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食成經:袁枚《隨園食單.須知單》新解

點食成經:袁枚《隨園食單.須知單》新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袁枚
  • 隨園食單
  • 食文化
  • 飲食史
  • 清代文學
  • 烹飪
  • 美食
  • 傳統美食
  • 飲食研究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飲食文學寫作最成熟的食經:袁枚《隨園食單》
  250年來中華美食钜著,現代美食傢詮釋吃的祕密!
  兩岸三地飲食文化的巨擘,重現中菜烹飪經典!

  袁枚vs硃振藩
  古今美食傢精彩演繹美食料理

  袁枚,以〈祭妹文〉名傳一時、將飲食視為生活藝術的清代文學傢兼美食傢,以他個人的體會與實踐,總結前人的美食經驗,有係統地歸納齣中國古代烹飪技術的獨到心得,完成瞭中國美食界的劃時代巨著《隨園食單》。全書分為須知單、戒單、海鮮單、江鮮單、特牲單、雜牲單、羽單、水族有鱗單、水族無鱗單、雜素菜單、小菜單、點心單、飯粥單、茶酒單等十四個單元。詳細記述瞭中國從十四世紀到十八世紀中葉所流行的342種菜餚、飯點、茶酒的用料和製作方法;書中不僅有理論、有總結、有評介,且有實踐、有體會、有闡述,並雜以幽默,體裁清新,運筆自如,毫無單調重復之弊;全書體大思精,條理分明,深具現代藉鑑價值。尤其袁枚筆下立論精闢,文字曉暢、生動、雋永,被譽為200年來世界烹飪文學的經典之作。

  硃振藩,兼具古典涵養的現代美食傢,以其自身對美食的認知以及對料理的透徹理解,為讀者解析《隨園食單》的精闢文意,並以現代人的觀點重新審視這本經典的精髓,賦予經典摩登的生命。是一本有趣、實用、包羅萬象並兼具人文深度的好書。

  本書從「須知單」入手,共分二十個小單元,涉及烹飪的選料、初步加工、配菜、火候、調味、裝盤、上菜等環節,論述精采,耐人尋味。並配以圖片以豐富讀者閱讀的樂趣和活潑視覺的感受。

  「袁枚積纍瞭四十年以上的飲食經驗,加上生花妙筆,撰就瞭膾炙人口的《隨園食單》。我在驚羨之餘,想要為其作註,而旁徵博引的目的,就是古為之用,既彰顯其時代意義,且擴大其影響麵。」--硃振藩

作者簡介

硃振藩

  平生雅好文史,酷愛書法,喜讀兵書,尤醉心於美酒佳餚,以「愛吃、能吃、敢吃、懂吃」著稱。涉獵極廣,除飲食外對相術、命理、堪輿等皆有深入研究。曾教授麵相、書法、飲食、謀略等課程,並陸續在各報章雜誌廣開有關飲食、麵相及風水等專欄。先後有「現代食神」、「颱灣首席美味鑑賞大師」等封號。目前齣版之著作超過二十部以上,其較著者為《颱灣美食通》、《口無遮攔--颱灣美食導覽》、《美食傢菜單》、《看風水》、《食林遊俠傳》、《笑傲食林》、《真相大白》、《提味》、《食味萬韆》、《食在凡間》、《癡酒:頂級中國酒品鑑》、《看他就是奧客》、《食林外史》、《六畜興旺》等書。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推薦序∕飲食文化創造齣不同的感動 嚴長壽
自序∕不光吃飽,還要吃巧 硃振藩

先天須知
作料須知
洗刷須知
調劑須知
配搭須知
獨用須知
火候須知
色臭須知
遲速須知
變換須知
器具須知
上菜須知
時節須知
多寡須知
潔淨須知
用縴須知
選用須知
疑似須知
補救須知
本分須知

圖書序言

推薦序

飲食文化創造齣不同的感動∕亞都麗緻集團總裁 嚴長壽

  「富過三代,纔懂吃穿」,起先要求「吃飽」後纔能「吃巧」,起初是因為工作需要,與美食結下不解之緣,逐漸瞭解飲食文化的廣泛與精深;飲食文化乃是人文素養養成之重要因素,也是生活中相當重要的一門「藝術」。飲食文化不但代錶瞭一個社會的多元發展,也是反映一個社會的成熟。在這個無國界的新世界,飲食的習慣隨著社會的演進,中華飲食已無法自外於這場跨國界的競爭與比較,無論從食材的更國際化、烹調方法的更多樣化,在在都挑戰著中華飲食的大未來,在大多數人已為迎閤市場的趨勢而大刀闊斧的創新改變之餘,如何找到自己原有的優勢與特色成為重要的課題,如何尋根探古則當屬振藩兄的專長,因為他除瞭必須懂吃,還要會吃,並述之以文字,這更需架構於文學的深厚底子,及以上功力的融會貫通。與振藩先生結識多年,佩服振藩先生閱讀廣泛,通曉許多古今著作,尤其對傳統的執著,在一片創新的浪潮中,總為我們保留些執著與傲骨。

  如清朝詩人袁枚所著《隨園食單》,不僅轟動於當代,至今已流傳數百年,卻仍膾炙人口,其中〈須知單〉,是集閤瞭烹飪的基礎,而〈戒單〉則清楚的提醒瞭普遍容易犯的毛病,是相當紮實的飲食功夫書,唯目前僅有原述版,較不易親近,振藩先生集多年努力,以二十篇深入淺齣之筆觸為袁枚食單作新註,更旁徵博引使得袁枚食單有全新的註解,書中有理論、有評論、有闡述、有體會,最重要是有具體實踐的部分,欣聞振藩先生將為其作新註,必然將中華飲食文化更加提升,也讓讀者更容易瞭解。

  推廣飲食文化將近三十年,文化,實在是奠定一個城市乃至於整個國傢穩定的重要基石,也是能否創造不同感動的取決點,對於一個國傢有形的建設容易;而文化,包括飲食,卻是需要多年的基礎與纍積,纔能夠透過古人之智慧,對生活中的人、事、物有更深的感觸,此乃美化生活之本,更是生活開心之道。

自序

不光吃飽,還要吃巧╱硃振藩

  我初識袁枚,在讀高一時,印象極深刻,迄今仍不忘。當時的國文老師周小溪先生,曾在「七七盧溝橋事變」當兒,身處第一綫,擔任宛平縣縣長。他授課幽默詼諧,講解深入透徹,不僅是個性情中人,且是有道長者。記得老人傢在教〈祭妹文〉那天,天昏地暗,寒風颼颼地響,待他吟至「紙飛灰揚,朔風野大,阿兄歸矣,猶屢屢迴頭望汝矣」之際,觸景生情,老淚縱橫,聲音哽咽,頻頻以袖拭淚。此情此景,曆曆在目,今日迴想,尤增感傷。

  三年之後,讀《續古文觀止》一書,收錄袁枚另兩篇文章,分彆是〈後齣師錶辨〉及〈書魯亮儕〉,深服其文采,可以成誦。該書亦選有桐城派古文名傢姚鼐所撰的〈袁隨園君墓誌銘〉,細讀之餘,總算對這位清盛世時的詩詞古文大傢,有進一步的認識,盡管有些地方仍不甚瞭瞭。

  隔沒多久,我除古文外,亦醉心於前人詩、詞、麯、對聯、尺牘及劄記等。由於多所涉獵,遂讀過袁枚所著的《隨園詩話》、《小倉山房尺牘》、《隨園隨筆》及《子不語》等,旁及一些有關他的傳記。隻是他那部名震當世並足以垂範後世的《隨園食單》,尚無法一窺其奧。直到二十餘年前,在香港逛舊書攤,無意間有幸購得為止。

  約在此同時,我已讀畢不少飲食著作,像唐魯孫的《大雜燴》、《什錦拼盤》、《說東道西》、《天下味》、《中國吃》等;高陽的《古今食事》;梁實鞦的《雅捨談吃》;逯耀東的《祇剩下蛋炒飯》等等,不但一一寓目,而且身體力行,組織美食會,吃遍北縣、市。此後更嚮全颱各地及金、馬進軍,吃得不亦樂乎。正因雙管齊下,吃福隨而擴展,眼界跟著大開,雖不敢以老饕自命,但也稱得上是略有學識和講究飲饌之道的好吃鬼瞭。

  民國八十二年,堪稱是我人生中的一大轉捩點,在個偶然的機緣下,步命相及風水的後塵,開瞭平生第一個飲食專欄,從此欲罷不能,陸續結集成冊,迄今超過廿本。當然啦!飲食一直居大宗,命相和風水等,隻是附麗點綴而已。不過,對我個人而言,倒是「一路吃來,始終如一」,邊吃邊讀,夙夜匪懈。而且藉由大量的閱讀,中國專寫飲食的集子,幾乎都未錯過。由於吃得夠多,看得夠廣,始敢稱對於中國的飲食之道,有些全方位的理解。可惜的是,格於外語能力,西方及日、韓的食書,所讀皆是譯本,無法完全領略其美,即使吃的應不算少,也是體會不深,一直引以為憾。

  或許是機緣湊巧,就在《食傢列傳》付梓後,我終於可以嚮《隨園食單》的新解叩關,開始屹立食林。此外,將具代錶性的典籍新解,時常盤鏇腦際,堪稱我的誌業。依照早先計畫,在相學這方麵,準備著手的是《人倫大統賦》和《冰鑑》兩者,而在飲食方麵,則非《隨園食單》莫屬。是以十餘年來,這幾本書即經常置諸案右,俾便隨時翻檢。在時而閱之,時而思之下,體會自然也就益深瞭。
  《隨園食單》不愧是一本劃時代的飲食钜著。袁枚在總結前人的經驗後,加上個人體會以及具體實踐,從而完成本書開宗明義的〈須知單〉和〈戒單〉,並有係統地歸納齣中國古代烹飪技術的獨到心得。前者能精闢地闡述烹飪的基本理論,全麵而周詳,多切閤實際;後者則針對當時烹飪中普遍流行的弊病,提齣一己看法,讓庖者及食客有所遵循。其中,除瞭戒外加油、戒火鍋、戒強讓與當今的狀況有所不同外,其餘的各戒,都有一定的道理在,讀者如能用心及此,篇篇成誦,自然可以一窺吃的堂奧,絕對是懂吃的不二法門。

  這位力主詩重性靈,而被稱為「一代騷壇主」、「當代龍門」的袁枚,認為品味與詠詩二者,應「自齣機抒,不屑寄人籬下」,而且「味濃則厭,趣淡反佳」。進而將飲食與吟詩相提並論,主張「得一味之佳,同修食譜;賞半花之艷,各走吟箋。」並謂:「吟詩之餘作《食單》,精微仍當吟詩看」及「平生品味似評詩,彆有酸鹹世莫知。第一要看色香好,明珠仙露上盤時」等等。實已將飲食視為一種生活藝術,並把它提升至詩意的境界。同時,他所講究的烹調之法,「並無山海奇珍,不失雅人清緻」,故其所拈齣的「清雅」之旨,始終是袁枚品味評詩的最高標準,曾雲:「平生諸般能耐,最不能耐一庸字。所謂庸字,不過人雲亦雲。」大抵言之,就是「飲食之道,不可隨眾,尤不可務名」,此誠韆古顛撲不破之理,可以放諸四海而皆準。

  至於如何纔算懂吃,與袁枚同時期的詞傢亦是食傢的硃彝尊,即認為飲食之人有以下三種:一是餔餟之人,「食量本弘,不擇精粗,惟事滿腹,人見其蠢,彼實副其量為損為益。」一是滋味之人,「嘗味務遍,或濃肥鮮爽,生熟備陳,或海錯陸珍,奉非常饌當其得味,盡有可口。」一是養生之人,「飲必好水,飯必好米,蔬菜魚肉,但取目前,常物務鮮,務潔,務熟,務烹飪閤宜,不事珍奇,而有真味」。其實,硃氏僅分析飲食之人的三個麵嚮,但對真正的「懂吃」而言,還不如已故的飲饌名傢唐振常所標舉的「食有三品」。此三品乃「上品會吃,中品好吃,下品能吃。能吃無非肚大,好吃不過老饕,會吃則極復雜,能品其美惡,明其所以,調和眾味,配備得宜,藉鑒他傢所長,化為己有,自成係統,乃上品之上者,算得上是真正的美食傢。要達到這個境界,就不是僅靠技藝所能就,最重要的是一個文化問題。高明的烹飪大師達此境界者,恐怕微乎其微;文人達此境界者較多較易,這就是因由所在。」

  綜唐氏之言觀之,明清之時的文人,如著有《易牙遺意》的韓奕、撰
《宋氏養生部》的宋詡、編寫《飲饌服食箋》的高濂、著有《養小錄》的顧仲、編撰《醒園錄》的李調元及撰就《食憲鴻祕》的硃彝尊等等,無不在其書裏或詩、文中,流露齣他本身對飲食所具有的一定品味、格調與情趣。在此大勢所趨下,文人之於飲食,乃自然而然地成為一種迥彆於昔的生活藝術,懂得吃喝的精髓,進而形成特有的文化氛圍。

  袁枚比起以上諸公,在飲食方麵,更充滿著熱情,積纍瞭四十年以上的飲食經驗,加上生花妙筆,撰就瞭膾炙人口的《隨園食單》。我在驚羨之餘,想要為其作註,而旁徵博引的目的,就是古為今用,既彰顯其時代意義,且擴大其影響麵,有利於國計民生(註:老氏雲「治大國如烹小鮮」)。就在五年之前,《曆史月刊》的虞前社長炳昌,曾邀我在該刊開個飲食專欄,我便提齣此一想法,承濛其允諾,遂奮筆撰寫,曆三十集而將《隨園食單》之〈須知單〉釋畢,今得以結集成書,謹在此嚮他老人傢緻上最高謝意。

  另,本書之成,賴內子關蕙明操持傢務,全力支持,俾在無後顧之憂下,比較異同,爬梳古籍、專注整理,終而成書。又,精於飲饌的亞都麗緻總裁嚴長壽先生慨然賜序,誠為本書生色不少。在此一併緻謝,是為序。

圖書試讀

配搭須知


  諺曰:「相女配夫。」《記》曰:「儗人必於其倫。」烹調之法,何以異焉?凡一物烹成,必需輔佐。要使清者配清,濃者配濃,柔者配柔,剛者配剛,方有和閤之妙。其中可葷可素者,蘑菇、鮮.、鼕瓜是也。可葷不可素者,蔥、韭、茴香、新蒜是也。可素不可葷者,芹菜、百閤、刀豆是也。常見人置蟹粉於燕窩之中,放百閤於豬、雞之內,毋乃唐堯與蘇峻對坐,不太悖乎?亦有交互見功者,炒葷菜,用素油;炒素菜,用葷油是也。

  古人講究門當戶對,故閨女擇佳婿時,除傢世背景外,一般的大戶人傢,都會先閤彼此的八字,以免日後發生沖剋的情形,那就不是一段好姻緣瞭,這即是《禮記》所謂比擬一個人,必須用與他同一類型的人做比喻之具體寫照。換句話說,此即物以類聚,進而相輔相成的道理。袁枚認為烹調的方法,基本上亦是如此。畢竟要燒製齣一道佳餚,必須主料與輔料搭配得宜,纔能相得益彰。為此,袁枚拈齣一個原則,就是使清的主料配清的佐料;濃的主料配濃的佐料;柔的主料配柔的佐料;至於剛的主料則配剛的佐料。隻是這段文字文采斐然,但沒說齣個所以然來。因為清、濃尚可理解,剛、柔實不知其所指為何?也許是爽與嫩吧!

  袁枚接著舉例,佐料可以用葷的或素的來搭配,主要是蘑菇、鮮筍和鼕瓜這三種食材,諸君可由此舉一反三。

「一傢食其味,十傢聞其香」的蘑菇

  而今所謂的蘑菇,具體而言,可分成口蘑、颱蘑和洋蘑菇這三大類。後者乃菌類地衣類蔬菜烹飪原料,為擔子菌綱菌目傘菌科蘑菇屬的雙孢蘑菇,又有白蘑菇之稱,以其傘蓋未張的菌蕾供食。它和香菇一樣,皆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的食用菌之一,至今已有三百年以上的栽培史。據資料顯示,現代栽培的技術,始於十八世紀初期的法國,迨一九○二年,科學傢用組織分離法培育純菌種成功後,人工栽培術便迅速地傳入英、荷、德、美、中、日及韓國等七十餘國。時至今日,其産量已占食用菇類總量的百分之七十以上。中國約在二十世紀三○年代在上海、福州等地開始引種,後逐漸發展到江、浙、川、粵、徽、湘等省,其中福建的産量高居中國首位。颱灣約於一九四五年後自福建引進,積極研發,培育齣全球獨一無二的高溫洋菇,即使在攝氏二十五度時,亦能發菇,從此進入産菇的顛峰期,除有以鮮品洋菇供食外,罐頭洋菇、脫水洋菇和冷凍洋菇等産品的齣口,更爭取到許多外匯。然而,一九七○年代中期後,由於工資上漲,成本大為提高,韓國及大陸的廉價品,很快取而代之。目前主要的産地,為中南部的颱南縣與彰化縣。

  洋蘑菇的菌肉肥厚,質地柔嫩,具有獨特的菇香,其鮮品(含野生種)須先洗淨沙土雜質,削去沙根再應用。適閤多種烹調方法,並可採用多種味型調味;可充主料單用,亦可當成輔料與葷素諸料搭配;既可製成冷盤、熱菜、湯羹,也可用於火鍋;實為素菜的主要食材之一,如取此仿製腰花,不論在形態和口感上,均極相似。

  素有「植物肉」之稱的洋蘑菇,屬高蛋白質食品,中醫認為本品味甘性涼,有益胃醒脾,理氣化痰,消食等功效。不過,袁枚生長的年代,此品尚未傳入中國,故本節「配搭須知」所舉的蘑菇,絕不是當下通行全球的洋蘑菇。
  颱蘑亦稱香蘑,乃山西省五颱山的名産。由於其肉質肥厚細嫩,滋味鮮醇芳香,加上營養豐富,具有食療功用,常食可延年益壽,故自古以來,即被譽為「仙傢珍品」。

  五颱山盛産的颱蘑,其名品甚多,有菌把粗長,近根部鼓起,狀、味均似雞腿的雞腿蘑,亦有狀呈羊肚蜂窩眼狀的羊肚菌,還有鮮味獨具一格的天花蕈(即天花菜)。另,據元人吳瑞《日用本草》的記載:「天花菜齣山西五颱山。形如鬆花而大,香氣如蕈,白色,食之甚美。」元宮廷並以此當成「玉食」。等到清康熙年間,皇帝數度親臨五颱山,品享過颱蘑,尤鍾情於天花蕈,後被列入貢品。此貢品一入大內,康熙一定先用此孝敬其祖母孝莊太皇太後,並賦〈天花〉詩一首,詩雲:「靈山過雨萬山青,朵朵湘雲摘翠屏。玉笈重緘策飛騎,先調六膳進慈寜。」

  盡管颱蘑用於烹飪,無論炒菜、做湯,不僅葷素皆宜,而且鮮香特美。當地迄今仍流傳著「一傢食其味,十傢聞其香」的俗諺,但袁枚所指的蘑菇,應非這些如天花蕈、羊肚菌和雞腿蘑等著名颱蘑所能囊括的。

  口蘑的口,指的是張傢口,它無法人工種植,而且愈來愈稀少。口蘑長在草原的「蘑菇圈」上,此圈相當大,呈正圓型,圈上之草極綠,綠得近乎發黑。每年的九月間,雨晴之後,天氣潮悶,乃是發菇之時,而且今年齣蘑菇後,明年仍在此蘑菇圈齣菇,到底是啥原因,其生長的祕密,至今仍未揭開。

  口蘑的品類甚多,主要有黑蘑、白蘑、青腿子等數種。

  一、黑蘑—— 此極常見,菌摺棕黑色,菌行稱之為「黑片蘑」,價雖賤,但味濃。北京涮鍋子、「炸丸子開鍋」裏所放著都是黑片蘑,隻是後者所放的,為口蘑渣而已。

  二、白蘑—— 此蘑菌蓋、菌摺都是白色,較黑蘑為小,然其味極鮮,且不遜於雞湯。

  三、雞腿子—— 即颱蘑的雞腿菌。亦有其狀近雞腿子,鮮品之色微綠的青腿子。不過此二物乾製之後,皆呈灰白色。

  口蘑須乾製後,其香始齣。而且採得後,馬上得穿綫晾乾,否則極易生蛆。又,食用口蘑前,須以開水發開,因其摺中有沙,不可用手搓洗,得把發過的口蘑置於大碗內,注滿清水,接著以筷子像打雞蛋似地反覆攪打。待泥沙沉底後,換水續打。總得換上三、四次水,打個上韆下,至碗內不再有泥沙,隨即以手指摳去泥根,纔大功告成。

  燒製口蘑,宜重葷大油。劉鶚在《老殘遊記》裏,曾提到用口蘑燉鴨,即是一例。據散文大傢亦是著名美食傢汪曾祺的經驗,他「曾在沽源吃過『口蘑羊肉哨子蘸筱麵』,三者相得益彰,為平生難忘的一次口福。在呼和浩特一傢飯館吃過一盤『炒口蘑』,極滑潤,油皆透入口蘑片中,蓋以慢火炒成,雖名為炒,實是油燜」。同時他還指齣:「『口蘑煨南豆腐』,亦須葷湯,方齣味。」看來他的親身體驗,已為袁枚所說的「可葷可素」,做齣最好的詮釋。
「味冠素食」的鮮筍

用户评价

评分

讀到《點食成經:袁枚<隨園食單.須知單>新解》這個書名,我腦海裏立刻跳齣瞭“大道至簡”這四個字。袁枚的《隨園食單》,尤其《須知單》的部分,對我來說,就是一種對飲食真諦的迴歸。它沒有講那些多麼復雜的烹飪技法,而是從最根本的“為什麼”齣發,告訴我們如何纔能吃到真正美味、健康的食物。我一直覺得,我們現代人,在追求“速度”和“效率”的過程中,常常會忽略一些最基本、卻也最重要的事情。這次看到有新書專門解讀《須知單》,我非常期待。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將《須知單》裏那些看似樸素的道理,比如“食不可太雜”、“非時勿食”,與我們現代人快節奏的生活和多樣的飲食選擇相結閤。書中會不會分享一些具體的建議,讓我們在忙碌之餘,也能做齣更明智的飲食選擇?又或者,是如何從“客至則鮮”中,引申齣關於人情味和待客之道的思考?我迫不及待想翻開這本書,看看作者如何將古老的智慧,化為現代人觸手可及的“美味經”。

评分

《點食成經:袁枚<隨園食單.須知單>新解》這個書名,簡直太有畫麵感瞭!“點食成經”,聽起來就像是把那些零散的飲食經驗,提煉成瞭寶貴的“經書”。袁枚的《隨園食單》,絕對是華人飲食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雖然很多內容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可能有些時空的距離感,但裏麵對食材的尊重、對烹飪的熱愛,以及那種享受生活的態度,卻是永不過時的。我尤其關注《須知單》這個部分,因為我覺得那是《隨園食單》的“總綱”,它概括瞭袁枚在飲食上的核心理念,是理解整本書的關鍵。我很期待作者能在這本書中,為我們揭示《須知單》背後隱藏的飲食智慧。比如,書中會如何解釋“客至則鮮”這條,是僅僅強調食材的新鮮度,還是包含瞭如何通過食物來錶達對客人的重視和敬意?又或者,“食不可太雜”在現代飲食琳琅滿目的情況下,如何讓我們找到一種平衡,既能享受多樣性,又不失健康?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看到,古人對於“吃”這件事,是如何看得如此透徹,並且能夠將這些洞見,轉化為指導我們今天生活的具體方法。

评分

《點食成經:袁枚<隨園食單.須知單>新解》這個書名,讓我感覺既有傳統底蘊,又不失現代的創新感。“點食成經”,仿佛在說,隻要掌握瞭這本書的奧秘,就能把普通的食材,變成“經得起推敲”的美食。袁枚的《隨園食單》,在我心中,一直是一本充滿瞭生活情趣和智慧的書,而《須知單》更是它的“靈魂”所在。它不僅僅是講如何做菜,更是一種關於如何“品味”生活、如何“尊重”食物的哲學。這次看到有專門解讀《須知單》的新書,我充滿瞭好奇。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去“新解”的?是會結閤現代的烹飪科學,來解釋《須知單》背後的原理?還是會從文化傳承的角度,探討《須知單》在當下社會的意義?我尤其關注書中是否會探討“非時勿食”的現代解讀,比如如何看待反季節食材,如何支持當地食材,這些都是我一直思考的問題。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打開新的視野,讓我從《隨園食單》的“小切口”中,窺見更廣闊的飲食文化和生活智慧。

评分

當我看到《點食成經:袁枚<隨園食單.須知單>新解》這個書名時,我腦海裏立刻浮現齣袁枚那閑適自得的文人形象,以及他筆下那些色香味俱全的佳肴。袁枚的《隨園食單》,在我看來,不僅僅是一本食譜,更是一種生活哲學。而《須知單》,更是其中提煉齣的“內功心法”。我一直覺得,《須知單》裏那些看似樸素的道理,其實蘊含著極深的智慧,比如“食不可太雜”可以理解為對食材本味的尊重,避免過度加工和混閤;“客至則鮮”則體現瞭待客之道中的真誠與用心。這次看到有專門解讀《須知單》的新書,我充滿瞭期待。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將這幾百年前的“飲食戒律”,翻譯成現代人能夠理解和實踐的“生活準則”的。會不會有章節專門講解如何在現代廚房裏,運用《須知單》的原理,做齣更健康、更美味的食物?又或者,會從更宏觀的層麵,探討《須知單》對於我們現代人如何平衡工作與生活、如何追求真正品質生活的重要性?我迫不及待想翻開這本書,看看作者是如何“點石成金”,將《隨園食單》的精華,化為我們手中可用的“經”。

评分

《點食成經:袁枚<隨園食單.須知單>新解》這個名字,本身就充滿瞭吸引力!“點食成經”,聽起來就很厲害,好像吃對瞭東西,就能功德圓滿一樣。袁枚的《隨園食單》,在我看來,是一部充滿生活情趣的著作,裏麵有美食,也有對人生的感悟。而《須知單》更是《隨園食單》的“點睛之筆”,它提煉齣瞭許多關於如何吃得好、吃得道的原則。我一直覺得,古人對於“吃”這件事的理解,比我們現代人要深刻得多。他們講究的是“天人閤一”,是“五味調和”,是“食療養生”。這次看到這本書專門解讀《須知單》,我真的很好奇,作者會如何將這些古老的智慧,與我們現代人每天都要麵對的飲食問題聯係起來?書中會不會討論,如何在營養過剩的今天,運用《須知單》的道理,來選擇更健康的食材?或者,會如何解讀“非時勿食”,來引導我們關注食物的生産和來源,以及對環境的影響?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一些新的視角,讓我不僅僅是滿足口腹之欲,更能從“吃”這件事中,獲得更多的啓示和智慧。

评分

《點食成經:袁枚<隨園食單.須知單>新解》這個書名,讓我眼前一亮!袁枚的《隨園食單》在颱灣,是很多人心目中的“食典”,裏麵那些關於美食的描述,光是讀著就讓人垂涎欲滴。而《須知單》這個部分,更是《隨園食單》的精華所在,它像是給廚師和食客都準備的“武功秘籍”,裏麵講的道理,雖然是寫在清朝,但對我們現在做菜、品菜,甚至是對待生活的態度,都有非常深的啓示。我一直覺得,一個好的廚師,或者一個懂得品味的人,不應該隻是會照著菜譜做菜,更應該理解菜背後的邏輯。《須知單》恰恰就提供瞭這樣的“邏輯”。所以,當我知道有這本書專門針對《須知單》進行“新解”,我真的是太興奮瞭!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會如何解讀“食不可太雜”這句話,是僅僅指食材的搭配,還是更深層次地探討食物的消化與吸收?又或者,“非時勿食”在現代社會,如何轉化為一種對食物可持續性的關注?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幫我打通任督二脈,讓我從一個“吃貨”升級為一個“懂吃”的人。

评分

哇,看到《點食成經:袁枚<隨園食單.須知單>新解》這個書名,就覺得一股濃濃的文化氣息撲麵而來!袁枚的《隨園食單》我可是從小聽到大的,那時候覺得古人吃個飯都那麼講究,還專門寫成一本書,簡直是太有意思瞭。這次看到有新的解讀,而且是針對《須知單》這個部分,更是激起瞭我的好奇心。要知道,《須知單》裏麵講的很多道理,像是“食不可太雜”、“非時勿食”、“客至則鮮”之類的,雖然聽起來簡單,但細細琢磨,裏麵蘊含的關於食材的本味、烹飪的火候、待客的禮數,甚至是對生活哲學的思考,都是非常值得我們現代人學習的。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在新時代背景下,賦予這些古老的飲食智慧新的生命力的?是會從健康養生的角度去解讀,還是會從食物美學、文化傳承的角度去闡釋?又或者,會把這些道理與現代的飲食亂象進行對比,引發讀者對當下飲食文化的深刻反思?我已經迫不及待想要翻開這本書,看看作者會帶給我們怎樣一場穿越時空的美味哲學之旅瞭!特彆是《隨園食單》本身就是一本充滿生活情趣的著作,我期待這本書也能同樣保持那種輕鬆幽默的筆調,而不是枯燥的學術論述。

评分

說實話,看到《點食成經:袁枚<隨園食單.須知單>新解》這個書名,我第一反應就是:“哇,這是要講給現代人聽的‘吃貨秘籍’嗎?” 袁枚的《隨園食單》在颱灣的美食圈裏,絕對算得上是“老祖宗”級彆的經典瞭。我記得小時候,傢裏的長輩總會引用裏麵的某些句子,比如“要知味,全在口舌之間”,當時覺得隻是好玩,現在想想,那裏麵包含瞭多少對食材原味極緻追求的哲學啊!這次《點食成經》專門聚焦《須知單》,我特彆有興趣。因為《須知單》裏的內容,看似是烹飪的“注意事項”,但實際上,它更像是一種“飲食行為準則”,包含瞭對食材的選擇、對季節的尊重、對火候的拿捏,甚至是對烹飪者心態的要求。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把這些古老的“不二法門”和我們現代人每天都要麵對的“吃什麼”、“怎麼吃”的現實問題聯係起來的?是會教我們如何在速食主義盛行的當下,找迴食物的本真?還是會揭示一些隱藏在《須知單》背後的,關於“好味道”的科學原理?我特彆期待能在這本書裏找到一些能夠立刻實踐的“吃經”,讓我的餐桌更有味道,讓我的味蕾得到真正的“點化”。

评分

《點食成經:袁枚<隨園食單.須知單>新解》這個名字,讓我想起老祖宗傳下來的那些“祖訓”,看似簡單,卻字字珠璣。《隨園食單》這本書,在颱灣的美食文化中,幾乎是一種“符號”的存在,而《須知單》更是它的“精髓”。我一直覺得,很多時候,我們做菜或者品菜,之所以“差瞭那麼一點”,可能就是因為忽略瞭《須知單》裏講的那些最基本的道理。這次看到有新的解讀,我非常感興趣。我特彆想知道,作者會如何解讀“火候”這個概念,它不僅僅是溫度和時間,更是一種對食材生命力的把握。又或者,是如何理解“鮮”的內涵,它是否包含瞭食材本身的原味,以及烹飪過程中對原味的保留?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幫助我,從一個“照葫蘆畫瓢”的烹飪者,升級到一個真正理解“食物之道”的“匠人”。希望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種“頓悟”的感覺,讓我在每一次烹飪中,都能體會到“點食成經”的妙處。

评分

看到《點食成經:袁枚<隨園食單.須知單>新解》這個書名,我腦海裏立刻閃過“返璞歸真”這個詞。袁枚的《隨園食單》,尤其是《須知單》的部分,在我看來,就是一種對飲食本質的迴歸。它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復雜的技巧,隻是樸素地講瞭一些“為什麼要這樣做”的道理。我一直覺得,現代社會,我們對“吃”這件事,似乎變得越來越復雜,越來越追求“新奇”和“刺激”,反而忽略瞭食物本身的“味道”和“營養”。這次看到這本書專門解讀《須知單》,我非常期待。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將《須知單》裏的“要點”一一展開,並賦予它們新的時代意義的。例如,“食不可太雜”,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是否也意味著我們應該學會篩選和專注,不僅僅是在飲食上?“客至則鮮”,是否也提醒我們在人際交往中,要真誠待人,提供最真摯的情感?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看到,《隨園食單.須知單》並非隻是過時的古籍,而是曆久彌新的人生智慧寶庫。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