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上古以來極為重要的「引譬連類」這個概念為核心,
透過詩經、楚辭、漢賦乃至於晚清仍創作不斷的舊體詩,
體現一個「文─類─物─詞」相互聯係的譬喻框架,而在現代語境下,
重新活化與詮釋這個在天人、身心與言物之間不斷越界與引生的人文傳統。
《引譬連類:文學研究的關鍵詞》以「文」「明」發端,為「譬類」世界追溯其建構的最根源;繼而詳細論述中國上古書寫中包含身∕心、言(文)∕物的跨類連係,以及言詞、句式與段落組塊的重復圖示式,以說明兩個甚或多元類域間,如何跨越或相互貫通的蹤跡;再者,透過「替代」與「類推」,來呈現上古文學傳統如何在「比興對應」以及「類聚輻輳」上交互編織,從而被認定、評述,而為後代所謂「文學(史)」、「文類」以及「文學評論」等建構齣關鍵性的第一步;最後,以「類物(或類應)」體係作為古典詩文最具交集性而得以超越時間的「物」背景,並選取晚清黃遵憲的《日本雜事詩》為例,由其中反覆牽引與融閤的傳統神話、月令物候與政治象徵,說明傳統並不專屬於「古代」,而往往具有對應處境的「現代」意義;同時,正是由於典故成詞所在的認知或思考框架也進行瞭「重復」之外的「重設」,基於古典類應體係的舊體詩因此竟也可以被挪藉翻轉而為新世界代言。
本書以六章專論作為六種探討的門徑。第一章討論「體氣」與「抒情」,指齣抒情的修辭功能會意形聲,與身體鬱悶或舒緩、充盈或匱乏形成微妙的震蕩。其他各章更討論諷誦的愉悅、勸誡、乃至醫療功能;《詩經》以降的「重復短語」所投射的風土地理經驗與延伸譬喻;「替代」與「類推」所置換排比、堆疊輻輳而成的曆史、倫理關係網絡;「類」與「物」構造的知識論。本書的第六章則以黃遵憲詩歌為例,討論晚清知識分子如何援用、變化「舊詩語」以為理解甚至掌握「新世界」的方法。從抒情傳統的兩端──遠古與近代,本書勾勒韆百年來「引譬連類」如何在身體、文化、知識等層次,不斷重塑也延伸讀者感時觀物的現象。
作者簡介
鄭毓瑜
現任國立颱灣大學(中文係)特聘教授,並擔任國科會中文學門召集人。曾任美國傅爾布萊特計畫訪問學人、哈佛大學訪問學人、日本京都大學訪問學人、捷剋查理大學客座教授等,並曾獲國科會研究傑齣奬、國科會傑齣學者研究計畫補助以及國立颱灣大學教學傑齣奬。著有《六朝文氣論探究》、《六朝情境美學》、《性彆與傢國──漢晉辭賦的楚騷論述》、《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等專書,及相關期刊論文數十種。
序∕詩與物──《引譬連類:文學研究的關鍵詞》∕王德威
前言
導論 「文」與「明」──從「天文」與「人文」的類比談起
第一章 「體氣」與「抒情」說
第二章 諷誦與嗜欲體驗的傳譯
第三章 重復短語與風土譬喻
第四章 替代與類推
第五章 類與物
第六章 舊詩語與新世界
參考書目
詩與物∕《引譬連類:文學研究的關鍵詞》∕王德威
「抒情傳統」是颱灣漢學界對中國古典詩學研究的重要貢獻。1958年,任教美國的陳世驤教授在颱灣大學講授詩歌,重新介紹抒情觀念,以後十餘年更繼之以重要論文多篇。到瞭1971年,陳教授總論研究所成,指齣中國早期文學「詩意創造衝動的流露,其敏感的意味,從本源、性格、和含蘊上看來都是抒情的」。中國文學精髓無他,就是「抒情傳統。」
陳世驤教授的觀點日後有同在美國的高友工教授迴應。兩人方法雖有不同,但對抒情信念都是一往情深。70年代末高教授來颱講學,啓發一輩青年學者;1985年更提齣「抒情美典」觀念,視野擴及文學以外,包括音樂、書法、文人繪畫等等。抒情與中國人文藝術精神的互動,因此更見豐富魅力。
由陳、高兩位教授所引領的「抒情傳統」研究從80年代起在颱灣開花結果。柯慶明、呂正惠、顔崑陽等教授梳理抒情源流,蔡英俊、張淑香、廖棟樑、龔鵬程等教授思考,甚至辨難抒情理念,僅是其中佼佼者。香港的陳國球教授、新加坡的蕭馳教授也相與呼應,形成龐大脈絡,影響至今更及於現代文學研究。
鄭毓瑜教授的治學成就必須置於以這樣的抒情傳統脈絡裏,纔能顯齣意義。她早期的六朝「文氣論」、「情境美學」探究,到漢晉辭賦的楚騷論述等作,已經展現端正大方的研究氣度。而在《文本風景》(2005)裏,鄭教授的眼界陡然開放,屢屢給予讀者驚喜。這本論文集以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切入抒情傳統研究,無論是對中古城市作為一種興亡的景觀現場,地方風土與詩情史識的互動,身體與自然所滋生的情感、知識體係,都有與眾不同的看法。鄭教授認為抒情之為「物」,不必局限在一般感時傷逝的窠臼裏,而是蘊含綿密的感官、地理、思想的編碼體係,由此展演的詩歌形式,麯摺幽深,纔能真正體現「抒情傳統」的博大。
鄭教授的新作《引譬連類:文學研究的關鍵詞》即是據此加以延伸的係統化研究。這本專著探討傳統抒情詩學「引譬連類」的特徵和在文學、文化史中深遠的影響。顧名思義,「引譬連類」指嚮古典詩歌中所錶達的關聯式思考的傾嚮和實踐。「引譬」藉此喻彼,「連類」連鎖引類,都是啓動詩歌想像的修辭方式。鄭教授指齣「引譬連類」的淵源來自中國詩學的「比興」正宗:西漢孔安國即將「興」釋為「引譬連類」;邢昺疏曰:
詩可以令人能引譬連類,以為比興也。
而最為我們所熟悉的解釋齣自《文心雕龍》:
詩人感物,聯類不窮。流連萬象之際,沉吟視聽之區。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
劉勰認為詩與物相互感動,不僅帶來心身體氣的交流匯聚,更與萬象形成婉轉應和的關聯。而詩人齣入感物連類的體係,發情采為辭章,自然占有關鍵位置。
識者或認為這樣的觀點不外傳統詩學由物色而情動、由情動而辭發的演繹。但這正是鄭教授思辨的起點。在她看來,情與詩與物的關係在中國的語境裏如此繁復綿密,我們的討論因此毋須局限於感物∕感悟的詮釋模式。「情」在語源學的流變裏不僅指的是七情六欲的情,也是情實和情理的情,更是「道齣於情」(《郭店楚簡》)的情。如此,抒情傳統的格局豁然開朗。
本書的關鍵詞「引譬連類」一般多以修辭法則視之,鄭教授則彆有所見。她強調修辭作為物象的一部分,由引譬連類所接引、衍生、創造、應用的過程也可以及於其他生命層麵,包括感官體氣的調和、地文氣候的判彆、政治外交的辭令、醫療診治的方法、國族意識的錶彰、哲學思考的模式等。究其極,「引譬連類」形成知識體係,也同時由這樣的知識體係所帶動。由感知到經驗,由常識到玄思,鄭教授認為「引譬連類」不妨可以作為中國傳統認識論的一種起源。
這是視野相當龐大的界說,所引發的豐富問題有待我們持續思考。就此書所及,鄭教授以六章專論作為六種探討的門徑。第一章討論「體氣」與「抒情」,承襲《文本風景》已經提齣的身體與詩學討論,指齣抒情的修辭功能會意形聲,與身體鬱悶或舒緩、充盈或匱乏形成微妙的震盪。所謂「發憤而抒情」(《九章.惜誦》),此之謂也。據此,鄭教授其他各章更討論諷誦的愉悅、勸誡、乃至醫療功能;《詩經》以降的「重復短語」所投射的風土地理經驗與延伸譬喻;「替代」與「類推」所置換排比、堆疊輻輳而成的曆史、倫理關係網絡;「類」與「物」構造的知識論。本書的第六章則以黃遵憲詩歌為例,討論晚清知識分子如何援用、變化「舊詩語」以為理解甚至掌握「新世界」的方法。如此,從抒情傳統的兩端──遠古與近代,本書勾勒韆百年來「引譬連類」如何在身體、文化、知識等層次,不斷重塑也延伸我們感時觀物的現象。
由於所學有限,我其實不足以評點鄭教授的新著。但既然「抒情傳統」齣自現代對古典的發現甚至發明,我們或許得以從比較文學角度,再思「引譬連類」的詩學意義。最明顯的例子是俄國形式主義大傢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對詩歌語義學的研究。雅氏認為語言錶意過程中,選擇軸(selection)和組閤軸(combination)──或隱喻(metaphor)和轉喻(metonymy)──的對立,組閤為人類語言兩種基本運作方式。詩歌是對這樣的對立軸綫精密的創造,不僅在隱喻的選擇軸顯示對等原則,而且在轉喻的組閤軸上如語音、節奏、句法等也要顯示對等原則,從而在隱喻和轉喻雙軸上形成相似、對稱、平行等關係。雅氏因有名言:「詩學功能把對等原則從選擇軸上投射到組和軸上。對等被提升為句段的構成方法。」
雅各布森的影響深遠;人類學大師李維史陀(Claude Levi-Strauss)的結構人類學,巴特(Roland Barthes)的批判符號學都有脈絡可尋,七○年代高友工、梅祖麟教授對唐詩的意象研究也曾點明師承。乍看之下,雅各布森的隱喻∕選擇與轉喻∕組閤軸係統與「引譬連類」有相似之處,都著重符號類比下的意義衍伸。但雅各布森一脈學說堅持科學式抽象結構,以之作為放諸四海的規則,而鄭教授藉「引譬連類」則強調在不同的曆史語境裏,語言修辭的套數如何與生存體現相與為用,迴鏇輻輳,「聯類不窮」。雅各布森最知名的語言基型(parole)和言說錶現(langue)的二分法因此不存在抒情語境裏,因為他設想的結構萬變不離其宗,而中國詩學裏的「興」所啓動的綿延脈絡首先就不能存在。
前言
李約瑟由先秦兩漢陰陽五行的思想,認為中國古人有一種「關聯式的思考」(correlative thinking),並認為在關聯式思考中,事物是藉感應而相互影響,並非由於外在的因果推求;而透過類應所形成的係統,萬物密切結閤在一起而構成自然有機的和諧世界。雖然李約瑟認為古代中國透過「關聯式的思考」所形成的有機整閤世界,類似原始科學的論述,但是,如馮耀明也已經提齣辯駁,認為李約瑟由漢代思想所歸納齣的天人之間的「神祕的共鳴」(mysterious resonance),其實是由「自然主義的事實陳述」與「基於人文觀點而作的規範性描述」所混閤的宇宙論,既不是經驗層麵、也不是在邏輯層麵上進行,更不是基於某種成熟的科學觀念。換言之,這種「關聯式的思考」並不是專為邏輯推理而設,當然也不能片麵要求這種思考模式會促進某種科學或哲學化的論述模式的産生。仔細檢閱上古相關文獻,會發現所謂「引譬連類」(或「引譬援類」)可以說是總括自先秦逐步發展而來的跨越個彆物種、由內質到外形可以拓展無數連類可能性的說解宇宙、建構世界的方式;它隱然是一套生活知識或者說是已成共識的框架,時時牽引著個我的種種身心行動。「引譬援類」像是四通八達的通導脈絡,迅速地串連起透過經驗、文獻所纍積的各種時物事件;前代的傳抄被視為知識性的前提,理所當然地接受並作為據點,繼續進行各種或顯或隱的關係延伸。
換言之,這個「連類」模式因此不是邏輯論辯的程式,而是理解活動進行的基本框架,憑藉這個框架,觸動或開啓我們的視野,導引深遠的連結,同時讓傳譯的語言文字如織錦般煥發顯現,並且引領身體行動。透過這個反覆的理解框架,我們纍積知識,同時也纍積身體實踐的體驗,進而開發洞見;我們愈來愈純熟地進行「想成」、「視如」的概念理解活動,透過會聚與親附,我們跨越錶象差異所形成的類彆界綫,在不斷越界中去鑽探共存共感的底層。
換言之,這些關於「引譬連類」的論述,最根本的關鍵顯然就在於「越界」或「跨類」(cross categorical boundary),單就文學研究來說,如果置放迴「引譬連類」的思考(理解)背景中,像是物∕我、身∕心、言∕意、文∕情等議題,是否可以獲得比較好的詮釋?比如:在文學經典中這些「物類」、「事類」係統究竟如何形成,而這些分類係統又是如何連係彼此而成為有意義的關係體?其次,這些連類關係的形成與個我的身體實踐如何相關,尤其在什麼樣的感知或行動狀態下,這完整的連類意義會被「體現」?再者,這些透過分類、連類所形成的關於事、物並與人情感知相應的共識體係,如何被傳移摹寫,尤其是透過什麼樣的錶現技法或體類規模,可以保證這個共識體係的在場?而這些問題最根本的關鍵其實是如何成類與連類。提到「類」,很容易讓人想到類書,但其實在中國第一部類書《皇覽》齣現之前,就已經有對於種種知識的分類,比如《爾雅》對於語詞的訓解分為十九篇,「釋詁」、「釋言」之外,還包括像是「釋宮」、「釋器」、「釋天」、「釋地」等,可以說是針對當時語詞使用對象的分類,如同生活世界的「百科名詞」,又如班固(在劉歆《七略》的基礎上)《漢書》〈藝文誌〉中將書籍分為「六藝」、「諸子」、「兵書」、「術數」、「方技」,同時將單篇詩、賦輯為「詩賦」略,關於「賦」又區分齣屈原賦、陸賈賦、孫卿賦及雜賦四類,似乎與曹魏以後文體論的齣現有不可忽視的關聯。這透過語詞訓解或書篇輯錄所進行的分類,說明瞭分類可以不僅限於史傢、小學傢或目錄學者的專業目的,分類所發揮的作用更根本是在於建立知識體係,甚至成為生活實踐之必要準則,也因此,關於文學的研究同樣不可能脫離這分類係統所建構的關係世界。
方師鐸的《傳統文學與類書之關係》一書就是當代討論文學與類書關係的重要著作,其中最著力的兩點是:其一,將總集也納入類書領域,讓「類文」的《文選》、《文苑英華》等也成為類書的一部分,其二:由辭匯學的角度來看辭賦,將辭賦視為類書的前身,這兩點凸顯瞭「類事(物)」或「類文」不隻是單純的有助於隸事或論述文體,文學領域中的類彆區分,也都應歸屬於認知世界的方式之一,換言之,類分事物、詞語或文體,同時也可以說是架構某種看待世界的模式。不過,如果要藉助類書資料來詮釋文學作品,其實還有更大的睏難,因為類書著重在類分,對於如何「連類」並不是考量重點,除瞭很明顯地自唐代以後大抵建立瞭「天──地──人──事──物」的次序,對於類與類之間或每一類所包含的子目之間究竟具有何種關聯性,似乎並無法從類書已有的輯錄狀況得到具體說明。除瞭可以翻查已有的名物注釋,麵對文本中往往是多樣事物的組閤,研究者更重要的工作可能還在於探索事(物)類之間的關聯性與組閤後的意趣引生。換言之,當焦點放在文本,而不隻是個彆事物的孤立分判,事(物)類如何被應用、詮釋與取捨、再製,以及這名物連類的效果究竟如何開發文學詮釋的新視域,成為更迫切需要探索的焦點。
以《詩經》為例,針對詩經名物的詮釋其實早已成就詩經研究中「博物學」的一支,三國時人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為最早的代錶作,到瞭清代甚至齣現如日人岡元鳳的《毛詩品物圖考》,圖文並置,而現代學者利用植物學、動物學等新知識,也仍有如《詩經中的經濟植物》等著作不斷齣現。對於名物的古今命名、物理特性或相關記載加以疏理,這當然是理解詩經本文的必要基礎,然而也有不少學者指齣,這種詩經博物學的研究,往往隻在「多識」這方麵著力,卻忽略瞭「詩意」的推求,也就是「詩」與「物」仍無法相交融。這問題究竟齣在哪裏?如果迴到作為解詩要則的「比興」來說,顔崑陽認為「比興本是一種非常復雜的觀念,……(而)是古代諸多文士,對宇宙、作者、讀者、作品諸因素互涉的人文活動經驗,所産生的體物與言說」,亦即,「比興」本來就不僅止於名物訓解,而可能是「人文活動」的全麵圖式。西漢孔安國直接釋「興」為「引譬連類」,而邢昺疏曰:
詩可以興者也,……詩可以令人能引譬連類,以為比興也。
「引譬連類」,其實就是比類、比譬,邢昺直接將「比興」連言,正解釋瞭孔安國所謂「引譬連類」也是視「興」如「比」。而孔穎達釋〈詩大序〉「六義」之「興」,就融閤瞭孔安國的說法:
興者,起也,取譬引類,起發己心,詩文諸舉草木鳥獸以見意者,皆興辭也。
由反覆齣現的所謂「連類」、「引類」,說明瞭比喻或譬喻其實是兩種「類」彆之間的連係,並非兩個孤立事物的比擬,換言之,「比興」或者稱為「譬類」,其實是關於「成套的」譬喻,任何「比興」的說解其實是由整個係統去決定它的含意。現有的關於名物譬比的說解往往太近似字書或辭書的本義解釋,或僅針對單篇詩的語境進行說解,因此難以明瞭當時的文本環境中究竟如何理解與交互應用這些語詞所指涉的概念結構。
既然由「譬類」──也就是「成套的」譬喻齣發,這顯然就不是個彆「物與我」或「情(事)與景(象)」的對應問題,而是在一個「概念係統」之中如何被認定,或是兩個「概念係統」之間,如何相互理解的問題。而西方晚近由雷可夫(George Lakoff)和詹森(Mark Johnson)提齣的「概念譬喻」(conceptual metaphor)的說法,也許可以有助於我們對於所謂「成套譬喻」的解析。雷可夫和詹森在《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Metaphors We Live By)這本書裏曾以空間譬喻為例,說明每一個空間譬喻都有一個內部係統(internal systematicity),如「我情緒高昂」、「精神大振」都源齣於「快樂是上(up)」這個概念係統,而且這譬喻概念界定一個整體相閤的係統(defines a coherent system);而人的完整理解活動其實常常透過兩個以上的概念譬喻來完成(如來源域與目標域),換言之,人不但必須掌握各個譬喻係統內部的相閤性,還必須掌握兩個以上的譬喻係統的相閤性。比如,「在這點上,我們的爭辯並無多少內容」,其實就結閤瞭「爭辯是旅行」與「爭辯是容器」兩個譬喻,而對於所爭辯的範圍與內容進行檢討。雷可夫和詹森的「概念譬喻」雖然主要是以日常用語為討論焦點,與文學文本之間顯然有距離,但是,文學中的「譬類」如果可以由兩個以上的譬喻係統來理解,並嘗試由來源域(如旅行、容器、食物)去追索目標域(如愛情、爭辯、思想)的譬喻意含,不但可以避免孤立化、受限於單篇語境的意象解釋,也可以得齣更根本、具體的單一或多重譬喻體係的實際經驗與運用原則。
在雷可夫和詹森的理論中,認為譬喻的使用常常是透過一個比較熟悉的類彆(categorization)去理解一個較難理解的類彆,最明顯的如擬人法,而人的身體經驗又成為許多譬喻理解的基礎。這也許可以進一步解決許多抽象感知的詮釋問題,比如透過身體行動的進齣、上下所牽引的空間感知,來應照季節的來去(如春天的腳步近瞭)或心情的哀樂起伏。個人過去針對節氣感的研究也曾經注意到,許多「感物」的悲鞦詩作,所欲傳達的也許就是時氣與體氣交響的話語,以身體為核心的情緒震顫,同樣被漣漪一般的傳響反過來層層環繞與籠罩。「這讓情感成為身體可以展現,同時也是可以具體感受到的空間性的力量。這也許就可以解釋為什麼漢末以來的『鞦』詩有那麼多的動作姿態,除瞭強調外在景物的影響力,進一步來說,……這當中充滿著無距離、方位與寬窄限製的相互牽引,正是這牽引關係構成瞭無限擴散的情緒張力網,起坐、俯仰、齣還的姿態是內在的發動,同時也是風物外力侵進、圍裹的承受與抵拒」,換言之,像是「徘徊」、「徬徨」、「躑躅」等語詞在情緒錶達上其實明顯奠基於身體行動。如此,藉助概念譬喻所源齣的身體經驗,對於某種情感的詮釋也許就可以由融閤實體與抽象的譬喻體係來說明,比如在《詩經》裏,形容憂傷的重言(疊字)多達二十種,《爾雅》〈釋訓〉曾經條列其中十個而隻是總說為「憂也」,但是如果仔細分析其中如何透過度量(多、滿)、定位(不定、搖盪)等有關於容器與身體行動的經驗,來應照「憂心(程度)如容量升降」或「憂心(狀態)如行動不定」,那麼麵對這一係列相關於憂心的詞語,將可以透過相應的實體經驗來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