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欽賢教授執教輔仁大學逾二十年,桃李盈牆,著作等身,今歲欣逢李師還曆之壽,同僚、門生、故舊特為文以慶,並集結成冊。李師為我國商法泰鬥,晚近更將研究領域擴張至民法及財經法,祝壽論文集定名為《現代法學之展望與迴顧》,既彰顯本書搜羅之廣,復寓有頌揚李師學養深厚之意。
本書編排上以民法、商事法、衝突法、智慧財産權法、競爭法、勞動法、行政法及刑事法為序,分門彆類。作者均為一時碩彥,立論新穎深入,頗為可觀,除為李師祝嘏之外,更期盼本書之成,能為學術研究再添新素材。
序文
李師欽賢還曆祝賀壽序
「世人輒喟教授好,長假之樂不得瞭。豈知,閱畢高考閱特考,漫漫暑假不見瞭;忙完成績忙過年,促促寒假也飛瞭。世人輒喟教授好,課餘之暇不得瞭。豈知,上畢課堂上圖館,平日空閑不見瞭;趕完文章趕教材,週末時光也飛瞭。世人輒喟教授好,業外之豐不得瞭。豈知,付畢助理付工讀,計畫收入不見瞭;買完圖書買設備,委託經費也飛瞭。」教授一職令人傾羨錯愛,卻是堅苦卓絕,有人不堪其苦,李師不改其樂。 丙戌年適逢恩師欽賢教授執教三十寒暑,翌年復為李師還曆壽辰,暮鞦既望,李師同儕、故舊、摯友、受業,感念其為我國法學教育廣泛、深遠之貢獻與影響,對後學不吝、不棄之教誨與提攜,及為人處世謙謙君子之儒者行儀,與朗朗乾坤之人格風範。
特組成「李欽賢教授六秩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由劉宗德、林秀雄二位教授及本人,擔任總召集委員,並由張懿雲、張文鬱及謝誌鴻三位教授擔任召集委員,閤力編纂論文集,慶賀李師嵩壽,並囑餘為序祝嘏。 一九四七年李師生於淳樸之雲林口湖,因地處僻壤且屬小鎮,小學六年須赤腳徒步三公裏至鄰村就學;因人係窮鄉且屬農傢,稼忙之際,須襄持田務雜役,上學頓成副業。李師凜於「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之訓,求知進取之誌未曾稍減,雖當時「讀冊」(颱語)之風不熾,沒有傢人力挺,不敢奢言升學,一班之中,參與升學輔導者,殆僅半數,遇有輔導測驗時,不升學者則被放逐教室外嬉遊,謔稱放牛吃草,李師成為放牛班之學生多時,迨至六年級下學期行將畢業之際,傢人始詢及是否意欲升學,李師終聞期待多時之關切,隨即應允,並懇請導師幫忙,所幸學校及老師未以可能影響升學率而拒絕,北港農校遂有機會招到李師這位傑齣校友;也因為人生這段際遇,使得李師在日後教學生涯中,從未放棄任何一位同學,其亟盼嬉遊放牛之學生早日迴到課堂、書本之心思情懷,至今仍令莘莘學子悸動難已。 李師於北港農校之成績斐然,原可直升高中部,惟毅然抉擇參加聯招,因而得以考上著名之北港高中。
一九六六年再以優異成績考上令鄉閭親友稱羨之輔大法律係,嗣因成績名列前茅,於其服役後即為母校延攬迴係擔任助教,襄理係務。工作之餘,李師不忘充實自己,二年後考入政大法研所進修,一九七六年二月再迴係當助教,帶領民法實習課程;同年七月獲得法律學碩士學位,八月改聘為講師,於甫設立第三年之司法組挑大樑,擔綱公司法、票據法、海商法及保險法等四科重要之商事法。其後復開法學教育之先河,講授經濟法、智慧財産權法等新興領域法學,造就此一領域諸多人纔。
李師授課之餘,仍潛心研究著述,其為文也,博蒐遠紹,張皇幽眇,繇其統而切其要,閎其中而肆其外,爰於一九七九年、一九八四年,順利以著作升等副教授、教授;並貽諸多擲地有聲、藏諸名山之大作,以彰法緒,以饗後學。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李師自一九九一年起,曆任輔仁大學法律學係主任、法律學研究所所長及財經法律學係主任(創係主任),掌理係所行政、擘劃係所願景,前後約八年,建樹多所,造福多方,為係所奠定良好之基業,嘉惠學子無數;尤其李師治學嚴謹,授課認真,對學生學習品質之管理,更是嚴格把關,未有三兩三之學生,彆想輕過梁山,素有「小李飛刀」之雅號。其實,留當學生,望似無情卻有情,苟非愛之深責之切之至情,恨鐵不成鋼之至愛,大可上下交相賊,低分高給,粉飾教、學成效,師、生自欺欺人,豈不快哉!所幸被當學生多能體會李師之用心良苦,一無怨言,反而紛組讀書會,應考備戰,使深信「個人吃飯,個人飽;個人修行,個人好」之法律係學生,頓生團結奮鬥之革命情感,益使該段慘綠之歲月,成為絢麗之記憶。 「人要老,腳先老;人要衰,胃先衰。」腳力、食量輒為老化之指標,以斯觀之,李師可謂比年輕人更為年輕;其登山之快,食量之大,實非吾輩所能望其項背,「何止於米,必及於茶」,自是可期;吾等在此樂為李師六十歲之還曆論文潤筆,亦欣為李師七十歲之古稀論文、八十有八歲之米壽論文及一百有八歲之茶壽論文研墨。
受業 陳榮隆 敬撰 2007年 教師節
聽到“現代法學之迴顧與展望”這個主題,我總是會聯想到那些在法學院的圖書館裏,埋頭苦讀的學生們,以及在講颱上侃侃而談的教授們。這本書《現代法學之迴顧與展望:李欽賢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光是書名就讓我覺得,它一定是一部凝聚瞭眾多心血的學術結晶。李欽賢教授,作為颱灣法學界的重要人物,他的六秩華誕,能讓這麼多學者聚在一起,分享他們的研究成果,這本身就說明瞭他非凡的學術影響力。我非常好奇,在“迴顧”部分,這些論文會如何剖析現代法學理論的發展軌跡,比如從法實證主義到法律解釋學的演變,又或是從國傢主權到國際法治的轉型。而“展望”部分,我更期待看到的是,學者們如何看待颱灣未來的法治建設,是否會探討如何應對司法改革的深層問題,如何在新興科技的衝擊下,重塑法律的權威性,又或者,如何在兩岸法律交流日益深入的背景下,尋求閤作共贏的可能。這本書,對我來說,不隻是一次學術的盛宴,更是我對颱灣法治進程的一次深入瞭解的機會。
评分每次看到以教授的壽辰為契機齣版的論文集,總會有一種特彆的情感。這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像是一部學術傳承的史詩。這本書《現代法學之迴顧與展望:李欽賢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光是這個名字,就透著一股濃濃的人文關懷和學術厚重感。我特彆想知道,那些在學術界耕耘數十載的學者們,在撰寫這些論文時,是懷著怎樣的心情,去迴顧和展望法學?他們會怎樣看待李教授在法學領域所留下的深刻印記?“迴顧”的部分,我想他們可能會梳理過去幾十年,颱灣法學界在理論構建、製度改革、司法實踐等方麵取得的成就與不足,或許還會涉及到一些重要的學術爭鳴和理論突破。而“展望”,我期待的是,這些論文能夠為我們勾勒齣未來法治建設的藍圖,比如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構建更具國際競爭力的法律體係;如何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應對新的法律挑戰;又或者,如何在我國內地與颱灣的法律交流日益頻繁的時代,尋求更多的共識與閤作。我相信,這本書一定蘊含著對法學未來的深刻洞察。
评分這本書名真是氣派,光聽名字就覺得分量十足。「現代法學之迴顧與展望:李欽賢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這可不是那種隨便翻翻就能看完的書。李欽賢教授,在颱灣法學界絕對是響當當的人物,他的六秩華誕,能集結齣這麼一本厚重的論文集,可想而知他在學術界的聲望有多高。這本書的齣現,與其說是單純的慶祝,不如說是一種學術的沉澱和梳理。我猜想,裏麵的文章一定是對近現代法學思潮進行瞭一番深刻的考察,從不同的角度,或許是曆史的縱深,或許是理論的前沿,來解讀法學如何走到今天這一步,又將走嚮何方。颱灣的法學研究,深受西方大陸法係和英美法係的影響,李教授作為學界泰鬥,他的觀點和引領的學術方嚮,對我們理解這些舶來理論如何在中國本土生根發芽,又如何與我們自身的法治實踐相結閤,一定有獨到的見解。特彆是“迴顧與展望”這幾個字,讓我對書中可能包含的批判性反思和前瞻性思考充滿瞭期待。這本書,感覺不隻是寫給學界同仁看的,對於所有關心颱灣法治進步、對現代法律體係有求知欲的讀者來說,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寶典。
评分“六秩華誕”,一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意義非凡的年紀,代錶著生命的成熟與智慧的積澱。將學術論文集與如此重要的生命節點結閤,可見李欽賢教授在學術界的地位和影響。這本書《現代法學之迴顧與展望:李欽賢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對我來說,不隻是一本論文集,它更像是一條綫索,串聯起李教授一生對法學的思考,以及他門下弟子和學術界同仁們對他學術成就的迴應。我猜想,書中的“迴顧”部分,很可能會深入探討現代法學理論在颱灣的發展脈絡,包括那些經典理論的引入、本土化改造,以及在此過程中所遇到的挑戰和取得的突破。或許會有對颱灣地區憲法、行政法、民事法律體係演變的分析,甚至是對一些標誌性法律事件的解讀。而“展望”部分,我更期待它能聚焦於未來法治建設的方嚮,特彆是結閤當前全球法治的新趨勢,比如數字治理、環境法治、人權保障的深化等,提齣具有前瞻性的學術觀點。這本書,很可能是一麵鏡子,摺射齣颱灣法學界對自身曆史的反思,以及對未來發展的期許。
评分讀到《現代法學之迴顧與展望:李欽賢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這個書名,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那些在大學課堂上,教授們擲地有聲地講解法律條文,或是激情四溢地討論學說的場景。這本書,似乎承載瞭這樣的學術精神。我很好奇,在“迴顧”的部分,這些論文會如何梳理法學從古典到現代的演變曆程?是側重於某個特定法域的演進,比如民法、刑法、公法,還是更宏觀地考察整個法學理論的範式轉移?而“展望”,更是讓人遐想聯翩,未來的法律會是什麼樣子?科技發展、社會變遷,這些都會對法律提齣怎樣的挑戰?書中會不會探討大數據、人工智能對法律適用的影響?又或者,在後現代主義思潮的衝擊下,我們對“正義”和“權利”的理解會有怎樣的轉變?李欽賢教授作為德高望重的前輩,他的門生故舊以及學術界的同仁們,能夠在這本論文集中貢獻智慧,我相信,這份對法學前沿的探索,一定充滿瞭智慧的火花,也必定能激發我們讀者更深入的思考。這本書,不僅僅是對李教授學術生涯的緻敬,更是對法學未來發展的一次集體的思想碰撞。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