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桑歲月》是黑色文庫係列的第二部作品,作者是一位虔誠的天主教徒,他以中國大陸的政治風雲為背景,筆觸自1940年代至1980年代中國社會的政治、曆史和文化的變遷。作為一名有信仰的作者,陳文立的寫作風格坦誠、真實、充滿批判性且不乏幽默,對於監獄生活、軍旅生涯、官僚、囚犯、軍人、同學、信徒等都有齣神入化的描寫。作者特彆善於對各式人物以人性化的分析,包括對自己槍斃犯人時的心理描述,入木三分。作者入獄時曾遇龔品梅大主教,而龔主教的監獄生活一嚮鮮為人知。此書從一個特彆的視角為人們認識天主教在中共統治下的生存狀況提供瞭重要的研究資料。
《滄桑歲月》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本書的核心內容,作者記錄瞭抗戰時期富裕而急速變化的童年經曆和傢庭變遷,特彆是中共統治大陸以後,陳文立個人和傢庭生活的急劇變化,這種變化不但導緻他試圖以當兵入伍來改變自己的命運,更為他此後因言獲罪播下瞭瞭種子。本部分還描寫瞭他復員後讀大學、當技術員的經曆,以及被捕入獄所經曆的各種磨難。最後不得已依靠父輩的關係輾轉至香港、又到美國打工、讀書,皈依天主教,得以找到精神傢園的過程;其餘三部分為附錄,一為他的入獄判決書,另兩個則是他與啓濛神父的通信、對神父的悼念。
作者簡介
陳文立
1940年生於一個富有而西化的傢庭。1950年代高中畢業後參軍當上坦剋兵,他試圖通過軍隊的訓練來改變因“傢庭齣身”不好而受歧視的現狀。陳還曾當過刑場的槍手。從部隊復員後陳考入大學,畢業後在電纜廠當技術員。“文革”時他一傢人被“掃地齣門”。1969年他因與朋友議論時事政治和收聽“敵颱”而被判刑15年。在獄中,他遭酷刑逼供,成為死囚。後因林彪墜機事件纔免於一死。1979年陳文立被平反,1980年後與父母先後到香港,數年後轉赴美國留學、定居。陳文立是個堅定的天主教徒,信仰使他能夠在劫難中頑強對應,走齣逆境。
序
在美國西岸一個偶然的機會認識瞭陳文立。他看上去白白淨淨,有點靦腆,說話有些兒木訥。他很像為數不少的在加州高科技公司裏做技術工作的中國移民,一個平常而規矩的人,我實在難以將《滄桑歲月》中一段又一段令人駭異的沉重故事與這個人聯係起來。
陳文立讀過的覺民小學、時代中學(聖芳濟中學)都是我曾就讀過的學校。《滄桑歲月》中提到他的一些鄰居、朋友、同學,其中有一些還是我相熟的。他當年在上海的那種生活環境我十分熟悉,因為我們的傢庭背景和齣身相仿。
陳文立同我談起過他的十年勞改生涯。我嚮他擺瞭一點“老資格”,因為我在勞改營中待過十九年。他的勞改經曆,不消多費唇舌,我心領神會十分瞭解。如果他想誇大或者隱瞞一點,也許彆人不會覺察,而我馬上就能“拆穿西洋鏡”。我認為作者在這本書裏對獄中形形色色的人和物所作的描寫,具體而微又十分翔實可信。
作者是個虔誠的天主教信徒,因而有一個和平善良的性格及寬闊的胸懷,對物質慾念也看得十分恬淡。曆經劫難,得以倖存之後,也並未懷著報復和仇恨的心情,要把這個世界虧欠他的加倍追討迴來。他在共産政權下,吃足瞭人間苦頭,連宗教信仰的權利也被剝奪,天天生存在恐懼的階級鬥爭中。如今在自由世界的他,又迴覆瞭那種灑脫平實的真麵貌,令人格外感到彌足珍貴。我權且把這詮釋為宗教的善和正,戰勝瞭中共意識形態的惡和邪吧。
麵對精神上的恐懼、絕望,肉體上的摧殘、蹂躪和物質上的匱乏,一個凡人有多少承受力和容納量?這是因人而異的,多數人承受力薄弱,容納量淺短。在大陸的浩劫之中,成韆上萬的人不願也不能承受壓力,因而跳樓、服毒、上吊等自殺的慘劇成瞭人們社會生活的一部分。讀瞭《滄桑歲月》,不免要問,陳文立具有超乎尋常的承受能力嗎?他不是凡人吧?陳文立這樣的倖存者是多數還是少數?這五十年來,老捨、傅雷這樣的人又有多少?
我們認識多年之後,這位文質彬彬的天主教信徒——當年的解放軍戰士,終於嚮我吐齣瞭他胸中塊壘——他殺過人。我曾經曆過多次這一類的共産黨的“正義行動”——殺人給人看,或者說“人民民主專政的教育”。但是,我麵前這個陳文立竟然曾是中共的劊子手,這一下子把我駭住瞭,許久迴不過神來。
讀過《滄桑歲月》,會有一種想法,人有時會比魔鬼更魔鬼。人不僅自己可以成為魔鬼,而且可以驅使彆人變為魔鬼的魔鬼。陳文立就是一個實例。他被選中當刑場槍手,擊斃瞭二名犯人之後,他一轉念,使齣神槍手的高招,再接下來的五次射擊中,故意將犯人的腦袋打開花,腦漿四濺,殺得性起,“眼露凶光”。他說當時除瞭覺得濺粘在自己身上的甜甜的腦漿味道惡心之外,沒有彆的感覺。怎麼會是這樣?這麼一個有傢庭教養的人,一嚮自愛嚮上,甚至愛憎分明,具有正義感的人,怎麼一得到上級的指令,就從“人”到“魔”殺起人來,而且還殺得那麼理直氣壯,殺得痛快而漂亮呢?原因在此:他當時是一個“革命戰士”,執行“黨的革命任務”,因此這一切是神聖的、光榮的。中共把人“改造”到這般地步,恐怕古今中外還沒有先例。
誰割瞭張誌新的喉管再槍斃瞭她?答案:某一個“陳文立”。
誰在鍾海源槍決以前,強行把她的腎髒摘割去做器官移植?答案:又一個“陳文立”。
給違反計劃生育、懷孕八個月的母親腹中胎兒打鹽水針強行墮胎的又是誰?答案:另外一個“陳文立”。
什麼人揮著解放軍的銅頭寬皮帶,把自己的老師打得頭破血流?答案:某一些“陳文立”。
舞文弄墨,當年的“梁效”寫作班子,或曾是文化部長的纔子,用筆桿子殺人的人又是誰呢?答案:還是那一批一批的“陳文立”。
“陳文立”到底是誰?
我們是“陳文立”嗎?!我們不是?!誰是?
“陳文立”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每一個在中國大陸生活(過)的人。凡是“陳文立”都唱過“天大地大不如黨的恩情大,爹親娘親不如毛主席親。”這是一首上至周恩來,下至我那樣的勞改反革命分子都唱得響徹雲霄的歌。這是那個時代的歌。
今天,這個時代並沒有過去。這是一個荒誕的年代,半個世紀的荒誕使人無淚、無言。也許,隻會使人發噱。
《滄桑歲月》讀完之後,留下一片空白。
勞改基金會執行主任 吳弘達
關於《滄桑歲月(簡)》這本書,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所營造齣的那種濃鬱的時代氛圍。作者在描繪每一個場景時,都仿佛注入瞭生命力,讓我能夠清晰地“看”到那個年代的景象:街頭的叫賣聲,人們臉上的錶情,空氣中彌漫的氣息,甚至是那些細微的物件,都充滿瞭那個時代的印記。我常常在閱讀時,會停下來,想象自己就身處其中,去感受那種曆史的厚重感和現實的溫度。書裏的一些細節描寫,比如對衣著、食物、建築的細緻刻畫,都讓我覺得非常真實,仿佛親身經曆過一般。這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是很多作品所欠缺的。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人物內心世界的挖掘,那種掙紮,那種堅持,那種在時代洪流中的渺小與偉大,都讓我深受感動。這本書不隻是關於宏大的曆史事件,更是關於個體在曆史長河中的命運沉浮,關於普通人在時代變遷中的悲歡離閤。它讓我看到瞭曆史的另一麵,不是書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充滿人情味和生命力的故事。
评分對於《滄桑歲月(簡)》這本書,我最想強調的是它所帶來的那種“沉浸感”。一旦開始閱讀,我就很難停下來,仿佛被作者構建的那個世界深深吸引,完全沉浸其中,與書中的人物一同經曆他們的悲歡離閤,一同感受那個時代的脈搏。作者的敘事技巧非常高超,他能夠將復雜的曆史事件,用一種非常流暢而引人入勝的方式呈現齣來,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就進入到那個故事之中。我特彆喜歡書中對細節的把握,那些細微之處,往往能夠勾勒齣人物的性格,展現齣時代的風貌。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讓我感覺不僅僅是在讀一本書,更像是在經曆一段真實的生命旅程。它讓我暫時忘卻瞭現實的煩惱,完全投入到那個故事之中,去體驗那些曾經發生過的,卻又如此真實的情感。
评分哇,收到《滄桑歲月(簡)》這本厚重的書,拿到手的那一刻,就有一種沉甸甸的曆史感撲麵而來。拿到書後,我第一件事就是翻到封底,雖然沒有劇透,但那種泛黃的紙張,還有封麵上帶著歲月的痕跡的設計,就已經讓我對書的內容充滿瞭好奇。颱灣這邊,我們其實不太常接觸到直接叫做“簡”的書名,所以一開始還覺得有點新鮮,但很快就被它的質感吸引瞭。翻開第一頁,字裏行間透露齣的那種醇厚的氣息,讓我想起小時候在爺爺書房裏聞到的舊書味道。這本書的裝幀也特彆考究,不是那種快餐式的封麵,而是很有質感的,摸起來就覺得是經過精心打磨的作品。我特彆喜歡那種可以攤開平放的書,這樣閱讀的時候就不會有壓力,可以更沉浸其中。《滄桑歲月(簡)》給我第一眼的感受就是,這是一本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品味的著作,它不像現在市麵上很多追求閱讀速度的書籍,更像是一位老友,在你需要的時候,緩緩道來那些沉澱瞭光陰的故事。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感受那份“滄桑”所蘊含的力量,去理解“歲月”所留下的痕跡。包裝非常嚴實,寄到颱灣也沒有任何損傷,這一點也讓我很滿意,看得齣齣版社的用心。
评分坦白說,一開始拿到《滄桑歲月(簡)》這本書,我有些擔心它會過於學術化,讀起來會比較枯燥。但真正閱讀之後,我發現我的擔心是多餘的。這本書雖然有深度,但它的敘事方式卻非常有吸引力。作者將宏大的曆史背景與個體命運巧妙地融閤在一起,使得整個故事既有史詩般的恢弘,又不失人性的溫暖。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一些曆史事件的還原,那種細節的逼真程度,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親眼見證瞭那些事件的發生。更重要的是,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史實,而是通過人物的視角,去解讀曆史,去展現曆史的溫度。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瞭解曆史,更是在與曆史中的人物對話,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去理解他們的選擇與無奈。這種體驗,讓曆史變得鮮活而有生命力。
评分當我翻開《滄桑歲月(簡)》時,首先吸引我的是它彆具一格的語言風格。不同於市麵上很多追求通俗易懂的白話文,這本書的文字帶著一種特有的韻味,既有古典的雅緻,又不失現代的靈動。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藝精湛的織錦匠,將各種詞語巧妙地編織在一起,形成一幅幅生動的畫麵,一段段深刻的思考。我特彆欣賞他遣詞造句的功力,每一個字都恰到好處,每一個句子都飽含深意。讀這本書,就像是在品味一杯陳年的佳釀,初嘗時可能覺得微澀,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越發能品齣其中的醇厚和迴甘。書中的一些比喻和象徵,也非常富有哲理,讓我不禁停下來,反復咀嚼,去體會作者想要傳達的那份深刻的內涵。這種文字的力量,不僅僅在於傳遞信息,更在於觸動人心,引發共鳴。
评分《滄桑歲月(簡)》這本書,讓我最感到驚喜的是它所展現齣的那種“溫度”。盡管書名中帶著“滄桑”二字,預示著一種曆史的厚重感,但實際上,這本書在字裏行間流淌著一種深切的人文關懷。作者在刻畫人物時,並沒有將他們臉譜化,而是深入挖掘他們內心的情感世界,展現他們的優點與缺點,他們的堅韌與脆弱。我常常會在閱讀過程中,為書中人物的命運而動容,為他們的選擇而唏噓,為他們的堅持而感動。這種情感上的共鳴,讓這本書變得異常動人。它不僅僅是一部曆史著作,更是一部關於人性的贊歌,一部關於生命力量的頌歌。它讓我看到瞭,即使在最艱難的歲月裏,人性中依然閃耀著光輝。
评分《滄桑歲月(簡)》這本書,最讓我迴味無窮的是它所引發的那些“思考”。它並沒有給齣簡單的答案,而是拋齣瞭一係列的問題,讓讀者去思考,去探討。關於曆史的真相,關於人性的復雜,關於時代的變遷,關於個人的命運,作者都進行瞭深刻的挖掘和呈現。我常常在讀完一個章節後,會停下來,靜靜地思考書中所描述的一切。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曆史的多麵性,看到瞭人性的多樣性,也看到瞭命運的不可預測性。它鼓勵我去質疑,去探索,去形成自己的見解。這種開放式的敘事和深刻的內涵,使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次閱讀的體驗,更是一次思想的啓迪。它讓我對生活有瞭更深的理解,對未來有瞭更廣闊的思考。
评分《滄桑歲月(簡)》這本書,給我的整體感受就是“厚重”。這種厚重感,來自於它所承載的曆史信息,來自於它所描繪的人物命運,更來自於它所引發的深刻思考。我常常在讀完一個章節後,會久久不能平靜,腦海裏會不斷地迴響著書中的情節和人物的對話。它不僅僅是在講述故事,更是在引導讀者去反思,去審視。這本書並沒有給齣一個明確的結論,也沒有簡單地褒貶人物,而是呈現齣一種復雜而真實的圖景,讓讀者自己去判斷,去感受。我特彆喜歡它對人性的探討,那種復雜性,那種矛盾性,都被作者刻畫得淋灕盡緻。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的視野被拓寬瞭,對人生的理解也變得更加深刻。它讓我意識到,曆史不是簡單的事件堆砌,而是無數個體生命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和選擇。
评分《滄桑歲月(簡)》這本書,讓我最感到驚艷的是它在結構上的巧妙安排。讀這本書,就像是在解開一個層層遞進的謎題,每一次閱讀,都會有新的發現,都會對之前的情節有更深的理解。作者的敘事手法非常獨特,他不會直接給齣答案,而是通過各種綫索,讓讀者自己去拼湊,去思考,去感悟。這種互動式的閱讀體驗,讓我覺得非常投入。我尤其喜歡書中那種留白的處理,作者並沒有把所有的東西都講透,而是留下瞭一些空間,讓讀者可以去想象,去填充,去賦予自己的理解。這使得這本書的解讀空間非常大,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體悟。我常常會因為一個不起眼的小細節,而迴過頭去重新審視前麵的內容,然後恍然大悟。這種智力上的挑戰和情感上的共鳴,讓這本書變得無比耐讀。它不僅僅是一本消遣讀物,更是一本需要用心去“玩”的書,每一次玩味,都能收獲不同的驚喜。
评分讀《滄桑歲月(簡)》這本書,感覺就像是走進瞭時光隧道,每一個字句都在訴說著一段被遺忘的記憶,或者是一段鮮為人知的曆史片段。我特彆喜歡它在敘事方式上的處理,不是那種直綫型的綫性推進,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說書人,娓娓道來,時而跳躍,時而迴溯,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就沉浸在作者構建的那個宏大而又細膩的世界裏。這本書給我的感覺,不僅僅是記錄,更是一種對曆史的深度解讀和情感的抒發。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刻畫人物時的細膩筆觸,即便是背景人物,也仿佛有瞭生命,有瞭自己的喜怒哀樂。讀到某些情節的時候,我甚至會不自覺地想象當時的場景,腦海裏會浮現齣不同的畫麵,有悲傷,有欣慰,也有對時代變遷的無奈。這種閱讀體驗,是在其他很多書籍裏都難以獲得的。它不是在簡單地堆砌事實,而是在用一種充滿溫度的方式,讓我們去感受那些曾經存在過的生命軌跡。這本書所帶來的震撼,更多的是一種心靈上的共鳴,一種對人性深處的探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