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動、修辭與想像:中國當代新詩史寫作問題研究

變動、修辭與想像:中國當代新詩史寫作問題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中國當代詩歌
  • 新詩史
  • 詩歌研究
  • 文學史
  • 修辭學
  • 文化研究
  • 想像力
  • 現代文學
  • 批評理論
  • 文本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以既有的當代新詩史和當代文學史的新詩部分作為閱讀和省察的起點,重點辨析與反思當代新詩史寫作實踐的「當代性」、變動性與曆史性、修辭性之間的衝突。也對當代新詩史寫作的文學製度、口述曆史、期刊(民刊)、詩選年鑒以及教育機製的關係等問題進行瞭富有學理性的考量與省思。

作者簡介

霍俊明

  河北豐潤人,詩人、詩評傢、中國首都師範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現代文學館特聘研究員、「第一朗讀者」策劃與學術總主持、「第一朗讀者.最佳詩人奬」評委會主任,並曾於2011年至颱灣屏東教育大學擔任客座教授。主要從事新詩批評與新詩史學研究以及中國現當代文學文化研究,著有《尷尬的一代:中國70後先鋒詩歌》、《詩壇的引渡者》等。被學界相關評論傢稱為1990年代後期以來自由先鋒批評傢的代錶人物,曾獲2009年「詩探索.批評奬」,新銳批評傢奬等。現任職於中國作傢協會創研部。

  本書為中國首都師範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研究專案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導論:當代新詩史寫作的可能與問題

第一章 變動與差異中的新詩史寫作
第一節 「重寫」視閾中的新詩史
第二節 敘事場域中的「十七年詩歌」
第三節 差異性的曆史分期
第四節 詩歌觀念與新詩史寫作的範式轉換
第五節 《中國當代新詩史》與《迴顧一次寫作》

第二章 當代新詩史寫作的史料問題
第一節 新詩史料工作與研究狀況
第二節 「地下詩歌」的係年問題
第三節  新詩版本
第四節  史料對新詩史寫作的糾正與補充

第三章 新詩史命名
第一節 「九葉詩派」(中國新詩派)與「七月詩派」
第二節 「歸來者詩群」、「前歸來者」與「新歸來者」
第三節 朦朧詩派或新詩潮等相關命名
第四節 潛在寫作(地下詩歌、潛流詩歌)或前朦朧詩
第五節 「朦朧詩」之後:錯亂的命名
第六節 新詩史的代際命名

第四章 當代新詩史寫作的經典化
第一節 經典研究的審美自主性和文化研究
第二節 世紀末的經典化焦慮與經典重構的文化想像
第三節 食指在新詩史寫作中的經典化
第四節 白洋澱詩群的經典化及女性詩人的命運
第五節 《今天》:詩歌傳奇的經典範本

第五章 新詩史敘事中的朦朧詩
第一節 從白洋澱、《今天》到「朦朧詩」
第二節 朦朧詩人的認定
第三節 從邊緣到中心的北島
第四節 為新詩史所青睞的詩人:舒婷
第五節 顧城:塑造的「童話詩人」
第六節 新詩史寫作中的朦朧詩反思

第六章  「另一類的曆史敘事」
第一節 重審新詩史的寫作模式
第二節 美學與本體性視閾中的書寫
第三節 見證式(細節)新詩史
第四節 詩人的述史方式:《旁觀者》與《左邊》

餘論
後記

圖書序言

  當我在2006年酷熱難耐的夏天抱著磚頭一樣厚的博士論文參加答辯的時候,近40萬字的論文給參加答辯的各位評審老師們帶來瞭相當的麻煩和不便。我能夠想像我這本在字數上嚇人的冗長的長篇大論在那個炎熱的夏天給閱讀論文的老師們所帶來的痛苦。沉澱幾年之後重審當年自己的文章,我不能不為其中的冗雜和駁亂而汗顔。當我將當年的論文大體上刪減和修改至20萬字並且其中的相關章節已經在《南方文壇》、《當代文壇》、《詩探索》、《名作欣賞》、《文藝評論》等雜誌上發錶,內心的不安稍稍有些減弱,因為我近一年來在白天尤其是夜晚的大刀闊斧般重新修改,甚至是重寫和增補的一些章節應該不會辜負那些一直關注我「成長」的師友,盡管這本書仍然不夠成熟和健全。

  從2004年開始在導師吳思敬先生的指導下定下研究中國當代新詩史寫作的選題,到今天轉眼8年時間已經過去瞭。而麵對著不斷增加的新詩史著作以及不斷改換研究思路的文學史文章,我也不得不調整這本書的構架和思路。如今的《當代新詩史寫作研究》的整體狀貌已經與當年參加博士論文答辯的版本有瞭相當大的差彆,這種不斷「修改」和「重寫」的過程正好與1980年代以來「重寫」文學史的衝動相閤拍。而這種不斷的變動和改寫的過程恰恰是中國當代新詩史實踐和研究的尷尬性甚至是某種宿命的延伸。麵對著包括颱灣和香港在內的近150部新詩史著作以及大量的當代文學史著作,我不能不處於巨大的惶恐之中,而我對當代新詩史寫作的研究也隻能是初步的,個人的。

  麵對著又一個世紀10年的結束,我深深體觸到瞭時間的無情和曆史的碎片化的摺光。我記得2009年9月29日淩晨,著名的詩人綠原先生走瞭。而當2009年11月2日,我在北京罕見的提早到來的鼕雪中參加綠原追思會的時候我強烈感受到曆史有時候離我們越來越遙遠瞭,盡管作為文學史的研究者們仍試圖重返到曆史的場景之中。在「重返」70年代、80年代甚至90年代的新一輪的文學史研究的話語衝動中,作為個人,我看到的曆史永遠都隻是一個側影。感謝恩師吳思敬先生多年來對我的巨大幫助與鼓勵,尤其感謝陶東風先生的寬愛與大力支持。感謝在論文答辯會上洪子誠先生、楊匡漢先生、程光煒先生、王光明先生、孫玉石先生、張誌忠先生、邱運華先生的寶貴意見與指導。北京的鼕天再次降臨,這本著作的完成又使我瞭結瞭一個不小的心願。希望在將來的日子,我還能繼續在喧囂時代的深夜中靜下心來,讀讀詩歌,寫寫文章,也迴憶我所經曆年代的詩歌往事和我們一代人的生活。

  當1958年的寒假,時為北京大學中文係學生的謝冕、孫紹振、劉登翰、孫玉石、殷晉培、洪子誠這六位年輕人帶有激情和理想走入和平裏東街中國作協的五層紅磚樓時,他們當時可能還沒有意識到這是當代甚至20世紀中國新詩發展曆史中的一個重要事件。但是,作為一種特殊的「中國化」的詩歌史寫作方式卻成為此後的經典範本和文化現象。1959年2月,穿著厚重棉服的謝冕、孫紹振、劉登翰、孫玉石、殷晉培、洪子誠在朝陽和平裏中國作協宿捨樓前的意氣風發的黑白照片重新喚醒瞭半個世紀前的記憶和一段繁復而尷尬的曆史麵影,印證瞭一代人在一個政治年代空前的青春革命激情和「小資情調」的奇妙組閤。而轉瞬之間,當年的青年學子已經都進入瞭功成名就的舒適老年,而曆史的往事和曆史敘述的劇烈性變動更是令人唏噓不已。

  麵對著曆史,麵對著當代,我們的曆史敘事該何去何從?

2012年7月改定於北京黃寺

圖書試讀

20世紀以來的事情。國內第一部文學專史是王國維寫於1912年、齣版於1915年的《宋元戲麯史》,而國外的第一本中國詩歌專史是鈴木虎雄的《支那詩論史》。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在大量的文學通史、斷代史和專題史紛紛問世之後,文學史傢也逐漸把注意力轉嚮分體文學史的撰述和研究上。而到瞭新中國成立之後由於眾所周知的意識形態等原因,當代文學史和專史新詩史的寫作在相當長的時期處於一種被擱置的狀態。

本書以既有的中國當代新詩史和當代文學史寫作中的當代大陸新詩部分(1949年以降)作為閱讀和省察的起點,以期通過對新詩史構建過程中相關問題的辨析與反思引起今後新詩史寫作與研究的注意。而之所以還要關注一般的當代文學史寫作中關於當代新詩的敘述是因為自新詩誕生迄今作為專體史的新詩史著作並不多見,而且在很長時間內處於寫作的空白期,而同時期的文學綜閤史寫作卻在時斷時續地進行。盡管這些不同時期齣現的當代文學史對新詩敘述存在種種問題,但是對新詩史寫作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和參照作用。限於中國當代特殊的政治文化語境、狹隘的詩歌美學和文學史觀念的影響,當代的新詩史寫作不能不帶有顯豁的意識形態癥候和限囿。我們所談論的新詩史往往指涉經過文學史傢書寫而成的文本,即文學史實踐,所以文學史寫作作為一種敘述體式就帶有不可避免的修辭和想像性質。盡管「新詩史寫作」看似是一個中性客觀的詞,但是這一文本性行為和批評性話語在當代語境中存在明顯的非客觀化趨嚮。

當代新詩史寫作存在的問題有些甚至因為特殊時期復雜政治文化語境而帶有悖論性和齟齬性特徵。據此如果從一種峨冠博帶式的宏大研究視閾齣發考察當代的新詩史寫作無疑會將分析與闡釋虛化和抽象化,所以著者採用近於關鍵字的作法,從問題意識齣發將當代新詩史寫作當中的重要問題提取齣來並進行切片式的剖析與反思。基於此,本書主要是圍繞當代新詩史寫作的變動和差異性、史料、新詩史命名、經典化和寫作模式等問題展開,而所涉及到的這幾個重要問題不是從眾多問題中隨機選取的,這些問題實際上是內在關聯、帶有明顯的譜係性特徵。正是由於當代新詩史發展的復雜性以及因為頻繁而激烈的革命事件和政治運動而導緻新詩發展不斷處於變動甚至顛覆當中,不同時期尤其是帶有轉摺性的曆史節點上的新詩史敘述就帶有不可避免的變動性特徵和差異性。而這種曆史敘述的變動性特徵與當代新詩史料的不斷挖掘緊密聯係,而史料的挖掘以及新詩史研究範式、評價標準和寫作模式的轉變就導緻詩人、詩潮和文本的經典化不斷發生變動。而新詩史研究和新詩批評在不同時期的變動和特徵又鮮明地體現在新詩史寫作對新詩寫作現象的駁雜不堪的命名上。

用户评价

评分

看到《變動、修辭與想像:中國當代新詩史寫作問題研究》這個書名,我不禁好奇這本書的作者,是如何駕馭如此宏大的主題的。中國當代新詩的發展,經曆瞭太多的起伏,也湧現瞭太多的麵貌。要寫一部“史”,並且還要研究“寫作問題”,這無疑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我尤其想知道,“變動”這個詞,在作者的筆下,具體指的是哪些層麵的變化?是詩歌語言的範式轉換,還是詩歌觀念的迭代更新?是對西方詩歌的藉鑒與融閤,還是對中國傳統詩歌精神的繼承與創新?而“修辭”,我相信絕不僅僅是字麵上的技巧,它更是詩人思想的載體,是他們認識世界、錶達自我的方式。這本書是否會深入挖掘不同時期、不同詩人獨特的“修辭庫”,並分析這些修辭如何在“想像”的土壤中生根發芽,開齣絢爛的花朵?“想像”,這個詞本身就充滿瞭無限的可能性,它關乎詩人的創造力,也關乎讀者對詩歌的解讀。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在那些看似混沌的年代,詩人是如何憑藉他們的“想像”,在語言的疆域裏開闢齣新的天地,又如何通過“修辭”的藝術,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的心靈圖景。

评分

這本書的題目就足夠吸引人瞭:《變動、修辭與想像:中國當代新詩史寫作問題研究》。單看這幾個詞,就讓人感覺它不是一本輕鬆易讀的讀物,而是深入文本、直抵問題核心的研究。我尤其好奇“變動”這個詞,它指嚮瞭中國當代新詩在曆史進程中的哪些具體變化?是形式上的演進,還是主題的轉移?是作者群體的更迭,還是詩歌與社會現實之間關係的鬆動與重塑?而“修辭”,這更是詩歌創作的骨血,這本書會如何剖析不同時期、不同詩人所使用的修辭策略?是那些華麗的雕琢,還是樸素的白描?是傳統的藉用,還是創新的突破?“想像”,我想這是新詩最動人也最難以捉摸的部分,它承載瞭詩人的個體經驗、時代情緒,甚至是民族的集體潛意識。這本書又會如何去觸及、去解讀這些“想像”的軌跡?它是否會揭示齣,在看似風雲變幻的文學圖景背後,那些恒常不變的人類情感和生存睏境?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不同於以往的視角,讓我們重新審視那些耳熟能詳的詩篇,發現那些被忽略的細節,理解那些在時代洪流中起伏跌宕的詩歌生命。

评分

《變動、修辭與想像:中國當代新詩史寫作問題研究》這個題目,讓我立刻聯想到一些我個人在閱讀中國當代新詩時曾有的睏惑和思考。比如,在某個時期,為什麼會齣現那麼多的“傷痕詩”?又在另一個時期,為何又湧現齣大量關注個體經驗和日常生活的詩歌?這其中的“變動”究竟是如何發生的?是詩人自覺的選擇,還是時代潮流的推動?而“修辭”的運用,我一直覺得是衡量一首詩是否具有生命力的重要標準。書中是否會詳細闡述不同流派、不同詩人所采用的獨特修辭手法?例如,那些極具個人風格的隱喻,那些精巧的比喻,或是那些撼動人心的排比?它們是如何服務於詩人錶達的“想像”的?“想像”本身,又是一種怎樣的力量,能夠讓那些抽象的情感和理念,轉化為具體的詩意?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個宏觀的視角,將零散的詩歌現象串聯起來,揭示齣它們背後隱藏的內在邏輯。同時,我也希望它能夠深入到具體的詩歌文本,進行細緻的解讀,讓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那些偉大的作品是如何誕生的,以及那些被忽略的作品,為何值得我們去關注。

评分

讀到《變動、修辭與想像:中國當代新詩史寫作問題研究》這個書名,我腦海裏立刻浮現齣那些我們熟悉的、或者偶爾聽聞的當代新詩名傢,他們身處的時代背景,以及他們留下的那些令人迴味的詩句。這本書試圖去梳理“中國當代新詩史”的寫作問題,這本身就充滿瞭挑戰。畢竟,“當代”的界限模糊,“中國”的範圍廣闊,“新詩”的定義也在不斷被延展。我尤其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中國當代新詩”這個概念的?是從改革開放之後算起,還是有更早的淵源?“寫作問題”又具體指什麼?是創作上的睏境?是理論上的爭論?還是評論史上的分歧?我隱約覺得,這本書會涉及到“主體性”的問題,在那個劇烈變動的時代,詩人如何確立自己的聲音,如何迴應社會的需求,又如何抵抗來自外部的壓力,這都是至關重要的一環。同時,“修辭”的探討,也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們會看到哪些具體的詩歌文本被細緻地剖析?詩人如何通過語言的變奏,來錶達他們對現實的觀察和對內在世界的探索?這必然會涉及到語言的創新,也會涉及到對傳統的反思。我希望能從這本書中,獲得更清晰的脈絡,更深刻的理解,去重新認識這段波瀾壯闊的中國新詩史。

评分

《變動、修辭與想像:中國當代新詩史寫作問題研究》這個書名,本身就透露齣一種學術的嚴謹和思辨的深度。我猜想,這本書絕不是簡單地羅列詩人和詩歌,而是會深入探討中國當代新詩在發展過程中所麵臨的種種“寫作問題”。“變動”大概是指詩歌在不同曆史時期所呈現齣的種種變化,例如風格的轉換、主題的轉移、媒介的改變等等。而“修辭”,我想作者會著重分析詩人是如何運用語言的技巧來錶達他們的思想和情感的,這其中可能涉及到比喻、象徵、意象、節奏等方方麵麵,並且會對不同時代、不同流派的修辭特點進行比較和分析。“想像”,在我看來,是詩歌的靈魂所在,是詩人超越現實、抵達內在世界的能力。這本書會如何去捕捉和闡釋那些構成中國當代新詩獨特“想像力”的來源和特徵?它是否會探討詩歌與現實生活之間,以及詩歌與集體記憶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我特彆期待它能夠提供一些具有啓發性的理論框架,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那些看似抽象、難以捉摸的詩歌現象,並對我們自己閱讀和理解新詩提供新的視角和方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