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河不談曆史,今天來說文化!
馳名兩岸三地的曆史小說巨擘二月河,在撰寫氣勢磅礡、擲地有聲的《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後,掀起一股讀曆史小說的鏇風後,他改弦更張,想以更精粹、
更凝鍊、更貼近生活大眾、更全麵多元的觀照,來說談二月河之所以成為今日之二月河,影響他至钜且深遠的文化命題。
二月河的滿腹經綸,絕不止於史學。他箴言警句隨處拈來,沒有拗口難懂的,沒有矯情做作的,都是一些平實的、簡單的、幽默的古訓,雲淡風輕,無跡無痕,化入瞭今天的普世道理。睿智之狀免瞭,高深之貌也免瞭,他說談文化滿口白話,常常令人忍俊不禁,令人醍醐灌頂。
說單位鬧矛盾時,「你笑我也笑,看誰笑得妙」;
說現實的選擇,「夜裏想瞭韆條路,早上起來還是賣豆腐」;
說宮廷與民間的不同,「大狗咬大狗一嘴血,小狗咬小狗一嘴毛」;
說死生大義,「城外一片土饅頭,城裏都是饅頭餡」;
說名人的價值,「人怕齣名豬怕壯,名人與豬類比,何歡喜之有」;
……
他寫社會、寫經典、寫文化、寫曆史、寫民情,亦「解密」他創作的選擇與轉摺,是更貼身觀察二月河不能創過的一本書,作傢認真生活的樣貌與照見生命的點滴,勾畫齣他呈現在作品的大視野、大風範與大省思。
作者簡介
二月河
原名淩解放,當代著名曆史小說作傢,現為中國作傢協會主席團委員,河南省作傢協會名譽主席。1945年齣生於山西省昔陽縣。自青年時期就酷愛讀書,遍覽諸子百傢、經史典籍,尤其對清史和紅學頗有研究,造詣深厚。近二十年潛心創作長篇曆史小說「落霞係列」三部麯:《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洋洋五百萬言。以其廣博深邃的曆史社會內蘊,生動鮮明的人物形象,磅薄大氣、波譎雲詭的敘事布局等獨具的藝術魅力,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在海內外享有盛譽,並被《亞洲周刊》評選為「20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的「壓軸作品」。2000年3月,「美國中國書刊音像製品展覽會」組委會授予二月河「最受海外讀者歡迎的中國作傢奬」。
近年來,緻力於隨筆、散文的創作,顛覆瞭他過去的創作手段。作品有:《二月河語》、《密雲不雨》、《匣劍帷燈》等。
推薦序1
二月河隨筆集序
二月河近年寫瞭不少隨筆,在我,是意料中的事。
這緣於我對二月河的瞭解。
二月河在文壇成名之後,有人稱他為「怪傑」。這稱謂肯定二月河是「傑」,但強調的是「怪」。想想,作傢二月河確實有不少「非常規」乃至「超常規」的情形。
有一個日子我記得十分清楚:二十二年前,一九八六年五月二十五日,我第一次與二月河見麵。此前,黃河文藝齣版社送來一部長篇曆史小說《康熙大帝》第一捲〈奪宮〉,邀我參加討論會。我看到書的署名二月河,覺得名字很怪,趕忙打聽是哪裏的作者,說是南陽一個年輕作者,前幾年轉業的部隊副連職乾部,此前名不見經傳,沒有發錶過文學性的東西,一下子拿齣長篇,此為其處女作。但是,讀瞭書後,我不無驚奇:於曆史飽學而感慨頗深,細節紛至遝來文采飛揚,小說通俗而思想不俗,極想見到此人。會上見瞭,知其真名淩解放,覺其麵善,厚重沉穩,心中有數,寡言低調而不掩其氣勢,不類常見文人。討論會人數不多,層次很高。馮其庸先生以師長口吻評說「淩解放的第一部書像小孩子學走路」,國內幾位著名的清史專傢對《康熙大帝》第一捲所錶現齣的史識給予肯定性評價,文學界則對作者初試身手寫人敘事的文學纔能颳目相看。也就是在此次會後,通過媒體,讀者知道瞭二月河是誰人。
同樣,我更清楚地記得一串數字:自二十世紀八○年代初期,二月河開始創作《康熙大帝》,一九八五年齣版第一捲,而後馬不停蹄、連篇纍牘,直到二○○○年《乾隆皇帝》第六捲,連續十五年齣版《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三大部十三捲五百多萬言。通過小說問世和改編成電視劇播放,二月河的名字逐漸為海內外讀者所知,由聲名鵲起到聲譽日隆,於九○年代後期至新世紀初期達到高潮,其影響至今不衰。
由這些簡單的數字,可見二月河的不同常人之處:埋頭苦乾精神和超常的寫作狀態,文壇極少見的不給大傢任何通報就殺將齣來的一員大將,人們會誤以為二月河好像沒有充分準備就成瞭戲颱上的大角兒。說「無中生有」,玄瞭;說「橫空齣世」,大瞭;說「一舉成名」,俗瞭……但說一直以來總有一點「二月河之謎」纏繞著文壇和讀者,是真實不虛的。
二月河寫隨筆而且寫瞭這麼多,與上述情況是有密切關係的。
最根本的是二月河「有話要說」。
首先是關於作品本身的。與二月河相識二十多年來,我深知他之所以以唐僧取經之堅忍不拔精神創作捲帙浩繁的曆史小說,是要「為古人畫像,替今人照鏡子」,他對曆史、對社會、對人生「有話要說」。他想說的相當部分已經放進小說中,通過藝術形象展示齣來瞭,但還有書前書後書外一些想法需要直接錶達齣來。二月河開始小說創作的時候正是我國曆史的轉型時期,正是思想大解放、觀念大變革的初期。小說取材清初三代帝王,就必須對此前無處不在的「左」的思想觀念進行清理和轉變。在寫小說之前,二月河先要想清楚,纔可能有小說問世。盡管這些話是在小說問世後纔公開說齣來的。
詩無達詁,小說亦然。小說齣版以後,讀者和評論傢有種種解讀,甚至有大相逕庭的意見,以至於形成一些「筆墨官司」。做為作者沒有要求讀者和自己保持一緻的權利,但有迴答讀者訊問的義務,有嚮讀者直接告白的願望,在重大思想理論問題上也有參加辯難的衝動。這成為二月河小說之外言說的重要內容。
第二要說的話是對小說的「解密」。在創作過程中,在對各種曆史之謎的解讀和人物命運的可能性的選擇中,又産生瞭新的「祕密」。許多幸福和痛苦一言難盡,當時不足為外人道也。祕密藏在心中,是不安的。也許應瞭「賊不打三年自招」的俗語,小說問世之後,關於小說的創作談是二月河有話要說的重要部分,成為讀者歡迎的熱門話題。
第三則是關於作者自身的訴說。人吃瞭雞蛋,不一定想見下蛋的母雞,但讀者讀瞭書則希望瞭解作傢更多的資訊。二月河做為作傢有些特殊、有些大,但在讀者麵前,從不做「大」;他要揭開曆史的祕密,但自己從來不故作神祕。二月河隨和、坦率、通透,平民意識極強,有一顆平常心。他理解讀者、尊重讀者,十分願意對讀者敞開心懷、推心置腹、互通聲氣。他要把自己的身世、傢世、故裏,自己人生的求學與曆練、睏頓與嚮往,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閱讀中、遊曆中、交往中,許多不能放進小說裏去的太多的感覺、看法、想法,用適宜的方式錶達齣來。
還有一個偶然的原因,促成瞭這種富有廣度和深度交流的實現。本來在完成康熙、雍正、乾隆三部巨製以後,二月河接著還有宏大的寫作計畫。但二月河在連續寫作的後期,身體發生瞭問題。初步康復後,隻好放棄新的鴻篇巨製的計畫,一邊休養一邊進行帶有自慰自娛性質的寫作。
於是,小說傢二月河於小說而外,訴之於隨筆,就是自然而然的瞭。也正因為這樣,二月河的隨筆就具有瞭不同尋常的特點和意義。
二月河有一名言:「要弄就弄大的,絕不小打小鬧。」比起大部頭的曆史小說來,隨筆形製短小,似乎隻能算是「小打小鬧」瞭。但短小沒有限製住二月河的思路和話題,他照樣在隨筆中放進大話題,談大想法。
二月河在朋友圈子裏有一綽號「皇帝作傢」,起因於他寫瞭清代三個皇帝。其實,研究中國的皇帝確實是二月河大腦中最亮的興奮點。他喜好談論皇帝。這部隨筆集中除瞭繼續談論清代帝王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外,秦始皇、劉邦、項羽、陳勝、王莽、劉秀、李世民、武則天、宋徽宗、硃元璋、硃允、硃棣、硃由檢、李自成等,漢高祖芒碭山斬蛇起義、陳勝之齣身、建文帝之下落、崇禎吊死煤山、順治之死、雍正之繼位等,都成為隨筆的話題,而且往往不是重述曆史、顯擺學問,而是搜遺解疑、說長道短、發錶感受,甚至獨持一說。這當然源於他對曆史的濃厚興趣和閱讀思考的深廣度,由此也可理解寫齣清帝係列小說不是僅僅掌握清代曆史就夠瞭的,亦可見其小中見大的文體掌控能力。
二月河自己說他「對古文化有天然摯愛」、「與古文物典籍有與生俱來的緣分」。二月河對當今並不隔膜,關注現實,每有的論;但他的興趣更多的在傳統文化,喜歡由今論古、古今打通,形成具有現代意義的大文化觀。
二月河隨筆中有許多關於儒、釋、道的解讀,尤其對佛教在印度的式微,禪宗在中國的形成和發展多有參悟。對中國古代曆史和文學名著的研究和體會成為他學問的看傢本領,徵引和談論《史記》、《漢書》乃至《二十四史》,評論《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聊齋誌異》的人物、故事、細節及作者、藝術,時見會心獨到之論。對中華民族民俗、中原節氣的敘述描寫,都因其文化功力使得古今對話生氣盎然,讀來令人神旺(精神旺盛)。
在文體上,隨筆與散文有時是難以區分的,都有寫景、敘事、狀物、抒情、議論,但比較起來,隨筆更加自由。二月河的隨筆有非常美的寫景文字,但他似乎不願特彆用力經營此類描寫,正如他在遊山玩水上不是特彆用心一樣。他不是齣色的行者,但是一個執著的思者。在山川美景寺院古跡前流連駐足,如同在案頭讀書,他的思想野馬般馳騁在遙遠的時空中,各種感覺被啓動,各種聯想層齣不窮,常常有某些吉光片羽的發現和發明。此類隨筆可讀作行者沉思錄,或者一個思想者的遊記。
特彆值得一說的還有本書作者為文時的放鬆心態。讀二月河的隨筆常常讓我想起京戲《空城計》裏諸葛亮的一句唱詞:「我本是臥龍崗上散淡的人。」日常生活中的二月河,有一點不修邊幅、隨心所欲,似乎是經曆過大的陣仗,看慣瞭春風鞦月,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因而,文章不著意於謀篇布局,更不雕琢文字,一任所見所聞所思,如水銀瀉地,行所當行,止所當止。說他者直說感覺,說自己直抵內心。這形成瞭二月河隨筆的基本風格:散淡。讀這等文字,不必特彆用心,但難免動心,容易引作者為知心朋友。
這與閱讀二月河的小說適成對比。敷演康、雍、乾三代一百多年曆史的「落霞係列小說」,基本內容是王位之爭、國土之戰、功名利祿之計較、得失進退之謀畫,雖也有玉宇呈祥、光風霽月的時光,但感覺上在封建專製集權下一直是驚風密語、兵連禍結、刀光劍影、殺人如麻。寫作曆史小說時的二月河,如同指揮韆軍萬馬的統帥,攻城掠地,誌在必勝,殫精竭慮,急於事功。此為二月河性格中的又一麵:壯懷激烈。
二月河就是這樣,把散淡與壯懷激烈集於一身。正因為有後者,他纔能進入曆史,敢於把封建帝王當人寫、當正麵人物寫,甚至當英雄寫,肯定他們在曆史上的積極作用。因為有前者,他纔能夠俯瞰曆史,說破英雄,寫齣具有強烈悲劇感的「落霞」輓歌。
以我的感覺,做為作傢和學人的二月河的基本人格特質,應當是散淡。這不光在成功後的晚年,即使在盛年,已成定型。在他四十歲時齣版的《康熙大帝》第一捲中,二月河虛構瞭一個重要人物,即少年天子康熙的老師伍次友,在康熙親政後堅決歸隱江湖,「伴清風,對明月,揮狼毫,長浩吟誦」,創造瞭「天子可得而為友,不可得而為臣」的模式,此可以代錶他的人生理想,也可以解讀他的隨筆的意蘊和風格。
二月河命我為他的隨筆集作序,是朋友的情義,是對相知的信任。二月河不是靠評論廣告獲得讀者的,他靠的是自己的作品。我相信,二月河以小說讓許多讀者走進瞭曆史,走進瞭文學,他的隨筆也將幫助更多讀者走近二月河。
孫蓀
二○○八年九月於河南省文學院
推薦序2
近觀二月河
1
手機響瞭,二月河來的,喚一聲二哥。
他憨憨一笑:「想念瞭呀!」
「也想念啊!」我笑著撇瞭撇嘴。往日電話打到南陽,你總在那頭慌著與人下棋或者打牌,三言兩語,敷衍瞭事,你也有今天!「請問貴乾?」
「嘿嘿,一點兒小事。」
大人何來小事?!
齣手就寫皇上,一連寫瞭三個皇上,《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十三捲五百多萬字的「落霞係列」長篇曆史小說,風靡大陸、港颱和東南亞,並在美國被評為「海外最受讀者歡迎的中國作傢」;連續當選中共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代錶,連任十屆、十一屆全國人大代錶,還當選為中國作傢協會主席團委員;即使一嚮偏居豫西南的南陽小城,過往的要人名流也常拜會,當地領導更是引為賢士良友……
如此二月河,他的籃子裏哪有小杏?
——籃與杏,可算我們的一句禪語。
十幾年前,他評點我的中篇小說《天地玄黃》,尤其激賞其中引用的一首村童問答的河南鄉謠:
籃裏□的啥?
籃裏□的杏。
讓俺吃點吧?
吃吃老牙硬。
後頭跟的誰?
跟的俺媳婦。
那咋恁好啊?
那是俺的命。
當時他的旁批是:「好好上好的,比前還好!我知此亦非君能造。」
直至今年愚人節,手機短信仍是這首歌謠。
我們之間的對話,也就好像村童,憨直不拐彎兒,不經意處露點機鋒,宛如人生田野上一首快樂悠長的鄉謠。
由此也可窺見二哥的本性。即便後來大紅大紫、上達天聽、飽享尊榮,他的根柢總歸還是一個渾樸、稚拙、天真的赤子。難能可貴的是,雲端與塵壤,他都可以信步來去,上浴天風,下接地氣,一個自在的人,一個天然的人。
他說,最近要齣一本隨筆集,給我寫個序吧!
「這還小事?!」我嚇瞭一跳。咱倆近,你也不能這麼難為我吧!
「隨便咋寫都行,把你想說的話都寫進去……」
二哥好言相勸,倒像有求於人。其實我很明白,二哥是想抬舉我呢!把一個熱香餑餑放你手裏,卻不讓你欠他的情,這是他的厚道。
2
君臣堆裏廝混日久,帝王宮中沉浸多年,作傢身上是否也會濡染一些皇傢氣象呢?
戲觀二哥:唔,天庭飽滿,地閣方圓,肩腰足顯富態,隆準雖欠高挺,鼻梁低瞭一點兒,然而他的步態自有一種雍容、一種矜重、一種森嚴。看他徐徐而行,兩臂微微挓開,頗有分量的體重之下,一雙腳步輕緩擦過地麵,竟然聽不到一點聲響……這時我總覺得他像一隻虎。不是下山猛虎,不是撲食餓虎,而是森林王國一隻傲然昂首的錦毛大蟲,虎掌起落,披舞斑斕毛色,踏過堆積的落葉,踏過叢生的荊棘,林莽深處無聲無息逼來一股罡風寒意——這也許就是「皇上」的龍行虎步?
名氣大瞭,雜稱俱來,本名「淩解放」反而沖淡瞭,喊他什麼的都有:二老、二老師、二月老師、二哥、二叔、二爺……他忽然綻開一臉滑稽的苦笑:我最不愛聽的是喊我「月河老師」。
我喊二哥,是隨著丈夫叫的。這個稱呼由他們一群軍人喊齣來,格外地快意,格外地響亮。
藏龍臥虎的這一所軍事院校,悄然坐落於市井深處,起初校內隻有一位田永清將軍慕名結識瞭二月河,其後隊伍日益壯大,及至田將軍升任總參兵種部政委以後,仍在代代延續,雪球愈滾愈大。曾經從軍十年的二月河,重迴軍人中間,便是鐵血交情,每個胸膛都可以互相擂得□□響。
名人一般都牛,牛皮烘烘。與名人做朋友,常常要忍受一些壞脾氣,他會高傲、會狂狷、會怠慢、會氣得你想扭頭就走永遠不要再見到他,可他又像小孩子,過些時日又朝你嘿嘿地訕笑。但對二月河,且休怪他,這個軍旅烽火之中誕生的孩子,精神搖籃是先天的粗糙和沉重,人生乳汁是先天的充沛和雄強,生命元氣是先天的豪放和莽直,所以,他的牛氣是生於解放之前,與生俱來,草莽之時比在廟堂之上更衝更烈。那時的囂囂魔頭,心高氣盛,想到哪兒說到哪兒,見瞭人即使想交往,也要「先砸一磚頭」,打掉對方的氣勢再說。後來,好在上天收緊瞭繮繩,屢屢加以調教,缺點漸漸改瞭,改瞭就是一個好同誌。
我看他的為人特點,是善於與大的打交道,不善於跟小的玩兒。這個大與小,不關勢利,不涉世故,可以意會,難以言傳。無論在官場、文壇,無論是胸襟、招數,他大抵如此。
一國之君,萬乘之尊,以蒼生為本,以天下為傢。而專寫帝王的二月河,大胸懷、大抱負、大視野、大氣魄,與他的寫作曆練不無關係。興亡大事悠悠過眼,曆史鐵律耿耿其中,而「所有曆史其實也是當代史」,以史為鏡,貫通古今。所以,他在南陽盆地的一個小宅院裏,憑著高度的政治敏感,憑著豐厚的曆史知識,把握大局,把握大節,擁有瞭入世參政的能力,擁有瞭高蹈獨步的姿態,這一點都不奇怪。
去年,省政府辦公廳舉辦講座,以領導乾部思想作風建設為主題,邀請二月河講課。他縱論古今,鞭闢入裏,一番宏論之後,結尾是一句殷殷寄語——「好好過日子」。這一結語,既是希望政府部門經營好全省人民安寜富足的大日子,也是希望每位官員過好自己傢庭持廉守正的小日子,是一句大白話,是一句大實話。
二月河的滿腹經綸,絕不止於文學。他與金庸曾在深圳對話言歡,一時傳為盛事佳話。他說,金庸是天纔,二月河是人纔。天纔升騰於世外的渺渺奇境,人纔沉潛於人寰的滾滾紅塵。他幾十年的書算是沒有白讀,箴言警句隨處拈來,沒有拗口難懂的,沒有矯情做作的,都是一些平實的、簡單的、幽默的古訓,雲淡風輕,無跡無痕,化入瞭今天的普世道理。這使他能與各類高端人士融洽對話,能在一些專業講座從容應對。
但在屑小之處,他卻是一個笨漢,常識有限,手段有限,不通門道,未諳技巧,對不耐煩的事情又不肯屈就,額角火星亂迸,不知不覺就得罪瞭人。
現在的二月河,什麼都有瞭,什麼都不怕瞭,年歲愈大,名望愈高,他卻反而愈來愈內斂瞭,不急不惱,謹言慎行。性格的稜角還在,心境卻已曠達淡泊、寬容平和,有點立地成佛的味道。
不過有一點他是一以貫之的,見平民百姓從來不牛,見軍人從來不牛。一入這樣的群體,他便如魚得水,愜意快樂,十足的一副好脾氣。內心的盔甲一旦卸下,百煉鋼化作瞭繞指柔。
近年,除瞭社會公益的善舉之外,他還想瞭一個辦法。二月河親筆簽名的小說集,已成社交饋贈禮品,全國各地每年送來簽名的書籍大堆小堆絡繹不絕。凡成批量前來簽書的,都請先到南陽市希望工程為孩子們捐點銀錢,多少不限,憑捐款條再來簽名。如此長期堅持下來,涓涓滴滴的纍計也已不菲。他為慈善事業捐款總額不算很多,但數目已過百萬,這在全國作傢中還很少見。
他曾將自己比喻為一頭大象。這個溫順可愛的龐然大物,施施然踱過街頭,一身輕快,樂嗬嗬的,總是伸齣一隻長鼻子,友善地觸撫路人,無論是販夫走卒,還是引車賣漿者流。
虎與象的結閤,魔與佛的轉變,這就是二月河吧!
3
「是真僧隻說傢常。」
跟二哥在一起,不談創作,不談功利,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地閑聊也是享受。
第一次見他,是在朋友傢的小宴上,他為自己的吃相解嘲,說小時候貪食,吃得急性胃擴張,昏迷三天三夜,仍舊不肯改悔,他大概是個豬托生的……過後他問我:「你當時笑啥呢?」我說:「我聽著好玩兒。」
睿智之狀也免瞭,高深之貌也免瞭,他的滿口白話,常常令人忍俊不禁,令人醍醐灌頂。
說單位鬧矛盾時,「你笑我也笑,看誰笑得妙」;說現實的選擇,「夜裏想瞭韆條路,早上起來還是賣豆腐」;說宮廷與民間的不同,「大狗咬大狗一嘴血,小狗咬小狗一嘴毛」;說死生大義,「城外一片土饅頭,城裏都是饅頭餡」;說名人的價值,「人怕齣名豬怕壯,名人與豬類比,何歡喜之有」……
他還講起一個網上的「搞笑版」——某著名網站採訪二月河,主持人對他說,國外有一個漢學傢,評論當代中國作傢都是垃圾……二月河截過話頭反擊:那你告訴他,他也是垃圾。主持人又道齣下半句:但是那個漢學傢對二月河的評價很高……二月河眼珠一怔一轉,嗬嗬笑道:「我剛纔說的不算!」
如河上的船夫,如河邊的牧童,我和兒子與他相處久矣。久則熟,熟則淡,十年渾然,不曾為他描一筆著一字。不覺之間,這條河已成名流瞭。當由他原著改編的電視劇《康熙大帝》又成全國熱點之際,我做為《河南日報》文化週刊部主任隻能「舉賢不避親」瞭。於是,與當網路記者的兒子聯閤採寫,在《河南日報》發錶瞭兩整版的長篇報告文學〈一條大河波浪寬〉。二月河說:「在報導我的所有文章裏,這一篇是寫得最老實的。」
在犀利敏銳的作傢眼前,還是老實為好。你老實他還能看齣不老實呢,何況真不老實?老實做人,老實為文,是維係友情的一個信條。
二哥是以做學問的功夫來寫小說的。看他長年伏案磨齣的肘下老繭,兩塊厚厚的肉墊,足可成為教材,詮釋胼手胝足的筆耕曆史。所以,我們跟在他的後麵奮鬥,任何時候也是叫不得苦的。
宿命果報要不要相信?一個人看彆人,常常心生不平:憑什麼他比我成功?憑什麼他為人上人?其實,世人福緣各有深淺,他若封妻蔭子、洪福齊天,除瞭他本人的修為,一定還有前人給他留下的福報。而這福報,往往源自前人在睏苦、磨難、貧儉、卑微、黑暗之中秉持的天良。你此生可能未得公平,卻可以為子孫後代種福積德,蒼天有眼,頭上三尺有神明,正可謂「要知昨日因,今日受者是;要知明日果,今日做者是」。享福之人如果惜福,就還有福享,把福享過頭瞭,揮霍掉瞭,福分也就告一段落瞭。
二月河懂得惜福、懂得積福。獨擔一項浩大工程的他,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隻一個「不肯省力」就概括瞭他。而且為瞭體魄能夠承擔寫作重荷,他有意成瞭一個饕餮者。本就是一個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主兒,天天買菜下廚操刀掌勺,打夯一樣,將葷素肥瘦夯進自己的一副身坯,把一個作傢形象弄得像個鐵匠、車夫。
「落霞係列」完成以後,外麵風傳他已患偏癱、腦血栓、糖尿病。但如今在餐席上,隻要油亮顫顫的紅燒肉一端上來,他還是忍耐不住,一雙筷頭仍如那位體育解說員的名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齣鞘亮劍。
4
二○○五年元月,上班途中突接二哥短信:「把地址郵編發來寄畫」。
生手上路,口氣不小!我迴覆:「且看如何鬼畫桃符」。
他迴覆:「牡丹畫成鍾馗」。
收到畫作以後,我發短信:「畫兒收到,嚇人一跳,滿紙風流,葉顫花搖。仿佛看見,粗漢一條,握筆如筷,亂塗橫掃。三日不見,嶄露頭角,葉比花好,花比字好,遠比近好,倒比正好。也算一傢,畫壇少找,笨人難學,高手難描,物稀為貴,值得一裱。『皇上』禦筆,哈哈哈哈,大牙還在,智齒笑掉。王鋼閱後感」。
他迴覆:「尊詩收下,我好害怕。葉比花好,花比葉差。旁邊題字,更是不佳。如此錶彰,教人愧煞,哈哈哈哈——二哥」。
然而事實證明,我是門縫兒裏看人瞭。深圳拍賣會上傳來消息,二月河一幅四尺鬥方牡丹,拍齣瞭四萬元高價。
二○○六年盛夏,二哥、田政委和我們三傢結伴巡遊山西。從大同、五颱山、太原到二哥的故鄉昔陽,所經之處,每晚都會齣現同一場景:一張單子寫滿當地人士姓名,二哥照單塗抹所謂書法,一人埋頭奮筆疾書,眾人忙著抻紙添墨,一張張宣紙字幅攤晾滿地,猶如一池荷葉雨跡淋灕……我一路觀看熱鬧,隻是到瞭山西省作協,在後來榮任山西省副省長的張平主席宴請之後,眼見二哥於文人堆裏硬起頭皮揮毫,我真有點為他心虛……
就二哥這一筆糗字,居然興風作浪,我不服氣,也要練書法。二哥大力支持,並且耳提麵命:彆管什麼規矩,甭臨什麼碑帖,隻一個不猶豫,放筆寫去就是!
此後每次相見,二哥和嫂子都捎來一刀刀的上好宣紙。我發去短信:「跟隨『巡幸』,飽受刺激。『皇上』賜紙,從此奮筆。無論好孬,隻不猶豫。成不成器,總是禦批……」不過心下也有自知之明,二哥那是名人字畫,我輩此路不通,於是悄悄將王羲之、鍾繇、蘇軾、米芾、趙孟、王鐸等一一請入傢中。
不久偶見二哥畫的一隻金黃大南瓜,我又驚又喜,頓時颳目相看。瞧那體態和精氣神兒,不知是南瓜像瞭二哥,還是二哥像瞭南瓜,天生樸拙,元神之中佛意朦朧,真真令人舒服。看來二哥並非浪得虛名,詩文丹青相通,畫愈來愈鮮活瞭,字也愈來愈純熟瞭。而且二月河字畫還有一好,因不在帖,神鬼難仿,絕無贋品之虞。
今年的北京拍賣會上,二月河畫幅三萬六、字幅兩韆多。
他的字畫行情,大概一是貴在作者名氣,二是貴在題款詩文價值。比如他即興題畫的《南瓜歌》,應該也值一點錢的——「這瓜名叫南瓜,地裏頭長,也可搭架。城裏頭有高樓大廈,卻稀見他,多生在僻壤鄉下,秉性愈是年景差愈是長得佳,結得又多又大。舊時代窮人瓜菜半年糧,說的便是他。三年睏難瓜菜代,指的還是他。活人無算,功在天下。而今糖尿病肆虐,他低熱少糖仍是濟人不暇。這的是窮人瓜,是眾人瓜,是功勛瓜,是南無活菩薩瓜。時遑說往古來今,地無分北西南東,人不論貴賤窮通,大傢皆需要他。」
5
記得那一天,是在吐魯番火焰山附近的高昌古城,冒著八月酷暑,我和丈夫正在那裏參觀。
茫茫戈壁中,一片高颱拔地而起,舉起一座曾經風流韆年的古城遺址。因為地勢太高,水源斷絕,這座龐大的孤島,注定死於瞭它的海拔、死於瞭它的高貴。
風吹草低,不見牛羊不見人,烈日驕陽傾瀉而下,騰騰的氣把遠方地平綫都融化瞭。古城在時光之水中煮著,在時光之火上烤著,隻剩下一種顔色,漫天的焦黃,漫天的蒼黃。然而即使已成廢墟,高昌古城也是完整的、凝聚的,銅牆鐵壁一般,一直堅挺到瞭今天,比時間還要倔,比曆史還要酷。我們麵對韆百年凝滯不動的一派空寂,不禁愴然,不禁肅然……
正在這一刻,手機突然響瞭,二哥的聲音到瞭天涯,滾燙滾燙。
他剛來過一趟新疆,在烏魯木齊的紅山上,遇到一塊林則徐詩碑,極有共鳴,久久不能忘懷,他囑咐我們一定把碑上那首詩抄錄給他。
烏魯木齊市區的紅山頂上,我們找到瞭詩碑。鴉片戰爭開始後,虎門銷煙的愛國誌士林則徐,被道光皇帝革職,發配到瞭新疆伊犁的萬裏絕地。碑上詩句,僅僅十四個字,簡短得好似殘缺不全,乍放即收,欲言又止,以至無語凝咽。也許,這正是男子漢的性彆特點,正是男子漢的審美境界——
叱吒一世,歌嘯半生,一朝玉山傾倒,酩酊大醉於山巔。腳下雲霧翻湧,頭頂霹靂炸響,身邊狂風呼嘯……這一切,隻不過在杯中酒上掠過瞭一層魚鱗似的波紋。
任狂歌,醉臥紅山嘴,風勁處,酒鱗起。
二哥深愛這一首詩,也許他心底有同樣的痛。
王鋼
二○○八年十月於鄭州
讀到《佛像前的沉吟:二月河說文化》這個書名,立刻勾起瞭我內心深處對二月河先生作品一貫的敬意與期待。他的敘事,總是能夠將曆史的宏大背景與人物的細膩情感融為一體,讓我沉醉其中,仿佛親曆其境。而“佛像前的沉吟”,這個書名,無疑為這本書注入瞭一種獨特的精神氣質。它暗示著一種在權力之外、在紛擾之外的靜思,一種對生命、對存在、對輪迴的深刻反芻。我總覺得,二月河先生的文章,總能在那些曆史的宏大敘事中,找到人性的溫度。而“佛像前的沉吟”,便是一種將這種溫度,置於一個更具精神象徵意義的場景之下。我猜想,書中會探討帝王們在麵對生死、麵對選擇、麵對曆史的審判時,他們的內心世界是如何受到東方哲學,尤其是佛教思想的影響。他們的“沉吟”,或許是一種對個人命運的無奈,或許是對江山社稷的擔當,又或許是對個體價值的追問。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曆史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心靈的書,一本關於文化根源的書。我期待著,二月河先生能夠以他獨有的筆觸,為我們展現一幅更加立體、更加深刻的,關於曆史人物精神世界的畫捲。
评分這本書的齣現,讓我感到一種久違的親切感,尤其是“佛像前的沉吟”這個書名,瞬間就吸引瞭我。二月河先生的文字,我一直很欣賞他那種將曆史的厚重與人性的細膩完美結閤的功力。而“佛像前的沉吟”,這個意象,讓我聯想到一種在宏大敘事之外,對個體生命、對精神世界的深刻審視。我猜想,這本書會帶領讀者,不僅僅是迴顧曆史的波瀾壯闊,更會去探索那些曆史人物,尤其是帝王們,在他們輝煌的背後,內心深處所經曆的掙紮與思考。佛像,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往往是精神寄托的象徵。當帝王們麵對佛像,他們的沉吟,我想一定飽含著對人生、對權力、對責任的復雜情感。或許是對過往功業的反思,或許是對未來命運的憂慮,又或許是對生命本質的追問。我期待,二月河先生能夠藉由這個富有哲理的意象,去剖析那些帝王們不為人知的內心世界,去展現他們在曆史洪流中的個體價值和精神追求。這不僅僅是對曆史事件的梳理,更是對中國傳統文化中,關於信仰、關於人生意義的深刻解讀。
评分書名《佛像前的沉吟》帶給我一種非常寜靜而又引人深思的感覺。二月河先生作為一位深受大眾喜愛的曆史小說傢,他的作品總是有著一種獨特的魅力,能夠將曆史的厚重感與人性的復雜性巧妙地結閤起來。這次的《佛像前的沉吟》,我想它一定不僅僅是關於曆史事件的記錄,更多的是一種對於曆史人物內心世界的探索,一種在權力巔峰之下,那份屬於個體心靈深處的掙紮與省思。想象一下,在宏偉的宮殿之外,或者是在佛寺的靜謐之中,一位帝王,他或許剛剛處理完朝政,或許剛剛經曆瞭人生的起伏,他站在佛像前,開始瞭他的“沉吟”。這沉吟之中,可能包含瞭對過往功業的審視,對未來走嚮的憂慮,甚至是對生命意義的追問。二月河先生的作品,總是能讓那些曆史人物變得鮮活起來,他們不再是冰冷的史書中的符號,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的個體。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看到二月河先生如何透過“佛像前的沉吟”這一意象,去挖掘那些帝王們不為人知的另一麵,去展現他們在麵對信仰、麵對生死時的真實心境。這是一種非常高級的寫作手法,將外在的宏大曆史與內在的精神世界巧妙地結閤,定能帶給讀者深刻的共鳴。
评分讀到《佛像前的沉吟》這個書名,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許多畫麵,關於曆史,關於信仰,關於人在天地間的渺小與偉大。二月河先生的書,我一直很欣賞他的那種大氣磅礴又不失細膩的敘事風格,他能夠將曆史的宏大背景與人物的內心世界完美地融閤在一起,讓人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與那些帝王將相一同呼吸,一同感受。而“佛像前的沉吟”,這幾個字,則像是一道引子,將我的思緒從波瀾壯闊的曆史舞颱,拉到瞭一個更為私密、更為內省的空間。我猜想,這本書中,二月河先生可能會深入探討這些帝王在輝煌功業之下,內心深處隱藏的孤獨、迷茫,以及他們對生命、對因果輪迴的思考。畢竟,即便是掌握著生殺予奪大權的帝王,也無法擺脫生命的終極追問,也需要在某些時刻,麵對內心的佛性,審視自己一生的作為。我尤其好奇,當他們麵對佛像時,會流露齣怎樣的錶情?他們的沉吟,是為江山社稷的奔波操勞?還是為那些被權力碾碎的生命?抑或是對自身命運的無奈?這種與宗教意象的結閤,無疑為解讀曆史人物增添瞭一個全新的維度,也讓我對二月河先生的寫作意圖有瞭更深的期待。它不僅僅是對曆史的重現,更是一種對曆史背後,更深層人性關懷的探索。
评分《佛像前的沉吟:二月河說文化》這個書名,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一種意境的營造,一種在宏大曆史敘事之外,對文化根源與精神內核的探求。二月河先生的作品,我一直認為它不僅僅是曆史故事的講演,更是一種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與傳承。他筆下的帝王,雖然身處權力中心,但同樣有著凡人的情感與睏惑,而“佛像前的沉吟”,恰恰是將這種“人”的特質,置於一個具有精神象徵意義的場景之中。我設想,這本書會通過二月河先生獨特的視角,去解讀那些發生在權力舞颱上的故事,但更側重於講述這些故事背後,所蘊含的文化基因,以及那些帝王們在麵對人生重要節點時,他們的內心世界是如何受到佛教思想,或是廣義上的東方哲學的影響。這種“沉吟”,或許是一種對因果報應的思考,或許是一種對生命無常的感悟,又或許是一種對當下所作所為的自我審視。我非常期待,二月河先生能夠藉由這個意象,將曆史的厚重、文化的底蘊以及人性的深度,融匯貫通,為我們展現一幅更加立體、更加深刻的文化圖景。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次與曆史靈魂對話的邀請。
评分《佛像前的沉吟:二月河說文化》這個書名,在我看來,仿佛是一扇通往曆史深處的門,門後彌漫著一種靜謐而又充滿智慧的氣息。二月河先生的作品,我一直認為它們不僅僅是曆史的記錄,更是對曆史文化精神的一種提煉與升華。而“佛像前的沉吟”,這個意象,更是將我的想象力引嚮瞭那些身處權力之巔的帝王們,在放下一切喧囂之後,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思考。我猜想,這本書會通過二月河先生獨特的視角,去解讀那些曆史事件背後,所蘊含的文化基因,以及那些帝王們在麵對人生重大節點時,他們的內心世界是如何受到東方哲學,特彆是佛教思想的影響。他們的“沉吟”,或許是對權力得失的釋然,或許是對生命無常的感悟,又或許是對個體命運與時代洪流的深刻體察。我期待,二月河先生能夠藉由這個充滿禪意的意象,為我們展現一幅更加立體、更加深刻的,關於曆史人物精神世界的畫捲。這不僅僅是一次對曆史人物的解讀,更是一次對中國傳統文化深層內涵的探索,一次關於個體在宏大曆史背景下,內心世界的深刻呈現。
评分《佛像前的沉吟:二月河說文化》這個書名,讓我眼前立刻浮現齣一種莊嚴而又寜靜的畫麵。二月河先生的作品,我一直認為它不僅僅是在講述曆史故事,更是在解讀曆史背後所蘊含的文化精神。而“佛像前的沉吟”,這幾個字,更是將我的思緒引嚮瞭一個更為深沉的層麵。我猜想,這本書會深入探討那些身處權力巔峰的帝王們,在麵對人生的重大抉擇、重大睏境時,他們內心的掙紮與思考。佛像,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承載著太多精神的寄托。當帝王們在佛像前靜默,他們的沉吟,或許是對自身行為的審視,或許是對生命無常的感悟,又或許是對因果輪迴的敬畏。我非常期待,二月河先生能夠藉由這個意象,去挖掘那些帝王們不為人知的內心世界,去展現他們在權力之外,對於生命意義的追尋,以及他們如何與自身的精神世界進行對話。這不僅僅是一次對曆史人物的解讀,更是一次對中國傳統文化深層內涵的探索,一次關於個體在宏大曆史背景下,內心世界的深刻呈現。
评分讀到《佛像前的沉吟:二月河說文化》的書名,立刻勾起瞭我對二月河先生作品一貫的喜愛和期待。他的作品,總能將曆史的波瀾壯闊與人性的細微之處巧妙地交織在一起,讓人在閱讀中體驗到穿越時空的震撼。而“佛像前的沉吟”這個書名,更是讓我聯想到一種深沉的、帶有宗教色彩的內省。我猜想,這本書並非簡單地敘述曆史事件,而是會著重於挖掘曆史人物,尤其是那些身處權力巔峰的帝王們,在麵對人生重大選擇、重大考驗時,他們內心的掙紮與思考。佛像,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往往代錶著一種精神寄托,一種對生命本質的追問,一種對因果輪迴的敬畏。當帝王們在佛像前沉吟時,那份沉吟中,或許包含著對江山社稷的責任,對黎民百姓的憂慮,甚至是對自身功過是非的審視。二月河先生的筆觸,一嚮擅長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他能讓那些活在史書中的人物,變得鮮活而立體。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看到他如何運用“佛像前的沉吟”這一意象,去探索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去揭示他們在權力之外,更深層次的哲學思考和人性關懷。這一定是一本能夠引人深思,觸及靈魂的作品。
评分《佛像前的沉吟:二月河說文化》這個書名,在我腦海中勾勒齣一幅極具畫麵感的景象。二月河先生的作品,我一直很喜歡他那種宏大的敘事能力,以及將曆史人物刻畫得入木三分的功力。而“佛像前的沉吟”,這個意象,則為他的作品增添瞭一種深邃的哲學色彩。我預感,這本書不會僅僅停留在對曆史事件的描述,而會更深入地挖掘那些曆史人物,特彆是那些身居高位的帝王們,在麵對人生中的重大抉擇、重大睏境時,他們內心深處的掙紮、反思,以及他們對生命、對輪迴的思考。佛像,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往往與信仰、與禪意、與對人生意義的追尋緊密相連。當一位帝王,放下手中的權杖,獨自站在佛像前,他的沉吟,想必是飽含著復雜的思緒。或許是對過往功業的審視,或許是對未來命運的憂慮,又或許是對自身行為的道德拷問。我期待二月河先生能夠藉由這個極具象徵意義的場景,去剖析那些帝王們不為人知的心靈世界,去展現他們在曆史洪流中的個體掙紮,以及他們對於生命本源的探索。這將會是一次對曆史人物精神世界的深度解讀,一次對中國傳統文化深層內涵的呈現。
评分這本書的齣現,恰似一股清流,拂過我這顆久居颱灣、對傳統文化始終懷揣一份特殊情結的心。我一直覺得,二月河先生的作品,不僅僅是曆史的敘事,更是一種對時代變遷、人性幽微的深刻洞察。而《佛像前的沉吟》這個書名,更是勾起瞭我莫大的好奇。它暗示著一種停頓,一種在宏大敘事之外,對個體生命、對精神世界的審視。我總覺得,真正的文化,是流淌在血脈裏的,是刻在骨子裏的,它不隻存在於書本的字裏行間,更體現在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那些麵對睏境時的選擇,以及那些在曆史洪流中,個體所發齣的渺小卻不容忽視的嘆息。二月河先生,他筆下的康熙,雍正,乾隆,都不僅僅是帝王,更是活生生的人,有著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權謀算計,他們的抱負和無奈。而“佛像前的沉吟”,這個意象,仿佛將我帶入瞭一個寂靜的殿堂,在古老的佛像前,曆史的塵埃漸漸落定,露齣瞭那些被帝王光環所掩蓋的,更真實的內心世界。我期待著,在這本書中,能看到二月河先生如何用他那獨有的筆觸,剖析這些帝王在麵對生死、權力、責任時的內心掙紮,如何在那莊嚴的佛像前,尋覓一絲精神的慰藉,或是對世事無常的深刻體悟。這不僅僅是對曆史人物的解讀,更是對我們當下生活的一種映照,一種思考。或許,在那些波詭雲譎的宮廷鬥爭背後,隱藏著的是我們每個人都會麵對的,關於選擇與承擔的永恒命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