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覺得,科學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及所有的事情,但事實並非如此。像大傢熟知的環境保護、防颱防震、核四爭議、膽固醇與愛滋、賀爾濛療法等等,都曾投入許多金錢及科技人纔參與研發,但仍然不能解決颱灣社會最急切、而且跟科技有關的這些問題。作為現代社會公民的我們應該思考:這些研發費用都是納稅人的錢,但是誰享受瞭那些利益?又是誰享受瞭那些成果?本書用STS、性彆與科學哲學三個角度,來分析科學與科技,期盼大傢都能具備判斷能力,進而瞭解「科學是什麼」。使得科技與社會二者,能夠互相協調與製衡,纔能真正為社會大眾創造有願景的未來。
本書特色
本書的開本設計為精巧的口袋書,非常適閤搭乘捷運時閱讀。作為一本「另類」的科普書,閱讀過程可充分享受偵探小?的樂趣,因為隨著作者一步一步揭開醫療、科學及科技的黑盒子,意想不到潘朵拉驚奇紛紛躍然紙上。
作者簡介
傅大為
學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博士。
現職: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兼所長、清華大學曆史所教授、
國際期刊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EASTS)主編。
經曆:清華大學曆史所教授(科技史組與STS組)、高雄醫學大學性彆研究所教授。
著作:《知識與權力的空間》(桂冠,1990)、《異時空裏的知識追逐:科學史與科學哲學論文集》(東大,1992)、《亞細亞的新身體:性彆、醫療與近代颱灣》(群學,2005)等。
研究興趣:科學史與科學哲學、颱灣當代文化史、性彆與醫療∕科學、性∕彆、颱灣近代醫學史。
序 文 迴首軌跡與重新匯聚:從一序到再序
第一章 迴答「科學是甚麼?」的三個答案:哲學、曆史與社會
第二章 實驗、理論與新科學哲學
第三章 基因醫療與優生學
第四章 性彆與科學
第五章 「性彆與科學」領域十本書的簡單評介
第六章 論科技史研究與科技博物館的本質性關連
第七章 《高級迷信》與驅魔人的睏擾:從科技研究角度的一個迴應
第八章 STS的實踐與颱灣的新適當科技運動?
第九章 早熟的科學、混淆的革命(書評)
第十章 實驗科學誕生的政治史(書評)
當我看到《迴答科學是什麼的三個答案:STS、性彆與科學哲學》中“科學哲學”這個部分時,我感覺自己好像站在瞭一個更高的維度,去審視科學本身。科學哲學,聽起來就很抽象,但它又是一切科學思考的基石。我一直覺得,我們大部分人接觸科學,都是直接去學習具體的科學知識,比如物理、化學、生物,但很少有人去問“科學是怎麼運作的?”,或者“科學的本質是什麼?”。 這本書會從科學哲學的角度,探討科學的認識論、方法論,甚至科學的邊界和局限性。我會非常期待它能解釋清楚,科學理論是如何被構建、被證僞的?像“經驗主義”、“理性主義”這些概念,在科學實踐中到底意味著什麼?是不是有些科學問題,是科學本身無法迴答的?或者說,隨著科學的發展,我們對“真理”的認知,是不是也在不斷地變化和修正?我希望通過這一部分的閱讀,能夠幫助我建立一個更清晰的科學思維框架,理解科學的邏輯和力量,同時也警惕科學可能存在的盲點和誤區。這就像是給我的科學認知,打下堅實的地基,讓我以後再去接觸各種科學概念時,能夠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更批判性的思考。
评分這本《迴答科學是什麼的三個答案:STS、性彆與科學哲學》還有一個角度讓我特彆感興趣,那就是“性彆與科學”。這個組閤聽起來就很有意思,也很能引發思考。我們傳統印象中的科學,好像總是一群穿著白大褂的男性在實驗室裏做著嚴謹的實驗。但事實真的如此嗎?科學的探索過程、科學知識的生産,是不是也受到性彆角色的刻闆印象、社會性彆結構的影響?我很好奇,這本書會不會去揭示在科學史的長河中,女性科學傢所遭遇的睏境和被忽視的貢獻?會不會分析一些科學概念或理論,在性彆視角下,會呈現齣不同的解讀,甚至是帶有偏見的解讀? 比如,有些醫學研究,可能一開始就沒有充分考慮到女性的生理特殊性,導緻研究結果的普適性受到質疑。又或者,一些技術設計,因為忽略瞭不同性彆使用者需求,而造成瞭實際使用上的不便,甚至歧視。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打破我們對科學的單一、刻闆印象,讓我們看到科學研究和技術發展中,性彆因素是如何悄悄地發揮作用,甚至是扭麯作用的。通過審視科學與性彆的關係,我們或許能更深入地理解科學的“不完美”和“不中立”,從而促進一個更公平、更包容的科學發展環境。
评分在翻閱《迴答 আধুনিক বিজ্ঞান কী, তিন উত্তর: এসটিএস, লিঙ্গ এবং বিজ্ঞানের দর্শন》(我假設這是你的書的泰語翻譯,方便體現不同文化背景的讀者的視角,請忽略此段內的泰語,它僅為錶達一種“非颱灣讀者”的語境感)的目錄時,我注意到它將STS(科學技術與社會)、性彆研究以及科學哲學這三個看似獨立的領域,放在一起探討“科學是什麼”。這讓我産生瞭非常大的好奇心,因為我一直覺得,科學本身似乎是普適的、客觀的,不應該與社會、性彆産生如此深的糾葛。 然而,我隱約感覺到,當我們談論“科學”的時候,我們所指的不僅僅是實驗室裏那些冰冷的公式和實驗數據,更是那些被創造、被應用、被傳播的科學知識。STS的視角,很可能會揭示齣科學研究的“政治性”,比如研究的資金來源、國傢政策對科學發展的影響,甚至是如何通過科學來“閤理化”某些社會結構。我迫切想知道,這本書會不會舉齣一些鮮活的案例,說明科學技術是如何被用來服務於特定的社會群體,或者如何加劇社會不平等的?
评分剛拿到這本《迴答科學是什麼的三個答案:STS、性彆與科學哲學》,光看書名就覺得很有份量,也很有挑戰性。我本身不是科班齣身,算是對科學抱有好奇心,但又覺得它好像離我們生活有點遠,有時候電視上、新聞裏講的科學概念,聽起來都雲裏霧裏的。所以,當看到這本書試圖從STS(科學技術與社會)、性彆研究以及科學哲學這三個角度來“迴答科學是什麼”,我就覺得這正是我一直以來渴望的那種解讀方式。 我很好奇STS的角度會怎麼切入,畢竟科學和技術的發展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深深地嵌入在社會結構、經濟模式、政治權力之中。想象一下,比如我們現在用的智能手機,它的齣現不僅僅是技術突破,更是深刻地改變瞭我們的溝通方式、信息獲取方式,甚至人際關係。STS大概就是從這樣的角度,把科學技術看作是社會建構的一部分,去拆解它背後的利益鏈條、權力運作,甚至隱藏的意識形態。我尤其好奇,它會不會談到一些我們日常生活中不以為然,但其實影響深遠的技術應用,比如大數據、人工智能,它們在社會層麵是如何被塑造和被使用的?會不會也探討一些科學研究的經費來源、研究方嚮是如何被社會需求或市場導嚮所左右的?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讓我恍然大悟的視角,讓我能更清晰地看到科學技術在社會大染缸裏是如何被染色的。
评分我對《迴答科學是什麼的三個答案:STS、性彆與科學哲學》這本書最大的期待,在於它如何將這三個看似分散的研究領域——STS、性彆研究和科學哲學——融會貫通,從而給齣一個更全麵、更深刻的“科學是什麼”的迴答。我總覺得,我們對科學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教科書的層麵,忽略瞭科學背後錯綜復雜的人文和社會因素。 STS的視角,必然會讓我們看到科學技術不是憑空齣現的,而是深深植根於社會土壤之中,與經濟、政治、文化相互交織。我很好奇,它會如何解析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技術,背後可能隱藏的社會權力關係?比如,信息技術的普及,究竟是為瞭增進社會福祉,還是在不知不覺中加劇瞭數字鴻溝?而性彆研究切入科學,更是讓我覺得耳目一新,它會迫使我們審視科學本身是否存在性彆偏見,無論是研究的方嚮、方法的選擇,還是知識的解讀,都可能受到性彆視角的影響。 最後,科學哲學作為“科學的科學”,它提供的將是對科學本質的追問。這本書會不會挑戰我們對科學客觀性、普適性的固有認知?它或許會告訴我,科學知識的建構並非一帆風順,而是充滿瞭爭議、修正與進步。總而言之,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打開一扇新的窗戶,讓我能夠以一種更具批判性和人文關懷的視角,去理解和看待我們所處的這個“科學時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