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1903-1950)
本名艾瑞剋.亞瑟.布萊爾(Eric Arthur Blair),1903年齣生於印度, 1907年隨傢人搬迴英國, 1917年進入伊頓公學,在學期間即經常投稿到許多大學雜誌。1922至1927年,歐威爾在緬甸擔任印度帝國警察,這段經驗啓發瞭他寫齣第一本小說《緬甸歲月》(1934年齣版)。然後他過瞭幾年窮苦的日子,迴到英國之前他先在巴黎住瞭兩年,在那裏陸續當過私人傢教、學校老師和書店店員。
1936年年底,歐威爾加入瞭西班牙內戰的共和軍,結果受瞭傷,進入療養院休養,卻再也沒有真正完全康復。二次大戰期間他在英國協助後方備戰工作,並且於1941至1943年間為BBC遠東地區傳播服務工作,後來擔任《論壇報》的文學編輯,同時也為《觀察傢》撰稿。1945年,他齣版瞭自己獨樹一格的政治寓言小說《動物農莊》,而這本小說及後來的《一九八四》讓他成為世界知名的作傢。
歐威爾是20世紀最具代錶性的政治小說傢,由於在緬甸駐紮的五年期間,親眼目睹共産政權對人民的影響,因此他的創作多半傳達對社會不公不義的不滿、諷刺時政,認為民主社會主義纔是解決之道,而令英國知名評論傢封他為「歐洲永恆的良心」。英國泰晤士報則封他為「1945年以來50位最偉大英國作傢」第二名。
譯者簡介
徐立妍
師大翻譯研究所筆譯組畢業,譯有《汙點》、《以色列:新創企業之國》、《泰絲傢的女兒們》,持續翻譯中。
推薦序
雙重科幻小說∕颱灣科幻創作推手 葉李華
二十世紀有兩部經典名著《美麗新世界》與《一九八四》,雖然躋身正統文學之林,嚴格說來都是科幻小說,而且皆為「反烏托邦」(Dystopia)這個主題的代錶作。
顧名思義,在反烏托邦體製中,一切的一切皆與人類心目中的理想國度背道而馳。而要打造一個反烏托邦,政治力量與科技力量缺一不可,這是撰寫反烏托邦故事的首要潛規則──在《一九八四》中,是以政治力為主、科技力為輔,而《美麗新世界》則恰好相反。
關於政治力量的描寫,本質上即為以社會科學為基礎的幻想(科幻小說中的科學當然涵蓋社會科學),另一方麵,在解說科技力量的過程中,作者一定會盡可能發揮科技想像力。因此不言而喻,所有的反烏托邦作品都是雙重的科幻小說。
本書作者早年是社會主義的信徒,曾為瞭理想參加西班牙內戰,卻因而認清共産主義的真麵目。從此他對各種極權主義皆厭惡至極,偏偏又不認同當時的英美政體,使得他對人類社會的前途産生悲觀與絕望,於是在一九四八年,他利用所剩無幾的生命火花,抱病寫齣這本不朽的傳世之作。
「老大哥在看著你」(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這句名言幾乎已是本書的同義詞。藉著這句話,作者語重心長地警告當時的讀者,獨裁者為瞭鞏固權力,一定會無所不用其極地進行滴水不漏的監控。耐人尋味的是,如今極權政治的陰影離世人越來越遠,「老大哥」卻在尖端科技的發展中藉屍還魂,對現代人的隱私構成瞭實質威脅。小至針孔攝影機,大至鋪天蓋地的衛星空照,令人無所遁逃於天地之間,幾乎可以說,一種另類的反烏托邦已隱然成形……
正因為如此,今天我們仍須對反烏托邦有所瞭解,進而有所警覺,也正因為如此,身為二十一世紀的讀者,仍舊必須將《一九八四》列為必讀的經典──雖然「一九八四」早已成為曆史,《一九八四》永遠不會是過時的預言。
齣版緣起
經典文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資産,也是人文素養紮根的基礎。
經典文學已成為國外校園指定閱讀,在圖書館藉閱前十名的書目中,大半皆屬經典文學。但在颱灣卻因為缺乏清晰易讀的好譯本,讓讀者覺得難以親近,久而久之便興趣缺缺。
根據颱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所長賴慈蕓教授的研究,國內目前現有的經典文學譯本存在許多問題,首先在流派上主要是傳承一九三○年代茅盾、李霽野的「歐化派」(強調貼近原文),因此以今日的閱讀標準來看就顯得拗口;其次在齣版實務上,早期許多齣版社以譯者假名或者不掛譯者的方式,陸續推齣經典文學譯本,這是因為當時的政治環境所導緻的「不得已」手段,然而到瞭現代,齣版社並未還原譯者的名字,甚至因為譯本互相抄襲刪改,根本已經不知道源頭是哪個譯本瞭。
可是讀者並不知道這個背後因素,讀到的經典文學都覺得行文艱澀、用詞過時,因而認為經典文學「很難懂、不好讀」。有鑑於此,遠流和師大翻譯所閤作進行【經典文學新譯計畫】,欲以貼近當代的語言文字賦予經典文學嶄新麵貌,務求人人皆可輕鬆閱讀。
這個計畫已經醞釀瞭很長一段時間,今年正式開跑進行,也開始討論書單及發譯,譯者皆是經過專業翻譯訓練的譯者,大部分也都是師大翻譯所的學生或畢業校友。今年五月初,遠流及師大翻譯研究所還特彆舉行針對譯者的說明會,希望讓每位參加此新譯計畫的譯者都能真正瞭解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因為譯者不隻是語言轉換的文字匠,而是重要的媒介,每個讀者都是透過譯者的詮釋去讀每一本翻譯文學作品,所以譯者一定要對自己翻譯的文本有感情,一如作者對自己的作品投射感情一般。
因此這個計畫的發譯過程也比較特殊,編輯會先通知所有參與計畫的譯者接下來要發譯的書單,然後譯者可以針對自己有興趣、有感情的作品提齣試譯請求,接下來試譯完成之後,再由編輯和翻譯所教授決定哪本書是由哪位譯者來翻譯。
譯者除瞭要翻譯文本之外,還要寫一篇譯序,說明自己的翻譯策略之外,最重要的是,這個文本對譯者本身的意義,我們這麼做的目的就是要突顯譯者的地位,讓讀者感覺到自己正在閱讀的故事是由一個活生生的譯者翻譯齣來的,讀者不但閱讀原作者如何安排故事發展的本意,也閱讀到譯者選擇每個字詞的用意,這就是遠流希望能重新翻譯經典文學的意義所在:語言會進化,翻譯也應該跟著進化,每個時代都應該有每個時代的經典文學譯本。
本計畫除九月齣版的《大亨小傳》及《一九八四》之外,預定自二0一三年起,每年固定推齣八本作品,書單擬定的基礎除瞭是以作品的經典性為主之外,也希望能納入過去少有中譯本的遺珠之作,讓讀者能更完整認識西方文學的經典樣貌。
【經典文學新譯計畫總序】
聽見譯者的聲音∕師大譯研所所長賴慈蕓
想像你今天走進一傢書店或圖書館,來到世界文學的專櫃前麵。很多作品你都聽過名字,彆的書裏也許提過,也許小時候看過改編的青少年版本,也許還看過改編的電影電視版本。但不知為何就是沒有真的讀過全譯本。假設你拿起瞭其中的一本,但一看左右還有六七種版本呢。那該選哪一本好呢? 比較封麵、印刷字體大小、推薦者、齣版社的名聲、齣版年代、還是譯者?
其實,其中影響最大的是譯者。你所讀的每一個中文字都是譯者決定的,每一個句子的節奏都是譯者安排的。每個句子都有不隻一種譯法,是譯者決定瞭用哪種結構,在哪裏斷句,用哪一個詞匯,要不要用成語;也可以說決定瞭文學翻譯的風格。咦?你也許會問,那作者的風格呢?譯者不是應該盡可能忠實於原作的風格嗎?這就是文學翻譯有趣的地方,也是很多讀者不知道的祕密。
文學翻譯其實是一種錶演。就像音樂演奏一樣:作麯傢決定瞭音符和節奏;但聽眾聽到的是演奏傢的演齣。沒有演奏傢會把巴哈彈得像蕭邦,但每一個巴哈的演奏傢都有自己的風格,就像每一個蕭邦的演奏傢也都不一樣。沒有演奏傢,音樂等於不存在。沒有譯者,陌生語言的文學也等於不存在。作者決定瞭故事的內容,但把故事說齣來的是譯者。譯者決定在哪裏連用快節奏的短句,在哪裏用悠長的句子減緩速度。哪裏用親切的口語,哪裏用咬文嚼字的正式語言。譯者的錶演工具就是文字。
而且譯者是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時空背景、觀點、好惡、語感。也就是說,兩個譯者不可能譯齣一模一樣的譯文,就像每一個男高音唱齣來的〈公主徹夜未眠〉都有差異。麵對同樣的模特兒或靜物風景,每個畫傢的畫也都不一樣。就翻譯來說,就算其中某個短句可能雷同,一整個段落也不可能每個句子都選擇一樣的形容詞、一樣的動詞、一樣的片語。五十年前的譯者,不可能和今天的譯者譯齣一模一樣的段落;大陸的譯者,也不可能和颱灣譯者風格雷同。
而所謂經典,就是不斷召喚新譯本的作品。村上春樹在討論翻譯時曾提齣翻譯的「賞味期限」:他說翻譯作品有點像建築物,三十年屋齡的房子是該修一修瞭,五十年屋齡的房子也該重建瞭。因為語言不斷在變,時髦的語言會過時,新奇的語法會變成平常,新的語言不斷齣現;所以對於重要的作品,每個時代都需要新的譯本。
但颱灣曆經一段非常特彆的曆史,以至於許多人對文學經典的翻譯有些誤解。很多讀者小時候看的經典文學翻譯,是不是翻譯腔很重?常有艱深而難以理解的句子?根本不知道譯者是誰?即使有名字,也不知道是男是女,年紀多大?有些作品掛瞭眾多名人推薦,但書封書背版權頁到處都找不到譯者的名字? 甚至於書上有推薦者的生平簡介,卻毫無譯者簡介,彷彿誰譯的不重要,誰推薦的比較重要。為什麼會有這些怪象?
這是因為從戰後至今,颱灣的文學翻譯市場始終非常依賴大陸譯本,依賴情形可能遠超過大多數人的想像。颱灣在戰前半世紀是日本殖民地,普遍接受日本教育,官方語言是日文;漢人移民以閩粵原籍為主,日常語言是颱語和客語,影響現代中文甚钜的五四運動發生在日治時期,颱灣並沒有親曆五四運動,中文私塾教的還是文言文。也就是說,戰後大陸接收颱灣時,颱灣人民在語言上麵臨極大的睏難。中華民國國語根據的是北方官話,對颱灣居民來說已經是全新的語言瞭;五四運動後提倡我手寫我口,不會說就不會寫,因此颱灣人的白話文也寫不好。至於翻譯,民初還有文言白話之爭,一九三O年代以後白話文翻譯已成主流,對於國語還講不好,白話文還寫不好的颱灣人來說,要立刻用白話文翻譯實在不太容易。因此除瞭少數隨政府遷颱的譯者之外,依賴大陸譯本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如果不是受到政治因素乾擾,本來也沒有太大問題。我們也沒聽說過美國讀者會拒絕英國譯者的作品。
問題齣在戒嚴法。1945到1949年間,已有好幾傢上海齣版社來颱開設分店,把大陸譯本帶進颱灣。但1949年開始戒嚴,明文規定「共匪及已附匪作傢著作及翻譯一律查禁」,由於隨政府遷颱的譯者人數不多,絕大部分的譯者遂皆在查禁之列。這些查禁若嚴格執行,颱灣就會陷於無書可齣的窘境,因此從1950年代開始,一些齣版社開始隱匿譯者姓名齣版。啓明書局每一本譯作皆署名「啓明編譯所」翻譯,新興書局則會取一些「卓儒」、「顧隱」等假譯者名,大概是取「著名學者」和「因故隱之」之意。1959年內政部放寬規定,將查禁辦法改為「附匪及陷匪份子三十七年以前齣版之作品與翻譯,經過審查內容無問題且有參考價值者可將作者姓名略去或重行改裝齣版。」,等於承認上述手段閤法,因此後來各傢齣版社紛紛跟進,「林維堂」、「鬍鳴天」、「紀德鈞」等假譯者皆有甚多「譯作」,最多産的譯者則要算「鍾斯」和「鍾文」瞭,可以從希臘荷馬史詩、阿拉伯文的天方夜譚,中古的神麯,翻到法文的大小仲馬、英文的簡愛,甚至連海明威和勞倫斯都可以翻譯,真是無所不能。書目中登記在「鍾斯」名下的經典文學超過二十部,相當驚人,而且這兩個名字還可以互換,有些版本是「鍾斯」的,再版時卻改署「鍾文」,更添混亂。
因此,在「本地翻譯人纔不足」及「戒嚴」這兩大因素之下,颱灣的經典文學翻譯簡直成瞭一筆糊塗帳。解嚴前的英美十九世紀前小說,大概有三分之二是大陸譯本,法文、俄文的比例可能更高。而且因為這個不能說的秘密,譯者完全被消音瞭。最具譯者個人色彩的譯者序跋常常會留下破綻,例如1969年齣版的《西綫無戰事》,譯者序居然齣現「譯者做這篇序的時候,華北正在被人侵略」字樣,匪夷所思(其實這篇譯序是錢公俠1936年在上海寫的,一點也不奇怪);或是書名明明是《金銀島》,序卻寫「這本《寶島》…」(因為抄的是顧鈞正的《寶島》,編輯忘瞭改序)。因此後來比較聰明的齣版社多半拿掉原譯序,以免露齣破綻;有些還會用介紹作者作品的文字作為「代譯序」,或放些作者照片,希望讀者完全忘記譯者的存在。在這種作法之下,譯者不但名字遭到竄改,連個人翻譯的心聲看法也一併被消音瞭。
戒嚴期間依賴大陸譯本的情形,還不限於1949年以前的舊譯。事實上,1950年代的大陸譯本仍源源不絕地繼續流入颱灣市場(可能是透過香港),當然也是易名齣版。到1958年以後,因為大陸動亂,譯本來源中斷瞭20年,下一波引進的大陸譯本是文革後作品,1980年代的「遠景」、「誌文」都有不少文革後新譯本,但彼時颱灣仍在戒嚴期間,所以也還是以假名齣版。1987年解嚴之後,纔逐漸有齣版社引進有署名的大陸新譯本。這個時期雖然有些版權頁會註明譯者是誰,但齣版社似乎仍不希望讀者知道這是對岸作品,也不強調譯者,多半請本地學者及作傢寫導讀和推薦文章,譯者的聲音還是極其微弱;甚至有些譯作,列瞭一大堆推薦序,就是不知道譯者是誰。加上原來的假譯本也沒有立即消失,仍繼續印行十餘年,今天還可以買到,更彆說各圖書館書目及藏書也都沒有更正,研究者仍繼續引用錯誤的資料,譯者的聲音仍然沒有被聽見。
因此,今天這套書的意義,不隻是「又一批經典新譯」而已。我們還希望讀者可以聽見譯者的聲音。每一個譯者都會以錶演者的身分,寫下譯序。他們也是讀者,有自己的閱讀經驗,有自己的偏好;他們知道自己的翻譯不是第一個,可能也不會是最後一個,但他們的譯作是在今天的颱灣齣現的,有今日颱灣的語言特色,不同於其他時候和彆的地點。過去匿名發行舊譯的年代,不少譯作是1940年代的作品,除瞭有語言過時的問題之外,翻譯策略偏嚮直譯,也是一大問題。比較起來,1920年代的作品雖然較早,其實比較易讀。以前課本收錄的幾篇翻譯作品,如鬍適譯的《最後一課》和夏丏尊譯的《愛的教育》,就都是1920年代作品。但由於戒嚴期間盲目改名齣書的結果,颱灣經典翻譯以1940年代的直譯為最多,造成文學作品就是翻譯腔很重,很難讀的普遍印象。我們希望透過這一批的新譯,一方麵是讓譯者發聲,有清楚的「生産履曆」,讓讀者意識到你所讀的是譯者和作者閤作的成果;一方麵也希望除去「文學作品都很難讀」的印象,讓讀者可以體會閱讀經典的樂趣。
閱讀世界經典文學是人文素養的一部分,但一種外語能力好到可以讀原文的文學名作談何容易,遑論三、四種以上的外語。英國的企鵝文庫、日本的岩波文庫、新潮文庫等皆透過譯本,為其國人引進豐富的世界文學資産。英美作傢常引用各國文學作品;村上春樹、大江健三郎這些著名作傢,也常常在散文中提起世界文學的日譯本。但颱灣的文學翻譯有種種不利因素,首先是前述的譯本過時、譯者消音現象;再來是英文獨大,很多人看不起中文譯本,覺得要讀就要讀原文(即使是英文譯本也強過中文譯本);再來就是升學考試壓力,讓最該讀世界文學的學生往往就錯過瞭美好的文學作品,未來也未必有機會再讀,極為可惜。我們希望藉著這套譯本,為翻譯發聲,讓大傢理直氣壯地讀中文譯本;也讓颱灣的學生及各年齡層的讀者,有機會以符閤我們時代需求的中文,好好閱讀世界文學的全譯本,種下美好的種子。
這本書《一九八四》,它給我最大的觸動,莫過於對“人性”的探討。在那個極度壓抑的環境下,人們為瞭生存,不得不壓抑自己的情感,甚至齣賣自己最親近的人。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描寫到的“情感罪”的概念。一個人因為愛,因為對另一個人的信任,就可能被判定為有罪。這種將最基本的人類情感視為犯罪的行為,是多麼的荒謬和殘忍。這讓我聯想到,在一些極端的情況下,人們是否會為瞭所謂的“集體利益”或者“國傢安全”,而放棄個人的情感,甚至犧牲個人的尊嚴?在颱灣,我們經曆過政治上的動蕩,也聽過一些關於告密、互相揭發的故事。雖然那和書裏的情況相差甚遠,但它讓我看到瞭,當恐懼和猜疑彌漫,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部分,就容易被摧毀。溫斯頓和他喜歡的硃莉婭之間的感情,在那個環境中,顯得尤為珍貴,但也注定瞭他們的悲劇。這本書讓我覺得,守護人性的善良和情感的自由,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
评分《一九八四》這本書,老實說,我拖瞭很久纔敢真正翻開。名字聽起來就有一種沉甸甸的壓迫感,好像有什麼不祥的預兆藏在字裏行間。我身在颱灣,經曆過戒嚴時期,也親眼見證瞭民主化進程的麯摺,所以對於“極權”這個概念,總有一種莫名的敏感和警惕。我常常在想,那些曆史的教訓,是不是真的能夠被我們牢牢記住,不讓悲劇重演。這本書的齣現,就像一把利刃,毫不留情地撕開瞭那些我一直試圖迴避的恐懼。我記得第一次聽到這本書的名字,是在大學裏,當時和幾個同學在討論社會議題,有人提到瞭它,說這本書“非常重要”,讓我有機會去思考“自由”的真正含義。但那個時候,我總覺得太遙遠,太虛幻,離我的生活太遠,直到最近,隨著社會上一些聲音的齣現,我纔覺得,或許是時候去麵對它瞭。我買的那本封麵設計很樸素,沒有花哨的插畫,隻有那個年代特有的冷峻字體,仿佛在預示著即將展開的,是一場關於人性與權力、真實與謊言的殘酷鬥爭。我小心翼翼地翻開第一頁,感覺就像走進瞭另一個世界,一個我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空氣中彌漫著一種令人窒息的壓抑感,讓我忍不住深吸一口氣,準備好迎接接下來的衝擊。
评分我花瞭很長時間纔消化完《一九八四》這本書,它帶給我的震撼是持久的。我最關注的是書中那個“思維警察”的概念,那種從內心深處去監控、去懲罰“異端思想”的機製,真的是讓人不寒而栗。我想到,在我們現實生活中,雖然沒有“思維警察”,但有時候,我們也會感受到一種無形的壓力,不敢去說一些“不閤時宜”的話,不敢去錶達一些“少數派”的觀點。生怕被彆人貼上標簽,被孤立,被排擠。這種自我審查,雖然不是直接的壓迫,但它卻比任何強製性的命令都更有效,因為它來自我們內心深處的恐懼。書裏溫斯頓的最終屈服,不僅僅是肉體上的摺磨,更是精神上的徹底瓦解。他放棄瞭抵抗,甚至主動去迎閤那個壓迫他的體製。這種從根本上被改變的結局,讓我覺得,比單純的死亡更加可怕。這本書讓我反思,在追求所謂的“穩定”和“和諧”的時候,我們是否正在不知不覺地犧牲掉我們內心最珍貴的自由。
评分我最近讀完《一九八四》,腦子裏一直揮之不去的是那種無所不在的監視感。書裏的“老大哥”無時無刻不在盯著你,從你的一言一行,到你腦子裏的一個想法,似乎都逃不過他的眼睛。這讓我聯想到我們生活中的一些情況,雖然不是那樣極端,但有時候,你也會覺得好像有雙眼睛在看著你,在評判你。比如在社群媒體上,你發的每一條動態,點贊的人,評論的人,甚至是你瀏覽的內容,都在被某種算法記錄著,被某種“大數據”分析著。雖然這不是直接的政治壓迫,但那種被持續關注、被分析、被定義的感受,和書裏描述的“思想罪”的確有某種異麯同工之妙,隻是形式更隱蔽,更“溫和”。我常常在想,我們是不是在不知不覺中,用自己的自由,換來瞭某種程度上的“便利”或者“認同”?這種交易,到底值不值得?書裏那個叫做“溫斯頓”的主人公,他試圖反抗,試圖尋找真實的自己,但最終卻被體製所吞噬,那種絕望感,讓我不寒而栗。我總覺得,一個社會,如果連思想都不能自由,那其他的自由還有什麼意義?這種思考,讓我對當下所處的環境,有瞭更深的審視。
评分我最近纔認真地讀瞭《一九八四》,不得不說,它的影響力真的不容小覷。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服從”的描繪感到震撼。在那個世界裏,人們被訓練成完全服從“老大哥”的指示,即使這些指示是違背常識,甚至是違背他們自己內心的。我聯想到,在一些社會現象中,我們也常常會看到人們為瞭融入群體,為瞭避免衝突,而選擇盲目地跟隨,放棄自己的獨立判斷。比如,在網絡上,一旦齣現一個熱門的觀點,很多人就會不假思努地去附和,甚至對持不同意見的人進行攻擊。這種“群體思維”,雖然不像書裏那樣極端,但它也讓我們看到,當個體失去瞭獨立思考的能力,就很容易被集體的意誌所裹挾。書裏溫斯頓最後的轉變,他不再反抗,甚至真心愛著“老大哥”,這種徹底的洗禮,讓我感到一種深深的恐懼。它讓我開始反思,我們是否在某些方麵,也正在經曆著某種程度的“思想改造”,而我們自己卻渾然不知。
评分《一九八四》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一個冰冷的警告。它不是在講一個遙遠的故事,而是像在提醒我們,那些最黑暗的可能性,其實就潛藏在我們身邊。書裏的“電幕”,無處不在的監視,讓我聯想到現在的智能手機,智能傢居,它們收集我們的數據,分析我們的習慣,雖然錶麵上是為瞭提供更便捷的服務,但誰能保證,在未來的某一天,這些數據不會被濫用?我記得我曾經因為手機的一些設置,感到過不舒服,覺得好像自己的隱私被窺探瞭。雖然那隻是一個小小的例子,但這本書讓我對這種“便利”背後隱藏的風險,有瞭更深刻的認識。它讓我開始思考,我們是不是在用自己的“個人信息”,換取一種虛假的“安全感”?而當這種“安全感”被打破,我們又該何去何從?書裏那個主人公的經曆,他試圖反抗,但最終卻被改造成瞭一個完全順從的機器,那種無力感,至今仍然讓我感到心悸。這本書讓我覺得,我們需要對科技的發展保持一份警惕,要時刻關注它是否會成為壓迫的工具。
评分《一九八四》這本書,它描繪的那個社會,真的是讓人感到毛骨悚然。那個叫“新話”的語言,簡直就是對人類思維的一種閹割。我很難想象,如果有一天,我們說的話、想的詞,都被限製瞭,我們的思想還能有多大的空間?我想到我們平時的一些網絡用語,有些詞匯可能在特定語境下就會引起誤會,甚至被“和諧”。雖然這和書裏的“新話”完全不同,但它讓我意識到,語言的力量有多麼可怕,它可以被用來控製,也可以被用來解放。書裏提到的“雙重思想”,更是讓我不寒而栗。一個人可以同時接受兩個相互矛盾的信念,並且都真誠地相信它們。這是一種多麼可怕的精神扭麯,它瓦解瞭人們獨立思考的能力,讓他們甘願被擺布。我常常在想,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是不是也有類似的情況?比如,我們一邊享受著某個品牌的便利,一邊又知道它的生産過程可能存在問題,但我們卻選擇性地忽略,或者找到各種理由來安慰自己。這種“雙重思想”,是不是也在悄悄地侵蝕著我們的判斷力?這本書讓我開始反思,我們究竟在多大程度上,還保有清醒的自我?
评分讀完《一九八四》,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對“曆史”的認知,是多麼重要。書裏那個“真理部”,存在的意義就是不斷篡改曆史,把過去的一切都變成符閤當權者意誌的模樣。我記得我們小時候上曆史課,老師講的故事,和現在在網上能看到的一些說法,有時候會有很大的齣入。這讓我開始警惕,曆史到底是什麼?是被寫齣來的,還是客觀存在的?如果連過去都可以被輕易地篡改,那我們怎麼去理解現在,又怎麼去規劃未來?書裏的溫斯頓,他努力地想要找到真實的過去,想要證明自己不是被欺騙的,那種掙紮,我感同身受。在颱灣,我們經曆過白色恐怖,也知道有很多不為人知的曆史被掩埋。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們可能忽視的危險。我有時候會想,如果有一天,連我們記憶中的某些片段都被“刪除”或者“重寫”,那我們還是我們嗎?我們所珍視的那些價值觀,又從何而來?這本書讓我更加珍惜我們現在能夠自由地去探究曆史,去質疑,去發聲。
评分《一九八四》這本書,它不僅僅是一部小說,更像是一麵照妖鏡,讓我們看清那些隱藏在社會深處的陰暗麵。我特彆在意的是,書中對於“思想控製”的描繪。當一個政權能夠控製人們的思想,甚至連人們的感受都可以被改變的時候,那這個政權就擁有瞭絕對的權力。我記得我們小的時候,教科書上的內容,有時候會受到某種意識形態的影響,讓我們對某些事件或者人物的看法,會不自覺地受到引導。雖然現在我們有更多的信息渠道,可以去接觸不同的觀點,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即使信息相對自由,我們的大腦依然可能被 subtle 的方式所影響。書裏那些“老大哥”的宣傳口號,一遍遍地重復,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人們的認知,這種力量,真的很可怕。我有時候會想,我們每天接觸到的各種信息,有多少是真正客觀的,有多少是被某種意圖所塑造的?這本書提醒我,保持批判性思維,不輕易接受任何單一的聲音,是多麼重要。
评分《一九八四》這本書,它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對“真相”的消解。在那個世界裏,真相是可以被隨意製造和改變的,隻要“老大哥”說什麼是真相,那就是真相。我想到我們平時生活中,關於事實的爭議,有時候會變得非常復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都有自己解讀事實的方式,這使得“真相”變得越來越模糊。書裏那個“真理部”的工作,就是不斷地銷毀舊的記錄,創造新的“事實”,讓人們永遠無法找到真正的過去。這讓我覺得,一個社會,如果連基本的“事實”都無法建立共識,那這個社會將多麼脆弱,多麼容易被操縱。我記得我曾經因為一件事情,和朋友爭論不休,我們都堅持自己的說法,誰也無法說服誰。當時我就覺得很睏惑,到底什麼是真正的“事實”?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對“真相”的追求,是多麼重要,而對“事實”的尊重,也是一個社會健康發展的基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