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巴萊:《賽德剋.巴萊》的曆史真相與隨拍劄記

真相.巴萊:《賽德剋.巴萊》的曆史真相與隨拍劄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賽德剋巴萊
  • 曆史
  • 真相
  • 颱灣原住民
  • 文化
  • 紀錄片
  • 電影
  • 隨拍
  • 巴萊
  • 真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郭明正老師是賽德剋族人,也是霧社事件參與者馬赫坡社族人的後裔,與「霧社事件」有著不可分割的曆史淵源。他曾花瞭十多年時間採訪部落長老,緻力於記錄賽德剋文化與霧社事件。2009年,郭老師應邀將《賽德剋.巴萊》的劇本翻譯為賽德剋語,隨後也擔任電影的隨拍族語顧問。

  對郭老師來說,他不曾想過自己祖先抗拒入侵殖民者的奮戰史能夠搬上大銀幕、甚或放諸國際大舞颱,也無法想像賽德剋語成為一部電影的主要對白。看著劇組辛苦搭建的傳統部落與住屋、精心製作的生活用具、演員的裝扮服飾及文麵等,對他是看似親切卻又感到遙遠,似熟悉卻又覺得陌生。

  劇中隻要有賽德剋語的對白,郭老師一定在旁「伺候」,戴上耳機「洗耳恭聽」,指正錯誤。遇到拍攝場次的劇情內容與部落中族老的口述情節雷同時,演員扣人心弦的對白、情緒的起伏波動、錶情的喜怒哀樂,一幕幕闖入郭老師的眼簾,每每讓他悲切難忍地暗自飲泣或當場落淚。

  這段隨拍期間,對郭老師來說彷彿一場「奇幻之旅」,一方麵墜入祖先奮勇抗敵、追求尊嚴的情境中,另一方麵看見導演魏德聖和所有參與人員的執著、細膩與堅韌,讓他感動、激賞。

  因此,郭老師決定將這段隨拍經驗記錄下來,從賽德剋人乃至霧社事件餘生者後裔、同時是電影工作人員的角度,來看賽德剋族的文化與今昔狀況、霧社事件的曆史真相、探討策動者莫那魯道的曆史定位、對片中各個角色的闡述與深入剖析、劇本與真實曆史的對照解說、參與拍片的感想等。

  郭老師深信,數百位電影工作人員用血汗交織編成的《賽德剋.巴萊》電影,將化做一道絢麗的彩虹,高掛在颱灣電影史的一端,與賽德剋族的彩虹橋相互輝映。

作者簡介

郭明正

  屬於賽德剋族德固達雅群(Seediq Tgdaya),族名叫做 Dakis Pawan,1954年齣生於南投縣仁愛鄉互助村清流(川中島)部落,為參與霧社事件的馬赫坡社後裔。颱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係畢業,曾任國立埔裏高工機械科專任教師。

  曾參與多項賽德剋族德固達雅語的翻譯、齣版品編纂與顧問工作,包括颱北市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課務專員兼講師、中研院民族所《蕃族調查報告書 紗績族前編》復原工作、颱灣曆史博物館「霧社事件口述曆史影像紀錄」翻譯工作、青年高中舞蹈科大型原創舞劇「賽德剋之歌」翻譯及顧問、《賽德剋.巴萊》電影隨隊族語指導老師、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編撰《賽德剋語詞典》協同主持人、教育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原住民語教材(九階)」德剋達雅語編輯委員等。

  曾以德固達雅語創作「Kari pnqtaan na beyax sisin」(綉眼畫眉靈力展現的傳說),榮獲教育部2007年「原住民族語文學創作奬」散文組優選,亦曾與輔大宗教係簡鴻模教授及東華大學助教依婉‧貝林閤編《清流部落生命史》。目前繼續從事賽德剋族曆史文化與霧社事件的研究,希望從長輩訪談與相關事蹟找齣霧社事件曆史的痕跡與意義。

書籍簡介:曆史的褶皺與影像的凝視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部特定的電影或對其進行深入的文本分析,而是一部旨在探討曆史敘事、民族記憶構建以及影像藝術在解讀復雜曆史事件中所扮演角色的綜閤性論著。它試圖在一個更為宏大的曆史與文化框架下,審視那些被主流敘事遮蔽的邊緣聲音和多重現實。 本書的核心關切在於曆史的“不可達性”與“多重在場性”。我們深知,任何對過去的重述都必然經過選擇、過濾與再編碼的過程。因此,本書將視角投嚮那些在宏大曆史敘事中往往被簡化或符號化的群體與事件,探究其內在的復雜性、個體經驗的斷裂性,以及時間流逝帶來的意義變遷。 全書結構分為三個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現代性焦慮與邊緣群體的重構 本部分從社會人類學和文化研究的視角齣發,探討在全球化與殖民曆史的交織影響下,特定地理區域(尤其側重於亞洲太平洋島嶼文化與原住民群體的互動史)的社會結構如何經曆劇烈的斷裂與適應。 我們不會直接討論任何特定電影作品,而是深入分析“邊陲”概念的形成。這包括對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葉,權力中心對“未開化”或“傳統”社會進行測繪、分類和管理的文獻進行細緻梳理。重點關注以下幾個層麵: 1. 知識生産的權力機製: 考察西方人類學、民族誌撰寫傳統如何建構瞭關於“他者”的知識體係。這些文本如何無意或有意地固化瞭某些刻闆印象,並為後續的政治乾預提供瞭理論支撐。我們分析的材料包括早期的探險日誌、官方記錄、教會往來信函等,旨在揭示當時知識分子的認識框架與局限。 2. 抵抗與適應的社會韌性: 側重於對特定原住民社群在麵對外部衝擊時所展現齣的文化適應策略。這並非簡單地歌頌“不屈不撓”,而是細緻考察他們在保留核心價值與采納外部技術、製度之間的微妙平衡。例如,分析在資源掠奪與現代教育推廣的雙重壓力下,傳統社會組織(如部落結構、世代傳承係統)如何發生形態上的轉變,以及這些轉變在微觀層麵如何影響個體身份的認同。 3. 符號的挪用與重塑: 探討在曆史轉摺點,一些原本具有深刻宗教或社會意義的圖騰、儀式如何被外部觀察者誤讀,或被內部群體為瞭應對新政治環境而進行有意識的“符號工程”。這部分內容涉及對特定器物、服飾、神話片段的文化溯源,以辨明其在不同曆史語境中的意義漂移。 第二部分:影像作為曆史的“在場”與“缺席” 本部分將分析媒介技術,特彆是紀錄片與曆史影像的製作邏輯,作為一種特殊的曆史書寫方式。我們關注的重點是影像的構成性而非再現性。 1. 鏡頭背後的倫理睏境: 分析紀錄片製作者在麵對敏感曆史事件時,如何處理“客觀性”的宣稱。探討那些被刻意排除在最終剪輯之外的素材、那些未被訪談的群體聲音,構成瞭曆史的何種“缺席”。我們研究的案例是抽象的製作流程與敘事選擇,而非具體的電影分析。例如,分析1950年代至1970年代間,特定地區衝突報道中,新聞機構如何運用遠景、特寫、配樂等手段,引導觀眾對事件的道德判斷。 2. 檔案的碎片化與重組: 探討官方曆史檔案(如政府報告、軍事通訊、法庭記錄)的局限性。這些文本往往是高度功能化、去情感化的記錄。本書對比瞭這些“硬性”檔案與口述曆史(Oral History)在記錄“創傷記憶”時的差異。口述曆史的不可靠性(記憶的偏差、主觀投射)恰恰揭示瞭被官方檔案係統性抹除的“人性側麵”。 3. 曆史的視覺化修辭: 深入剖析特定曆史場域(如山地、戰場遺址、殖民地建築群)如何被鏡頭語言“景觀化”。當曆史事件被轉化為一係列可以被觀看的畫麵時,其原有的時間深度和空間復雜性往往被壓縮。本書考察瞭如何通過對光綫、構圖、運動的分析,來揭示影像試圖建構的特定“情感氛圍”,及其與真實曆史事件之間的張力。 第三部分:記憶的地理學與未竟的和解 最後一部分將目光投嚮曆史事件的地理遺存及其對當代社會心理的影響。我們探討記憶如何固化於特定的空間形態之中。 1. 空間作為記憶的容器: 分析特定曆史衝突的發生地,其地形地貌與人類活動如何共同塑造瞭後世對該事件的集體記憶。例如,山地環境在文化中象徵的“險峻”與“庇護”的雙重意涵,如何在衝突發生後被賦予瞭“避難所”或“絕境”的特定曆史標簽。我們研究的是地貌學與曆史心理學的交叉領域。 2. 紀念碑語境下的曆史協商: 探討公共紀念場所(無論是物質化的雕塑、紀念碑,還是虛擬的紀念網站)是如何成為不同群體進行曆史“談判”的場所。這些紀念物往往是權力、受害者身份與民族認同的復雜混閤體。我們審視的是紀念碑設計背後的意識形態傾嚮,以及公眾對這些符號的不同解讀所引發的當代社會張力。 3. 代際傳遞的“未愈閤的創傷”: 關注曆史事件的直接經曆者與後代之間的記憶斷層。創傷記憶並非綫性傳遞,它常以非語言的方式(如傢庭禁忌、潛意識的情緒反應)在代際間流動。本書通過文化理論的視角,探討社會如何嘗試“修復”或“封裝”這些難以言喻的集體傷痕,以及這種“修復”努力本身可能帶來的新一輪的敘事限製。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批判性的工具箱,用以審視一切關於“真實曆史”的宏大敘事。它強調,曆史的真相並非一個單一、可被捕捉的點,而是存在於無數未被記錄的瞬間、被遺忘的角落以及不同視角交匯的復雜褶皺之中。閱讀本書,如同參與一場對曆史書寫慣例的持續性勘探。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自序:寫在《賽德剋.巴萊》殺青之前
因隨拍之故,我結識瞭各行各業優秀的青年男女以及專業人士,將近一年的朝夕相攜、相互扶持,大傢儼然已組成拍攝《賽德剋.巴萊》的大傢族。於「麯終人散」的驪歌即將響起之際,難分的「革命」情感、難捨的拍攝場景、難忘的宿泊旅店、難言的三餐便當等等,一幕幕似有似無地浮現在我眼前。對我個人而言,隨拍的日子猶若處在「奇幻之旅」般的夢境。於拍攝《賽德剋.巴萊》一片期間,我看見導演魏德聖先生身為電影人的執著與堅韌,我看到包括該片的主要演員、前來支援的國軍弟兄演員以及所有的臨時演員,為該片無怨尤的付齣與奉獻,我看到拍攝團隊以及內勤人員的辛勤默默與努力,在在讓我感動與激賞。

一、前言:研究自身賽德剋曆史文化與霧社事件的緣起
我與鄧相揚先生相識或有20餘年,他執業於醫檢工作之餘,多年來埋首探索霧社事件的始末。他常鼓勵我:「Dakis!祖先的曆史不能或忘,你們祖先抗暴的創舉應由你們身為後裔者自己來詮釋,而且除霧社事件外,包括屬於你們族群的口傳曆史、文化、語言、歌謠,以及所有與你們族群相關的事務等等,應予以文字化。」
從那個時候開始,每遇例假日我就去嚮部落族老請益,他們教導我的內容非常廣泛,從本族的始祖起源說、洪水的故事、古聚落的事蹟典故、本族經曆的戰役及本族的Gaya等等,還有族老們所經曆的霧社事件,乃至迫遷清流部落後的種種,紀錄時我力求多方求證,盡可能將口傳紀錄的誤差降低到最少。而本書主要是以《賽德剋.巴萊》的劇情與本族遺老口述的霧社事件做對照。

二、賽德剋族與霧社事件
賽德剋族是於2008年獲行政院頒布正名為「賽德剋族」(Seediq Bale/ Sediq Balay/ Seejiq Balay),成為颱灣原住民族的第十四族。但事實上,賽德剋族生活在始祖傳說的誕生地,南投縣白石山與牡丹山區,已有非常悠久的時間。本章介紹賽德剋族的起源神話、於現今南投縣與花蓮縣境的分布與遷徙、紋麵的傳統、「靈鳥」Sisin綉眼畫眉的神話故事等。

三、與《賽德剋.巴萊》結緣
我與《賽德剋.巴萊》一片的結緣應在七年前,當時魏德聖導演擬拍攝以「霧社事件」為素材背景、卻名為《賽德剋.巴萊》的短片,片中對白要以賽德剋語發聲,魏導演透過關係找到我,將該短片之對白翻譯為賽德剋語。直到短片攝製完成後,我與魏導演從未謀麵。
時序荏苒,苦熬瞭七年,魏導演終於有機會拍攝完整版的《賽德剋.巴萊》,仍力邀我擔任該片的族語翻譯工作,受寵若驚之餘亦感受到莫名的壓力,因這般的榮幸與機會是每個忝為霧社事件後裔者的曆史責任。得知集訓的演員先前亦受邀參與短片的演齣時,筆者感受到魏導演的念舊惜情之懷。最後賽德剋語劇本是由曾鞦勝先生(Pawan Nawi)、依婉貝林女士(Iwan Pering)三人共同完成的,也針對片中與事實不符之處提齣建議與修正。

四、片中主要曆史人物
《賽德剋.巴萊》的劇本是魏德聖導演的創作,而因屬「霧社事件」曆史改編劇,劇本所建立的曆史人物形象、曆史情節的設計及劇情的發展,都要迴歸於魏導演對霧社事件的解讀。於此,筆者以清流事件遺老的口述為主、以日治文獻資料為輔,嚮讀者介紹劇本所勾勒的曆史人物形象,並視需要再提齣其他相關的曆史人物。

五、劇本內容與族老說
筆者將《賽德剋.巴萊》劇本內容與清流部落倖存遺老的口傳曆史相互參照,並就個人對本族曆史文化意涵的理解加以詮釋,希望觀賞《賽德剋.巴萊》的觀眾能夠更進一步認識霧社事件。

六、隨拍劄記
隨拍期間,我除瞭擔任《賽德剋.巴萊》的「族語指導」,對劇情的發展與演繹也從不曾鬆懈,默默地在旁審慎觀察、細細思索著導演對我族曆史文化的理解與詮釋,深深感覺到導演是一個「謙虛、誠懇、尊重彆人」的人。每每他遇到與本族曆史文化相關的關鍵劇情和對白時,為求慎重,都會抽空與我懇切地交換意見再斟酌執導拍攝,他的誠懇讓我感受到他的真誠,以及他對劇本寫作的負責態度。

七、結語

圖書序言

作者序

寫在《賽德剋.巴萊》殺青之前  Kari Mpqhedu Psuega《Seediq Bale》 

  首先,我要嚮讀者們簡單地自我介紹。我來自南投縣仁愛鄉互助村 的清流部落,日治時期被稱作「川中島」社。清流部落居住著我的族人──賽德剋族德固達雅人(Seediq Tgdaya) ,日本殖民政府稱我們為「霧社蕃」。日治以來,本賽德剋族即一直被歸類於颱灣原住民九大族中的「泰雅族」,因此相對於泰雅族而言,一般國人對本賽德剋族是較陌生的,而本族於2008年4月23日終獲得正名為賽德剋族(以下簡稱本族)而自立為一族。

  本族係由德固達雅(Tgdaya)、都達(Toda)及德路固(Truku)等三個語群的族人所組成,筆者則屬德固達雅語群(以下簡稱本群)。本族三語群之間,除女性傳統文麵的式樣及地方方言的腔調有些許的差異外,即無法再予以更嚴謹的區分。1930年間,本群先祖在難忍日帝暴政的肆虐之下,當時被日方規劃為十二社 的「霧社蕃」中,有六社 的族人終於發動震驚國際的抗暴行動──「霧社事件」。事件後,日方將我六社倖存的先祖們迫遷於川中島,即今南投縣仁愛鄉互助村清流部落。先祖父Dakis Duya,日名吉丸太郎,光復後改漢名為郭金福。先祖父原為馬赫坡(Mehebu)人氏,即參與抗暴六社中的馬赫坡部落人,於1931年5月6日隨倖存的298位六社族人迫遷於現今的清流部落,時年23歲。

  2003年間,魏德聖導演曾拍攝五分鍾的《賽德剋.巴萊》短片,當時受傢錶妹Mahung Pawan張淑珍女士之託,曾將該短片的漢文對白譯為賽德剋語。是否因這一段的「對白翻譯」之緣,當果子電影公司擬於2009年10月底開拍《賽德剋.巴萊》的正片時,再度託請我翻譯該片「賽德剋語版」的劇本,且邀請我擔任該片的隨隊族語指導人員,並列為拍攝《賽德剋.巴萊》的工作人員,讓我有機會成為該片號稱「百人劇組」團隊的一員,但之前我從未曾與魏德聖導演謀麵。直到2010年的5月間因魏導演受本族人之邀約,希望能就該片劇本的部分內容與魏導演溝通,始與導演魏德聖先生首次會晤於埔裏南光國小的閱覽會議室。

  籌拍《賽德剋.巴萊》的前置作業我無緣參與,直至錄製賽德剋語的對白時,纔正式與其他的劇組工作人員有所接觸,並於其主要演員以及一般演員接受族語訓練時,即開始踏上堪稱我人生的「奇幻之旅」。因在過去的歲月裏,雖曾偶遇電影團隊拍攝外景的攝製境況,但也僅屬好奇心之所驅而隻能佇立遠觀,從未身曆其境地觀看電影的攝製過程。這次近距離地看著導演、攝影師、燈光師、收音師以及造型師、特殊效果、特殊化妝、爆破等等的現場操作,讓我猶如墜入夢幻之境。

  本群的族語(德固達雅語)竟能成為某部電影的主要對白,是我不曾幻想過的,我先祖抗拒入侵殖民者的奮戰史也能搬上大銀幕,甚或能放諸於國際大舞颱,更是我無法想像的。而片中隻要與本族有關的道具,如劇組搭建的傳統部落、住屋及其生活用具,演員的裝扮、服飾以及文麵等等,對我而言,似親切卻又感到遙遠,似熟悉卻又覺得陌生。

  劇中隻要是屬於本群語言的對白,拍攝時不論是由哪一位演員所說齣,我一定要在旁「伺候」並戴上耳機「洗耳恭聽」。因此每遇拍攝場次的劇情內容與我清流部落族老 的口述情節雷同時,雖心中明知戲是依劇本演齣,但演員的對白卻經由耳機句句扣我心弦,演齣者情緒的起伏波動、錶情的喜怒哀樂,卻一幕幕無法抗拒地闖入我眼簾,總每每讓我悲切難忍地暗自飲淚或當場落淚。為不讓在場的演員以及劇組的工作同仁們,認為我矯揉造作或太過感性,即常低頭聆聽對白而不再注視著演員們精湛的演齣來「逃避現實」。

  我以為,能聚集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員是攝製《賽德剋.巴萊》的關鍵要素。或許全球所有電影工業的製作皆如此,但《賽德剋.巴萊》劇組人員的專業與細膩度是我看見的。就如我個人在號稱百人劇組中,扮演著族語(德固達雅語)指導人員的小角色,但這小小的角色卻要監策著整片中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對白,這或許也是本片導演組當初決定該片的族語指導人員,一定要由齣身清流部落的族人來擔綱的原因吧,因清流部落的族人是「霧社事件」中的抗暴主戰者。在因緣際會之下我被選為族語指導人員,真不知是幸運還是不幸?該雀躍還是不該雀躍?人類曆史的洪流從不停止地與時推移,人類曆史功過的議論也總是眾說紛紜,對「霧社事件」主要的策動者莫那魯道(Mona Rudo),至今世人對他的曆史定位依然撲朔迷離難以定論,究竟他是民族英雄呢?還是民族罪人?端視詮釋者是哪一位。

  於此,我要鄭重地嚮本賽德剋族的族人緻上由衷的愧疚,因我沒能善盡引導該片的演員們 ,將本族語的劇中對白熟練到一定的對話要求,在這一點上我必須承認個人指導能力的不足。事實上,當我著手對譯劇本中的對白、旁白以及歌謠時就感到吃力與惶恐,因對白裏有本族文化與精神層麵的文學性對白,又有族群之間激情與衝突的對白,字字斟酌之下如何適切的對譯,在在都考驗著個人族語的能力與素養。所幸獲得曾鞦勝(Pawan Nawi)先生與依婉貝林(Iwan Pering)女士 的鼎力協助,始將該片的「賽德剋語」劇本定稿。而於拍攝期間,不論是該片的主要演員或臨時演員中,非屬本德固達雅群的演員佔絕大多數,嚴格說起來,屬本德固達雅群的族人演員(含主要與臨時演員)且於劇中有對白者或不及十人,但由於他/她來自不同的年齡層,而年齡層的不同其族語能力也就各不相同。拍攝現場,演員必須兼顧其演技與族語對白的流暢,我雖僅把守族語對白這一關,莫名的壓力始終揮之不去。

  1930年爆發「霧社事件」以來,不論對事件「突發」的原因、經過或對其中戰役、人物的陳述,不外為當時日帝殖民者對我先祖「暴行」、「剿亂」的紀錄,以及颱灣光復以來對我先祖「抗日」的頌揚,從未有我族人置喙之餘地,縱有高永清(Pihu Walis)與高愛德(Awi Hepah)二位我前輩族人的口述紀錄,卻似乎鮮少受到國人的注目。而國內的學者專傢甚少有為「霧社事件」著書立說者,反倒是民間研究者邱若龍先生的「霧社事件」漫畫書和鄧相揚先生一係列有關「霧社事件」的著作,風行於國內與日本。我不禁捫心自問:「本族Gaya反撲的『霧社事件』,就任其『詮釋權』再飄零在外八十年嗎?而《賽德剋.巴萊》的正式上映後,是否又會掀起另一波波瀾呢?」

  我可以理解我族人對《賽德剋.巴萊》的完製上映,是懷著既期待又怕受到傷害的心境,因影像的震撼力不可小覷,況且「霧社事件」中,有族群與族群、部落與部落之間的糾葛,有族情與親情的牽絆,有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愛恨情仇,還有本族律法(Gaya)的約束與反擊,其錯綜復雜的情結實非外人可妄加「自解」的。因此,莫那魯道槍殺妻子及其孫子的劇情,族人們皆期期以為不可,可知當電影的題材取自於曆史事件時,不論屬曆史劇或曆史改編劇,如何拿捏曆史真相與電影呈現的手法,將攸關著該片往後引起爭議的關鍵所在,也考驗著本片導演魏德聖先生的「電影智慧」。

  事實上,在《賽德剋.巴萊》的工作團隊裏,各組的每一個組員幾乎都是各據一方的專業人士,包括製片、導演、攝影、燈光、收音、剪接、特效、特化;道具、文麵師、服裝、發妝、化妝、場務、演員管理、演技指導、安全防護、側拍以及劇照組等等,其中或有初試啼聲者,但大傢首次承受「大咖」電影攝製的震撼是相同的。他/她們每天不時地要麵對新的挑戰和艱辛的考驗,因該片的主要人物有原住民、日本人及漢人,劇中角色有賽德剋族的德固達雅(Tgdaya)、與都達(Toda)族人、布農族(Bunun)及平埔(Kahabu)族人;有日本官警、日本軍官與軍隊以及清朝官員。故不論是劇中扮演著當時的一般民眾、達官顯貴或老弱婦孺等等,其服飾與外型無不以1930年代的妝扮模樣為參考基準,這對造型組的服裝、發裝、化妝及道具組都是嚴苛的挑戰,若非專業人士勢難達到一定的要求。有關該片「百人劇組」的簡介與花絮,請讀者上網觀閱《賽德剋.巴萊》官方部落格的無名小站。我以為,人的一生就是不斷挑戰的一生,隻是每個人所要麵對的挑戰不同。

  說真的,不怕大傢笑話,我對「電影」這個區塊是非常陌生的,雖經過該片將近一年的「淬煉」,對電影的認知始終停留在「看山還是山,看樹還是樹」的階段,但對「電影」的攝製若不結閤不同領域的專業,勢難盡其功是個人初淺的體認。迴想受邀於果子電影公司擔任該片的族語指導人員之初,心裏的壓力與惶恐來自於我對先祖抗暴精神的崇敬,以及來自族人對我很多的「期望」,因除演員之外我是眾劇組團隊中唯一的賽德剋人,且與「霧社事件」有著不可分割的曆史淵源。但我也很清楚地知道我所要扮演的角色,不逾越、堅守本份是我對自己的基本要求。

  雖是如此,當該片順利上映之後,相信必引起國內一陣《賽德剋.巴萊》之風潮,也就是對「霧社事件」全麵性的再探討。就如拍攝期間,部落裏就有另一個議題正在發酵,即有關《賽德剋.巴萊》的拍攝是否有「消費」原住民之嫌?這議題也常在「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保護條例」的說明會中被提齣討論,更直接衝擊著我個人以及投入協助拍攝《賽德剋.巴萊》族人們的爭議性。我非常支持並期待該保護條例的及早建立與施行,而將拍攝《賽德剋.巴萊》視為「消費」原住民的行為,我是持著保留的態度,但以為一定有被討論的空間。

  隻是自日治時期的「蕃族舊慣調查報告書」,乃至颱灣光復以來學者專傢研究原住民的相關論文與報告或報導,以及各界拍攝與原住民有關的電影、電視劇和紀錄片等等,又該如何界定其「消費」或「非消費」的行為屬性呢?那麼有蒐集我原住民族的傳統服飾、生活用具以及傳統樂器與音樂者,甚或有以原住民相關的專有名稱做為營利標的之事業團體,又該如何因應呢?在在都是我今日原住民同胞必須共同嚴肅麵對的課題。個人的立場是,堅決反對以原住民相關的任何傳統文化特徵、形象及意涵做為謀利工具的行為。
首次跟隨電影劇組一起協助拍攝的工作,更明確地說應是一生僅有的這麼一次,卻迎麵遭受來自族人們的議論是我始料未及之事,職是之故,自忖於該片上映前後會有更多麵嚮的議題接踵而至。身為賽德剋族的一份子且曾徹頭徹尾地親隨該片的攝製,屆時不論外界對本片的評論或評價如何,我會以「祖先腳底的厚繭是勤奮勤獵的烙印」來自勵,其他的也隻能默默地埋在我心深處。世間萬物無一是完美無缺的,有褒揚就有貶抑,受褒奬要謙卑,被批評要心存感激,因有批判纔有更寬廣的揮灑空間。

  期間最讓我驚喜的是,我於臨遭六十寒暑磨難的歲月之際,因隨拍之故,我又結識瞭各行各業優秀的青年男女以及專業人士,且經將近一年的朝夕相攜、相互扶持,大傢儼然已組成瞭拍攝《賽德剋.巴萊》的大傢族。這個大傢族的成員來自不同的專業領域,更有來自南韓、日本及中國具特殊專長者,他/她們之間或有因《賽德剋.巴萊》而結緣或有早已相識者,這卻絲毫不影響他/她們共同的信念─要同心協力完成《賽德剋.巴萊》的攝製。相處融洽、相互信任剋服瞭拍攝時,一直存在的語言溝通上的障礙以及專業上的堅持。跨國閤作的電影製作模式,已在《賽德剋.巴萊》一片的攝製中浮現端倪,實在值得國內的電影工作者省思。

  於「麯終人散」的驪歌即將響起之際,難分的「革命」情感、難捨的拍攝場景,難忘的宿泊旅店、難言的三餐便當等等,一幕幕似有似無地浮現在我眼前,悵然若失之慨嘆無情地襲上心頭,韆言萬語真不知從何說起。我還是要再說,對我個人而言,隨拍的日子猶若處在「奇幻之旅」般的夢境中。有人說:「不求生命的長度,但求生命的寬度與深度」,我們都知道,時光一去不復返,人生無法再重來。於拍攝《賽德剋.巴萊》一片期間,我看見導演魏德聖先生身為電影人的執著與堅韌,我看到包括該片的主要演員、前來支援的國軍弟兄演員以及所有的臨時演員,為該片無怨尤的付齣與奉獻,我看到拍攝團隊以及內勤人員的辛勤默默與努力,在在讓我感動與激賞。

  於此,我謹以一個身為「Seediq Bale」的族裔,要告訴大傢:「您們是優秀的,您們太可愛瞭!」,我禁不住要對大傢說:「我愛您們!」。我深信,你們今天用血、汗交織編成的《賽德剋.巴萊》影片,將化做一道絢麗的彩虹,高掛在颱灣電影史上的另一端。不論人們所看見的是「祂」七道光芒的任何一色,「祂」總會讓人們議論,也會讓人們鑽探索思。我堅信,您們的影像將永遠存在於那道彩虹的七道光芒之間。

圖書試讀

我與《賽德剋.巴萊》一片的結緣應在二○○三年,當時魏德聖導演擬拍攝以「霧社事件」為素材背景、名為《賽德剋.巴萊》的短片,片中的對白要以賽德剋語來發聲。那時導演透過張淑珍小姐轉達,希望將短片劇本內的對白譯為賽德剋語,因我與淑珍同屬清流部落人,且為錶兄妹之親戚關係,因而有瞭翻譯該短片對白的機會。直到短片攝製完成並發行光碟,我與導演從未謀麵。

時序荏苒,苦熬數年的《賽德剋.巴萊》短片,終在魏導演推齣《海角七號》一片之後齣現瞭轉機,期間的麯摺轉圜,導演的心緒應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如今他有機會拍攝完整版的《賽德剋.巴萊》,仍力邀我擔任該片的族語(德剋達亞語)翻譯工作,受寵若驚之餘亦感受到莫名的壓力,因這般的榮幸與機會,是每個事件後裔者的曆史責任。

盡可能兼顧「忠實翻譯」與「口語化」

我最初完成的譯本幾乎是逐字、逐句翻譯而成,也大量使用較艱澀的語詞,這是我謹守翻譯者的立場、也是「忠於原著者」的一貫信念。不過果子電影公司的劇組人員認為不夠口語化,應再與其他族人討論並修正。最後的賽德剋語劇本是由我、曾鞦勝先生和伊婉.貝林女士各自所譯的版本相互比照、逐句反覆討論纔得以完成。其間,伊婉.貝林年近八十歲的媽媽芭甘.諾敏(Bakan Nomin)對這次翻譯工作貢獻良多,也為我提供瞭再學習的機會。

在此要特彆說明的是,為瞭方便演員閱讀,或配閤族人平時的習慣說法,《賽德剋.巴萊》族語劇本的文字書寫方式並未完全依照德剋達亞語的書寫規範。另外在實際拍攝時,有少部分德剋達亞語的對白做瞭些微修改,也有導演於拍攝現場因應需要而隨時加入的「意外」對白。

筆者以為,任兩種不同語言間的轉譯,譯文的「精準度」應是譯者所追求的,也應該與被譯語言的原始意義完全相同,但要達到這般境地確實不容易,因為譯文的精準與否,常視翻譯者對兩種語言的精熟度而定。翻譯《賽德剋.巴萊》的族語劇本時,會基於劇中對白的需要,將我的原始譯文盡量簡化,過程中需匯集並摺衷三方的見解,尊重、傾聽他方的建議是大傢必須凝聚的共識與默契,這需要一定時間的磨閤期。

怎奈主要演員的集訓時程已經逼近,在劇組要求下,簡化譯文的工作可說是在一麵簡化、一麵錄音的境況下進行,真是勞神又費時的差事。雖不敢說「簡化」後的譯文對白已臻完善,但盡心盡力是我們的責任。若有族人對簡化後的對白提齣不同意見,我不會感到意外。

用户评价

评分

終於等到這本書問世瞭!《賽德剋·巴萊》這部電影,當年看的時候就深深震撼瞭。那種史詩般的畫麵,人物的掙紮與犧牲,直到現在依然能引起我內心的共鳴。然而,電影終究是藝術創作,它在呈現曆史的同時,難免會有其戲劇化的加工和視角。我一直很好奇,在那背後,那些真實的曆史脈絡究竟是怎樣的?那些被鏡頭捕捉到的瞬間,背後又隱藏著怎樣的故事?這本書的書名——“真相.巴萊”,光是看到就充滿瞭吸引力,它仿佛在承諾著一種更深層次的挖掘,一種對電影背後那段波瀾壯闊曆史的還原。作為一名對那段曆史既好奇又敬畏的觀眾,我非常期待能在這本書中找到答案,去瞭解那些被電影濃縮和升華的情節,究竟是怎樣在曆史的真實土壤中生根發芽的。隨拍劄記的部分,更是讓人充滿遐想,那不僅僅是簡單的拍攝記錄,更可能是導演、演員、幕後團隊在創作過程中的心路曆程,是他們如何將那段沉重的曆史轉化為影像的藝術化思考。我迫不及待想翻開這本書,跟隨作者的筆觸,一同走進那個年代,去感受那些鮮活的生命,去理解他們的選擇與抗爭,去還原那些被時間塵封的真相。

评分

《賽德剋·巴萊》,這部電影的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原生態的力量和某種神秘感。我一直覺得,在任何曆史敘事中,都存在著不同層麵的“真相”。電影作為一種大眾媒介,它在傳播信息、引發情感共鳴的同時,也必然會受到創作視角、敘事策略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因此,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書名裏強調“曆史真相”時,我的興趣立刻就被點燃瞭。這不僅僅是對一部電影的延伸解讀,更可能是一次對那段特定曆史時期及其背後復雜人文關係的深入剖析。我希望在這本書裏,能夠看到作者如何剝離電影的藝術外殼,去探尋那些更為堅硬、更為真實的史實依據。那些在電影中被塑造齣來的鮮活人物,他們是否真的有過那樣的經曆?他們所處的社會背景、文化環境,又是怎樣的?“隨拍劄記”這個部分,讓我感到非常新奇,它可能揭示的是電影創作過程中的一些不為人知的細節,例如導演如何與曆史學傢溝通,演員如何理解角色,甚至是一些拍攝現場的趣聞軼事。這些細節,往往能從側麵反映齣創作者們對曆史的態度和對作品的匠心。我期待這本書能帶給我一種“撥開迷霧見真章”的閱讀體驗。

评分

《賽德剋·巴萊》這部電影,在我心中留下瞭極其深刻的印象。它所描繪的勇氣、犧牲和對尊嚴的捍衛,至今仍讓我心潮澎湃。然而,每當我迴想起電影中的場景,我都會忍不住思考:在那些波瀾壯闊的鏡頭背後,究竟承載瞭多少真實的重量?曆史的洪流,往往比任何影像都要復雜和深邃。這本書的齣現,恰恰填補瞭我對那段曆史更深層次的求知欲。“真相.巴萊”這個書名,極具辨識度,它預示著這本書不僅僅是對電影的評論,更是一次對曆史真相的追溯和探尋。我迫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將電影的敘事與真實的史料進行比對和解讀的?那些在電影中被我們熟知的事件和人物,在曆史的長河中,是否有著更詳盡、更 nuanced 的故事?“隨拍劄記”部分,更是讓我充滿好奇。它可能不僅僅是簡單的拍攝花絮,而更像是導演和團隊在創作過程中,與曆史的對話,與人性的挖掘。我期待這本書能帶領我,以一個更加審慎和尊重的態度,去重新認識那段被電影所呈現,卻又值得我們深入瞭解的曆史。

评分

《賽德剋·巴萊》,這部電影的震撼力無需多言,它在視覺和情感上都給瞭我極大的衝擊。然而,真正讓我著迷的,是電影背後所蘊含的那段沉甸甸的曆史。我總覺得,電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它總是在試圖捕捉和傳達某種“真相”,但曆史本身,卻遠比任何藝術創作都要復雜和多維。這本書的書名——“真相.巴萊”,直接點明瞭其核心價值,它讓我看到瞭一個深入挖掘曆史真相的野心。我非常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看到作者如何從電影齣發,去揭示那些隱藏在鏡頭之後的史實細節,去還原人物真實的動機和時代背景。那些在電影中令人難忘的角色,他們的生命軌跡是否與史實有所齣入?他們在那個特殊的年代,究竟經曆瞭怎樣的掙紮與抉擇?“隨拍劄記”這個部分,更是一大亮點,它提供瞭從製作過程切入,去理解曆史文本的可能性。我想,這部分內容或許能讓我們看到,創作者們是如何在藝術創作與曆史真實之間尋找平衡點,又是如何通過影像語言來傳遞他們的理解和情感。我非常渴望通過這本書,獲得一種對那段曆史更全麵、更深刻的認知。

评分

說實話,第一次接觸《賽德剋·巴萊》這部電影,我更多的是被它的視覺衝擊和情感力量所打動。那種粗獷而壯麗的山林景色,配上人物之間激烈的衝突和悲壯的命運,確實是一次難忘的觀影體驗。但電影結束後,我總覺得,在那些飛揚的箭矢和震天的呐喊背後,一定還有更深層次的東西值得去探究。曆史的厚重感,往往需要更細緻的梳理和更全麵的呈現。我一直認為,好的藝術作品,恰恰是能夠引發我們對現實、對曆史進行更深入思考的契機。這本書的齣現,正是滿足瞭我這種期待。它不僅僅是關於一部電影的解讀,更像是打開瞭一扇通往真實曆史的窗戶。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電影的藝術呈現與曆史史實進行對照和分析的?那些被電影人物所代錶的族群,他們的真實生活狀態,他們的信仰,他們與時代洪流的搏剋,書中會有怎樣的詳盡描述?“隨拍劄記”這個部分,更是讓我充滿期待,它可能提供的是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們看到電影製作過程中的艱辛與智慧,以及創作者們在還原曆史時的考量與取捨。我希望這本書能帶我穿越時空的阻隔,去觸碰那些更真切的曆史脈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