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這樣的現實,
但我們都有堅持自己的權利。─韓寒
一針見血的時代之聲,韓寒文集第二彈──《齣發》
他的博文,是這個時代的戰聲。
他從17歲寫下這些文字,十年來讓億萬青春沸騰
這些文字是他在新中國獨立行走的姿態
他不問路在哪,他的路還長,他已經齣發!
全新編選版,颱灣獨傢收錄76篇韓寒精采文章:
「我是那第三個人,我始終堅守我的風格。」 ──二○○○
「一個人的獨立精神,如果是就靠幾本書撐著,那是多大一個廢物啊!」 ──二○○三
「愛情這東西,死活是個死,生活這東西,死活都得活,這兩個東西一湊閤,隻能摺騰得半死不活。」 ──二○○六
「以前政府做事,從來不問民意,現在政府做事,自己製造民意。」 ──二○○八
「隻有以暴製暴,對非法執法的人員動用一切法律允許的工具進行自衛和反抗,這個國傢纔有文明執法的希望。」 ──二○○九
「一個對內不能和平遊行的民族,他的對外任何遊行是完全沒有價值的,那隻是一場集體舞。」 ──二○一○
◆學生韓寒 / 從教育齣發
韓寒未完成高中學業,自嘲初中畢業。因為身處求學階段,他發錶瞭各種「獨立」於教育體製以外的文字,他求學階段完成的創作,從上到下、由裏到外,把每個科目,學生老師學校全都細數一番,亦可解讀成是他的教育觀。「學生韓寒」收錄這一係列吹皺文壇及教育界的經典創作,正可說是韓寒博文的前身。
◆博客韓寒 / 從網路齣發
2005年在互聯網(internet)登記專屬博客、發錶博文,挾著其犀利文字風采,再闢網路這一新戰場。這時期的雜文多觸及生活大小事,書寫生活也聊聊賽車。而此時的他,正是〈青春〉一文筆下的年輕人,滿懷熱血著想要認識這個世界。後與白燁之間的現代詩之筆仗,網史稱「韓白之爭」引爆文壇超級熱烈話題。「博客韓寒」看到韓寒大膽、實驗地利用網路為發聲媒介,一股蛻變為「意見領袖」的力道,蓄勢而發。
◆敏感詞韓寒 / 從影響力齣發
無數次筆戰的韓寒,纍積瞭數以億計的支持者,將韓寒的發言聲勢抬升至巔峰。甚至有學者斷言:「中國若打算關閉韓寒的博客,恐齣大亂子。」韓寒自2007年末起,轉以公民身分自居的從容視野,談國際及國傢現勢。「敏感詞韓寒」收錄受推舉為其鼓舞撼動人心的文字篇幅,內容一針見血,讀來酣暢淋灕,中國當局為此多次刪文,韓寒成瞭敏感詞。
作者簡介
韓寒
1982年9月23日齣生於中國上海,《時代》雜誌稱他「被普遍認為是齣生於中國嚮世界開放這一代人的領袖」。
高中一年級時(1999年),以〈杯中窺人〉一文獲得中國首屆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奬,之後期末考七科都不及格因而留級,經媒體報導後引起輿論對「學校應當培養全纔還是專纔」等係列教育問題的激烈討論。
首部發錶的小說是反映他個人在國三學生生活的《三重門》,至今纍計發行200萬冊,創下中國小說近20年銷量最高的紀錄,也一舉將韓寒捧成80後代錶作傢。之後,他陸續發錶散文集《零下一度》、《通稿2003》、《就這麼漂來漂去》和《雜的文》,小說《三重門》、《像少年啦飛馳》、《長安亂》、《一座城池》、《光榮日》、《他的國》及《1988:我想和這個世界談談》等作品,並於2010年10月在颱灣齣版第一本繁體版雜文集《青春》;同時因為個人興趣,決定成為職業車手,也因此減少齣版活動,但轉而透過博客(部落格)發錶時評文章及抒發心情文字,其中不少文章引起瞭很大的社會關注甚至論戰。
★ 《亞洲週刊》2009年風雲人物
★ 《新世紀周刊》2009年年度人物
★ 《時代》雜誌:「韓寒是中國文壇壞小子。」、「地球上最受歡迎的博主之一。」
★ 北京人民大學教授張鳴:「全中國教授的影響力加起來比不上一個韓寒。」
★ 至2010年12月7日為止,韓寒的新浪博客訪問數達到4億3893萬人次!
韓寒繁體中文部落格(新經典文化經營)iamhanhan.pixnet.net/blog
推薦序 韓寒是中國迷惘中的希望 文/黎智英
自序 齣發不算什麼 文/韓寒
◆學生韓寒
第三個人 / 文學啊文學 / 穿著棉襖洗澡 / 北京時間 / 專傢 / 旅途愉快 / 速度生活 / 叫你的傢長來一趟 / 崇高的學校 / 操之過急的軍訓 / 「居然」還是「竟然」 / 問題大學生 / 對我而言,數學學到初二就夠瞭 / 不務正業的學生 / 曆史不是強記 / 英語能衡量人的素質? / 所謂班乾部 / 精神壓力與精神獨立 / 招生規則怎麼遵守 / 寫作與賽車
◆博客韓寒
迂腐的,傻的,玩弄民間感情的,勞財傷命的奧運會五怪 / 關於王菲和李亞鵬的房子和王菲花大錢生孩子 / 我們一直錯怪瞭張藝謀 無極觀後感 / 薄薄兩毫米,總有一款適閤你 / 謝霆鋒 /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若多情死得早 / 二十年 / 金毛木木 / 開奔馳寶馬的女大學生都是好樣的 / 踩死人總是不對的 / 一分一分去 / 假正經 瞎操心 / 文壇是個屁 誰都彆裝逼 / 對世界說,什麼是光明和磊落 / 文學群毆學術造假大結局,主要代錶講話 / 車手性格 / 你為什麼比我貴? / 三個中年男人 / 今年煙花特彆多 / 今年最惡搞事件 / 最好的事情 / 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吳友富做的學問 / 脆弱的教授 / 王朔? / 小不點的大不列顛 / 我這文章哪有非法字元瞭? / 最近的一些安排
◆敏感詞韓寒
社會退步和政府敲詐 / 關於社會撫養過我什麼 / 中國的國旗太堅挺 / 決定起訴《上海青年報》和《廣州日報》 / 這想像力 / 強烈要求世界像朝鮮一樣 / 生而為小孩吹牛 / 沒頭腦還不高興 / 馴化和孵化 / 人傢明明是很單純的 / 重大好人好事 / 最貴的一次齣颱 / 五毛現形記 / 杭州的交通事故 / 這個國傢將迎來國慶,這個城市將迎來世博 / 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 這些狗真麻煩 / 我隻是在猜想 / 中國官員必修課之第一講 <蘭州悲劇> / 我去哪裏找,像你那麼好 / 陌生人的來信 / 而你們在怕什麼 / 那些洗不乾淨的蔥們 / 遊行的意義 / 二○一○年十月八日
◆最初的韓寒(韓寒投稿及比賽創作)
傻子 / 求醫 / 杯中窺人
◆附錄:韓寒筆戰刪文全紀錄
讀懂韓寒雜文的兩大關鍵字:筆戰及和諧
推薦序
韓寒是中國迷惘中的希望
文 / 黎智英
第一次看韓寒的書,我驚嘆----我驚嘆這年輕人的纔華;第二次看韓寒的書,我驚悲----我想問,為什麼中國的文化環境,要迫使他將纔華用在扮演偉大魔術師鬍迪尼( Harry Houdini ),以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姿態齣現?!
讀韓寒的文章,我同時看到「河蟹」下中國的悲哀和希望。2010年10月8日,這一天,韓寒的博客祇貼上一對蒼白中空的引號,除瞭這對標點符號,甚麼字都沒有。那天,中國公民首次獲頒諾貝爾和平奬,但中國人卻連劉曉波三個字都不能說、不能寫,豈不悲哀?在這個隻能以沉默揭示真相的國度,我們最需要的就是肯冒險講真話的人。韓寒就是這樣的人,猶有甚者,在他身上,我看到長期專製霸權下的中國人,培養齣瞭自己的智慧和幽默,就像那對中空的引號 “ ”────無聲的抗議,沉默的吶喊,刺眼的留白,刺骨的嘲諷;不待言。
就像是荒煙蔓草之中,乍然齣現的一塊晶瑩剔透的璞玉,韓寒以罕見的自在、開放、悲憫、直率和頑皮,在一群迷惘的中國人裏照齣瞭希望。
看他的書你不會哭,你會笑,因為他寫的人物在無情又無助的現實生活摺騰中,以無奈但詼諧的風度齣現,讓人忍俊不禁,顧不得心底抽搐著的陣痛。他是敏銳的社會觀察傢,但他並非以旁觀者抽離的冷靜來透視世情,他的同理心熾熱地感觸到受難者心中的每一滴血。他並不控訴,他隻是將血淋淋的事實暴露在你麵前,準確寫齣這時代到底發生瞭什麼事情。希望這些事實的檢驗令人們都醒悟。讓中國的新世代終有一日得以從這樣裏醒悟中────齣發!
自序
齣發不算什麼
文 / 韓寒
這是在颱灣的第二本散文集,想來裏麵的文章真的很散,這些都是從2005年到2010年之間的內容。上一本叫《青春》,這一本叫《齣發》。我個人並不喜歡齣版社提齣的這個書名,一度想修改,但因為正好在廣東比賽,想起來的時候已經下廠印刷。齣發對於我來說隻是一段未知旅程的起點,齣發並不是瞄準目標扣動扳機那一剎那的子彈,而是撞到牆壁不知所蹤的一次摺射。我的故鄉在上海的海邊,除瞭投海的方嚮,我們總是在不停的嚮著每個方嚮齣發,包括我身邊的朋友,仿佛離開故鄉背棄現世是每個男人必須完成的一項任務。所以,我更喜歡在原地曬曬太陽,等待所有的人迴來,包括我自己。齣發不算什麼,無論你是好人還是傻逼放之四海都一樣盡顯本色,能迴去纔是重要的。迴想一下路途上,如果世界上真有後悔藥,反正我肯定會吃到藥物中毒。
是為序。
我平常閱讀的涉獵比較廣,但很少有書能讓我有如此深刻的共鳴。《齣發》這本書,就像是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內心深處那些隱藏的想法和感受。它並沒有給我具體的“行動指南”,而是更側重於一種“認知”的提升。我喜歡書中對於“勇氣”的定義,它並不是那種不顧一切的魯莽,而是一種在清晰認識到風險之後,依然選擇前進的智慧。這本書,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舒適區”,然後思考,是否應該勇敢地邁齣一步。它並沒有強迫我去改變,而是通過一種引導性的方式,讓我自己去發現改變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评分《齣發》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種沉靜的力量。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我常常感到疲憊不堪,甚至有些迷失。而這本書,卻像是一片寜靜的港灣,讓我得以停下來,喘息,然後重新審視自己。它並沒有教我如何變得更強大,而是告訴我,如何在脆弱中找到堅韌。我記得書中有一個章節,講的是關於“告彆”的藝術。它並不是那種轟轟烈烈的告彆,而是一種悄無聲息的,內心的放手。這種描述,讓我感同身受。我們生命中總有各種各樣的告彆,無論是告彆一段關係,還是告彆一個過去的自己,都需要勇氣和智慧。而這本書,恰恰給瞭我這樣的啓示。
评分《齣發》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一個人靜謐的夜晚,獨自坐在窗前,看著窗外的星空,然後任由思緒飄遠。它沒有給我一個明確的目的地,也沒有告訴我應該如何到達,但它卻讓我感受到瞭“齣發”本身的意義。我喜歡書中那種淡淡的憂傷,又帶著一絲溫暖的筆調。它讓我明白,人生的旅途,並不總是陽光明媚,也會有陰雨綿綿,但正是在這些風雨中,我們纔能夠變得更加堅強。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迴憶”的章節,它並沒有讓我沉溺於過去,而是告訴我,如何將過去化為前進的動力。這種處理方式,讓我覺得既真實,又充滿瞭希望。
评分讀《齣發》的過程,是一種非常奇妙的體驗。它沒有給我預設的劇情,沒有讓我去跟著角色一同經曆驚心動魄的冒險,但它卻在我心裏激起瞭層層漣漪。我喜歡它那種淡淡的憂傷,又帶著一絲堅韌的筆觸。仿佛作者並不是在講一個故事,而是在記錄一種狀態,一種我們每個人都可能經曆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掙紮,然後終於鼓起勇氣的瞬間。尤其是書中關於“過去”的論述,它讓我明白,我們並不是被過去所定義,而是可以從中汲取力量,然後看嚮未來。那些曾經的傷痛,那些不完美的經曆,都可以成為滋養我們成長的土壤,而不是將我們束縛住的枷鎖。我經常會停下來,反復品味其中的句子,就好像咀嚼一塊陳年的巧剋力,越是迴味,越能嘗齣其中的甘甜與醇厚。
评分《齣發》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品嘗一杯陳年的威士忌,入口微苦,但迴味無窮。它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也沒有蕩氣迴腸的贊美詩,但它卻有一種沉澱下來的,淡淡的哲學韻味。我喜歡書中關於“等待”的論述,它並不是一種消極的停滯,而是一種積蓄力量,伺機而發的智慧。我們常常急於求成,卻忽略瞭時機的成熟。這本書,讓我明白,有時候,“等待”本身也是一種“齣發”。它鼓勵我去耐心,去觀察,去等待那個最適閤的時機,然後一擊即發。這種觀點,讓我受益匪淺。
评分我是一個比較感性的人,對於那些過於理性、過於說教的書籍,我通常會敬而遠之。《齣發》這本書,卻讓我改變瞭看法。它雖然充滿瞭哲思,但卻用一種非常溫和、非常貼近生活的方式錶達齣來。書裏沒有生硬的理論,更多的是一種對生命體驗的感悟。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改變”的論述,它並沒有強調一夜之間的巨變,而是更注重那種一點一滴的,持續性的成長。這種觀點,讓我覺得非常現實,也非常有可行性。它鼓勵我去擁抱生活中的細微之處,去發現那些不經意間的變化,然後從中汲取力量。這本書,更像是一位智慧的長者,在耳邊輕輕地訴說,而不是一位嚴厲的老師,在課堂上訓話。
评分《齣發》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書,不如說是一場心靈的洗禮。我不是那種會去追捧流行書籍的讀者,但這本書,卻讓我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它所探討的,是關於“重新開始”的勇氣,那種即使麵對未知,依然敢於邁齣第一步的決心。我記得書中有提到,每一次的“齣發”,並不一定是去往一個全新的地方,有時候,它可能隻是一個心態的轉變,一個看待事物角度的調整。這種詮釋,讓我覺得非常貼切。我們常常被過去的經驗所束縛,不敢輕易打破現有的平衡,但這本書,卻像一位溫柔的導師,鼓勵我去打破那些僵化的思維模式,去擁抱那些未知的可能性。它讓我明白,即使跌倒,隻要還能站起來,就永遠有機會重新齣發。
评分這本《齣發》真是太觸動我瞭,尤其是在這個充滿瞭不確定性的時代。每次翻開它,都像是在跟一位老朋友對話,他沒有給我具體的答案,但他卻教會瞭我如何去尋找答案,如何在那片迷茫的海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航嚮。書裏沒有那些勵誌雞湯式的口號,更多的是一種娓娓道來的思考,一種對生命本質的探索。我記得有一次,我正為工作上的瓶頸感到沮喪,翻到書中關於“選擇”的章節,作者並沒有直接告訴我應該怎麼做,而是通過一些故事,一些哲人的觀點,引導我去審視自己的內心,去理解每一次選擇背後所蘊含的意義,以及那些我們以為是“錯誤”的決定,也許正是在為我們鋪設另一條更寬廣的道路。這種處理方式,讓我感覺非常舒服,因為我知道,最終的決定權還是在我手中,而這本書,更像是給瞭我一把探索內心世界的地圖,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那些隱藏的寶藏。
评分第一次接觸《齣發》,就被它那種獨特的哲學思辨所吸引。它不像一般的散文那樣輕描淡寫,也沒有小說的那種強烈的戲劇衝突,但它卻有著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作者在書中探討的,是關於“方嚮”的意義。我們常常在人生的道路上奔波,但有多少人真正停下來思考過,自己究竟要往哪裏去?這本書並沒有給齣標準答案,但它卻通過一係列的發人深省的討論,引導我開始思考這個問題。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隨波逐流”與“主動劃槳”的對比,它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是真的沒有選擇,而是我們選擇瞭安逸,選擇瞭不去思考。這本書,就像一盞明燈,照亮瞭我心中那些一直以來模糊不清的角落。
评分我一直認為,好的書籍,應該能夠引發讀者的思考,而不是直接給齣答案。《齣發》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它並沒有給我一個具體的“人生劇本”,而是提供瞭一個“思考框架”。我喜歡書中關於“孤獨”的解讀,它並不是一種悲傷的境地,而是一種與自我對話,與內心深處溝通的寶貴機會。在喧囂的世界裏,能夠找到片刻的寜靜,與自己獨處,然後從內心獲得力量,這本身就是一種“齣發”。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瞭“孤獨”的價值,也讓我更加勇敢地去擁抱它。它並沒有讓我變得更加外嚮,而是讓我更加珍視內心的豐盈。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