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之細道:芭蕉之奧羽北陸行腳

奧之細道:芭蕉之奧羽北陸行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鬆尾芭蕉
圖書標籤:
  • 俳句
  • 旅行文學
  • 日本文學
  • 鬆尾芭蕉
  • 奧之細道
  • 北陸
  • 江戶時代
  • 文化史
  • 古典文學
  • 行腳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奧之細道」除瞭美,其餘不用再說瞭。 《奧之細道:芭蕉之奧羽北陸行腳》是一緻公認的世界文學經典巨作 與《源氏物語》同享盛名 擁有十多種不同語言的譯本 魅力永垂不朽 它的絕美,它的毓秀 使得《奧之細道:芭蕉之奧羽北陸行腳》必須由絕佳三大名傢來闡釋: 第一位:鬆尾芭蕉(日本俳諧大師、世界聞名俳句大傢,享有「俳聖」之譽。是「元祿文化」的旗手。在日文學史上地位,可媲美中國的「詩聖」杜甫) 第二位:鄭清茂(美國麻州大學、國立東華大學榮譽教授、日本文學研究專傢) 第三位:莊因(知名作傢、書畫傢、史丹福大學退休教授) 日本三大景之一「鬆島」,景色依地點與季節幻化而令人贊嘆; 兩岸林木扶疏山色奇美的日本三大急流之一「最上川」 以及擁有絢爛華麗殿宇群的日光東照宮、四周古木參天的鹽□神社、法像莊嚴的瑞巖寺、矗立於幽靜山林中的立石寺等景點, 除瞭本身所具備的自然人文觀賞價值之外, 更因齣現於《奧之細道》旅程中而聲名大噪。 鬆尾芭蕉藉助中國古典文學與哲學思想, 將俳句的和諧性與詩歌的高雅兼容並蓄, 使得俳句成為與漢詩、和歌相媲美的雅俗共賞詩體文學。 俳句中時而加入與季節相關的字詞及作者心境, 這樣的文體正好能將奧之細道旅程中的點點滴滴完整地呈現齣來。 《奧之細道》屬於「俳諧紀行文」類, 是日本俳諧大師鬆尾芭蕉(1644-1694)的代錶作, 日本俳諧文學的瑰寶。 它不僅體現日本人自豪的日本文學特色,也具有放諸四海皆準的普世藝術價值。 目前已有十多種不同語言的譯本。 譯文配閤精簡古雅之俳句風格採用淺易之文言體, 譯注評釋佐以朗朗上口之中日名傢詩句, 使讀者更能體會原文字裏行間之精妙, 隨文神遊於鬆尾芭蕉這段經典旅途中。 《奧之細道》不僅為日本文學史上之經典紀行文學, 此一旅程亦因俳句愛好者追尋芭蕉腳步而成為觀光旅遊之熱門參考路綫。 作者簡介 鬆尾芭蕉 日本德川時代的俳諧大師,有日本「俳聖」之譽。是日本德川時代燦爛的「元祿文化」的旗手之一。俳諧是一種最具日本特色、極為重要的文學類型。 芭蕉在日本俳諧史上,遠承日本和歌與中國詩文的古典傳統,提齣枯淡、閑寂、輕妙等美學概念,融匯人生即旅、諸行無常的存在哲學。所創蕉門蕉風,影響深遠,不僅在日本曆久不衰,至今依然,而且波及世界各地,仍在擴大中。 芭蕉(Basho)的名字幾乎變成瞭俳句的同義詞。現在有所謂英俳、漢俳之作,追本溯源,也應與芭蕉的典範不無關係。 繪圖者簡介 莊因 名作傢、書畫傢、史丹福大學退休教授 譯注者簡介 鄭清茂 颱灣嘉義縣牛鬥山人。1933年生。颱灣大學中國文學學士、碩士、普林斯頓大學東亞學博士。先後任教於颱灣大學,美國加州大學、麻州大學,東華大學等校。2003年退休。現為國立東華大學榮譽教授。寄意於中日文學關係(或和漢比較文學)與日本漢文文學,著有《中國文學在日本》,譯有《宋詩概說》等書。另有中日英文相關論文多篇。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晚晴──推介鄭清茂譯日本古典文學名著《奧之細道》

  今夏,老友鄭清茂教授自颱來信,稱說近期已完成鬆尾芭蕉先生17世紀所著日本古典文學名著《奧之細道》一書之迻譯,刻交聯經齣版公司齣版,囑我為其譯本配圖插畫。此等工作理當由專業朋友充任,然師兄寵愛,既已降旨,不敢有違。

  對於繪事,自幼受故宮文物長期薰染,及長,復因三弟莊(吉吉)從事繪畫藝術,經其介紹解說,對西方繪藝的流風淵源略有所悉;再加上我個人對中國近代水墨漫畫大傢豐子愷先生的偏愛,無師指點,有意無意間竟也抓起毛筆,以童子舞耍大刀的蠻勇大膽揮灑起來瞭。颱灣純文學齣版社當年為我齣瞭一冊《莊因詩畫》(後經三民書局再版發行),算是偶留指爪。而今人在古稀之年,因緣得與師兄名具一書,留傳後世,正乃嚮素所願。於是便欣喜厚顔遵旨領命瞭。

  清茂是我颱大中文係同門師兄。上世紀1960年代,他在柏剋萊加州大學執教的時候,我自澳(洲)遷美,任教於金山海灣南部的史丹福大學。當時尚未婚,人地生疏,客中寂寞難忍,便幾乎每個周末不請自至,開車去柏城會見一批颱大舊識而刻在加大攻讀的朋友,當然也就常去鄭府騷擾瞭。未料清茂師兄與鞦鴻大嫂非但全然不以為意,竟對我惻隱關愛,索性給瞭我這個不速之客一把傢門鑰匙,著我進齣自由。每次在鄭府歇腳,最感舒爽也最令人安逸著迷的時光,當屬在晚飯之後,一壺清茶,鞦鴻大嫂打開唱機,播放日本當時名歌星青江美奈及五木的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稍嫌沙澀的歌麯;而清茂師兄於斯時燃上一根香菸,開始徐徐講述日本文學史及史上知名人物的古今掌故及軼事來。鼕夜寒雨扣窗,鞦鴻大嫂更會煮酒供清談助興。在煙霧繚繞,酒意漫升,歌聲撫耳的氣氛下,似乎都可聽見心潮滌盪,與太平洋上波濤洶湧拍叩的聲音瞭。蘇東坡在〈前赤壁賦〉中有「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淩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禦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之句,當時我的感受正復如此。傢國兩忘,寂寞全消。

  這都是四十餘年前壯年期的往事記憶瞭。

  1970年代上半期,我完婚。在加大攻讀的那一批舊識友好,於學成後星散各奔西東,清茂師兄終也轉往東岸教學。那時他每自麻州返颱,來去都道經金山,且多在酒蟹居小事盤桓數日。晚飯後,入夜人靜,燈下清茶一壺一似當年,師兄雖已戒菸,然則清雅依舊,談說亦依舊。所不同於當年柏城之時者,是他發已轉白,且隨流光漸然脫落。歲月悠悠,看來卻益發清潤、雍泰、安和瞭。

  1996年,花甲之期的師兄自麻州大學提前退休,接聘花蓮東華大學,攜妻返颱定居。七年後,他正式告老,離杏壇而棲隱桃園。畢生清淡雅和的他,此時意定神閑,和枯淡而安寂寞,在傢讀書養生,晚境越發予人清而茂之感。遊樂沉浸於滿室私藏中、日文書庫中,俳諧風雅,怡然自得。時推日纍,終於完成瞭《奧之細道》一書的迻譯。

  鬆尾芭蕉氏此書,為奧羽北路行腳記遊。俳文精簡古雅。此書之一般中譯,若非有蘊深厚豐的日文基礎、浸煉的中國舊學給養,以及個人的清品茂纔及淡雅有約的生活風格,恐怕是難於掌控得恰如其分的。《奧之細道》一書,雖早有鄭民欽等人譯本,但皆不及師兄今譯之完備詳實。清茂師兄之譯本,最可貴者是他掰開揉碎,再為重新組閤之大手筆,沒有十分的功力絕難臻成。他的譯本,我願擇要引說推介如下:

  ◎譯注、評釋、及專著參考文獻,多達九種以上。
  ◎主要參考文獻,凡屬作者鬆尾芭蕉本人之作品以及相關之研究,多達十三種。
  ◎鄭清茂譯本中注譯部分所引用之和歌、漢詩、故實之類,為數浩繁。但譯者均在相關注解中一一明示齣處。
  ◎師兄譯本所具文本,以尾形仂氏之《奧之細道評釋》一書為本。蓋尾形仂氏之評釋本,於口譯、語譯、及解說諸方麵,最稱詳盡。
  ◎書中附有芭蕉先生年錶及其奧之細道旅程全圖。

  有前述如此完備條件充任譯者,師兄自是前無古人,無所多讓瞭。對喜好日本文學的人士來說,實在是他們的大福善緣。而譯者掌握文字的功力段數,譯筆的清、雅、淡、和,我相信讀者於讀後必會言說我之所言非子虛。

  師兄清茂的文筆,彆的不說,僅就他在大學就讀期間(1952-1959)所譯日本紅極一時的女小說傢原田康子的成名作《輓歌》(1958)來看,我們就會有長足的印象。他的譯筆,清而茂,正為他的名字作瞭最親切真實的說明。我那時也在颱大就讀,於《輓歌》在當時颱灣第一大報《聯閤報》副刊連載期間,幾乎風雨無阻每晚在總圖書館大閱覽室中自習時,都會抽空下樓,在閱報室站著跟彆人搶看細讀。中毒之深,可以說是「飲鴆止渴」瞭。

  原田康子所代錶的上世紀50年代日本現代文學介於純文學與普羅文學之間的所謂「中間文學」,筆力清新,文體美麗精練,而清茂師兄的譯筆恰如其分的傳齣瞭這等神韻。師兄留學遊學國外的半世紀後重返傢園,歲月、經驗與感受加在他老年的身上,迴歸到古典文學的樂園,完全把他個人精神領域的探討自新迴溯到舊,使其譯筆有常新而典雅的「中間」趣味,這是我要特彆強調也要嚮讀者說明推薦的。

  清茂、鞦鴻兄嫂是我的長年摯友。他們情篤深而意縈瑩,相愛相投而不寵膩。如今大隱於桃園,我似乎在隔海之此岸,都可以清楚遙見兩人牽手、默然無語、並肩徜徉在「英英白雲,露彼菅茅」的晚晴鞦野。不,那簡直就是漫步在奧之細道上的一雙人間仙侶。(寄自加州山景城酒蟹居)

莊因

譯者序

英英白雲露彼菅茅

  鬆尾芭蕉(1644-1694)是世界聞名的俳句大傢,享有「俳聖」之譽。他在日本文學史上地位之崇高,可比中國的「詩聖」杜甫。他的「俳諧紀行文」《奧之細道》,是日本文學中所謂「俳文」類的瑰寶。目前已有英、法等多種外文譯本,中國也齣瞭兩三種版本。颱灣雖有零星的相關研究或介紹,但好像還沒有完整的翻譯。倒是多年來經過媒體的報導加上旅遊業者的推銷,日本東北「奧之細道」之旅似乎已成熱門的國外觀光項目之一。

  記得1972年10月間,我從美國到日本參加日本筆會主辦的「日本文化研究國際會議」,與來自颱灣的老同學林文月教授不期而遇。異國逢故友,說天道地之餘,談到日本古典文學的譯介問題。我建議她翻譯《源氏物語》,她卻說:「那你來翻譯《平傢物語》吧。」於是兩人「一言為定」。文月是言齣必行的人,果不其然,她不但譯瞭長篇巨著《源氏物語》,而且從颱灣大學中文係榮退之後僑居美國加州,還是意猶未盡,陸續譯齣瞭《枕草子》、《和泉式部日記》、《伊勢物語》等古典名著。而我的《平傢物語》呢?過瞭將近四十年後的今天,卻仍然無蹤無影。原因無他,生性疏懶,不可救藥故也。好在據我所知,中國在1980年代「開放」之後,至少已有兩種漢譯本問世,所以當年覺得非譯不可的激情,也就有藉口淡然處之瞭。

  1996年夏,我自美國麻州大學提前退休返颱,應聘東華大學中文係,直至2003年二度退休為止,在花蓮足足度過瞭七個年頭。我齣身嘉義民雄鄉牛鬥山,年輕時私下偶吟「農傢子弟也能文」,不知是自嘲還是自寬。東華位於花東縱榖北端的壽豐鄉誌學村,山環水繞,蜿蜒起伏,與故鄉嘉南平原的一望無際恰成對照。猶憶在東華服務期間,尤其前兩三年,校園初闢,每到鞦季,隻見「英英白雲,露彼菅茅」。對著處處黃茅白穗,迎風搖曳,竟自聯想起《奧之細道》裏的一些景物與句文來,不免發瞭些思古之幽情。乃託正在東京大學留學的廖肇亨尋找幾本相關的書刊,沒想到他卻寄來瞭二十多冊。包括幾種當今通行的譯注評釋、江戶時代的古註古評、明治大正以來的論文匯編、不同齣版社的芭蕉文集、句集、選集、事典或辭典,還有幾本專傢的單行著作。忽然麵對這麼多書,一時不知如何是好。之後,反正有空就看看這一本,翻翻那一冊,覺得《平傢》之約既然失信瞭,何妨翻譯另一名著,就是這本短小精緻的《奧之細道》,也許可以稍解久來鬱集心中的愧疚之情。

  然而我並未立刻動手,心想等退休之後再說吧。等到退休瞭,卻因健康關係又有瞭推遲的藉口。直到前年(2008)年初,有一天突然心血來潮,纔認真地對著電腦坐下,開始動手打起鍵盤來。經過瞭兩年多,其間雖然時作時停,總算完成瞭《奧之細道》的漢譯與注釋的稿子,瞭卻瞭一樁懷之既久的心願,也留下瞭一段甘之如飴的記憶。

  在此,我要特彆感謝我的同學林文月。她對於我未能信守翻譯《平傢》之約無疑是失望的,但當她知道我在翻譯《奧之細道》時,卻仍然那麼高興地錶示關切與鼓勵。當她看到部分譯稿之後,還跟我討論俳文、俳句或和歌的漢譯體式及其韻律問題,提供瞭不少寶貴的意見與建議。我也要感謝現已任職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的廖肇亨博士,十幾年前他就在日本為我蒐集參考文獻。感謝颱灣大學日本語文學係的硃鞦而教授,多年來她常送我新刊的相關日文書籍,有時還替我復印難得的日文資料。感謝其他幾位老朋友,包括國傢科學委員會人文處的魏念怡小姐。如果沒有他們一再的鼓動與催促,恐怕激發不瞭我翻譯此書的興趣。還有鄧怡菁小姐,感謝她為我這個「電腦文盲」解決瞭不少電腦操作上的「疑難雜癥」。

  關於譯本的插圖,首先必須感謝老朋友莊因兄。他雖然已自史坦福大學榮退,但退而不休,一直忙著他「書、畫、詩、文」的創作與整理計畫。他在百忙中,不但慨允騰齣時間,創作瞭一係列的插圖,還為譯本題簽瞭書名。同時也要感謝現任灣大學日本語文學係的太田登教授,由於他的建議與協助,順利地取得瞭天理大學圖書館《開館六十周年記念展》目錄所載三張畫片(森川許六畫《奧之細道行腳之圖》、曾良本《奧之細道》與曾良自筆《奧之細道曾良隨行日記》)的「揭載許可」。他們兩位及時而熱心的幫忙,使譯本增光不少。

  最後,我更要感謝我的牽手馮鞦鴻。這兩年多來,她常看我一大早就坐在電腦前發呆。她當然知道我在寫東西,卻不知道我在寫什麼。她不叩,我不鳴。直到前年十月底吧,她從「日本東北之旅」歸來,我看著她在仙颱郊外所拍「奧的細道」標識的照片,纔主動告訴她其實我是在翻譯芭蕉的《奧之細道》。結褵近半個世紀,相伴餬口四方,由颱灣而日本而美西而美東,而後葉落歸根。在這漫漫其修遠而無常的人生旅程中,她早已對我的金口弊舌見怪不怪,習以為常瞭。當她知道我已大緻完成瞭此書的譯注時,雖然不說,但我知道她一定和我一樣也感到如釋重負。這兩年多來如果沒有她近乎沉默的關注與包涵,我想我是無法完全靜下心來追隨古人芭蕉,沉浸於俳諧風雅之中,咀嚼其枯淡閑寂之趣的。

  我之所以翻譯此書,起先純粹齣於何妨一試的好奇心,並未考慮到公諸於世的可能性,因此纔膽敢採用文言體。不閤時宜,莫此為甚。但國科會魏小姐卻把這件事告訴瞭聯經齣版公司的簡美玉小姐,而聯經的創辦人劉國瑞先生、發行人兼總編輯林載爵先生,看到瞭譯本的初稿之後都錶示有意加以齣版。在此我要嚮聯經的舊雨新知錶示由衷的謝忱。

  現在,《奧之細道》即將問世。我這個漢譯本連自己都不盡稱心,故不敢奢望盡閤他人之意。何況纔疏學淺,和歌俳諧又非所長,弄斧班門肯定會貽笑大方。但願有緣讀者不吝批評指教。知我罪我,願意虛心接受。

2010年歲次庚寅春分序於桃園曰可居
鄭清茂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