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世哲學傢:改變曆史的經濟學傢

俗世哲學傢:改變曆史的經濟學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Robert L. Heilbroner
圖書標籤:
  • 經濟學
  • 曆史
  • 人物傳記
  • 思想史
  • 社會科學
  • 傳記
  • 經濟思想史
  • 科普讀物
  • 知識
  • 名人傳記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要介紹一小群名聲特異的人士。他們不是軍隊指揮官或帝國統治者,沒有生殺予奪的大權,也幾乎沒參與過締造曆史的決策。根據低年級曆史教科書的標準,這些人根本無足輕重。其中有幾位頗負盛名,但沒有一個人是民族英雄。有幾位曾遭到痛罵,但沒有一人成為全民公敵。然而,他們的所作所為,比許多聲名顯赫政治傢的行動,對曆史更富決定性;比指揮前綫的將領吆喝聲更具震撼力;比國王與立法者的敕令更能影響社會的吉凶禍福。

  能夠爭取人心的人,力量勝過刀劍權杖。這些人主要是以學者身分默默工作,不太關心世人對他們的評價。從他們的行列中流傳下來的觀念,在世界各大洲造成瞭爆炸性的影響,足以決定國傢政權的興亡。他們讓階級與階級,甚至國傢與國傢彼此對抗。他們的觀念就是具有令人驚訝的力量。

  他們是誰?他們是「偉大的經濟學傢」。

  大經濟學傢們從事的研究,能夠激動人心,卻也危險重重。他們所處理的觀念和大哲學傢們的觀念不同,對我們的日常生活會造成直接的影響。他們所極力策動的實驗,也不同於隔絕在實驗室裏的科學實驗。大經濟學傢們的想法曾震撼世界,其錯誤則遺患無窮。

  他們之中有哲學傢和瘋子、有教士和股票經紀人、有革命傢和貴族、有唯美主義者、懷疑論者和流浪漢。他們的國籍、生活和性情各不相同。將他們聯係在一起的,不是他們的人格、生涯、偏見,也不是他們的觀念,而是他們共有的好奇心。這個世界十分復雜而又看似混亂無序;在虛假的虔誠之下隱藏著殘酷,卻又有著不為人知的成功之處。這些在在都讓他們目眩神迷。他們都很關注同胞們如何創造物質財富,以及如何仿效旁人,以賺取自己的那一份財富。

  所以,他們可以被稱為「俗世哲學傢」。他們所信仰的哲學係統,是所有人類活動中最世俗的一種 — 賺錢的欲望。

  或許這不是最優雅的哲學,但卻是讓人最感興趣、最重要的一種哲學。誰會在一戶窮人傢,以及一個屏息等待某個可以進場撿便宜的投機商人之間,尋找「秩序」和「計畫」;或是在一群遊街的亂民,以及一位笑臉迎接顧客的賣菜小販之間,尋找「一緻的法則和原理」呢?然而大經濟學傢們就是相信,這些看似不相乾的綫條,能夠織成一張掛毯。隻要在一定的距離之外觀看,這個紛紛擾擾的世界,就會呈現齣井然有序的進程,喧囂的雜音也會變得和諧。

  對社會史的秩序與意義之探尋,正是經濟學的核心。因此,它也是本書的主旨。我們看到的不是一個又一個的原理原則,而是一連串塑造曆史的觀念。我們不僅會看到喜歡賣弄學問的教師,還會遇到許多窮人、投機商人(有的破産倒閉,有的大發橫財)、亂民,甚至某個賣菜的小販。我們應當迴到大經濟學傢們所察覺到的社會模式起伏中,重新發現我們社會的根源。

  《俗世哲學傢》是一部永恆經典,不僅讓我們能更深入地瞭解自己的曆史,也令我們能更清楚地理解自己身處的時代。

作者簡介

海爾布魯諾(Robert L. Heilbroner,1919-2005)

  美國著名經濟學傢與經濟思想史學傢,不僅在學術界享有盛名,其著作也廣受一般讀者歡迎,總銷量高達一韆萬冊。寫於一九五三年博士班就讀期間的《俗世哲學傢》,為其最受贊譽的作品。

  海爾布魯諾自一九三六年在哈佛大學接觸到大經濟學傢的思想時起,就一直深研這個主題。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還是斐陶斐榮譽學會(Phi Beta Kappa)的成員。畢業後,他在政府部門與銀行業實踐所學,隨後於社會研究新學院(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取得博士學位。他的第一本著作《俗世哲學傢》在一九五三年齣版時便一炮而紅,被翻譯成三十多種語言,成為史上第二暢銷的經濟學著作,且是各大學經濟學係的必讀書籍。晚近《二十一世紀的資本主義》(Twenty-First Century Capitalism)與《未來的願景》(Visions of the Future)兩書,在學界與一般大眾之間,也都廣為流傳。

  海爾布魯諾曾擔任社會研究新學院諾曼.托馬斯經濟學講座教授(Norman Thomas Professor),對許多企業、政府與大學聽眾演講,獲得瞭許多榮銜,包括獲選為美國經濟學會副會長,並由紐約州人文學科會議提名為年度學者。二零零五年,海爾布魯諾於紐約逝世。

譯者簡介

唐欣偉

  颱大政治係國關組學士、政研所碩士;美國剋萊濛研究大學國際研究碩士、政治與政策係博士。現任佛光大學政治學係助理教授。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俗世哲學傢:改變曆史的經濟學傢》的圖書簡介,內容將聚焦於書中所探討的經濟思想、曆史影響、人物群像以及對當代社會的啓示,力求詳實且具有人文深度。 --- 《俗世哲學傢:改變曆史的經濟學傢》圖書簡介 一部橫跨數百年,洞察人類社會底層運行邏輯的恢弘史詩 在人類曆史的長河中,總有一些思想傢以其獨特的視角,穿透錶象的迷霧,揭示齣驅動社會變遷的根本力量。他們或許並非帝王將相,手無縛雞之力,但他們對世界運行的理解,卻深刻地重塑瞭我們今日所處的文明形態。《俗世哲學傢:改變曆史的經濟學傢》正是這樣一部巨著,它摒棄瞭枯燥的理論推演,轉而聚焦於那些以經濟學之名,行哲學實踐之實的“俗世哲學傢”們。 本書並非一本標準的經濟學教科書,而是一部關於思想如何塑造世界的生動史詩。它追溯瞭自啓濛時代至今,那些在曆史關鍵節點上,以其經濟洞見為人類指明方嚮的群星。這些經濟學傢,在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下,直麵瞭飢荒、戰爭、工業革命的陣痛與機遇,他們的理論不僅解釋瞭“我們如何緻富”,更迴答瞭“我們如何更好地生活”這一更為根本的哲學命題。 第一篇章:看不見的手與道德的邊界——古典經濟學的誕生與衝突 本書的開篇,將讀者帶迴蘇格蘭的燈火闌珊處,探尋那位提齣“看不見的手”的智者。然而,我們深入挖掘的並非僅僅是教科書式的供需法則,而是隱藏在這隻“手”背後的深刻道德考量。亞當·斯密,這位古典經濟學的奠基人,首先是一位道德哲學傢。他的洞見在於,市場機製的有效性,根植於人類的同情心與社會契約精神。本書詳細剖析瞭《國富論》與《道德情操論》之間微妙而必要的張力——如何在一個自利驅動的係統中,培育齣公共利益? 緊隨其後的是對大衛·李嘉圖的深入刻畫。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不僅是國際貿易的基石,更是對國傢間權力平衡的冷靜預測。我們審視瞭他在土地兼並、榖物法爭論中的角色,他如何以嚴謹的邏輯,挑戰瞭既得利益集團的閤理性,為自由貿易的理念鋪平瞭道路。這些古典經濟學傢,他們是時代的清醒者,他們的理論,如同一麵鏡子,映照齣早期工業資本主義的野蠻生長與隨之而來的社會矛盾。 第二篇章:效率、異化與革命的預言——對工業時代的深刻反思 隨著工業革命的滾滾洪流席捲全球,財富的空前積纍伴隨著前所未有的階級對立。《俗世哲學傢》的第二部分,將焦點轉嚮瞭對這一新秩序的激烈批判與深刻反思。卡爾·馬剋思,無疑是這一時代最激進的哲學傢。本書不偏不倚地呈現瞭馬剋思對資本積纍規律的精妙分析,將其置於曆史唯物主義的宏大敘事中。我們探討的不是革命的口號,而是其對“異化勞動”的哲學拷問——在一個高度分工的係統中,人如何保持其主體性? 與馬剋思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阿爾弗雷德·馬歇爾所代錶的新古典學派的崛起。馬歇爾如何將邊際效用理論引入經濟分析,試圖以更加精細和科學的方式,調和古典經濟學的宏大敘事與現實的復雜性?他的“部分均衡分析”,提供瞭一套更貼近個體決策的工具,卻也無意中將社會整體的結構性問題,稀釋在瞭無數微觀主體的理性選擇之中。 第三篇章:危機、乾預與宏觀的重塑——理解現代世界的基石 二十世紀,人類社會遭遇瞭兩次世界大戰和前所未有的經濟大蕭條,這使得舊有的經濟範式遭遇瞭空前的信任危機。本書的第三部分,聚焦於兩位對現代世界格局産生決定性影響的人物——約翰·梅納德·凱恩斯與弗裏德裏希·哈耶剋。 凱恩斯,這位將“理性預期”踩在腳下的行動派,他以天纔的洞察力,將政府乾預從一個道德選擇,提升為經濟穩定的必要手段。本書細緻重構瞭《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誕生的時代背景,解釋瞭“有效需求不足”如何成為理解衰退的關鍵。他的思想,塑造瞭戰後布雷頓森林體係的構建,以及西方國傢對福利國傢的構想。 而與凱恩斯激烈辯論的,是哈耶剋。他堅信市場是不可知的“自發秩序”,任何試圖用理性計劃來主導經濟的行為,都將導嚮災難。本書深入剖析瞭《通往奴役之路》背後的哲學根基,即對知識分散性的深刻理解,以及對權力集中的天然警惕。這兩位“俗世哲學傢”的交鋒,至今仍在影響著全球範圍內的財政政策與監管辯論。 第四篇章:信息、理性與行為的悖論——通往未來的新路徑 進入後工業時代,經濟學的視野進一步拓寬,開始正視人類行為中的非理性因素。本書將介紹赫伯特·西濛對“有限理性”的開創性研究,挑戰瞭“完美理性人”的假設,為後續的行為經濟學奠定瞭思想基礎。 此外,我們還將探討羅納德·科斯如何以製度經濟學的視角,將“交易成本”納入核心考量,從而重新審視産權界定的意義,並解釋瞭市場與組織(公司)存在的根本邏輯。這些後繼者們,正在用更精妙的工具,修正著先驅們的宏偉藍圖,試圖在復雜性麵前,重新找到那個“可以操作的理性領域”。 結語:在俗世中尋找哲思的價值 《俗世哲學傢:改變曆史的經濟學傢》最終試圖傳達的核心信息是:經濟學遠不止於數字與麯綫,它是人類對秩序、自由、公平與進步的永恒追問。這些經濟學傢,正是將宏大的哲學思辨,植入到柴米油鹽、工廠生産與國傢預算之中的“俗世哲學傢”。 通過閱讀本書,讀者將得以洞察,那些看似抽象的經濟理論,是如何在關鍵的曆史時刻,轉化為切實影響億萬人命運的政策工具,又是如何塑造瞭我們今日所理解的“現代性”。它鼓勵每一位讀者,在麵對當下的經濟挑戰時,不僅要關注數據,更要重拾對這些思想源頭的敬畏與反思,成為一個既能理解市場運作,又能審視其道德底綫的清醒的“俗世哲學傢”。 ---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第七版序言
第一章 序論
第二章 經濟革命
第三章 亞當斯密的美妙世界
第四章 馬爾薩斯和李嘉圖的陰暗預感
第五章 烏托邦社會主義者的夢想
第六章 馬剋思的嚴酷體係
第七章 維多利亞世界與經濟學的地下世界
第八章 韋伯連的野蠻社會
第九章 凱因斯的異端學說
第十章 熊彼德的矛盾
第十一章 俗世哲學的終結?
延伸閱讀指南
註釋

圖書序言

推薦序

市場啓示錄 熊秉元

  因為工作忙和孩子還小,我到中國大陸去的次數不多。但是,在有限的閱曆裏,我覺得有幾件事印象特彆深。

  第一次到大陸是一九九五年左右,到上海參加研討會。晚上閑逛,迷瞭路,問小店裏的一位年輕人;玻璃櫃裏的貨品,數量和種類都很有限。小夥子二十不到,翹著腳坐在藤椅裏看雜誌;頭也不抬,粗聲粗氣地迴瞭一句:「不知道!」

  二oo九年在山東濟南,嚮馬路上擺攤的小販問路。好幾次,當我走近時,小販抬頭,臉露笑容,一臉親切;可是,一旦聽到是問路,馬上沉下臉來,相應不理。還是在濟南,有天早上到麥當勞,早餐來瞭之後,嚮服務生要杯水吃藥。服務生竟然迴應,沒有杯子裝水!「這樣吧,你喝完咖啡,杯子給我,我幫你倒點水!」一番口舌之爭以後,她心不甘情不願地倒瞭杯水給我。

  當然,迴憶匣裏裝著的,不隻是苦澀和不豫。二o一o年到湖北中部旅遊,在荊門看完博物館之後,要到幾十公裏外的鍾祥,去探訪被列為「世界文明遺産」的「明顯陵」。在長程巴士站等車時,有個齣租車過來攬客;年輕小夥子穿的T衫有點時髦,開的也是新車。我問到鍾祥一趟多少,他要一百五十(客運大約二十);我意願不高,隨口迴瞭一個價:一百二十。沒想到他毫不還價,立刻點頭;上瞭車,他迴頭錶示:如果開到中途,有鍾祥的迴頭車,希望我能同意換車,他保證接手的一定有冷氣。

  車離荊門不久,他看到對麵路旁停瞭部計程車;兩人手勢一比,他把車停下,對麵的車子掉頭過來。換瞭車之後,他站在車旁笑著對我揮手:「大哥,慢走!」我很好奇,就問新的司機,他們之間的價碼是如何?

  接手的司機,有點老實憨厚,服裝和車子都比不上原先的小夥子;他新婚不久,以鍾祥為基地;媳婦(牽手)勸他轉到荊門開車,生意較好,但是他一直沒動。接手之後開迴鍾祥,他可以得五十元。而從荊門車站到碰麵換手的地點,車資大概十二元。也就是,原先的司機,接瞭一筆一百二十元的生意,自己做瞭一小部分,再以五十元轉給彆人完成;一百二十元扣掉五十元,是七十元;七十元扣掉十二元,是五十八元。十分鍾不到,他做成瞭兩筆生意;三方麵都高興,而他自己是最大的贏傢。他靈活巧思的結果,是皆大歡喜,利人更利己。難怪他衣著光鮮,開新車!──十餘年前在上海偶遇的那位年輕人,不知道目前的光景如何?!

  這些點點滴滴,都是大陸走資本主義道路、沿路的景觀。短短的一二十年之內,有如此巨大的轉摺,確實令人眼界大開。對經濟學者而言,當然可以淬取許多知識上饒有興味的體會:社會主義吃大鍋飯的時代(人民公社)裏,一般人沒有工作意願;開放走資之後,華人勤奮嚮上的民族性,自然而然的展現齣來。每個人的利潤動機有強有弱,也就呈現齣不同的結果。當然,這是一個漫漫長路,剛開始是明顯的嚮錢看--隻問路不買東西,不會給好臉色。而且,專業倫理的雕塑,需要時間--舉世各地麥當勞的標準作業程序,絕不會是要客人先喝完咖啡、再倒水!

  因此,隨著經濟活動的蓬勃發展,市場的規模日益擴大,不隻是賺錢的機會增加;更重要的,是人們的思維觀念,會滴水穿石般地蛻變。仔細琢磨,在傳統的農業社會裏,一般人的思維,是依循風俗習慣。在市場經濟裏,不知不覺的,人們會慢慢地以成本效益取捨行為。市場的價格機製,改變瞭人們的生活,更徹底地影響人們的思考模式。

  抽象來看,當人們循成本效益思考時,「理性」的程度逐漸增加。而理性程度的提升,除瞭增添瞭人自求多福的能力之外,更擴充瞭國傢社會追求福祉的空間。「歐盟」的齣現,是最好的例子--德英法等國,曆史上是不共戴天的世仇;但是,經過斟酌,他們捐棄小是小非的計較,形成經濟共同體,攫取和實現更為可觀、更為巨大的利益!

  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市場經濟帶來的變化。當然,市場經濟的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中國大陸近二十年的變化,可以說是人類曆史演進的縮影。市場對個人、對社會、乃至於對人類的影響,值得大書特書,更值得一書再書。

  海爾布魯諾(Robert Heilbroner)教授,是極其特殊的經濟學者;他博覽群籍,上下古今,視野見解恢宏而深遠。《俗世哲學傢》(The Worldly Philosophers)這本書,一九五三年初版,一九九九年修訂七版。近半個世紀以來,這本書被翻譯成多國文字,暢銷而長銷數百萬冊。書中的內容,主要是介紹幾位重要的經濟哲人;然而,貫穿全書的,其實是「市場」這個基本概念--透過輕鬆活潑、旁徵博引、妙趣橫生的揮灑,作者描繪瞭包括亞當.斯密和馬剋思在內,幾位重要思想傢對市場經濟的見解、闡釋、和影響!

  這本钜著不是教科書,由書中的材料,其實學不會經濟分析。然而,這本書的內容,卻可以豐富讀者的心靈,擴充讀者的視野。把這本書列為「公民教育」必讀書籍之一,並不為過!

  (本文作者為颱灣大學經濟係教授、中國科技大學講座教授)

推薦序

為什麼要讀經濟思想史? 賴建誠

  經濟學傢和政治哲學傢的想法,無論是對是錯,其影響力都超過一般人的理解。…生活在現實中的人,通常自認為能夠完全免除於知識的影響,其實往往都還是某些已故經濟學傢的奴隸。—凱因斯

  為什麼要讀經濟思想史?這是經濟係學生的正常疑問。研究所又不考這一科,齣國留學時也沒人要看它的成績,就業時更沒人關心你是否讀過這門課。我連最新的好理論都吸收不完,怎麼會有時間和心情,去讀這些「死人的錯誤見解」?是的,所以這門課在颱灣的經濟係裏,一直是個可有可無的小盆景,靠此業為生的教師,有時還要用分數來吸引學生,既侮辱瞭它的「價格」,也屈辱瞭它的「學格」。甚至有教師對學生說,這門課教的都是老骨董,既不能用數學錶達,也不能用統計工具驗證,科學性非常低,基本上是「從垃圾中製造垃圾」。以上的說法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我在這個領域工作二十五年的親身經曆與聽聞。

  我希望替這個學門講些稍帶門麵的話。先從學術市場的産品價值,來辯解這個行業並不完全是在「製造垃圾」。以亞當.斯密為例,他的全集和傳記從一九七六年起,在牛津大學齣版社重新編校印行,當初的用意是紀念《國富論》(1776) 齣版兩百週年。這套全集在全世界的銷售量,這三十五年來相當可觀,還印成各式各樣的版本銷售。

  斯密在經濟學理論上,最有名的論點之一是「不可見的手」(the invisible hand)原理。它的基本意思是說:經濟個體在追求自身的利益時,未必會考慮到其他人的利益,但如果沒有外在的乾預,就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市場價格機能)調和眾人的利益,使個人和集體(社會)都會得到最大的利益。這種說法在經濟學界傳承兩百多年,也成為不同學派(尤其是主張政府乾預者),攻擊古典自由經濟學派的箭靶:天下哪有這種好事?隻要自由放任,隨它自生自滅,就能使個人和社會同時達到最佳利益?

  思想史學者的研究告訴我們,兩百多年來我們都誤解瞭「不可見的手」原理。William Grampp 在二ooo年六月號的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發錶一篇翻案文章〈斯密的看不見之手是什麼意思?〉(“What Did Smith Mean by the Invisible Hand?”)。作者的論點相當專業嚴謹,我不便在此輕易摘述。我隻是要說,這篇純用文字、沒有數學、沒有統計、不具科學外貌、題材古舊的文章,竟然刊在芝加哥大學經濟係(有多位現職教授得諾貝爾奬)編印的重量級專業期刊上,還放在當期的首篇。

  好吧,就算這個行業有些特殊人物,偶爾寫些好作品,改變我們對某個觀念的見解,但那總是少數的例外。為什麼我拿起《國富論》時,總是無法從內心深處提起激昂的興趣,再怎麼讀也看不齣其中的妙趣與洞見?是我有眼無珠呢?還是你們這些做研究的人,藉著引用斯密著作的某些段落,把自己的見解藉屍還魂?

  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是:這些西洋古典名著寫作的時空背景,以及作者當初的特殊切入角度和論點,對幾百年或幾十年之後的我們,確實有文化和時空上的落差(對西洋人也一樣);我們需要同時代的專業人士,用現代能理解的語言,換個角度來解說。如果不是曆代有專傢,不斷地為我們注釋解說《老子》、《墨子》,一般知識界大概很難直接閱讀原典,遑論讀齣新見解來。

  經濟思想史學者,基本上就是在做典籍整理與解說詮釋的工作,所以你現在可以確定,這不是很具原創性的學門。我還要誠實地告訴你,古今中外每個學門都有「嗜屍癖」的怪人,就經濟學來說,各國的同行都有這種怪人,在日本尤其多。

  現在換個角度,我希望從純智識的觀點,建議你去翻一下馬剋思的《資本論》,或凱因斯的《一般理論》。颱灣知識界對馬剋思的印象,有不少是透過三民主義教育間接得來,他常被視為反社會、提倡階級鬥爭、主張無産階級專政的罪魁禍首。然而,如果你知道他曾經對女婿說:「我非常確定的是,我不是馬剋思主義者!」你可能會重新思考,他的「外界」形象是否公平。

  如果因而想看看他的《資本論》為什麼會「禍國殃民」,那你必然會大失所望。因為那是一本相當學術的硬書,對歐洲經濟史與經濟思想史,有大幅長篇的深入探索,腳註中充滿統計數字,引述大量的學術著作。換句話說,我們心中的馬剋思形象,是透過各種立場的人,「解讀」與「扭麯」之後傳達銘印入你我腦中。今天馬剋思主義已不再風行,共産集團在世界政治的勢力已經崩垮,我們現在應該做的事,就是把馬剋思的各種人造麵具摘除,以自己的眼光重讀《資本論》,從原著來重新認識他。

  馬剋思是個被負麵冤屈的例子,凱因斯是被正麵扭麯的個案。如果你是經濟學的學士、碩士或博士,你一定熟習凱因斯學派的理論(喜不喜歡是另一迴事)。因為颱灣的經濟學界,受到美國主流經濟學影響很深,一九五o至八o年代受美式經濟學教育的人,大緻不脫這種思考方式(到今天也還有不少人)。

  如果你很熟悉這個學派的理論,對「新」凱因斯、「後」凱因斯學派的理論也駕輕就熟,那我建議你重讀《一般理論》。你會驚異地發現,從美國凱因斯學派文獻裏所得到的知識,為什麼和凱因斯本人的著作有這麼大差距?這就是「凱因斯」經濟學與「凱因斯學派」經濟學的差彆:太多人把自己的見解,沾上凱因斯的一點邊之後,打著他的旗號闖蕩江湖。弄到後來,英國劍橋大學真正凱因斯的弟子,例如鼎鼎大名的Joan Robinson就說,美國的凱因斯學派是「私生子」,不是本傢正宗的。

  我的用意不在傳布這些八卦,而是要提醒說:如果你聽某人在談哪個學派,說得天花亂墜深動人心,那麼請保持冷靜,讓自己迴歸「原典」,不要被人牽著鼻子走。這個淺顯的道理,可以普遍應用到古今中外的任何名著上。

  如果你不想一下子就陷得太深,想在彆處先逛一下,那我願意推介三本入門、輕鬆愉快的書:Robert Heilbroner的《俗世哲學傢》(一九九九第七版,商周齣版中譯本,二o一o);Todd Buchholz的《經濟大師不死》(第二版,先覺齣版社,二ooo);Mark Skousen: The Making of Modern Economics: The Lives and Ideas of the Great Thinkers, New York: M.E. Sharpe, 2009(第二版)。這三本書可以在桌上、床上、馬桶上隨意翻閱,如果你覺得不好看,我願意替他們辯護。

  這三本「業餘版」之後,如果你想再更深入理解,那我願意推介一本專業級的:Mark Blaug, Economic Theory in Retrospec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th edition, 1997(《經濟理論的迴顧》,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二oo九)。這本書從一九六二年齣版後,中間各版都有多次重印,經曆四十年的市場檢驗,有相當的品質保證。一九九o年春我邀請Blaug來颱一週,嚮他請教瞭不少事情,對這本書的寫作與修正過程,有些親耳的聽聞。二十幾年來我不知讀過多少次,每次重讀這本厚書,還是覺得內容精闢,見解銳利,博學多聞。Blaug是寫作高手,解說清晰邏輯順暢,很會把深奧的原著,用現代的幾何圖形與簡易數學重新呈現,綜閤評估這些理論的曆史意義,不忘夾帶幾句譏刺的會心語。

  如果你是網路族,請觀賞經濟思想史學會(History of Economics Society,一九七四年創立)的網站(eh.net/HE)。如果你對人文社會的知識有點興趣,在這個網站逛一圈之後,或許會有一種感覺:就好像在森林中散步時,無意間掀起一塊不起眼的木頭,看到底下有未見過的螞蟻聚落,成員各司其職,忙進忙齣,有相當完整的組織,甚至還有一些前所不知曉的成果。

  如果你上瞭經濟思想史的網站,也認真讀瞭幾本這方麵的著作,你還會驚訝地發現,有好幾位諾貝爾奬得主,例如芝加哥的George Stigler和MIT的Paul Samuelson,也是這個「好讀古書」俱樂部的榮譽會員。這些高手比一般經濟學者能「溫故」,也比經濟思想史研究者,更能從古書中「知新」,他們的成就確實令人敬佩。

  如果你對經濟學的認知,被「效率」、「最適化」、「均衡」這類的數學概念佔據,那就應該清靜地思考一下,你是否得瞭知識上的狹心癥。西方經濟學發展兩百多年來,在各國各派人士手中,纍積齣豐富的智慧成果,但在颱灣的經濟學教育中,這些美好的景觀,卻長期有係統地被輕忽瞭。如果你同意凱因斯的說法:「生活在現實中的人,通常自認為能夠完全免除於知識的影響,其實往往都還是某些已故經濟學傢的奴隸。」那麼你或許會想進一步瞭解,你的經濟見解是否為某人或某派的「奴隸」,而卻一直未警覺地意識到?

  (本文作者為清華大學經濟係教授兼係主任)

第七版序言

  我在大約四十六年前寫瞭這本書,這是第七個版本,使得《俗世哲學傢》(The Worldly Philosophers)如今的年齡,比我當年寫作時還老得多。當我還是一名研究生時,就開始瞭撰寫本書的冒險活動。這個存活年限之長、全然始料未及的活動,值得讓我在敘述此一最新、可能也是最後一個版本中的重要更新前,交代其來龍去脈。

  我在一九五o年代初期就讀研究所時,曾擔任自由作傢賺錢維生。若有機會或有需要時,寫作的主題可能與經濟學毫不相乾。因此,某次賽門舒斯特(Simon & Schuster)的資深編輯約瑟夫.巴恩斯(Joseph Barnes)約我共進午餐,以討論關於許多書籍的想法。這些想法都算不上什麼好主意。當沙拉被端上來時,一陣不祥預感襲來。這時我意識到,第一次和齣版者的午餐約會,不太可能以一紙著作閤約收場。然而,巴恩斯並未輕言放棄。他開始詢問我在社會研究新學院(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的研究所課程。我察覺到自己對一門關於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極佳專題研究充滿熱情。該專題的授課老師阿道夫.羅威(Adolph Lowe)很懂得啓發學生的靈感,本書稍後還會再提到他。在上甜點前,我們已經明白,這就是我著作的主題。等到我下次上課後,便趕緊告訴羅威教授,自己決定撰寫一部關於經濟思想演變的曆史。

  受到驚嚇的羅威,乃是典型的德國學者。他專斷地說:「不行!」但我非常肯定,自己可以勝任。正如我在彆處曾寫過的——隻有研究生纔能兼具這種必要的信心與天真。我寫瞭介於自由作傢工作和未來研究課題之間的最初三章,忐忑不安地拿給羅威教授。他讀瞭之後說:「你一定要做這個!」這就是那位傑齣人士的評價(直到他於一百o二歲過世前,一直都是我最熱切、最嚴峻的批評者)。在他的協助下,我便如此進行瞭。

  要寫書就得下個標題。我知道「經濟學」這個詞早已不流行,因此搜索枯腸,尋求一個替代品。於是,和弗雷德裏剋.劉易斯.艾倫(Frederick Lewis Allen)的第二場關鍵午餐會登場瞭。他是《哈潑》(Harper’s)雜誌的編輯,對我非常好,非常有幫助。我告訴他自己很難找到一個好標題。雖然我覺得「金錢」這個詞不是很恰當,但目前考慮將這本書命名為《金錢哲學傢》。他說:「你的意思是『世俗』。」我說:「午餐我請客。」

  我對此標題很滿意,但我的齣版者們不這麼想。等到這本書開始跌破大傢眼鏡地銷售後,他們建議將之改名為《偉大的經濟學傢》。幸好沒這麼做。或許他們以為,人們對「世俗的(worldly)」一詞並不熟悉。在上韆份學生作業中,這個字確實被誤拼成wordly。多年以後,我聽說有位學生在校園的書店中找一本書。他不記得作者的名字,但盡力迴想起這本書的古怪名稱:「滿是龍蝦的世界」(“A World Full of Lobsters”)。也許齣版者們早就料到會有這種問題。

  多年以來,《俗世哲學傢》的銷量超乎我的想像。彆人還跟我說,有數以萬計意料之外的受害人,中瞭該書的毒而走上經濟學之路。對於隨之而來的痛苦,我無法答覆。然而聽到許多經濟學傢說,他們最初的興趣,就是被這本書中的經濟學願景所引發。這實在讓我很高興。

  這個版本和前版有兩處不同。第一,和往常一樣,重新審視這些文稿,讓我得以改正撰稿時無可避免的錯誤,以及齣版後從事的研究揭示齣的錯誤。這也是一個機會,讓我能隨著自身看法的演進,改變所強調的重點與闡述。這些小小的改變,或許隻有這個領域的專傢學者們纔會注意到,並不足以為此另齣新版。

  第二項改變更為重要。除瞭將一群擁有有趣觀念的傑齣人士,按時間順序排列外,我是否忽略瞭某條可以將本書各章更緊密串連在一起的綫索?我不時會想到這個問題。數年前,我開始相信這條綫索就存在於變遷的概念中。這些變遷的概念—也就是願景—藏身在所有社會分析的背後。約瑟夫.熊彼德(Joseph Schumpeter)早在一九五o年代就提過這個概念。他是俗世哲學傢中最富想像力者之一,卻未將此洞見運用到經濟思想史上。多年來,我自己也沒想到這點,希望大傢見諒。

  我不打算在序言中進一步討論這個俗世哲學演變的新觀點。否則,就好比在懸疑小說的陰謀尚未開始前,就把它點破一樣。因此,社會願景雖會被多次提及,但要到最後一章,我們纔會考慮它和我們自身所處時代的關聯。

  讀者或許已注意到,本書最後一章的標題很奇特:<俗世哲學的終結?>這個問號清楚地錶明,它不是末日宣言。等到最後一章,纔會講明此一改變。這並不是在戲弄讀者,而是因為要到最後,也就是今天,此一改變纔會對經濟思想的本質與重要性構成挑戰。

  這一切都需要加以證明。容我以個人的答謝來作結。我要感謝我的讀者,尤其是那些細心地將更正、異議或認可的意見寄給我的學生和老師。希望《俗世哲學傢》一書,能繼續讓將成為專捕龍蝦的漁夫、齣版業者,以及那些更有勇氣,決定要成為經濟學傢的人們,更瞭解經濟學。

  海爾布魯諾寫於紐約,一九九八年七月

圖書試讀

第三章 亞當.斯密的美妙世界(節錄)

  那是什麼新願景?正如我們可能預見的,那不是一種「狀態」,而是一個「係統」——更精確地說,是個「十足自由的係統」。但在介紹這個不凡的概念前,要先介紹這個同樣不凡的作者。

在一七六〇年代訪問英國的人,很可能聽說格拉斯哥大學(University of Glasgow)的亞當.斯密。斯密博士或許不算非常有名,但很多人都知道他。伏爾泰(Voltaire)聽過這個人。大衛.休謨(David Hume)是他的好朋友。學生們從俄國遠道而來,聽他有些結巴卻熱情洋溢的演講。除瞭在學術界的成就外,斯密博士的獨特個性也很齣名。比方說,人人都知道他心不在焉。某次,他在和朋友同行時,很認真地討論研究課題,結果卻跌進瞭坑洞裏。據說他曾經自己把麵包和奶油加到飲料中,然後說那是他這輩子所喝過最糟的茶。雖然他有很多怪僻,對他的智力並不構成阻礙。亞當.斯密正是那時代最重要的哲學傢之一。

在格拉斯哥,亞當.斯密講授道德哲學的課題。這門學科的範圍,比現在的要廣泛地多。道德哲學包括自然神學、倫理學、法理學,以及政治經濟學。因此它含括瞭人類對於秩序與和諧最崇高的推動力,乃至於為瞭在殘酷現實中謀生而從事的那些沒那麼和諧有序的活動。

自古以來,人類一直想將事物閤理化。而在宇宙的混亂中尋求設計意圖的自然神學,就是其中一個目標。假如斯密博士闡述的是宇宙亂象背後的自然法則,來訪的客人就會覺得理所當然。但是斯密博士探索的是光譜的另一端,在日常生活的喧囂下,尋求其宏大的構造,那麼訪客或許會覺得,他真的踰越瞭哲學的分寸。

十八世紀末的英國社會,絕非理性秩序或道德意含的典範。隻要將目光轉離有閑階級的優雅生活,就會發現人們用最邪惡的形式,為求生存而進行殘酷鬥爭。在倫敦的廳堂與各郡舒適奢華的地産外,舉目所見,盡是與昔日殘留下來之最不理性、最昏聵不堪的習俗與傳統所混閤在一起的貪婪、殘酷與墮落。這個社會不像一部經過精心設計,每部分皆有助於整體功能的機器,反而像詹姆斯.瓦特(James Watt)奇怪的蒸汽機:漆黑、嘈雜、效率低而又危險。斯密博士聲稱,能在其中看見秩序、設計與目的,真是奇哉怪也!

若我們的訪客前去參觀康瓦耳(Cornwall)的錫礦,就會看見礦工們往下進入礦井中。等他們到達坑底,會從腰帶上拿齣一根蠟燭。點燃後,他們會伸展四肢,睡到蠟燭熄滅纔起床。然後他們挖礦兩三個小時。接下來,又要照例抽煙鬥休息一陣子。這樣下來,半天的時間在偷懶,半天的時間在採礦。假如我們的訪客前往北方,鼓起勇氣進入德罕(Durham)或諾森伯蘭(Northumberland)的礦坑中,他將會看見完全不同的景象。在這裏,男男女女衣不蔽體地在一起做牛做馬。這裏有著最野蠻、最殘酷的習俗:雙目交接燃起的性欲,就在廢棄坑道中草草地解決;七歲或十歲,從沒見過陽光的小孩,隻為瞭礦工付的幾分錢,就在鼕天被派去幫忙拖拉裝煤的桶子;孕婦像馬一樣拉著運煤的車子,甚至就在漆黑的洞穴中分娩。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俗世哲學傢:改變歷史的經濟學傢》這本書,我第一時間就被它所蘊含的深度所吸引。我總覺得,經濟學並非一門枯燥的學科,它實際上是關於人類行為、資源分配以及社會互動最根本的學問。而「俗世哲學傢」這個稱號,更是傳神地描繪瞭那些將經濟學的智慧應用於現實世界,並藉此推動歷史前進的偉大思想傢。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書中會有哪些經濟學傢被收錄其中?他們又是如何看待「俗世」中的各種經濟現象?例如,那些關於貧富差距、科技創新、全球化浪潮的討論,會不會在這本書中得到深刻的經濟學解讀?我特別期待能看到書中對於一些重要經濟學傢的生平及其思想的介紹,例如,他們是如何麵對當時社會的挑戰,又是如何提齣創新的解決方案的?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對經濟學的理解,從單純的理論知識,昇華到一種對社會運作機製的深刻洞察。我相信,透過這些「俗世哲學傢」的視角,我能更清晰地認識到經濟學在塑造人類文明進程中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並從中獲得啟發,以更智慧的方式理解和參與我們所處的世界。

评分

收到這本《俗世哲學傢:改變歷史的經濟學傢》,感覺就像收到一份來自過去的珍貴饋贈。我總覺得,我們對經濟學的認識,常常被一些抽象的理論和複雜的公式所侷限,彷彿它隻屬於那些穿著西裝打著領帶、在華爾街談笑風生的人。但這本書名卻告訴我,經濟學其實離我們很近,那些「俗世」的智慧,往往蘊藏在我們 everyday life 的選擇和互動之中。我非常好奇,究竟有哪些「經濟學傢」被譽為「俗世哲學傢」?他們的思想又是如何深刻地影響瞭我們所處的時代?是關於自由市場的辯論?是關於政府乾預的爭議?還是關於人類行為的深刻洞察?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重新審視那些關於價值、交換、稀缺和選擇的基本概念,並理解它們是如何在歷史的長河中,悄無聲息地塑造瞭我們的社會結構、文化價值,甚至是我們的價值觀。我尤其期待能看到書中對於一些歷史關鍵時刻的經濟學解讀,例如工業革命、大蕭條,或者冷戰時期,這些經濟學傢是如何運用他們的智慧,引導國傢走嚮或是麵臨挑戰的。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與那些用理性思考點亮人類文明道路的偉大靈魂進行交流。

评分

哇,拿到這本《俗世哲學傢:改變歷史的經濟學傢》真是太令人驚喜瞭!我一直對那些能夠用獨特視角解釋世界運作方式的人充滿好奇,而經濟學傢正是其中最讓我著迷的一群。書名本身就有一種魔力,彷彿預告著一場關於智慧的冒險,將我們帶離象牙塔,深入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鹽,揭示那些看似尋常卻影響深遠的邏輯。我特別期待書中能探討那些經濟學理論如何實際應用於社會變革,或者說,那些看似「俗世」的觀察,如何纍積成改變歷史的宏大敘事。畢竟,很多時候,我們以為的「常識」,其實是被某種經濟學邏輯所塑造的,而我們卻渾然不覺。我希望能從中學到如何更清晰地認識周遭的世界,用更具洞察力的眼光去理解各種社會現象,例如為什麼有些人能夠積纍財富,有些人卻深陷貧睏;或者,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政策調整,如何能激發齣整個產業的活力。我認為,真正的智慧,就藏在這些對「俗世」的深刻理解之中,而這些經濟學傢,就是那群最接近智慧的「哲學傢」。他們用數學、圖錶和嚴謹的邏輯,描繪齣人類行為的動態,而這些動態,正是塑造我們今日世界的基石。這本書聽起來就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這背後隱藏的宏大圖景。

评分

拿到《俗世哲學傢:改變歷史的經濟學傢》這本書,一股強烈的求知慾瞬間被點燃。我一直覺得,真正能稱得上「哲學傢」的人,不應隻在書齋裡閉門造車,而應當是能夠深刻理解並影響現實世界的思想者。而經濟學,這門研究人類如何做齣選擇以應對稀缺的學問,本身就充滿瞭哲學的思辨。書名中的「俗世」二字,更是巧妙地點齣瞭這些經濟學傢思想的落地之處,他們並非遠離塵埃的空想傢,而是深刻洞察並改造我們生活的實踐者。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這些經濟學傢是如何將抽象的經濟理論,轉化為具體的政策建議,進而引發一連串的社會變革。例如,凱因斯對於總體經濟學的開創性研究,是如何幫助各國政府擺脫經濟危機?或是,亞當·史密斯所倡導的「看不見的手」,又是如何在資本主義發展初期,引導資源的有效配置?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豐富的案例和故事,讓我得以窺見這些經濟學傢們思考的脈絡,感受他們如何用嚴謹的邏輯和深刻的洞察,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提供瞭重要的思想指引。這是一次嚮那些塑造瞭我們經濟格局的巨匠們緻敬的機會,也是一次學習如何以更宏觀、更具前瞻性的視角看待世界的契機。

评分

這本《俗世哲學傢:改變歷史的經濟學傢》的書名,簡直就是為我這樣的讀者量身打造的!我一直對那些能夠用經濟學的視角來解讀歷史事件的人充滿瞭敬意。很多時候,我們看待歷史,往往聚焦於政治、軍事或者文化層麵,卻忽略瞭經濟因素在其中扮演的關鍵角色。而「俗世哲學傢」這個稱謂,又讓我感覺到,書中所探討的內容,並非遙不可及的學術理論,而是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智慧。我非常想知道,書中會不會介紹那些經濟學傢,是如何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提齣具有顛覆性的經濟思想?例如,馬剋思對於資本主義的批判,是如何影響瞭世界政治格局?又或者,弗利曼對於自由市場的堅持,是如何塑造瞭現代經濟政策的發展方嚮?我期待這本書能為我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那些影響歷史進程的經濟學原理,並且理解這些原理是如何在現實世界中產生深遠的影響。我希望透過閱讀這本書,能夠培養自己對於經濟現象的敏銳度,並且能夠運用經濟學的思維,去分析和判斷身邊發生的各種事件,從而成為一個更具洞察力的「俗世」觀察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