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提齣一個普世性、非價值性判斷的「文學現代性」之概念:「除舊布新、求新求變、打開新局」,用來剖析葉石濤、鄭清文、黃春明、陳映真文學的始創性與人文關懷。要之,這些齣自婆娑之洋的颱灣元老作傢,個個立足於原鄉,而胸懷世界,由是,他們早已體察到,長久以來最具壓抑性、規範性的政治、社會、文化之情境,已然受到瞭挑戰,從而一再以創新的議題,奮勇地運用恰適的敘述策略來鎸記他們對新秩序的憧憬。就主題命意而言,他們苦心孤詣地追求「除舊布新、求新求變、打開新局」,就敘述策略而論,又兼具「傳承與創新之交匯」,在在皆是海洋颱灣容納百川的錶徵,更是國際文化交流雙贏的最佳典範,其力作足以啓發比較文學的學者與我們一起反思。
作者簡介
林鎮山
颱灣颱中人。加拿大雅博達大學(University of Alberta)語言學博士。現任該校東亞研究係/所專任教授、比較文學係/所兼任教授(Adjunct Professor,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並擔任多種學術期刊編輯委員。曾獲得巫永福文學評論奬。新近的著作,專注於論述有關颱灣小說的女性、傢庭、離散、傢國想像、敘事理論、社會變遷、比較文學。與江寶釵教授共同主持一項大型的研究計畫《意圖與策略:鄭清文訪談錄》;編著專書數種:《颱灣小說與敘事學》(前衛)、《離散.傢國.敘述──當代颱灣小說論述》(前衛)、《原鄉.女性.現代性》(前衛)、《樹的見證──鄭清文文學論集》(與江寶釵閤編,麥田)、《泥土的滋味──黃春明文學論集》(與江寶釵閤編,聯閤文學)。翻譯的專書有:Magnolia: Stories of Taiwanese Women by Tzeng Ching-wen (with Prof. Lois Stanford,中文版的《玉蘭花──鄭清文短篇小說選》,由麥田齣版),英文編著有:Canadian Review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Vol. 30.3-4, 2003(guest edited with Prof. Peng-hsiang Chen), Taiwan Literature: English Translation Series, No. 25, July 2009(guest edited with Prof. Lois Stanford), Cultural Identity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edited with Peng-hsiang Chen, Milan V. Dimic Institute for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Cultural Studies, University of Alberta)。
導言
輯一 原鄉的呼喚
第一章 魂兮歸來──以〈貓牠們的祖母〉與〈夜行貨車〉論陳映真的「苦悶與蛻變」
壹 前言
貳 〈貓牠們的祖母〉(1961)
一 白色時代的受難者:「娟子老師她祖母」
二 貓的隱喻:救贖、狎邪、死亡
三 邪孽性的循環:兩個祖母與孽緣
參 〈夜行貨車〉(1978)
一 有體無魂,其能久乎?:長尾雉的標本
二 君須憐我我憐君:溫柔的乳房
三 人定勝天,抑或是天人閤一:沙漠博物館
四 魂兮歸來:景泰藍的戒指
肆 結語
第二章 榕樹與竹圍──再會黃春明的原鄉父老
一 前言
二 為人生而藝術:尊重生命、珍惜環境與資源
三 「摺翼,委落於深淵」的原鄉使徒?:〈溺死一隻老貓〉(1967)
四 竹圍外的春天:〈死去活來〉(1998)
五 結論
輯二 女性的聲音
第三章 香花與福爾摩沙──鄭清文的颱灣女性小說
一 前言
二 「人有願望,人有理想,人有信念」:鄭清文的文學之路
三 「人能看到不幸,纔能看到生命」:鄭清文小說的特質
四 「避開作者是全知全能的神」:超然、冷雋、客觀的敘述策略
五 「促進理解和閤作」:香花與福爾摩沙
第四章 聲音與驚怕──鄭清文小說〈夜的聲音〉與〈來去新公園飼魚〉中的等待和牽掛
一 前言
二 後正統敘事學流派(Postclassical narratologies)的啓示
三 邊緣人的牽掛:〈夜的聲音〉
四 孤獨的人間路:〈來去新公園飼魚〉
五 結論
第五章 生命也分大小嗎?──鄭清文小說〈放生〉與〈贖畫記〉裏的社會/生態關懷(15頁)(13353 字)
一 我們隻有一個地球
二 諾亞的方舟:〈放生〉(1997)
三 渡鳥的悲運:〈贖畫記〉(1991)
四 「生命纔是永恆的主題」
輯三 現代性
第六章 迴歸人文精神──葉石濤及其文學
一 最好的風俗畫
二 從唯美、浪漫、寫實,迴歸人文精神
三 葉石濤的文學初旅
四「二都物語」
五 庶民知識份子
第七章 柳條與牛奶餅乾──論葉石濤的〈三姑和她的情人〉與〈異族的婚禮〉
一 原鄉、女性、現代情
二 柳條、番茶、靜慈庵:〈三姑和她的情人〉(1993年10月)
三 牛奶餅乾、阿特普林、那拔林:〈異族的婚禮〉(1993年11月)
四 「同是天涯淪落人」
第八章 獨佔人間第一香──論葉石濤的〈石榴花盛開的房屋〉與〈邂逅〉
一 性彆論述
二 「莎士比亞的妹妹」:丫鬟喜鵲(〈石榴花盛開的房屋〉)
三 西裝與衛生紙:〈邂逅〉
四 疼惜生命,批判死亡
附錄一 永樂市場之子的傳奇──東方白與《浪淘沙》
一 緣起
二 文學的召喚
三 人文的關懷與敘述/敘事策略
四 庶民性的大河小說
附錄二 淑世英雄的原鄉旅程──《全球化下的鄉土衍異與演繹:黃春明文學論集》
跋
導言
(一) 原鄉
走入時光隧道,倒帶迴眸:一九六0年代末期、一九七0年代初期的福爾摩沙,那是留學義大利的白景瑞導演,聲譽雀起、呼風喚雨、如日中天的時代。他那三段式的集錦電影《傢在颱北》(1970), 運用多綫發展、平行剪輯、畫麵分割的新技巧,以「盈淚歌後」姚蘇蓉高亢的唱腔,重復一聲聲的「颱北、颱北」的呼喚,召喚著留學異鄉的遊子,「趕快迴巢、趕快迴巢」──在原鄉紮根,種滿遮天成蔭的生命樹。
那是高雄加工齣口區發端(1966)、曾文水庫肇始(1967)、九年國教(1968)生根的颱灣,不是魯迅韆瘡百孔的〈故鄉〉, 而是福爾摩沙需纔孔殷的年代。由是,寓親情、友情的健康寫實於道德宣化之下,《傢在颱北》的留美水利專傢吳大任教授(柯俊雄飾)和畜牧專傢夏之雲博士(武傢麒飾),終於決定揮彆留學生包機,留下,為原鄉的建設齣力、流汗、打拼。他們是白景瑞的化身、是導演心目中,引領企盼颱灣走入現代化的龍與鳳,更是彼時留學於異鄉或即將齣國深造的學子,最應奉為未來典範的先鋒。
畢竟,福爾摩沙的經濟奇蹟正在起飛,十大建設即將開展,然而,隻要一提偉人/領袖,個個學子還得立正,用錶肅然起敬,甚且,國語流行歌麯〈負心的人〉竟緣由於被認定歌詞幽怨低俗,還一度成為禁歌。隻是,也就在昔日彼時,颱灣退齣瞭聯閤國,保釣運動展開,尼剋森訪問中國,於是,革新保颱的口號,人人振臂一呼,鏇即代替瞭反攻復國,呼喊得震天價響。顯然,唯有「除舊佈新、求新求變」纔能打開新局。
其實,黃春明的〈溺死一隻老貓〉(1967),早先即以敏銳的觀察、濃厚的社會變遷意識,見證瞭福爾摩沙原鄉,在現代化的旗幟緩緩升起、終至高張飄揚之際,其物質文明(creature comforts),如何在與時漸進推移。是的,追尋理想的仙鄉樂土(happy land),韆百年來,東西文人雅士,的確真是不計其數:散文〈桃花源記〉裏的陶淵明(365-427)、小說《失去的地平綫》(Lost Horizon, 1933)中的英國作傢詹姆士˙希爾頓[James Hilton, 1900-1954], 莫不如是。在在都已經成為東西方文學步道上一座座最耀眼的裏程碑。然而,如今反思、比較,無論前者所鎸刻的「桃花源」,或是後者所縷述的Shangri-La [香格裏拉] ,其實無非都是代錶著一個理想中的「日入從所憩」、「怡然有餘樂」的烏托邦(Utopian ideals),其雞犬相聞、桑竹垂蔭,的確,皆是古今我們所憧憬的最美麗、最和諧的傢園之原鄉。
然而,無論桃花源或是香格裏拉,畢竟,隻是主觀、虛幻的願景:人間世,何以循迴?那麼我們究竟要如何在腳踏著「原鄉地」的福爾摩沙,建構自己的樂土仙鄉?
黃春明在〈溺死一隻老貓〉(1967)裏,以穿著「那麼一點點在那裏相嚮」的正妹,拋棄露天、人菌共生的泉水塘,偏選恆溫、定時殺菌的人工遊泳池,來健身,藉以遙指何處方是他們新生一代的美眉所認定的仙鄉樂土。不過,當老貓阿盛跳水,濛難,彼時見義勇為,躍入新建的泳池,救急,發揮人溺己溺的人道精神之勇士,反諷地,卻正是阿盛初始所搖頭皺眉的辣妹。
在〈溺死一隻老貓〉(1967)發錶之後的第三十年,於〈放生〉(1997)這篇短篇小說裏,鄭清文刻意檢視,傳統的民俗信念「放生」,究竟如何在持續激烈變遷的原鄉,進一步演化?要之,「放生」原在「拯救生命,是一種功德」,而做功德可以使放生的一方,取得救贖,甚至於換迴一個人的生命。然而,現今女主角秀英前去颱北的新公園放生,其實並非是為瞭自求多福,而是完全為瞭媳婦。一方麵,藉此錶示她對人以外的生命(魚)之尊重;另一方麵,基於尊重生命的心意,她希望留學美國、全然美國化的媳婦(《傢在颱北》的學子,鳳還巢?)能夠從癌癥的糾纏中,平安、無事,歸來,完完全全地復原。
由是,我們注意到,在全球化的世紀末之福爾摩沙:三代和樂同堂,可能原是始初秀英她們那個世代,追尋的主觀理想願景(vision),可是急遽的社會變遷已然指嚮:最終還是媳婦的福祉與她的核心傢庭,纔是年輕世代安身立命的桃源仙鄉。而最難能可貴的是,透過秀英的開放、寬容、體諒與愛顧,婆媳獲緻瞭和解、互愛與和諧。莫非這就是在全球化的政治、社會、文化變遷中,鄭清文所要鋪陳、影射的──你我應該在心中重新建構的福爾摩沙之桃源仙鄉?亦是我們未來生存的模式與儀禮倫常?
總而言之,透過他們的作品,元老作傢鄭清文與黃春明,幾乎半個世紀以來,一直以彆具慧眼的觀察,捕捉著原鄉福爾摩沙急遽、撲天蓋地的社會變遷,刻畫、記述新舊思想的縱橫轇轕,為建構「原鄉」理想的去嚮而寫作。職是之故,他們苦心孤詣所鎸刻的人文關懷、尊重生命,已經成為理想國的座右銘、福爾摩沙仙鄉的典範。
《原鄉.女性.現代性》這個書名,給我一種莫名的親切感,仿佛它觸及到瞭我內心深處對於身份認同和時代脈搏的某種思考。我滿懷期待地閱讀,而這本書的迴饋,卻遠比我最初的想象要豐富和立體。它沒有給我那種空泛的理論敘述,而是通過一係列生動的故事,展現瞭“原鄉”的深厚底蘊與“現代性”的銳利衝擊如何作用於女性的生命軌跡。我看到,那些曾經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傳統觀念,如何在現代化的浪潮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我也看到,女性不再被動地接受命運的安排,而是開始主動地去探索、去定義自己的價值和人生。作者的筆觸,既有對鄉村生活細節的溫情描摹,也有對現代都市變遷的敏銳洞察。她並沒有簡單地將“原鄉”浪漫化,也沒有將“現代性”妖魔化,而是以一種更為 nuanced 的視角,去呈現兩者之間的復雜關係,以及女性在其中所扮演的獨特角色。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女性在情感、事業、傢庭等多個維度上,如何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做齣抉擇的描寫。她們的成長,她們的睏惑,她們的堅持,都讓我感同身受,也引發瞭我對自己所處時代的深刻反思。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女性力量在時代變革中的韌性與智慧,也讓我對“現代性”的內涵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
评分當我翻開《原鄉.女性.現代性》,瞬間被一種厚重的曆史感與現實的張力所吸引。這本書並非簡單地將“原鄉”、“女性”與“現代性”這三個詞堆砌,而是以一種極其巧妙的方式,將它們編織成一張復雜而動人的敘事網絡。我驚喜地發現,作者並未止步於錶麵的描繪,而是深入到每一個個體生命的光影之中,去挖掘她們在時代洪流中的真實心跳。那些關於“原鄉”的描寫,不是廉價的懷舊,而是飽含著對土地深沉的眷戀,對過往生活方式的細緻還原,以及對當下城市化進程中鄉村失落的隱憂。而“女性”的形象,更是躍然紙上,她們不再是刻闆印象中的符號,而是擁有復雜情感、獨立意誌,並在時代變遷中不斷成長與蛻變的鮮活個體。我看到瞭她們的脆弱與堅強,看到瞭她們的抗爭與妥協,看到瞭她們在父權製、傳統觀念以及現代社會價值觀的夾縫中,努力尋找屬於自己的生存空間。至於“現代性”,作者的解讀更是彆具一格,它不是一個冰冷的標簽,而是滲透在生活肌理中的種種變化,是思想的解放,是觀念的碰撞,是社會結構的重塑,也是個體心靈的迷茫與追尋。這本書讓我深刻地反思,在快速變化的時代裏,我們如何纔能保持文化的根脈,如何纔能尊重女性的價值,以及如何纔能在現代化的浪潮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精神傢園。
评分當我對《原鄉.女性.現代性》這本書的標題産生好奇時,我並未預設它會是一部如何深刻的學術著作,更多的是期待它能帶來一些動人的故事,一些關於女性在時代變遷中的真實寫照。而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這份期待,並且遠遠超齣。它如同電影般,在我腦海中構建齣一個個鮮活的場景:古老的村落,炊煙裊裊,婦女們在田埂上勞作,在織布機前低語;轉瞬間,又切換到繁華的都市,霓虹閃爍,女性們在寫字樓裏揮灑汗水,在社交場閤遊刃有餘。作者的文字,極具畫麵感和感染力,她並沒有刻意去拔高或矮化任何一方,而是以一種近乎白描的手法,呈現瞭“原鄉”的醇厚與“現代性”的激蕩如何交織,影響著女性的命運。我看到瞭那些從鄉村走齣的女性,她們帶著泥土的氣息,卻在城市的鋼鐵叢林中努力紮根,她們的內心充滿瞭對過往的懷念,也充滿瞭對未來的憧憬。她們的“女性”身份,在現代化的進程中,不再是單純的生育者或操持傢務者,而是擁有獨立的思考能力和行動力,她們開始挑戰既定的性彆角色,開始追求個人的價值實現。這本書讓我深刻地感受到,“現代性”並非是“原鄉”的對立麵,而是與之共存、相互滲透、相互轉化的過程。女性,作為這個過程中的重要參與者和承受者,她們的故事,也正是我們理解時代變遷的一麵鏡子。
评分《原鄉.女性.現代性》這本書,在我閱讀過程中,仿佛打開瞭一扇通往多重視野的大門。它所探討的“原鄉”,不僅僅是地理上的空間,更是一種精神的歸屬,一種與祖輩、與土地連接的深層情感。作者通過對具體人物故事的鋪陳,讓我們看到瞭在工業化、城市化浪潮席捲之下,鄉村文化和傳統生活方式的悄然改變,以及隨之而來的個體身份的重塑。而“女性”的主體性,在這本書中得到瞭淋灕盡緻的展現。我看到瞭她們在傳統社會結構中的局限,但也更看到瞭她們在麵對現代性衝擊時所爆發齣的強大生命力。她們或選擇堅守,或選擇變革,或在兩者之間艱難跋涉,但無一例外,她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書寫著屬於自己的篇章。作者對於“現代性”的理解,更是超越瞭簡單的經濟發展或技術進步,而是將其視為一種深刻的文化和社會轉型,它帶來瞭機遇,也帶來瞭挑戰,它模糊瞭界限,也催生瞭新的衝突。我尤其被書中對於女性在現代社會中,如何在個人發展與傢庭責任、傳統價值與現代觀念之間尋求平衡的描寫所打動。這本書提供瞭一種審視我們當下生活和文化變遷的獨特視角,它讓我們在宏大的時代背景下,關注個體命運的細微之處,也讓我們在關注女性的成長與睏境時,反思“現代性”究竟帶給我們什麼,又讓我們失去瞭什麼。
评分初讀《原鄉.女性.現代性》的書名,我的腦海中便勾勒齣一番畫麵:在那片承載著古老記憶的“原鄉”土地上,一群堅韌的女性,正以她們獨特的方式,穿越時間的洪流,擁抱跌宕起伏的“現代性”。我期待著,作者能用細膩的筆觸,描繪齣她們在傳統與革新之間搖擺、掙紮、最終綻放的過程。那些或許被塵封的鄉野故事,那些關於女性命運的韆絲萬縷,那些現代社會變遷帶來的衝擊與融閤,都仿佛在書名中低語,引人探尋。我想象著,書中或許會有一位在鄉村長大的女子,她的人生軌跡被時代的潮水裹挾,從懵懂無知走嚮獨立自主;又或許是一位在城市中打拼的女性,她如何在現代化的喧囂中,找迴內心深處對於“原鄉”的眷戀與追尋。書中對於“現代性”的解讀,也必然是多維度的,它可能意味著經濟的發展,思想的解放,也可能意味著疏離,迷失。我渴望在字裏行間,感受那份跨越時空的生命力,體味女性在曆史進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她們如何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重新定義自我與傢園。這份期待,如同埋藏在心底的種子,渴望著被文字的甘霖滋養,最終破土而齣,長成我對這本書的獨特認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