然而正是在這樣的環境,執法人員的優劣纔更顯著。維拉尼與其屬下的偵查佐們,盡管在查案時滿嘴粗語怨言,仍有誌一同想為死去的女孩討公道──即使她身分不詳,甚至可能不是本國人;而居上位的警署高官,卻因為可能涉及上級醜聞,紛紛為自保要求主角撤手,醜陋嘴臉可見一斑。於是齣身良好的官僚失去讀者心目中的尊嚴,那些卑微的基層員警與喘不過氣的重案組組長,反而成為冷硬派大師錢德勒所欲塑造之「高貴的騎士」瞭。
如果你覺得上述劇情介紹有些陳腔濫調(似乎又是一個從底層見社會,主角一定要傢庭崩壞,再加上有不堪迴首的過去,體現掙紮的故事?),那麼作者的行文特色,更值得你一讀。
雖然在導讀中這麼寫有些奇怪,但讀過本書的讀者,一定與我有類似感受:作者寫的每個段落,往往到中段纔能進入狀況。
段落經常由沒頭沒尾的對話起頭,拋齣幾個讀者沒啥印象的人名──有時可能是因為節奏,讓讀者對角色的記憶隻停留在身分而非名字;有時則是該角色第一次登場,作者卻將其背景簡述擱到後麵纔說。(不過你也可能會疑惑,作者為何會安排某位隻佔一頁篇幅,名叫傑剋.艾裏緒的人物現身。噢,因為那是作者另一個係列作的主角,隻是在本作串場服務一下讀者。)
這形成一種敘事的零碎感。這種方式電影常用,但因為讀者缺乏視覺上的人臉記憶,對角色乃至劇情的認知,到作者快要將話說完時纔會逐漸成形──這感覺有點像是先聽見角色對話聲,爾後他們的臉纔慢慢浮現齣來,然後你纔知道這段劇情是在說什麼。
如此閱讀有些辛苦,卻也有柳暗花明般的感受。且「零碎」不等於「破碎」,作者建構的故事依然完整,並沒有缺一塊碎片待讀者填補,讀者需要的隻是忍耐一下,等關鍵的那幾片被拋齣來。
作者對場景的白描也具濃厚的文學色彩,不時用比喻或象徵的手法,間或摻雜具衝突性的形容詞──當然這些原文特色或許經由翻譯程序有所摺損,但我們仍能從一些譯句見其端倪,例如主角一開始見到死者時的描述:「他看到那女孩的皮膚,像是黎明第一道光芒般的灰色,他看到她髖骨與陰毛之間的淺丘,彷彿像沙漠植物般留住瞭水滴。」沙漠與水滴──用這種方式形容女性的恥部,還真詭異不是?
可是卻又覺得「精準」。在此先預告一下,這種精準的感受到瞭標題「真相」的象徵物被揭示後,讀者更會覺得刻骨銘心,這個看似質樸的書名,卻有印象深刻的內涵藏於其後。
有些強調文學性的作品,敘事節奏會有過緩的現象(因為篇幅都拿去寫景而疏於推展劇情),但本作的對話、寫景交替控製得宜,讀者在欣賞白描的細緻之餘,接續又以對話切入,不會有厭膩之感。作者也不時在對話中加入爆點,安排劇情高潮,文學性有瞭,娛樂性當然得兼顧。
《真相》就是這麼一則氛圍黑暗卻高貴,敘事零碎卻精準,節奏細緻卻逼人的故事。現在就請大傢翻開書頁,看作者如何透過具缺陷的主角──一名背負過去同儕射殺嫌犯的陰影,有著破碎婚姻傢庭,還得配閤上級壓力以求自保的重案組組長──之雙眼,勾勒齣一連串個人、社會與政治的腐敗,以及澳洲當代的真實犯罪風景。
說實話,我平常不太常看這種類型的書,通常都是被一些暢銷的言情小說或者懸疑推理所吸引。但《真相》這本書,真的給瞭我很大的驚喜。它不是那種簡單粗暴的“反轉”,而是通過層層剝繭,一點點讓你看到事情的本質。我特彆欣賞作者的敘事方式,節奏把握得很好,不會讓你覺得拖遝,也不會讓你覺得太趕。
评分這本書最讓我佩服的地方,就是它在鋪陳伏筆上麵做得非常齣色。一開始讀的時候,你可能隻是覺得故事在平穩地進行,但隨著情節的展開,你會發現,那些看似不經意的細節,其實都暗藏玄機。等到最後揭曉真相的時候,你會恍然大悟,原來一切都是那麼的閤情閤理。這種“原來如此”的感覺,真的是太棒瞭!
评分我是一個非常注重細節的人,所以對書的品質要求也比較高。《真相》這本書,無論是它的紙張質感,還是它的印刷字體,都讓我覺得很舒服。拿到手裏的時候,就能感受到一種沉甸甸的分量,這讓我對裏麵的內容也充滿瞭期待。
评分老實說,我對於這種類型的書,總是抱著一種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期待的是那份揭開謎底的快感,害怕的是那些過於沉重或者壓抑的情節。但《真相》這本書,卻很巧妙地避開瞭那些讓人喘不過氣來的段落。它就像是循序漸進地引導你,讓你在不知不覺中,一步步走嚮故事的核心。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描寫人物心理的那部分,那種細緻入微的刻畫,讓我覺得每一個角色都活生生地站在我麵前,他們的糾結、他們的掙紮,都好像能引起我內心的共鳴。
评分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僅是一個精彩的故事,更是一種思考。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身邊的一些人和事,開始去探究那些錶象之下的真實。我尤其喜歡作者在結尾的處理,既給瞭故事一個圓滿的結局,又留下瞭讓人迴味的空間。
评分我是一個很容易被情節帶動情緒的人,所以選擇讀的書,通常都會讓我哭或笑。但《真相》這本書,卻讓我進入瞭一種更深沉的情緒。它不是那種讓你大起大落的跌宕起伏,而是那種在你心中慢慢發酵,直到最後讓你感到一種深刻的震撼。
评分我是在一個咖啡館裏,一個人靜靜地讀完《真相》的。窗外人來人往,但我的思緒完全被書中的世界所占據。我記得有一段描寫,關於一個角色是如何從絕望中找到希望的,那段真的讓我非常感動。作者並沒有刻意去煽情,但字裏行間透露齣的堅韌,卻直擊人心。
评分我通常不太會寫書評,但《真相》這本書,真的是讓我忍不住想要分享。它不僅僅是一個故事,更像是一次心靈的洗禮。我記得有一個情節,關於愛與犧牲,那部分真的讓我看哭瞭。
评分天啊,拿到《真相》這本書的時候,我簡直是被它的封麵設計吸引住瞭,那種深邃的藍色,配上一點點抽象的光影,總覺得裏麵藏著什麼驚天動地的故事。我是在一個下雨的周末,窩在沙發裏,泡瞭杯熱咖啡開始看的。剛翻開第一頁,就被作者那種冷靜又犀利的筆觸給拉進去瞭,感覺就像是透過一個窺視孔,在悄悄觀察著某個不為人知的角落。
评分我常常會在通勤的時候,一邊擠捷運一邊看書,但《真相》這本書,讓我有好幾次都差點錯過下車,完全沉浸在故事裏麵瞭。尤其是其中有一段,我記得非常清楚,是主角在麵對一個極其艱難的抉擇時,內心的那種掙紮和痛苦。作者用瞭大量的心理描寫,讓我感覺自己也身臨其境,仿佛能感受到那種撕心裂肺的煎熬。那一刻,我甚至覺得,現實生活中的煩惱都變得微不足道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