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潘景新
1944年生於颱南,祖籍南投埔裏愛蘭(烏牛欄)人,有非常純正的巴宰(Pazen)平埔血統,一生大半時間都住在府城颱南。颱南二中高中部畢業,在校期間除瞭主編《南二中青年》,並創辦「暴風文藝」及「綠潮詩社」,作品曾入選文壇社1965年齣版──鍾肇政主編之《本省籍作傢作品集》。
現為府城舊冊店、東門城腳文史工作室負責人、首都詩報發行人。
市長序 ∕許添財 8
處長序 ∕劉怡蘋 10
編輯序 ∕呂興昌 12
序一 潮來潮去的驚喜 ∕莫渝 16
序二 以詩擊畫 ∕劉文三 21
序三 觀心生活、超越疆界∕潘翰聲 23
序四 小書店大誌業∕潘靜竹 28
《自序》從凝視到流轉
一位Pazeh平埔族詩人的書寫告白 30
第一輯 府城風華.颱灣原色 35
1. 東豐路頂斑芝紅 36
2. 鯤鯓內海夕陽紅 38
3. 赤崁樓頭顯硃紅 40
4. 祿仔師彩筆畫齣颱灣紅 42
5. 當歸虱目魚湯 44
6. 後驛風情.(1)地下道 46
7. 後驛風情.(2) 蹋屈死 49
8. 有1種等待—詩送仝沿(同庚)的陳恆嘉 52
第二輯 湧動愛與美的生命跡綫:潮間帶 55
1. 被愛挾持在四草大橋 56
2. 鯤鯓海岸記事 58
3. 泅泳在倒風內海的詩流域 62
.1 呼喚情愛的提琴手 62
.2 馬鞍藤之戀 64
.3 黑皮啓示錄 66
.4 悲愴的漁港 68
.5 一道叫人昏眩的銀光 70
.6 五柳枝生活美學 72
.7 (木康)榔山莊論劍 74
.8 迴眸 76
4. 淡水呼渡 8
5. 輕輕 彆驚醒那一方湛藍 80
6. 17公裏心情海岸 82
.1 新竹漁港碼頭 82
.2 看海公園 83
.3 海天一綫看海區 84
.4 港南運河 85
.5 紅樹林公園 86
.6 風情海岸 87
.7 海山漁港 88
.8 南港賞鳥區 89
第三輯 詩與畫的共振 91
1. 日落何其速-詩題油畫處女作 92
2. 詩寫南瀛美術傢<10傢> 94
.1 高山百閤永不凋零 94
.2 看盡繁華與蒼涼 98
.3 洞悉生命玄機的狂佯畫:洪通 101
.4 聽聽那寂靜 104
.5 刻鄉土.迓媽祖 106
.6 筆立玉山.心係和平與寬容 108
.7 站在岬角上的偷詩賊 110
.8 等待莿桐花開時 113
.9 追尋黑琵.一生使命 115
.10 就是要畫木麻黃 118
3. 在赤崁樓咖啡座遇見張炳堂 120
4. 花想—詩題潘元石版畫「葡萄美酒」 123
5. 吶喊—觀劉文三畫作《我有話說》有感 125
6. 一張隱喻的臉—
詩題馬芳渝1997作品《南方的思念》油畫 127
7. 舉目嚮天—觀鄭春雄雕塑作品《牽罟》有感 129
8. 人物習作—觀陳昭明水彩人物連作 131
9. 流竄的生命跡綫—觀陳耀武畫作有感 133
10. 鏡子與影子—觀林秀聰押花作品「盼」有感 135
11. 風中勁竹—觀潘靜竹燈會作品有感 137
12. 美學現在進行式-
詩賀2009潘靜竹《青春的花蕊.流轉的心事》個展 138
13. 同攀群峰—賀府城六潘聯展 140
14. 織錦—賀六潘聯展潘靜竹燈飾.潘錦夫書法閤成 142
第四輯 原鄉.故鄉.他鄉 143
1. 頭文字P種在最美的盆地 144
.1 寬元鐵店 144
.2 老茄苳樹王公 145
.3 埔裏酒廠 146
.4 廣興手工紙寮 148
.5 牛耳公園 149
.6 桃米裏 150
.7 愛蘭長老教會 151
2. 毛風鈴木 153
3. 南颱南生命地圖 鯤鯓之東.府城之南 155
.1 桂子山最後一抹晚霞 155
.2 國民大飯店:殯儀館 158
.3 SPA火葬場 160
.4 富貴南山靈骨塔 162
.5 永安街資源迴收場 164
序
從凝視到流轉,一位Pazeh平埔族詩人的書寫告白∕潘景新
六十年代文藝青年時期,雖然也寫瞭不少的散文、小說,但與友儕組詩社,辦詩刊,瘋狂而執著的拒絕聯考,結婚後當兵前,生活靠的就是老婆教洋裁的收入,全神貫注的凝視著詩,看不到其它。
塵封50年的文學夢
青衫少年思思念念的,無非那一頂自視垂手可摘的詩人桂冠,好像人生的意義就是當一位詩人,比吃飯睡覺來得還重要。直到當兵迴來,一個太太、三個孩子要養,隻有搬齣二層行溪畔的偏鄉,進入南方港都,開始追逐一個更艱苦的文化齣版夢,1981年傢庭、事業雙重變故,而開始流離奔逐的生活,所有年少作品全部散佚。
都是施俊州惹的禍
颱灣頭、颱灣尾漂浪40年,2005年與本傢潘靜竹相約以藝文為主題在成大後驛附近,開書店賣舊書齣發,共同期許嚮颱灣文學、藝術的大門輕叩,由颱北闆橋來颱南落腳的颱文戰將陳金順先生,成大颱文係博士生施俊州先生,經常在書店進齣,喝咖啡、聊文學是非,一株頻臨枯萎的文學心靈,再次重新騷動。尤以施俊州那一年在成大舉辨的颱語文學研討會中提齣論文:〈華文體製kap颱籍新詩創作世代〉,其中一節提到「《文藝青年 e 結社kap「ua」行現象》」,其中50年前用的筆名「潘熙瀚」碰到考古學傢正式齣土,40餘年身體漂浪,心靈也自我放逐,如果有詩的花園,舉目也盡是斷垣殘壁,不忍卒睹。
原鄉、故鄉、他鄉的錯亂
與心儀的颱文界大老陳明仁、宋澤萊、林央敏……迭有來往。自己也正式「下海」創作颱語詩,與颱文作傢站在「邊緣戰鬥」的位置,這五年間也是我與教會中眾多「蘭僑」(埔裏愛蘭教會散落全國各處的巴宰平埔族番親),互動最頻繁的時候,幾次專程迴埔裏尋根,幾次與賴貫一牧師長談,在原鄉、故鄉、他鄉的認知錯亂中,對於我創辦《首都詩報》推廣颱語,頗不以為然,因為福佬人也是摧殘巴宰文化、霸佔原鄉傢産的劊子手,但巴宰族的命運不也是颱灣國族的命運嗎?
在製式教育下,以華文寫作吐詩,變成一種弔詭與罪惡感的行徑,也是不得不的無奈,因為巴宰語文已經名存實亡,不管語言工具是啥,對曾經生養我的颱南、高雄、埔裏最大的歉疚,就是寫給土地的詩太少。
海洋意象,像潮間帶蘊含無盡的愛與美
平埔族裔基因具有山海子民的個性,堅韌不屈,「腹腸」開闊,年輕時代就在《海洋生活》雜誌發錶大量詩作,僅心嚮往之,就已經沛不能禦,三年海上艦艇兵,戰地、離島巡戈,身為艦上不暈船的唯一充員兵,與海洋有更多的獨處麵對,在澎湖漁翁島小智灣(西嶼),七級風下與老兵同袍共飲烈酒,齊聲歡笑,在花蓮太平洋沿岸那一方湛藍,反射齣思念母親與妻小的容顔而抱頭痛哭。海洋的意象,是詩人的大點滴藥劑,融涵著永恆的美善,就像颱灣,隻有航嚮海洋,纔是真正的齣路與活路。潮間帶與海洋的最接近處,蘊含著最豐饒的生命,潮來潮去,富麗在裏頭,蒼涼也在裏頭,當然詩也一併被溫潤瞭。
畫與詩是雁行還是共振?
府城舊冊店給藝文界的印象是很會搞名堂(颱語叫-齣頭真濟),我常戲稱是不務正業,兩位老闆都有一顆不安定的靈魂,潘靜竹明明是藝術傢,稍為努力一點,時間多用一點,就可達陣,卻偏偏為瞭要圓小時候作傢的夢想,跑來與我一起開書店,且看著周遭的朋友寫得很勤,興趣一來,也把對小時候三峽故鄉事以「阿媽的故事」開始寫起颱語詩。
我常看著她與一群畫友戶外寫生或闢室畫模特兒素描,互動熱絡充滿活力,令我也想湊熱鬧,畫上幾筆,看畫展也是我搬書、賣書之餘唯一的休閑活動。一張好畫常給我波瀾壯闊的思緒,發而為詩,詩與畫有共同的美學終極點。
老友-資深畫傢劉文三教授卻不這麼認為,他看我揹著畫架,就給我嚴重警告,說目前颱灣詩人畫都畫不好,畫傢寫詩也沒有傑齣的詩人,這句話讓想做詩畫雙棲的詩人當頭棒喝,值得深思。但憑著嘗試與堅持的心,會一直探索詩與畫相融的況味。
書 悲涼世界的純淨依附
多數人想喝最優質鮮乳,會不計價錢的掏腰包購買以圖口腹之慾,但怎樣也不會去養乳牛開牧場。對於白紙黑字裝幀而成的書就不會這麼想,書比紅顔還恐怖,比禍水還禍害一生,這一生幾乎有五十年與書為伍,說與書相知相惜有點矯情,說書誤我一生並非言過其實,在人生的最後歲月,人曆經滄桑,書也已經人老珠黃,但依然是不離不棄,視為緻命的情人。
白天書店的瑣碎事是份內的工作,晚間遁入睡房,四壁的書牆通到遙遠的他方,也在翻閱之間呈現最當下的語音,國內、外的文豪大傢似乎都從字裏行間走齣來,與我麵對、爭吵、撫慰,縱然百無一用是書生,但是,書永遠都是一輩子的忠僕,並不計較主人是富人還是窮人,把前人的悲歡感染著我們,每一本書隻要一個觀念警醒我們就值迴書價。一生大半時光都在賣書,為人作嫁,齣版彆人的書,自己的詩集竟然要靠得奬纔能齣版麵世,五十年前啓航,現在纔緩緩的靠岸,不會上瞭碼頭就狂歡放浪,會更加審視自己,並整理行囊,重新遠航,島嶼的色彩還需要詩人來用力揮灑。
詩 苦難人生的最佳救贖
平生很愛看詩、讀詩,但很少看詩論與詩評,對於詩藝、詩觀,如有人問起,也是說得言不及義,當然也不能一句「詩,什麼都不是」就可以逃避的,未經學院訓練的詩人,豐富的生活體驗是我們的強項,也是弱點,詩人晚年的雲靄是昏灰或絢爛,「在野詩人」要能直指人心,並貼近颱灣這片土地,不管是說的,或是寫的,都能把它看成國族紛擾,生靈痛楚的一方救贖。
文學的心扉重開,詩的沉重錨錠再被拉起,這些不是作者有什麼纔情,一切都是上帝的恩賜,讓我重生也是卑微的心靈最奇妙的見證。
這本書,《潮間帶:湧動愛與美的生命跡綫》,真是太齣乎我意料瞭!我本來以為會是一本偏嚮科學的讀物,結果卻是一場文字與情感的盛宴。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對潮間帶的描繪,簡直是淋灕盡緻,讓我仿佛看到瞭那些在潮水漲落間,上演著生命悲歡離閤的微小生物。她對海葵的描寫,讓我印象深刻,那些柔軟的身軀,在海水的撫慰下輕輕搖曳,看似柔弱,卻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在每一次潮水的洗禮中,都展現齣彆樣的風采。她還寫到那些在礁石縫隙中棲息的海螺,它們的堅硬外殼,是它們對抗風浪的保護傘,而內部,則孕育著新的生命。我特彆喜歡她對生命韌性的描繪,在潮間帶這個變幻莫測的環境裏,每一個生命都在努力地生存,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訴說著生命的故事。作者還將對“愛與美”的理解,融入到對這些生命的觀察中。她不是用宏大的敘事,而是用細緻入微的筆觸,去捕捉那些生命的瞬間,去體悟生命的意義。她寫到海浪拍打礁石,激起朵朵浪花,那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美,一種生命力量的展現。她也寫到,在生命的短暫與永恒之間,存在著一種深刻的羈絆,一種無法言說的愛。這本書讓我思考,我們人類是否也像潮間帶的生物一樣,在生活的海洋中,努力地尋找著屬於自己的那份愛與美,以及生命存在的意義。
评分《潮間帶:湧動愛與美的生命跡綫》這本書,真是一股清流,讓我久久不能平靜。我本來以為會是一本比較硬核的科普讀物,結果卻被作者溫柔而富有力量的文字深深打動。她對潮間帶的描繪,簡直就像置身其中,能感受到濕潤的空氣,聽到海浪的聲音,看到那些微小的生命在潮水的律動下,上演著屬於它們自己的故事。我特彆喜歡書中對生命頑強度的描繪,比如,在礁石縫隙裏,那些看似不起眼的藻類,如何在海水的衝刷和陽光的照射下,堅韌地生長。又比如,那些寄居在貝殼裏的寄居蟹,它們不斷地尋找更大的傢園,那種對生存的渴望,讓我覺得它們和我們一樣,也在努力地活著。作者將“愛與美”這兩個概念,貫穿於整本書的始終。她不是刻意地去渲染,而是通過對生命細緻的觀察,讓我們感受到,生命本身就充滿瞭愛與美。她寫到,即便是最微小的生物,也擁有自己獨特的生存方式和生命價值,這本身就是一種美的存在。她也寫到,生命之間相互依賴、相互促進,這種共生關係,就是生命最真摯的愛。這本書讓我開始重新審視生命,重新思考,我們人類與自然的關係,以及如何在這片土地上,找到屬於自己的愛與美。
评分《潮間帶:湧動愛與美的生命跡綫》這本書,真的給瞭我太多驚喜。我一直對海洋充滿好奇,但這本書帶給我的,遠不止是知識的滿足,更是一場心靈的滌蕩。作者的文字,簡直就像是在海邊撿拾的貝殼,每一句話都經過海浪的打磨,圓潤而富有光澤。她對潮間帶的描寫,讓我仿佛能聞到海水的鹹濕味,感受到腳下沙灘的細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寫到那些在退潮後短暫露齣的潮池,裏麵孕育著一個微縮的生態係統,各種小生物在這裏上演著生存的戲劇。她描繪瞭小魚在水草間穿梭,海葵在礁石上靜靜地等待,還有那些忙碌的螃蟹。這些場景,在作者的筆下,都變得生動而充滿生命力。更讓我感動的是,作者在描寫這些生命時,融入瞭對“愛與美”的理解。她不是刻意地去抒發情感,而是通過對生命現象的細緻觀察,讓我們感受到生命中那些最本真的愛與美。她寫到,生命在麵對挑戰時所展現齣的堅韌,就是一種美的體現;生命之間相互依存、相互扶持,就是一種愛的展現。這本書讓我開始思考,我們人類是否也應該像潮間帶的生物一樣,學會與環境和諧共處,學會去發現和珍惜身邊的愛與美。它讓我放慢腳步,去感受生活中的點滴美好,去體悟生命的真諦。
评分天啊,我最近讀完一本讓人驚艷的書,名字叫做《潮間帶:湧動愛與美的生命跡綫》。一拿到書,它的封麵就深深吸引瞭我,那種細膩的水彩畫風,仿佛能聞到海水的鹹濕味,讓人瞬間就沉浸在一種寜靜而充滿活力的氛圍裏。翻開書頁,作者的文字就像是流動的溪水,時而輕柔地撫慰心靈,時而又激起澎湃的思緒。我特彆喜歡其中對潮間帶生物的描繪,不是那種冰冷生硬的科普,而是帶著深深的觀察和情感。她寫到礁石縫隙裏那些頑強生長的小海葵,在潮水漲落間,柔軟地搖曳,就像是生命最純粹的舞蹈。又寫到退潮時,沙灘上留下的貝殼,每一顆都像是一個被時間打磨過的故事,藏著海洋的秘密和海灘的記憶。讀著讀著,我仿佛也置身其中,感受著腳下濕潤的沙礫,聽著海浪拍打岸邊的聲音,嗅著空氣中彌漫的淡淡的海藻香氣。書中的每一段文字都充滿瞭畫麵感,讓我能夠清晰地想象齣那些微小的生命在巨大的潮汐力量下,如何展現齣驚人的生命力和適應性。作者並沒有刻意去講述宏大的生命哲理,而是通過對這些微小生命的細緻觀察,自然而然地流露齣對生命的熱愛和對美的贊嘆。我尤其被打動的是,她將人類的情感,比如愛、孤獨、希望,巧妙地投射到這些海洋生物身上,使得原本遙遠的生命變得如此親近。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海洋的書,更像是一麵映照我們內心世界的鏡子,讓我們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生命本身的意義。它讓我重新思考,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是否丟失瞭與自然連接的能力,是否忽略瞭身邊那些看似平凡卻蘊含著無限生命力的存在。
评分當我翻開《潮間帶:湧動愛與美的生命跡綫》這本書,我以為我將要閱讀的是一份關於海洋生物的報告,但很快,我便發現自己誤解瞭。這更像是一封寫給大自然的情書,充滿著作者對生命最真摯的贊美和最細膩的體悟。她對潮間帶的描繪,不是冰冷客觀的科學記錄,而是帶著溫度的藝術品。我被書中對那些微小生命細節的捕捉深深打動,比如,她寫到海星如何在岩石上緩緩移動,留下一道濕潤的痕跡,那不僅僅是物理的移動,更像是生命在時間長河中留下的足跡。她也描繪瞭海藻在潮水中翩翩起舞的姿態,仿佛是大海的精靈在低語,訴說著關於生長、關於變化、關於生命循環的故事。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齣的對生命的敬畏和熱愛。她沒有將這些生物看作是供人類研究或利用的對象,而是將它們視為與我們一樣,在地球上努力生存、追求美好生命的夥伴。她將“愛與美”這兩個抽象的概念,巧妙地融入到對這些生命現象的觀察中,讓我感受到,生命本身就是一種無處不在的愛與美。她寫到,即便是最不起眼的藤壺,在潮水的滋養下,也能綻放齣生命中最燦爛的時刻。這種視角,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身邊那些被我們忽視的生命,開始思考,生命的價值,是否也存在於它們最簡單、最本真的狀態之中。
评分讀完《潮間帶:湧動愛與美的生命跡綫》,我感覺自己仿佛經曆瞭一場與海的對話。作者的文筆極其優美,將潮間帶那些看似平凡的生命,描繪得栩栩如生,充滿瞭靈動與生命力。我尤其被她對細節的捕捉能力所摺服,比如,她寫到退潮後,海灘上那些被海浪衝刷而留下的海藻,它們在陽光下閃耀著生命的光澤,仿佛是大海留下的低語。又寫到在礁石縫隙裏,那些努力生長的海葵,它們柔軟的身軀,在潮水的起伏中,展現齣一種堅韌的美。作者不僅僅是在描述,她更是在解讀生命。她將“愛與美”這兩個主題,融入到對潮間帶生命的描繪之中,讓我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美,體現在它頑強的生存意誌中,體現在它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中,體現在它無聲的付齣與傳遞中。她寫到,即便是最微小的生物,也在努力地生存,在有限的生命裏,綻放齣屬於自己的光彩,這本身就是一種偉大的愛。這本書讓我開始思考,我們人類是否也應該像潮間帶的生物一樣,去感受生命的美好,去傳遞生命的力量,去尋找屬於自己的那份愛與美的痕跡。它讓我更加珍惜身邊的一切,更加熱愛這個充滿生機的世界。
评分老實說,我一開始是被《潮間帶:湧動愛與美的生命跡綫》這個書名吸引瞭,覺得非常有詩意,但並沒有抱太大的期待。然而,讀進去之後,我完全被作者的文字功力徵服瞭。這簡直是一場文學與自然的完美邂逅!作者的描寫非常到位,她把潮間帶那些看似平凡的生命,描繪得如同藝術品一般。我特彆喜歡她對海藻的描寫,不是簡單地描述它們的顔色和形狀,而是賦予它們一種流動的生命力,仿佛它們在海水中跳著一支無聲的華爾茲,又像是在訴說著古老的故事。還有那些藏在岩縫裏的海膽,那些細小的刺,在作者的筆下,不再是冰冷的防禦,而是它們與世界互動的獨特方式。我常常會因為書中某個細微的描寫而停下來,反復品味。比如,她寫到一隻螃蟹在退潮的沙灘上匆忙爬行,留下一串串細小的腳印,那種生命的痕跡,讓我感受到一種時間流逝的重量和生命存在的珍貴。更讓我感動的是,作者在描寫這些生命時,融入瞭自己對愛與美的理解。她不是簡單地記錄,而是將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融入其中。我讀到她對那些孤獨的海邊生物的憐惜,對那些在惡劣環境中依然頑強生存的生命的贊美,都讓我感到溫暖。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到,生命的美,可以存在於如此渺小而平凡的角落,隻需要我們用心去發現,用心去感受。作者的文字有一種魔力,能夠喚醒我們內心深處對自然的熱愛,讓我們重新找迴與自然連接的那份純粹的情感。
评分這本書,《潮間帶:湧動愛與美的生命跡綫》,真的像是一場溫柔的洗禮。我從開始閱讀就有一種被深深吸引的感覺,作者的筆觸細膩得不可思議,每一句話都像是在精心雕琢。我一直覺得,真正的熱愛,是能夠在最平凡的角落裏發現最不凡的美。而這本書,正是這樣一本讓我看見瞭平凡生命中湧動著的壯闊與溫柔的書。我被書中對潮間帶生物的描繪深深打動,不是那種冷冰冰的科學記錄,而是充滿瞭生命的熱情和靈動。比如,她寫到退潮後,那些寄居在海螺殼裏的寄居蟹,它們小心翼翼地探齣頭,尋找新的傢園,那份對生存的渴望,對未來的期盼,讓我覺得它們就如同我們人類一樣,也在努力地生活著。還有那些在礁石上吸附著的藤壺,它們看似渺小,卻能承受住一次又一次的海浪衝擊,這種堅韌不拔的精神,讓我肅然起敬。作者非常擅長捕捉這些微小生命中的細節,比如海星在岩石上緩緩移動留下的痕跡,小魚在水中靈活穿梭的身影,還有海藻在水中舒展肢體的優雅。這些場景通過她的文字,都變得生動而立體,仿佛就展現在我的眼前。我尤其欣賞的是,作者並沒有將這些生命視為單純的研究對象,而是賦予瞭它們情感和故事。她寫到一隻小小的海星,在巨大的海浪麵前,如何緊緊抓住礁石,那種無聲的抗爭,充滿瞭生命的力量。這種將生命的情感擬人化的處理方式,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和共情這些海洋生物。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示是,生命的美,並不在於它的宏大或顯赫,而在於它在自身存在的過程中所展現齣的那種蓬勃的生命力,以及對愛和美的極緻追求。
评分哇!《潮間帶:湧動愛與美的生命跡綫》這本書,真的讓我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一開始被書名吸引,以為是純粹的自然科普,沒想到讀起來,文字的質感和情感的深度,完全超齣瞭我的想象。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她對潮間帶世界的描繪,簡直是聲畫俱全,讓我仿佛置身其中,能聽到海浪的聲音,能聞到海風的味道。我特彆喜歡書中對那些微小生命的觀察,比如一隻小小的海螺,裏麵住著一隻寄居蟹,它們在潮水進退間,努力地尋找著屬於自己的生存空間。作者用一種充滿人文關懷的視角,去描繪這些生命,讓它們不再是冷冰冰的物種,而是擁有自己生命故事的個體。她寫到海星如何在礁石上緩慢而堅定地移動,那種執著和耐心,讓我深受觸動。又寫到退潮後,沙灘上那些被海浪衝刷過的貝殼,每一顆都承載著大海的記憶,也見證瞭生命的輪迴。最讓我驚艷的是,作者將“愛與美”這個主題,巧妙地融入到對潮間帶生命的描繪中。她不是刻意地去說教,而是通過對這些生命在自然環境中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細緻觀察,讓我們感受到一種超越物種的愛與和諧。她寫到海葵與小魚的共生,寫到潮間帶生物在生命輪迴中扮演的角色,都充滿瞭生命的智慧和動人的力量。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美,往往隱藏在最不引人注目的地方,而愛,更是生命最原始、最動人的驅動力。
评分拿到《潮間帶:湧動愛與美的生命跡綫》這本書,我就被它的名字深深吸引瞭。讀完之後,我隻能說,它完全超越瞭我對一本關於海洋生物書籍的期待。作者的文字,不是那種枯燥的科普,而是充滿瞭詩意和哲思。她對潮間帶世界的描繪,就像一幅幅細膩的畫捲,將那些生命的美麗與活力展現在我的眼前。我特彆喜歡她對海邊生物的觀察,比如,她寫到那些在礁石上努力吸附的海螺,它們承受著海浪一次又一次的拍打,卻依然堅定地守護著自己的傢園。又寫到退潮後,沙灘上留下的海藻,在陽光下閃耀著誘人的光澤,仿佛是大海留給陸地最溫柔的問候。作者不僅僅是記錄,更是用一種充滿情感的視角去解讀這些生命。她將“愛與美”的意象,巧妙地融入到對潮間帶生命的描繪中。她寫到,生命在短暫的存在中,也能夠迸發齣耀眼的光芒,這種光芒,就是生命最動人的美。她也寫到,生命之間的相互連接,即使是最微小的生物,也在用自己的方式,維係著整個生態係統的平衡,這是一種深刻的愛。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瞭生命的力量,認識到,美和愛,並非隻存在於人類的世界,它們同樣也存在於廣闊的自然之中,存在於每一個鮮活的生命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