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謙卑的視角,迷人的織錦
知名作傢 吳繼文
二00二年初,「非典」將變成年度字眼的前一年,我以非典型路綫展開第一次印度之旅:從內戰方酣的斯裏蘭卡可倫坡飛到清奈(Chennai,舊名馬德拉斯),再轉國內航綫前往喀拉拉省的科欽(Cochin, Kerala)。位於印度亞大陸南方香料海岸(Malabar Coast)上的科欽西臨阿拉伯海,自古即是海上交通重鎮,波斯、中東的貿易船,葡萄牙的海上探險隊與遠徵軍,或是鄭和的船團,都在這裏靠岸整補。由於我正在進行的一個寫作計畫,牽涉到早期耶穌會東來,而香料海岸就是利瑪竇和他熱血的護教弟兄們來到東方的第一站。二十六歲的利氏在一五七八年三月末自裏斯本啓程,經過近半年的航行,於九月中旬抵達臥亞(Goa),那是當時擁有半個世界保教權的葡萄牙印度總督駐節之所,天主教會在那裏已經建立傳教基地。利瑪竇於此繼續歐洲尚未完成的神學課程,一方麵給本地神學生教授希臘文。也許是水土不服加上種種壓力(功課、文化衝擊、思鄉,他畢竟還年輕),利氏病得很嚴重,常覺頭痛欲裂,於是被長上送到科欽休養,同時教授修辭學;期間他獲得晉鐸,並主持瞭第一次聖事。
科欽本是個近海沙洲,後來漸漸與陸地連接而成為一個半島,猶如荷鄭時期的安平與颱南,或是現代的旗津與高雄的關係,中間隔著一片潟湖組成的內海,與大陸上的耶納庫南(Ernakulam)閤而為一座雙子城,渡船終日頻繁往還。在科欽這座古老的港口城市,除瞭碼頭、商行、燈塔與堡壘外,還有印度教神祠、摩爾人清真寺、猶太會所(synagogue),以及好幾座天主堂;市場路(Bazaar Road)的商號與庫房整天飄散著鬍椒、豆蔻、肉桂、丁香的氣味,野放的羊隻群聚貨車底下撿食散落的榖物。潟湖齣海口的沙灘上樹立著一排數十麵頗為壯觀的所謂中國漁網(Cheena vala)——人工起重式固定大型漁撈具,膚色黧黑的基督徒漁民們在圓木搭建的作業平颱上張貼著耶穌畫像。不遠處的雪白山牆是古老的聖方濟(St. Francis)教堂,葡萄牙探險傢達伽瑪(Vasco da Gama)一五二四年猝逝科欽即安葬於此;在緊鄰聖堂的閱兵場(Parade ground)上踢足球、玩闆球的男孩,或是濱海小路上結伴要去讀經班的穆斯林少女,則是個個皮膚白皙。這一切就是我的印度初體驗,一個看不到濛兀兒風格,遠離恆河流域、濕婆和祂的雪山的非典型印度。
我從耶納庫南搭渡船前往科欽那天適逢週末,攜傢帶眷的遊客不少,大傢一進船艙就趕緊找個座位坐下,我卻注意到船艏角落上有兩個衣衫襤褸的小孩一直靜靜站著,他們一個瘦小年約十歲,另一個稍微高大,十二、三吧,靦腆地背著個小布包看著大傢。渡船開瞭,船客一陣興奮喧嘩,不久即歸於平靜,突然那瘦小的男孩打起手上響闆,開始演唱不知是哪個地方的謠麯。他的歌聲猶帶童音,但高亢處毫不遲疑,轉摺的地方低迴而有(音勻)緻,他自信、老練的風采徵服瞭全船乘客,大傢屏氣凝神,鴉雀無聲,很多人大概和我一樣還要渾身起疙瘩。船程過半,歌聲未歇,高一點的男孩此時齣動瞭,手捧布包,逐一嚮乘客請領賞金。從大傢打賞的乾脆狀,可以想見每個人都被小男孩的歌聲深深震撼並感動瞭。
船上許多同年齡的男孩、女孩,都被父母打扮得整潔、漂亮有如天使,而這個必須流浪乞討為生的孩子卻有著天使般聲音。如果說,人生來平等,那是什麼樣的平等?不,人生來就不一樣:不同的傢庭、不同的稟賦,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方、不同的際遇,你既不會和彆人在開始的地方一起歸零平等,往後也不會在社會公義或法律的保障下齊頭平等;你是獨一無二的,但絕對的平等並不存在。可能是西方最瞭解印度的人之一,BBC前印度特派員馬剋.塗立(Mark Tully)談到人們一想到印度的種姓製度,就不顧曆史與現實,隻會誇大並譴責它的不人道,或是訕笑其迷信落伍;要指摘錶麵的不閤理是容易的,但在他看來,隻有在諸神眼中或許纔會「眾生平等」,我們凡人肉眼所及,整個就是一繽紛多樣的世界:人一如其他物種,蘊含不斷變化的能量,並充滿無限的可能,如何而有一個齊整劃一的平等呢?何況人類彼此之間也絕對不會對他人一視同仁(《印度沒有句點》,馬可孛羅齣版)。我心目中最好的日本旅行作傢藤原新也(Fujiwara Shinya)說得更直白瞭,「種姓製度不是經過人類思考然後加以分類所産生,而是已經存在於眼前的事實。……事物存在時,它們之間的分彆(種姓)就已經決定瞭。人能夠做的就是如何在製度中接受它並給它一個位置。」(Studio Voice訪談)一個位置,一個閤於理法的空間,消極而言是保障,積極看來則是尊嚴。當然,任何龐大的結構或堅牢的係統,必然存在其負麵,效應且與時間的短長成正比。
《九樣人生》所打開的視野,就是讓我們直視印度現實的多樣性(那是連印度人都不一定知道的印度),並學習用一種謙卑的角度加以理解,而不是像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一樣指指點點,然後我們或許可以迴頭重新認識自身周遭的異我,進行開放性的對話。作者在前作《精靈之城》(馬可孛羅齣版)已經充分證明瞭他有如人類學傢的微觀能力和幽默作傢的說故事纔華(其中關於閹人的精彩段落可視為本書的首部麯),現在他更讓我們見識到他滲透社會底層的功力。印度之所以一直是背包客的聖域,就在於數韆年的曆史積澱依然層次分明地、活生生地演示你眼前,猶如充滿戲劇張力的細密畫,或是帶著聲音與氣味的迷人織錦,揭露時間、生死、凈與穢、聖與俗的無邊奧祕,這些奧祕,在世界上多數所謂文明開化的地方,早已被理性主義排除、清洗殆盡,僅剩的一點,不是讓進步發展的巨大車輪碾軋到不識其本來麵目,或就被圈劃成一座座名為「世界遺産」的主題公園瞭。
推薦序
渡過彼岸,就是諸神樂土
資深文史導遊 謝哲青
對於普羅大眾而言,印度,是一個五裏迷霧中的神祕國度,一塊浪漫魅惑的古老大陸。
不過,生活在這片曆史之地的人們,在看盡世間生死離苦以後,開始探索生活在另一個象限的可能性。從那個大蛻變的軸心時代開始,覺者們先後投入,窮竭一生之力,前僕後繼地探究宇宙與個人之間的神聖關聯。這群覺者從齣生入世的善良本心齣發,踽踽而行在混沌紊亂的塵世:深刻地自我反省,質疑絕對與權威,以開放的心胸來麵對生活的種種瑣事與艱辛,同時也積極行善,發揚人溺己溺的同理心與慈悲心。
相較於西方康德式的宗教態度,隻在單一嚮度內以邏輯辯證的理性姿態來檢視探討,在後工業時代的今日,我們卻仍可以在印度感受到這承襲韆年的精神傳統與物質文明交會所帶來的衝擊震撼。
渡過彼岸,就是諸神的樂土。誠如作者所言:「大河仍奔流不息,和以往一樣變幻無常。」透過作者清晰而迷人的筆觸,除去「古老神祕」的刻闆印象,此書將帶我們深入印度那充滿矛盾、既現代又神聖的靈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