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經典攝影:看懂不朽作品,重現大師技法

解讀經典攝影:看懂不朽作品,重現大師技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Eamonn McCabe
圖書標籤:
  • 攝影
  • 經典
  • 技法
  • 大師
  • 解讀
  • 作品
  • 藝術
  • 學習
  • 教程
  • 攝影技巧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跨越160餘年攝影史
  56位不朽攝影名傢
  不隻是解讀經典作品
  更從經典啓發你的視野和技巧

  攝影文化工作者 簡永彬 審定

  在這個影像氾濫的時代,我們已經對一張好照片具有什麼要素感到迷惘,甚至人人都是影像記錄者或創造者的時代,我們又該如何重新定義「偉大」的攝影作品?迴顧攝影160年的演變,解讀56位不朽攝影傢的作品,答案就在其中。

  為什麼攝於1867年看似平凡的肖像,卻是攝影史上重要的作品?為什麼攝於1905年的普通巷弄,卻充滿瞭攝影的取景美學觀念?為什麼1982以拍立得拼湊而成的作品,會改變攝影∕藝術的界綫?唯有看懂經典之所以經典,唯有在攝影史中找到創意啓發,鏡頭纔會找到新的視界。

  本書精選英國國傢傳媒博物館館藏經典攝影作品,從作者身為專業攝影師的角度,來檢視這些作品給瞭我們什麼啓示、攝影藝術的發展走嚮,以及在拍攝時我們需要留意哪些技巧麵,不論你是使用底片或是數位相機,掌握到經典作品的創作菁華,都能拍齣好作品。

本書特色

  ◎ 精選英國國傢傳媒博物館館藏
  ◎ 160年攝影史四大領域經典重現:紀實 X 風景建築 X 藝術 X 肖像
  ◎ 完全解讀四大麵嚮:「作品賞析」「作品背後的故事」「攝影師小傳」「重現大師技法」
  ◎ 各大流派56位經典攝影傢,包括:
  蘭琪(Dorothea Lange)
  麥庫林(Don McCullin)
  施蒂格立茲(Alfred Stieglitz)
  海因(Lewis Hine)
  卡帕(Robert Capa)
  史川德(Paul Strand)
  亞當斯(Ansel Adams)
  柯特茲(Andre Kertez)
  布拉塞(Brassai
  卡殊(Yousuf Karsh)
  納達爾(Nadar)
  霍剋尼(David Hockney)等等

  這本書不隻提升你的攝影技巧,更提高你的鑑賞力,教你解讀攝影史的轉變,看懂作品為何成為經典!

作者簡介

麥凱比

  一九八八年至二○○一年擔任英國「衛報」圖片編輯,擅長解讀圖片的意含。他拍攝的許多運動攝影作品,得到各種奬項。同時,他還是皇傢攝影學會會員、泰晤士河榖大學榮譽教授。他經常在電視節目及廣播講解攝影,以及解讀攝影作品中的故事。

審定者簡介

簡永彬

  一九五八年生、基隆人,日本大學藝學部藝術研究所畢業。一九八八年創立夏門攝影藝廊,一九九一年告彆攝影界,二○○六年成立夏門攝影企劃研究室,梳理並研究颱灣攝影文化各階段重要攝影傢作品、文獻資料至今。

譯者簡介

張思婷

  颱大外文係畢業,現正就讀師大譯研所博士班,曾替作傢郭楓翻譯畫冊的〈序〉,並與人閤譯《近代肖像意義的論辯》,其餘譯作包括《攝影不能隻靠直覺》《不完美主義者》等,皆由木馬文化齣版。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解讀經典攝影:看懂不朽作品,重現大師技法》的圖書的詳細簡介,這份簡介嚴格遵守您的要求,不包含任何關於原書內容的信息,並且力求語言自然、詳實。 --- 圖書簡介:光影敘事的力量與溫度 一、 觸動心靈的瞬間:探索攝影中的情感深度 本書並非一本探討攝影史或技術手冊的著作,它是一次深入人類情感與視覺語言的探索之旅。我們聚焦於那些超越時間、跨越文化藩籬的瞬間定格,那些能夠瞬間抓住觀者心靈,引發深思的作品。 我們相信,一張偉大的照片不僅僅是光綫在特定時刻的記錄,更是一種深刻的情感流露,一種對生命、社會、自然乃至人性的獨特觀察和詮釋。本書將引導讀者超越對圖像錶層信息的識彆,進入到作品背後蘊含的情緒張力之中。我們將討論,一個眼神、一個肢體語言、一束光綫的走嚮,如何共同編織齣一個完整而動人的故事。 這份探索的旅程,關注的重點在於“感受”。我們如何被一張照片吸引?是什麼讓某些圖像在記憶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答案往往在於攝影師如何成功地將主觀的感知轉化為客觀的視覺符號,從而與屏幕前的我們進行一場無聲的對話。我們分析的不是作品的年代背景或器材參數,而是其如何成功地調動瞭觀者的共鳴機製,觸及瞭人類共通的經驗——喜悅、失落、抗爭、寜靜。 二、 視覺語言的解構:結構、構圖與意圖的微妙平衡 攝影藝術的精妙之處,在於其強大的“選擇”能力。攝影師在取景框中做齣的每一個決定——何時按下快門、選擇哪個角度、確定哪個景深——都構成瞭其獨特的視覺語法。本書將從構圖的邏輯、形式的運用以及空間感的營造三個維度,解析視覺語言的構建過程。 構圖的秩序與打破: 我們將探討框架、綫條、形狀、比例等基礎元素如何被嫻熟地運用以引導視綫。這不是一套僵化的規則,而是關於如何在視覺空間中建立平衡與不平衡的藝術。有時是完美的對稱帶來莊嚴感,有時則是故意打破平衡來製造張力和動感。我們將深入分析,結構如何服務於敘事,如何通過對空間的切割和填充,來強化作品的主題。 光影的雕塑作用: 光綫是攝影的靈魂,它不僅是照亮主體的工具,更是塑造形態、區分層次、烘托氛圍的雕塑傢。本書將著重研究不同光源類型(自然光、人工光、側光、逆光等)如何被用來強調質感、深化陰影,從而賦予畫麵立體感和戲劇性。光影的對比度、色溫的細微變化,如何影響觀者對場景的溫度感和情緒判斷,是本部分討論的核心。 形式的純粹性探索: 有些作品的力量在於其形式的極緻純粹。我們關注那些將現實簡化到隻剩下綫條、色塊和紋理的作品。通過對這些極簡錶達的分析,讀者將學習如何欣賞攝影在抽象層麵所能達到的美學高度,以及如何通過簡化信息來增強視覺衝擊力。 三、 敘事的力量:從瞬間到永恒的跨越 攝影的敘事性並非總是宏大的史詩,更多時候,它體現在對“時間性”的巧妙處理上。如何在一張靜止的二維圖像中,暗示動作的發生、情緒的演變或曆史的重量? 時間性的暗示: 我們將剖析“定格”的藝術。清晰的銳度意味著某一瞬間的永恒化,而輕微的模糊或動態的捕捉,則暗示瞭過程和運動。書中會探討攝影師如何利用這種對時間的控製,來決定信息的傳遞效率和故事的完整性。 多重解讀的可能性: 一幅優秀的圖像往往是開放的,它並不提供唯一的答案,而是為觀者留下瞭思考的空間。本書將引導讀者理解,信息的“留白”是如何構建作品的深度。我們不是在尋找唯一的“正確解讀”,而是在體驗圖像引發的一係列聯想和推演。 構建視覺序列的思考: 雖然本書不側重於相冊或係列作品的分析,但我們依然會探討單張照片如何具備“係列感”。即,它是如何通過強烈的個人風格和一緻的主題傾嚮,暗示瞭攝影師更宏大的觀察視野和持續的創作脈絡。 四、 風格的形成:個體視角與錶達的獨特性 每位卓越的攝影師都是獨特的觀察者和錶達者。他們的“風格”並非刻意為之,而是其世界觀、技術偏好和審美傾嚮長期沉澱的結果。 本書將從“風格的養成”角度齣發,探討以下幾個方麵: 1. 主題選擇的偏好: 某些攝影師可能終生關注特定的人群、景觀或社會現象。這種執著反映瞭他們最深層的關注點和倫理立場。 2. 技術實踐的選擇: 攝影師對器材、膠片(或傳感器)、衝印/後期處理方法的選擇,直接決定瞭作品的質感和觸感。這些技術選擇是錶達意圖的自然延伸,而非目的本身。 3. 視角的不可替代性: 探討視角如何定義瞭創作者與主體之間的關係。是旁觀者、參與者、批判者還是同情者?視角的每一次轉換,都重塑瞭畫麵的權力結構和情感基調。 通過對不同錶達方式的審視,讀者將受到啓發,認識到確立自己獨特的“看世界的方式”纔是創作的起點。本書旨在激發讀者建立起自我審視的意識,辨識並發展自己獨有的視覺語匯,從而使每一次拍攝都成為一次真誠的自我錶達。 --- 本書是一份邀請函,邀請所有熱愛圖像藝術的人,一起慢下來,用心去感受那些被時間打磨後愈發光芒四射的視覺傑作,領悟它們在光影和情感之間建立的堅實橋梁。它著眼於“理解”而非“模仿”,鼓勵您在觀摩中汲取營養,最終找到屬於自己的光影錶達之道。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推薦序 迴顧百年攝影,貼近大師經典 簡永彬
導 言 攝影史上經典作品帶給我們什麼啓發?

第一部 紀實攝影
薩剋利夫(Frank Meadow Sutcliffe)∕窄巷陰影,1905
羅傑(George Rodger)∕南蘇丹科爾多凡省努巴族摔角選手,1949
蘭琪(Dorothea Lange)∕移民媽媽,加州尼波莫鎮,1936
施蒂格立茲(Alfred Stieglitz)∕三等艙,1907
麥庫林(Don McCullin)∕印度邊界的東巴基斯坦難民,1971
尼可斯(Horace Nicholls)∕賽馬場正麵看颱,1909
伯羅斯(Larry Burrows)∕非軍事區以南,南越,1966
安南(Thomas Annan)∕鹽市場路28巷,1868
海因(Lewis Hine)∕火爐裏的工人,1905
卡帕(Robert Capa)∕躲避敵機空襲的婦女,西班牙畢爾包市,1937
湯姆遜(John Thomson)∕柯芬園的勞工,1877
哈迪(Bert Hardy)∕勾伯區的小男孩,1948
雷-瓊斯(Tony Ray-Jones)∕格林德堡,1967
塔伯特(William Henry Fox Talbot)∕敞開的門,1844
寇德卡(Josef Koudelka)∕吉普賽人,1970
麥布裏奇(Eadweard Muybridge)∕馬兒曳重物,1884-5
哈頓(Kurt Hutton)∕露天遊樂園,艾賽剋斯郡紹森德鎮,1938

第二部 風景∕建築攝影
伊文斯(Frederick Evans)∕階梯海,威爾斯大教堂,1903
布萊莫爾(John Blakemore)∕莫達錫河口,1973
柏剋懷特(Margaret Bourke-White)∕華盛頓大橋,1933
愛默生(Peter Henry Emerson)∕搖著草茅仔歸厝,1887
蘇德剋(Josef Sudek)∕布拉格之鼕,1955
波恩(Samuel Bourne)∕莫提清真寺內,印度阿格拉市,1865
高德溫(Fay Godwin)∕平原一朵雲,肯特郡,1981
史川德(Paul Strand)∕白色圍籬,攝於紐約州肯特港市,1916
佛立茨(Francis Frith)∕人麵獅身像,1895
亞當斯(Ansel Adams)∕耶南迪斯的月齣,攝於新墨西哥州,1941
戴維森(George Davison)∕洋蔥田,1896

第三部 藝術攝影
科本(Alvin Langdon Coburn)∕漩渦攝影,1917
芬頓(Roger Fenton)∕水果和象牙酒杯,1860
威斯頓(Edward Weston)∕沙灘裸女,加州歐神諾海灘,1936
倫格帕契(Albert Renger-Patzsch)∕貯木場,1929
卡波尼格羅(Paul Caponigro)∕背光嚮日葵,麻薩諸塞州溫索普城,1965
柯琵茲(Rudolf Koppitz)∕運動的研究,1926
柯特茲(Andre Kertesz)∕我的窗景,1980
懷特(Clarence Hudson White)∕裸女照,1907
雷蘭德(Oscar Rejlander)∕人生的兩條道路,1857
布拉塞(Brassai)∕水滴,1935
芭頓(Emma Barton)∕繁花錦簇,1919
羅賓森(Henry Peach Robinson)∕五月迴鄉,1862
布拉沃(Manuel Alvarez Bravo)∕眼睛寓言,1931

第四部 肖像攝影
卡梅倫(Julia Margaret Cameron)∕惡人依阿高,義大利男子肖像,1867
慕萊(Nickolas Muray)∕空軍,1940
卡洛爾(Lewis Carroll)∕琪辛扮中國茶商,1867
比頓(Cecil Beaton)∕崔姬在倫敦佩爾漢街八號,1967
戴伊(Fred Holland Day)∕可可黑,1897
霍斯特(Horst P. Horst)∕女模德洛菲絲,1946
卡殊(Yousuf Karsh)∕蕭伯納,1943
哈瓦登(Clementina Hawarden)∕哈娃登,1860
法蘭契(John French)∕埃米斯,1961
納達爾(Nadar)∕納達爾、傑福羅及其實驗室主持人對話,1886
史泰欽(Edward Steichen)∕史璜森,1924
貝利(David Bailey)∕柯特茲,1980
德瑪奇(Robert Demachy)∕蝕刻底片的人像攝影,1906
羅謙柯(Alexander Rodchenko)∕斯特潘若娃,1928
霍剋尼(David Hockney)∕我的母親,約剋郡柏頓修道院,1982

第五部 攝影術語

圖書序言

推薦序

迴顧百年攝影,貼近大師經典∕颱灣攝影文化工作者 簡永彬

  不瞭解攝影的人,未來將成為文盲。--莫霍利-納吉(Laszlo  Moholy-Nagy)

  人類在追求現代化的進程中,往往跟隨科學推演的腳步,跨進嶄新一頁的光輝曆史;十八世紀後半的産業革命,帶動近代社會生活本質的初探,攝影術也從中古世紀光影幻魅的煉金術,走嚮化學理論實驗的科學採證。

  一群發明傢、科學傢,甚至可以冠上夢想傢的人,他們一步步追求夢想的旅程,使人類更接近藝術真理的堂奧;沒有他們的付齣,這條路就會緩慢下來。

  法國科學院在一八三九年,買下法國化學傢達蓋爾的發明「銀版攝影術」(daguerreotype)專利,並定立一八三九年八月十九日為「攝影術發明日」。同為歐洲文明大國的英國,也在倫敦的科學博物館,公布以下七人為「攝影術之父」:

  .尼普斯(Joseph Nicephore Niepce):一八二六年發錶人類史上第一張實景照片,並以「太陽光畫」(Heliograph)命名。

  .達蓋爾(Louis Daguerre):一八三九年發明銀版攝影術。

  .赫歇爾(John Frederic Hersehel):一八一九年發錶硫代硫酸鈉定影的功能,也是最初使用攝影術(photography)、負片(Negative)等字詞的人。

  .塔伯特(William Henry Fox Talbot):一八三五年成功製造第一張「紙負片」、一八四一年在英國拿下特許專買權。
 
  .裏德(Joseph Bancroft Reade):英國著名高僧,首先發現銀鹽受光會黑化及具可逆轉性的還原,是潛像理論的發現者。

  .亞徹(Frederick Scott Archer):一八五一年發明火棉膠溼版攝影術。

  .麥多斯(Richard Leach Maddox):一八七一年發明膠質乾版攝影術(Dry Gelatin Plate)。

  這本書的作者麥凱比,從英國國傢傳媒博物館館藏中,挖掘齣近一百七十年來的不朽巨作,以專業攝影師的詮釋角度,梳理齣他們潛在的深厚情感,並且剖析大師的技法,訴說時代背後的故事與各攝影流派曆史,讓剛接觸攝影的人,可以探觸經典大師的心路曆程,找到自己的方嚮。若是在追求攝影藝術途中頓失方嚮的攝影者,也能透過本書放緩腳步,仰望這些大師的經典作品,找到進入高山的步徑,看到心中的風景!

  當代攝影藝術的趨勢,已無法單純畫分視覺藝術、多媒材影像、當代攝影等各種時尚用語,到底攝影會走嚮何處,在科技瞬息萬變的現今,未來趨勢已不是任何疆界可以界定的瞭。迴顧這一部攝影曆史大書,一九二○到三○年代,是攝影思潮最激烈轉換的時候:德國新即物主義運動颳起世界的浪潮,從西方到東方、從歐洲到新大陸美國都受到影響。德國萊卡135mm小型相機開發成功,人類觀看的角度,隨觀景窗的設計而改變,更貼近瞭人類的靈魂之窗,仰看、俯視皆宜,改變瞭攝影術觀看的角度,也刺激瞭新興攝影運動的發展。

  迴到二十一世紀的現在,人手一支行動照相手機,也因為取景觀看的方式又不同於傳統觀景窗瞭,我們又有瞭新的影像觀看方式,以及即時的雲端傳輸,讓影像所形成的世界,更無所不在。如今迴首納吉於一九二五年在包浩斯學院發錶的〈繪畫、攝影、電影〉(Malerei, Foto, Film),其中提到:「不瞭解攝影的人,未來將成為文盲。」或許是他最精準的預言。

導言

攝影史上經典作品帶給我們什麼啓發?

  什麼是偉大的攝影作品?偉大的攝影作品一定要很有名、很有影響力嗎?一定要是知名攝影師掌鏡嗎?這世界上每天都有人拍齣偉大的攝影作品,隻是看到的人隻有一小群。而有些偉大攝影師的知名作品,未必能代錶其傑作。盡管對於偉大的看法人人莫衷一是,但這本攝影選集所收錄的,都是英國國傢傳媒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Photography Film and Television)的館藏,所以,這些作品至少可以說因為名留後世而「偉大」,代錶瞭攝影的發展和曆史,見證瞭攝影史上的大師級人物。

  編選這本書很不容易。英國國傢傳媒博物館館藏甚豐,不是隻有這本書選錄的纔稱得上是傑作。本書目的不在選齣史上最佳攝影作品,因此不管選錄與否都不具有特殊意義。身為攝影師,我關心的是這些作品的拍攝方式能帶給我們哪些啓發?當時的藝術關懷是什麼?實際的拍攝考量是什麼?作為現代攝影師,我們又能從這些作品中學到什麼?換言之,書中的每一幅照片都是討論的起點。

  除此之外,分類也是一項難題。本書雖然分成四章,然而,將全書分為「紀實」、「風景建築」、「藝術」、「肖像」四類,這種作法多少有些武斷。有人可能會主張所有攝影作品都帶有「藝術」成分,有人則會反駁攝影就隻是攝影,不能算是「藝術」。

  本書會一再齣現某些術語,分彆涉及不同攝影傢所屬的流派,例如畫意攝影主義(Pictorialism)、結輪兄弟會(Linked Ring)、攝影分離派(Photo-Secession)等。藝術傢和攝影師都不是孤立的創作者,應該置於曆史脈絡底下來觀察,因此,我們將簡介攝影史上的發展關鍵,以及關於攝影方法的爭論;自從攝影術發明以來,眾傢對於攝影的方法嚮來是各執一詞、從未罷休。

  本書收錄年代最早的作品,是英國攝影師塔伯特(William Henry Fox Talbot)的「敞開的門」(The Open Door)。門敞開著是什麼意思?掃帚的主人是誰?畫麵上怎麼都沒有人?人到哪裏去瞭?你也許會這麼納悶。然而,在一八四○年代,光是記錄影像就足以讓人嘖嘖稱奇,能夠精確呈現復雜的細節已經非常瞭不起,無需過問背後的涵意。現在來看,「鏡頭之前,萬物平等」這樣理所當然的事,居然能讓塔伯特那麼佩服,實在是很奇怪。鏡頭本來就不會大小眼,一旦框入取景框,不管主角也好、枝微末節也好,一律完美無私地呈現。

  攝影史初期的先鋒追隨古典藝術流派的優良傳統,模仿繪畫繁復精細的構圖,例如瑞典攝影傢雷蘭德(Oscar Gustave Rejlander)的「人生的兩條道路」(Two Ways of Life),英國攝影傢羅賓森(Henry Peach Robinson)的「五月迴鄉」(Bring Home the May),都屬於此時期的作品。然而,太過縴巧必定會招緻反彈。果然,在英國攝影傢愛默生(Peter Henry Emerson)領軍下,「自然主義」攝影興起,以貼近真實生活為訴求。愛默生就如同印象派畫傢,捕捉的是稍縱即逝的瞬間氛圍,可是很多人不認同這種想法,因此,雷蘭德、羅賓森等訴求焦點銳利的攝影師,便和愛默生的陣營爆發唇槍舌戰,後期英國攝影師戴維森(George Davison)也轉入愛默生陣營。

  十九世紀末,顯影技術得到突破性發展,攝影作品氾濫一時,其中絕大多數無甚藝術價值,於是老調再度重彈,疾呼攝影隻不過是科學技術,根本稱不上是藝術,攝影師也不是藝術傢,隻是技工或是機械操作員之流。麵對這波反對聲浪,藝術攝影傢自然會主張操縱成像的過程。戴維森的「洋蔥田」(The Onion Field)利用針孔相機,營造齣印象派畫作的朦朧美;法國攝影師德瑪奇(Robert Demarchy)的「人物攝影」(Figure Study)使用重絡膠彩印相法,這種技術讓他得以親手介入顯影過程,在底片上颳齣颳痕,製造齣繪畫般的筆觸。這類如同印象派繪畫的攝影作品風行一時,直到一九一○年纔退燒。

  英國的畫意攝影主義以結輪兄弟會為代錶,一八九二年成立,頗有前拉斐爾畫派的味道,宣示和戴維森、羅賓森等人成立的英國皇傢攝影學會分道揚鑣。施蒂格立茲(Alfred Stieglitz)是第一位選入聯圈攝影協會的美國攝影師,他在美國力倡藝術攝影,長達數十年而不輟。他退齣紐約相機俱樂部(Camera Club),從歐洲風起雲湧的分離藝術運動擷取靈感(尤其是席勒和剋林姆的「維也納分離派」),從而獨自成立「攝影分離派」,成員包括懷特(Clarence White)、史泰欽(Edward Steichen)等人,他們早期的作品都帶有畫意攝影特有的柔焦特質,受到施蒂格立茲大力提拔,不僅將其作品登在施蒂格立茲斥資創辦的「攝影季刊」上,而且還在施蒂格立茲開設的紐約291藝廊展齣。不過,施蒂格立茲本人的作品「三等艙」(Steerage,1907),構圖嚴謹,且帶有社會含意,標誌新派彆「直接攝影」(straight photography)崛起,一九一七年「攝影季刊」齣版最後一期,內容緻力介紹現代主義的新銳攝影師史川德(Paul Strand),並刊載其名作「白色圍籬」(The White Fence)。

  同時在英國,科本(Alvin Langdon Coburn)也在進行現代主義實驗。他受到立體畫派啓發,自創漩渦攝影(Vortograph)。而在歐洲,現代主義實驗開啓瞭新客觀主義和超現實主義潮流,前者如德國攝影師倫格帕契(Albert Renger-Patzsch),後者如匈牙利攝影師布拉塞(Brassai),其名作「水滴」(Les Gouttes)堪稱超現實主義的代錶。一九二○年代末期在加州成立的「光圈64攝影小組」(Group f.64),成員包括亞當斯(Ansel Adams)、威斯頓(Edward Weston)等人,他們將「純粹」(或說「直接」)攝影推到極緻,用8x10的大型相機拍齣成像細膩的宏偉作品,「光圈64」得名自當時大型相機鏡頭能做到的最小光圈,當年若要拍齣清晰的影像,光圈非得縮到f64纔行。

  社會紀實攝影起源於十九世紀末葉,代錶人物包括蘇格蘭攝影師湯姆遜(John Thomson)和安南(Thomas Annan),一九三○年代在美國達到顛峰,例如海因(Lewis Hine)記錄瞭工人和工業生活的點滴,而羅斯福總統支持的「美國聯邦農業安全管理局」攝影計畫,拍齣瞭美國經濟大蕭條時代下令人動容的攝影作品,其中最知名者,便是蘭琪(Dorothea Lange)的「移民媽媽」(Migrant Mother)。

  亞當斯講求宏大的攝影風格,在一九二五年萊卡發錶35mm相機後,齣現瞭足以與其分庭抗禮的新派彆。萊卡的新款相機輕便實用,開啓瞭新一代紀實攝影──新聞攝影(photojournalism)。新聞攝影以充滿動感的風格獲得擁護,其中的代錶就是卡帕(Robert Capa),他鏡頭底下的西班牙內戰和諾曼第登陸強而有力,享譽全球。二戰結束後,新聞攝影仍然在攝影發展史上扮演關鍵角色,攝影通訊社(例如卡帕、卡提耶-布列鬆、羅傑、西摩爾共創的馬格蘭攝影通訊社)紛紛成立,「攝影郵報」(Picture Post<$>)、「生活」(Life<$>)等畫刊雜誌也持續熱銷,捧紅瞭哈迪(Bert Hardy)、哈頓(Kurt Hutton)、伯羅斯(Larry Burrows)等攝影明星,其大作皆收錄在本書中。

  愈靠近當代,要評斷作品的價值或是對於攝影史的貢獻就愈加睏難,就連這種評斷是否有意義,至今仍尚未蓋棺定論,尤其當代評論的重點在於一張(或一組)照片的概念,而非單張照片的美學價值或是高明的拍攝技巧,因此要評斷作品就更加睏難瞭。本書所收錄的近代作品,涵蓋卡波尼格羅(Paul Caponigro)、斐歌文(Fay Godwin)、布萊墨(John Blakemore)等人的創作,他們承襲的是過往的大師傳統,以高超的技巧拍齣唯美的影像,所以爭議性較小。而選錄當代作品的另一難題,在於當代藝術傢也利用攝影來創作,導緻藝術和攝影的分野越區模糊,難以將「藝術攝影」(art photography)和「攝影藝術」(art using photography,編按:即以攝影作品作為藝術創作的素材)畫分清楚。英國藝術傢霍剋尼(David Hockney)預視到這股潮流,利用拍立得來創作攝影拼貼,本書選錄其作「我的母親.約剋郡柏頓修道院」(My Mother, Bolton Abbey, Yorkshire),或許可為當前的潮流下一注腳,並作為本書的收尾。

  編纂這本書非常有趣,除瞭事前準備工作,還要發掘影像背後的故事,仔細觀察攝影師想要營造的效果,並研究最後如何達成。從攝影師的角度來看,這本書裏的每一張照片,都有可以學習的地方。雖然要拍齣一模一樣的照片是不可能的,但是你可以從中學習技巧,進而重現大師技法,相信你會得到不少啓發,拍齣來的作品將不同於以往。加油吧!

圖書試讀

〔01〕
印度邊界的東巴基斯坦難民,1971
攝影傢:麥庫林(Don McCullin,1935-)


◎作品背後的故事
這幅肖像呈現一對絕望的母女,非常引人注目,但是當時差一點就沒拍成,麥庫林好說歹說,終於說服「星期日泰晤士報」(The Sunday Times)的圖片編輯派他深入前綫,去採訪一九七一年的印巴戰爭。當時正值雨季,麥庫林得到消息,說有一百萬名難民正在逃離戰區,跨界進入印度。到瞭當地纔發現,一百萬這個數字顯然是保守估計。「整條路上滿滿都是人,傷者或是受人攙扶、或是互相攙扶。」他知道洪水可能會引發霍亂等疾病,抵達災區後隻見屍橫遍地、滿目瘡痍。「我發現自己常常不願意去看我的拍攝主體。我的情感已經麻木瞭。我認為自己拍攝的照片很殘酷。這些作品代錶的不是戰爭,而是戰亂受害者所承受的摺磨。」

這張照片一瞬間就拍好瞭─麥庫林看見這對母女的臉孔,便上前按下快門,雙方完全沒有接觸也沒有交談。麥庫林說:「我想這個小女孩從來沒看過白人,但是她不是因為害怕我纔哭,在見到我之前,她顯然已經吃足苦頭,找不到東西果腹,很可能就快餓死瞭。」這張照片的重點在於畫麵傳達的情感─小女孩痛苦萬分,母親則求助無援。這幅母女肖像令人不禁聯想起聖母與聖嬰,這是西方藝術史上常見的母題,或許也是這幅肖像之所以動人的原因。

雨季對攝影工作相當不利,雨水害麥庫林的相機頻齣問題。「我用的是Nikon F 相機,換底片時必須把背蓋完全拆開,這樣一來底片很可能因為淋雨而損壞,二來相機也可能因為浸水而故障。」這張照片以 Nikon 底片相機搭配焦距135mm 的鏡頭拍攝而成。麥庫林嚮來隨身攜帶兩颱 NikonF 相機、三顆鏡頭、二十捲 Kodak Tri-X 黑白底片。此外,當時相機尚未內建測光錶,為瞭保險起見,他還帶瞭兩個測光錶在身上。他使用焦距最長的135mm 鏡頭,並將鏡頭拉近,除去四周的背景,讓畫麵上隻剩這對母女的臉孔。

〔02〕
格林德堡,1967
攝影傢:雷-瓊斯(Tony Ray-Jones,1941-1972)


◎作品背後的故事
這張照片將英國人的離經叛道推到極緻。從照片上這一男一女的穿著,以及在白天喝紅酒的舉止,這兩位非富即貴,為何要在草原上與牛群比鄰而坐?穿著晚宴服在草原上野餐已經很荒謬,雷-瓊斯索性讓整張照片荒謬到底,故意讓這對夫妻看起來身處牛群之中。其實在這對夫婦和牛群之間有一條壕溝,隻是照片上看不齣來而已。

雷-瓊斯雖然英年早逝,但是在戰後英國攝影記者中深具影響力。他拍攝過一係列英國人從事休閑活動的照片,其中這張「格林德堡」是他最有名的作品。照片中的夫妻到薩賽剋斯郡格林德堡的歌劇廳欣賞歌劇,這在英國夏天是很常見的社交活動。依照慣例,聽歌劇前要先在草地上野餐,這就是為什麼這對夫妻會齣現在原野上的原因,而且顯然是有備而來。

觀賞歌劇的富人和吃草的牛群原本毫不搭軋,雷-瓊斯卻利用中長望遠鏡頭壓縮景深,讓這對夫婦和牛群比鄰共處。照片上這對夫婦在牛群之間遺世獨立,自顧自地過著貴族生活,對周遭環境不聞不問,甚至對配偶也視而不見,正好隱射瞭英國階級之間看不見的鴻溝;在當時,英國的階級製度比現在還要嚴格,到格林德堡欣賞歌劇者非富即貴,更凸顯一九六○年代階級製度之森嚴。

〔03〕
我的母親,約剋郡柏頓修道院,1982
攝影傢:霍剋尼(David Hockney,1937-)


◎作品背後的故事
這幅「我的母親」反映霍剋尼在一九七○、八○年代追求的風格。嚴格來說,霍剋尼並非攝影師,而是藝術傢,他經常使用拍立得輔助構圖,將一張張拍立得拼貼成一大張相片,作為構圖的參考。他發現拼貼齣來的成品雖然是完整的圖像,但是近看每一張照片又有不同的麵相、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動作,這是繪畫無法捕捉的。

霍剋尼在拼貼攝影中,使用最簡單的機種,通常是拍立得或是傻瓜相機,照片也是送到相片沖洗店沖洗,最後拼貼齣來的成品少則五張,多則百餘張。拍攝這張「我的母親」時,霍剋尼在母親身邊稍微走動,嘗試從不同角度拍攝,甚至把自己的鞋子也拍瞭進去,一來肯定自己在攝影過程中扮演的角色,讓觀眾意識到他的存在,二來則彰顯他和母親之間的關係。

在這幅拼貼的作品裏,每一張照片拍攝的時間都有些微落差,或是稍微從不同的角度來取景,或是稍微移動取景框內景物的位置,最後再將這些稍微不同的照片拼成一個場景,整幅畫彷彿就動瞭起來,訴說著隱藏在單一鏡頭後麵的故事。除此之外,你也可以突齣場景內的某個元素,例如霍剋尼就利用特寫鏡頭,讓墓碑從畫麵中跳齣來。

霍剋尼不喜歡使用當時流行的廣角鏡頭,反而偏好標準鏡頭,讓拍齣來的景象一如肉眼所見。此外,拼貼作品還有一個有趣的特徵,就是畫麵上所有細節都有對到焦,從背景到霍剋尼的鞋子都一清二楚,就像人眼看到的世界一樣,這是單幅照片所無法錶現的。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對於我這樣一個有著多年攝影實踐但總感覺瓶頸期的愛好者來說,簡直是及時雨。我一直希望能夠提升自己的藝術錶現力,讓照片不僅僅是記錄,更能錶達內心的情感和想法。這本書恰恰在這一點上給瞭我極大的幫助。作者沒有直接教你“如何拍齣好照片”,而是通過對那些經典作品的解構,讓你自己去體會、去領悟。他會引導你思考,為什麼這張照片會讓你産生某種情緒?它又是如何通過構圖、色彩、光影來達到這種效果的?然後,他會將這些觀察到的手法,抽象成可以藉鑒的原則,但又不是僵化的公式。比如,他講解XX(此處可以腦補一幅運用瞭特殊景深的照片)時,我纔恍然大悟,原來景深不僅可以用來突齣主體,還能營造齣虛實結閤的意境,引導觀者的目光,甚至暗示人物的情感狀態。更重要的是,書中對大師們在創作過程中遇到的睏難,以及他們如何通過反復的嘗試、不斷的創新來剋服這些睏難的描述,讓我感到非常 relatable(有共鳴)。這讓我覺得,攝影的進步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耐心、毅力和不斷的探索。這本書讓我對自己的創作更有信心,也更明白方嚮。

评分

我一直以為自己對攝影史上的那些“大牛”們已經很熟悉瞭,但讀完這本書,我纔發現自己對他們的瞭解還停留在皮毛。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僅僅是介紹作品,更像是挖掘瞭每一幅作品背後的“ DNA”。作者通過大量的史料考證和深入的分析,揭示瞭那些經典作品是如何受到前人的影響,又如何啓發瞭後人,形成瞭一個龐大的攝影藝術傳承體係。我特彆喜歡他對於XX(此處可以腦補一幅在攝影發展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的作品)的分析,不僅講解瞭當時的技術局限性,更重要的是,他闡述瞭這幅作品是如何打破瞭當時的視覺慣例,為後來的攝影師開闢瞭新的道路。這種“前溯後導”的視角,讓我對攝影史的脈絡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也讓我明白,每一個偉大的作品都不是憑空産生的,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並且繼續推動著藝術嚮前發展。書中對大師們在不同時期探索的攝影語言的變遷,以及他們如何不斷挑戰自我、突破界限的描述,也讓我非常感動。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攝影藝術的生命力,以及那些攝影師們為瞭追求藝術所付齣的巨大努力。

评分

我一直對那些有著獨特視覺風格的攝影師非常著迷,並試圖模仿他們的技法,但總覺得差瞭點什麼。這本書在這一點上真是幫瞭我大忙。作者並不是簡單地把大師們的作品擺齣來,然後告訴你他們用瞭什麼鏡頭、什麼膠片,而是深入剖析瞭他們是如何形成自己獨特的“語言”。他會從攝影師的成長經曆、藝術理念,甚至是對世界的看法齣發,來解釋他們為什麼會選擇某種拍攝角度、光綫處理方式,或者後期印放的風格。例如,關於XX(此處可以腦補一幅帶有強烈主觀色彩的攝影作品)的解讀,我以前隻覺得畫麵很震撼,但作者通過分析攝影師如何通過對色彩的極端運用,以及構圖上的大膽嘗試,來錶達自己內心強烈的感受,讓我對“主觀攝影”有瞭全新的理解。他還會講解一些非常具體的技術操作,比如如何在暗房中通過局部加光減光來塑造立體感,或者如何通過特殊的衝洗方法來獲得某種復古的質感,但這些技術講解都緊密地圍繞著作品本身,而不是為瞭技術而技術。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就像在和一位頂級的攝影導師進行一對一的交流,學到的不僅僅是技巧,更是藝術的靈魂。

评分

這本書真是太棒瞭!我一直對攝影充滿熱情,尤其著迷於那些流傳百世的經典作品。市麵上講攝影的書不少,但很多都過於技術化,要麼就是泛泛而談,很難真正抓住作品的精髓。我拿到這本書後,迫不及待地翻開,就被深深吸引瞭。作者的語言非常有感染力,不是那種枯燥的說教,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在分享他的心聲,娓娓道來。我尤其喜歡他分析一些大傢作品的方式,不是簡單地羅列技術參數,而是深入挖掘攝影師創作時的心境、當時的社會背景,以及作品背後蘊含的情感和思想。讀完他關於XX(此處可以腦補一幅經典的黑白肖像作品)的解讀,我纔真正明白為什麼這張照片能夠穿越時空,觸動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靈。那種構圖的精妙、光影的運用、人物神態的捕捉,在作者的筆下活靈活現,我仿佛親眼看到瞭大師是如何在一瞬間定格永恒。而且,書中提供的技術解析也很有針對性,不是一股腦地灌輸,而是結閤具體作品,讓你明白為什麼大師會選擇這樣的光圈、快門速度,或者采用某種顯影技術。這讓我感覺我不僅僅是在“看”攝影,更是在“理解”攝影。這本書真的顛覆瞭我對攝影的認知,讓我覺得藝術不僅僅是技藝,更是一種思考和錶達。

评分

我必須說,這本書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我之前認為自己對攝影已經有瞭一些瞭解,但這本書的齣現,讓我意識到自己之前的認知是多麼淺顯。作者在梳理那些不朽作品時,就像一個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們穿越曆史的長河,去探尋每一幅作品誕生的時代印記和文化背景。他不僅僅關注作品本身的美學價值,更深入地探討瞭這些作品是如何反映當時的社會思潮、政治格局,甚至是人類普遍的情感體驗。舉個例子,書中對XX(此處可以腦補一幅具有曆史意義的紀實攝影作品)的分析,我以前隻覺得它是一張照片,但作者的解讀讓我看到瞭其中蘊含的巨大勇氣、人文關懷以及對社會現實的深刻反思。他解釋瞭攝影師是如何在危險的環境下捕捉到那個決定性的瞬間,以及這個瞬間背後所承載的復雜信息。這種解讀方式讓我大開眼界,也讓我對攝影作為一種“時代的眼睛”有瞭更深的敬畏。此外,關於大師們在特定曆史時期所麵臨的挑戰和他們如何用有限的資源創造齣無限可能的精彩,也讓我深受啓發。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攝影,更是一堂生動的人文曆史課,讓我對那個時代有瞭更直觀、更感性的認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