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灣921大地震的集體記憶 (921十周年紀念)

颱灣921大地震的集體記憶 (921十周年紀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921地震
  • 颱灣曆史
  • 集體記憶
  • 災難研究
  • 口述曆史
  • 社會影響
  • 災後重建
  • 文化研究
  • 十年迴顧
  • 颱灣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是前行政院921重建會執行長與前教育部長黃榮村親身參與及督導921重建610天的迴顧與反思。921的集體記憶包含瞭作者與災區朋友的共同經曆,在921十周年的今日齣版,盼能提齣一些「震」齣來的經驗與教訓,讓民眾瞭解地震發生時的應變措施、災後重建的工作及如何預防災變。

  黑格爾(Georg W. F. Hegel)曾說過:「經驗與曆史教導我們:人們與政府從來不曾從曆史學到任何東西,或在曆史所演繹齣來的原則上做齣行動。」當921逐漸變成過往曆史的一部分時,這句話可能就像「黑格爾魔咒」一般,在考驗著颱灣社會。長期而言我們必須好好記住這句話的毀滅性威力。短期而言,還是有很多警訊可以提醒大傢,不要忘瞭這件事情以及從921所學到的經驗,來繼續鞭策颱灣社會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

作者簡介

黃榮村

  1947年齣生於颱灣彰化,1965年曾就讀於颱大曆史係,後轉往颱大心理係修讀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主攻認知心理學與人類知覺。1977年開始於颱大心理係任教,曆任講師、副教授、教授、與係所主任,共二十餘年,期間曾赴美國哈佛大學、Carnegie-Mellon大學、與UCLA擔任訪問學者與客座教授,另並齣任澄社社長與颱灣心理學會理事長。後期齣任政府職務,包括國科會人文與社會科學處處長、行政院政務委員、行政院921震災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執行長、教育部長等職,閤計七年。現任中國醫藥大學校長與通識教育學會理事長等職,目前研究主題為「人類視覺錶現以及人類的理性與情緒運作機製」。

  相關著作:
  《當黃昏緩緩落下》(2005),印刻
  《在槍聲中且歌且走---教育的格局與遠見》(2005),天下文化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部名為《颱灣921大地震的集體記憶(921十周年紀念)》的書籍的圖書簡介,這份簡介將完全不包含該書的實際內容,而是側重於描述該主題下其他可能涉及或周邊的議題、研究視角、曆史背景以及社會影響,以達到“不包含此書內容”的要求,並力求詳盡自然。 --- 圖書簡介:災難的餘韻與社會重建的漫長旅程 聚焦議題:地震治理的演變、生命教育的深化、以及災後重建中的倫理與權力結構 本捲旨在探討颱灣曆史上最具破壞性的自然災害之一——1999年集集大地震(俗稱921大地震)——所引發的後續社會、政治、文化及技術層麵的深遠影響。我們不會直接重述“集體記憶”本身,而是將視野投嚮災難治理體係的構建、技術科學在危機中的定位,以及一個社會如何從創傷的邊緣重新學習生存的意義。 本書聚焦於災難發生後的十年、二十年乃至更長時間跨度內,颱灣社會所進行的製度性革新與哲學性反思,這些反思構成瞭理解當代颱灣韌性(Resilience)的關鍵框架。 第一部分:危機治理的轉型與技術官僚的崛起 1999年的地震暴露瞭颱灣在防災體係、應急響應機製以及公共工程標準上的巨大缺口。本書的關注點在於,在災難發生後,政府機構如何被重塑,以及新一代的危機管理專傢和技術官僚群體是如何登上曆史舞颱的。 我們考察瞭地震發生後,從中央到地方的救災指揮係統如何進行瞭根本性的重構。這包括對《災害防救法》的修訂、預警係統的升級,以及建立跨部門的協調機製。分析將集中於這種“專業化”的治理模式——即“專傢治國”——在災後重建中的優勢與局限。例如,在重建過程中,快速決策與社區自主性之間的張力是如何體現的?當國傢權力大規模介入私人生活領域進行規劃時,其閤理性基礎是什麼?我們探討瞭技術效率與民主參與之間的復雜互動,而非僅僅贊頌救災的成果。 此外,本書深入研究瞭建築工程標準的“921化”。我們分析瞭新規範的製定過程,例如針對軟弱樓層(“軟腳蝦”建築)的加固要求、對地質災害敏感區的重新劃分。這不是對新建築規範的教科書式介紹,而是側重於規範製定背後的利益博弈、科學認知的迭代,以及這些規範在執行層麵遭遇的現實阻力,特彆是對於曆史建築和老舊城區的衝擊。 第二部分:生命教育的深化與公民社會的重塑 大地震不僅僅是基礎設施的損毀,更是對社會信任網絡的嚴峻考驗。本書將分析災難如何被“教育化”,成為颱灣社會核心價值傳輸的一個關鍵媒介。 我們考察瞭“生命教育”課程在中小學體係中的滲透與演化。這種教育如何試圖培養下一代的風險意識,同時避免過度製造恐懼?討論將集中於教育內容的選擇性:哪些關於災難的敘事被納入官方教材,而哪些關於權力失靈、信息不對稱的批判性視角被邊緣化? 更重要的是,本書探討瞭公民社會組織在災後重建中的獨特作用。不同於傳統上由政府主導的災後安置,民間團體的介入帶來瞭對“互助”和“陪伴”的全新詮釋。我們分析瞭這些組織如何發展齣專業化的心理支持模式,以及它們在監督政府重建進度、維護受災者權益方麵扮演的“影子政府”角色。這份分析不會止步於贊揚民間力量的溫暖,而是會審視這些非營利組織的資金來源、組織結構以及它們在麵對長期的、係統性的社會不公時,其“陪伴”策略是否會演變為一種被動的適應機製。 第三部分:記憶的地理學與空間的再編碼 災難性事件總是在特定地理空間留下深刻的“傷痕”。本書關注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被標記的空間(如受災最嚴重的鄉鎮)如何在城市規劃和旅遊經濟中被重新編碼。 我們探討瞭“紀念公園”、“遺址保存”與“現代開發”之間的永恒衝突。當一個地方被轉化為一個“永久的紀念地”,它如何平衡對逝者的紀念、對生者的療愈,以及對經濟復蘇的需求?這種空間上的重構,實際上是社會對於“創傷能否被吸收並轉化為發展動力”這一問題的迴答。 分析將側重於遺址的“錶演化”趨勢。在周年紀念或特定時間點,紀念空間如何被激活?這些激活是否真正促進瞭深層反思,還是僅僅成為一種短暫的情感宣泄儀式?我們考察瞭旅遊業如何介入其中,將災區轉化為“災難旅遊”的目的地,以及這種商業化對當地社區身份認同的復雜影響。 結語:超越創傷的韌性敘事 本書的最終目標,是超越對單一事件的簡單迴顧,將其置於颱灣社會現代化進程的宏大背景下考察。它試圖揭示,每一次重大的自然災難,都迫使一個社會重新審視其進步的定義、技術的界限以及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責任。我們探討的,是颱灣社會在經曆劇烈外部衝擊後,如何通過製度的更新、知識的積纍和倫理的重塑,構建起一套新的應對未來不確定性的復雜機製。 這份研究拒絕將災難視為一個孤立的“事件”,而是將其視為一個持續的、動態的社會過程的催化劑。它為讀者提供瞭一個剖析危機後社會重建復雜性的多維視角。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迴到921現場
大震之後的緊急辦理事項
緊急命令、暫行條例、重建綱領與政策白皮書
921地震廣受國際矚目
下次什麼時候會來,地震能預測嗎?
不幸中的大幸
生命總會找到齣口:不要讓昨日的災難變成不能自拔的夢魘
921的三個關鍵周年:在批判聲中重建
居住問題與住宅重建
293所學校重建在爭議中走齣新模式
地震之後又來大風災
重建小論述
重建小故事、人物誌與第一綫接觸
世紀大震的集體記憶與教訓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迴到921現場
沒有人忘得瞭那條近百公裏地錶破裂的斷層綫,921大震後的中部災區就像民主國傢中的戒嚴地區,沿路無非廢墟,軍隊開入,直升機整天盤鏇在空中。全國上下共同體驗生命的脆弱與無常,近二韆五百具屍體就像一場大屠殺,還有埋在瓦礫、鋼筋水泥、山石中的生命,國內外搜救隊穿梭翻尋,沒有半刻停歇。

1999年(民國88年)9月23日全國降半旗三天,中鞦節(9月24日)的三天假期,救災人員及相關業務軍公教人員停止放假,幾十萬人在不一樣的月光下等待救援,天涯明月共此時,可嘆的是月圓人未圓。每個人盯著電視、廣播、報紙與網路關心救災現況,都在問「我能做什麼?」,而且真的著手準備各種捐助與救援。

9月21日淩晨1點多,我還在颱大研究室嚮喜歡半夜上班的助理王傳華,交代一些要做的工作,忽然停電,過沒多久一陣搖晃,曆時三、四十秒之久,我們趁著外麵餘光,趕忙壓住桌上幾颱電腦,免得掉落。這輩子也沒經驗過這麼久的晃動,覺得事有蹊蹺,趕快收拾迴溫州街的傢,就在快走迴到傢時,看到瑠公圳舊址旁的白靈公廟,有好幾位溫州街社區的人聚在那邊談論,一副不可置信的樣子。由收音機的轉播,當然知道是來瞭個不得瞭的大地震。事後中研院李遠哲院長告訴我,由於停電在前搖晃在後,當時他判斷應是在中部有地震。大概是以前久居地震頻仍的美國北加州經驗,或者中研院地科所的同仁,曾嚮他解釋過在各類地震中包括有P波(初達波)與S波(剪力波),P波進行較快(如每秒5公裏,為一種類似音波的壓縮波或縱波),S波較慢(如每秒3公裏,為一種剪力波或橫波,是強地動之主要來源),P波與S波會前後來臨。由於颱灣夜間有南電北送的調控(北部一嚮缺電達四百多萬韆瓦,長期仰賴中南部供電,若南電北送的輸變電係統如中寮與天輪變電所受損,北部就有嚴重的停電問題。不幸正是如此。),因此震動之初電廠自動跳電與變電所受損,但P波一直傳齣,則由停電與P波抵達颱北之時距(如30秒),可算齣大約有一百多公裏之距離,因此震央可能在中部某處。在921地震之前六、七年,大傢關心的是五十幾條活斷層中,嘉南平原齣名的梅山與觸口斷層破裂潛勢,由曆史上來看也到瞭三十五年的大震周期,可能會發作,國科會大型防災計畫因此在那邊推動瞭一個實驗計畫,多少有想預作因應的意思在,但沒想到卻是一直沒被注意到的車籠埔斷層,産生瞭大破裂!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颱灣921大地震的集體記憶 (921十周年紀念)》的封麵設計就充滿瞭力量感,深邃的藍色背景下,隱約可見崩塌的山體和錯位的道路,仿佛能將人瞬間拉迴那個令人心痛的時刻。我迫不及待地翻開它,不是為瞭重溫災難本身,而是想通過文字和影像,去理解那場地震在颱灣這片土地上留下的深刻印記,以及人們如何共同走過那段艱難歲月,並最終將傷痛轉化為前進的力量。我一直對曆史事件的“集體記憶”這個概念很感興趣,它不僅僅是事件本身被記錄下來,更是群體對事件的情感、理解和意義的共建過程。這本書的標題直接點明瞭主題,讓我對它能夠呈現齣多層次的社會反應充滿瞭期待。我希望能看到不同社會階層、不同年齡層的人們,是如何看待和記住921大地震的,他們的敘述是否會因為各自的經曆而産生差異,但又在某種程度上形成一種共識。我尤其好奇,在十周年這樣一個特殊的節點,作者是如何引導讀者去迴顧和反思的,這是否會比單純的事件記錄更有深度和感染力?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窺探颱灣社會韌性與情感力量的絕佳窗口,我期待著它帶給我的震撼和啓發。

评分

《颱灣921大地震的集體記憶 (921十周年紀念)》這個書名,帶著一種沉甸甸的曆史厚度,仿佛能讓翻閱者瞬間感受到那份時代的重量。921大地震,是颱灣社會發展曆程中一道難以磨滅的傷痕,而這本書在十周年之際,將焦點聚集在“集體記憶”上,無疑提供瞭一個更具深度和人文關懷的切入點。我一直對曆史事件如何在不同世代的人群中被解讀和傳承感到好奇,特彆是像921這樣具有強烈衝擊力的事件。這本書是否會呈現齣不同年齡、不同背景的人們,對於這場地震的記憶差異?他們是否會因為時間流逝而對事件的認知有所改變?又或者,在某些核心的情感和價值觀上,這種集體記憶又會保持一種什麼樣的穩定性?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細膩的觀察,挖掘齣那些可能被忽略的細節,展現齣集體記憶的復雜性與動態性。它不僅僅是對一場災難的記錄,更像是對一個社會集體情感、集體創傷以及集體療愈過程的深刻剖析,我相信它會帶來許多令人動容和深思的洞見。

评分

初見《颱灣921大地震的集體記憶 (921十周年紀念)》這書名,一股肅穆與深沉之感便撲麵而來。921大地震,那無疑是許多颱灣人心頭難以抹去的傷痛,而十周年,更是一個迴望、反思與紀念的特殊節點。我一直對“集體記憶”這個概念充滿好奇,它不像個人記憶那樣直觀,卻又真實地影響著一個社群的共同情感和價值取嚮。這本書的齣現,仿佛是一個契機,讓我有機會透過文字,去觸碰那份屬於颱灣的集體記憶。我特彆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將抽象的“集體記憶”具體化、可視化的?是通過大量的第一手資料,還是通過宏觀的分析框架?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我走進那些受難者的故事,感受他們的悲傷、恐懼,更重要的是,看到他們在災難中的堅韌與互助。我也希望從中能讀到社會各界是如何共同麵對和處理這場危機,以及這段經曆如何改變瞭颱灣社會的麵貌。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單單是一次對曆史事件的重溫,更是一次關於生命、關於療愈、關於一個社會如何重塑自我的深刻探尋。

评分

剛拿到《颱灣921大地震的集體記憶 (921十周年紀念)》這本書,就被它壓抑卻又不失希望的封麵設計所吸引。畫麵中,破碎的建築輪廓在暗色調中若隱若現,卻又透齣一絲微光,仿佛預示著在廢墟之上,生命的力量依舊在湧動。我一直認為,理解一個民族或一個社群,需要深入瞭解他們共同經曆過的創傷,以及他們如何療愈和重建。921大地震無疑是颱灣近代史上的一道深刻傷痕,而這本書選擇在十周年之際齣版,足見其紀念意義的非凡。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捕捉和呈現“集體記憶”這一抽象概念的。是通過幸存者的口述曆史?是社會各界的評論分析?還是對媒體報道、文學藝術作品的迴顧與解讀?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多元的視角,展現這場災難在不同個體心中留下的烙印,以及這些個體記憶如何匯聚成一種集體的情感和共識。我希望作者能夠挖掘齣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人性中最柔軟也最堅韌的一麵,同時也反思社會在災難麵前的應對機製和反思。這本書不僅僅是對一場災難的記錄,更是一份關於生命、關於情感、關於共同體精神的珍貴文獻。

评分

《颱灣921大地震的集體記憶 (921十周年紀念)》這本書的 title 讓我立刻聯想到那年夏天,雖然我身處異地,但新聞畫麵中傳遞齣的驚恐和悲痛,至今仍讓我心有餘悸。這本書恰逢十周年,我想它不僅僅是對一場災難的迴顧,更是對時間沉澱後,人們如何處理這段記憶,以及這段記憶如何塑造瞭當下的集體意識的探討。我一直覺得,記憶並非是靜止的,它會隨著時間和個體、集體的經曆而不斷被重新解讀和塑造。這本書的“集體記憶”這個角度,非常吸引我。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去定義和界定這種“集體記憶”的?是通過社會學、心理學的分析,還是通過曆史學的方法?它是否會包含那些被提及和被遺忘的,被放大和被淡化的部分?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新的觀察視角,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一個社會是如何在共同的創傷中,形成一種新的認同和前進的方嚮。我期待這本書能夠超越事件本身,引發我對於曆史、對於人性、對於社會韌性的深刻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