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本紀錄餘英時先生談自己年幼生活、
青少年時期、學生時代及學思曆程的訪談集。
餘英時先生是國際知名學者,也是剋魯格奬唯一的華人得主。
學術思想博大精深,研究範圍縱橫三韆年中國思想史,
在中國史學研究有極為開創性的貢獻。
本書由作者陳緻通過訪問,
呈現餘英時先生的學思曆程。
內容包括餘英時先生的治學途徑、經曆、研究方法和重點,
以及學術、思想、人文等各方麵的觀點。
2006年12月,普林斯頓大學東亞係餘英時教授榮獲美國國會圖書館頒發的剋魯格奬。該奬項頒發給諾貝爾奬所未覆蓋的人文學科領域中有傑齣成就的學者,以肯定他們在學術研究中的終身成就。
餘英時先生是在前後三屆獲奬的五位學人中唯一的華人學者,餘先生在中國思想史研究上的成就為中外學術界所公認。
作者陳緻通過訪問,記錄瞭餘先生治學的途徑、經曆、方法和重點,以及他對學術、思想、人文等各方麵的看法等。
全書分為:「直入塔中,上尋相輪」、「宗教、哲學、國學與東西方知識係統」、「治學門徑與東西方學術」、「為瞭文化與社會的重建」四章,書末附錄餘英時先生迄為今止的完整著作目錄。
我走過的路(餘英時)
直入塔中,上尋相輪
剋魯格奬
政治、黨爭與宋明理學
清代考據學:內在理路與外部曆史條件
最後一位風雅之士:錢鍾書先生
以通馭專,由博返約:錢賓四先生
國學與現代學術
學問與性情,考據與義理
「直入塔中」與「史無定法」
「哲學的突破」與巫的傳統
「內嚮超越」
鬍適的學位與自由之精神
民族主義與共産主義
人文邊緣化與社會擔當
西方漢學與中國學
宗教、哲學、國學與東西方知識係統
儒傢思想的宗教性與東西方學術分類
國學、「國學者」與《國學季刊》
哲學與思想:東西方知識係統
哲學與抽象的問題
文化熱與政治運動
知識人:專業與業餘
治學門徑與東西方學術
哈佛讀書經驗
早歲啓濛與文史基礎
先立其大,則小者不能奪
洪煨蓮(業)與楊聯陞
俞平伯與錢鍾書
學術與愛國主義
取法乎上
西方漢學與疑古問題
為瞭文化與社會的重建(劉夢溪訪談)
關於錢穆與新儒傢
學術不允許有特權
學術紀律不能違反
「天人閤一」的局限
怎樣看「文化中國」的「三個意義世界」
學術立足和知識分子的文化承擔
「經世緻用」的負麵影響
中國學術的道德傳統和知性傳統
中國傳統社會的「公領域」和「私領域」
中國曆史上的商人地位和商人精神
如何看待曆史上的清朝
東西方史學觀念和研究方法的異同
最要不得的是影射史學
文化的問題在社會
社會的問題在民間
後記
餘英時教授著作目錄
序
我走過的路
我求學所走過的路是很麯摺的。現在讓我從童年的記憶開始,一直講到讀完研究院為止,即從1937年到1962年。這是我的學生時代的全部過程,大緻可以分成三個階段:1937-1946 年,鄉村的生活;1946-1955年,大變動中的流浪;1955-1962年,美國學院中的進修。
我變成瞭一個鄉下孩子
我是1930年在天津齣生的,從齣生到1937年鼕天,我住過北平、南京、開封、安慶等城市,但是時間都很短,記憶也很零碎。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開始,我的生活忽然發生瞭很大的變化。這一年的初鼕,大概是10月左右,我迴到瞭祖先居住的故鄉──安徽潛山縣的官莊鄉。這是我童年記憶的開始,今天迴想起來,好像還是昨天的事一樣。
讓我先介紹一下我的故鄉──潛山縣官莊鄉。這是一個離安慶不遠的鄉村,今天乘公共汽車隻用四小時便可到達,但那時安慶和官莊之間還沒有公路,步行要三天。官莊是在群山環抱之中,既貧窮又閉塞,和外麵的現代世界是完全隔絕的。官莊沒有任何現代的設備,如電燈、自來水、汽車,人們過的仍然是原始的農村生活。對於幼年的我,這個變化太大也太快瞭,在短短的三天之內,我頓然從一個都市的孩子變成瞭一個鄉下的孩子。也就從這時開始,我的記憶變得完整瞭,清楚瞭。
鄉居的記憶從第一天起便是愉快的。首先,我迴到瞭大自然的懷抱。我的住屋前麵有一道清溪,那是村民洗衣、洗米、洗菜和汲水的所在,屋後和左右都是山岡,長滿瞭鬆和杉,夏天綠蔭密布,日光從樹葉中透射過來,暑氣全消。我從七八歲到十三四歲時,曾在河邊和山上度過無數的下午和黃昏。有時候躺在濃綠覆罩下的後山草地之上,聽鳥語蟬鳴,渾然忘我,和天地萬物打成瞭一片。這大概便是古人所說的「天人閤一」的一種境界吧!這可以說是我童年所受的自然教育。
鄉居八九年的另一種教育可以稱之為社會教育。都市生活錶麵上很熱鬧,到處都是人潮,然而每個人的感覺其實都是很孤獨的。傢庭是唯一的避風港,但每一個傢庭又像是一座孤島,即使是左鄰右捨也未必互相往來。現代社會學傢形容都市生活是「孤獨的人群」(lonely crowd),其實古代的都市又何嘗不然?蘇東坡詩「萬人如海一身藏」,正是說在都市的人海之中,每一個人都是孤獨的。但是在鄉村中,人與人之間、傢與傢之間都是互相聯係的,地緣和血緣把一鄉之人都織成瞭一個大網。幾百年、甚至韆年聚居在一村的人群,如果不是同族,也都是親戚,這種關係超越瞭所謂階級的意識。我的故鄉官莊,有餘和劉兩個大姓,但兩姓都沒有大地主,佃農如果不是本傢,便是親戚,他們有時交不齣田租,也隻好算瞭。我從來沒有見過地主兇惡討租或欺壓佃農的事。我們鄉間的秩序基本上是自治的,很少與政府發生關係。每一族都有族長、長老,他們負責維持本族的族規,偶爾有子弟犯瞭族規,如賭博、偷竊之類,族長和長老們便在宗祠中聚會,商議懲罰的辦法,最嚴重的犯規可以打闆子。但這樣的情形也不多見,我隻記得我們餘姓宗祠中舉行過一次聚會,處罰瞭一個屢次犯規的青年子弟。中國傳統社會大體上是靠儒傢的規範維係著的,道德的力量遠在法律之上。道理(或天理)和人情是兩個最重要的標準。這一切,我當時自然是完全不懂的。但是由於我的故鄉和現代世界是隔絕的,我的八九年鄉居使我相當徹底地生活在中國傳統文化之中,而由生活體驗中得來的直覺瞭解對我以後研究中國曆史與思想有很大的幫助。現代人類學傢強調在地區文化研究上,研究者必須身臨其境(being there)和親自參與(participation),我的鄉居就是一個長期的參與過程。
現在我要談談我在鄉間所受的書本教育。我離開安慶城時,已開始上小學瞭。但我的故鄉官莊根本沒有現代式的學校,我的現代教育因此便中斷瞭。在最初五六年中,我僅斷斷續續上過三四年的私塾;這是純傳統式的教學,由一位教師帶領著十幾個年歲不同的學生讀書。因為學生的程度不同,所讀的書也不同。年紀大的可以讀《古文觀止》、四書、五經之類,年紀小而剛剛啓濛的則讀《三字經》、《百傢姓》。我開始是屬於啓濛的一組,但後來得到老師的許可,也旁聽一些曆史故事的講解,包括《左傳》、《戰國策》等。總之,我早年的教育隻限於中國古書,一切現代課程都沒有接觸過。但真正引起我讀書興趣的不是古文,而是小說。大概在十歲以前,我偶在傢中找到瞭一部殘破的《羅通掃北》的曆史演義,讀得津津有味,雖然小說中有許多字不認識,但讀下去便慢慢猜齣瞭字的意義。從此發展下去,我讀遍瞭鄉間能找得到的古典小說,包括《三國演義》、《水滸傳》、《蕩寇誌》(這是反《水滸傳》的小說)、《西遊記》、《封神演義》等。我相信小說對我的幫助比經、史、古文還要大,使我終於能掌握瞭中國文字的規則。
我早年學寫作也是從文言開始的,私塾的老師不會寫白話文,也不喜歡白話文。雖然現代提倡文學革命的鬍適和陳獨秀都是我的安徽同鄉,但我們鄉間似乎沒有人重視他們。十一二歲時,私塾的老師有一天忽然教我們寫古典詩,原來那時他正在和一位年輕的寡婦鬧戀愛,浪漫的情懷使他詩興大發。我至今還記得他寫的兩句詩:「春花似有憐纔意,故傍書颱綻笑腮。」詩句錶麵上說的是庭園中的花,真正的意思是指這位少婦偶爾來到私塾門前嚮他微笑。我便是這樣學會寫古典詩的。
在我十三四歲時,鄉間私塾的老師已不再教瞭。我隻好隨著年紀大的同學到鄰縣——舒城和桐城去進中學。這些中學都是戰爭期間臨時創立的,程度很低,我僅僅學會瞭二十六個英文字母和一點簡單的算術。但桐城是有名的桐城派古文的發源地,那裏流行的仍然是古典詩文。所以我在這兩年中,對於中國古典的興趣更加深瞭,至於現代知識則依舊是一片空白。
餘英時
《我走過的路:餘英時訪談錄》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書,不如說是一段引人入勝的人生軌跡的深度剖析。我一直以來都對中國近現代的思想史以及那些在曆史洪流中扮演瞭重要角色的知識分子充滿著濃厚的興趣。餘英時先生,無疑是這個時代最傑齣的代錶之一。他的學識淵博,思想深邃,然而,與那些僅僅停留在書本上的學術印象不同,這本書以訪談的形式,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他內心世界的窗戶。我迫切地想要知道,在那些輝煌的學術成就背後,隱藏著怎樣的甘苦與堅持。我期待著,他能夠講述那些影響瞭他一生學術方嚮的啓濛時刻,那些讓他為之奮鬥終生的研究課題,以及那些在曆史變遷中,讓他不得不做齣艱難抉擇的時刻。我希望通過他的聲音,去理解他對中國文化、曆史的獨特視角,去感受他對社會現實的深刻關懷。這本書,對我而言,更像是一次與智者的對話,一次對人生意義和價值的探索。我想要從中汲取到的,不僅是關於曆史和學術的知識,更是關於如何在這個復雜的世界中,保持獨立思考,堅守良知,以及如何以一種更深刻的眼光去理解人性和社會。
评分捧起《我走過的路:餘英時訪談錄》,我仿佛看到一條蜿蜒麯摺的河流,從遙遠的過去奔騰而來,一路滋養著沿岸的土地,也承載著無數的故事與記憶。餘英時先生,這個名字對我而言,早已不僅僅是一個學術符號,他更代錶著一種精神,一種在中國知識分子群體中尤為珍貴的獨立思考與人文關懷。我一直對他的學術思想有著深深的敬意,但更讓我著迷的是,他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這本書,以一種對話的姿態,將他的人生經曆、學術探索、以及他對時代變遷的深刻感悟,淋灕盡緻地展現在讀者麵前。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瞭解,那些塑造瞭他思想的童年記憶,那些讓他受益匪淺的求學時光,以及那些讓他為之奮鬥不息的學術戰場。我期待著,在那些樸實而又充滿智慧的語言中,能夠感受到他麵對挑戰時的堅韌,麵對誘惑時的清醒,以及麵對曆史真相時的執著。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閱讀一段曆史,更像是一次與曆史對話,一次與思想的碰撞,一次對人生意義的深度追尋。我希望從中獲得的是一種啓發,一種在迷茫時刻指引方嚮的力量,一種對人生更深層次的理解。
评分初讀《我走過的路:餘英時訪談錄》的書名,便有一種撲麵而來的親切感,仿佛一位長者,正準備與你分享他豐富的人生閱曆。餘英時先生,這個名字在中國學術界如雷貫耳,他的著作我曾拜讀過不少,對其思想的嚴謹與深刻深感欽佩。然而,這次以“訪談錄”的形式,將他的人生故事娓娓道來,讓我感到更加貼近,更加渴望去瞭解這位學者的“人”的一麵。我設想,在這本書中,我將跟隨他的迴憶,穿越時空的隧道,去感受他求學時代的艱辛與勵誌,去體驗他治學過程中的那些“ eureka ”時刻,也去理解他在麵對時代洪流時的選擇與堅持。我期待著,他能分享那些影響瞭他學術道路的關鍵人物和事件,那些讓他對曆史産生深刻洞察的思考過程。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在這本書中,能看到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解讀,他對現代社會變遷的冷靜觀察,以及他對於知識分子社會責任的深刻反思。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瞭解一位傑齣學者的生平,更是一次關於人生價值、學術追求以及時代精神的深度對話,一次滌蕩心靈的智慧之旅。
评分初見《我走過的路:餘英時訪談錄》的書名,便有一種莫名的吸引力,仿佛被一種歲月的氣息所包裹。餘英時先生,這個名字對我而言,不僅僅是“史學大傢”的標簽,更是一位思想的巨匠,一位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獨立精神,在中國現代思想史乃至世界漢學界留下瞭濃墨重彩的印記。這本書以訪談錄的形式,給瞭我一個前所未有的機會,去直接傾聽他本人的聲音,去瞭解他人生道路上的點點滴滴,那些塑造瞭他思想的經曆,那些影響瞭他學術選擇的時代背景。我迫切地希望,在這字裏行間,能夠看到一個更加鮮活、更加立體的餘英時。我期待著,他能夠講述那些他早年求學時的睏惑與堅持,他在學術研究中遇到的挑戰與突破,以及他在麵對社會變遷時的思考與抉擇。我希望從中,不僅能瞭解他對曆史的獨到見解,更能感受到他對中國文化、對社會人生的深刻關懷。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是獲取知識的途徑,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禮,一次對人生方嚮和學術追求的深刻啓示,讓我有機會去思考,如何在自己的“路”上,走得更遠、更穩、更有意義。
评分這本《我走過的路:餘英時訪談錄》,光是書名就有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它不像那些華麗的書名那樣堆砌辭藻,而是以一種近乎白描的方式,訴說著一段飽含滄桑的人生軌跡。餘英時先生,這個名字在我心中一直如同巍峨的山巒,其學術成就和思想深度早已名聲在外。但“訪談錄”的形式,卻為我提供瞭一個更為直接、更為貼近的視角,去瞭解這位學界巨擘的內心世界。我設想,在那些娓娓道來的敘述中,必然會穿插著他對過往歲月的種種迴憶,那些曾經的迷茫、睏惑、以及最終的豁然開朗,都會以一種最真實、最鮮活的麵貌呈現在讀者麵前。我期待著,他能夠坦誠地剖析自己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所麵臨的挑戰,無論是學術上的瓶頸,還是社會變遷帶來的衝擊。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通過他的講述,能夠理解他為何會選擇某些學術道路,為何會對某些曆史事件産生如此深刻的洞見。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是瞭解一位傑齣學者的途徑,更是對“如何走好自己的人生路”的一次深刻啓示。我好奇,他如何在動蕩的年代保持獨立的思考,如何在一個變幻莫測的世界中尋找到自己堅實的立足點。我想,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他個人的經曆,更是一麵映照中國現代思想史的鏡子,摺射齣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生存狀態與精神追求。
评分《我走過的路:餘英時訪談錄》這本書,光是書名就有一種厚重感,一種飽經滄桑的歲月沉澱。我一直以來都對那些在中國現代史和思想史上留下深刻印記的人物抱有極大的興趣,而餘英時先生,無疑是其中最為耀眼的一顆星。他的學術成就毋庸置疑,但更吸引我的是,一個人的思想是如何在經曆種種時代變遷和社會風雲後,依然保持其獨立性與深刻性。這本書以訪談的形式,為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機會,去傾聽他本人講述自己的故事,去瞭解他的人生軌跡是如何一步步鋪就,又是如何與中國近現代史的脈絡緊密相連。我期待著,在這部作品中,能夠看到一個更為真實、更為立體的餘英時。我希望他能夠坦誠地講述自己的學術曆程,那些讓他感到睏惑的時刻,那些讓他獲得突破的靈感,以及那些促使他最終形成自己獨特學術見解的關鍵節點。同時,我也非常好奇,他對於中國文化、曆史的理解,以及他對當下社會現象的看法。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是一本關於一位偉大史學傢的傳記,更是一次思想的啓迪,一次對人生選擇的深刻反思,以及對中國現代思想史的一次全新解讀。
评分這本書的標題,初見之下,便有一種樸實而悠遠的氣息撲麵而來。“我走過的路”,這不僅僅是一個人的行走軌跡,更像是一幅鋪展在時間長河中的個人曆史畫捲。我曾對許多曆史學傢的著作有過涉獵,但真正讓我對一個人的“路”産生如此濃厚的興趣,還是相對少見的。餘英時先生,這個名字本身就承載著厚重的學術分量和深邃的思想光輝。我深知,他的人生並非坦途,而是充滿瞭探索、辨析、甚至是不懈的抗爭。因此,當這本書擺在麵前,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窺究竟,想要跟隨他的視角,去重新審視那些在中國現代思想史上留下深刻印記的時代節點,去理解他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錨定自己的學術方嚮,又如何以一種旁觀者清的姿態,洞察和解讀那些錯綜復雜的人物與事件。我期待著,在這些訪談的字裏行間,能夠觸摸到他思想的脈絡,感受他治學的嚴謹,更能從中汲取到跨越時代的智慧和啓迪,或許,還能在某種程度上,照見我自己在這紛繁世界中應該如何“走”下去的些許可能。這本書,於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本關於一位學者的傳記,更像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一次對人生與思想的深度探索,一份值得反復品味的精神食糧。我渴望從他的敘述中,理解那些曾經模糊不清的曆史片段,那些被官方敘事所遮蔽或歪麯的真實,以及隱藏在宏大事件背後,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個體是如何被時代所塑造,又如何反過來影響時代。這種期待,源於我對真理的渴望,源於我對曆史真相的探求,更源於我希望通過學習前人的智慧,來提升自己對當下世界的認知和理解。
评分《我走過的路:餘英時訪談錄》這本書,光是書名就有一種沉甸甸的分量,它不像那些空洞的宣傳口號,而是以一種樸實無華的方式,勾勒齣一位偉大思想傢的人生軌跡。餘英時先生,我長期以來都對他懷有極高的敬意,他的學識淵博,思想深邃,是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典範。然而,長久以來,我對他的認識更多停留在書本上的學術成就。這本書以訪談錄的形式,卻為我提供瞭一個難得的機會,讓我得以走近他,傾聽他本人講述他的人生故事,感受他思想形成的過程。我非常期待,在這部作品中,能夠看到一個更為真實、更為鮮活的餘英時。我希望他能分享那些對他影響深遠的童年經曆、求學時光,以及他在學術道路上遇到的挑戰和取得的突破。我更希望,他能藉此機會,深入剖析他對中國曆史、文化以及當代社會的看法,他如何看待傳統與現代的融閤,以及他對知識分子責任的理解。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閱讀一位史學大師的傳記,更是一次與智者進行的深刻對話,一次對人生價值和學術追求的深刻反思,一次對中國現代思想史的全新解讀。
评分翻開《我走過的路:餘英時訪談錄》的首頁,我立刻被一種沉靜而有力的敘事風格所吸引。它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故作深沉的故弄玄虛,而是像一位智者,以一種平和卻又洞察一切的語氣,娓娓道來他豐富而又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生經曆。餘英時先生,這個名字在我心中,早已是學術殿堂中的一座高峰。我曾閱讀過他不少著作,對他的思想體係和治學理念深感欽佩。然而,這本書以“訪談錄”的形式,讓我有機會走進他的內心深處,去傾聽他本人講述那些塑造瞭他學術生涯和人生道路的過往。我期待著,在這字裏行間,能夠看到一個更為立體、更為鮮活的餘英時。我渴望瞭解,他是如何在青年時代便展現齣非凡的學術纔能,又是如何在中國現代學術史上留下一係列擲地有聲的論斷。更重要的是,我想知道,他在麵對曆史的波詭雲譎時,是如何保持清醒的頭腦和獨立的判斷,又是如何在風雨飄搖的時代中,堅守自己對真理的追求。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瞭解一位偉大思想傢的個人經曆,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禮,一次對人生選擇與學術道路的深刻反思。我希望從中獲得的力量,不僅是知識的啓迪,更是麵對人生挑戰的勇氣與智慧。
评分《我走過的路:餘英時訪談錄》這本書,在我看來,與其說是一本圖書,不如說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思想對話,一次對人生道路的深度探索。餘英時先生,這個名字在中國學術界,乃至世界漢學界,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他的學術著作我雖不能完全領會其精髓,但對其思想的深邃和洞察力早已心生敬意。而這本訪談錄,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契機,去近距離地聆聽他本人講述他的人生故事,去感受他如何在一個風雲變幻的時代,走齣瞭屬於自己的獨特道路。我迫切地想知道,那些塑造瞭他學術思想的童年經曆,那些讓他受益匪淺的師長教誨,那些促使他深入研究特定課題的學術衝動。我期待著,他能夠分享他對中國曆史、文化以及社會發展的深刻見解,他如何看待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以及他對當下社會所麵臨的挑戰的思考。這本書,對我而言,更像是一份珍貴的精神遺産,它不僅能增長我的學識,更能啓發我對於人生意義、學術追求以及個體如何在時代洪流中保持獨立思考的深刻反思。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