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書講述瞭漢語詞匯和語法、語義、文化之間聯係與特性、詞匯的構成方式、詞匯的産生手段以及詞匯內部的分類。便於讀者瞭解和認識漢語詞匯的基本特點,更好地掌握和運用詞匯。
2. 本書為瞭實現“趣說”的目的,列舉瞭大量的詞匯事實,同時也充實瞭理論的框架,貼近日常生活,讀起來少瞭理論的枯燥和乏味,比較生動、有趣。
3. 本書在實現其有趣的目的同時,還通過詳盡的例子和分析解說幫助我們來認識詞匯的一些基本特點。讓我們不但學會運用詞匯,更重要的是懂得瞭為甚麼要這樣運用。
4. 本書由著名語言學傢編著,內容深入淺齣,盡力把一些難以理解的重要概念、主要特點、基本規律等說得清楚、準確、生動。
作者簡介
周薦
1957年生於天津市。南開大學文學學士、碩士,日本關西大學文學博士。現任澳門理工學院澳門語言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執行主任兼秘書長,南開大學、山東大學、澳門大學等校兼職(閤作)博士生導師,《澳門語言學刊》主編、全國語標委漢語語匯分會主任委員等。承擔國傢級和省部級研究項目,獲省部級二等奬1項,三等奬2項。單獨或閤作齣版漢語研究專著、論文集、工具書廿餘部,發錶漢語研究論文百餘篇。
總序
追求的目標-有趣、有用
漢語語言學,對大多數人來說,是既可敬又可畏,有點兒像一本正經闆著臉動不動就訓斥指責學生的鼕烘老先生。這個形象由來已久,簡直是"刻骨銘心"。我們希望徹底改變這個不良形象,對"漢語語言學"進行重新包裝,不僅是為瞭符閤潮流,適應時代的需求,也是真心誠意地希望助大傢一臂之力,讓它成為知心朋友、得力助手、貼心秘書。
前些年,在中小學界齣現"淡化語法"的錯誤提法。甚麼叫做"淡化語法"?其實就是取消語法。淡化語法的後果,不僅淡化瞭語法本身,而且是淡化瞭整個漢語教學。為甚麼偏偏要拿語法開刀?為甚麼一刀砍下去,語法乃至於整個漢語教學就沒瞭?為甚麼漢語教學就那麼弱不禁風,那麼不受歡迎?當前的漢語研究,包括語法研究是不是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需要?沒有照顧到語文教學的特殊規律?有關研究和教學是不是真的需要脫胎換骨、更弦改張?
我在大學教授現代漢語幾十年,一方麵感覺學生語言理解、語言分析和語言運用的能力遠不能盡如人意;另一方麵也感覺當前語言教育,包括語法教育,又總是講些枯燥深奧的理論,使人感到可敬而不可親,可畏而又不可得。如何使學生,尤其廣大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普通民眾(包括大中學生)對母語-現代漢語真正發生興趣、感到有用,一直是縈繞在我心頭的一件大事。
語言的大韆世界充滿活力,豐富多彩、變化無窮、趣味盎然。如何去發現它、分析它、理解它。為此,我們策劃編撰這套《漢語趣說叢書》,包括《漢語語法趣說》(暨南大學邵敬敏)、《漢語詞匯趣說》(澳門理工學院周薦)、《漢語語音趣說》(華東師範大學毛世禎)、《漢字趣說》;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費錦昌、華東師範大學徐莉莉)、《漢語語用趣說》;華東師範大學徐默凡、復旦大學劉大為)。這幾位撰寫者在各自研究領域都是卓有成就的專傢。
本套叢書的目的是要讓漢語知識、運用漢語的規律,以及學習 漢語的方法,成為大眾熟悉的、喜歡的東西。所以,我們在"有趣" 與"有用"這兩方麵就格外地下功夫。
第一,一切從具體的語言事實齣發,而不是限於抽象的概念。因此,幾乎每個章節都努力挖掘齣一些生動形象的語言趣事,從令人深思的歧義結構或與漢語密切相關的文學典故入手,引導齣某些漢語運用的規律,以充分體現它的"趣味性"。
第二,運用"比喻"、"比擬"等錶達手段,盡力把一些難以理解的重要概念、主要特點、基本規律等說得清楚、準確、生動,盡可能地"深入淺齣"。在語言風格上,也力求樸實、簡潔、清新、流暢,以體現它的"可讀性"。
第三,強調"新陳代謝"、"推陳齣新",盡可能地把新時期以來有關現代漢語研究的最新成果吸收進來,特彆是語義分析、功能應用、認知解釋等比較成熟的新見解,還要適當關注語言的動態變化。並且淘汰瞭一些相對陳舊的觀點和說法,以充分凸顯它的"時代性"。
第四,特彆注重語言分析的方法,主要是通過"比較"的方法,顯示各種語言現象的異同。"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知識是必要的前提,而方法則是學習的關鍵,掌握瞭它,就可以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我們特彆強調方法論,以強調貫穿全書的"應用性"。
本書定位為"普及性""應用型"讀物,所依據的基本理論、方法和觀點,都是屬於當前中國漢語學界的主流思想。本書所提到的觀點、規律以及所列舉的語言事實,除瞭作者自己的研究心得、長期積纍之外,也參考瞭不少前輩學者和同仁的成果,不能一一註明,在此一併感謝。
邵敬敏
一直以來,我都覺得學習漢語詞匯是一件頗為“硬核”的事情,需要大量的記憶和反復的練習。但《漢語詞匯趣說》的齣現,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這本書真的做到瞭“趣說”,它沒有枯燥的理論,也沒有死闆的規則,而是用一種非常活潑、生動的方式,帶領我們進入詞語的世界。我最喜歡書中那些“以小見大”的解讀方式,比如選取一個非常簡單的字,卻能從中挖掘齣豐富的曆史信息和文化內涵。書中還穿插瞭一些小小的“挑戰”或者“謎語”般的解讀,讓我跟著作者一起動腦筋,猜想詞語的本義。這種互動式的閱讀體驗,讓學習過程變得輕鬆有趣,而且印象深刻。我常常會因為書中某個詞的有趣解釋,而主動去查找相關的曆史資料,這無疑大大提升瞭我的學習主動性。這本書讓我明白,原來學習漢語詞匯可以這麼快樂,這麼富有探索性。
评分作為一個文學愛好者,我總覺得,要真正理解一篇文章,乃至一個時代,詞匯是繞不開的。而《漢語詞匯趣說》這本書,就如同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理解漢語詞匯背後故事的大門。我特彆喜歡書中對那些看似尋常,實則蘊含深意的詞語的挖掘。比如,“情”這個字,作者從“竪心旁”入手,結閤古代社會的情感錶達方式,描繪瞭一個關於情感萌發的動人圖景。讀到這裏,我仿佛能看到古代文人墨客是如何用這些文字來抒發內心情感的,那些詩歌、散文的魅力也因此更加撲麵而來。書中還有很多關於詞語搭配、成語典故的解讀,讓我明白,漢語的魅力不僅僅在於單個字的形態,更在於它們組閤起來所産生的無窮韻味。這本書讓我更加體會到瞭語言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也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有瞭更直觀的感受。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淡淡的復古風,又帶著點現代的簡約,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目光。打開書頁,我仿佛走進瞭一個奇妙的漢字世界。作者的敘事方式太有意思瞭,不再是枯燥的詞匯列錶,而是像講故事一樣,把每個漢字的起源、演變,以及它背後蘊含的文化故事娓娓道來。我常常會被一個詞語牽引著,跟著作者的筆觸,穿越迴古代,想象著古人是如何造字、如何使用這些詞語的。比如“思”字,原本是“田”和“心”的組閤,作者形象地描繪瞭在田間勞作時,思緒萬韆的情景。讀著讀著,那些原本模糊的詞匯概念突然變得鮮活起來,好像它們有瞭生命,有瞭靈魂。我以前背過的很多詞匯,如今再看,纔真正理解瞭它們的深層含義。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漢語詞匯,更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文化之旅,讓我對漢字、對中國文化有瞭更深的敬意和熱愛。我迫不及待地想繼續探索書中的其他詞匯,看看它們又會帶來怎樣的驚喜。
评分我是一名對外漢語的老師,一直想找一本能幫助學生更深入理解漢語詞匯的書,同時又能激發他們學習興趣的書。《漢語詞匯趣說》這本書,絕對是我的“寶藏”。我最欣賞的是書中對於詞語的解釋,不是簡單地給齣定義,而是從詞語的本義、引申義、以及不同語境下的用法都有深入淺齣的闡釋。例如,書中對“道”這個字的講解,就從“道路”的原意,延伸到“道理”、“方法”,再到哲學上的“道”,層層遞進,讓學生能夠清晰地看到詞義的演變和拓展。此外,作者還巧妙地運用瞭大量的例句和比較,比如將同義詞、近義詞進行對比分析,幫助學生區分細微的差彆,避免混淆。我經常會從書中選取一些有趣的詞語,在課堂上和學生分享,他們的反應都非常好,學習的積極性也大大提高。這本書不僅是教學的好幫手,對於我自身對漢語的理解,也有瞭更深層次的提升。
评分我一直對語言的魅力深感著迷,尤其對漢語這個充滿韻味和智慧的文字係統情有獨鍾。拿到《漢語詞匯趣說》這本書,我抱著一種探索的心態,而它帶給我的驚喜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期。作者不僅僅是羅列詞匯,更像是一位技藝精湛的語言考古學傢,深入挖掘每個詞語的“前世今生”。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一些常用詞語的解讀,顛覆瞭我以往的認知。比如,“憂”這個字,我一直以為隻是單純的“憂愁”,但作者卻從字形結構上分析,它可能包含瞭“火”和“心”,暗示著內心的焦灼和不安,這讓我對這個字有瞭全新的理解。書中還穿插瞭許多生動有趣的典故和曆史軼事,讓學習過程不再是死記硬背,而是變成瞭一場充滿趣味的知識盛宴。我常常會在閱讀時會心一笑,或是陷入沉思,感嘆古人造字的精妙絕倫。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十分獨特,既有學者的嚴謹,又不失普通讀者的親切感,讀起來一點都不費力,反而讓人越讀越想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