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加裏陀莎 kalidasa
印度劇作傢和詩人。他的生卒年不詳, 一般認定他在西元四世紀時身處烏查因(Ujjayini),也就是笈多王朝旃陀羅笈多二世毘羅摩迭多在位時候。相傳他是毘訖羅摩迭多朝庭的九珍珠之一,國 王非常賞識他的纔華,不同於其他藝術傢死瞭纔得到贊揚,加裏陀莎在世時便得到瞭極高的名望。
他的作品繁多,長詩有:雲使 (Megha-duta)、童子的齣生(Kumara Sambhava)、時令之環(Ritu Samharn)、羅怙係譜(Raghu-Vamsa)等,戲麯有莎昆妲蘿(Shakun-tala)、勇健與廣延(Vikramorvasiyam)、 摩蘿毘迦與火天友(Malavikagnimitram)三部名著。其中以莎昆妲蘿為其代錶作,譯本也最多,歐人首次知道印度印度古劇,就是從一七八九年 瓊斯爵士(Sir William Jones) 所譯加裏陀莎的《莎昆妲蘿》開始。
加裏陀莎體驗瞭生命的美麗與溫柔更多於苛刻與粗暴的邊緣,他的作品錶達對生命的愛,和對自然美之的熱切愛好。歌德對他大加贊揚,同時他被承認是梵文文學的最偉大的詩人和戲劇傢,相當於莎士比亞在英國文學中的地位。
譯者簡介
糜文開
國內研究印度的知名學者,在國內率先翻譯古代印度兩大史詩《羅摩耶那》(RAMAYANA)和《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以上兩篇以 《印度兩大史詩》之名於颱灣商務印書館齣版。糜文開親至印度蒐集資料,撰寫印度獨立之父甘地的傳記,堪稱第一手,同時也是最詳實的甘地傳記。
譯者序
為求研究印度文學易得效果起見,我自己規定現代先以泰戈爾、奈都夫人為研究對象,古代則以兩大史詩和加裏陀莎為探討中心。兩年前我開始蒐集印度大文豪加裏陀莎的作品和有關著作。我沒有時間學習梵文,也不敢奢望翻譯梵文原本,所以隻從英文的譯本和著作著手。
加裏陀莎所寫詩歌有《雲使》(Megha-duta)、《時令之環》(Ritu Samharn)、《童子的齣生》(Kumara Sambhava)、《羅怙係譜》(Raghu-Vamsa)等長詩,所作戲麯有《莎昆妲蘿》(Shakuntala)、《勇健與廣延》(Vikrama and Urvashi)、《摩蘿毘迦與火天友》(Malavika and Agnimitra)三部名著。而以《莎昆妲蘿》為其代錶作,譯本也最多。可是瓊斯爵士的譯本年代久遠,已無法找到英國作傢蘋容(Laurence Binyon)的譯本把原來的七齣縮改為現代式的三幕,原作的形式和風格便給模糊瞭;隻有最近戰後齣版印人鮑斯夫人(Mrs. Bela Bose)的譯本最為整。不過,也許由於太拘泥於原文的關係,譯筆不能暢達;而且排印也有好幾處錯亂的地方。鮑斯夫人已把加裏陀莎的戲麯全部英譯,達德(M. C. Dutt)已把加裏陀莎的詩歌全部英譯。隻是詩歌的譯文已不易讀,再轉譯成中文,勢將更不像樣,所以我隻譯戲麯。現在把莎昆妲蘿譯齣。譯文係鮑斯夫人譯本的全譯,蘋容譯本也隨時參考。這樣形式體裁固然舊一些,但研究的態度應該如此。而且我覺得其中很多緊湊的場麵,巧妙的手法,仍不輸現代劇本的傑作。像第四齣插麯的後颱法,手腕著實高超,蘋容的改編使杜伐薩上瞭場,反而遜色不少。
加裏陀莎的天纔是無比的。他的作品,除在配閤上能天人相接,七音和諧外,在時間上是永恆的新穎,在地域上也富於多樣的適應性。《莎昆妲蘿》既漾溢著詩意,又有西代現代劇的技巧,同時也有中國式的風雅情調。例如用指甲在蓮花瓣上題情詩,可與我國紅葉題詩媲美,抑且更加艷麗。餘如以指環上的字數來計日盼望情人等都是最配中國人的口味的。至於以姊妹待花木,野獸的依人如親屬,這種高度的愛,又錶現瞭印度的特色。難怪印人要自負,以為印度的加裏陀莎是超過瞭英國的莎士比亞的。
加裏陀莎的戲麯對西洋戲劇發生過影響。我國元朝戲麯,受印度戲麯的影響更深,而加裏陀莎的戲麯是古印度戲麯的代錶,所以莎昆妲蘿的完整譯本,除供讀者欣賞外,兼可作為研究中國戲麯的參考。此外,我們從加裏陀莎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古代印度社會情形的寫照,以及瞭解他們的宇宙觀人生觀等哲學思想。為幫助我們瞭解這劇中所含的哲學思想,我選擇瞭泰戈爾的論文,放在捲首。這篇文章教給我們讀古代作品時揚棄其中迷信觀念的外象,推求齣閤蘊的人性之本相來。
關於加裏陀莎的生平,傳說紛紜,尤其他的年代,各傢意見分歧,莫衷一是。現在我把尼赫魯的介紹譯齣,省卻我自己多少筆墨。
這部戲麯的迻譯,動筆於去年九月,時譯時輟,到本年二月方竣事。我們的印度朋友達德、阿特裏雅兩位博士,前者是德裏大學Ramjas學院院長,近年來緻力中國文化的介紹,聲譽卓著;後者係波羅奈城(Benares)印度大學哲學係主任,是研究印度哲學的權威之一,他曾訪問過中國,他的著作,在十幾年前,便有中文譯本在商務書館齣版。我這戲麯譯成後,濛他們撰寫序文,予以奬飾。名畫傢張大韆先生剛於此時來印開個人畫展,宣揚中國文化,並研究印度藝術,於結伴同遊佛蹟後,也賜繪匪畫蓮瓣題詩圖,慶幸地獲得他筆下佛畫以外的第一張印度人物畫,不特使本書生動,而且最有紀念的價值。謹此一併誌謝。
文開
一九五○年三月十四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