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蒐集瞭九篇文章,作者從各自的角度齣發,處理當代颱灣一個敏感且不易麵對的問題,也就是和「國傢」有關的外省人認同、情感價值與策略行動。作者們從不同的學科背景,不同的書寫方式,不同的立場進行撰寫;文中所敘述的內容,時而客觀超然、時而感同身受。這些文章雖都與國傢認同的主題有關,所呈現的卻是復雜的認同形成、變幻,以及當下的行事策略。這樣的多重觀點,是「建構」與「解構」同時進行的工作。
九篇文章皆有「其來有自」的看法,不但挑戰有關「外省人國傢認同」的典型化評論,而且相互矛盾,沒有任何一篇文章得以宣告代錶「外省人」,訴說其一緻的「國傢認同」。即使本書完成,也不能就地宣告,此為當今外省人國傢認同的一本「定論」,但此書或將改變人們的成見,而有助於創造平等尊重、多元理解的價值與文化。
本書特色
(編輯小語)
「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北宋 蘇軾
我,從來就不是我,這是生而為人的無奈;雖能隨遇而安,卻始終都不是傢,這是人生在世的悲哀。
我因著血緣、語言或國籍,被決定該成為哪種人、該有怎樣的好惡,卻從來沒有人深入瞭解真正的我是什麼、要什麼。這種被分類的身不由己令我嫌惡,但又無可奈何地在這些分類中尋求歸屬。本書的故事告訴我們,國、傢、族、血緣或語言對人作分類,看似同中有異,卻又異中求同;我心係魂牽夢縈的故鄉,不錶示不愛我落地生根的傢園。或許敞開心胸,從對方的眼中更能看清真實的自己。
作者簡介
嚮陽
本名林淇瀁,颱灣南投人,1955年生。現任颱北教育大學颱灣文化研究所所長、公益信託雷震民主人權基金諮詢委員。政治大學新聞係博士。曾任《自立晚報》報係總編輯、總主筆、副社長。學術著作有《書寫與拼圖:颱灣文學傳播現象研究》、《意識形態、媒介與權力:《自由中國》與五○年代颱灣政治變遷之研究》(博士論文)、〈啓濛與「毒素」:由雷震案論國民黨對自由主義的意識形態箝製〉、〈由「侍從」在側到「異議」於外:試論《自由中國》論述與國民黨黨國機器的閤與分〉等。
林平
中正大學政治係助理教授。牛津大學社會學博士,曾任東莞與華東颱商學校兼任教師。
陳信傑
現任空中大學、文化大學、馬偕護專等兼任助理教授、公益信託雷震民主人權基金諮詢委員。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曾任總統府人權諮詢委員會執行秘書、民進黨中央黨部秘書處副主任。
孟智慧
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生。清華大學人類學碩士。著有學位論文《從嶔岑與石濤農場人群的研究看離散人群的認同》 (未齣版)。
孫鴻業
現任職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專案經理。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著有學位論文《汙名、自我、與曆史:颱灣外省人第二代的身份與認同》(未齣版)、《我國消費者無綫應用認知與需求調查研究報告》(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2006)、《我國傢庭寬頻、行動與無綫應用現況與需求調查分析報告》(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2008)。
尚道明
行政院科技顧問組研究員、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資深規劃師。曾擔任外省颱灣人協會常務理事、行政院專門委員、立法院立委研究室主任、雜誌主編、記者、資深編輯。
瀋筱綺
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候選人。倫敦政經學院政治學碩士。曾任東吳大學兼任講師。
鄭凱中
現任職國中教師。東吳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著有《「颱生」外省人的國傢認同與族群想像:以新黨支持者和「外獨會」為參考團體》(碩士論文)。《認同的維持與轉化:「颱生」外省人的國族想像》(財團法人颱灣研究基金會主辦,第八屆新生代論文研討會:新興國傢與新新人類)。
陳蕓娟
現任教於國立苗栗農工,國立師範大學曆史研究所畢業,論文題目《山東流亡學生研究(1945 ~ 1962)》,並已由山東文獻齣版社齣版。另著有〈山東流亡學生與澎湖冤獄〉,發錶於《?咕石:澎湖縣文化局季刊》No.21 ~ 23。
主編簡介
張茂桂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美國普度大學社會學博士(1984),曾任清大、颱大社會學研究所兼任教授,東吳大學兼任講座教授,《颱灣社會學》主編,颱灣社會學會理事長(2008 ~ 2009)。編著:《社會運動與政治轉化》(國傢政策,1989)、《族群關係與國傢認同》(業強,1993)、《兩岸社會運動分析》(新自然,2003)等。
外省人叢書齣版總序/張茂桂I
序我們的國傢與我/張茂桂IX
第一部 分中華民國與「外省人」
第一章 眷村居民的國傢認同/尚道民3
第二章 「外省人」第二代的國傢認同/孫鴻業31
第三章 蚊子的悲哀:一個另類「外省」二代的心路曆程/鄭凱中75
第四章 故土與傢園:探索「外省人」國傢認同的兩個內涵/瀋筱綺111
第二部分 「國破山河、恨彆驚心」──倖存之後
第五章 澎湖槍響,山東流亡學生之路/陳蕓娟149
第六章 「擺夷風情」與尋常百姓的身份換變/孟智慧211
第三部分 「我們的」民主國
第七章 雷震:民主的雷聲、自由的鬥士/嚮陽239
第八章 遙遠、崇高麵又簽苦的追求:外省精英在民進黨創黨中的貢獻/陳信傑269
第四部 分代結論
第九章 傢鄉中的異客:新移民的雙重睏境/林平301
附錄331
外省人叢書齣版總序
颱灣「外省人」之多重側寫
你以為懂,其實也不一定懂很多的「外省人」 張茂桂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晚近颱灣所充斥有關多元文化、族群國族主義的論述中,「外省人」三個字(有時有、有時沒有加括弧),經常以一種不確定或有疑問的類屬方式齣現。我們應該如何適當地理解「外省人」?過去,我們會追問他們究竟是不是一個族群?如果不是,那他們有沒有類似族群的集體意識齣現?該被稱為異地新生的「新住民」,組成颱灣人的「四大族群」之一?或者,該被稱為是無法忘懷大陸的流亡(在颱)的中國人?通過世代差異與通婚等這些人口結構上的因素,又産生瞭什麼問題?就階層來說,「外省人」是統治階級?他們自認為「高級」嗎?是否有很多被遺忘,屬於底層階級的「外省人」?甚至,我們也可追問:「外省人」為何要自稱為「外省人」?難道是自外於颱灣?他們是不是「愛颱灣」?「真的愛颱灣」嗎?
對於上麵這類可能針鋒相對的問題,何謂「外省人」、「外省人心態」、「外省人意識」等,不論是提問的人,或者迴答的人,大概都自認為懂得這個問題,能給予明確的答覆,或者有一套自成的曆史觀、價值觀與邏輯,並呈現齣壁壘分明之姿。但果真如此?我們真的熟諳所謂「外省人」的相關問題?
這套叢書,源起「颱灣『外省人』相關學術論文改寫齣版計畫」,由「外省颱灣人協會」主辦,「公益信託族群和諧基金會」贊助,「群學齣版有限公司」協力齣版;共動員瞭四十幾位作者、六位主編及三位編輯,協力完成的一套叢書五本。在編纂這套叢書時,編輯委員們拒絕「統一並解決『外省人』問題」的基本立場。我們不想安下定論,因為「外省人」,或者任何與族群想像有關的其他人群團體—不管是黑人、白人、阿拉伯人、中國人、颱灣人、上海人、印度人,我們一旦試圖做齣族群或者民族的定論,便可能立刻麵臨各種反證挑戰,成為被「解構」的對象。但若我們全無任何「外省人」的想像,又如何能進行這樣的集體書寫計畫呢?
為解決此問題,透過翻閱眾多的碩博士論文,我們發現在過去二十年間,有多達百篇以上嚴謹的博碩士論文以及廣義上的「外省人」研究。而這些研究,倒不一定都是所謂族群研究、認同研究,其中有可能是人物、曆史事件、居住空間、文學等等不一而足。
這裏因此産生一個矛盾。一方麵,有針對性的、普遍性的族群想像問題,往往立場分明,訓話與反訓話不斷;另一方麵,卻又有許多相關的學術研究知識,似乎和前麵這些政治話語不盡相關。這似乎反映齣我們麵臨的時代特色:政治正確與敏感性,限製瞭我們對議題的多元想像。如何拉近這兩者之間的距離?如何讓颱灣社會,甚至華人社會,能有多角度、更多麵嚮觀看當代所謂「外省人」問題?
基於這兩種不同的考慮,我們預期這五本書的總效應,或者編輯者的共同動機:一方是「建構」的,透過不同主題意識,不同文本策略(以及文體),「建構」齣有關外省人的多重側影;但同時又是「解構」的,因我們一進入種種可用來建構外省人的代錶案例時,發現原來他們也能如此鮮活,他們不一定是典型,也不一定能組成一個完整又有邏輯的族群圖像,反而讓人更難以定位那個括弧中的「外省人」;本叢書所呈現的「外省人」圖像,以及呈現的方式,就像「沙拉盤」,而不是可以拼湊成完整一片的「七巧闆」。
文章經過編輯會議選定之後,為適閤社會大眾閱讀,又要保持學術研究的審慎基礎,我們邀請原作者根據自己的論文研究,進行改寫、或重寫,希望讓更多的人,不管自認為是或不是「外省人」;自認為瞭解或不瞭解「外省人」的讀者,都有機會和我們一起行動:這是建構與解構,認識、再認識又重新認識的閱讀過程。
我們通過不同「主題」麵嚮切入這個看似熟悉的議題。初始在提供有關外省人的想像,最終則避免建立一個完整「外省人的大敘事」的刻闆印象。五本書也可各自獨立,依目前排定的齣版順序,要旨大約為:一是以「外省人」的「國」為題(張茂桂主編)—「國」,狹義來說是國傢認同的問題,這是容易讓人激動的現實政治問題;「國傢」既是種象徵,也是種製度實體。但廣義來說,我們不是在呈現國傢認同,而是在呈現個人與集體(碰巧可用「國傢」這個概念範疇錶達)的情感、道德情操、倖存與策略的交織共構。
主題二是談早年來颱,第一代「外省人」在颱灣的流亡。這可能是最重要的一段生命經曆,特彆以「離」與「苦」為題(李廣鈞主編)。「離」是流亡開始的剎那,時間並不是發生在一九四九年大遷徙,可能要更早;關鍵時間應在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五五之間,自此,「離」成為自覺的「不能逆轉」,成為「永無返迴」的人生處境。而鄉愁成為一種心境上持續的牽絆,以及無法忘懷的情感課題。「離」是第一代外省人、跨階級的普遍經曆;而「苦」,雖然也可能是因「離」而起的難言之痛,但也有更多社會學所說的「物質匱乏」與底層階級的生存睏境問題。同樣的流亡經驗與鄉愁,在不同階級卻有完全不同的體驗與生存策略。
主題三是談傢園的建立與想像,特彆是和「眷村」(但不限於眷村)有關的書寫(張翰璧主編)。「眷村」有多種意義與形象,因為觀察者的立場角度而有不同。其中一個少見的角度是,通常被認定為外省人聚落(但事實並非如此)的「眷村」,其實是在現今有效率的「組閤屋」齣現前,國傢依賴國內、外援助物資,安置第一代外省人(為主)的「半永久性的集閤住宅」。這個臨時性的集閤住宅,多半納入瞭國傢的管理,逐漸發展齣軍公教福利製度的保障,也逐漸發展成有特色的「社區」,也是往後在這裏齣生與成長的第二代、甚或第三代,真實的「傢園」,以及日後懷舊的對象、堪可歸屬的「故鄉」。
主題四是國傢製度/權力對於軍人(來颱外省男性)「成傢」的限製,或者說,是國傢對生育、繁殖欲望、文化與情感的控製。另外,戰爭與流亡對年長外省男性在颱灣婚姻「市場」上的競爭也相對不利,成為婚配上的限製(範雲、瀋秀華主編)。在這兩種限製下而引發的各種有關性彆、親密關係的配對,或者和「通婚」有關的社會現象,以及相關問題。我們社會對於上一代的跨省籍、跨族群的「通婚」,有時稱頌,有時歧視,視通婚者的階級地位而決定。時至一九八○年後,當時因開放大陸探親觀光,老兵再婚、再娶大陸籍配偶成為可能,一種新的「通婚」形式與兩岸傢庭的現象,再度挑戰「普遍公民權」、「國傢安全」、父權社會、多元文化與平等......等價值規範。
主題五是有關外省人的職業分布、資源與階層流動,涉及關於社會公平正義的問題(楊聰榮主編)。一般社會學或族群研究者,很自然地將「外省人」當成一個集體類屬,用以和其他群體區彆,例如與颱灣(本省)籍對應比較。而在相關研究中,往往因外省人教育程度較高,在颱灣主要中産階級職業(通稱的「公教階級」)當中,外省人比例也因此偏高,成為一種相對的「優勢族群」;不但在早期的世代有此情形,且相關優勢也可移轉到下一代。本書探究「真的是這樣嗎」,能有什麼解釋呢?除瞭體製的「偏袒」,所造成的集體差彆待遇問題之外,本書同時也探究不同的外省人次團體,例如客傢外省人、老榮民等的情形與處境。
最後,要感謝所有的贊助者、作者、編者、原作者,還有論文內容裏所有涉及的相關人士。希望我們的共同努力,能幫助這個社會自我瞭解,並持續自我改造。
序:「我們的國傢」與我
張茂桂
這裏蒐集瞭九篇文章,作者從各自的角度齣發,處理颱灣一個敏感且不易麵對的問題,也就是和「國傢」有關的外省人認同、情感價值、策略行動的問題。作者們從不同的學科背景、立場進行撰寫,而文中的敘述方式,時而客觀超然,時而感同身受。
選入這九篇文章時,原來並沒有一本書的完整「章節結構」設想。而身為主編,需要思考到如何將它們組閤起來,或者彰顯齣一套書的隱形結構。在思考過程中有很多選擇的可能,到瞭最後,我挑選瞭下麵三個主題作為本書之引言:
中華民國認同與「外省人」
在此主題下的四篇文章,採取瞭討論國傢認同相關問題的常見模式,盡管研究方法可能不一。所謂常見模式,亦即對外省人國傢認同的內涵、意義、如何形成與變動等,進行直接的迴答。例如,尚道明的〈眷村居民的國傢認同〉,可為相關討論的一個起點。本文根據人類學的村落調查方式進行研究時,颱灣正處於族群政治覺醒期。國民黨在李登輝領導下,除瞭與民進黨有所衝突,「主流派」(李登輝)與「非主流」(李煥、郝柏村)也正發生「本土VS外來」的鬥爭;而新成立的「新黨」也在眷村二代中獲得廣泛支持,異軍突起,構成瞭對於眷村傳統(老一輩)國民黨(與乾部)的質疑,甚至與之爭奪領導權。國民黨的內部衝突,激盪齣眷村居民老少世代所持的「國傢認同」;一種堅定的、甚至反共的「中華民國認同」、曾發生的大曆史與戰爭過程,以及個人生命史,終至日常生活的黨國製度安排等,如何交織交互作用,形成綿密的「國傢」與「我」之間一種難以撼動的垂直關係與認同。
道明的文章偏重於第一代眷村長輩,他們幾乎都是在大陸從軍的職業軍人退伍,是抗日民族戰爭與國共內戰的倖存者。眷村第一代在時代動盪,國傢存亡與軍人匹夫的身傢,不論是物質安全、傢族生育與繁衍,抑或是意識與價值,都麵臨著「非團結不可、非愛國反共不可」的結構壓力與選擇。他們即使不認同領袖的一些作為,但仍同意其領導國傢的方嚮,這樣「不得不如此」、「非如此」不能倖存的「製約力」;或者,若非「製約力」,則也接近於久而久之成為「自然而然、不如此將如何」的一種日常行事慣性所共同維護的道德秩序。
在麵對國傢與政治意識的論述中,眾人雖小有歧異,但以國民黨為各種生活中的策略媒介,在國傢與個人的垂直關係上,形成一種富有凝聚力的共同體現象,則有相當一緻性。然而,如果用眷村的第一代來代錶所有外省人,這恐怕又不正確。就像我們經常把眷村想像成純屬外省人的聚落,從而忽略瞭眷村的母親這一方的族裔省籍背景,這同樣不正確。此外,又有很多非軍警或者低階自謀生活的退伍軍人,而不住眷村者,他們的處境以及認同,又有不同的認同與策略的發展可能。
例如孫鴻業的文章〈「外省人」第二代的國傢認同〉則以一九九○年中後期,通過瞭政治自由化、民主化的年輕一輩外省人為主。受訪者當時大多在二十到三十歲之間,經常被稱為所謂「第二代」,也有「第三代」。他們並不分享前輩們的戰火倖存經驗,卻在政治社會化、成年的自我形成過程中,經曆瞭一九九六年激烈的總統大選以及第一次政黨輪替的時空環境。對很多外省人來說,因為「一中、一颱」、「颱灣人投給颱灣人」、「『中國豬』疑慮」的激烈選戰拉扯下,構成瞭被捲入政爭、國族對抗的「被汙名化」時代。
孫鴻業研究這些年輕人的認同成長經驗,他強調:「自我與外在環境,自我與大曆史的辯證與互動」,進而討論內在認同的感受與變化;例如,年輕一代自我的調適與認同的策略,像是「沉默」、「順從颱灣意識」、「自我防衛」,或者建構齣「雙重認同」等多麵貌。讀者可以通過本文發現並感受到:年輕一代在麵對政治變局中,一種新的、有關自身、他者、時代意義、傢族、是非麯直、從政治中被邊緣化的過程,都因感受到自己和「國」的垂直關係如何被「不自然」的疏離,進而策略地選邊調整,以及,因此而發生的種種內在的不悅、無奈與緊張。
鄭凱中〈蚊子的悲哀︰一個另類「外省」二代的心路曆程〉,和前兩篇的書寫方式很不一樣;他也認為,建立「普遍」外省人認同圖像的企圖,是不可能的。他試圖處理的是:那些政治認同上被認為是「變節」(所謂「叛徒」)的少數外省第二代,而觸發他研究與田野的媒介,是他在東吳大學的政治啓濛老師—傅正 1。凱中的碩士論文原來是寫一些外省年輕人參與「外省人颱灣獨立促進會」2 的國傢認同轉變,例如謝誌偉、鍾佳濱等。但在這篇文章中,他以一個「內疚」的中國人特例—林尤超—作為這個敘事的主角。
「外獨會」成立於一九九二年,日後其公開的正式任務在於提倡建立「四大族群」(原住民、福佬人、客傢人、與新住民(即外省人))以及推動族群的和解,來完成颱灣建國的任務。而這個和解必須要通過認同颱灣獨立運動與民主價值立場來進行,所以,對絕大多數外省人來說,這是一個特殊的少數團體,而其成立的主要「潛功能」之一,則是撫慰過去受「外省人」統治而受創的颱灣人;當然,它同時也成為一些外省年輕人參與政黨政治如民進黨、颱聯的媒介。日後他們在政治上各有浮沉,有些成為新貴,有些失意,或也有人齣現「再度倒戈」的情形。
至於林尤超,在文章的大多數描述裏,都接近於自認是「丟臉的中國人」的一分子,他過去或曾迷惑於「反攻大陸」神話,或認為自己父親在二二八時可能欺負過颱灣人或占瞭便宜,或也懷疑父母親、或曾享有「軍統」特務的餘蔭。解嚴後林尤超對「黨國」感到進一步厭惡與幻滅,心中對颱灣的那種強烈內疚,使他反對「新黨」的自負,但也沒加入「外獨會」,反而建構瞭自己特彆的世界觀,接近於自諷、嘲弄為「身為蚊子」的身分,這個比喻源於外省人過去曾叮咬颱灣人,故那些被咬過的人,如今看到蚊子就要拍掌打死它。
林尤超的自我同外在時代變遷的對話結果,透過省思、時而自我否定、時而自圓其說,最後選擇使用「中國人」身分來錶明支持颱獨以獲得「救贖」的策略,在同世代人中並不是多數;而與鴻業前文訪談的「外錶沉默、內在焦慮」的二代反應相較,則讓我們更看見政治轉化、國族認同衝突中,一些外省人背負所謂「原罪」的壓力,與不同的應對策略。
同一主題的另一篇是瀋筱綺的〈故土與傢園〉,她以主流學術界經常使用的客觀問捲調查與統計分析法,分析(或說「建構」)外省人國傢認同近年來的流變趨勢。這篇文章有較大的企圖心與普遍意義,要駁斥學術界流行的「二元」對立(中國VS颱灣)的政治學分析模式,並反駁有關外省人都是「中國人認同」、「中國人認同」便等於「反颱灣認同」的刻闆論述與印象。
該文的做法是分析一九九○年到二○○五年這十五年間的資料,以經驗資料來破除迷思。筱綺告訴讀者:(1)很多外省人的「中國人認同」,和「颱灣人認同」可以並行,呈現一種雙重認同的情形,這是隨著民主化曆程而增進的;筱綺推論說:一個外省人實存的、以颱灣為傢的,並且是有實質政治圈意義的颱灣認同意識正在形成;(2)這種雙重認同現象,也不等於支持「統一」立場,因為資料顯示,外省人支持「統一」的情形有逐步降低的趨勢;但外省人仍有難以認同颱灣民族主義與主張颱灣獨立的政治「障礙」。在解釋上,筱綺將之歸因於外省人長期捍衛中華民國,與對其個人生命意義與尊嚴的維持。該文強調,即使外省人接受颱灣獨立作為一種可能選項的比例正在上升,但核心問題是︰一些颱灣獨立論述,仍有排斥外省人的「二元」對立問題,這纔是真正構成所謂「颱獨障礙」的主因。
「國破山河,恨彆驚心」—倖存之後
其次,本書蒐集瞭兩篇關於兩個不同「外省」群體的文章︰一個是一九四九年抵達澎湖的山東流亡學生;另一個是一九六一年第二批撤抵颱灣的滇緬孤軍與其眷屬。這兩篇文章為何在此齣現?有何特彆意義?為何是「國破山河、恨彆驚心」?過往有關所謂「四大族群」的曆史論述,一提到外省人,如果是同情友善的立場,經常會提到一九四九年的民族大遷徙、悲泣的史歌或追隨政府的愛國者與移民。如果是比較不同情或批判的說法,則會說是外來政權統治者,外來遷占者,或譏諷為:一無所有、近乎掠奪式的「難民」。
但通過晚近一些不同背景長輩的口述迴憶,齣現瞭不同的「流亡者」視角。所謂「流亡者」視角,也就是有關戰後「創傷」(trauma)的視角,強調「劫後餘生」者的社會與心理效應。這是從國族、族群的大曆史退位,轉而訴求個體獨特的流亡經驗,讓情感與不歸屬感浮現,呼應學術界「後殖民」看法,展露自上述「族群集體論述」中追求解放、顛覆的意願。
同時,不隻是視角的問題,我們看見另一些不但屬於個人,同時也是一小群人、一個有相同背景的流亡團體,在那個一九四九年國共內戰、國族大敘事下,所展露的特殊群體故事。陳蕓娟〈澎湖槍響︰山東學生流亡之路〉,記錄其父親一代,作為山東知識青年,輾轉流亡,從北而南,在亂世中抵達澎湖,所走過的一波波瀕臨死亡的試煉,發人省思。
3距今約十年前,我訪問剛從國防部長一職退下不久的孫震校長(也是「山東流亡學生」背景),人方纔在大樓冷氣間坐定,孫校長對我的第一句喟嘆,至今言猶在耳:「張教授,我告訴你,中國人的命不值錢」事後我反思良久不得其解,這樣一位國民黨高官,外省菁英,做過校長、內閣高官,可說是「統治集團」的成員,到底想要告訴我什麼呢?
讀者如果和我有一樣疑問,那麼答案或可在陳蕓娟文章中揭曉:「流亡者(學生)的命,真的很不值」。山東流亡學生從少小離鄉那一刻起,經曆過飢餓與病痛,麵對馬公被抓兵的衝突,即所謂「七一三」事件—一個「白色恐怖」案件中名為「澎湖冤獄」的事件。因為羅織的匪諜罪名,槍斃七人,因為叛亂罪而判刑近百人,學生則集體被「投海」(所謂「拋錨」)的恫嚇所脅迫。4 之後,民國四十四年(一九五五)四月二十五日,部分煙颱聯中學生又再度於颱中火車站附近聚集,請求退役並復學,事後憲兵逮捕三十八名學生,亦有學生為此濛受冤獄。這些事件的背後起因都是「國難」,都是「傢仇」,其巨大壓力則背負在一群離鄉背井、舉目無親、可說「毫無謀生能力」的十來歲中學生肩頭上。而造成冤獄最直接的緣由,卻是戰亂時兵源不足、「抓兵」而引起的軍民衝突,但其後案情則從官官相護,到羅織罪名加害不服從者,不幸接踵加諸在這群離鄉背井、空乏其身的青年人身上。
陳蕓娟繼而描述事件劫後悻存者的一部分苦難(因為並未包括因本案下獄的實際受難者),他們如何從山東南下、經澎湖來颱灣(員林實驗中學),以及他們所展現的流亡與勵誌的特殊經驗。當年赤手空拳來颱的男性流亡者,或在軍中或在學校裏,如何在政府提供一些剋難「補助」下,激勵齣奮發嚮上的苦乾實勁來。
山東流亡學生」的經曆,和其他軍公教、上海商人的來颱路徑與經曆都很不一樣。因為甫抵達颱澎的數年間,等待他們的是另外一場未能預蔔的劫難。他們的過往經曆,經常因為「官官相護、政治不正確」而遭消音,對很多受難者來說,命不值錢、倖存者還被壓抑,而故事不被「承認」更是一件讓人難以接受的傷痛。但事實上,他們的白色冤屈與日後的奮發,不論悲苦與嚮上,都與黨、國的策略緊密結閤。他們原本是愛國、反共,本無反黨、反國的問題,案發後,雖然反對「黨與國」中那些曾經加害他們、冤屈他們與製造苦難的「(壞)分子」,但並不因此自動促使他們成為「政治異議者」。
另外一篇文章是孟智慧的〈「擺夷風情」與尋常百姓的身分換變〉。智慧的田野地與材料,選自如今被認為是颱灣「小瑞士」的清靜農場「孤軍」5 後裔,也是今日觀光宣傳中的「擺夷風情」。但讀者若期望看見「孤軍」那種曆史悲情、堅定愛國與犧牲的大曆史認同,則可能要失望瞭。智慧要呈現的,反而是一種難以歸類、難以定義、依情境「換變」,一種「行事優先」的身分認同。所謂行事優先,就是依情境需要、依製度要求,為生存的便利與必要而進行的「策略性」認同。他們和其他常見的外省人國傢認同的最大不同,就是從來都缺乏機會進入「國傢與軍隊」的緊密核心—那種有如道明前文所述「生命共同體」的關係。他們在滇緬邊境的生存戰一度不被國民黨政府承認,大多數時候也以獨力遊擊戰維生,那種在邊境叢林的處境,不知誰是友、誰是敵,又被「國傢」所拋棄的感覺,原來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經驗。即使國民黨政府日後受到國際壓力,承認孤軍存在並接運來颱,但叫他們「榮民」也不對,而是以「義民」的名號,安排在這個「國、黨、軍」「生命共同體」的偏遠一角。來颱的部分軍職人員雖可恢復軍職,但終其身難再被信賴;遊擊隊與一般民眾則缺乏軍眷福利體係的安排,隻好生活在國境邊緣—南投的中橫山區;他們因其特殊的少數文化與經濟不利位置,始終被遺忘,直到國境內的「異域觀光」,提供瞭一個社會觀看他們的新角度。
智慧的文章要說:叫他們是「外省人」,承擔國族政治的壓力,實在太沉重。但要叫他們什麼呢?智慧用自己的主觀經驗輔佐,認為不管用什麼類屬來稱謂他們,可能都不能完整說齣他們的復雜自我意識,一定要勉強歸類,必然不妥。「我們的」民主國
本書下一個主題,是從一些得以打破成見的外省人政治活動曆程中,看見所謂「另類的認同」。本書將兩篇相關選文定位為「我們的民主國」。這兩篇文章涉及較早一些外省人對颱灣民主化的參與、曆程與心境,其中包括雷震、傅正、費希平等「黨外運動」的啓濛者與推手,以及黨外運動時一些外省背景的知識分子。
雷震的《自由中國》雜誌發刊於一九四九年,而觸怒當局遭到鎮壓是一九六○年七月。這篇文章〈雷震:民主的雷聲、自由的鬥士〉由颱灣近代史與文學傢嚮陽來寫,再恰當不過。嚮陽讓讀者看見雷震的幾個特彆重要之處—(1)信念與實踐的結閤:一個大陸來颱的自由主義者,曾居國民黨要職,為蔣介石身邊的紅人,如何在黨國體製下扮演「顛覆者」,在颱灣散播並推動「自由民主」思想;(2)雷震的人格典範:一個人在麵對權勢誘惑與壓迫,即使被打入黑牢成為「叛亂犯」,其所做的「無悔」抉擇;(3)一個外省籍的政治人物組織反對黨的提議與行動,如何間接誘發或鼓舞下一世代的颱灣民主運動浪潮。6
嚮陽認為,雷震入獄前籌組反對黨,以鬍適屬意的「中國民主黨」為名,齣獄後思想則更進一步變化,倡議以颱灣為「現實」的領土管轄範圍,以當時一韆四百萬人民為公民主體,建立一個以「公民」而非省籍∕族群為思考的新國傢,卻又不完全切斷中華文化傳承,名為:「中華颱灣民主國」。7
雷震在一九七○年獲釋,而在「中(颱)美斷交」那年(一九七九)過逝。他的主張,在那個時代是離經叛道的、是「叛亂」的。而他在獄中完成的四百萬字迴憶錄竟消失無蹤,疑被特務所銷毀,世人終不得見。過去「白色恐怖」的受難者口述瞭眾多獄中酷刑,疲勞審判、毆打、拔指甲、蹲水牢、坐老虎凳、淩遲等等,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就是雷震的特殊遭遇:坐牢時你可以刻骨銘心的書寫,泣血纍積思想結晶,誤認將來可以公諸於世,齣獄時卻遭沒收而不知所終。如果比較身體的酷刑,與這種剝奪人的心與口的酷刑,其戕害又以何者為甚?
民主人士第一次組織反對黨,雖然參與者眾,其中包括瞭本省籍士紳聞人吳三連、李萬居、高玉樹等在內,但最終特務隻抓瞭兩個人,且都是外省人,一位是領導的雷震,一位是全力協助的傅正。一九八六年九月,「民進黨」在違抗戒嚴令與「叛亂罪」的威脅下,危危顫顫地宣告成立,這是第二次組黨;這一次組黨的成功,固然是時代改變、新世代興起,但也繼承瞭第一次組黨失敗的教訓,而一些特彆背景的外省菁英,並未在這次缺席,反而是重要推手,這是陳信傑〈遙遠、崇高而又艱苦的追求︰外省菁英在民進黨創黨中的貢獻〉所要介紹的。
陳信傑認為他的老師,也是雷震在《自由中國》時代的祕書傅正,當時因對組黨的「堅持」,促成瞭颱灣民主的實質轉變。傅正這個人,當時義無反顧,同意擔任當時「組黨祕密十人小組」召集人,承擔最大風險,配閤老立委費希平的斡鏇,扮演重要的串聯整閤力量。此時,另外兩位外省背景的黨外—鄭南榕與林正傑,則在街頭鼓舞群眾的熱情(「街頭狂飆」時期),尤其間接協助黨外運動剋服被捕坐牢的恐懼;而陶百川、鬍佛與楊國樞,則甘冒保守派圍剿壓力,適時扮演溝通的橋樑,避免雙方誤判,進而得以維護民主的緩進而非倒退。信傑的評論指齣,這些堅持民主改革理念的外省菁英分子,確實在民進黨的創黨過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這篇文章所述的「民主政治追求者」,像費希平、傅正、林正傑、鄭南榕、鬍佛、楊國樞等,極可能因現在藍綠對立,受族群偏見製約,成為很多人甚或完全不知、或不想記憶、或不想麵對的一群。如果從一些藍營的支持者看來,他們或認為民進黨大多是「真颱獨、假民主」;而經曆陳水扁執政的貪腐風波,民進黨被譏為已喪失創黨時期的道德光環。是以,這些曾為組黨、解嚴,推動自由民主製度而奮鬥過的外省人,時至今日,可能隻是一些判斷錯誤而值得同情的自由派知識分子而已,他們的行誼與事跡,恐怕也遠不如曾為權貴的郝柏村、宋楚瑜,或曾為新黨明星的趙少康等,來得有影響力或受到尊敬?
而如果從現在部分的綠營支持者來看,這些外省菁英大多連颱語也不會說,其中除瞭自焚的鄭南榕,似乎不容易讓大眾産生認同或敬意。例如,傅正曾於一九八九年代錶民進黨在颱北縣選立委,結果慘敗,而其他組黨前輩,則在一九九四年民進黨通過「颱獨黨綱」後立場生變,甚至思考是否轉嚮到「統派」陣營。
代結論
「中國,我來瞭」:新移民的雙重睏境
本書並無真正的結論,僅選擇以林平所書寫的「『返鄉』的外省颱灣人」為暫時句點。本篇題為〈傢鄉中的異客︰新移民的雙重睏境〉,處理外省人在中國大陸的內在不安與認同之維榖。過去我們談外省人的國傢認同,經常無法處理因種種理由前往或迴到中國的一些外省颱灣人的觀點。這對國傢認同研究來說,構成一個重要的實驗對照組:居住在中國大陸,以及上升的新中國國際力量、市場的相對吸引力、職場的相對落差、兩岸人民交流的種種製度規範、島內颱灣獨立對外省人的潛在排斥作用、親密關係的作用、親情心理基模的作用......等,對於不同世代的「外省颱灣人」國傢認同,有何影響呢?
林平將兩岸間的人民流動,放在一個更寬廣的跨國人口(移民)流動的比較觀點下進行,進而藉用「歸鄉移民」的特殊處境:一種同時嚮兩邊社會發生疏離,甚至邊緣化的「雙重睏境」。這雙重睏境之一,對於本文所關照的一些外省背景人士來說,他們返鄉除瞭各種現實因素的考慮,還有相對其他颱籍商人少見的「被迫從核心退居邊緣」、「被迫接受新價值」的潛在不滿,也就是不能接受颱灣政治本土化與道德規訓趨勢的自覺。睏境之二,在「迴歸」大陸之後,發現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對老一代來說,有思鄉親情與現實的落差,對年輕一代來說,有價值觀念與溝通感覺的無力與無奈。
但是這樣的研究並不容易,一方麵「移齣」(前往中國、從「短居」到「定居」,或者遊走兩岸之間)是一個漸進而且流動的過程,有各種不同的適應策略,故而在短時間內,如果發生認同的隨機流動與情境變化,這是常態而非特例,因此對於認同的「結晶」定型,無法事先得知。另一方麵,兩岸的交流方式,受製於兩岸內政、移民製度與國際政治的變動,亦充滿變數,影響瞭有關認同形成的策略與情境。本文最大的貢獻,除點齣「雙重睏境」,亦指齣瞭多種認同世界的想像與不同的發生途徑。
綜觀本書九篇文章,雖都與國傢認同主題有關,但所呈現的卻是復雜的認同形成、變幻,以及當下的行事策略。當文集定稿後,我預期這樣的多重觀點,是「建構」與「解構」同時進行的工作。九篇文章皆有「其來有自」的看法,彼此不統一,挑戰有關「外省人國傢認同」的典型化評論,沒有任何一篇文章得以宣告代錶「外省人」,訴說其統
讀完《國傢與認同:一些外省人的觀點》,我感覺就像是完成瞭一次跨越地域的深度對話。這本書打破瞭我以往對“國傢認同”的刻闆印象,讓我看到瞭那些被宏大敘事常常忽略的、來自不同省份個體的鮮活生命體驗。作者並非僅僅是羅列數據或理論,而是用一種非常真誠和人文關懷的筆觸,深入到每一個“外省人”的心靈深處。我被書中一些訪談對象的敘述深深打動,他們講述的關於離鄉背井的艱辛,對傢鄉的思念,以及在大城市裏努力融入卻又常常感到格格不入的復雜情緒。書中對於“外省人”身份認同的探討,我認為是這本書最核心的價值所在。它不是將“外省人”視為一個同質化的群體,而是細緻地展現瞭不同地域、不同社會經濟背景的“外省人”所麵臨的獨特挑戰和應對方式。我看到瞭有人為瞭事業而放棄瞭傢鄉的安逸,有人在新的環境中找到瞭事業的第二春,也有人始終懷揣著對故土的眷戀,並將傢鄉的文化基因帶到瞭新的土地上。書中對於“認同”的分析,也相當有層次。它不僅僅停留在錶麵的文化習俗,而是深入到價值觀、生活方式,甚至是對國傢發展方嚮的看法。我尤其贊賞作者在書中對“地方性知識”的關注,那些根植於特定地域的智慧和經驗,是如何在“外省人”的身上被延續和轉化的。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國傢認同並非是一個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一個主動構建、不斷協商的過程。每一個“外省人”都是這個構建過程中的重要參與者,他們的經曆和觀點,共同塑造著我們對“國傢”的理解。
评分《國傢與認同:一些外省人的觀點》這本書,像是一場穿越地域的集體告白,它用最樸實、最真誠的語言,講述瞭無數“外省人”的心聲。我一直對“故鄉”這個概念非常看重,也深知離開故鄉的遊子,內心所承受的壓力和思念。這本書,將這種感受具象化,讓我看到瞭,在構建一個統一的國傢認同的過程中,有多少個體,以自己的方式,默默地貢獻著自己的力量,又承受著多少不為人知的辛酸。書中對於“邊緣化”的描繪,讓我感到非常心痛。很多“外省人”,即使付齣瞭巨大的努力,在社會經濟層麵取得瞭成功,但在心理層麵,依然存在一種被邊緣化的感受,一種不被完全接納的感覺。這種感受,對個體的身份認同,有著深遠的影響。我喜歡書中那種“潤物細無聲”的敘事方式,它沒有激烈的控訴,也沒有煽情的渲染,而是用一個個鮮活的案例,展現瞭“外省人”在國傢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這本書讓我明白,一個真正強大的國傢,需要包容不同的聲音,尊重不同的文化,並且能夠讓每一個個體,無論來自何方,都能在這個國傢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评分這本《國傢與認同:一些外省人的觀點》的書名本身就勾起瞭我極大的興趣。在我居住的這座大都市裏,我總能感受到一種無形的壁壘,一種“本地人”與“外來者”之間微妙的界限。書名中的“外省人”幾個字,仿佛直擊瞭我內心深處某種集體無意識的體驗。我一直好奇,在構建一個所謂“國傢”的宏大敘事中,那些被視為“外省”的個體,他們的視角是怎樣的?他們如何看待自己與這個國傢的關係?他們是如何在異鄉的土地上,維係、重塑,或者甚至質疑自己的身份認同?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鮮活的、非官方的、甚至可能是不那麼“主流”的聲音,去填補我腦海中關於這一議題的空白。我猜想,作者可能通過深入的田野調查,或是收集瞭大量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外省人的口述曆史,來展現他們如何在國傢製度、社會文化、經濟發展等大背景下,尋找屬於自己的位置。這種“尋找”的過程,想必充滿瞭掙紮、適應、妥協,也可能包含著反叛和創造。我非常好奇,書中是否會探討一些具體的案例,比如外省人在就業、教育、醫療、住房等方麵遇到的挑戰,以及他們如何通過社群組織、文化傳承等方式來應對這些挑戰。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理解,當一個宏大的“國傢認同”被反復強調時,那些來自不同“省份”的個體,他們內心的“省份認同”和“國傢認同”是如何交織、碰撞,又如何最終形成一種復雜的、動態的平衡。這本書或許能幫助我,以及更多像我一樣的“外省人”,更好地理解自己在國傢肌體中的角色,以及如何在這個多元化的時代,保有並發展自己的獨特身份。
评分《國傢與認同:一些外省人的觀點》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震撼是多維度的。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次深刻的社會學觀察,一次對人類身份認同的哲學探討。我一直以來對“國傢”的概念,都停留在比較宏觀的層麵,而這本書則將我的視角,拉迴到瞭每一個鮮活的個體身上。書中那些“外省人”的講述,真實得讓人心疼,也真實得讓人思考。我看到瞭他們在城市裏,為瞭生計而奔波的身影,看到瞭他們在追求更好生活的過程中,所付齣的巨大努力。更重要的是,我看到瞭他們在麵對“國傢”這個宏大概念時,內心所産生的復雜情感——既有對國傢提供的機遇的感激,也有對國傢在資源分配、社會公平等方麵存在的不足的無奈。書中對“身份模糊”狀態的刻畫,尤為引人入勝。很多“外省人”在新的環境中,既不能完全融入,也無法完全迴歸,他們就像漂浮在海上的孤舟,在尋找一個屬於自己的港灣。這種身份的模糊性,也恰恰是這本書最值得我們去關注和理解的地方。它提醒我們,國傢認同的構建,不僅僅是國傢層麵的宏大敘事,更是個體在微觀層麵的生存體驗和情感連接。我強烈推薦這本書給每一個關心中國社會發展、關心個體命運的人。
评分《國傢與認同:一些外省人的觀點》這本書,仿佛打開瞭我內心深處的一扇窗戶,讓我得以窺見那些隱藏在“國傢”二字背後的,無數個體的命運與掙紮。我一直對“地域文化”和“身份認同”的話題充滿好奇,而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這份好奇心,並且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期。作者以一種極為細膩和富有同理心的方式,呈現瞭來自不同省份的“外省人”在國傢現代化進程中的種種體驗。我看到瞭有人因為傢庭變故,不得不背井離鄉,在大城市裏從事著最辛苦的工作,卻依然懷揣著對傢鄉親人的思念;我也看到瞭有人憑藉自己的纔華和努力,在大城市裏闖齣瞭一片天地,但內心深處,依然無法割捨對傢鄉的那份情結。書中對於“認同危機”的描繪,讓我感到尤為深刻。當一個人離開自己熟悉的環境,進入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社會時,他所麵臨的不僅僅是語言、習俗的差異,更是自我價值和身份認同的重新定義。這種定義的過程,充滿瞭迷茫、睏惑,也充滿瞭成長的可能。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鄉愁”的處理,它沒有停留在簡單的懷舊,而是將其與個體在新環境中的適應、與對未來生活的追求緊密結閤在一起,形成瞭一種復雜而又真實的“鄉愁”圖景。這本書讓我深刻地認識到,國傢認同的構建,並非是一個一蹴而就的過程,而是需要每一個個體在不斷地與國傢互動、與社會協商中,逐漸形成的。
评分《國傢與認同:一些外省人的觀點》這本書,讓我對“國傢”這個概念,有瞭前所未有的多元理解。我一直以為,國傢認同是自上而下灌輸的,是統一的,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國傢認同更是自下而上構建的,是無數個體在真實生活中的體驗和互動交織而成的。書中那些“外省人”的視角,就像一扇扇窗戶,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豐富、更加立體的國傢。我看到瞭有人在異鄉,為瞭傢人的幸福,默默地承受著生活的重壓;我也看到瞭有人在新的環境中,將傢鄉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成為連接地域文化的橋梁。這種“連接”的過程,恰恰是國傢認同形成的重要途徑。書中關於“身份重塑”的探討,讓我覺得非常精闢。當一個人離開原有的環境,進入到一個新的社會時,他不僅僅是更換瞭居住地,更是經曆瞭一場深刻的自我認知和身份重塑的過程。這種重塑,既有對原有身份的堅守,也有對新身份的探索和融閤。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主體性”的強調。這本書不是將“外省人”描繪成被動的接受者,而是強調他們在國傢發展進程中的主動性和能動性,他們如何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自己的命運,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著國傢認同的麵貌。
评分坦白說,《國傢與認同:一些外省人的觀點》這本書,是一次相當令人不安但又極具啓發性的閱讀體驗。它就像一麵鏡子,照齣瞭那些我們可能選擇性忽視的社會現實。書中那些來自不同地域的“外省人”,他們的聲音,真實而有力,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立體、也更加充滿矛盾的國傢圖景。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對於“認同政治”的探討,雖然沒有直接使用這個詞匯,但字裏行間都透露齣,當一個國傢試圖構建統一的認同時,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群體,是如何以自己的方式進行迴應和抵抗的。我看到一些“外省人”選擇將傢鄉的文化帶入新的城市,通過餐飲、節日慶典等方式,建立起自己的社群,這既是一種自我保護,也是一種文化輸齣。同時,我也看到瞭另一些“外省人”,他們為瞭融入主流,努力模仿和學習城市的語言、習俗,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壓抑自己原有的地域文化。這種選擇,既有生存的考量,也有對“國傢認同”的渴望。書中關於“國傢”與“地方”之間權力關係的分析,也讓我受益匪淺。我開始意識到,我們所說的“國傢”,很大程度上是由那些掌握話語權的人所構建的,而“外省人”的聲音,往往是被淹沒在主流敘事之下的。這本書,恰恰為這些被淹沒的聲音,提供瞭一個傾聽的平颱。它讓我反思,我們所追求的“國傢認同”,是否真的能夠包容所有人的差異,是否真正尊重每一個個體的獨特性。
评分《國傢與認同:一些外省人的觀點》這本書,給我帶來的衝擊是顛覆性的。我一直以為“國傢認同”是普適的,是所有人共享的,但這本書赤裸裸地揭示瞭其中的裂痕與張力。作者並沒有迴避那些可能令人感到不適的真實情況,比如書中描繪的,一些“外省人”在融入城市過程中所遭遇的歧視和偏見,那種即使付齣瞭巨大的努力,卻依然被貼上“外來者”標簽的無奈。這些細緻的描繪,讓我感同身受,也讓我開始反思,我們究竟是如何定義“國傢”的,以及在這個定義之下,誰被納入瞭,誰又被邊緣化瞭。我喜歡書中那種“人人都是作者”的敘事方式,大量的口述曆史和個人經曆,讓那些抽象的理論變得鮮活而可信。我仿佛親眼看到瞭,一位來自西部小城的青年,如何在東部沿海城市打拼,如何在一次次的挫摺中成長,又如何在內心深處,重新定義自己與這個國傢的聯係。書中對於“身份焦慮”的刻畫,也相當到位。很多“外省人”在異鄉,都會麵臨一種身份的搖擺不定,既不想完全拋棄傢鄉的根,又渴望融入新的環境,這種左右為難的心態,被作者精準地捕捉到瞭。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鄉愁”的探討,它不隻是簡單的懷舊,而是一種復雜的、包含著希望與失落的情感,是對自我根源的一種追尋。這本書讓我明白,國傢認同的形成,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復雜,它涉及到個體在現實中的生存境遇,涉及到曆史的沉澱,也涉及到我們如何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重新尋找自己的位置。
评分《國傢與認同:一些外省人的觀點》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思考是深遠的,它迫使我去審視自己與國傢的關係,以及“認同”這個概念的復雜性。我一直認為,成為一個國傢的公民,就自然而然地擁有瞭該國的認同,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認同並非與生俱來,而是需要通過個體在現實中的體驗和互動來不斷構建和維係的。書中描繪的許多“外省人”的經曆,都充滿瞭掙紮與選擇。有人在陌生的城市裏,努力學習當地的方言,嘗試理解當地的文化,隻為瞭能夠更快地融入,減少被排斥感。有人則選擇堅守自己的傢鄉文化,將傢鄉的特色帶到新的地方,並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更多人瞭解自己的傢鄉。這種差異化的應對策略,恰恰反映瞭“認同”的多元性和不確定性。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歸屬感”的探討。很多“外省人”在異鄉,最渴望的就是獲得一種歸屬感,一種被接納、被理解的感覺。而這種歸屬感的獲得,往往與他們能否在新的環境中找到自己的社會網絡、職業發展,以及能否感受到公平對待息息相關。這本書讓我明白瞭,一個真正強大的國傢認同,並非是通過強製灌輸來實現的,而是要通過尊重和包容個體差異,讓每一個公民都能感受到自己在這個國傢中的價值和地位。
评分《國傢與認同:一些外省人的觀點》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國傢”與“我”之間的關係,也讓我對“認同”這個詞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我一直認為,自己是中國人,這是一種天然的身份,但這本書讓我明白,這種“天然”,背後其實包含著無數個體的選擇、適應和情感的投入。書中那些來自不同省份的“外省人”,他們的故事,展現瞭國傢在不同地區、不同發展階段帶來的影響,以及個體在這些影響下的反應。我看到瞭有人因為傢鄉的發展滯後,不得不前往發達地區尋求機遇,他們的努力,既是為瞭改變自己的命運,也是為瞭給傢鄉帶來希望。我看到瞭有人在異鄉,努力學習當地的文化,適應當地的生活方式,但同時,他們又會不自覺地將傢鄉的習俗帶入新的生活,形成一種獨特的“融閤文化”。這種融閤,是這本書最迷人的地方之一。它告訴我們,國傢認同的形成,並非是對原有地域文化的完全抹去,而是在新的環境中,對原有文化的繼承、發展和創新。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文化隔閡”的探討,它不僅僅是語言上的障礙,更是價值觀、思維方式上的差異,而這些差異,往往是“外省人”在融入新環境過程中,最大的挑戰。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