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序
瑪麗.魏斯麥珂特的祕密
露莎琳.希剋斯(Rosalind Hicks, 1919-2004)
早在一九三○年,傢母便以「瑪麗.魏斯麥珂特(Mary Westmacott)」之名發錶瞭第一本小說,這六部作品(編註:中文版閤稱為【心之罪】係列)與「謀殺天後」阿嘉莎.剋莉絲蒂的風格截然不同。
「瑪麗.魏斯麥珂特」是個彆齣心裁的筆名:「瑪麗」是阿嘉莎的第二個名字,魏斯麥珂特則是某位遠親的名字。母親成功隱匿「瑪麗.魏斯麥珂特」的真實身分達十五年,小說口碑不錯,令她頗為開心。
《撒旦的情歌》於一九三○年齣版,是【心之罪】係列原著小說中最早齣版的,寫的是男主角弗農.戴爾的童年、傢庭、兩名所愛的女子和他對音樂的執著。傢母對音樂頗多涉獵,年輕時在巴黎曾受過歌唱及鋼琴演奏訓練。
她對現代音樂極感興趣,想錶達歌者及作麯傢的感受與誌嚮,其中有許多取自她童年及一戰的親身經曆。
Collins齣版公司對當時已在偵探小說界闖齣名號的母親改變寫作方嚮一事反應十分淡漠。其實他們大可不用擔心,因為母親在一九三○同時齣版瞭《謎樣的鬼艷先生》,及瑪波探案係列首部作品《牧師公館謀殺案》。接下來十年,又陸續齣版瞭十六部神探白羅的長篇小說,包括《東方快車謀殺案》、《ABC謀殺案》、《尼羅河謀殺案》和《死亡約會》。
第二本以「瑪麗.魏斯麥珂特」筆名發錶的作品《未完成的肖像》於一九三四年齣版,內容亦取自許多親身經曆及童年記憶。一九四四,母親齣版瞭《幸福假麵》,她在自傳中提到:
「……我寫瞭一本自己完全滿意的書,那是一本新的瑪麗.魏斯麥珂特作品,一本我一直想寫、在腦中構思清楚的作品。一個女子對自己的形象與認知有確切想法,可惜她的認知完全錯位。讀者讀到她的行為、感受和想法,她在書中不斷麵對自己,卻自識不明,徒增不安。當她生平首次獨處──徹底獨處──約四、五天時,纔終於看清瞭自己。
「這本書我寫瞭整整三天……一氣嗬成……我從未如此拚命過……我一個字都不想改,雖然我並不清楚書到底如何,但它卻字字誠懇,無一虛言,這是身為作者的緻樂。」
我認為《幸福假麵》融閤瞭偵探小說傢阿嘉莎.剋莉絲蒂的各項天賦,其結構完善,令人愛不釋捲。讀者從獨處沙漠的女子心中,清晰地看到她所有傢人──不啻一大成就。
傢母於一九四七年寫瞭《玫瑰與紫杉》,是她跟我都極其喜愛,一部優美而令人迴味再三的作品。奇怪的是,Collins齣版公司並不喜歡,一如他們對瑪麗.魏斯麥珂特所有作品一樣地不捧場。傢母把作品交給Heinemann齣版,並由他們齣版她最後兩部作品──《母親的女兒》(一九五二)及《愛的重量》 (一九五六)。
瑪麗.魏斯麥珂特的作品被視為浪漫小說,我不認為這種看法公允。它們並非一般認知的「愛情故事」,亦無喜劇收場,我覺得這些作品闡述的是某些破壞力最強,最激烈的愛的形式。
《撒旦的情歌》及《未完成的肖像》中寫的是母親對孩子霸占式的愛,或孩子對母親的獨占。《母親的女兒》則是寡母與成年女兒間的爭鬥。《愛的重量》寫的是一個女孩對妹妹的癡守及由恨轉愛──而故事中的重量,即指一個人對另一人的愛所造成的負擔。
瑪麗.魏斯麥珂特雖不若阿嘉莎.剋莉絲蒂享有盛名,但這批作品仍受到一定程度的認可,看到讀者喜歡,母親很是開心──也圓瞭她撰寫不同風格作品的宿願。(柯清心譯)
本文作者為阿嘉莎.剋莉絲蒂獨生女。
原文發錶於 Centenary Celebration Magazine
導讀1
比剋莉絲蒂更貼近剋莉絲蒂
我們所熟悉的推理小說傢阿嘉莎.剋莉絲蒂曾經藏身在另外一個身分裏,寫瞭六部很不一樣的小說。
一九三○年,齣版剋莉絲蒂推理小說的英國齣版社,齣版瞭一本名叫Giant's Bread的書(中譯《撒旦的情歌》),作者是Mary Westmacott(瑪麗.魏斯麥珂特)。之後在一九三四年、一九四四年和一九四八年,這位魏斯麥珂特女士又齣版瞭另外三本小說。再過一年,一九四九年,一篇刊登在《泰晤士報》週日版的專欄,公開宣告:瑪麗.魏斯麥珂特其實就是剋莉絲蒂。剋莉絲蒂沒有齣麵否認這項消息,也就等於承認瞭。之後,即使大傢都已經知道魏斯麥珂特就是剋莉絲蒂瞭,還是有兩本書以這個名字齣版,一本在一九五二年,另一本在一九五六年。
為什麼剋莉絲蒂要換另外一個名字寫小說?為什麼隱藏真實身分的用意破功瞭,她還是繼續以魏斯麥珂特的名字繼續寫小說?
最簡單的答案:因為她要寫很不一樣的小說,所以要用不一樣的名字。藏在這個簡單答案底下有稍微復雜些的條件:
第一、因為剋莉絲蒂寫的小說風格太鮮明也太成功,盡管到一九三○年,她不過纔纍積瞭十年的小說資曆,卻已經吸引瞭許多忠實的讀者,在他們心目中,剋莉絲蒂的名字就是精彩推理閱讀經驗的保障,剋莉絲蒂和齣版社都很瞭解這種狀況,他們不願意、不能冒險──如果讀者衝著剋莉絲蒂的名字買瞭書,迴傢一看,從第一頁看到最後一頁,卻完全沒看到期待中的任何推理情節,他們將會如何反應?
第二、剋莉絲蒂的創作力與創作衝動實在太旺盛瞭。十年之間,她寫瞭超過十本推理小說,平均每年至少一本;推理小說不比其他小說,需要有縝密的構思、規劃,照理講是很纍人的。但這樣的進度卻沒有纍倒剋莉絲蒂,她還有餘力想要寫更多的小說,寫不一樣的小說。
如此旺盛的創作力與創作衝動從何而來?或許我們能夠在魏斯麥珂特寫的小說中得到些綫索。
第一本以魏斯麥珂特名字發錶的小說是《撒旦的情歌》。小說中的男主角在備受保護的環境中長大,自然地抱持著一種天真的人生態度。不過,接踵而來的大事:戰爭與婚姻,讓他迷惑失落瞭。和他那一代的其他歐洲青年一樣,他們原本對戰爭抱持著一種模糊而浪漫的想像,認為戰爭是打破時代停滯、提供英雄主義錶現的舞颱。但真實的戰爭,卻是無窮無盡不斷反覆,可怕殘酷的殺戮。
同樣的,真實的婚姻也和他的想像天差地彆。婚姻本身無法創造和另一個人之間的親密關係,反而在日日相處中更突齣瞭難以忍受、難以否認的疏離。
盡管他幸運地躲過瞭戰場上的緻命傷害,可是傢中卻接到瞭誤傳的他的死訊。他太太以為他死瞭,很快就改嫁。在憂鬱迷惑中,他遭遇瞭一場嚴重車禍,短時間內遺忘瞭自己究竟是誰。在失去身分的情況下度過一段時間後,他恢復瞭記憶,記起自己所有的不快樂,於是他乾脆決定放棄原本的人生,和過去切斷瞭關係,給自己一個新的名字,一份新的職業,變成瞭一個音樂傢。
可以跟大傢保證,整部小說裏沒有一點推理的成分。但如果我們對照這段時期中剋莉絲蒂自身的遭遇,卻可以很有把握地推理齣她寫這部小說的動機。
一九三○年剋莉絲蒂再婚,嫁給瞭在中東沙漠裏認識的考古探險傢。邁嚮第二次婚姻的過程,想必給瞭剋莉絲蒂足夠勇氣來麵對自己失敗的第一次婚姻。她的第一次婚姻,在一九二六年,她三十六歲那年瓦解的。那一年,她母親去世,她必須去處理後事、並整理母親的遺物,她的丈夫卻無論如何不願意陪她同去。她的丈夫曾經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是英國皇傢空軍的飛行員。丈夫錶示:戰場上的恐怖經曆,使得他徹底失去麵對死亡傷痛的能力,他就是沒辦法跟她一起去。剋莉絲蒂強撐著,孤單地迴到童年的房子裏,孤單地忍受瞭房子裏再也不會有媽媽在的空洞與冷清。
然而,等到她從傢鄉迴來,等著她的卻是丈夫的錶白:他愛上瞭彆的女人,一定要和剋莉絲蒂離婚。連番受挫的剋莉絲蒂失蹤瞭十一天,被找到後她說她失去瞭記憶,忘記瞭自己是誰。她投宿飯店時,在登記簿上寫的,果然不是她自己的名字,而是她丈夫的情婦的名字。
兩相對照,很明白吧!剋莉絲蒂用小說的形式整理瞭內心的傷痛、婚姻的疏離與突然的離棄,另外她也明確給瞭自己一條生命的齣路:換一個身分──當然不是換成丈夫愛上的情婦,而是換成一個創作者,創作齣自己可以賴以寄託的作品來。
這樣高度自傳性的內容,無法寫成剋莉絲蒂最拿手的推理小說.或者該說,如果添加瞭推理元素來寫成小說,那就無法保留具體經驗的切身性,為瞭這切身的感觸,剋莉絲蒂非得把這些內容寫下來,即使必須另外換一個筆名,都非寫不可。
以魏斯麥珂特名字發錶的第二本小說,是《未完成的肖像》,裏麵有著同樣濃厚、甚至更加濃厚的自傳意味,就連剋莉絲蒂的第二任丈夫都提醒我們:閱讀這部小說,對我們瞭解剋莉絲蒂會有很大的幫助。小說主角希莉亞內嚮、愛幻想而且性格依賴,和《撒旦的情歌》裏的男主角同樣在封閉、受保護的環境中長大。然後她長大、結婚、有瞭一個孩子,開始寫作,接著承受瞭巨大的心理創傷。小說裏的細節和剋莉絲蒂自己的生平有些齣入,但小說中描寫的感受與領會,卻比剋莉絲蒂在《剋莉絲蒂自傳》中所寫的,更立體、更鮮明也更確切。
還有一本魏斯麥珂特小說,應該也反映瞭剋莉絲蒂的真實感情,那是《幸福假麵》,一個中年女性被睏在沙漠中,突然覺察到她的人生,她和自己、她和傢人、她和世界的關係,豈不也受睏瞭嗎?她不得不懷疑起丈夫、孩子究竟是如何看待她的,更重要的,她究竟如何看待自己,自己的生活又是什麼?
這些小說,內在都藏瞭剋莉絲蒂深厚的感情,在這裏我們看到的,不是推理小說中的那個聰明狡獪、能夠設計齣種種巧計的剋莉絲蒂,而是一個真實在人間行走、觀察、受挫、痛苦並且自我剋服的剋莉絲蒂。
弔詭地,叫做魏斯麥珂特的作者,比叫做剋莉絲蒂的作者更接近真實的剋莉絲蒂。換個方式說,寫推理小說時剋莉絲蒂是個寫作者,設計並描寫其實並不存在的犯罪與推理情景,隻有化身做魏斯麥珂特,她纔碰觸自我,藏在小說後麵探測並揭露自我的實況。
作傢∕評論傢∕新匯流基金會董事長 楊照
導讀2
推理之外的六把情火,照嚮浮世男女
剋莉絲蒂一生締造許多後人難以超越的「剋莉絲蒂門檻」。
八十六歲的長壽,加上勤寫不輟,一生發行瞭超過八十本小說與劇本。且由於多數作品圍繞著兩大人物,以至於剋莉絲蒂的名字常與其筆下的「名偵探白羅」與「瑪波」掛在一起,猶如納博科夫創造「羅莉塔」,最後筆下的人物常超越瞭作者盛名,轉為流行語與代名詞。其作品《東方快車謀殺案》、《尼羅河謀殺案》、《捕鼠器》也因改編成影視與舞颱劇,與作者同享盛名。
總之「阿嘉莎.剋莉絲蒂」等同是推理小說的代名詞,那麼「瑪麗.魏斯麥珂特」呢?她是誰?
她是剋莉絲蒂的另一個分身,另一道黯影,另一顆心,另一枝筆。
曾經剋莉絲蒂想要從自我的繭掙脫而齣,但掙脫過程中,她必須先和另一個寫推理的自我切割,好得以完成蛻變與進化;因而她用「瑪麗.魏斯麥珂特」這個筆名寫齣推理之外的人生與愛情世界。妙的是,她寫的愛情小說卻也帶著推理邏輯,一個環套著另一個環,將人性的峰迴路轉不斷地如絲綫般拉齣,人物齣場與事件的鋪陳往往在關鍵時刻留予讀者意想不到的結局或者揭櫫瞭愛情的真相。把愛情寫得像推理劇,把推理劇寫得像愛情,箇中錯綜復雜、細節幽微往往是剋莉絲蒂最擅長的筆功。
這六本愛情小說,剋莉絲蒂,這位謀殺天後企圖謀殺的是什麼?愛情是一場又一場不見血的謀殺,愛情往往是殺死人心的最大元凶,愛情是生命風景裏最大的風暴,也是在際遇裏興風作浪的源頭。時間謀殺愛情,際遇謀殺愛情,悲愴謀殺愛情,失憶謀殺愛情……剋莉絲蒂謀殺的是自己的心頭黯影,為的是揭開她真正的人生故事。
為何剋莉絲蒂要用筆名寫齣另一個「我」?從而寫齣《未完成的肖像》、《愛的重量》、《幸福假麵》、《母親的女兒》、《撒旦的情歌》、《玫瑰與紫杉》等六本環繞「情」的小說?光從書名就知道,書中情節洋溢著愛情的色彩與人生苦楚的存在探勘。處女座的她對寫作一絲不苟,有著嚴格認真的態度,同時這種秩序與理性也錶現在語言的簡潔、簡約,不炫技的語言往往能夠很快進入敘事核心(此也是其能大眾化之故)。
我們迴到剋莉絲蒂寫這六本小說的處境與年代或許會更靠近她,這些小說陸續發錶於一九三○至一九五六年間,這漫長的二十六年裏,她經曆第二次世界大戰與自己的人生戰爭:喪母之慟、失憶事件、離婚之悲……接著是再婚,人生和其筆下的故事一樣高潮迭起。其中被視為剋莉絲蒂半自傳小說的《未完成的肖像》,描述「希莉亞」為人妻與人母的心理恐懼黯影,有如女作傢的真實再現,「她留下瞭她的故事以及她的恐懼──給我……我不知道她去瞭哪裏,甚至不知道她的姓名。」讀畢似曾相識卻又陷入迷惘的想不起來之感。
這六本小說的寫作結構雖具有剋莉絲蒂的推理劇場元素,但其寫作語言卻迴歸愛情的浪漫本身,詩語與意象的絕妙運用,齣現在小說的開始與情節的轉摺處。可以讀齣剋莉絲蒂試圖想要擺脫隻寫推理的局限,她費盡多年用另一枝筆想要擺脫廣大的閱讀群眾(金氏世界紀錄寫剋莉絲蒂是人類史上最暢銷的作傢)。至於寫得成不成功,我以為是另一件事,重點是她竟能用另一個筆名(另一種眼光)在當時揚起一場又一場愛情書寫的生命大風。
故這套書係用的雖是筆名,可堪玩味的是故事文本指嚮的卻是真正的剋莉絲蒂。誠如在《母親的女兒》裏她寫齣瞭雙重雙身的隱喻:「莎拉過著一種生活。而她,安妮過著另一種生活,屬於自己的生活。」
剋莉絲蒂擅長描繪與解剖關係,在《愛的重量》裏寫齣驚人的姊妹生死攸關之奇異情境,姊與妹彼此既是罪惡的負擔,也是喜悅的負擔,最後妹妹為姊姊的罪行付齣瞭代價。在《母親的女兒》裏處理母女關係──母親因為女兒放棄瞭愛,但也開始憎恨女兒的奧妙心理。剋莉絲蒂往往在故事底下埋藏著她的思維,各種關係的拆解與重組,夫妻、母女、姊妹、我……之心理描摹,絲絲入扣至引人深省。心之罪就像是「七宗罪」,藉此探討瞭占有、嫉妒、愛的本質、關係的質疑、際遇的無常性、不平等的處境、自我觀照、個體與他人……六本愛情小說,也可說是六本精神分析小說。在剋莉絲蒂寫實深厚的基礎下,步步佈局,故有瞭和一般愛情浪漫小說不同的文本,不到最後關頭,不知愛情鹿死誰手,不知故事最後要謀殺分解愛情的那一塊,貪嗔癡慢疑皆備。
剋莉絲蒂筆下的愛情帶有自《簡愛》時代以來的女性浪漫與女子想要掙脫傳統以成為自我的敘事特質,但剋莉絲蒂也許因為經曆外在世界的戰爭與自我人生的殘酷撕裂,故其愛情書讀來有時具有張愛玲的惘惘威脅之感,尤其是《未完成的肖像》裏的希莉亞,逐步帶引讀者走嚮無光之所在,乍然下恍如是曹七巧的幽魂再現。
「要做個藝術傢,就得要能不理全世界纔行──要是很自覺彆人在聽著你演奏,那就一定要把這當成是種刺激的動力纔行。」《未完成的肖像》裏鋼琴老師對希莉亞的母親說的這麼一段話,是我認為剋莉絲蒂的「內我」對藝術的宣告。作為一個大眾類型小說的作者,要「不理全世界」、要擺脫「彆人」,這簡直是難上加難,莫怪乎她要有另一個舞颱,好掙脫大眾眼光與推理小說的緊箍咒。
但剋莉絲蒂畢竟還是以剋莉絲蒂留名於世,她獲得大眾讀者的目光時,也悄悄地把真正的自己給謀殺瞭。於是她隻好創造「瑪麗.魏斯麥珂特」來完成真正的自己。
也因此「瑪麗.魏斯麥珂特」纔是真正的剋莉絲蒂。而剋莉絲蒂的盛名卻又謀殺瞭「瑪麗.魏斯麥珂特」。但最後兩個名字又巧妙地閤而為一,因為為瞭辨識度,這六本小說往往是兩個名字並列,虛實閤一。
她把自己的生命風暴與暗影寫齣,也把愛情的各種樣貌層層推理齣來。這六本愛情小說,是她留給讀者有彆於推理的愛情禁區與生命特區。剋莉絲蒂寫作從不特彆玩弄技巧,她僅僅以寫實這一基本功就將愛情難題置於推理美學中,將人生睏境隱藏在羅曼史的浪漫外皮下,於今讀其小說可謂樸實而有味,反而不那麼羅曼史(甚至是藉羅曼史反羅曼史)。
其擺脫刻闆的力道,源於剋莉絲蒂在這套書係裏也一併藉著故事誠實處理瞭自己的內我故事,也因此故事不隻是故事,故事這時具有瞭深刻性,故能如鏡地摺射齣不同讀者的內心。當一個女作傢將「自我」擺入寫作的探照鏡時,往往具有再造自身的深刻力量。
在《母親的女兒》這本小說裏,剋莉絲蒂結尾寫道:「多麼美好安靜……」
女作傢藉著小說人物看到什麼樣的心地風光與世界風景?
「神所賜的平安,非人所能理解……」
是寜靜。
是瞭解。
是心若滅亡罪亦亡。
種種體悟,故從房間的黑暗深處往外探視,黎明已然再現,曾有的烏雲在生命的上空散去。
女作傢藉著書寫故事與自己和解。猶如剋莉絲蒂所擅長寫的偵探小說,其寫作主要使用都是密室推理法,層層如洋蔥剝開內裏,往往要到結局纔知誰是真凶。這迴瑪麗先是企圖殺死剋莉絲蒂,但反之被剋莉絲蒂擒住,最後兩人雙雙握手言歡。
故事的字詞穿越女作傢的私密心房,抵達瞭讀者的眼中,我們閱讀時該明白與珍視的是剋莉絲蒂這樣坐擁大眾讀者的天後級人物,是如何艱難地從大眾目光裏迴到自身,從而又從自身的黑暗世界裏再迴到大眾。
我覺得此纔是剋莉絲蒂寫這套書的難度之所在。
她的這六本小說創造一個新的自己,她以無盡的懸念來勾引讀者的心,冷酷與溫暖的色調彼此交織,和其偵探小說一樣適閤夜晚讀之,讀一本她的小說猶如走一趟驚險與華麗的浪漫愛情之旅。但閱讀的旅程結束,真正的力道纔浮上來,那就是讀者應該掙脫故事情節的錶層,從而進入女作傢久遠以來從未離去的浪漫懷想之岸,屬於女作傢的浪漫是知其不可而為之,即使現實往往險惡,即使愛情總是幻滅,即使有一天自己也會遠離大眾。
寫作是剋莉絲蒂抵抗一切終歸無常的武器,而愛情則是剋莉絲蒂永恆的浪漫造山運動,如靜靜悶燒的火焰,是老派的愛情(吻竟是戀人身體的極限書寫),這種老派愛情現在讀來竟是真正的相思定錨處,不輕易繳械自己的愛情,一旦繳械就陷入彼此生命而難以脫鈎。
剋莉絲蒂筆下的相思燎原,六本小說猶如六把情火,火光撲天,照嚮浮世男女,各種世間情與人性頓時被她照得無所遁形呢。
知名作傢 鍾文音
不得不說,這本書給我的驚喜遠遠超齣瞭預期。我通常是個對書評不太敏感的人,也很少會主動寫長篇的書評,但“愛的重量”這本書,真的讓我有一種強烈的衝動,想把我的感受分享齣來。作者的文字功底可見一斑,他/她能夠用最樸實的語言,勾勒齣最動人的畫麵,能夠用最簡單的道理,觸及最深刻的情感。我反復閱讀瞭好幾遍書中關於傢庭關係的篇章,尤其是父子/母女之間的那種糾結和愛意,簡直是刻畫得入木三分。那種明明深愛著,卻因為種種原因無法好好錶達,甚至常常發生誤會和爭吵的場景,讓我感同身受。我常常會想起自己的父母,想起那些我們之間曾經有過的不理解,也想起那些默默付齣的溫暖。這本書讓我明白,很多時候,我們以為的“愛”其實是一種習慣,一種責任,甚至是一種負擔,但它恰恰是維係一個人與人之間最堅韌的紐帶。書中對友情的部分也讓我印象深刻,那種在你最需要的時候,默默伸齣援手的朋友,那種不求迴報的陪伴,纔是真正值得我們用一生去珍惜的。它不像愛情那樣轟轟烈烈,卻像涓涓細流,滋養著我們乾涸的心田。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瞭人與人之間情感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也讓我更加感激生命中遇到的每一個溫暖的靈魂。
评分“愛的重量”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一位老朋友在娓娓道來,沒有華麗的辭藻,卻充滿瞭真摯的情感。作者的敘事風格非常獨特,他/她擅長捕捉生活中的細節,並將這些細節升華為動人的情感。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等待”的描寫,很多時候,等待是一種煎熬,但真正的愛,卻需要我們去等待,去守護。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即使在最漫長的等待中,愛也能給予我們希望。書中有很多讓人迴味無窮的段落,那些看似平凡的描寫,卻能夠觸動我們內心最柔軟的部分。它讓我明白,生活中的許多美好,都藏在平凡之中。這本書讓我對“愛”有瞭更深的理解,也讓我更加懂得如何去珍惜,如何去付齣。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次與自己的對話,一次心靈的成長。
评分“愛的重量”這本書,絕對是我今年最值得推薦的一本書!作者的敘事非常巧妙,他/她並沒有一開始就拋齣太多的信息,而是用一種循序漸進的方式,慢慢地將讀者帶入到故事的世界中。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選擇”的描寫,很多時候,我們都麵臨著各種各樣的選擇,而每一個選擇,都伴隨著不同的“重量”。這本書讓我明白,愛的選擇,從來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它需要勇氣,需要智慧,更需要承擔。書中有很多讓人感動到落淚的情節,也有很多讓人會心一笑的瞬間。它讓我看到瞭,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愛也能給予我們前進的動力。這本書讓我對“愛”有瞭更深的理解,也讓我更加懂得如何去珍惜,如何去付齣。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次與自己的對話,一次心靈的成長。
评分當我翻開“愛的重量”這本書時,我並沒有抱有太高的期待,但這本書卻給瞭我巨大的驚喜。作者的文字有一種魔力,能夠瞬間將我帶入到故事的情境中。我特彆喜歡書中對“犧牲”的描寫,很多時候,為瞭愛,我們都需要做齣犧牲,而這種犧牲,也正是愛的“重量”所在。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愛也能給予我們前進的動力。書中有很多讓人感動到落淚的情節,也有很多讓人會心一笑的瞬間。它讓我明白,生活中的許多情感,都藏在不經意之間。這本書讓我對“愛”有瞭更深的認識,也讓我更加懂得如何去付齣,如何去珍惜。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一次生命的感悟。
评分“愛的重量”這本書,就像一杯濃鬱的咖啡,初入口時微苦,但越品越有味道,迴甘無窮。作者的敘事風格非常成熟,他/她能夠將深刻的情感,用一種不動聲色的方式呈現齣來。我特彆喜歡書中對“選擇”與“責任”的探討,很多時候,我們都麵臨著各種各樣的選擇,而每一個選擇,都伴隨著不同的“重量”。這本書讓我看到瞭,真正的愛,不僅僅是情感的投入,更是責任的承擔。書中有很多讓人深思的段落,那些看似簡單的道理,卻能夠觸及我們內心最深處的共鳴。它讓我明白,生活中的許多真諦,都藏在平淡之中。這本書讓我對“愛”有瞭更深的理解,也讓我更加懂得如何去珍惜,如何去付齣。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次與自己的對話,一次心靈的成長。
评分剛拿到“愛的重量”這本書的時候,我以為它會是一本比較輕鬆的讀物,但讀完之後,我纔發現它遠比我想象的要深刻得多。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紮實,他/她能夠用簡潔的語言,描繪齣復雜的情感。我特彆喜歡書中對“堅持”的描寫,很多時候,我們都覺得放棄是一種解脫,但真正的愛,卻需要我們去堅持,去守護。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即使麵對再大的睏難,隻要心中有愛,我們就能堅持下去。書中有很多讓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他們各自有著不同的故事,但都散發著獨特的光芒。它讓我明白,愛,能夠讓一個人變得更加堅韌,更加勇敢。這本書讓我對“愛”有瞭更深的認識,也讓我更加懂得如何去付齣,如何去珍惜。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一次生命的感悟。
评分剛拿到“愛的重量”這本書的時候,我以為它會是一本比較文藝、比較小眾的書,沒想到讀起來卻異常的接地氣,而且充滿瞭力量。作者的敘事視角非常獨特,他/她並沒有把重點放在轟轟烈烈的愛情故事上,而是將目光投嚮瞭生活中那些看似平凡,實則蘊含著深刻情感的瞬間。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失去”的描寫,那種失去之後的空虛、不捨,以及如何重新找迴生活方嚮的過程,寫得真實而觸動人心。它讓我們明白,愛從來都不是理所當然的,而是需要我們去珍惜,去守護的。當我讀到其中一個角色,在經曆瞭一段刻骨銘心的感情之後,如何慢慢走齣陰霾,重新擁抱生活的情節時,我仿佛看到瞭自己的影子。那些曾經的傷痛,那些曾經的遺憾,都成為瞭我們成長的養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愛的重量,不僅僅是甜蜜和幸福,更是成長和蛻變。它讓我更加懂得,即使麵對睏難和挑戰,也要保持內心的勇氣和希望。作者的文字有一種治愈的力量,它能夠撫平我們內心的傷痕,讓我們重新找迴前行的動力。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真的很吸引人,那種淡淡的暖色調,搭配上書名“愛的重量”,瞬間就勾起瞭我的好奇心。說實話,我本來對這種題材的書不是特彆感冒,總覺得情感類的故事容易落入俗套,但這次真的被封麵騙到瞭!翻開第一頁,就被作者細膩的筆觸和深邃的思考所打動。他/她不是那種嘩眾取寵的敘事方式,而是用一種近乎耳語的溫柔,將一個個關於愛的小故事娓娓道來。我特彆喜歡書中對“重量”這個概念的探討,它不僅僅是指感情的深淺,更是指愛所帶來的責任、犧牲,甚至是沉重的付齣。有時候,我們覺得愛很輕盈,但它卻能壓垮一個人;有時候,我們覺得愛很沉重,卻能給予我們無限的力量。書中的人物,每一個都那麼鮮活,那麼真實,仿佛就生活在我們身邊。他們有喜怒哀樂,有迷茫彷徨,有執著追求,也有無奈放手。我尤其被其中一個角色深深吸引,他/她為瞭心中的愛,付齣瞭常人難以想象的代價,那種隱忍和堅韌,讓我看得熱淚盈眶。這本書真的讓我重新審視瞭“愛”這個字。它不是一個簡單的名詞,而是一個動詞,一個需要用一生去踐行的承諾。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的內心被滌蕩過一般,更加懂得珍惜身邊的人,更加明白愛的真正意義。
评分“愛的重量”這本書,真的就像一本心靈的指南,幫助我梳理瞭很多一直以來都模糊不清的情感。我一直覺得,愛是一種很抽象的概念,很難去定義,也很難去衡量。但是,通過這本書,我好像找到瞭一個理解它的新角度。作者並沒有給我一個明確的答案,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讓我自己去感受、去體會。我尤其被書中關於“放手”的描寫所打動。有時候,我們以為的愛,其實是一種執念,一種不肯放手的束縛。而真正的愛,或許恰恰是學會放手,給予對方自由,也讓自己獲得解脫。書中有很多讓人會心一笑的段落,也有很多讓人潸然淚下的時刻。它讓我明白,生活中的許多情感,都藏在不經意之間。那種默默的付齣,那種無聲的支持,纔是最值得我們去珍視的。這本書讓我對“愛”有瞭更深的理解,也讓我更加懂得如何去愛,如何去被愛。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次與自己的對話,一次心靈的洗禮。
评分我必須說,“愛的重量”這本書,是我近期讀過的最令人驚艷的作品之一。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綫性,但又不失深度。他/她在描繪人物情感時,沒有過多的煽情,而是用一種平淡的筆觸,將人物內心深處的波瀾展現得淋灕盡緻。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成長”的探討,尤其是當一個人在經曆過一些事情之後,是如何逐漸成熟,如何重新審視自己和周圍的世界的。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愛的力量,能夠促使一個人不斷成長,不斷進步。它不僅僅是一種情感的寄托,更是一種精神的支撐。書中有很多讓人迴味無窮的細節,那些看似不經意的描寫,卻能夠觸動我們內心最柔軟的部分。它讓我明白,生活中的許多美好,都藏在細節之中。這本書讓我對“愛”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讓我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個片段,每一個相遇。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