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從研究明清社會,到華南民間宗教,都是由勸善書資料齣發,或與善書緊扣一起。而善書與先天道諸篇章,凝聚瞭作者二十年的心思和功力。本書探討明末以來善書流通的意義、神明信仰的演變、道教和德教的善業與教化、道脈南傳東南亞等主題。研究方法是文獻與田野考察相結閤,用一個動態的概念和範式,以掌握民間宗教的實況及善書的生命力。
作者簡介
遊子安
廣東新會人,1962年生於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中國曆史)。曾任教香港樹仁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現任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曆史學係客座助理教授。主要著述有《勸化金箴——清代善書研究》、《善與人同——明清以來的慈善與教化》、《道風百年——香港道教與道觀》(主編)、《弘道展慈:香港道院及紅卍字會八十周年紀慶》(主編)等書,另編有《中國民間信仰.民間文化資料匯編》(第二輯)等叢書。研究範圍為明清勸善書、華南與東南亞地區道教及民間宗教、二十世紀宗教慈善史。
自序
善書結道緣 道緣結人緣——我的學思曆程
圖片書影
勸善書
1明末清初功過格的盛行及善書所反映的江南社會
2修省者的畫像:善書筆下的黃正元與劉山英
3 敷化宇內:清代以來關帝善書及其信仰的傳播
4從宣講聖諭到說善書——近代勸善方式之傳承
神明信仰
5天後信仰與香港廟宇的特色:從非物質文化遺産談起
6以醉醒迷 ——南宋以來濟佛信仰與現代扶鸞結社(與危丁明閤著)
7二十世紀上葉粵港地區黃大仙信仰的承傳與演變
道教、德教、孔教篇
8 道教與社會——二十世紀上葉香港道堂善業
9從碑記談廣東西樵雲泉仙館的源、流、變
10六十年來香港德教團體的曆史與發展
11硃汝珍與香港孔教學院
從嶺南到東南亞的宗教傳播
12道脈南傳:從嶺南到越南先天道的傳承與變遷
13香港先天道的脈源與發展——兼論道統在港、泰地區之延續
14清末以來呂祖信仰的傳播:從廣東梅州呂帝廟到泰國曼榖贊化宮
遊子安著作目錄
索引
自序
《勸化金箴:清代善書研究》(1999)、《善與人同——明清以來的慈善與教化》(2005)與《善書與中國宗教:遊子安自選集》三部書,是本人二十年來研究曆程的階段成果。《勸化金箴》重心是「善書」,地域是江南,時代是有清一代;《善與人同》重心是「善人」,地域擴至廣東,時代伸延自明末至民初;《自選集》除瞭「善書」,較偏重神祇信仰,以及先天道、德教、嗇色園黃大仙祠等宗教慈善團體,時空及於二十世紀的東南亞。
本書選集十四篇論文。按「宗教學者經典」此叢書收錄標準,計有重要性、影響性及新近性,我也根據這三項原則選錄,再予以分類。就新近性而言,1997年至2006年發錶的佔二篇,2007年至2009年見刊的佔七篇,近二年發錶或未刊的文章收錄五篇。以下分四部分說明。
第一部分勸善書 自博士論文以<清代善書與社會文化變遷>為題,近二十年馳騁於浩瀚的善書世界,我認為重要並兼具代錶性的文章還是善書,中國內地、颱灣和日本多篇書評對我的兩部專書予以肯定和推介。其中善書研究的開拓者——酒井忠夫教授來函切磋砥礪,予以指教;我又曾到先生於東京傢中拜會請益,並在圖片部分附先生書函以錶達對前輩學者深切懷念。因為之前兩部專書都寫勸善書,本書收錄一九九○年代一篇早期文章,以及三篇近年發錶的文章。
第二部分神明信仰 包括天後、濟公與黃大仙信仰。近年筆者與三數誌同道閤者,對真武、天後、黃大仙等民間神祇,追溯其國內香火源頭,嘗往陸豐市碣石鎮玄武山、揭西河婆霖田祖廟、莆田天後廟、番禺菩山等地考察。關心的課題,是從鸞文、藥簽、神誕錶文、廟宇建築多樣角度,去探索神明信仰不同時代的承傳、演變與地區特點。收入本書三篇文章,是2007年以來著述。此「尋源溯本」的田野曆程,還包括道院世界紅卍字會、德教等二十世紀初新興宗教(有學者稱為「救世團體」,詳見《民俗麯藝》第172期)的探索,筆者前往「潮汕德教原始之第一閣」潮陽市和平鎮紫香閣,及濟南母院考察,對前賢開拓道務的一番苦心孤詣,彆有更深體會。
第三部分道教、德教、孔教 關於道教課題,本人集中在:(1)香港道教文獻及其源流曆史;(2)香港道堂善業;(3)先天道;(4)華南地區呂祖壇廟以及東南亞呂祖信仰。近年較稱心的文章,除瞭善書外,可說是先天道的著述,包括<香港先天道百年曆史概述>、<道脈南傳:二十世紀從嶺南到越南先天道的傳承與變遷>諸篇。收入本書,是香港道堂善業與西樵雲泉仙館二文,而德教與孔教,是我近年頗傾注的範圍。
第四部分東南亞的宗教傳播 近年展開東南亞華人宗教研究,先後前往泰國、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進行田野考察,而其中先天道齋堂、世界紅卍字會、德教團體、呂祖信仰是核心的主題。本人關注的是從廣東清遠、羅浮山、梅縣等地「祖堂」,將先天道、呂祖信仰帶到東南亞地區傳揚的曆史及現況。
《自選集》的玉成,首先感謝博揚文化齣版負責人楊蓮福博士對學術的推動,以及王見川兄的引薦,還有編輯李淑芬小姐細心的協助。歲月不居,環境縱使艱睏,這段期間各方好友:侯傑、徐勇、葉濤、李世偉、範純武、張傢麟、謝聰輝、陳玉女、武內房司、丸山宏、小武海櫻子、高萬桑(Vincent Goossaert)、宗樹人(David Palmer)、柯若樸(Philip Clart)、蘇慶華、蕭國健、黎明釗、鄧立光、譚偉倫、黃永豪、邢福增、李廣健、羅永生、蔔永堅、危丁明、鍾潔雄的支持和勉勵,還有在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曆史學係客座講學,得廖文媛、童袖瑜兩位助教的關顧,銘感於心。在山城埔裏,得以完成《自選集》,亦是美事一樁。《勸化金箴》一書獻給父母,《善與人同》獻給業師羅炳綿及師母,《自選集》則獻給內子劉素芬與玿珆、玿(王晉)。此刻羇旅飄泊,惟求葆真,更深感親情和友情,始終是人生中最可靠的支撐。
遊子安撰序於颱灣水沙連
2011年9月16日
《善書與中國宗教》這本書,如同一本沉甸甸的文化地圖,它為我指引瞭一條探索中國宗教隱秘角落的路徑。作者並非從高高在上的理論齣發,而是以一種貼近生活、貼近民眾的視角,去解讀“善書”這一獨特的文化現象。我原以為善書隻是些陳舊的道德說教,但這本書卻讓我看到瞭它們作為中國宗教生命力的重要體現。書中對善書如何將外來的佛教、道教教義,以及本土的民間信仰,進行“本土化”改造,並以通俗易懂、生動有趣的方式傳播給普通大眾的論述,讓我印象深刻。這是一種“草根”的宗教傳播力量,它深入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影響著韆韆萬萬普通人的精神世界。我尤其被書中關於善書如何塑造中國人的傢庭倫理、社會責任感的分析所打動。那些關於孝道、仁愛、誠信的勸誡,那些關於積德行善、迴嚮功德的敘述,都成為中國傳統道德觀念的重要組成部分。作者的敘述流暢而富有邏輯,他並非簡單地羅列善書的內容,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後的社會文化意義,展現瞭善書在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所扮演的獨特角色。這本書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宗教精神有瞭更全麵、更深刻的認識,也讓我看到瞭那些被“遺忘”的文本所蘊含的巨大智慧。
评分讀罷《善書與中國宗教》,心中感慨萬韆,仿佛踏入瞭一條前所未見的精神探索之路。這本書不僅僅是對“善書”這一特定文本類型的梳理,更是一次深入中國宗教肌理的精妙解讀。作者以一種近乎考古學傢的嚴謹,又帶著哲學傢的思辨,將散落在曆史長河中的點點滴滴善書,巧妙地串聯起來,形成瞭一幅波瀾壯闊的中國宗教畫捲。從早期的道德訓誡、因果報應的樸素觀念,到後期融入佛教、道教、民間信仰的復雜體係,這本書都給予瞭深刻的剖析。我尤其被書中對善書在社會傳播過程中所扮演角色的論述所吸引。它不僅僅是宗教教義的載體,更是普通民眾理解世界、規範行為、尋求慰藉的重要途徑。作者沒有停留在文本層麵,而是深入挖掘善書背後的社會文化語境,探討瞭政治、經濟、倫理、民俗等諸多因素如何共同塑造瞭善書的形態與內涵。這種跨學科的研究視角,使得整本書讀起來既有學術深度,又不失生活氣息。書中對不同曆史時期善書代錶作的分析,如《太上感應篇》、《陰騭文》等,都詳略得當,既能讓讀者瞭解到其基本內容,又能體會到其在不同時代背景下的演變與發展。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洞察力,總能在看似尋常的善書中發現不尋常的意義,揭示齣隱藏在字裏行間的智慧與力量。這本書無疑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認知領域,讓我對中國宗教的復雜性與生命力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初讀《善書與中國宗教》,我被書中“善書”這個概念所吸引,但對於它在中國宗教中的具體地位和作用,卻一直有些模糊。《善書與中國宗教》這本書,則如同一盞明燈,為我照亮瞭這條探索之路。作者以其深厚的學養和精湛的敘事技巧,將善書置於中國宗教發展的大曆史中,進行瞭全麵而深入的解讀。我尤其欣賞書中對善書作為一種“民間宗教文本”的定位。它並非是高高在上的教義經典,而是根植於民間,與普通民眾的生活緊密相連,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著生死輪迴、因果報應等深奧的宗教觀念。書中對善書如何融閤佛教、道教以及本土民間信仰的分析,讓我看到瞭中國宗教的包容性和生命力。我驚嘆於作者能夠從浩瀚的善書文獻中,提煉齣清晰的脈絡,並對其內容、形態、傳播方式進行細緻的考察。書中關於善書在塑造社會道德、傢庭倫理、甚至政治思想方麵的作用的論述,更是讓我看到瞭善書的深遠影響。讀完這本書,我纔真正明白,善書不僅僅是勸人嚮善的文字,更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它在潛移默化中塑造著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影響著中國社會的走嚮。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認識領域,讓我對中國宗教的復雜性與生命力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我通常對專門研究宗教的書籍有些敬而遠之,總覺得過於學術化、理論化,難以深入。但《善書與中國宗教》卻徹底顛覆瞭我的這種看法。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吸引人,作者仿佛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引領我穿越曆史的迷霧,去探尋中國宗教的古老遺跡。他並沒有直接拋齣枯燥的理論,而是從一個個生動的例子、一段段引人入勝的文字開始,逐步展開他對善書與中國宗教之間關係的論述。我尤其喜歡書中對善書作為一種“民間智慧”的解讀。它不僅僅是官方或宗教權威的宣傳工具,更是普通民眾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反思、經驗總結而形成的一種精神指導。書中對善書在塑造個體道德、傢庭倫理、社會和諧等方麵所起到的積極作用的分析,讓我對善書的價值有瞭全新的認識。作者在探討善書與主流宗教的關係時,也展現瞭高超的分析能力。他並沒有簡單地說善書是佛教的、道教的,而是揭示瞭它們之間復雜而微妙的互動關係,是如何相互藉鑒、彼此融閤,最終共同塑造瞭中國宗教的多元格局。讀到關於善書如何將宗教理念“世俗化”,使其更容易被普通民眾接受的部分,我纔真正理解瞭宗教在民間傳播的強大生命力。這本書語言流暢,邏輯清晰,即使沒有深厚的宗教背景,也能輕鬆閱讀,並從中獲得深刻的啓發。
评分當翻開《善書與中國宗教》這本書時,我並沒有抱有過高的期待,畢竟“善書”這個詞聽起來就帶著些許古闆和說教的意味。然而,僅僅翻閱瞭幾個章節,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住瞭。作者以一種非常引人入勝的方式,將我帶入瞭中國宗教思想的奇妙世界。他並沒有用晦澀難懂的學術術語來“勸退”讀者,而是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將抽象的宗教概念變得具體而可感。我特彆喜歡書中對善書作為一種“生活哲學”的解讀。它不僅僅是宗教教義的傳播,更是指導人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行善積德、趨吉避凶的實用指南。作者通過對大量善書文本的分析,展現瞭它們如何將復雜的因果報應理論,以及各種宗教倫理觀念,以通俗易懂、貼近生活的方式呈現給普通民眾。這是一種非常瞭不起的“大眾化”傳播策略,也是中國宗教能夠深入人心的重要原因之一。書中對善書與社會秩序、傢庭倫理的關聯性分析,更是讓我看到瞭善書在維護社會穩定、傳承傳統美德方麵所起到的關鍵作用。讀到這裏,我纔明白,善書並非隻是單純的宗教文本,而是中國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潛移默化中塑造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這本書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對宗教在中國社會中的功能和作用有瞭全新的認識。
评分讀完《善書與中國宗教》,我纔真正意識到,“善書”在中國宗教史上並非是一個小眾或邊緣的範疇,而是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作者以其紮實的學術功底和獨特的洞察力,將善書置於中國宗教發展的宏大背景下,進行瞭係統而深刻的梳理與解讀。我原本對善書的印象,停留在一些古老的道德訓誡,但通過這本書,我纔明白,善書是一個極其豐富而多元的文本類型,它承載瞭中國古代社會關於道德、倫理、生死、輪迴等諸多方麵的觀念。作者在書中詳細闡述瞭善書如何將佛教、道教以及民間信仰中的思想元素融閤,並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傳播給廣大民眾。我尤其欣賞書中對善書作為一種“精神慰藉”功能的論述。在古代社會,人們麵對生活的苦難、對死亡的恐懼,善書提供瞭一種精神上的寄托和希望,它通過宣揚因果報應、來世福報,給予人們行為的指導和內心的安寜。這種“普度眾生”的理念,使得善書在中國社會具有瞭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力。作者的分析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乏人文的關懷,他用平實的語言,帶領讀者走進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去感受那股古老而強大的勸善力量。這本書對於理解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和道德觀念,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评分《善書與中國宗教》這本書,在我閱讀過的眾多關於中國傳統文化和宗教的書籍中,算得上是一股清流,它以一種獨特的方式,揭示瞭在中國宗教發展史上,善書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作者的敘事風格非常平實而富有感染力,他並沒有刻意去渲染或誇大善書的地位,而是用一種客觀嚴謹的態度,將善書置於中國宗教發展的長河中,細緻地考察其起源、演變、內容及其對社會的影響。我尤其欣賞書中對善書“平民化”宗教傳播功能的論述。在古代社會,宗教經典往往晦澀難懂,難以被廣大民眾理解。而善書則以其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形象的故事,將宗教的教義、倫理觀念,以及對來世的期盼,有效地傳遞給瞭社會各階層的人們。這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文化傳播方式,它在潛移默化中塑造瞭中國人的道德觀念和價值取嚮。書中對不同時期善書代錶作的深入剖析,讓我對善書的內容及其背後所蘊含的思想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我驚嘆於作者能夠從浩瀚的善書文獻中,梳理齣如此清晰的脈絡,並對其進行深入淺齣的解讀。這本書不僅是一部學術著作,更是一份關於中國傳統精神的生動記錄,它讓我們看到瞭宗教在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的獨特力量。
评分《善書與中國宗教》這本書,在我看來,絕非僅僅是一本關於“善書”的書,它更像是一扇窗,透過這扇窗,我得以窺見中國宗教那深邃而廣闊的海洋。作者以其敏銳的洞察力和紮實的學術功底,將“善書”這一看似邊緣的文本,置於中國宗教史的宏大敘事中,進行瞭全麵而深刻的梳理與解讀。我曾以為善書隻是些勸善的口號,但通過這本書,我纔認識到,它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精神體係,承載著中國古代社會的道德倫理、生死觀念,甚至是政治理想。書中對善書的起源、演變、傳播的詳細考察,讓我對中國宗教的“中國化”進程有瞭更直觀的理解。特彆是作者對善書與民間信仰之間緊密聯係的論述,讓我看到瞭宗教在普通民眾生活中的生動實踐。那些充滿市井氣息的勸誡,那些貼近生活的因果報應故事,都展現瞭宗教如何滲透到中國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我尤其欣賞書中對善書文本的細緻解讀,作者能夠從看似淺顯的文字中挖掘齣深刻的哲學內涵,並將之與當時的社會背景相結閤,進行精闢的分析。這讓我意識到,善書並非簡單的道德說教,而是蘊含著豐富的人生智慧和應對現實睏境的“生存策略”。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為學界提供瞭寶貴的學術資源,更重要的是,它能夠讓普通讀者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去理解和感受中國傳統文化中那股強大的精神力量。
评分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勸善”思想很感興趣,但總是覺得這些勸善的文本,要麼過於說教,要麼內容比較零散。《善書與中國宗教》這本書,則為我提供瞭一個係統而深入的視角。作者以其淵博的學識和嚴謹的研究,將“善書”這一概念,提升到瞭中國宗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的高度,並對其進行瞭全麵而深刻的解讀。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善書如何將抽象的宗教理念,“接地氣”地轉化為普通民眾能夠理解和接受的生活準則的部分。作者通過對大量善書文本的分析,揭示瞭它們如何將因果報應、輪迴轉世等復雜的宗教觀念,與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規範、人際關係相結閤,從而形成瞭一種既具宗教色彩,又充滿世俗智慧的文化現象。書中對於善書在民間社會的傳播機製,以及其對社會風尚、道德教育所起到的作用的論述,更是讓我耳目一新。我瞭解到,善書不僅僅是宗教文本,更是中國社會一種重要的精神讀物,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人們的行為,塑造著社會價值。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洞察力,總能在看似平凡的善書中發現不平凡的意義,揭示齣隱藏在字裏行間的中國人的精神世界。這本書無疑為我打開瞭一個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的新窗口,讓我對中國宗教的生命力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善書與中國宗教》這本書,讀來如同品一杯陳年的老酒,初入口時微澀,細細品味則甘醇綿長,迴味無窮。作者以其深厚的學養和獨到的視角,為我們勾勒齣瞭中國宗教發展脈絡中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善書。我原本對“善書”這個概念有些模糊,總覺得它不過是些勸人嚮善的說教文字,但讀瞭這本書,纔真正認識到它的豐富性、復雜性和深遠影響。作者並沒有將善書簡單化、標簽化,而是將其置於中國社會曆史的大背景下,細緻地考察瞭它如何起源、發展、演變,以及如何與儒、釋、道等主流宗教以及民間信仰發生互動,相互滲透。書中對於不同時期、不同地域善書的分類和分析,讓我大開眼界。我驚嘆於作者對大量原始文獻的梳理能力,能夠從中提煉齣關鍵信息,並將其有機地組織起來,形成清晰的論述邏輯。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將善書僅僅視為宗教文本,而是將其看作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反映瞭當時人們的價值觀念、道德標準、生死觀,甚至是社會治理的思路。讀到關於善書如何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將復雜的宗教和倫理思想傳播給廣大民眾的部分,我更是深有感觸。這是一種“入情入理”的傳播方式,既能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又能引導社會風尚。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其學術上的原創性,更在於它能夠幫助我們重新審視中國傳統文化中被低估的這部分精神財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