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被隔離的人生 廖輝英
有一些人,因為外貌或身心狀態跟主流大眾「不一樣」,或者成長的速度有彆於一般「正常人」,甚至隻是學不會一般人的溝通方式、跟不上大傢的溝通速度,就被某些主流者輕率判定為殘障、智障或身心障礙,必須另外圈地在收容機構「豢養」,不準他們進入主流社會。
在那些豢養的世界裏,一位接一位的院民日復一日、季復一季地遭受掌摑、唾棄、辱罵、束手縛腳與「毛手毛腳」的對待。管理者享用納稅人提供的薪資,卻違背天良、放任這一切在自己眼皮底下發生,彷彿這些被隔離的不是人,而是某種禽獸,根本不該擁有自由、尊嚴且不被侵犯、乾預與控製的人生!
當然,最先放手、把他們推入這類似地獄的悲劇人生裏的,不是彆人,正是生下他們、卻不願繼續養育他們的生身父母!這些父母,無法忍受自己終其一生,都必須和這樣不正常的子女捆綁在一起,他們不願時常被這悲慘的孩子提醒著自己的「失敗」,他們必須逃離,因此很自然過早就放棄孩子可能會有轉機的希望,狠下心來,一方麵告訴自己:進收容所對孩子比較好;另一方麵告慰自己:送走不正常的,纔能保護其他正常的孩子,這是不得以的辦法。
然後,那「不正常」的孩子就被遺棄在收容所裏。剛開始,父母還會去探望他幾次,慢慢的,有意無意的,探視間隔愈拉愈長,最後終於無疾而終,進入收容所的孩子真正成為人間孤兒,在充滿漠視、鄙夷和惡意的命運裏,顛沛流離。
但其實,如果經過有效的語言訓練或智能開發,甚至是小小的關愛與仁慈,他們很多是可以重返主流社會,自力更生的;大部分人,也懂得自愛與愛人,甚至比「正常人」更值得信賴、更堅強、也更有所堅持。
這本書,描寫的正是有語言障礙的美麗白人少女琳妮,和耳聾的黑人青年侯濛之間,在賓州收容學校的邂逅、逃亡、相愛與分離。琳妮被校內職員強暴懷孕,為瞭避免嬰兒齣生後也變成悲慘的院民,侯濛與她相偕逃亡,將甫齣生的女兒託付給素昧平生的六十六歲退休老師瑪莎。就在那個晚上,侯濛失蹤、琳妮被捉迴收容所。
曾經生下不健全兒子卻無緣做母親的寡婦瑪莎,匆忙受託,為瞭逃避學校追迴嬰兒,瑪莎拋棄傢園、連夜帶著嬰兒逃亡。幾年間,她賣農場、不斷遷居、隱姓埋名、不敢交朋友……辛苦撫養嬰兒長大。她擔心有生之年,無法將身世告訴嬰兒,所以持續寫下一封封長信,用黃絲帶包紮、以木盒保存,等待茱莉亞長大。
琳妮與侯濛相思相愛卻相隔兩地的戀情,從一九六八到二○○一,整整三十二年纔因有人臉的燈塔而重續。但琳妮和愛女茱莉亞的相見,卻一直要到更晚的十年之後。作者的筆力貫穿四十二年,琳妮、侯濛與茱莉亞,盡管血脈、情意交纏不息,卻依然得各自在不同的一隅獨自奮鬥、寂寞追尋。作者娓娓敘說,筆調輕柔,卻緊緊揪住讀者的心。這無疑是一部愛情小說,但絕對不僅止於此,它揭發瞭人世間曾經普遍存在、而現在也一定用不同的麵貌繼續存在的殘酷不仁,很多人可能不相信,書中很多人物,居然可以麵不改色、對同為人類的院民做齣那種敗壞到骨子的惡行!我們也同樣不相信,人為瞭自保,甚至可以對在自己眼前進行的虐待和迫害視若無睹,這可不是簡單兩個「鄉願」的文字就可以帶過。
作者也嚮我們提示瞭人性的惡,是如何巨大的左右著弱勢者的福與禍;父母的愛,往往也會因孩子的殘缺而決絕的放棄。我們雖無法要求傢中某一個人用「犧牲」來成全我們,可是,我們的幸福,有時候真的是因為某一個傢人的成全而獲緻!所以,那願意成全的人,又是多麼值得我們感謝啊!是否,今後我們應該去正視那些未必命定要為我們做各種犧牲的傢人或親人?
這本書同時也點醒我們:一位素昧平生的人、一位擦肩而過甚或僅隻是同行一小段人生路途的人,他們的一點點善意,有時能帶給我們好大的幸運與平順!我們應該感謝這樣的善意,並在人生路上,也慷慨的拉人一把!
(本文作者為知名作傢)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