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記載瞭一次關乎兩岸和平發展基石為何的曆史性辯論。《聯閤報》主張以「一中各錶」做為兩岸和平發展的基礎認知,《兩岸統閤學會》則認為「一中各錶」已經不適宜,而認為應以「一中同錶」做為未來兩岸和平發展的共識。本書完整地將雙方辯論內容收錄,以饔讀者。另一部分為《兩岸統閤學會》對曹興誠先生所主張之《兩岸和平共處法》的質疑。齣版此書之目的在於期望更多學術菁英能夠共同參與論述建構工作,以使兩岸和平發展能夠順利進展。
作者簡介
張亞中
颱灣大學政治學係教授
「兩岸暨區域統閤研究中心」主任
兩岸統閤學會理事長
序 言:歧路亡羊的「一中各錶論」 i
第一部分 一中各錶的內涵 1
一、「一個中國,各自錶述」共識的意義與貢獻∕蘇起 3
二、何謂「九二共識」∕ 國政基金會國傢安全組 13
第二部分 一中各錶的呼籲∕聯閤報 19
一、中華民國主論述:辛亥革命或二二八 21
二、兩岸關係:「閤理的過程」與「改良之目的」 26
三、許三個願:一中各錶、亞太平颱、可敬的民主 30
四、民進黨能在民國一百年告彆颱獨嗎? 34
五、一中各錶.杯子理論.屋頂理論 38
六、百年輪迴:兩岸共同迴歸辛亥革命及孫中山的起始點 42
第三部分 一中同錶纔能為兩岸和平發展奠定基石∕兩岸統閤學會 47
一、「一中各錶」不宜作為國傢戰略基礎 49
二、「一中各錶」做為理論的錯誤解讀與引用 54
三、無法建立互信的「一中各錶」 59
四、「一中各錶」下的中華民國與辛亥革命還有關嗎? 64
五、何不捨「一中各錶」求「一中同錶」 69
六、經略大中華纔是解開颱灣集體焦慮的藥方 74
第四部分 一中各錶或一中同錶的後續辯論 79
一、「一中各錶」等於颱獨偏安?∕聯閤報 81
二、請說清楚「一中各錶」的內涵與可行邏輯是甚麼?∕兩岸統閤學會 86
三、「一部分的中國」與「中國的一部分」∕聯閤報 92
四、從「一中兩國」到「一中三憲」∕兩岸統閤學會 97
五、「一中各錶」無法處理主權爭議∕兩岸統閤學會 102
六、再論兩岸應採「一中各錶」∕聯閤報 107
七、再論「一中各錶」的不可行性∕兩岸統閤學會 111
八、「一中各錶」隻會讓兩岸認同愈錶愈遠∕兩岸統閤學會 117
九、是中華民國還是「一中憲法」維持瞭兩岸的和平?∕兩岸統閤學會 123
十、從聯閤報「一中各錶論」看兩岸關係的隱憂∕兩岸統閤學會 129
第五部分 兩岸和平共處法是否可行? 145
一、兩岸和平共處法的呼籲∕曹興誠 147
二、是「和平共處法」還是「和平分裂法」?∕兩岸統閤學會 158
三、「程序正義」還是程序會不正義?∕兩岸統閤學會 163
四、是「統一公投」還是「不統一公投」?∕兩岸統閤學會 168
五、要「公投定錘」還是「水到渠成」?∕兩岸統閤學會 173
六、「偏安颱灣」還是「經略大中華」?∕兩岸統閤學會 178
這是一次曆史性的辯論,一次關乎兩岸和平發展基石為何的辯論!
今(2010)年元旦開始,《聯閤報》以《中華民國九十九年感思》為題,刊齣瞭係列社論,希望以「一中各錶」來為兩岸在不久的將來可能展開的政治談判定調。兩岸統閤學會在仔細研究瞭這些社論後,發現其思路將可能導緻兩岸關係陷入極大的危機之中,也有可能導緻中華民國現行體製的崩潰,因此乃以理事長張亞中、秘書長謝大寜與黃光國三位教授具名,在《旺報》發錶瞭係列迴應文章,希望藉助此一辯論,來凸顯一中各錶論的問題所在,並敦促與《聯閤報》持相同看法者,能夠改弦更張,轉而思考「一中同錶」的可能性與論述策略。
基本上說,《聯閤報》以為「一中各錶」乃是一個足以在藍綠紅之間取得最大公約數的論述,如果未來的兩岸政治談判能奠基在此一基礎上,將可能吸納民進黨,並為中華民國搭起重返中國的橋梁,從而不隻化解颱獨的危險,也為中國的和平發展創造更大的力量。而做為《聯閤報》整個論證之基石的「一中各錶」,大緻上是根據《國統綱領》而說,並根據《國統綱領》所謂「互不否定」的精神,並將此為兩岸的和平奠立基石。
然而在我們看來,《聯閤報》的這項論述,或許在《國統綱領》時代,尚有其閤理性與可行性,但是隨著1993年起,颱灣內部對於「一個中國」定義的快速改變,經曆李登輝的「一個中國去政治化與法律化」(將「一個中國」界定在「曆史、地理、文化、血緣上」的概念)、「特殊國與國」、陳水扁的「一邊一國」論述,甚而再到馬英九的「颱灣是中華民國」、「主權獨立」、「颱灣前途由2300萬人共同決定」等總總中華民國主權限縮在颱澎金馬的論述,使得《聯閤報》的看法不但無法達成其理想,卻反而恰好將讓中華民國陷入一種夾逼的狀態。
簡單地說,1991-93年時的「一中各錶」是以「統一」為唯一選擇,那時的「一中各錶」的確可以在兩岸和平發展中扮演關鍵性的重要角色。可是經曆近二十年的政治發展,颱灣內部也將不認為「一中各錶」的唯一目標是「統一」,「颱獨」已經成為朝野選項之一,馬英九主張「颱灣前途由2300萬人共同決定」也等於暗示兩岸的「主權宣示」已經不再重疊。在這樣的現實前提下,對大陸而言,如果接受「一中各錶」的論述為兩岸政治談判的前提,有可能等於同意將兩岸分立固定化,也就是為「兩個中國」創造法律的基礎。另一方麵,「一中各錶」的主張,反而可能為民進黨所運用,順此論述之勢為其颱獨黨綱解套,反守為攻,要求在「各錶」的基礎上,國民黨明確地接受中華民國將其主權限縮到颱澎金馬,從而成為「法理獨颱」的狀態。如此一來,當然也會讓中華民國陷入窘境,而成為進不得也退不得的尷尬狀態。
換句話說,《聯閤報》所一直強調的,要用「一中各錶」這樣的「過程論」來接軌到統一的「目的論」,這樣的一種「路綫圖」如果實際展開的話,恐怕將不可避免地會成為一張「岔路縱橫」的地圖,並讓中華民國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陷入「歧路亡羊」的睏境,這在我們看來,謀國如此,還真是讓人既捏把冷汗,也情何以堪。這也是我們之所以要發動這場辯論的緣故。
而在此次辯論過程中,我們也簡要說明瞭兩岸統閤學會對兩岸未來和平發展路綫圖的完整構想。我們認為,兩岸不宜採取「一中各錶」的模式,而應思考如何來「一中同錶」;兩岸應維護的不再是「九二共識」,而是「一中共識」!
任何一個可以運作的方案必須建立在現實的基礎上,兩岸目前的法理現狀為:一是兩岸的憲法均為「一中憲法」,主權宣示重疊;二是兩岸治權分立,各自在其現有的領域享有完整的管轄權。「一中同錶」的方案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建立。在我們看來,如果雙方「承諾不分裂整個中國」,接受彼此為「平等的憲政秩序主體」,如此既不會陷入分裂中國的法理陷阱,又可以維持兩岸的法理現狀,同時還可以通過一些協定的簽署、建立共同體製度、推行共同政策,形成「第三憲」的基礎,並讓兩岸建構重疊認同。對此一方案,我們將之概括為「一中三憲,兩岸統閤」。詳細的論述,我們會另外由專書介紹。我們相信這樣的方案纔真能為兩岸創造可靠的和平發展環境,並為中華民國找到未來。
在這本冊子中,我們為瞭方便讀者能夠瞭解整個辯論的來龍去脈,除瞭在一開始的部分,特彆將蘇起先生所撰「『一個中國、各自錶述』共識的意義與貢獻」及國政基金會所撰「何謂九二共識」兩篇具有代錶性的文章納入,在編排上,本書採取瞭兩造並陳的方式,依照時間順序完整呈現瞭《聯閤報》社論與我們登載在《旺報》的幾次對話過程,並在最後收錄瞭登載在《中國評論》三月號的一篇總結。
我們誠摯地期盼關切兩岸發展的讀者朋友,能夠通過此一結集,而更深入地展開思辨。平心而論,颱灣已經浮躁得太久,也民粹得太久瞭;我們相信,唯有知識與思辨,可以幫助我們澄清問題,並真正找到齣路,我們願以此與讀者諸君共勉!
另外,在去年底,因著聯電董事長曹興誠先生發起推動「兩岸和平共處法」的因緣,我們也和曹董事長展開瞭另一場辯論。由於這兩次辯論的問題脈絡頗為一緻,所以我們也特彆將張亞中教授五篇登載在《新新聞》的相關文章收為附錄,以饗讀者,並為與《聯閤報》辯論文章的補充。
最後,我們當然還要對《聯閤報》與曹興誠先生錶示由衷的敬意,並藉此機會嚮《新新聞》總編輯黃文財先生、《旺報》社長黃清龍先生、總主筆戎撫天先生、楊偉中先生再緻最高謝意,感謝他們提供瞭一個深度論述辯論的舞颱,也感謝兩岸統會學會執行長謝明輝的居中行政協調,並企盼未來繼續一起推動討論,以為兩岸和平發展找到正確的基礎與方嚮!
張亞中 謹誌
於颱灣大學社會科學院研究大樓311室
2010年3月15日
不得不說,《一中同錶或一中各錶》這本書,在不經意間觸動瞭我內心深處的一些思考。我一直覺得,我們在學習和工作中,總是習慣於將事物進行“分類”和“歸檔”,但這其中往往會陷入一種“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非此即彼,很難看到事物之間更深層次的聯係。《一中同錶或一中各錶》的標題本身就暗示瞭這種“同”與“各”的辯證關係,而書中的內容,更是將這種辯證法運用得淋灕盡緻。 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探討“跨學科研究”時,對“錶格”的運用。他舉瞭一個例子,關於一項關於環境變化的研究,需要整閤來自地理、生物、社會學等多個學科的數據。如果每個學科都隻用自己的標準來呈現數據,那麼最終將是一堆雜亂無章的信息,根本無法進行有效的分析。但如果能夠構建一張統一的“數據錶格”,將不同學科的數據按照統一的格式進行錄入和整閤,那麼,研究者就能更容易地發現不同領域之間的關聯,從而得齣更具洞察力的結論。這讓我意識到,所謂的“統一”,並非是扼殺個性,而是為瞭更好地激發多樣性,讓不同的元素在同一個框架下,發揮齣更大的能量。
评分《一中同錶或一中各錶》這本書,在我的閱讀清單中,算得上是一股清流。它沒有那種華麗的辭藻,也沒有故弄玄虛的理論,但它所傳達的思想,卻如同涓涓細流,緩緩浸潤我的心田。我一直以來都對那些能夠從細微之處洞察事物本質的書籍,抱有極大的興趣。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 作者在探討“個人習慣的養成”時,對“錶格”的運用,讓我感到格外親切。他指齣,很多人在嘗試改變不良習慣,培養新習慣時,往往會因為缺乏持續的動力和明確的反饋,而最終半途而廢。作者提齣,可以構建一張“習慣追蹤錶”,每天記錄自己是否完成瞭預定的習慣目標,並根據完成情況給予自己小小的奬勵或懲罰。這不僅僅是一種形式上的記錄,更重要的是,它能夠幫助我們建立一種“自我監控”和“自我激勵”的機製。這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那些尚未成功的“小目標”,也許,一張簡單的錶格,就能成為改變的契機。
评分《一中同錶或一中各錶》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知識”的書,更是一本關於“方法”的書。我一直深信,掌握正確的方法,比單純記憶知識更重要。而這本書,恰恰提供瞭一種非常實用且具有普適性的方法論。 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探討“時間管理”時,對“錶格”的巧妙運用。他認為,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會覺得時間不夠用,並非是因為我們的日程安排有多麼“滿”,而是因為我們缺乏一個清晰的“時間分配錶”。作者提齣,可以嘗試將一天的時間劃分為不同的“時間塊”,並為每個時間塊設定明確的任務或活動。這不僅僅是一種記錄,更重要的是,它能夠幫助我們識彆齣那些“時間黑洞”,並優化我們的時間利用效率。這讓我開始思考,我是否也能為我的生活,構建一張“時間地圖”,從而更好地掌控我的寶貴時間。
评分當我閤上《一中同錶或一中各錶》的最後一頁時,一種難以言喻的滿足感油然而生。這本書,與其說是在教我如何“應用”錶格,不如說是在引導我如何“思考”。我一直對那些能夠挑戰我固有思維模式,並提供新穎視角的書籍,有著莫名的偏愛。這本書,無疑是其中之一。 書中的一個章節,讓我印象最為深刻,那是關於“人際溝通中的‘信息錶’”。作者認為,在人際交往中,我們往往會因為信息傳遞的不清晰、不完整,而産生誤解和矛盾。他提齣,可以通過構建一張“溝通反饋錶”,來確保信息的準確傳達。例如,在與他人交流時,可以不時地復述對方的關鍵信息,並詢問對方是否理解,或者將重要的信息要點記錄下來,發送給對方確認。這聽起來似乎很簡單,但實際上,卻能極大地減少溝通中的“信息損耗”和“失真”。這讓我開始反思,我與傢人、朋友、同事之間的溝通,是否也能通過這種“結構化”的方式,變得更加順暢和有效。
评分拿到《一中同錶或一中各錶》這本書的時候,我並沒有預設它會給我帶來多大的驚喜。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自己被書中那些充滿洞察力的觀點所深深吸引。我一直對那些能夠幫助我提升“效率”和“理解力”的書籍情有獨鍾。這本書,恰恰在這兩個方麵給瞭我很大的啓發。 作者在書中,並沒有簡單地羅列各種錶格的製作技巧,而是深入探討瞭“錶格”背後所蘊含的“邏輯”和“結構”。他認為,一張好的錶格,不僅僅是數據的堆砌,更是對事物內在邏輯的提煉和呈現。我記得其中一個關於“項目管理”的章節,作者展示瞭如何通過構建一張精密的“項目進度錶”,將一個復雜的大型項目分解成一係列可控的小任務,並為每個任務設定明確的責任人和截止日期。這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覺得任務繁重,效率低下,並非是因為任務本身有多麼睏難,而是因為我們缺乏一個清晰的“執行路綫圖”(也就是那張錶格)。
评分《一中同錶或一中各錶》這本書,在我看來,與其說是一本“工具書”,不如說是一本“啓迪書”。它沒有那些復雜的理論模型,也沒有深奧的哲學概念,但它所揭示的道理,卻能觸及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我一直都對那些能夠從平凡之處發現不平凡的書籍,充滿著好奇。這本書,正是如此。 書中的一個章節,關於“學習過程的‘總結錶’”,讓我受益匪淺。作者指齣,很多時候,我們在學習完一本書或一個課程後,很容易遺忘其中的內容,但這並非是我們的記憶力齣瞭問題,而是因為我們缺乏一個有效的“知識整理和迴顧機製”。他建議,可以嘗試在學習結束後,構建一張“學習總結錶”,將學到的關鍵概念、重要公式、核心觀點等進行歸納和梳理。這張錶格,不僅僅是一種復習工具,更重要的是,它能夠幫助我們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並構建起一個屬於自己的知識體係。這讓我開始意識到,真正的學習,不僅僅在於“輸入”,更在於“輸齣”和“內化”。
评分這本《一中同錶或一中各錶》的書,老實說,我拿到它的時候,心裏其實是有點忐忑的。標題就帶著一種模棱兩可的意味,讓我很難立刻抓住它的核心。我一直以來都對那種能夠引發深度思考,同時又不會顯得過於晦澀的書籍情有獨鍾。所以,當我翻開第一頁,試圖去理解作者究竟想錶達什麼時,我發現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錶”的書,它似乎在用一種非常具象的方式,來探討我們在生活、學習、乃至人際關係中所麵臨的種種“統一”與“差異”。 一開始,我以為它會像很多教科書一樣,直接給齣各種錶格的定義、分類、以及如何製作。然而,作者的筆觸遠比我預想的要細膩和哲學。他並沒有一開始就陷入技術性的細節,而是從一個更宏觀的角度切入,比如,我們為什麼要“同錶”?這個“同錶”背後又隱藏著怎樣的社會需求和個人選擇?我尤其被其中關於“信息整閤”的部分所吸引。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天都被海量的信息所淹沒,如何有效地篩選、歸類、並呈現這些信息,幾乎成瞭一門生存技能。作者通過一係列生動的例子,展示瞭“同錶”在信息管理中的強大力量。比如,他提到在某個曆史事件的梳理中,通過構建一張統一的時間綫錶格,能夠瞬間將紛繁復雜的事件脈絡清晰地呈現齣來,讓讀者能夠一眼洞悉事件的起因、發展和結果。這種“以簡馭繁”的能力,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們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信息整理工作。
评分讀《一中同錶或一中各錶》的過程,對我來說,更像是一次關於“認知升級”的旅程。我一直以為“錶”隻是數據和信息的載體,是冰冷而客觀的工具。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這種看法。作者巧妙地將“錶”的概念延展到更廣泛的領域,比如,他談到瞭“社會契約”的“錶”,也就是大傢共同遵守的規則和規範。這讓我開始思考,為什麼我們社會需要有各種各樣的“錶”?是為瞭避免混亂,還是為瞭促進閤作?又或者,是為瞭在復雜的社會互動中,找到一個相對穩定和可預測的“共同語言”? 書中的一個章節,我印象尤為深刻,那是關於“個人成長路徑的‘錶’”。作者並沒有給齣所謂的“人生規劃模闆”,而是引導讀者去思考,如何根據自身的特點和目標,去構建一張屬於自己的“成長錶格”。這張錶格不隻是記錄過去的成就,更重要的是,它能夠幫助我們清晰地看到自己當前所處的階段,以及未來需要剋服的挑戰和達成的目標。他用瞭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就像爬山一樣,你需要一張地圖(錶格),清楚地知道自己現在在哪裏,前麵有多少路程,有哪些可能的危險,以及最終的山頂在哪裏。這個比喻讓我豁然開朗,原來,規劃人生,也可以像設計一張精密的錶格一樣,既有條理,又充滿可能性。
评分當我在翻閱《一中同錶或一中各錶》時,我經常會陷入一種沉思,它不僅僅是在教我如何“做錶”,更是在引導我如何“思考”。我一直以來都對那種能夠引發我反思自身行為和思維模式的書籍有著特彆的偏好。而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的這種需求。作者在探討“決策過程”時,對“錶格”的運用,讓我眼前一亮。他分析瞭在麵對復雜的選擇時,我們常常會因為信息不對稱、情感因素乾擾等原因,做齣 suboptimal(次優)的決定。 書中的一個例子,是關於一個企業如何決定是否要推齣一款新産品。這其中涉及到市場調研、成本分析、競爭對手分析、技術可行性等等一係列復雜因素。作者展示瞭如何利用一張“決策評估錶”,將這些因素量化,並賦予不同的權重,最終得齣一個相對客觀的決策分數。這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難以做齣明智的決定,並不是因為我們不夠聰明,而是因為我們缺乏一個清晰、係統化的思考框架。這張“決策評估錶”,就像一個“思維導航儀”,能夠幫助我們在信息迷霧中,找到通往最優解的路徑。
评分《一中同錶或一中各錶》這本書,對我而言,與其說是一本關於“錶格”的指南,不如說是一次關於“視角”的拓展。我一直以為,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所處的“坐標係”,而“錶格”就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坐標係”。作者在書中,通過各種生動的案例,嚮我展示瞭如何利用“錶格”來改變我們觀察和理解世界的方式。 我尤其被其中關於“曆史敘事”的討論所吸引。作者指齣,不同的曆史學傢,即便研究的是同一段曆史,也可能會因為他們所關注的焦點、所采集的證據、以及他們所構建的“敘事錶格”不同,而得齣截然不同的結論。比如,一位經濟史學傢可能會更關注經濟數據和貿易往來,而一位社會史學傢則可能更關注普通民眾的生活狀態和文化習俗。兩者都可能構建自己的“曆史錶格”,但這兩種錶格所呈現齣來的“曆史真相”,可能大相徑庭。這讓我開始反思,我們所接觸到的很多“既定事實”,是否也隻是某種“錶格”下的産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