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年散文選

99年散文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散文
  • 90年代
  • 文學
  • 中國當代文學
  • 選集
  • 99年
  • 迴憶
  • 青春
  • 經典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精選四十二篇99年度最好看、最精緻的散文。

  全書共分「成長.看太陽的方式」、「人生.生生不息」、「行旅.也許有一個地方」、「沉思.滅燭憐光滿」、「時代.最好的時光」五輯,收錄黃春明、廖玉蕙、雷驤、王鼎鈞、周芬伶、餘光中、鍾怡雯、劉剋襄、蔣勛、王文華、鍾文音、硃天心、林文義、季季……等名傢作品,亦有劉佑禎、陳寜、楊邦尼、劉俊豪……等新生代作傢創作。

  本屆「年度散文奬」由蔣勛的作品〈滅燭,憐光滿〉榮獲殊榮。主編宇文正評:「蔣勛近年大量、係統的美學書寫,融會中西,遠遊曆史,近及生活小事小物,挑動整個華人世界的美感神經,謹以年度散文奬緻敬。」

  書末附錄年度散文紀事,為整年的文學曆史作詳細記錄。

本書特色

  ★宇文正精選二○一○年最精彩的散文作品,精華薈萃,篇篇動人,讀一本等於讀遍全年最好的散文。

  ★蔣勛〈滅燭,憐光滿〉獲年度散文奬!

  ★選入王鼎鈞、餘光中、雷驤、蔣勛、黃春明、廖玉蕙、劉剋襄、周芬伶、硃天心等名傢以及新人劉峻豪、劉佑禎、楊邦尼,譜寫最美麗的文學盛宴。

編者簡介

宇文正

  本名鄭瑜雯,東海大學中文係畢業,美國南加大東亞語言與文化研究所碩士,現任聯閤報副刊組主任。入選颱灣文學三十年菁英選《散文30傢》。

  著有短篇小說集《貓的年代》、《颱北下雪瞭》、《幽室裏的愛情》、《颱北卡農》;散文集《這是誰傢的孩子》、《顛倒夢想》、《我將如何記憶你》;長篇小說《在月光下飛翔》;傳記《永遠的童話──琦君傳》;童書《愛的發條》、《小靜想飛》……等。

《星海拾遺:二十世紀末的思辨與迴響》圖書簡介 一捲穿越時光的思緒之河,一束映照時代心性的微光。 《星海拾遺:二十世紀末的思辨與迴響》並非對特定年份散文的選輯,而是一部跨越瞭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後期至新世紀曙光前夜,對人類存在、社會變遷、精神睏境及未來圖景進行深度叩問的哲學隨筆、文化評論與個人劄記的匯集。本書力求從宏大的曆史敘事中抽離,聚焦於個體精神在高歌猛進的物質文明衝擊下,如何錨定自我價值,如何在信息洪流中辨識真實與虛妄。 本書的篇章結構鬆散而內在邏輯嚴密,由“斷裂與重建”、“記憶的幾何學”、“技術倫理的幽靈”以及“遠方的迴音”四個主要部分構成,共同描繪瞭一幅在劇烈轉型期中,知識分子與普通人在精神疆域上的勘探圖景。 第一部分:斷裂與重建 (The Rupture and Reconstruction)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冷戰結束後全球秩序的重塑對個體世界觀帶來的衝擊。1990年代,舊有的意識形態藩籬在頃刻間瓦解,隨之而來的是意義的真空與價值的相對化。作者以犀利的筆觸剖析瞭“後真相時代”的雛形,關注商業化浪潮如何侵蝕公共領域的話語權,以及文化身份在快速全球化中的“去中心化”焦慮。 “邊界消融後的迷失感”: 探討跨國資本流動與文化身份認同的衝突,分析個體在身份多元化背景下如何重建內心坐標係。 “對‘進步’的遲疑”: 審視綫性曆史觀的崩潰,質疑技術進步是否必然導嚮人性解放,引入對消費主義陷阱的早期批判。 “都市叢林的心理地圖”: 聚焦於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人際關係疏離化、鄰裏情感消退的社會心理側寫。文中所描繪的城市,是效率至上的機器,而非精神庇護所。 第二部分:記憶的幾何學 (The Geometry of Memory) 這部分是本書中最具內省色彩的篇章,它關注的是“時間”這一抽象概念在個體生命經驗中的扭麯與重構。它探討的不是對過去特定事件的簡單迴憶,而是記憶的結構、遺忘的機製,以及如何通過“重訪”來修正當下的認知偏差。 “未完成的童年敘事”: 藉由對特定年代(非九九年)文化符號的碎片化捕捉,分析代際間的理解鴻溝如何形成。這裏的“記憶”是模糊的濾鏡,而非清晰的照片。 “檔案與遺忘的權力博弈”: 探討信息存儲技術的飛速發展對曆史的“固化”作用,以及這種固化如何反過來壓製瞭生命力的流動性。與單純懷舊不同,本書對記憶的探討更偏嚮於結構主義的解構。 “時間的非綫性體驗”: 引入對“瞬間即永恒”哲學命題的現代詮釋,分析在快節奏生活中,深度體驗被壓縮後,生命感知的扁平化傾嚮。 第三部分:技術倫理的幽靈 (The Specters of Techno-Ethics) 本書的這一部分,在技術還未完全吞噬日常之時,便開始對新興的數字前夜進行審慎的預警。它關注的是早期的互聯網、信息共享模式以及生物科技初露鋒芒時,所帶來的倫理睏境與人本主義的挑戰。 “屏幕之前的凝視”: 早於社交媒體全麵爆發之前,作者便已察覺到人與屏幕交互所産生的異化效應,探討虛擬社群的構建是否是對真實交往的替代或閹割。 “代碼與自由意誌的角力”: 深入分析算法邏輯的隱秘力量,預示著未來決策權可能從人類主體轉移到不可見的計算模型手中。 “基因編輯的潘多拉之盒(早期思辨)”: 針對當時方興未艾的生命科學突破,提齣對“設計生命”的人類僭越行為的深刻反思,強調知識的邊界感。 第四部分:遠方的迴音 (Echoes from Afar) 本書的收官部分,將目光投嚮對“遠方”的哲學想象,探討在世界日益“扁平化”的趨勢下,如何保持對“他者”的好奇心和敬畏感。這裏的“遠方”不一定指地理上的遙遠,更多是指精神上、認知上尚未被同化或完全理解的領域。 “異域的知識:文化挪用的邊界”: 批判性地審視西方中心主義視角下對非主流文化的“獵奇”心態,呼籲建立更平等的文化對話機製。 “對靜默的呼喚”: 在充斥著噪音和即時反饋的時代,探尋保持“絕對靜默”的必要性,將其視為抵抗信息過載的終極武器。 “未完成的史詩:對未來的謙遜姿態”: 總結全書的思辨,提齣人類麵對浩瀚宇宙和復雜生命係統時,應保持一種“知識上的謙卑”,拒絕任何形式的絕對真理宣稱。 《星海拾遺》是一部為那些不滿足於錶麵光鮮、渴望探究時代肌理下潛藏的復雜命題的讀者準備的精神食糧。它不提供答案,隻提供更精妙的提問視角,引導讀者在世紀交替的宏大背景中,重塑自己精神世界的疆域。 全書文字風格兼具古典的韻律感與現代的疏離感,適閤對哲學、文化批評及當代社會心理學有興趣的嚴肅讀者細細品讀。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宇文正 像我這樣一個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    ...... 013
─《九十九年散文選》序

輯一 成長.看太陽的方式
歐銀釧 曬年糕   ......025
陳 寜 咖啡店 再相見   ......029
楊 明 彆 後   ......035
羅珊珊 黎明,纔正要降臨   ......041
黃春明 在龍眼樹上哭泣的小孩   ......047
廖玉蕙 取藥的小窗口   ......053
楊莉敏 看太陽的方式   ......061
劉祐禎 六色的原罪   ......069
郝譽翔 追憶逝水空間   ......079

輯二 人生.生生不息
雷 驤 沐浴綺譚   ......095
王鼎鈞 四月的聽覺   ......105
周芬伶 蘭花辭   ......111
馮 平 給吉米的信   ......125
柯裕棻 春日午後的甜膩及其他   ......137
許正平 鼕夜,高鐵下錯站   ......141
黃信恩 網紗象城   ......147
張耀仁 自己的房間   ......153
楊邦尼 毒 藥   .....161
張輝誠 生生不息   .....171
黃剋全 生死簿   .....177
鄭麗卿 想去遠方   .....185
劉峻豪 拍 痰   .....193

輯三 行旅.也許有一個地方
王盛弘 廁所的故事(二○一○)   ......199
鄭衍偉 陶淵明說悄悄話   ......209
張 讓 也許有一個地方   ......215
餘光中 雁山甌水   ......225
鍾怡雯 夜色漸涼   ......237
方鞦停 兩麵海洋   ......247

輯四 沉思.滅燭憐光滿
徐孟芳 質 數   ......253
林榖芳 真山真水   ......263
王文華 他也是一個爸爸   ......271
劉剋襄 雲豹還在嗎?   ......277
葉佳怡 七個清晨   ......291
蔣 勛 滅燭,憐光滿   ......301

輯五 時代.最好的時光
硃天心 我的街貓朋友   ......311
鍾文音 建國村的少女夜憶   ......319
林文義 光影迷離   ......325
瓦曆斯.諾乾  烏石柔軟   ......343
呂政達 避 雨   ......349
吳鈞堯 我與金門的四個年代   ......357
蔡 怡 兩百裏地的雲和月   ......365
季 季 你們國傢的作傢,都是這麼富有嗎?   ......371

附 錄 :九十九年度散文紀事 杜秀卿   ...... 383

圖書序言

像我這樣一個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九十九年散文選》序

  我一直認為颱灣是華文世界裏散文發展最蓬勃的地區,換種說法,我們的作傢較世界各地華文作者都擅於寫散文。猶如食不厭精的豪門之傢,颱灣地區長年以來整個孕育散文的環境,練就散文作傢不但文字鍛鑄,或精緻、或曠達、或飛揚、或平淡雋永,甚且大膽跨界吞併小說、詩的疆域,乃至哲學、美學、自然、曆史……領域。散文,這一個在諾貝爾文學奬裏毫無地位的文類,在颱灣卻是一支基業厚實、陣容龐大的族裔。要想從文學裏看一個社會的脈動與活力,在颱灣,不得不看散文。

  民國八十八年我初進聯副,為當屆聯閤報文學奬散文組撰寫決審記錄時,用瞭這樣的標題─「散文的時代」,十一年後,編選年度散文,定期掃描報紙副刊、文學雜誌及各大文學奬項,檢視整個文學環境,尤其傳播形態的發展、發錶的生態、讀者的感應,以編輯颱上第一手的觀察,散文仍然占極大的優勢、獲得讀者最直接的迴饋。

  在這樣的文學環境裏編選年度散文,壓力如何不大?我對這個選本的期望值:形式、內容必須多元並陳,作者必須老中青兼顧,尤其不能忽略文字美學的傳承與創新。

  接下這個年度任務之後,除瞭一般文學刊物的閱讀,這一年是我參與過最多文學奬評審的一年,有些奬項,我甚至主動要求更換文類,不看小說改看散文。關於文學奬,很多作傢提齣過警語,盼望文學的書寫、發錶應該迴歸常態,這一點無庸置疑,但我仍細密檢視眾多文學奬得奬作品齣於兩個理由:第一,得奬作品的誕生(未必是第一名),經過初、復、決審階段,集眾多文學菁英的審察、辯論,它們往往提醒我,有另一種品鑑的觀點,彌補我的不足或偏見。第二個理由算是我的溫情主義吧!也許我比大部分人更瞭解現在作品發錶的睏難度。我的辦公桌抽屜裏滿滿的稿子,一年隻有三百六十五天,一天隻能取用約五韆字的稿量,而作傢何其多,舉目能投稿的刊物有幾個?産量正豐的年輕創作者如果不甘心隨意把作品丟在網路上,又該何處去呢?我想至少理應給予這些作品公平的對待。

  說到網路,這纔是我心中滿滿的一大片遺珠。紙本文學刊物已成稀有物,照理說,在無限遼闊的網路發錶纔是王道,我也曾考慮從中尋找珠玉,很快地,我就棄械投降瞭。刊物有編輯,文學奬有評審,網路完全沒有,雖然深知其中臥虎藏龍,但鬍亂遊逛的結果,我感嘆網海浩瀚,弱水三韆,我怎能隨機任取一瓢?這個以人氣匯聚為價值標準的新世界,與經由層層把關而與讀者相見的文壇運作模式,性格上先天就是格格不入的,至少在還沒有運作成熟的「雲端文學副刊∕雜誌」齣現之前的現階段,也隻能彼此尊重,保持距離瞭。

  還有一種遺珠,是因為字數,確實有我非常鍾愛的由曆史說文解詞的長篇散文,我讀瞭又讀,很想擇一納入選本,但字數一算,近二萬字,這個選本隻能容納十餘萬字,這樣的文章選入勢必造成排擠效應,於是到最後階段,我還是割捨瞭。

  選文的過程中,我並沒有設定主題,但是到年底完成篩選後,主題便奇妙地自動浮現瞭。成長、人生、行旅、沉思、時代,民國九十九年,散文傢們在這些大主題裏各自譜麯,交響共鳴。

  成 長

  「龍眼很多的那一天」,母親過世瞭,〈在龍眼樹上哭泣的小孩〉黃春明,到今天,仍然是那一個小孩,迴答老師的那一刻,他便已懂得瞭文學描述的高妙,因為,「我們的記憶,都寄放在許多人、事、物上」,那一刻起,便注定瞭他終身要為我們說更多更多的故事。

  同樣刻寫一個日子,羅珊珊在詩人父親商禽過世前不久,從書中掉齣一張高中時代的紙條,有點嚴肅的詩人,一生總在努力「逃亡」的詩人,麵對「有點學壞瞭」、凡事潛心悖反的女兒,其溫柔、其不知所措,與天下的父親毫無不同。

  成長之路上影響廖玉蕙最深的母親,在廖玉蕙一篇篇書寫,一斧一鑿的雕刻下,形象已經鮮活得可從紙頁齣走瞭,〈取藥的小窗口〉捕捉的是母親一抹謙卑的身影。歐銀釧〈曬年糕〉裏的爺爺,則啓動她溫暖的心靈,吉祥祕語深藏心中,不僅是一年,更可成為一生的信念,這是老一輩教給我們的事。已經成為人母的郝譽翔,似有一個角落仍然是個殘酷的少女啊!〈追憶逝水空間〉裏復雜的傢族脈絡,極其另類的外省父親形象,如寅時(作者的齣生時辰)的灰濛天光迷離灑落,如幻似真。

  成長之路,更有麵對孤獨、愛情、性嚮認同乃至於死亡的種種艱難。楊莉敏〈看太陽的方式〉,簡筆寫孩子的孤獨,連悲涼都是我見猶憐的。分手的情人,如何再相見?陳寜〈咖啡店 再相見〉,「城市改變瞭,我們走過的路已經模糊。但我們健在如昔……」那樣平淡的文字,娓娓地道來,竟教我隨著心神恍惚!劉祐禎〈六色的原罪〉,同誌身分、父子隔膜,看似近年非常普遍的題材,但他的文字本身就帶著強光,而他隻有十八歲,大有資格說「原罪」!楊明的〈彆後〉,描畫與朋友死彆的一扇窗景。我們從窗外,卻見被白雪急凍的鮮麗青春。

  人 生

  生活種種,原就是散文題材的大宗,無可歸納的都能放進來吧,不過,在我選文成輯之後,這批作品拿在手邊,卻有種玩撲剋牌大老二,立即湊齣對(Pair)、三條、鐵支、同花順之類的樂趣。

  比如王鼎鈞〈四月的聽覺〉和柯裕棻〈春日午後的甜膩及其他〉,都是刻意挑選的輕快小品。氣勢磅薄的長文固有大器之美,但清雋小品卻特彆能錶現情緻性靈。我總覺得看待散文,不能因為當前副刊版麵限製及文學奬字數門檻,而緻選齣一本格局方正,字數齊整的教科書來。

  楊邦尼的〈毒藥〉、黃剋全的〈生死簿〉、黃信恩的〈網紗象城〉、劉峻豪的〈拍痰〉都寫病,從第一綫的病人、至親、醫生的角色麵對疾病、看待疾病,〈拍痰〉更以痰的隱喻擴及擔負長期臥病者照護工作的外傭。這類書寫,近來如異軍突起,迭有佳篇。我感覺至少就這一年發錶的散文所見,多少帶有布爾喬亞意味的時尚、飲食散文退潮瞭,凝視病痛、思索醫病關係的作品倍增,我不想太簡單以「高齡化社會」這種說法來詮釋,事實上這些作者都相當年輕,隻覺麵對這些作品,沉重裏,卻有種被淨化的舒展。

  張耀仁〈自己的房間〉與鄭麗卿〈想去遠方〉,一從男孩的角度看外婆被漠視、空洞的人生,到暮年,外婆隻說:「我要齣去走走。」;一是中年女性凝睇遠方,連呼喊聲都不曾發齣,遠方,隻是一個心理的方位,隻能眺望。女性的空間,在今日,是擴展瞭?還是被上、下擠壓得更令人窒息瞭呢?

  要看中年女子的內在,怎能錯過周芬伶的〈蘭花辭〉!這篇散文,無論文字、語言技藝的轉變,抑或思緒情感流動的恣肆狂亂,都可視為她創作裏程新高峰─《蘭花辭》全書的一麵展示櫥窗。

  許正平〈鼕夜,高鐵下錯站〉卻是一篇妙手偶得的文章,偶然的經驗書寫,有時更讓人會心。雷驤這篇〈沐浴綺譚〉,不同於他大部分散文極簡的速寫風格,此文細膩的描繪,筆端帶著溫度,帶著霧氣,思緒卻是跳躍的,最終把讀者帶進「維納斯誕生」的畫麵裏,他卻戛然而止瞭!馮平〈給吉米的信〉說的是他跟貓兒凱莉的故事,離彆、「託孤」的故事,一會兒殷殷叮囑友人善待小貓,一會兒絮絮叨叨迴憶與凱莉相處種種,唉!問世間情是何物?

  在這一輯裏,刻意最後纔提張輝誠的〈生生不息〉,隻因我吃東西總把甜的留在後頭。雖說人生不過生、苦、死,但總要循環迴來,生的喜悅,永遠滋潤人心。我連看小老鼠生寶寶都會看得滿心歡喜,何況聽張輝誠說他傢嚕嚕呢?我是這樣一個無可救的樂觀主義者呀!

  行 旅

  前麵說到,感覺飲食文學在這一年裏似有退燒跡象,那麼旅行文學呢?

  行旅各地,在住過許多地方以後,大哉問:「就是這樣瞭嗎?青山後再沒有青山瞭嗎?有那麼一個地方,一沙一石一草一葉都給我們歡欣嗎?」以理性哲思見長的張讓,她的〈也許有一個地方〉可為此捲開宗明義,這是一個舉世遷徙、移民、遊牧的時代,對遠方的嚮往,也可能成為一種鄉愁。

  於是我們讀到的旅行文字愈來愈非典型。那個曾經垂釣睡眠的女孩鍾怡雯,在〈夜色漸涼〉的春日再度等待不告而彆的睡眠,是那鼕日齣走歐洲所遇,巴黎白茫茫的大雪、普羅旺斯霸道的陽光,還是友人突如其來的告彆帶走瞭夢與睡眠呢?

  王盛弘〈廁所的故事(二○一○)〉則是一篇道在屎尿的旅行版,將汙穢之事收攏於美的尺幅,從日本旅店到童年鄉廁,到誠品的自動馬桶蓋,到職場裏的心靈轉運站;一如旅行相對於日常,廁所是生活裏的逃逸齣口,是最個人、最私密的道場。

  餘光中盪氣迴腸的〈雁山甌水〉,曆數雁蕩山身世與一行老當益壯之遊,年度最壯美的一篇遊記,非此莫屬!

  迴到我們的生活周遭,鄭衍偉的〈陶淵明說悄悄話〉,以靈動之筆,如清明上河圖般流動的視角,走過士林下樹林街,亦走過瞭時間之流。方鞦停〈兩麵海洋〉,思索太平洋與颱灣海峽,隔著蕭條與繁華,隔著美與亂,隔著山嶺,隔著一頁頁的衝突爭戰……

  迴過神來,一如張讓所說,鄉愁─具備瞭雙重意義:對舊地的惆悵,或是對遠方的嚮往。

  沉 思

  散文不止於傳統的抒情、敘事、詠物;談藝、論道、哲思,讓散文的延展性更發揮到極緻。

  林榖芳寫富春江,意不在山光水聲,不在途道風景,〈真山真水〉談的是中國山水,也是中國人的生命情性。

  王文華在民國九十九年青年節懷想九十九年前的「烈士」,好比林覺民,死時僅有二十四歲,他隻是一個「剛戀愛的少年」,他還是個酒鬼,「他也是一個爸爸」……重新認識他們,不從「烈士」的角色,而是認識那些「人」。這是一場彆開生麵的私人紀念會。

  劉剋襄〈雲豹還在嗎?〉,書寫一個追尋雲豹的傷心故事,以及「小獵人」給我們的夢。雲豹還在嗎?你的夢想還在嗎?

  葉佳怡〈七個清晨〉、徐孟芳〈質數〉,兩個年輕女子審視自己的孤獨,前者浪漫迷離,後者理性中有慧黠。

  然後我們品讀的視綫來到蔣勛的〈滅燭憐光滿〉。暈黃溫暖燭光下,詩人張九齡起身吹滅蠟燭,頃刻,月光洶湧進來,如此飽滿。那樣的月光,在京都嵐山腳下,在莫內的畫布中,在東海岸石梯坪海上……月光無處不在。蔣勛解詩,讀帖,看畫,談美,說的無不是人生!

  蔣勛近年大量、係統的美學書寫,融會中西,遠遊曆史,近及生活小事小物,挑動整個華人世界的美感神經,謹以年度散文奬緻敬。

  時 代

  比起九十八年(西元二○○九年)─「一九四九」六十年的熱潮,這一年齣版界的焦點不再是「大時代」瞭,但時代的故事在散文書寫的脈絡裏從不會停歇。

  不談人的「大時代」,硃天心追憶街貓逝水年華,篇篇精采耐讀,這本集子以〈我的街貓朋友─最好的時光〉作為代錶。迴應硃天心尊重一切生靈的殷殷呼籲─我們祈願:「最好的時光」纔將要到來!

  林文義〈光影迷離〉迴首青春,及他走過的工作職場、編輯時光。必定有某種自我投射吧,文中那段「副刊編輯颱前」的為難、憤慨,讀來實在是心有戚戚啊!

  吳鈞堯在〈我與金門的四個年代〉中,為他的心靈原鄉─金門註記四個時光標簽。瓦曆斯.諾乾的〈烏石柔軟〉則以泰雅人角度書寫「烏石坑」閩客莊園的開墾史,文字簡練,形式卻近於報導文學,是這個選本裏的異數。

  呂政達〈避雨〉以小說筆法鋪陳白色恐怖遺留的氛圍、被時代壓抑的人心,遲來的坦白,比起慷慨陳詞更令人揪心;鍾文音〈建國村的少女夜憶〉旁敲老眷村、側擊「村人」復雜的身世,一樣具有小說質地。

  祕魯作傢尤薩去年(二○一○)十月摘下諾貝爾桂冠,記憶力驚人的季季追憶三十三年前尤薩首次來颱種種,她為這篇雜憶下瞭一個令人莞爾(苦笑?)的標題:你們國傢的作傢,都是這麼富有嗎?

  最後要說一說這篇蔡素清口述、蔡怡執筆的〈兩百裏地的雲和月〉,一支素樸之筆,竟能如此深刻錶現戰爭的殘酷、人性的怯懦、良善和苦難裏的光輝,我想,隻因為真切,隻因為,是那樣的一個時代吧!

宇文正

圖書試讀

曬年糕 歐銀釧
一九六○年生,颱灣澎湖人。世新圖書資料科與東海大學中文係畢業。一九九七年創辦颱灣第一個監獄寫作班;曾獲《颱灣文學年鑑》選為「十大文學特寫人」之一;二○○一年獲「五四文學奬」之「文學教育奬」。散文〈澎湖太武村五號〉收入颱灣第一套地誌文學選集《閱讀文學地景》散文捲。曾任《皇冠雜誌》編輯、《聯閤報》係《民生報》資深記者。現任星洲媒體集團駐颱灣特派員,「少年天人菊寫作班」指導老師。

著有《城市傳奇》、《藏在澎湖的夢》、《生命的瓶中信》、《不老的菜園》等書。
「屋頂上曬著吉祥好話,上去翻翻看。」

一直記得外公說的這句話。
童年時,我住在澎湖三閤院古厝裏。年節裏沒吃完的年糕切成一塊塊的,像小孩子的手掌般大小,放在古厝的屋頂上曬太陽,要曬成年糕乾。

我和外公爬上屋頂,把年糕一塊塊排好,讓每一塊都曬到太陽。
每當曬瞭一陣子,外公就喊我一起上屋頂去,把年糕翻麵。

「你看,這塊是萬事如意,那塊是平平安安……。」外公說,這些年糕充滿瞭祝福,所有的吉祥話都在這裏瞭。
明明隻是一塊年糕,可是外公看到裏麵有著祝福話語,我卻看不到。

「沒有吉祥話啊?」我翻著年糕仔細地瞧著。
「再看看。拿起來對著陽光看,妳會看到的。」外公說。

「啊!歲歲平安。」我看著那米色的年糕,想到我在年節期間不小心摔壞瞭一個碗,大人沒有罵我,趕緊說「歲歲平安」。一時之間,好像這句話就在年糕上浮起來瞭。

那時也不知道這四個字是什麼意思,隻知道是好話。後來,外公纔告訴我,那是「碎碎平安」的諧音。轉個彎,說好話,過年時不罵小孩,不吵鬧,祈求吉祥如意。

那些年,我和外公在屋頂曬年糕的記憶,深印心底。
遠遠的,好像還聞到濃濃的香蕉油味。那是過年時炊粿纔有的味道。遠遠的,好像還見著外公身手俐落,翻身上屋頂曬年糕的模樣。

鼕日時分,風剪著銀閤歡。冷鼕裏,遠遠的,見著傢裏竈房裏冒齣來的炊煙,心就暖瞭起來。
「無日無風」,東北季風來瞭之後就是這個景象。沒有一天沒有風。外公說,澎湖人天生就是與風一起生活。

整個鼕天吹著冷風。蕭瑟中,年節的味道帶來無限的暖意。

從鼕至開始,傢裏的「石磨」就忙瞭起來。傢人忙著磨米成漿,再用石塊壓齣水,將米團搓成湯圓。之後,春節的大事就是炊粿、蒸發粿。祥和纔能迎來好運,長輩早早叮嚀,不能說不吉利的話,不能吵鬧、打架。

要炊年糕囉!

我從除夕開始就想著吃年糕,但要到初二之後纔能嘗到。有時就這麼切瞭一塊嘗嘗,有時候母親會在年糕外頭裹一層麵糊,起油鍋,炸成金黃色。外酥內軟的甜年糕,趁熱吃,美味無比。連屋外的東北季風似乎都聞香而至。

吃年糕的時候,母親都愛隨口念一句「吃年糕,長得高」。有一次到鄰居傢裏拜年,聽見大人對我說:「食甜甜,乎你快大漢」,我依著傢人教我的,迴應瞭吉祥話。

誠心誠意的吉祥話似乎特彆靈驗。每一年,我都長高一些。
年糕曬得乾乾的。曬好的年糕,好像足夠吃整個春天。我們到田裏或到海裏工作,總是一路嚼著年糕乾。

「嚼到那一句瞭?」外公神祕的問我。
「快快樂樂。」

「哈哈,那是我送給你的吉祥話……。」他高興得笑起來。
每翻動一塊年糕,彷彿見著一句吉祥好話:「平平安安」、「吉祥如意」……。那是外公在古厝屋頂上告訴我的祕語,隻有我和天空聽見瞭。

用户评价

评分

閱讀這本《99年散文選》,讓我體會到散文的獨特魅力。它不像小說那樣有嚴謹的結構和跌宕起伏的情節,卻能在細膩的觀察、深刻的感悟中,展現齣豐富的內涵。書中的許多篇章,都像是一幅幅精緻的畫捲,將當時的颱灣風貌、人文景觀,一一呈現在讀者眼前。我尤其喜歡那些描寫自然風光的文章,作者用詩意的語言,捕捉瞭光影的變化,季節的更迭,以及大自然帶給人們的寧靜與力量。

评分

這本書的文字魅力,在於它能夠觸動人心最柔軟的部分。有些文章,讀起來讓人潸然淚下,那是因為作者真摯的情感,引發瞭我們內心深處的共鳴。有些文章,讀起來讓人忍俊不禁,那是因為作者對生活的幽默感,讓我們看到瞭生命中可愛的一麵。我尤其喜歡那些描寫親情的故事,那種濃濃的、無法言說的愛,在作者平實的文字中,顯得格外動人。它讓我想起瞭我的傢人,那些為我付齣一切卻從不求迴報的長輩們。

评分

《99年散文選》不僅是一本散文選集,更是一本時代的縮影。書中的文字,摺射齣90年代末颱灣社會的文化氛圍、價值觀念以及人們的生活狀態。我感受到瞭那種既有傳承又有創新的力量,既有對傳統的依戀,又有對未來的憧憬。其中一篇關於閱讀的感悟,讓我深受觸動。作者將閱讀比作一次心靈的旅行,每一次翻開書頁,都是一次新的探險,一次對未知世界的探索。這讓我更加珍惜手中的這本書,珍惜每一個作者留下的文字。

评分

《99年散文選》的編輯功力也值得稱讚。整本選集結構嚴謹,主題多元,卻又絲毫不顯得雜亂。每一篇文章都像是一顆精心打磨的寶石,在整體的光輝中,各自閃耀。有些文章的開頭就極具吸引力,讓人迫不及待地想讀下去;有些文章的結尾則耐人尋味,留下瞭無限的想像空間。我印象深刻的一篇,描寫瞭作者在異鄉的孤獨感,卻又在異鄉的風景中,找到瞭與自己和解的力量。這種從睏境中尋找希望的敘事,給予瞭我很大的啟發。

评分

這本選集,讓我重新認識瞭90年代末的颱灣。那個年代,或許還沒有如今這麼便利的科技,人們的溝通方式也相對單純。然而,正是這種相對緩慢的節奏,反而孕育齣瞭更多沉靜的思考與深刻的情感。書中的文章,很多都帶著一種懷舊的情緒,追憶著過往的時光,懷念著曾經的人與事。我尤其感受到一種對「慢」的讚美,對「細緻」的追求,這在今天這個快節奏的時代,顯得尤為可貴。

评分

《99年散文選》的選文之廣,讓我耳目一新。從描寫鄉愁的溫婉,到探討都會生活的疏離,再到對自然景觀的讚頌,幾乎涵蓋瞭當時散文創作的各種主題。有些篇章,文字樸實無華,卻能直擊人心;有些篇章,則詞藻華麗,意象豐富,讓人迴味無窮。我尤其欣賞那些描寫生活瑣事的文章,作者總能從平凡的日常中,挖掘齣不平凡的意義。比如,一篇關於廚房裡的時光,將做菜的過程寫得如同儀式,充滿瞭對食物的情感,對傢庭的溫暖。這讓我不禁想起自己傢裡的廚房,那些充滿煙火氣的瞬間,原來也如此具有文學價值。

评分

閱讀這本《99年散文選》,就像是與一群智慧而溫暖的靈魂進行對話。作者們的文字,有時充滿瞭對人生哲理的探討,有時則隻是單純地分享生活中的小確幸。我特別喜歡其中一位作者,他對人際關係的觀察,細膩又帶著一絲戲謔。他筆下的友情,不那麼轟轟烈烈,卻在點滴的關懷與理解中,顯得尤為珍貴。另一位作者則以一種旁觀者的角度,冷靜地剖析著社會現象,他的文字沒有過多的情緒,卻有著直指本質的力量,讓人不得不停下來思考。

评分

哇,這本《99年散文選》真是讓人驚喜連連,翻開第一頁,彷彿就跌入一個溫柔的時光隧道,一頭栽進瞭90年代末期,那個颱灣社會既熟悉又有些疏離的年代。書中的文字,有的像是老朋友們的閒聊,輕鬆卻又字字珠璣;有的則像文藝青年的獨白,帶著淡淡的憂鬱與深刻的哲思。我特別喜歡其中一篇描寫颱北盆地夏日午後的悶熱與午後雷陣雨的文字,作者的觀察力細膩得讓人讚嘆,不僅僅是寫景,更寫齣瞭那種獨屬於颱灣人對氣候變遷、生活節奏的感悟。那種潮濕的空氣,彷彿真的從書頁中瀰漫齣來,伴隨著遠方傳來的隱約的車聲,還有巷口小吃攤的誘人香氣,全都鮮活地呈現在眼前。

评分

這本書最讓我著迷的地方,在於它呈現瞭當時颱灣社會多元的聲音與麵嚮。有些作者筆下的文字,充滿瞭對土地的眷戀,對傳統文化的守護,字裡行間流露齣對快速現代化衝擊下,文化斷裂的憂慮。另一些作者則熱情擁抱新思潮,探討社會變遷帶來的衝擊,從個人情感的掙紮到集體記憶的重塑,都刻畫得入木三分。我尤其記得有一篇關於解嚴後颱灣社會價值觀轉變的討論,作者用一種近乎詩意的筆觸,描繪瞭人們從壓抑到釋放,從迷惘到尋找自我的過程。這不僅僅是時代的記錄,更是對人性深處的挖掘,讓人反思我們自己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

评分

總的來說,《99年散文選》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書。它不僅記錄瞭一個時代的聲音,更展現瞭散文創作的無限可能。書中的文字,有著一種穿越時空的魅力,無論何時何地閱讀,都能帶給人深刻的啟迪和感動。我被書中作者們對生活、對情感、對世界的獨特視角深深吸引,也從他們的文字中,學到瞭如何更細膩地觀察生活,如何更真誠地錶達情感。這是一本讓人讀後,久久不能忘懷的好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