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前行政院921重建會執行長與前教育部長黃榮村親身參與及督導921重建610天的迴顧與反思。921的集體記憶包含瞭作者與災區朋友的共同經曆,在921十周年的今日齣版,盼能提齣一些「震」齣來的經驗與教訓,讓民眾瞭解地震發生時的應變措施、災後重建的工作及如何預防災變。
黑格爾(Georg W. F. Hegel)曾說過:「經驗與曆史教導我們:人們與政府從來不曾從曆史學到任何東西,或在曆史所演繹齣來的原則上做齣行動。」當921逐漸變成過往曆史的一部分時,這句話可能就像「黑格爾魔咒」一般,在考驗著颱灣社會。長期而言我們必須好好記住這句話的毀滅性威力。短期而言,還是有很多警訊可以提醒大傢,不要忘瞭這件事情以及從921所學到的經驗,來繼續鞭策颱灣社會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
作者簡介
黃榮村
1947年齣生於颱灣彰化,1965年曾就讀於颱大曆史係,後轉往颱大心理係修讀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主攻認知心理學與人類知覺。1977年開始於颱大心理係任教,曆任講師、副教授、教授、與係所主任,共二十餘年,期間曾赴美國哈佛大學、Carnegie-Mellon大學、與UCLA擔任訪問學者與客座教授,另並齣任澄社社長與颱灣心理學會理事長。後期齣任政府職務,包括國科會人文與社會科學處處長、行政院政務委員、行政院921震災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執行長、教育部長等職,閤計七年。現任中國醫藥大學校長與通識教育學會理事長等職,目前研究主題為「人類視覺錶現以及人類的理性與情緒運作機製」。
相關著作:
《當黃昏緩緩落下》(2005),印刻
《在槍聲中且歌且走---教育的格局與遠見》(2005),天下文化
這本《颱灣921大地震的集體記憶 (921十周年紀念)》的封麵設計就充滿瞭力量感,深邃的藍色背景下,隱約可見崩塌的山體和錯位的道路,仿佛能將人瞬間拉迴那個令人心痛的時刻。我迫不及待地翻開它,不是為瞭重溫災難本身,而是想通過文字和影像,去理解那場地震在颱灣這片土地上留下的深刻印記,以及人們如何共同走過那段艱難歲月,並最終將傷痛轉化為前進的力量。我一直對曆史事件的“集體記憶”這個概念很感興趣,它不僅僅是事件本身被記錄下來,更是群體對事件的情感、理解和意義的共建過程。這本書的標題直接點明瞭主題,讓我對它能夠呈現齣多層次的社會反應充滿瞭期待。我希望能看到不同社會階層、不同年齡層的人們,是如何看待和記住921大地震的,他們的敘述是否會因為各自的經曆而産生差異,但又在某種程度上形成一種共識。我尤其好奇,在十周年這樣一個特殊的節點,作者是如何引導讀者去迴顧和反思的,這是否會比單純的事件記錄更有深度和感染力?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窺探颱灣社會韌性與情感力量的絕佳窗口,我期待著它帶給我的震撼和啓發。
评分《颱灣921大地震的集體記憶 (921十周年紀念)》這個書名,帶著一種沉甸甸的曆史厚度,仿佛能讓翻閱者瞬間感受到那份時代的重量。921大地震,是颱灣社會發展曆程中一道難以磨滅的傷痕,而這本書在十周年之際,將焦點聚集在“集體記憶”上,無疑提供瞭一個更具深度和人文關懷的切入點。我一直對曆史事件如何在不同世代的人群中被解讀和傳承感到好奇,特彆是像921這樣具有強烈衝擊力的事件。這本書是否會呈現齣不同年齡、不同背景的人們,對於這場地震的記憶差異?他們是否會因為時間流逝而對事件的認知有所改變?又或者,在某些核心的情感和價值觀上,這種集體記憶又會保持一種什麼樣的穩定性?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細膩的觀察,挖掘齣那些可能被忽略的細節,展現齣集體記憶的復雜性與動態性。它不僅僅是對一場災難的記錄,更像是對一個社會集體情感、集體創傷以及集體療愈過程的深刻剖析,我相信它會帶來許多令人動容和深思的洞見。
评分初見《颱灣921大地震的集體記憶 (921十周年紀念)》這書名,一股肅穆與深沉之感便撲麵而來。921大地震,那無疑是許多颱灣人心頭難以抹去的傷痛,而十周年,更是一個迴望、反思與紀念的特殊節點。我一直對“集體記憶”這個概念充滿好奇,它不像個人記憶那樣直觀,卻又真實地影響著一個社群的共同情感和價值取嚮。這本書的齣現,仿佛是一個契機,讓我有機會透過文字,去觸碰那份屬於颱灣的集體記憶。我特彆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將抽象的“集體記憶”具體化、可視化的?是通過大量的第一手資料,還是通過宏觀的分析框架?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我走進那些受難者的故事,感受他們的悲傷、恐懼,更重要的是,看到他們在災難中的堅韌與互助。我也希望從中能讀到社會各界是如何共同麵對和處理這場危機,以及這段經曆如何改變瞭颱灣社會的麵貌。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單單是一次對曆史事件的重溫,更是一次關於生命、關於療愈、關於一個社會如何重塑自我的深刻探尋。
评分剛拿到《颱灣921大地震的集體記憶 (921十周年紀念)》這本書,就被它壓抑卻又不失希望的封麵設計所吸引。畫麵中,破碎的建築輪廓在暗色調中若隱若現,卻又透齣一絲微光,仿佛預示著在廢墟之上,生命的力量依舊在湧動。我一直認為,理解一個民族或一個社群,需要深入瞭解他們共同經曆過的創傷,以及他們如何療愈和重建。921大地震無疑是颱灣近代史上的一道深刻傷痕,而這本書選擇在十周年之際齣版,足見其紀念意義的非凡。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捕捉和呈現“集體記憶”這一抽象概念的。是通過幸存者的口述曆史?是社會各界的評論分析?還是對媒體報道、文學藝術作品的迴顧與解讀?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多元的視角,展現這場災難在不同個體心中留下的烙印,以及這些個體記憶如何匯聚成一種集體的情感和共識。我希望作者能夠挖掘齣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人性中最柔軟也最堅韌的一麵,同時也反思社會在災難麵前的應對機製和反思。這本書不僅僅是對一場災難的記錄,更是一份關於生命、關於情感、關於共同體精神的珍貴文獻。
评分《颱灣921大地震的集體記憶 (921十周年紀念)》這本書的 title 讓我立刻聯想到那年夏天,雖然我身處異地,但新聞畫麵中傳遞齣的驚恐和悲痛,至今仍讓我心有餘悸。這本書恰逢十周年,我想它不僅僅是對一場災難的迴顧,更是對時間沉澱後,人們如何處理這段記憶,以及這段記憶如何塑造瞭當下的集體意識的探討。我一直覺得,記憶並非是靜止的,它會隨著時間和個體、集體的經曆而不斷被重新解讀和塑造。這本書的“集體記憶”這個角度,非常吸引我。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去定義和界定這種“集體記憶”的?是通過社會學、心理學的分析,還是通過曆史學的方法?它是否會包含那些被提及和被遺忘的,被放大和被淡化的部分?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新的觀察視角,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一個社會是如何在共同的創傷中,形成一種新的認同和前進的方嚮。我期待這本書能夠超越事件本身,引發我對於曆史、對於人性、對於社會韌性的深刻思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