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鍊的影像,深度的解讀
照見不同時代地域的客莊生活風貌
對齣生於新竹竹東的攝影傢李增昌(1927-)來說,從50多年前第一次按下快門,每天打開自傢雜貨店門,映入眼簾的即是以122縣道往外延伸的「公路電影」,而他也用生命的「長鏡頭」留下街頭巷尾小人物的喜樂憂愁,和鄉村農傢的田野紀錄。本書以四季更迭中的生活影像、人物場景,搭配抒情優美的敘事、彆具文化底蘊的客傢諺語和童謠,堆疊齣竹東、橫山一帶,一段人情味濃厚的客莊庶民史。
書前有導論介紹攝影傢生平、作品特色及主題導讀,書後附有攝影傢年錶等參考資料。
全書視覺編排兼顧藝術美感與閱讀趣味,既是影像美學的欣賞範本,也是豐富多元的客傢鄉土文化讀本。
凡例
1.本叢書主要影像作品源自「行政院客傢委員會客傢文化發展中心」於其籌備階段時所推動之「20世紀(1975年之前)颱灣客籍攝影傢調查暨數位典藏計畫」,並經攝影傢本人或其代錶人同意授權齣版。
2.本叢書之架構,主要包含:導論、影像作品解讀、攝影傢年錶、圖版索引等幾個部分。
3.本叢書文圖版麵之設計,以右頁影像作品、左頁詮釋文本為原則;當影像為連續性主題者,則以多頁集錦連作之版麵呈現。詮釋文本之主標下方特彆標示影像拍攝之年代與地點。與影像及詮釋文本有關之對照圖、曆史文獻、特彆解說,則視內容需要穿插呈現。
4.部分影像作品由於拍攝年代較早,或收藏條件之限製,以緻齣現髒點、黴斑或颳痕等情形,實非攝影傢創作之原貌,因此為盡量呈現畫麵的完整性,且兼顧視覺的美感,而適度加以修補圖像。唯有少數影像受損程度甚難改善,但因拍攝內容極具意義,值得進一步解讀,仍保留現況選入書中。
5.為呼應本叢書彰顯客傢生活文化的題旨,內文主標在遣詞用字上,亦盡量錶現客語之趣味,常見者如:華語「的」作客語「個」、「是」作「係」,「和」作「摎」或「同」、「我」作「涯(應為人字邊)」、「他」作「佢」、「母」作「姆」、「要」作「愛」、「挑」作「亥(加提手旁)」、「小孩」稱「細人(仔)」、「一次」為「一擺」、「一起」為「共下」等等。其他使用到的客語字詞,則於內文視情況以括弧加註、註釋等方式解釋字義與用法。為方便閱讀,註釋採「隨頁註」形式,直接放在正文之後,但以明顯較小的字體與之區隔。
6.客語之用字,以教育部「颱灣客傢語常用詞辭典」為優先參照版本,四縣腔(南、北)、海陸腔若有不同用字,則依照影像拍攝之地域而選擇運用。
7.內文之曆史時代分期,以「清代」、「日本時代」、「光復後」為標示原則。年代標示以西曆為主,除瞭清代紀年以括弧加註之外,不另標示日本時代、光復後至今之紀年。
8.中文之通同字,使用現今通行之較為簡化者,如金額之「圓」作「元」、「佔」作「占」、「份」作「分」等。關於罕用字「蕃」,本叢書也改成現行通用的「番」,即使是專有名詞(如「蕃」童教育所)也不例外,以避免因混用而造成的睏擾。此外,為尊重曆史用語,並顧及語詞意義的完整傳達,不可避免地使用「番地」、「番社」等辭匯,並非有歧視之意。
作者簡介
徐彩雲
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戲劇科,國立颱灣藝術大學廣電係。
曾為中視客語新聞主播、氣象主播、中央電颱客語節目主持人、兒童節目企畫及主持、公共電視《我們的島》文字記者,以及自由撰稿人,文字作品曾獲第五屆客傢新聞奬平麵媒體類第二名(2009)。
客委會第一屆「築夢計畫」成員,參訪主題為「藏在嬰兒眼睛裏的願望」,至日本交流三個月。
父親的故鄉是新竹縣峨眉鄉水流東,與頭份鎮流東裏相鄰,母親的故鄉則是苗栗縣造橋鄉。 雖然在颱北市齣生、長大,2001年轉換生活重心至客傢農村,從快節奏到慢下腳步,在百餘年的頭份黎屋夥房與五個孩子展開童年生活,被農村的養分滋養和圍繞著。
也用部落格分享生活點滴:
颱三綫個人新聞颱mypaper.pchome.com.tw/hakah
光□傢族──苗栗自主生活教室blog.sina.com.tw/homeofpeace/
太陽□傢──黎屋夥房華德福樂園blog.yam.com/user/waldorf.html
【主委序】讓大傢看到客傢 3
【凡例】 4
【導論】四季流轉過傢尞──李增昌的生活寫真 8
●嬉春 20
記得花開時節 22
全傢平安 24
廣東來颱祖 26
範尾榮同高平堂個故事 28
開張大吉 30
天穿日山歌比賽 32
春天個音樂會 34
迎媽祖 36
客傢獅 38
敬伯公 40
人生一瞬間 42
今天開張 44
洗衫 46
做傢一生人 48
阿姆個背囊 50
聽水圳唱歌 52
行入繁華 54
東林路個街路風光 56
和天主談談心 58
行過東寜橋個春夏鞦鼕 60
點著希望 62
蒔田 64
掛紙 66
●冶夏 68
打大鼓 70
棚頂十分鍾,棚下十年功 72
來看大豬公喔 74
大士爺 76
八七水災 78
我傢門前有大樹 80
迴傢路上 82
水底橋 84
開田 86
就是愛上山 88
細人仔喫甘蔗 90
相思綿延 92
尖石岩 94
那年夏天個讀書聲 96
覓蜆摸螺捉湖鰍 98
市場個瓠杓 100
十七十八愛齣嫁 102
賣涼茶 104
耕耘 106
●醉鞦 108
山景梯田 110
街路頭個人生風景 112
坐自轉車去旅行 114
灰白進行麯 116
玻璃玻璃亮晶晶 118
天地人 120
大自然個禮物 122
坐巴士 124
寄齣思念 126
摘茶情誼 128
樹仔個香味 130
稻田裏個雙人舞 132
換工割禾人情濃 134
童年個笑聲 136
完醮 138
肩頭亥(加提手旁)等半邊天 140
燒火炭 142
平安就係福 144
境.界 146
123木頭.人 148
相思成林 150
●戲鼕 152
鹵鹹菜個味緒 154
撿石炭 156
做長年 158
緊想愛起新屋 160
等阿姆轉來 162
有妹莫嫁大山背 164
大當傢 166
阿婆個擔竿 168
阿旺伯公個童乩歲月 170
新戲登場 172
跈等河壩行 174
竹愛嫩時拗,子愛幼時教 176
阿哥開路大傢行 178
一個人和一盞燈 180
韆嬌百媚與韆錘百鍊之間 182
牽麵綫 184
雞犬相聞農傢樂 186
滿載而歸 188
連 190
聚散兩依依 192
好久不見 194
【附錄】
李增昌年錶 196
圖版索引 198
後記 雜貨店的小旅行 208
緻謝 209
參考書目 210
齣版緣起
讓大傢看到客傢
影像紀錄是文化傳播的重要工具,代替人類有限的視覺,在不同的時代見證社會各個階層的發展,從而引發人們對於過去的曆史文化有更深一層的探索與感動。
從前輩客籍攝影傢鏡頭下的精采畫麵,尤其是1930年代到1960、70年代間,鄉土紀實攝影極盛時期的作品,不僅讓我們得以窺見早期颱灣客傢的曆史足跡,體會客傢文化的傳世價值與質樸精神,同時也提供研究颱灣攝影史發展脈絡的寶貴資源。
本會「客傢文化發展中心」,在其前身籌備處階段,即持續推動「20世紀(1975年之前)颱灣客籍攝影傢調查暨數位典藏計畫」,並將其內容延伸為齣版成果。首先推齣「客莊生活影像故事」係列叢書,蒐錄瞭包括:鄧南光、李秀雲、劉安明、李增昌、張阿祥及硬頸攝影群等多位具代錶性的客籍攝影傢的數百幅影像作品。
這些泛黃而珍貴的「老照片」,透過多位優秀文史工作者的深度詮釋,與專業編輯團隊的企劃整編,無形中為昔時客莊生活影像,做瞭一次精采的圖文呈現。不僅提供瞭觀照客傢的最佳視野,也足堪為最好看的文化資産。
欣見「客莊生活影像故事」問世,讓讀者既能瞭解攝影傢的傳奇生平,又可感受攝影傢對人、對土地,以及對生活的深情注目,進而尊敬他們堅持不懈的創作態度。
期許本叢書的齣版,能夠全麵展現客傢豐富且多元的麵貌,讓大傢看到客傢!
行政院客傢委員會
主任委員 黃玉振 謹誌
後記
雜貨店的小旅行
2010年深鞦,第一次尋找這傢沒有招牌的雜貨店,竹東的朋友特彆提醒我:「就在『曉江亭』對麵」。果然,找到字跡斑駁的「曉江亭」,一旁的伯公廟,竪立著整排「伯公文化節」的紅色看闆,似乎還聽得到熱鬧的氣息,對當地居民而言,虔誠地給伯公上香,卻是日日上演的平凡戲碼;腳下就是東寜橋,隆隆的車聲把河水的潺潺流動幾乎淹沒。除瞭門牌指引齣正確的位置外,門口上方掛著公賣局菸酒零售商的牌子,門邊的綠郵筒,上頭寫著「收信時間17點01分」,郵筒的一側寫著「請用標準信封」和「請寫郵遞區號」,另一側同樣是提醒寄信人的標語,「就是這裏沒錯。」我心中暗想著。
推開半掩的門,迎麵而來兩位親切的老人傢,正是經營雜貨店超過半世紀的李增昌和柳九妹夫婦,屋裏的陳設還維持著古樸的樣貌,進門處擺著小矮桌和藤椅,就是「看店」的標準姿勢。四周都是刷著淺綠油漆的木製商品架,依舊精神抖擻地堆滿各式罐頭、零食、金香、米粉、衛生紙等等,老太太拿齣冷藏櫃裏的養樂多和牛奶,加上幾包餅乾,塞給跟我一道去的孩子們。
雜貨店雖小,卻見到形形色色的人,每隔一段時間,總有人來買東西,「頭傢,兩罐□□(啤酒)。」身材黝黑的工人,在大太陽下閃進店裏喘口氣;「兩斤卵,幾多錢?」上瞭年紀的老先生,騎著也有一把年紀的腳踏車,尖銳的煞車聲由遠而近,搖搖晃晃地走進屋內問;也有被孫子吵得不耐煩的阿婆,過來買幾包五顔六色的□□□□(跟彈珠一樣大小的糖果)。上門的大多是熟識的老客人,也有剛好路過,來打聲招呼的,簡單聊幾句,補上一段生活史。
如果說雜貨店是間「博物館」,一點兒也不為過,飯廳的牆上,掛滿瞭老先生放大的老相片,都是他的得意作品,黑與白,帶點泛黃的色調,照片會說話,很容易讓人跌進過去的老時光裏,讓人驚異於昔日竹東地區的樣貌。但這隻是剛開始,訪問和田調期間,擔任最佳導覽和解說員的李增昌老先生,不但人名記得一清二楚,還翻齣過去的工作證明、老照片、幼時的童濛書,甚至連日本時代,教日本人如何聽懂客傢話的《客語辭典》也讓我參考(辭典詳細記錄瞭當時的諺語、發音,有三大本,是老先生影印的,他還開玩笑說,是藉我,不是送我,我已經感激不盡瞭,但是當他把書交給我的時候,又感性地說「永久藉妳珍藏」,讓我驚訝地說不齣話來)。看著這些珍藏已久的壓箱寶,彷彿跟著他經曆瞭一次又一次的旅行般,真實地遊覽其中,即使是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看似樸實的庶民生活,後頭個個都是精采人生,隻能說大時代的轉變,牽動著每個人的命運,即使故事的發展迥異,卻又緊緊相連。
沒客人的時候,雜貨店儼然成瞭老先生的「電腦工作室」,上網、掃描、列印,占據瞭大部分的時間,他笑著說,「我覺得每天的時間都不夠用,還有好多好多想做的事!」相對於先生的忙碌,老太太除瞭準備飯菜之外,常常一派悠閑地坐上按摩椅,打開電視,看看股市、新聞,這段互相扶持的歲月,就在簡單的節奏裏日復一日。
騎著自行車看遍世界的日本專欄作傢石田裕輔,給自己最大的挑戰其實不是體力和耐力,而是想試試,如果不到便利超商買水喝,他能夠看見什麼樣子的小雜貨店,遇到店裏哪些有趣的人?
而我記憶中的小雜貨店,一間在颱北,一間在苗栗頭份流東裏,前者伴我度過瞭十年的童年時光,就在青田街和金華街交界的「宜和商店」,被我們傢暱稱為「小店」,說小,真的很小,老覺得東西堆到人在其中都無法轉身,每天還會齣爐新鮮的波蘿麵包,一個兩塊錢,酥脆略焦的錶皮,濃濃的香味至今還難忘不已。後者已經消失,最記得小時候過年返鄉,我拿著一塊錢去抽「雞胲仔」(氣球),五毛錢可以抽一次,結果兩次都中奬,我樂得在苗栗客運往頭份車站的公車上,拚命地吹個不停(聲音很大)。
小店、小人物、小故事……,隨著人的遷移起伏而不斷地流傳著,謝謝給我客傢血緣的父親徐秀吉和母親曾銀妹,以及我們這個「大傢庭」,孩子的爸黎振君,五個孩子光妹、光棣、光野、光然和光妞,還有許多在黎屋夥房生活的伯父伯母,每個人的形象都隱約化成書中人物,一一烙進我的客傢生命書寫中,這本書也是我人生之旅的一小段,隻要齣發,就很難停下來瞭。
徐彩雲
讀罷《拾影竹東.李增昌》,一股淡淡的墨香仿佛穿越紙頁,彌漫開來。書中的文字,像是竹東山間流淌的溪水,時而清澈見底,時而蜿蜒深邃。我總覺得,李增昌先生筆下的竹東,並非僅僅是一個地理坐標,更是一處心靈的棲息地。那些描繪山巒起伏、雲霧繚繞的段落,總能喚醒我內心深處對自然的嚮往,讓我仿佛置身於那片寜靜緻遠的土地,呼吸著清新的空氣,感受著泥土的芬芳。 然而,這本書的魅力絕不止於風景的描繪。李增昌先生在文字間融入瞭對人生百態的深刻洞察。那些關於歲月流轉、世事變遷的感慨,雖然措辭樸實,卻字字珠璣,觸動心弦。我常常在閱讀中停下來,細細品味那些看似尋常卻蘊含哲理的句子,它們像是一盞盞明燈,照亮瞭我對人生意義的思考。書中對於人情冷暖、悲歡離閤的敘述,更是寫實得讓人心疼,卻也因為這份真實,而顯得格外動人。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齣的溫情與悲憫,那是對生命最真摯的關懷。 更令我著迷的是,《拾影竹東.李增昌》在敘事上展現齣的獨特韻味。它不像某些作品那樣追求跌宕起伏的情節,而是以一種舒緩而富有節奏的方式,娓娓道來。這種敘事方式,如同老友閑談,不急不躁,卻能將讀者慢慢引入書中構建的世界。我喜歡作者在不經意間拋齣的那些迴憶碎片,它們零散卻又彼此呼應,最終匯聚成一幅幅生動的畫麵。這種“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敘事技巧,反而更能引發讀者的聯想,讓我在閤上書本後,仍久久迴味,試圖拼湊齣完整的圖景。 從閱讀體驗來說,《拾影竹東.李增昌》是一本讓人感到舒適的書。它的語言樸素而優雅,沒有矯揉造作的辭藻,卻充滿瞭力量。我尤其欣賞作者對細節的捕捉能力,無論是對一個眼神的描摹,還是對一個微小動作的刻畫,都顯得那麼恰到好處,栩栩如生。這些細膩的筆觸,共同構築瞭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讓我覺得他們仿佛就生活在我身邊,有著真實的喜怒哀樂。這種共情的力量,是這本書最難得的寶藏。 總而言之,我將《拾影竹東.李增昌》視為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的佳作。它不僅是一次關於竹東風土人情的記錄,更是一場觸及靈魂的人生對話。我從中汲取瞭力量,獲得瞭慰藉,也對生活有瞭更深的理解。這本書,如同陳年的佳釀,越品越有滋味,越品越覺醇厚。它讓我看到瞭文字的溫度,感受到瞭情感的深度,也讓我明白,即使是最平凡的生活,也能在有心人的筆下綻放齣奪目的光彩。
评分初識《拾影竹東.李增昌》,我被其書名所吸引,總覺得這不僅僅是一本記錄風土的書,更是一篇關於情感的拾遺。而閱讀之後,我的感覺得到瞭印證。李增昌先生的筆觸,細膩得如同水墨畫,勾勒齣竹東的山水,更勾勒齣人心的紋理。我驚嘆於作者能夠捕捉到那些轉瞬即逝的情感,並將其定格在文字之中,成為永恒。 書中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描繪,讓我印象深刻。作者似乎與這片土地有著深厚的羈絆,他筆下的每一棵樹,每一條河,都仿佛有瞭生命,與人一同呼吸,一同感受著歲月的流逝。這種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在如今快節奏的生活中,顯得尤為珍貴。我仿佛能聽到風吹過竹林的沙沙聲,感受到雨滴落在石闆上的清脆聲響,這一切都讓我心生嚮往。 更令我著迷的是,作者在敘述中融入瞭對曆史的迴望與反思。他並沒有簡單地羅列史實,而是將曆史融入到生動的生活場景中,讓讀者在感知時代變遷的同時,也能體會到個體的悲歡離閤。這種將宏大敘事與個體命運巧妙結閤的方式,讓這本書充滿瞭厚度與張力。我仿佛看到瞭那些曾經在這裏生活過的人們,他們的笑聲與淚水,他們的奮鬥與掙紮,都成為瞭這片土地上永不磨滅的印記。 《拾影竹東.李增昌》的文字,有一種沉靜的力量,它不會聲嘶力竭地呐喊,卻能在不動聲色中,觸動人心最深處的情感。我喜歡作者的敘事節奏,它不疾不徐,恰到好處,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充分地沉浸其中,去體會那些細膩的情感變化。這種娓娓道來的方式,反而更能引起讀者的共鳴。 總而言之,這本書給予瞭我一種獨特而深刻的閱讀體驗。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地方的讀物,更是一部關於生命、關於情感、關於曆史的散文詩。我從中看到瞭作者對生活的熱愛,對自然的敬畏,對人生的思考。這本書,值得我細細品味,反復閱讀,每一次翻開,都能從中獲得新的感悟與啓迪。
评分當我翻開《拾影竹東.李增昌》,我預設的是一本描繪山川景色的書,然而,它給予我的遠不止於此。李增昌先生的筆,仿佛一支畫筆,不僅描繪瞭竹東的山水,更勾勒齣瞭生活在其中的人的輪廓,以及他們內心深處的波瀾。我驚嘆於作者能夠以如此細膩的筆觸,捕捉到人性的幽微之處。 書中關於人際交往的描繪,真實而深刻。那些鄰裏之間的互動,那些親人之間的關懷,都充滿瞭生活的氣息。我看到瞭作者對人情冷暖的洞察,也看到瞭他對於真摯情感的珍視。這種對人性的細膩刻畫,讓書中的人物變得鮮活而立體,仿佛就生活在我們身邊,有著真實的喜怒哀樂。 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字裏行間透露齣的哲學思考。他並沒有直接拋齣大道理,而是將人生的感悟融入到具體的事件和描寫之中,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體會到其中的深意。這種潤物細無聲的哲學錶達,是我非常欣賞的。它沒有說教感,卻能引發讀者深入的思考。 《拾影竹東.李增昌》的敘事方式,具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它不像某些作品那樣追求戲劇性的衝突,而是以一種平緩而富有節奏感的方式,引導讀者一步步深入。這種敘事節奏,恰似一場心靈的漫步,讓讀者在放鬆的狀態下,去感受文字所傳遞的情感和思想。 總而言之,這本書是一次心靈的洗禮。它讓我看到瞭一個地方的風貌,更讓我看到瞭人性的光輝。我從中汲取瞭智慧,獲得瞭啓發,也感受到瞭文字的力量。這本書,值得我花時間去細細品讀,去體會其中蘊含的深邃意境,去感受它帶給我的那份寜靜與思考。
评分讀完《拾影竹東.李增昌》,腦海中浮現齣的,並非某個具體的故事情節,而是一種難以言喻的氛圍,一種屬於竹東獨有的,帶著泥土芬芳和曆史沉澱的氣息。李增昌先生的文字,像是陳年的老酒,初入口時或許平淡無奇,但細細品味,便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醇厚與迴甘。我尤其喜歡作者對當地風物人情的描繪,那些細緻入微的觀察,那些充滿生活智慧的敘述,都讓我仿佛親身經曆瞭一番,置身於那個充滿煙火氣的世界。 書中,我看到瞭作者對過往歲月的眷戀,也看到瞭他對時代變遷的無奈與思考。那些關於童年記憶的片段,關於人情世故的洞察,都帶著一種真摯的情感,觸動著我內心最柔軟的部分。我常常在閱讀時,會不自覺地將自己的經曆與之對照,在那些相似或不同的情感體驗中,找到瞭共鳴。李增昌先生的文字,有一種撫慰人心的力量,它不宣揚宏大的敘事,卻能在細微之處,展現齣人生的韌性與溫情。 對我而言,《拾影竹東.李增昌》更像是一場心靈的旅行。作者以他的視角,帶領我穿越時空,去感受那片土地的脈搏。我看到瞭那些勤勞樸實的居民,看到瞭那些承載著曆史記憶的老屋,也看到瞭那片孕育瞭無數故事的土地。這些描繪,不帶絲毫的浮誇,卻充滿瞭生命力,讓我在文字中,感受到一種樸素而堅定的力量。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我個人認為是非常獨特的。它不像很多現代作品那樣追求新奇和炫技,而是以一種沉靜而內斂的方式,展現齣文字的魅力。這種樸素的風格,反而更能打動人心,因為它源於真實的生活,源於對人生的深刻感悟。我喜歡作者在不經意間流露齣的那些哲思,它們沒有刻意的說教,卻能引發讀者深思。 總體來說,《拾影竹東.李增昌》是一本充滿人文關懷的作品。它以一種溫潤的方式,講述瞭屬於一個地方的故事,也講述瞭屬於每一個人的心路曆程。我從中看到瞭生命的厚重,也感受到瞭情感的細膩。這本書,值得我花時間去慢慢品讀,去體會其中蘊含的深意,去感受它帶給我的那份寜靜與力量。
评分《拾影竹東.李增昌》帶給我的,是一種沉甸甸的懷舊感,不是那種刻意營造的懷舊,而是隨著文字的深入,自然而然湧上心頭的情緒。李增昌先生的文字,就像一張泛黃的老照片,雖然有歲月的痕跡,卻清晰地記錄著曾經的模樣。我尤其喜歡作者對童年迴憶的描繪,那些純真的年代,那些簡單的快樂,都隨著文字的流淌,鮮活地展現在我眼前,讓我不禁迴憶起自己的童年時光。 書中關於竹東風情的描繪,充滿瞭濃鬱的地方特色。那些獨特的習俗,那些樸實的民風,都讓我對這片土地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我仿佛能夠聞到市場上飄來的食物的香氣,聽到老人們在茶餘飯後閑聊的聲音,感受到那種充滿人情味的生活氣息。作者用他的筆,為我們打開瞭一扇通往過去的門,讓我們得以一窺那片土地的靈魂。 更讓我感動的是,作者在文字中流露齣的對故土的深情。即使經曆瞭歲月的洗禮,即使生活發生瞭巨大的變化,他對竹東的眷戀依舊未減。這種深情,貫穿於整本書的始終,讓每一個字句都充滿瞭溫度。我能夠感受到,作者寫下這些文字時,心中一定是充滿瞭復雜的情感,有對過往的追憶,有對現實的感慨,更有對未來的期許。 《拾影竹東.李增昌》的語言風格,樸實而又不失韻味。它沒有華麗的辭藻,卻有著直擊人心的力量。作者善於運用生動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繪,將抽象的情感具象化,讓讀者能夠輕鬆地理解和感受。這種以情動人的寫作方式,是我非常欣賞的。 總的來說,這本書是一次充滿溫情的文學旅程。它讓我感受到瞭故鄉的魅力,感受到瞭歲月的痕跡,也感受到瞭情感的力量。我從中看到瞭一個作者對自己傢鄉的熱愛,也看到瞭他對生活深刻的理解。這本書,值得我反復品讀,並在每一次閱讀中,發現新的驚喜和感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