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桑十年:簡吉與颱灣農民運動1924-1934

滄桑十年:簡吉與颱灣農民運動1924-193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颱灣史
  • 農民運動
  • 簡吉
  • 殖民地曆史
  • 社會運動
  • 颱灣近代史
  • 曆史研究
  • 政治史
  • 勞工運動
  • 抗日運動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滄桑十年:簡吉與颱灣農民運動1924-1934》是國立交通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颱灣海洋文化吸取、轉承與發展係列叢書」的成果展現。

  全書分兩輯:

  輯一是曆史敘述。包括一至五章。分析1924到1934年間,簡吉與颱灣農民運動的淵源與背景,以及颱灣農民運動由盛而衰的原因。

  輯二是資料編譯。二十年代與三十年代颱灣農民運動所有目前能找到的中、日文檔案資料,可以分為四類。第一類是日本法政大學收藏的農民運動總部、支部及活躍人物留下來的文物、信件、宣傳印刷品;就中又分成《颱灣農民組閤本部存留檔案》以及《日農總本部國際部資料》兩部。第二類是颱灣人本位的言論機關《颱灣民報》,堪稱為研究颱灣農民組閤運動不可或缺的第一手史料。第三類是日本殖民政府官方資料,包括《颱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以及總督府喉舌《颱灣日日新報》。第四類是學者經過研究分析整理齣來的第一手資料,譬如,農民運動史研究會編的《日本農民運動史》(東京:東洋經濟進步社,1961),山邊健太郎編的《颱灣》第一捲,現代史資料21(東京:□□□書房,1971)。

  此外,本書也參考瞭少許第二手資料。這些資料經過作者的選編譯注,將是未來研究颱灣農民運動史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考。

好的,以下是一部關於颱灣早期現代思想史的著作簡介,不涉及《滄桑十年:簡吉與颱灣農民運動1924-1934》的具體內容。 --- 書名:南島之光:林獻堂與颱灣知識分子的文化轉型(1905-1930) 作者:[此處留空,或填入虛構作者名] 齣版社:[此處留空,或填入虛構齣版社名] 書籍簡介 《南島之光:林獻堂與颱灣知識分子的文化轉型(1905-1930)》深入剖析瞭日治時期颱灣社會在劇烈現代化衝擊下,知識精英階層如何進行身份認同的構建與文化抵抗的實踐。本書聚焦於被譽為“颱灣文化協會之父”的林獻堂(1881-1956)的早期思想發展軌跡,通過對大量未曾被充分研究的日文文稿、私人信件、以及同期報刊資料的爬梳,勾勒齣1905年至1930年間,颱灣社會從傳統士紳嚮現代知識分子轉型的關鍵曆史節點。 這段時期,颱灣社會正處於殖民統治的深度整閤階段,舊有的儒傢社會秩序在現代國傢機器的衝擊下分崩離析。知識分子們麵臨著前所未有的睏境:是全盤西化以求融入“進步”的潮流,還是固守“漢民族”的文化根基?本書認為,林獻堂及其所代錶的知識群體,並非簡單地在兩極之間搖擺,而是進行瞭一場復雜而充滿張力的“文化調適”與“主體性構建”。 第一部分:舊秩序的瓦解與新思潮的湧入(1905-1915) 本書的開篇追溯瞭甲午戰爭後,颱灣知識界對日本現代性初次接觸時的反應。在“殖民的恩惠”與“民族的屈辱”交織的背景下,林獻堂等地方名士開始接觸到日本引進的西方自由主義、功利主義以及社會主義思想的零星片段。這一階段的重點在於解析“士紳”身份的瓦解——傳統科舉製度的廢除,使得知識分子的社會功能發生根本性轉變。他們不再是鄉裏的道德仲裁者或嚮清廷請願的代錶,而必須重新定位自身在殖民地社會中的角色。 研究者細緻考察瞭林獻堂在這一時期對“教育救國”理念的初步采納,以及他對“開明專製”的復雜態度。通過分析《颱灣人一生一世》、《颱灣民報》早期的一些論述,揭示瞭早期颱灣知識分子對“文明”與“野蠻”二元對立的內在焦慮。他們試圖在維護族群文化主體性的同時,積極學習和引入現代化的知識體係,這是一種帶有強烈防禦性的“學習”。 第二部分:文化協會的興起與“颱灣主體性”的萌芽(1915-1923) 隨著“大正民主”思潮對殖民地的溢齣效應,颱灣知識分子開始形成更為自覺的文化批判立場。林獻堂與蔡培火等人共同創辦的“颱灣文化協會”成為本書的分析核心。作者指齣,文化協會的運動並非單純的文化啓濛,而是一種試圖在殖民權力結構下開闢“文化自治”空間的政治行動。 本書詳盡梳理瞭文化協會內部圍繞“文化運動方針”的論辯,特彆是對“普羅米修斯運動”和“寫實主義”的接受過程。林獻堂在此階段的思想呈現齣一種“文化精英主義”的傾嚮,他強調提升颱灣人民的文化水平是政治權利獲取的前提。然而,這種精英主義很快與底層民眾的實際需求産生瞭張力。本書尤其關注林獻堂在接觸到日本本土左翼思潮後,對階級議題的初步認識,以及他如何試圖將這種現代階級觀念與傳統的宗族結構進行調和。這些調和的努力,構成瞭颱灣早期現代思想的獨特景觀。 第三部分:文化衝突與“南島世界觀”的構建(1923-1930) 這一時期的論述聚焦於“颱灣文化協會分裂”事件及其對林獻堂思想的深遠影響。隨著左翼思潮的壯大,文化協會內部關於“文化運動是政治運動的先導”還是“文化改造即是政治改造”的爭論白熱化。林獻堂等溫和派知識分子最終選擇退齣,轉嚮瞭“颱灣議會請願運動”的製度化政治鬥爭。 本書強調,退齣文化協會並非思想上的倒退,而是林獻堂試圖在更具實踐性的政治框架內重塑颱灣的“主體性”。作者通過比對林獻堂在《颱灣民報》和《颱灣新民報》上發錶的社論,闡釋瞭他如何從單一的民族文化復興,轉嚮關注“地域性”和“島嶼意識”的構建。他開始思考颱灣在東亞地緣政治中的獨特位置,試圖超越狹隘的“漢族中心主義”,形成一種立足於地理現實的“南島世界觀”。這種世界觀旨在將颱灣塑造成一個在帝國主義夾縫中尋求自身生存與發展的現代化共同體。 研究方法與意義 本書采用瞭“思想史的脈絡分析法”,將林獻堂的思想置於全球思潮、日本殖民政策以及颱灣本土社會結構變遷的交匯點進行考察。它摒棄瞭將林獻堂簡單視為一個“愛國者”或“改良主義者”的刻闆印象,而是將其視為一位在極端壓力下進行復雜理性權衡的現代知識奠基人。通過對林獻堂個人思想演變的細緻梳理,本書為理解颱灣在20世紀初期如何應對現代性的挑戰,提供瞭一個深刻而細緻的個案研究。它揭示瞭颱灣知識分子在被殖民狀態下,為爭取文化尊嚴和政治權利所付齣的艱辛探索曆程,其文化遺産至今仍深刻影響著颱灣的身份認同敘事。 ---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緻謝語

輯一.曆史敘述

引言

第一章淵源與背景
1.颱灣農民運動的淵源
2.戰前日本的農民
3.日本社會主義的興起
4.颱灣的時空環境
5.颱灣農村的景況

第二章第三共産國際
1.第三共産國際的前身
2.第三共産國際的組織與活動
3.聯閤陣綫與民族解放戰爭
4.第三共産國際與中國共産黨的恩怨
5.第三共産國際在中國與颱灣左翼的誕生
【附錄】第三共産國際遠東局〈緻颱灣共産主義者書〉

第三章颱灣農民運動的興起
1.颱灣農業組閤vs.農民組閤
2.官有地拂下爭議
3.農民組閤支部遍地開花
4.夙誌農民解放運動的簡吉
5.颱灣農民組閤成立大會
6.新竹大湖郡的山林爭議
7.大甲郡大肚農民組閤
8.嘉義的竹林問題
9.二林蔗農事件
10.日本勞農運動指導者麻生久到颱灣
11.《颱灣日日新報》的偏頗
12.二林事件的判決
13.布施辰治的颱灣行

第四章農民運動的全盛時期
1.颱灣農民組閤vs.日本農民組閤
2.農組的巡迴講演隊
3.農組軍師古屋貞雄
4.反對立毛差押(扣押青苗、稻穗)、反對立入禁止(禁止進入耕地)
5.第一次全島代錶大會
6.東石郡的侯朝宗與下營的張行
7.南颱灣的農組活動
8.颱灣農民組閤颱中州支部聯閤會
9.農民運動女鬥士
10.大屯芭蕉與竹東相思樹
11.第一次中壢事件
12.第二次中壢事件

第五章農民運動由盛而衰
1.颱灣農民組閤第二次全島大會
2.農民組閤的侷限
3.颱灣分裂為左右兩派
4.1929年2月12日事件
5.颱灣農民組閤的內訌
6.颱灣共産黨滲透颱灣農民組閤
7.大湖、竹南事件
8.颱灣赤色救援會
9.1931至1934颱共案
10.結束語

輯二.資料編譯

第六章農民組閤從無到有:組織章程、全島大會、口號

第七章農民組閤的高峰與低榖
第一部分:地方性的抗議
第二部分:中央請願
第三部分:運動下的暗流∕反對的聲音與流言
第四部分:颱灣共産黨滲透到農民組閤

第八章農民運動的活動與阻力:官方彈壓與組織睏境

第九章颱灣農民組閤與日本外力

第十章颱灣農民組閤與國際左翼運動
第一部分:朝鮮的社會事件
第二部分:中國的革命與國共鬥爭
第三部分:第三共産國際與世界局勢

第十一章農民組閤運動的尾聲

第十二章各州佃耕爭議調查錶

參考書目

跋吹動甘蔗的強風

圖書序言

引言

  農民組閤運動在南瀛孤島颱灣興起,以鳳山最早,但經緯麯摺,其原因一方麵受到日本左翼領導者(如麻生久1891-1940、山川均1880-1958、杉山元治郎1885-1964、布施辰治1880-1953)的啓發,一方麵係曆年來本島租佃(□耕)習慣之缺陷,另一方麵是島民不曉得法律,從前自己開墾的官有土地,由官廳拂下(放領齣售)給日本財團(特彆是製糖株式會社)或日本退官者(退職官僚)所有,緻使島民變成日本退官者或製糖會社的佃農。之前,佃農若有不平、不滿與怨嗟,隻能嚮保正、甲長、街莊役場訴苦;或由派齣所警察協調慰撫之;或使業主與佃農之間互讓,糊塗瞭事,彌縫一時。二十年代隨著公學校教育之普及,帶來人民知識思想之提升,終使颱灣農民認清時勢,敢嚮暴威恣肆的業主要求改善租佃習慣。農業國颱灣的人口中佔多數者乃是農民,而其大多數乃是自耕兼佃農及無産的佃農,農民組閤即為改善嚮來不公正的租佃習慣,救濟佃農,排除其生活上的不安而興起。

  最初新竹州大園莊的農民二十餘戶移住到高雄苓雅寮陳中和(1853-1930)傢族所有的荒地上,在長期□耕之契約下從事三十餘甲的水田佃耕。然而1925年5月,地主突然以自作經營新興製糖公司之目的要求佃農歸還土地,多數農民不得已擬聽從之。其中有人則積極發起反對運動,以法律問題之爭,請求鳳山公學校訓導簡吉(1903-1951)評斷。簡吉知道,1926年是本島進入租佃契約的更新期,預計至1927年2月以前□耕契約將全部更新,因而認定該地佃農尚有□耕一年之地利。地主方麵不得不予以承認,農民方麵大喜,均以簡吉馬首是瞻,對他宛如救世主般地崇拜,附近農民之期望,概集於其一身。

  如此簡吉於1925年11月中組織鳳山農民組閤,積極發起組閤運動,一步一步使各地的農民成為組閤員,在嘉義山區以竹林問題為發軔點,在官有地多之處以反對官有地拂下運動,在佃農多之處以租佃問題,在地主多之處以提高原料甘蔗價格等為誘因號召,藉由演講、宣傳、講習會方法,緻力於設置支部及掀起運動。1926年颱南州下營、崙背、竹崎三地,以及颱中州大甲、二林兩地各設置冠以其莊名之農民組閤;1927年更進而及於新竹,大湖亦見設置,大溪不日亦逐漸完成設置,尚呈逐漸及於颱北州之情勢。平靜無事小鄉鎮的農民之間,迅速傳播農民組閤,令颱灣總督府感到震驚。參加農組的人員從1924年的幾百人、1926年的幾韆人、1927年的兩萬四韆餘人,一直增加到1928年的三萬名。農民組閤支部從1924年8月首創的彰化郡綫西莊,增至1926年六個組閤支部,一直到1929年的三十個支部。農民組閤之章程亦頗為整備,會費方麵,日薪勞工每年12錢,佃農、自耕農及佃農兼自耕農均為一年60錢,由此支付所有運動費用及其他支齣。

  颱灣農民組閤最應注意者,係與擁有五十餘萬佃農的日本農民組閤氣脈相通。曩昔日本農民運動分為左傾、右傾及中立三派時,該組閤同盟聚集左傾分子,其關西總本部設於大阪,杉山元治郎為其組閤長。本島農民組閤運動之中心人物,曾在大阪杉山元治郎、山上武雄等(後來被選為組閤長)引導下,目擊組閤運動之實況,且受其思想上之感染,迴颱後,從而組織本島的農民組閤,目標單純是以閤法手段,反抗典型殖民地暴虐與資本主義的榨取,謀得颱灣大眾之解放。農民組閤號召地方農民自己主動組成團體,用以爭取公道、閤理、公平之租佃□耕契約,維護自身的權益,提高農民地位。就中,高雄州聯閤會所屬六個支部(高雄、鳳山、屏東、潮州、東港、內埔),大多是為對付各製糖會社而設的;颱南州聯閤會所屬十個支部(曾文、下營、新營、東石、鬥六、虎尾、嘉義、小梅、麥寮、番社),以竹林、蔗價問題爭議最多;颱中州聯閤會所屬七個支部(大屯、大甲、彰化、員林、二林、中寮、竹山),爭議居多的是退官者土地拂下問題和芭(香)蕉問題;新竹州聯閤會所屬六個支部(桃園、中壢、湖口、三義、大湖、三叉),爭議的中心點是三叉土地問題以及中壢日拓問題。

  颱灣農民運動因日本□地有力指導者之渡颱而得以發展,其組織亦以杉山氏之農民組閤同盟為準,再如舉行中央委員會,揭櫫之數條綱領亦是明顯立足於階級意識上之鬥爭。所以第一章需要從日本社會主義的興起以及日本左翼人士如何影響富有活力、有抱負的颱灣知識分子,找齣颱灣農民運動的淵源與背景。另外在俄共第三國際(Comintern)領導下,颱共分子如謝雪紅(1901-1970)、林木順(1904-?)、楊剋培(1908-1978)等跟日共、中共掛勾閤作,於1928年也滲透到颱灣的農民組閤。農民組閤原先鬥爭的對象是佔有廣大甘蔗田的日本財閥,颱灣資産階級和大地主;颱共滲透以後,它的抗爭性質,已經從經濟訴求變成政治的抗爭,從主佃分際的租金價格問題,轉變為社會的階級鬥爭;民族解放與建立颱灣共和國。本來在1927至1928年間,颱灣農民組閤實際上已成為颱灣社會運動最具有戰鬥性且最堅固的大眾組織,可是颱共採取的農民問題對策是「既聯閤又鬥爭」,結果,不但沒聯絡好其他的社運團體,倒是把所有重要的盟友全部鬥臭鬥垮掉瞭。總之,颱共之對於農民組閤運動,終究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因此第二章介紹第三共産國際的組織、活動,以及她與日本、中國、颱灣左翼分子的復雜關係。把颱灣跟二十年代世界的時空環境連結之後,纔能深入探討颱灣農民運動的興起(第三章),描述農民運動的全盛時期(第四章),和分析農民運動如何由盛而衰(第五章)。

  颱灣農民組閤本欲聯絡日、颱、鮮的共同戰綫,終於不見效;想要謀全颱戰綫的統一,也是一樣沒有結果;地方的未組織蔗農和農組的步調不能一緻,以緻嚮製糖會社進攻的效果很有限。颱灣農民組閤運動失敗的理由,除瞭國際大環境不利於全球左翼運動之外,主要是因為日本政府有效地清除掃蕩日本國內的左翼活動分子,進而切斷颱灣農民運動的外援與資助。同時總督府不斷沿用警察 「治安維持法」與「齣版規則」第十七條,無理乾涉集會、阻礙講演、蹂躪人權、緝捕颱灣農組乾部入獄。1928一年之中,農組本部要發給各支部的情報,總共被警方差押(查扣)三十三次。無法從日本吸取奶水的颱灣農民組閤,因此轉而與在上海成立的颱共閤作,結果不但造成農組內部領導的分裂,而且嚇倒瞭一般原本同情農組的颱灣老百姓,以緻組閤的會員越來越少,驟減到1931年以後的幾韆人,結果農組的經費縮水拮據,無法執行必要的公開與地下活動,不久就風消雲散、自動瓦解。

  二十年代與三十年代颱灣農民運動所有目前能找到的檔案資料,可以分為四類。第一類是日本法政大學收藏的農民運動總部、支部及活躍人物留下來的文物、信件、宣傳印刷品;就中又分成《颱灣農民組閤本部存留檔案》以及《日農總本部國際部資料》兩部。這些用手抄寫的資料(中文、日文摻半)當然是宣導他們的立場,攻擊資本主義,批評日本統治者及地主。他們的標題內容包括會議記錄,講演,各種農業問題,抗議書,陳情書,政府暴虐、警察暴行,共産主義,階級鬥爭,國內、國際通訊,各地方爆發爭議事件,法院訟庭審判,戰鬥報告,辜顯榮(1866-1937)等等。經過作者的譯注,這類第一手史料分編在第六、七、八、九、十、十一章。

  第二類資料是颱灣人本位的言論機關《颱灣民報》。《颱灣民報》於1923年4月15日在東京發行半月刊,後來改成週刊,至1932年4月15日再改為《颱灣新民報》,前後有十年之久。《颱灣民報》發行瞭七期之後,在1923年9月1日碰到東京大地震,於10月15日復刊,大部分銷售於當時東京的颱灣留學生、住在東京的颱灣人;以及東京的中國留學生。《颱灣民報》常常遭到颱灣總督府當局禁止輸入颱灣,一直到1927年8月1日,經颱灣總督的許可,纔將報社社址遷到颱北市下奎府町(現今的南京西路),編輯委員包括發行人兼印刷人黃呈聰(1886-1963,早稻田大學政治係畢業),主編林呈祿(1886-1968,明治大學法學係畢業),颱灣分社負責人王敏川(1888-1942,早稻田大學政治係畢業)。因為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颱灣新民報》在1941年2月11日被迫改名為《興南新聞》,從此一切在軍事控製下,再也談不上新聞自由瞭。

  1924年8月颱灣文化協會乾部黃呈聰從東京迴到颱灣,同時鼓吹颱中州彰化郡綫西莊(鄉)成立「甘蔗耕作組閤」。颱灣農民運動期間,《颱灣民報》記者謝春木(1902-1969)到處奔跑,報導各地農民組閤會成立發會式,全島大會,演講會,委員會提齣的議案,以及農民示威抗議等活動。《颱灣民報》有四分之一的新聞是用日文記載,也經常登載農民組閤代替佃農跟官廳交涉的消息;詳述農組乾部被捕、審判、入獄服刑,以及齣獄情形;間或用社論指齣農民生活權被剝奪,攻擊批評當局無誠意,並替農民痛切陳情。此外,《颱灣民報》也刊登山川均、蔡孝乾(1908-1982)、簡吉、布施辰治寫的文章,和麻生久、古屋貞雄(1889-1976)等的演講。《颱灣民報》堪稱為研究颱灣農民組閤運動不可或缺的第一手史料。

  第三類資料是日本殖民政府官方資料,包括《颱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以及總督府喉舌《颱灣日日新報》。在整個農民運動期間,《颱灣日日新報》喜歡用聳動聽聞的消息恐嚇農組的活動,諸如下列的新聞標題,「農組教唆農民」、「農民運動犯罪調查」、「農民組閤內訌」、「暴力行為、有罪公判」、「颱灣農民運動破壞農業」、「農民組閤滯納厝稅」、「辯士違警被拘」、「通譯被檢束」、「農民組閤惡作劇」、「農組某某素多劣跡」、「保甲會議反對兩廟藉人作煽動演講」、「農組乾部危害公務」、「農組趙港等詐欺」、「農組支部長詐欺案送院」、「農民組閤爭議部長因誘拐婦女被提起告訴」、「痛罵公豬拐誘吾女憤然欲與簡吉拚命」、「農運赤化階級鬥爭」。採用《颱灣日日新報》的新聞報導時,務必要跟第一類和第二類資料相互比較,研判查證,纔會客觀翔實。
第四類資料是學者經過研究分析整理齣來的第一手資料,譬如說,農民運動史研究會編的《日本農民運動史》(東京:東洋經濟進步社,1961),山邊健太郎編的《颱灣》第一捲,現代史資料21(東京:□□□書房,1971)。山邊健太郎編的《颱灣》中文翻譯,分彆編排在第六到第十一章,俾讓國內學者參考比較。

  此外,本書也參考瞭少許第二手資料,如牛津大學教授Ann Waswo and Nishida Yoshiaki eds., Farmers and Village Life in Twentieth Century Japan (London: Routledge. Curzon, 2003);C.L.R. James, World Revolution, 1917-1936: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Communist International, London: Martin Secker and Warburg, 1937;堪薩斯大學教授Frank S. T. Hsiao and Lawrence R. Sullivan的 " A Political History of the Taiwanese Communist Party, 1928-1931,"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February 1983;及Edgar Wickberg的 "The Taiwan Peasant Movement, 1923-1932,"Pacific Affairs, July 1975.

吹動甘蔗的強風
 
  他坐在綠色的山榖裏
  他跟他的真愛坐一起
  他焦慮的心掙紮於
  新愛與舊愛之間
  新愛是農民,舊愛使他
  深深地關懷著颱灣
  當強風吹遍瞭嘉南山林
  也吹動瞭青綠色的甘蔗

  這是很難用悲悼的文字錶達
  結閤他們在一起的情節
  可是更難忍受的奇恥大辱
  是外人拴縛著他的練鎖
  所以他說:他要在清早
  尋找山中的幽榖
  而且帶領勇敢的農工遊擊隊
  當強風吹動甘蔗時

  他傷心地擦乾她的眼淚
  他的兩隻手臂抱住她
  正當他的耳朵聽到從叢林中
  鳴響齣來的不祥槍聲
  子彈粉碎他真愛的心
  在生命那麼幼小的初春
  就這樣她死在他的懷抱
  當強風吹動甘蔗時

  他背著她到山中的澗水
  那裏滿佈著春天的花朵
  他拾揀柔軟翠綠的枝葉
  放在她沾滿血漬的胸膛
  他的淚水滴在她冰冷的屍體
  然後匆忙地衝過大山小峽
  他立誓要嚮敵人報復
  當強風吹動甘蔗時

  立下「以血洗血」的誓言絕不後悔
  他檢視一下阿裏山山麓的地點
  埋葬他真愛的僵冷屍體
  在那裏全部的他很快恢復鎮定
  他悽慘地繞著她的墳墓徘徊
  從正午,到晚上,到清晨
  他所聽到的都使他心痛
  強風還吹動著甘蔗
  ……

蔡石山 2010年2月28日
紀念簡吉先生二.二八嘉義山區起義

緻謝語

  本書之所以能問世,首先要歸功於三位關鍵性的文教人士,第一位是大眾教育基金會董事長簡明仁博士,第二位是國立交通大學客傢文化學院莊英章講座教授,第三位是國立交通大學前任校長吳重雨博士。近三年來,簡明仁先生安排我到國內各大學講述颱灣農民運動的曆史意義。莊英章教授擔任客傢學院院長期間,聘請我迴國任教,並多方麵協助我的學術研究。幾年前,簡明仁先生從日本法政大學影印瞭兩大冊有關二十年代的颱灣農民運動資料,一冊定名為《資料A:颱灣農民組閤本部存留檔案》,另一冊定名為《資料B:日農總本部國際部資料》。2010年吳重雨校長核準在交大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設立「簡吉與颱灣農民運動研究室」時,簡明仁先生將上述兩冊厚厚的原始資料(日文、漢文摻半)交給我,於是又開始瞭我再一次的學術探險與挑戰。

  很幸運的,在譯註上述的資料以及蒐集其他的補充資料過程中,我能夠找到一隊第一流的研究小組,其中包括擁有東京大學文學博士的梁蘊嫻,交大第一位文科博士王維資,颱師大曆史學博士候選人謝明如,交大碩士吳孟蓉以及研究生吳宓蓉。此外,人社中心助理盧佳慧以及張菀倫,還有幾位交大的工讀生也為瞭這部書稿貢獻時間和心力。這本書是交大人社中心「颱灣海洋文化吸取、轉承與發展係列叢書」的成果展現,希望能帶動人社中心的同仁以及國內外學者朝著這主題,嘗試以颱灣的曆史、政治、經濟、社會、教育、藝文等研究視角,進行文化對話與學術著作。

  在撰研寫稿期間,黃富三、吳文星、柯慶明、陳芳明、許雪姬、陳慈玉、 Stephane Corcuff、黃紹恆、鍾淑敏、曾華壁、葉顯光,有的協助颱灣海洋文化叢書的推展,有的讀稿給評語,有的鼓勵供資料,在此一併誌謝。我也要感謝大眾教育基金會供給書中的插圖。本書的齣版得到教育部的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計畫經費補助以及國立交通大學的配閤款。最後我要感謝我的傢人秀娟、雪楓、Patrick、九?、逸茹、Tennyson,以及我隻身在颱期間關心、幫助、愛護我的朋友。

圖書試讀

第三章
颱灣農民運動的興起

簡吉自述加入農民組閤的動機:「因為我在村莊做敎員的時候,生徒們槪由學校歸傢,都要再齣田園勞動,因為過勞所緻,以緻這樣的兒童……,敎習效果便失其大半。颱灣總督府為設模範的農園,強製買收該地民有地……。製糖後壁寮工場,在該地極端榨取蔗農們的膏血,故此該地的住民,概是赤貧如洗。更睏窮的莫如在會社自作畑的賃銀勞動者,一日勞動的報酬,不能維持傢族的生計,其慘澹的生活,時常目擊。在這周圍過日的我,不覺感著無限的傷心,為此決心加入農組奮鬥。」
──《颱灣民報》1929年12月15日,第291號


4.夙誌農民解放運動的簡吉

自1925年以來,颱灣農民感覺得最痛苦、最直接的不外為竹山、甘蔗、土地、芭蕉、贌耕(佃耕權)、會社等問題。日本政府對於這些問題調查的態度,屢次聲明仍猶如白紙一張,推諉說已經全權委託委員會,首先為緩和當前的爭議,因此甘蔗、開墾地拂下,佃耕權、佃租等議題被視為研究課題。此等研究課題有諸多睏難之處,即使具體方案擬齣來,法規製定瞭,也僅止於顯示土地拂下、佃耕爭議解決上的一項基準,並不可能根本滅絕這些爭議問題的再發生。開墾地拂下、佃耕爭議不單是經濟問題,也隱藏著思想問題,因此不隻是總督府,農林省,也應被視為日本內閣不得不考慮的問題。當時是「東京颱灣社會科學研究會」重要會員的蘇新,在他的自傳宣稱,「社科會」協助「日本農民組閤」與「颱灣農民組閤」建立關係。此外,由於「社科會」的穿針引綫,使得「日本勞動農民黨」也跟「颱灣文化協會」建立瞭關係。不過真正促成「日本農民組閤」、「日本勞動農民黨」與「颱灣農民組閤」連結在一起的核心人物,是夙誌從事農民解放運動理論之研究及親身實踐的簡吉。

用户评价

评分

《滄桑十年:簡吉與颱灣農民運動1924-1934》這本書,如同一麵映照曆史的鏡子,讓我看到瞭那個年代颱灣底層人民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我原以為,這是一本僅限於學術研究的著作,但它所呈現齣的故事,卻充滿瞭人性的溫度和曆史的厚度。作者在書中,對簡吉這個人進行瞭極為詳盡的描繪,從他早年的生活經曆,到他思想的形成,再到他如何一步步成長為颱灣農民運動的核心領導者,都進行瞭細緻入微的展現。我被書中描繪的颱灣農村社會經濟圖景深深打動。殖民統治下的土地製度,使得大批農民淪為佃農,遭受著沉重的地租盤剝。我仿佛能夠感受到,那些農民在烈日下辛勤勞作,卻隻能勉強維持生計的艱難。而簡吉,正是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看到瞭改變命運的希望,並為此不懈奮鬥。書中對簡吉組織和領導農民運動的策略,也進行瞭深入的分析。他如何運用有限的資源,動員和組織起龐大的農民群體,如何通過閤法與非法的手段,與殖民當局進行抗爭,這些都讓我看到瞭他過人的智慧和堅定的意誌。我尤其對書中對幾次重要的農民抗爭事件的描寫印象深刻,比如“二林事件”等。作者通過大量的史料和口述,將這些事件生動地還原,讓我仿佛親眼目睹瞭農民們為瞭爭取土地和尊嚴而進行的英勇鬥爭。這些鬥爭,充滿瞭艱辛和犧牲,但也彰顯瞭人民的力量。這本書最讓我震撼的是,它展現瞭簡吉作為一個普通人,他所承受的巨大壓力,以及他對理想的執著追求。他並非不食人間煙火的聖人,而是一個在睏境中不斷奮鬥,並最終改變曆史進程的偉大人物。這本書讓我深刻地認識到,曆史的進程,往往是由無數個普通人的抗爭所推動的。

评分

《滄桑十年:簡吉與颱灣農民運動1924-1934》這本書,猶如一幅濃墨重彩的曆史畫捲,為我呈現瞭颱灣近代史上那段充滿苦難與抗爭的歲月。我本以為,這是一本可能稍顯枯燥的曆史研究,但它所講述的故事,卻充滿瞭人性的光輝和時代的重量。作者以簡吉這位草根領袖為中心,為我們勾勒齣瞭1920年代至1930年代颱灣農村的真實圖景。殖民統治下的土地製度,使得大量農民被剝奪瞭土地,淪為佃農,忍受著高昂的地租和沉重的剝削。我仿佛能看到,那些農民在惡劣的條件下辛勤耕作,卻始終無法擺脫貧睏的泥沼。而簡吉,正是在這樣的絕望中,看到瞭抗爭的希望,並為此付齣瞭畢生的努力。書中對簡吉領導農民運動的策略,進行瞭極為細緻的闡述。他如何從一個普通的佃農,成長為一個能夠團結成韆上萬農民的領袖,如何組織各種形式的抗議活動,如何與強大的殖民當局進行博弈,這些都讓我看到瞭他非凡的智慧和堅定的信念。我尤其對書中對幾次標誌性農民抗爭事件的描寫印象深刻,例如“二林事件”等。作者通過大量史料的考證和挖掘,將這些事件生動地還原,讓我仿佛親身經曆瞭農民們為瞭爭取土地和尊嚴而進行的英勇鬥爭。這些鬥爭,充滿瞭艱辛和犧牲,但同時也彰顯瞭人民的力量。這本書最讓我感動的,是它展現瞭簡吉作為一個人,他所經曆的磨難、內心的掙紮,以及他對理想的執著追求。他並非一個完美無缺的偶像,而是一個在時代洪流中,用自己的生命去踐行理想的普通人。他的故事,是對那個時代無數默默無聞的抗爭者的緻敬。

评分

當我拿到《滄桑十年:簡吉與颱灣農民運動1924-1934》這本書時,我並沒有預設太多期待,隻是想著瞭解一段不那麼被主流敘事所關注的曆史時期。然而,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遠超我的想象。它不僅僅是一部關於農民運動的曆史記述,更是一部關於個體命運在時代洪流中掙紮、抗爭、最終留下深刻印記的史詩。作者通過對簡吉這位傳奇人物的細緻刻畫,將我們帶入瞭1920年代至1930年代颱灣農村那段充滿滄桑的歲月。我被書中描繪的颱灣農村社會圖景深深吸引。作者並沒有迴避那個時期社會存在的種種矛盾和不公,反而將其赤裸裸地呈現在讀者麵前。地租的壓迫、高利貸的盤剝、殖民當局的歧視性政策,這些都像無形的枷鎖,緊緊地束縛著颱灣的農民。而簡吉,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以其非凡的勇氣和智慧,挺身而齣。書中對簡吉個人經曆的描繪,尤其讓我印象深刻。他並非生來就是英雄,他也有過平凡的生活,有過對未來的迷茫。但是,當他親眼目睹瞭鄉親們的苦難,當他感受到瞭剝削的殘酷,他毅然選擇瞭另一條道路。我被書中對簡吉領導農民運動的策略進行瞭深入的分析。他如何從一個樸素的抗爭者,成長為一個有組織、有策略的領導者,如何將分散的農民力量凝聚起來,形成一股強大的社會力量,這些都讓我看到瞭他過人的纔華和決心。書中對幾次大規模的農民抗爭事件的描寫,更是扣人心弦。我仿佛看到瞭農民們在簡吉的號召下,不畏強權,勇敢地站齣來,為自己的權益而鬥爭的場景。那些場景,充滿瞭悲壯和力量,讓我為之動容。而且,作者在敘述中,並沒有將簡吉塑造成一個完美無缺的神話人物,而是展現瞭他作為一個人,在承受巨大壓力時的掙紮和痛苦。這種真實的描寫,反而讓簡吉的形象更加立體,他的抗爭更具感染力。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曆史並非總是由偉人書寫,更多的時候,是由無數像簡吉這樣的普通人,用他們的汗水、淚水甚至鮮血,共同鑄就的。

评分

《滄桑十年:簡吉與颱灣農民運動1924-1934》這本書,以一種極其細膩且充滿力量的方式,為我打開瞭颱灣近代史中一段不容忽視的篇章。我本以為,關於農民運動的論述,可能充斥著政治口號和階級分析,但這本書卻以其對人物內心世界和生活細節的深入挖掘,展現瞭曆史的溫度和厚度。作者圍繞簡吉這位核心人物,細緻地描繪瞭他從一個普通的佃農,一步步成長為颱灣農民運動領袖的心路曆程。我被書中對1920年代至1930年代颱灣農村社會經濟狀況的描繪所震撼。殖民者的土地政策,造成瞭嚴重的土地兼並,農民們背負著沉重地租,生活在赤貧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些農民在艱辛勞作後,依舊無法滿足基本生存需求的絕望。而簡吉,正是看到瞭這種不公,並決心與之抗爭。書中對簡吉組織和領導農民運動的策略,進行瞭深入的探討。他如何運用有限的資源,動員和組織起龐大的農民群體,如何通過各種方式,如遊行、罷耕、請願等,與殖民當局進行抗爭,這些都展現瞭他非凡的領導纔能和戰略眼光。我尤其對書中對幾次重要的農民抗爭事件的描寫印象深刻,如“二林事件”等。作者通過大量史料的考證和運用,將這些事件生動地還原,讓我仿佛親眼目睹瞭農民們為瞭爭取土地和尊嚴而進行的英勇鬥爭。這些鬥爭,充滿瞭艱辛和犧牲,但同時也彰顯瞭人民的韌性和力量。這本書最讓我動容的是,它展現瞭簡吉作為一個人,他所承受的巨大壓力,內心的掙紮,以及他對理想的執著追求。他並非一個遙不可及的英雄,而是一個在時代洪流中,用自己的生命去踐行理想的普通人。他的故事,是對那個時代無數默默無聞的抗爭者的生動寫照。

评分

《滄桑十年:簡吉與颱灣農民運動1924-1934》這本書,以一種近乎考古學傢的嚴謹態度,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颱灣近代史深處的大門。我原本以為,這段時期的颱灣農民運動,可能隻是地方性的、零散的反抗,缺乏係統性的組織和深刻的思想根源。然而,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認知。作者通過對大量一手史料,包括簡吉本人的迴憶錄、當年的報刊雜誌、官方檔案以及幸存者的口述,構建瞭一個異常詳實且富有生命力的曆史畫捲。我被書中對簡吉個人經曆的詳細梳理所摺服。他並非齣身顯赫,也不是科班齣身的革命傢,而是一位實實在在的農民,一個飽受殖民經濟壓迫的佃農。他的思想是如何一步步覺醒,他的抗爭意識是如何被點燃,以及他如何從一個普通的抗爭者,成長為能夠引領整個颱灣農民運動的領袖,這些過程的展現,充滿瞭勵誌色彩,也讓人看到瞭那個年代基層人民的強大生命力。書中對於1924-1934這十年間,颱灣農民運動的發展脈絡,進行瞭極其細緻的梳理。從最初的零星抗議,到後來形成有規模、有組織的鬥爭,再到運動內部的思想分歧和策略調整,作者都一一呈現。我尤其欣賞書中對運動的經濟基礎和政治背景的深入分析。殖民統治下的土地兼並、高額地租、農産品價格的波動,是如何一步步將農民推嚮絕境,而簡吉又如何利用這些矛盾,組織起有效的抗議,這些都讓我看到瞭這場運動的深刻根源。而且,作者在敘述過程中,並沒有僅僅停留在事件的錶麵,而是深入挖掘瞭運動背後的思想鬥爭和文化影響。簡吉的思想,受到哪些進步思潮的影響?他的抗爭,又對當時的颱灣社會産生瞭怎樣的衝擊?這些都讓我對這場運動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這本書最打動我的是,它讓我看到瞭簡吉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他所經曆的犧牲、挫摺,以及他堅韌不拔的精神。他不是一個遙遠的符號,而是一個在時代洪流中,用自己的生命去踐行理想的普通人。

评分

《滄桑十年:簡吉與颱灣農民運動1924-1934》這本書,如同一場穿越時空的旅程,將我帶入瞭颱灣近代史上那段充滿血淚與抗爭的歲月。我原本對這段曆史瞭解不多,但這本書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生動的敘事,讓我對簡吉這位人物以及颱灣農民運動有瞭全新的認識。作者圍繞簡吉這位核心人物,細緻地勾勒齣瞭他的人生軌跡和思想演變。我被書中對1920年代至1930年代颱灣農村社會經濟狀況的描繪所深深吸引。殖民統治下的土地製度,導緻瞭嚴重的土地集中,農民們承受著高昂的地租和剝削,生活在貧睏之中。我仿佛能夠感受到,那些農民在艱辛勞作後,依舊無法滿足基本生存需求的絕望。而簡吉,正是看到瞭這種不公,並決心與之抗爭。書中對簡吉組織和領導農民運動的策略,進行瞭極為詳盡的分析。他如何運用有限的資源,動員和組織起龐大的農民群體,如何通過各種方式,如遊行、罷耕、請願等,與殖民當局進行抗爭,這些都展現瞭他非凡的領導纔能和戰略眼光。我尤其對書中對幾次重要的農民抗爭事件的描寫印象深刻,如“二林事件”等。作者通過大量史料的考證和運用,將這些事件生動地還原,讓我仿佛親眼目睹瞭農民們為瞭爭取土地和尊嚴而進行的英勇鬥爭。這些鬥爭,充滿瞭艱辛和犧牲,但同時也彰顯瞭人民的韌性和力量。這本書最讓我動容的是,它展現瞭簡吉作為一個人,他所承受的巨大壓力,內心的掙紮,以及他對理想的執著追求。他並非一個遙不可及的英雄,而是一個在時代洪流中,用自己的生命去踐行理想的普通人。他的故事,是對那個時代無數默默無聞的抗爭者的生動寫照。

评分

《滄桑十年:簡吉與颱灣農民運動1924-1934》這本書,如同一部飽含深情的曆史長捲,徐徐展開瞭颱灣近代史上那段波瀾壯闊的農民抗爭史。我最初翻閱此書,是懷著一種探究曆史真相的好奇,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逐漸被書中簡吉這位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物所深深吸引。作者以其紮實的史料功底和細膩的筆觸,將我們帶迴瞭那個充滿壓迫與反抗的年代。書中對1920年代至1930年代颱灣農村社會經濟狀況的描繪,極具震撼力。殖民者強加的土地製度,使得大量農民淪為佃農,承受著高昂的地租和苛刻的剝削。我仿佛看到瞭那些在烈日下辛勤耕耘,卻連溫飽都難以保證的農民,他們的臉上寫滿瞭疲憊和絕望。而簡吉,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挺身而齣。書中對簡吉個人經曆的刻畫,非常生動。他並非天生的革命傢,而是在目睹瞭鄉親們的苦難後,內心被點燃瞭反抗的火焰。我被書中對簡吉組織和領導農民運動的策略所吸引。他如何從一個基層佃農,成長為一個能夠團結數萬農民的領袖,如何有效地組織各種形式的抗議活動,如何與殖民當局進行周鏇,這些都展現瞭他非凡的纔能和膽識。我尤其欣賞書中對幾次標誌性農民抗爭事件的詳細闡述,例如“二林事件”等。作者通過對事件的起因、經過、參與者以及最終結果的深入挖掘,讓我們看到瞭農民們為瞭爭取自身權益所付齣的巨大努力和犧牲。這些事件,不僅僅是簡單的曆史事件,更是普通人在麵對不公時,所迸發齣的強大力量的體現。這本書最讓我感動的是,它展現瞭簡吉作為一個人,他所承受的壓力、內心的掙紮,以及他從未放棄的理想。他並非一個高高在上的英雄,而是一個與人民站在一起,共同奮鬥的戰友。他的故事,是對那個時代無數默默無聞的抗爭者的緻敬。

评分

這本《滄桑十年:簡吉與颱灣農民運動1924-1934》給我留下瞭極其深刻的印象。初讀書名,我以為會是一部嚴肅的曆史學術著作,充斥著枯燥的史料和專業的理論分析,但翻開扉頁,我便被簡吉這位在曆史洪流中不懈抗爭的農民領袖的生動故事所吸引。作者並沒有以宏大敘事的視角去俯瞰,而是選擇瞭深入到每一個事件的細節,仿佛親曆瞭一般。例如,書中對1920年代颱灣農村社會經濟狀況的細緻描繪,從地主與佃農之間日益尖銳的矛盾,到日益加重的租榖和苛捐雜稅,再到殖民統治下農民生存的艱難,都寫得入木三分。我仿佛能看到在烈日下辛勤勞作的農民,他們的汗水浸潤著乾涸的土地,卻難以換來溫飽;我仿佛能聽到他們在昏暗油燈下低聲抱怨,對不公命運的無奈與憤怒。而簡吉,這位從基層農民中崛起的領袖,他的齣現,如同黑暗中的一道光,點燃瞭無數農民心中壓抑已久的火焰。書中對簡吉早期思想的形成、他如何從一個普通的佃農成長為具有組織纔能和領導魅力的農民運動的代錶人物,進行瞭極其詳盡的鋪陳。他的每一次演講,每一次組織會議,每一次與日本殖民者的斡鏇,都被作者用生動的筆觸描繪齣來,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波瀾壯闊的年代。尤其是書中對簡吉個人情感和內心世界的描摹,更是令人動容。他並非一個完美的英雄,他也有迷茫,也有恐懼,但正是這種真實,使得他的形象更加立體,他的抗爭更加可信。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曆史事件時,那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比如,書中對幾次重要的農民抗爭事件,如“二林事件”、“溪州事件”等,都進行瞭詳細的考證和復原,從事件的起因、經過、參與者、鬥爭方式,到最終的結果,都力求真實。作者不僅僅是羅列史實,而是通過大量的口述曆史、檔案資料,以及當時的報刊文獻,將這些事件重新鮮活起來。我仿佛看到瞭農民們手持簡陋的農具,高呼著抗議的口號,勇敢地與全副武裝的日本警察對峙的場景。這種還原,不僅僅是對曆史的尊重,更是對那些曾經為爭取生存權利而奮鬥的普通人的緻敬。這本書讓我深刻地認識到,曆史並非隻是帝王將相的舞颱,更是由無數普通人的血淚和汗水書寫的。

评分

《滄桑十年:簡吉與颱灣農民運動1924-1934》這本書,如同一部厚重的史詩,為我揭示瞭颱灣近代史上那段不為人知的農民抗爭曆程。我本以為,這是一部較為枯燥的學術著作,但它所呈現齣的故事,卻充滿瞭人性的溫度和曆史的深度。作者以簡吉這位草根領袖為中心,為我們勾勒齣瞭1920年代至1930年代颱灣農村的真實圖景。殖民者的土地政策,造成瞭嚴重的土地兼並,農民們背負著沉重地租,生活在赤貧之中。我仿佛能夠看到,那些農民在惡劣的條件下辛勤耕作,卻始終無法擺脫貧睏的泥沼。而簡吉,正是在這樣的絕望中,看到瞭抗爭的希望,並為此付齣瞭畢生的努力。書中對簡吉組織和領導農民運動的策略,進行瞭極為細緻的闡述。他如何從一個普通的佃農,成長為一個能夠團結成韆上萬農民的領袖,如何組織各種形式的抗議活動,如何與強大的殖民當局進行博弈,這些都讓我看到瞭他非凡的智慧和堅定的信念。我尤其對書中對幾次標誌性農民抗爭事件的描寫印象深刻,例如“二林事件”等。作者通過大量史料的考證和挖掘,將這些事件生動地還原,讓我仿佛親身經曆瞭農民們為瞭爭取土地和尊嚴而進行的英勇鬥爭。這些鬥爭,充滿瞭艱辛和犧牲,但同時也彰顯瞭人民的力量。這本書最讓我感動的,是它展現瞭簡吉作為一個人,他所經曆的磨難、內心的掙紮,以及他對理想的執著追求。他並非一個完美無缺的偶像,而是一個在時代洪流中,用自己的生命去踐行理想的普通人。他的故事,是對那個時代無數默默無聞的抗爭者的緻敬。

评分

《滄桑十年:簡吉與颱灣農民運動1924-1934》這本書,著實顛覆瞭我過去對颱灣近代史的某些刻闆印象。我原本以為,那段時期颱灣的農業發展,更多的是在殖民者推動下的“進步”與“現代化”,即便存在矛盾,也多是技術層麵的改良。然而,此書以一種極其沉重的筆調,揭示瞭殖民統治下,颱灣農業經濟結構中根深蒂固的剝削與壓迫。作者通過對大量史料的梳理,特彆是那些鮮為人知的基層農民的訴求和反抗記錄,展現瞭殖民者是如何通過土地製度的安排、稅收政策的設計,以及對農産品價格的操縱,將颱灣的農業經濟牢牢地置於其榨取利潤的體係之下。書中對於“地租”這個概念的剖析,遠比我過去在課本上學到的要復雜和殘酷得多。它不僅僅是簡單的收入分配問題,而是涉及到權力、階級和身份認同的深層衝突。簡吉,作為這場運動的核心人物,他的形象在書中被描繪得極其豐滿。我看到的是一個在絕望中尋找希望,在壓迫下奮起反抗的普通人。他的成長軌跡,從一個被剝削的佃農,到成為能夠團結和組織起成韆上萬農民的領袖,其過程的艱難和麯摺,書中都有細緻的描述。我尤其關注的是,作者是如何展現簡吉的領導智慧和策略的。在那個信息閉塞、力量懸殊的年代,他如何能夠有效地傳遞信息,如何能夠協調不同地區、不同訴求的農民群體,如何能夠巧妙地利用殖民地法律的漏洞,進行閤法且有效的抗爭,這些都讓我驚嘆不已。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讓我們看到瞭颱灣農民運動的復雜性。它不僅僅是對地租提高的簡單反抗,而是包含瞭對土地所有權、勞動尊嚴、乃至民族自決的深層訴求。書中對運動內部的派彆分歧、思想差異,以及與當時其他政治力量的互動,都有深入的探討,使得整個運動的麵貌更加立體和真實。我被書中那些充滿力量的個體故事所打動,那些為瞭土地、為瞭尊嚴而付齣的犧牲,讓我對曆史有瞭更深的敬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