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時代.三地人.三種對照
颱灣的楊照、香港的馬傢輝、大陸的鬍洪俠
他們仨,唱齣瞭時代的記憶,也唱齣屬於我們的共同迴憶
三個說故事的高手,以50年來最常用的22個日常詞匯
共同書寫公共話題中的私人記憶 從初戀、青春欲望到成長記事
譜齣兩岸三地的共有記憶 時而感性陶醉、時而傷懷、時而驚奇、時而捧腹大笑……
颱灣、香港、大陸開放後,彼此交流已密不可分。但在同樣的華人外錶下,因文化曆史、成長環境、教育背景的不同,在思想觀念或生活行為上又有什麼異同?
透過颱灣楊照、香港馬傢輝、大陸鬍洪俠這三位「五年二班」的嚴格「寫文」對照,精挑細選兩岸三地五十年來,22個日常生活詞匯,大至談颱灣、香港、大陸;或是影響華人社會深遠的人物,如孔子、耶穌、瓊瑤;或是尋常生活一定會接觸的火車、電車、男廁所、報紙;或談及少年時代的初戀、女老師、女同學……
這個讓人眼睛一亮的「創意寫作」,對作者是考驗,對讀者卻是趣味恆生的閱讀經驗。三人連袂完成(或說彼此較勁)一個通過記憶互相對照的寫作,道齣自己生命中種種的喜悅、疑惑或不堪,有私密的、社會的、國傢的……我們將看到這一代人成長的三個社會。
作者簡介
楊照
本名李明駿,1963年生,颱灣大學曆史係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曾任《明日報》總主筆、遠流齣版公司編輯部製作總監、颱北藝術大學兼任講師、《新新聞》週報總編輯等職;現為《新新聞》週報總主筆、「博理基金會」副執行長,並為News98電颱「一點照新聞」、BRAVO FM91.3電颱「閱讀音樂」節目主持人。
著有長篇小說:《吹薩剋斯風的革命者》、《大愛》、《暗巷迷夜》。 中短篇小說集:《星星的末裔》、《黯魂》、《獨白》、《紅顔》、《往事追憶錄》、《背過身的瞬間》。 散文集:《軍旅劄記》、《悲歡球場》、《場邊楊照》、《迷路的詩》、《Cafe Monday》、《新世紀散文傢:楊照精選集》、《為瞭詩》、《故事效應》。 文學文化評論集:《流離觀點》、《文學的原像》、《文學、社會與曆史想像》、《夢與灰燼》、《那些人那些故事》、《Taiwan Dreamer》、《知識分子的炫麗黃昏》、《問題年代》、《十年後的颱灣》、《我的二十一世紀》、《在閱讀的密林中》、《理性的人》、《霧與畫:戰後颱灣文學史散論》、《如何做一個正直的人》、《想樂》。現代經典細讀係列:《還原演化論:重讀達爾文物種起源》、《頹廢、壓抑與昇華:解析夢的解析》、《永遠的少年:村上春樹與「海邊的卡夫卡」》。
近作:《我想遇見妳的人生》、《馬奎斯與他的百年孤寂:活著是為瞭說故事》
部落格:tw.myblog.yahoo.com/mclee632008/
微博:weibo.com/yangzhao63
馬傢輝
1963年齣生於香港,灣仔長大,中學畢業後,赴颱升學,再赴美,再迴港, 獲颱灣大學心理學係學士,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科學碩士,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社會學博士。現為香港《明報》世紀副刊創意策劃,並替中港颱報刊撰寫評論及隨筆,亦主持電視和電颱節目,2008年獲《南方人物周刊》評選為「年度中國五十魅力人物」之一,2010年獲《南方都市報》評選為「年度深港意見領袖」。
結集作品包括《女兒情》、《都市新人類》、《心理學小品》、《流行學手記》、《在廢墟裏看見羅馬》、《消滅李敖,還是被李敖消滅?》、《消費者心理學》、《目迷.耽美1──江湖有事》、《目迷.耽美2──愛戀無聲》、《我們──關於這個時代的一些喜悅與憂傷》、《你們──關於這個時代的一些綺麗與崩壞》、《他們──關於這個時代的一些臉容與成敗》、《死在這裏也不錯》、《關於歲月的隱秘情事》、《明暗》、《日月》、《溫柔的路途》、《曖昧的瞬間》、《迴不去瞭》、《中年廢物》等。
馬傢輝的微博是
新浪:weibo.com/majiahui
騰訊:t.qq.com/majaihui
鬍洪俠
生於1963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獲碩士學位。1992年至今供職深圳媒體機構,曾主編《深圳商報》「文化廣場」專刊,現任深圳報業集團副總編輯,《晶報》總編輯。
愛讀書,喜聚書,常寫書。著有隨筆、書話集《老插圖 新看法》、《微塵與暗香》、《百年百詞》、《給自己的心吃糖》、《書情書色》、《書情書色二集》、《夜書房》、《微書話》等,編有《1978 ~ 2008私人閱讀史》、《嚮閱讀緻敬:深圳讀書月曆屆嘉賓迴望與迴訪》、《深圳日記》、《舊時月色》、《董橋七十》等。
作者序 比張愛玲《對照記》更貨真價實的「對照記」 楊照
作者序 都比我老實 馬傢輝
作者序 「這真是一個奇蹟」 鬍洪俠
主題詞1 颱灣
夢裏不知身是客 楊照
第一次冒險接觸 馬傢輝
玉米地裏的颱灣 鬍洪俠
主題詞2 香港
有「鹹濕片」風光的香港 楊照
當「港仔」變成瞭「港佬」 馬傢輝
通往香港之路 鬍洪俠
主題詞3 大陸
隻存在於地圖上的美好大陸 楊照
慢慢地,我蹲下來瞭…… 馬傢輝
我在這頭,大陸在哪頭? 鬍洪俠
主題詞4 耶穌
竟然「蔣公」是耶穌信徒! 楊照
傻佬正傳,在街頭 馬傢輝
我與你相逢不相識 鬍洪俠
主題詞5 孔子
我的第一部電影劇本 楊照
我和孔子的私密時光 馬傢輝
孔子的模樣 鬍洪俠
主題詞6 火車
幻夢的夜班車 楊照
在英國火車站門前想見香港 馬傢輝
從此生活有瞭遠方 鬍洪俠
主題詞7 飛機
沒有花環,也沒有哭哭啼啼 楊照
飛機,和我的第一次 馬傢輝
飛機在夢想之外 鬍洪俠
主題詞8 春遊
未成形、成形中的青春欲望 楊照
在郊外烤肉時遇上黑幫飛仔 馬傢輝
無名的春天 鬍洪俠
主題詞9 世界讀書日
開啓閱讀曆程的一本參考書 楊照
救書記 馬傢輝
這一天的日記 鬍洪俠
主題詞10 初戀
惡作劇與暴力中的青春真情 楊照
我的六歲的小女孩 馬傢輝
到底什麼纔是初戀? 鬍洪俠
主題詞11 母親節
那個母親節的前一天 楊照
不打麻將,要乾啥? 馬傢輝
沒有瞭母親的母親節 鬍洪俠
主題詞12 電車
搭地鐵進城,進瞭中國城 楊照
迷情電車 馬傢輝
電車上的心情 鬍洪俠
主題詞13 男廁所
菸味彌漫的那間廁所 楊照
他們把口水吐在我的臉上 馬傢輝
神祕的調令 鬍洪俠
主題詞14 女同學
宿命無緣的女同學們 楊照
粽子,以及溫柔,還有暴烈 馬傢輝
空白 鬍洪俠
主題詞15 瓊瑤
彷彿齣自瓊瑤小說的人生瞬間 楊照
期待有個男子站在門外 馬傢輝
那些明亮的日子 鬍洪俠
主題詞16 曆史課本
堅守「無趣原則」的曆史課本 楊照
曾經,我是少年柏楊 馬傢輝
要論「曆史課本」,不妨說說《要論》 鬍洪俠
主題詞17 單車
單車上的年輕時光 楊照
我是單車紀錄保持者 馬傢輝
我傢自行車之怪現象 鬍洪俠
主題詞18 女老師
那個堅持要拯救我的老師 楊照
當密絲陳遇上問題學生 馬傢輝
三十年後的第一課 鬍洪俠
主題詞19 搬傢
搬離兒時 楊照
到瞭搬傢時分,「稿神」亦有脫稿危機 馬傢輝
三百箱書和四條漢子 鬍洪俠
主題詞20 收音機
廣播生涯的「地下」開端 楊照
收音機殺人事件 馬傢輝
收音機裏傳齣我的名字 鬍洪俠
主題詞21 求職
一個年輕粗心的助理美編 楊照
隻要我想要,必是我的 馬傢輝
和一場大雨不期而遇 鬍洪俠
主題詞22 報紙
躬逢其會的報業盛世 楊照
叔叔從口袋裏掏齣鈔票,給我帶迴傢 馬傢輝
懷念一種心情 鬍洪俠
作者序1
比張愛玲《對照記》更貨真價實的「對照記」
楊照
我有一個高中同班同學,當過颱灣的「立法委員」,也經常上電視談論政治議題,是在街上很容易被認齣來的公眾人物。他的外錶看起來老成,和真實年齡有蠻大差距的。
一九九八年,我聽他說過一個笑話。競選跑攤時,有人問他:「『委員』,你到底多大年紀?」他誠實直率地迴答:「三十五。」那人點點頭,迴應一句:「噢,原來你是三十五年次的。」有瞭這次經驗,下迴在被問到幾歲時,他改瞭一種方式迴答,說:「我五十二年的。」聽到他答案的人,也是點點頭,迴應一句:「噢,原來你五十二歲。」
這裏講的「年次」,指的是颱灣通用,一直保留到今天的中華民國紀年,一九一二年是中華民國元年,所以民國三十五年是一九四六年,民國五十二年,就是一九六三年。
這位同學,年紀輕輕三十五歲,竟然就被誤認為五十多歲!
對這個笑話,我印象深刻,不隻因為他是我同學,而且因為被誤認為比實際年紀更大的情況,也常常發生在我身上。颱灣有一種談論世代分類的說法,按照中華民國紀年法稱呼「幾年幾班」。民國五十年代齣生的人(約略等於中國大陸的「六○後」)就稱為「五年級」,五十一年齣生的是「五年一班」,五十二年齣生的是「五年二班」,以此類推。我曾經多次遇到人傢當著我的麵說「你們四年級的」如何如何;也曾經遇到人傢討論「五年級」的作傢時,列齣瞭一大堆名字,想破頭再想不齣其它人瞭,還是都沒有提到我,帶點尷尬也帶點戲謔我提醒他們:「嗯,我也是五年級啊!」
在我身上發生的狀況,一部分源自於長相,不過另外還有一部分,更大的一部分(但願是),源自於我比較頻密往來的朋友,幾乎年紀都比我大,差不多都是「四年級後段班」,甚至是「四年級前段班」的。我跟他們聊天沒有什麼隔閡,他們讀的書我也讀,他們迷過的電影我也迷過,震撼他們生命的歌麯也曾經震撼過我。差彆在,他們大學時的經驗,我往往提早在高中、甚至國中時經驗瞭。
關於書、電影和音樂,我是早熟的。國中、高中,而非大學時代,纔是我真正的生命摸索、形成期,這使得我很難跟與我同年齡,或比我年輕一點的人開懷暢談。我的親身經曆與感受,對他們很陌生、很有距離,比較接近是耳聞來的「往事」;他們記得的深刻體驗,我常常會有的反應是:「都幾歲瞭,還對這樣的事大驚小怪嗎?」沒有辦法同悲共喜,友誼的熱度當然也就有限瞭。
所以很長一段時間,我對自己齣生的這個年分,一九六三年,或民國五十二年,不太有什麼感應。一直到認識馬傢輝,到馬傢輝提議我們兩個同年齣生的人,應該來閤寫一本書。對於齣生於一九六三年這件事,傢輝的態度和我截然相反--我總覺得我的身體裏藏著一個更老的靈魂,傢輝卻希望、甚至主張自己的靈魂和身體都比一九六三年齣生算來的數字年輕。我無法用看待其它颱灣同齡人的眼光看待他,因為他從香港到颱灣的成長經驗,如此異質異類,引我高度好奇。
透過傢輝,又牽連上瞭鬍洪俠,異質異類的好奇就更強烈瞭。正因為在三個復雜牽扯、既類似又微妙不同的社會成長,反而給瞭我和他們兩人之間,濃厚、直接的「同代感」。我無法用我的經驗記憶去假想、揣測他們看過什麼、聽過什麼、想過什麼,我隻能拿自己看過、聽過、想過的,去跟他們交換。
和這本書的關係,因而格外曖昧。作者的身分往往還不如好奇的讀者身分來得重要。或者該說,寫作不再必然是我想要錶達、記錄什麼,而是為瞭知道傢輝、大俠會錶達什麼、記錄什麼,必須付齣的苦勞代價。
書名《對照記》明顯是從張愛玲那裏抄來的,不過值得驕傲的是,我們的書,比張愛玲那本《對照記》更符閤書名文字意思。張愛玲「對照」圖與文,實質上是用文字來解說相片;我們卻是以三人的切身故事,在同樣的題目下嚴格「對照」,同時對照齣瞭我們這一代人成長的三個社會。
作者序2
都比我老實
馬傢輝
既然閤作寫書,總有必要寫一寫跟兩位寫作拍檔的交往過程。
我是認識楊照在先,或該說,是知道楊照這個名字在先。
我和楊照都在颱灣大學畢業,他讀曆史係,屬於文學院,我讀心理係,屬於理學院,他比我早一年入學,但我們從來沒有活動交集(其實也難說,我常跟楊照開玩笑道,老兄,會不會當年我們曾在颱大的椰林大道上擦身而過、搶路互瞪?甚至,會不會當年我們曾經追求過同一位女孩子?)
楊照成名得早,經常在報刊發錶文章、得奬、齣書,我在赴美深造前於颱灣擔任雜誌社記者,和許多同事都是他的忠實讀者,對這位眼神深邃、聲調厚壯的同齡人深錶仰慕(聽來有點肉麻,但確是如此!)其後我於上世紀九○年代到瞭美國中西部的威斯康辛州大學攻讀博士班,身邊亦有不少颱灣留學生都在談他論他,那時候,他在哈佛大學讀書,我還記得有一位社會學係的師兄去哈佛開會後迴來,花瞭十五分鍾憶述楊照如何在會議裏發言和說瞭一些什麼,我們聽著,在聽一個「楊照傳奇」。
取得博士學位後,我從美國返颱,再迴港,於《明報》擔任副總編輯,策劃副刊改革,找得瞭楊照的聯絡方法,打電話嚮他邀稿,他接電話時說瞭一聲:「喂……」第一時間印證瞭「楊照傳奇」的其中一個元素,果然,他的聲音很厚實,很有說服力,多年以來我隻知道一位作傢能在「聲力」上跟他比拚,那就是梁文道。後來我將此感想對鬍洪俠說瞭,他在《書情書色》書裏把我的慨嘆寫齣來:「二○○九年香港某夜,我們從嚴禁吸菸的名門私房菜館,逃到距會展中心一箭之遙的海軍碼頭露天咖啡座繼續閑聊。馬傢輝突然大有感慨,指著楊照和梁文道對我說,楊照和梁文道的嗓音都很好聽,渾厚,有磁性,聽著容易讓人信任。咱們倆的聲音太難聽瞭,太尖,沙啞。」
說不定鬍洪俠那夜跟我一樣在心底暗暗妒忌他們倆。
第一次見到楊照的廬山真麵目,是在颱灣,他請我在喜來登酒店吃牛扒,討論香港《明報》副刊與颱灣《新新聞》的某個閤作項目,此番相見,又印證瞭「楊照傳奇」的另一些元素,果然,他的眼神很堅定很可靠,彷彿人間所有事情都在他的盤算掌握之中,他的學識也廣也深,齣口成章,跟傳說中的他完全沒有打摺。
其後我們做瞭十四年的朋友。
我跟鬍洪俠的友誼亦有十四年曆史,但開展於我離開瞭《明報》之後。一九九八年開始,我參與瞭「四城文化會議」,那是每年一度的民間交流研討活動,輪流在香港、上海、深圳和颱北之間舉行,每城各有人脈班底,香港主要是榮念曾、鬍恩威、梁文道和我,颱北是南方朔,上海是榮廣潤,深圳則是鬍洪俠和尹昌龍等人。那年頭,混號「大俠」的鬍洪俠不知道是《深圳商報》的記者抑或編輯,總之是在前綫打拚,跟今天的《晶報》負責人官位隔離尚遠,但沒變的是,不管於今天和當年,他都是那麼愛喝酒愛聊天愛抽菸愛讀書愛寫作,以及,愛開玩笑愛搞氣氛,這麼多年來我一直喜歡聽他演講發言和主持會議,有他在,大傢肯定笑得嘻嘻哈哈。最近我在一場座談裏稱贊鬍洪俠位列我心中的「名嘴排行榜」前五名之內,甚至若論幽默感,他占首位,但他偏不相信,我沒法子,隻好在此寫齣,留下紀錄,立此存照。
這本書之能夠現身,其實亦沿於某迴座談活動後的菸酒場閤裏由我首先對鬍洪俠提齣的創意,我知道鬍洪俠愛玩,好玩的事他必支持,所以認認真真地對他說齣想法。那迴,我說,大俠,我一九六三年齣生,你也一九六三年齣生,颱灣有一位作傢楊照亦是一九六三年齣生,不如我們閤作寫點文字,分從兩岸三地審視自己生命所經曆過的種種喜悅或不堪,那既是個人迴憶,亦是集體曆史,寫起來和讀起來,皆具趣味。
心思敏感的鬍洪俠一聽,立即猛力拍自己的大腿道,同意!就這麼乾!
鬍洪俠是河北人,北方漢子總喜把「就這麼乾!」掛在嘴邊,然而世間事情一旦實踐起來,還得剋服好些技術障礙,譬如以何種形式閤寫、寫瞭在何處發錶、多久發錶一次,之類,由於議而未決、決而未行,閤寫之事一拖再拖,拖瞭整整三四年瞭,拖到二○一一年二月始在《晶報》落實?航,但若不是汪小玲善盡監督之責、每週催稿,這趟航程又必中途?錨停休;想來,三個老男人都應該對她鄭重說聲道謝。
好瞭,三個老男人的閤寫專欄持續刊登瞭, 也開始結集齣書瞭,當天的一個小創意成為事實,我心高興,可是我又必須藉引義大利作傢卡爾維諾的一段書信自白求取原諒:「關於生平事蹟,我是屬於剋羅齊那一派,認為作者價值在於作品(如果有價值的話)。所以我不提供生平事蹟,不然就給假的,再不然我會想辦法東改一點西改一點。所以你有什麼想知道的盡管問我,我必告訴你,但我絕不會告訴你事實,這點你可以放心。」
而我希望,楊照和鬍洪俠都寫得比我老實。
作者序
「這真是一個奇蹟」
鬍洪俠
我先認識香港的馬傢輝,後認識颱北的楊照。和馬傢輝聊天時,得知楊照也是生於一九六三年,我們三個原是同齡人。我對傢輝說(也可能是傢輝對我說),其實我們可以一起寫本書。三個人在不同的華人社會長大,同樣的一個題目,必能寫齣不同的經曆、想法與格局,其中的種種差異,一定多有意味深長之處。傢輝答應聯係楊照,希望馬上開始。說起來,這初次「訂約」,都是六七年前的事瞭(傢輝說是三四年前的事,聊備一說)。
盡管馬傢輝的「馬上」並不總意味著「上馬」,但此事似乎也從未「下馬」,每次見麵我們都要溫習一次,互相埋怨一頓,然後再次想像一番,比如我們可以閤作開一個博客,再找傢報紙開個專欄,綫上綫下互動,鼓勵讀者點題,諸如此類,直把自己的心情說到「如火如茶如咖啡」為止,可結局呢,往往又是說說而已。二○○九年香港書展,總算遇到瞭楊照,三人於海邊一酒吧小聚,舊事重提,都覺得如果再光說不練,那就太不夠意思瞭。當場按生辰年月排定瞭座次:楊照居首,傢輝屈居老二,我心不甘情不願地成瞭老三。老大說你們老二老三把此事耽誤瞭,以後就聽老大的。彼時維多利亞港灣海風習習,濤聲陣陣,燈火點點,那風那濤那燈都見證瞭三個老男人的「海誓山盟」。可是,實踐再一次雄辯證明,老大並不比老二老三更靠譜,接下來的一年裏,風過耳,燈沒亮,濤聲依舊。
二○一○年,還是在香港書展上,馬傢輝、硃天心和我有一個對話,談一九六○年代大陸、颱灣、香港不同的生活。身為主持的馬傢輝掌握話語權,當場嚮一百多位聽眾公布瞭三地三男人的寫作計畫。提問環節有聽眾說你們這本書一定很好看,「請問什麼時候齣版呢?」傢輝笑瞭,說我們都計劃瞭很多年瞭,應該很快可以開始瞭。他不失時機地看瞭我一眼,我也笑瞭,鬥膽說瞭一句:「明年吧。」
明年復明年,一直到瞭二○一一年,「對照記@1963」專欄總算走齣瞭小會議室,走進瞭《晶報》「人文正刊」的「正點」版上。說起來好笑:版名叫「正點」,可這個專欄已經「晚點」很多年瞭。
這一刻我在想,「對照對比對流年,三人三地三本書」,這樣一個讓人眼睛一亮的寫作創意,究竟為什麼多年未能實現呢?說三個人都不靠譜那自然是開玩笑,說其中另有「隱情」,或許就能講得通。這「隱情」就是:「對照記」自然是有趣味的創意,果真要寫起來,其實並不容易,起碼對我本人是這樣。其一,怎麼寫?我們要寫的是「公共話題中的私人記憶」,這不同於平常寫時評、書評,說的盡是彆人的事;我們需要激活自己的青少年記憶,說一些之前從未披露過的自己的事。「投槍」投嚮彆人總是容易,投嚮自己時又該如何自處?我們需要多少勇氣纔能直麵往往不堪迴首的過去?迴避什麼,隱瞞什麼,當然是作者的權利,但這一權利要如何在「據實直書」前提下得以維護以求適度、適當?其二,寫什麼?既然是「對照」,那就要寫齣差異。我們所處的三個華人社會,其政治體製、經濟製度、社會狀況、文化麵貌,差異不可謂不大。但是,選擇什麼樣的主題詞纔足以呈現這種種差異?更麻煩的通常不是如何寫齣差異,而是差異大得簡直無法下筆。比如傢輝曾提齣寫一期「英國女王」,我和楊照都反對:我們根本無從寫起。諸如此類,都需要時間慢慢做理智與情感方麵的準備。我甚至想,這一寫作計畫拖得時間可能還不夠長久,我們應該等待一個更閤適的時間。我們也應該有足夠的時間討論每期的主題詞。好在《對照記》我們計劃寫三本,第一本暴露齣的缺陷還可以由第二本、第三本彌補。
可以想像一下,分彆齣生在大陸、颱灣、香港的三位同齡人,聯袂完成一個通過迴憶相互對照的寫作和齣版計畫,這在三十年前是可能的嗎?二十年前呢?所以,先不論其他,僅憑創意竟然能夠實現,且起始於深圳報紙專欄、繼之以三地同時齣版新書,就用得上鐵道部前發言人的一句「名言」:這真是一個奇蹟。八○後、九○後對此感觸不深,而對六○後而言,這是我們小時候做夢都夢不到的事情。
《對照記@1963:22個日常生活詞匯》,光聽這個名字就很有意思。我一直覺得,語言是瞭解一個時代最好的窗口,特彆是那些我們現在可能已經不太常說的詞匯,它們往往蘊含著最鮮活的曆史信息。《對照記》這個詞,讓我立刻聯想到一種對比和梳理,而“@1963”,則精確地將時間點鎖定在瞭那個特定的年份。22個日常生活詞匯,這個數字雖然具體,但又留下瞭無限的想象空間。我很好奇,這22個詞匯會是什麼?是關於食物的?關於交通的?關於娛樂的?還是關於人際關係的?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選擇這些詞匯的,以及他/她會用怎樣的方式來“對照”它們。是和現在的詞匯進行對比,找齣它們之間的演變和差異?還是通過這些詞匯,來勾勒齣1963年那個時代的社會圖景?我尤其期待書中能齣現一些我們現在聽起來既熟悉又陌生的詞語。比如說,像“票證時代”、“供給製”、“勞動號子”之類的詞,在60年代肯定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它們不僅僅是簡單的詞匯,更是那個時代生活方式、社會結構、價值觀念的縮影。我希望作者能深入挖掘這些詞匯背後的故事,講述它們在人們生活中的具體應用,以及它們所承載的情感和迴憶。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關於詞匯的解讀,更像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旅程,一次對父輩、祖輩生活的迴溯。我想通過這本書,更深刻地理解他們所經曆的一切,感受那個年代的淳樸與不易,以及在物質相對匱乏的環境下,人們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去創造和生活。
评分“對照記@1963:22個日常生活詞匯”,這個書名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1963年,這是一個對我來說,有著曆史感但又充滿想象的空間的年代。作者用“對照記”這個詞,立刻點齣瞭本書的核心——對比。究竟是要對照些什麼呢?是詞匯本身的演變,還是詞匯所承載的生活方式和時代背景的差異?22個,這個具體的數字,又讓人覺得內容會很精煉,很有深度。我開始想象,書中的22個詞匯會是什麼樣的?我猜測,它們一定不是那些我們每天都在掛在嘴邊的熱門詞匯,而是一些在60年代非常普遍,但在今天可能已經很少被使用的詞。比如,可能涉及到“縫紉”、“織毛衣”、“票證”、“計劃生育”等與當時社會經濟、傢庭生活密切相關的詞語。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詳細地解讀這些詞匯,不僅解釋它們的字麵意思,更重要的是,要講述它們在1963年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是如何被人們使用、理解,以及它們背後所蘊含的時代精神和生活哲學。我希望作者能夠通過這些詞匯,生動地描繪齣那個年代人們的生活圖景,包括他們的日常起居、人際交往、價值觀念等等。而“對照”這個部分,更是讓我充滿瞭期待。作者會如何將這些60年代的詞匯與今天的我們進行對比?這種對比又能給我們帶來怎樣的思考?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詞匯的讀物,更像是一扇通往過去的窗戶,一次與曆史對話的絕佳機會,一次對我們當下生活的深刻反思。我想通過這本書,去感受那個年代的獨特韻味,去理解那個年代人們的生活態度,去發現那些在平凡的詞匯背後,所閃耀的時代光芒。
评分拿到《對照記@1963:22個日常生活詞匯》這本書,我最先被它的書名所吸引。1963年,對我來說是一個模糊又遙遠的概念,那是個什麼樣子的年代?“對照記”三個字,又暗示著一種對比和反思,讓我很好奇作者會用哪些“日常生活詞匯”來進行對照,對照齣什麼?是時代的變遷,還是情感的流轉?22個,這個數字不多不少,似乎意味著作者在精挑細選,想要呈現的是最具有代錶性、最能觸動人心的詞語。我猜想,這本書會像一位老朋友在娓娓道來,用那些或許已經被我們遺忘,又或者在我們記憶深處泛黃的詞匯,一點點拼湊齣60年代的生活碎片。也許會有關於“縫紉機”的細緻描寫,講述它如何在那個年代成為傢庭的必需品,承載著母親的手藝和對傢人的關懷;也許會有關於“收音機”的溫暖迴憶,講述一傢人圍坐在收音機旁,傾聽新聞、故事和歌麯的溫馨場景。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齣現一些現在看來充滿時代感的詞匯,例如“計劃經濟”、“糧票”、“工分”等,這些詞匯不僅僅是簡單的字眼,更是那個年代人們生存方式、社會形態和價值取嚮的直觀體現。作者如何解讀這些詞匯,如何將它們置於60年代的社會背景下進行分析,又如何與今天的我們進行對照,這都是我非常期待的。這本書,對我而言,更像是一次溫情的懷舊,一次對過往的緻敬,更是一次對生命痕跡的追溯。我想通過這些“日常生活詞匯”,去感受那個年代人們的心跳,去理解他們的喜怒哀樂,去體會他們是如何在那個特殊的時代裏,努力地生活,並且留下屬於自己的印記。
评分“對照記@1963:22個日常生活詞匯”,看到這個書名,我的腦海裏立刻充滿瞭問號,也充滿瞭期待。1963年,在我看來,是一個非常遙遠又充滿想象的年代,它代錶著一種過去,一種可能完全不同於現在的社會生活圖景。而“對照記”這三個字,更是精準地抓住瞭我想要瞭解的重點——對比。作者會用什麼樣的“日常生活詞匯”來做對照?對照齣什麼?是時代的變化,還是人心的演變?“22個”這個具體的數字,又讓我覺得這本書的內容會非常紮實,不是泛泛而談,而是有所側重,有所選取。我很好奇,這22個詞匯會是什麼?我猜想,它們一定是我們現在可能已經很少使用,甚至有些已經淡齣日常對話的詞語。比如,“縫補”、“蒸饅頭”、“送煤球”這些充滿生活氣息的詞,在那個年代,它們不僅僅是動作,更代錶著一種自力更生、勤儉持傢的生活態度。我希望作者能夠詳細地解釋這些詞匯的含義,以及它們在1963年當時的社會語境中是如何被使用的,它們背後又承載著怎樣的人情世故和時代精神。我更期待作者能夠將這些詞匯與今天的我們進行有趣的對照,通過這種對比,讓我們更深刻地感受到時代的變遷,生活方式的巨大差異,以及我們可能已經失去或正在改變的一些寶貴的東西。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對詞匯的解讀,更像是一次溫暖的迴溯,一次對過去生活方式的追憶,一次對我們文化基因的梳理。我想通過這本書,去感受那個年代的真實,去理解那個年代的人們,去發現那些隱藏在普通詞匯背後的,關於生活、關於情感、關於成長的深刻印記。
评分光是看到書名《對照記@1963:22個日常生活詞匯》,我就被深深吸引瞭。1963年,那是一個怎樣的年代?對於我們這一代人來說,那是一個遙遠又充滿想象的過去。書名中的“對照記”三個字,更是點齣瞭核心。我很好奇,作者會用什麼樣的詞匯來對照,對照齣什麼?是時代與時代的差異,是過去與現在的對比,還是作者個人的生活經曆與普遍社會現象的碰撞?“22個日常生活詞匯”,這個數字也很精確,讓人覺得內容會很紮實,不會是泛泛而談。我腦海中已經開始浮現齣畫麵:在那個物資相對匱乏的年代,人們的生活是怎樣的?也許是電視機剛開始普及,也許是電話還算奢侈,也許是人們的人際交往方式和現在完全不同。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齣現一些我們現在已經很少用到,甚至快要遺忘的詞匯,然後作者能夠詳細地解釋它們在當時語境下的含義,以及它們如何摺射齣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人情冷暖。例如,像“播種”、“縫紉”、“走街串巷”這些詞,在今天看來可能很尋常,但在60年代,它們可能承載著更深的意義,代錶著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代錶著鄰裏之間的互助,代錶著那個年代特有的生活節奏。我希望作者能夠像一個細緻入微的觀察者,捕捉到那些被時間衝刷得模糊的細節,用生動有趣的筆觸,將我們帶迴到那個既熟悉又陌生的1963年。這本書,對我來說,不隻是一本關於詞匯的書,更是一扇通往過去的大門,一堂生動而溫暖的曆史課,一次與舊時光的深情對話。我想知道,在那個年代,人們如何錶達喜怒哀樂,如何看待未來,如何維係傢庭和社區。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詞匯,背後一定隱藏著無數動人的故事和深刻的思考。
评分《對照記@1963:22個日常生活詞匯》,這個書名一齣現,就喚醒瞭我內心深處對舊時光的好奇。1963年,那是一個在曆史書上讀到過的年代,但對於我這個世代的人來說,它更像是一個充滿神秘感的符號。書名中的“對照記”三個字,尤其吸引人,它暗示著一種比較、一種反思,讓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將如何選取這“22個日常生活詞匯”,又將如何將它們與當下的生活進行對比,從而摺射齣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我腦海中已經開始勾勒齣一些可能齣現的詞匯:或許是關於“書信”的,在那個沒有即時通訊的年代,一封封書信承載瞭多少思念和牽掛;或許是關於“走親訪友”的,那種樸實而真摯的人情往來;又或者是關於“手織毛衣”、“土竈”等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詞語。我非常希望作者能夠像一位細膩的考古學傢,挖掘齣那些被時間淹沒的詞匯,並賦予它們新的生命。通過這些詞匯,展現1963年人們的生活狀態、情感世界,以及那個時代特有的社會風貌。我期待書中能夠有詳實的考據,生動的描繪,以及作者獨到的見解,讓我們不僅能瞭解到詞匯的字麵意思,更能體會到它們背後所蘊含的文化意義和曆史價值。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詞匯的書,更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旅行,一次與過去對話的機會,一次對我們自身文化根源的探尋。我想通過這些詞匯,去感受那個年代的溫度,去理解那個年代的人們,去發現那些在物質相對匱乏但精神卻異常豐富的時光裏,所遺留下來的寶貴財富。
评分《對照記@1963:22個日常生活詞匯》,光是書名就充滿瞭吸引力。1963年,這個年代對我來說,既陌生又充滿曆史的厚重感。而“對照記”這個概念,更是立刻勾起瞭我的好奇心。作者會用22個“日常生活詞匯”來做什麼樣的“對照”呢?是對照我們現在的用語習慣?還是對照當時社會的麵貌?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帶領我穿越迴那個年代,用最貼近當時人們生活的語言,去感受那個時代的溫度和氣息。我猜測,書中的詞匯可能會包含一些現在已經非常少見的、帶有濃厚時代印記的詞語。比如,像“縫紉機”、“搪瓷杯”、“收音機”這些曾經是傢庭重要組成部分的物品,它們在當時不僅僅是物件,更是承載著傢庭生活的點點滴滴,是人們情感的寄托。我希望作者能不僅僅是解釋詞匯的字麵意思,更能深入挖掘它們背後的故事,講述它們在1963年那個特定年代是如何被使用,被看待,以及它們如何摺射齣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態、社會風貌和價值觀念。我特彆想知道,這些詞匯是如何反映齣那個年代的樸實、節儉,以及人與人之間淳樸的情感聯係的。而“對照”這個概念,也讓我對作者的解讀充滿瞭期待。作者會如何將這些詞匯與當下的生活進行比較?這種比較又能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啓示?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詞匯的書,更像是一次充滿溫情的時間旅行,一次對過去生活方式的追溯,一次對我們文化根源的深刻反思。我想通過這本書,去觸摸那段曆史的肌理,去感受那個年代的脈搏,去理解那些曾經鮮活在人們生活中的詞語,所承載的豐富意義。
评分《對照記@1963:22個日常生活詞匯》——單看書名,我就覺得這本書一定很有料。1963年,對我而言,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年代,它承載著曆史的痕跡,也孕育著無數的故事。而“對照記”這三個字,更是立刻激發瞭我的好奇心。作者究竟會用什麼樣的“日常生活詞匯”來進行對照,對照齣怎樣的時代變遷和社會印記?“22個”,這個精確的數字,讓我覺得作者在內容的選擇上一定經過瞭深思熟慮,是為瞭呈現最精粹、最有代錶性的內容。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這22個詞匯會是什麼?是關於傢庭的?關於社區的?還是關於那個年代特有的生産、生活方式的?我特彆期待書中能齣現一些現在我們已經很少用到的詞語,例如“縫紉機”、“土竈”、“糧票”、“副食店”等等,這些詞匯不僅僅是語言符號,更是那個時代生活方式的具象體現。我希望作者能夠像一位細膩的史學傢,用生動的筆觸,詳細解讀這些詞匯在1963年的語境下的具體含義,以及它們如何摺射齣那個年代的社會結構、人情世故,甚至當時人們的情感世界。而“對照”這個概念,更是讓我對這本書充滿瞭期待。作者會如何將這些60年代的詞匯與我們今天的用語和生活方式進行比較?這種比較又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啓發和思考?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關於語言的探索,更是一次對過去的深度迴溯,一次對文化傳承的梳理,一次對我們自身時代認知的一次更新。我想通過這本書,去感受那個年代的淳樸與堅韌,去理解那些曾經鮮活在人們生活中的詞語,所蘊含的時代智慧和情感力量。
评分《對照記@1963:22個日常生活詞匯》——這個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復古又充滿探索的意味。1963年,那是一個對於我來說,既熟悉又陌生的年代,它代錶著一段曆史,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社會氛圍。作者選擇“對照記”這個詞,無疑是想通過對比來呈現時代的變遷。那麼,究竟會是哪“22個日常生活詞匯”呢?我充滿瞭好奇。我猜測,這些詞匯一定不是我們現在司空見慣的,而是那些承載著60年代獨特印記,甚至是我們現在已經很少使用的詞語。比如,我可能會在書中看到關於“煤爐”、“熱水瓶”、“搪瓷盆”等與當時居傢生活息息相關的詞匯,它們不僅僅是物品的名稱,更是那個年代生活條件的寫照。我希望作者能夠像一位細緻的民俗學傢,深入挖掘這些詞匯的背後故事,解釋它們在當時是如何被使用,如何影響人們的生活,以及它們如何摺射齣那個年代的社會風貌和價值取嚮。我對“對照”的部分尤為期待。作者會如何將這些60年代的詞匯與我們現代的生活進行比較?這種對比能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思考?也許是通過食物的名稱,也許是通過交通方式的演變,又或者通過人際交往的錶達方式。這本書,對我而言,絕對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詞匯的書,它更像是一張充滿溫度的老照片,一次喚醒集體記憶的觸動,一次對我們文化根基的深刻迴望。我想通過這本書,去觸摸那段曆史的脈絡,去感受那個年代人們的生活氣息,去發現那些在平凡的詞匯背後,所蘊含的時代變遷和人文關懷。
评分“對照記@1963:22個日常生活詞匯”,這個書名如同一顆投入平靜湖麵的石子,在我心中激起瞭層層漣漪。1963年,對於我這一代人來說,是一個既遙遠又充滿著曆史感的年代,它代錶著一種與當下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而“對照記”這個概念,更是精準地擊中瞭我的興趣點——對比與反思。作者將聚焦於“22個日常生活詞匯”,這個明確的數字,讓我對書籍內容的紮實度和深度充滿瞭期待。我很好奇,這22個詞匯會是什麼?是關於那個年代人們的齣行方式?比如“自行車載著全傢”?是關於那個年代的娛樂方式?比如“聽收音機裏的廣播劇”?還是關於那個年代人們的飲食起居?比如“蒸饅頭”、“自傢種菜”?我希望作者能夠像一位曆史的偵探,細緻地挖掘齣這些詞匯在1963年的具體用法和所承載的意義。我期待書中能夠有詳實的史料支撐,生動的場景描繪,將那些可能已經褪色的詞語重新賦予鮮活的生命。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作者能夠通過“對照”這一手法,將這些60年代的詞匯與我們當下的生活進行有趣的對比。這種對比,或許會讓我們驚嘆於時代的變遷,或許會讓我們反思我們所擁有的,以及我們可能已經失去的東西。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詞匯的書,更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奇妙旅程,一次與過往的深情對話,一次對我們自身文化基因的深度探尋。我想通過這本書,去感受那個年代的獨特韻味,去理解那個年代人們的生活智慧,去發現那些隱藏在普通詞匯背後,關於人情、關於生活、關於時代的深刻洞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