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方的信使

遠方的信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成長
  • 冒險
  • 友誼
  • 信件
  • 旅程
  • 自我發現
  • 希望
  • 治愈
  • 文學
  • 情感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國傢文藝奬詩人李敏勇最新譯介詩選,帶我們漫步在世界詩篇的小徑。

  ★透過詩人的眼,展閱詩人的信息;穿越詩人的筆尖,剖析詩人的一顆悲憫心。

  ★足跡踏遍曾受桎梏、壓迫的世界諸國,風景曆曆,悠然懷古。

  ★最精粹的文字,蘊藏最真摯的靈魂,沒有一部史書足以記錄。

  陌生的語言中,有我們熟悉的情意。

  詩是描繪訊息的書簡,詩人是傳遞訊息的信使。

  詩人艾略特說:「詩是使思想像薔薇一樣芬芳齣來的美學形式。既有思想內涵,又有薔薇的芳香以及形式。」

  五十位詩人,五十首詩。就像世界詩的散步道,閱讀者穿經其中,徜徉其間,可以尋覓到許多動人的意義。

  詩既是禮物,也是信物,既有抒情,也有批評,它們會叩訪你的心,並深深印記。

  島是我們的國度,而不是囚牢。動人翻譯下的詩句,會伸長我們的觸角,讓身為島民的視界更加遼闊。

作者簡介

李敏勇

  .第十一屆(2007)國傢文藝奬得主。

  .屏東恆春人,1947年齣生於高雄縣,在屏東、高雄地區成長。

  . 大學修習曆史,以文學為誌業,並積極參與國傢重建與社會改造。

  .主編過《笠》詩刊,並擔任《颱灣文藝》社長及颱灣筆會會長。

  .齣版著作包括:《人生風景》《文化風景》《彷彿看見藍色的海與帆》《漫步油桐花開的山林間》《如果你問體》《思慕與哀愁》(以上為圓神齣版)《鎮魂歌》《野生思考》《戒嚴風景》《心的奏鳴麯》《青春腐蝕畫》《島嶼奏鳴麯》《自白書》《顫慄的風景》《颱灣進行麯》《自由啓示錄》《革命之花》《沉默抵抗》等約五十餘冊。內容含括詩集、小說、散文、譯詩集、文學及社會評論。詩作曾被譯介為英、日、韓、德、西班牙、南斯拉夫、羅馬尼亞等國語文。被譽為持有發亮的瞳孔、冷冽的觀察力、善於錶現觀念的詩人。

  .曾獲巫永福評論奬、吳濁流新詩奬、賴和文學奬、國傢文藝奬。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自序:意義的信使,來自遠方

輯1 愛情的現實與夢
愛情的現實與夢 〈街道〉 丹麥 / 諾得布蘭特
也許 〈為另一個世界〉 瑞典 / 連納德.史久葛仁
接觸事物 〈詩的〉 德國 / 賴納.孔策
我想我知道 〈離開你〉 德國 / 莉莉.布蕾托
政治諷喻 〈和平演說〉 法國 / 裴外
夏日輓歌 〈樹和燈〉 法國 / 彭尼弗
海啊!海啊! 〈海的日子〉 葡萄牙 / 米麗歐.布萊尼爾
日復一日 〈不變之律〉 義大利 / 翁加雷蒂
他們隻是 〈滿腮鬍須的摩洛哥人〉 義大利 / 帕翠契.卡瓦爾莉
讓陽颱開著吧! 〈離彆的談話〉 西班牙 / 羅卡

輯2 從顯微鏡看到的曆史
政治性 〈害怕和懷疑〉 奧地利 / 弗裏德.埃裏希
從顯微鏡看到的曆史 〈病理學〉 捷剋 / 賀洛布
信念的力量 〈咒語〉 波蘭 / 米洛舒
那些年代之後 〈意外的相遇〉 波蘭 / 辛姆波思卡
從囚禁思考 〈自由〉 波蘭 / 亞當.紮嘉耶斯基
惡臭風景 〈統治者們〉 匈牙利 / 柯素裏
主啊!我們祈求你 〈陰晴〉 羅馬尼亞 / 保羅.策蘭
透明視野 〈窗外的水〉 保加利亞 / 尼諾.尼可洛夫
燒掉心 〈僧侶〉 斯洛伐尼亞 / 史特尼沙

輯3 不要羨慕燦爛的花
愛的視點 〈他愛……〉 俄羅斯 / 安.阿赫瑪托娃
夢中夢 〈黎明之前〉 立陶宛 / A.尼卡.尼留那斯
不要羨慕燦爛的花 〈要做根〉 拉脫維亞 / 貝爾謝維卡
石頭的心 〈咒語〉 愛沙尼亞 / K.列皮剋
成為土地,成為天空 〈詩〉 馬其頓 / A.索普夫
我們知道嗎? 〈再看到你〉 塞爾維亞 / 波帕
另一張臉 〈麵具〉 塞爾維亞 / 米西齊
詠嘆調 〈初鞦〉 土耳其 / 納京.喜剋曼
備忘錄 〈寫在密閉貨車裏的鉛筆字〉 以色列 / 帕吉思
我們走嚮一個國度 〈國傢的追尋〉 巴勒斯坦 / 達衛許

輯4 心是會感動的土地
觀看和凝視 〈當我仍然看得見時〉 日本 / 田村隆一
夢與現實 〈在動物可怕的夢裏〉 日本 / 川崎洋
心是會感動的土地 〈我的心是〉 韓國 / 金東鳴
觀照自己 〈鏡子〉 韓國 / 李箱
行李中隻有汗水和灰塵 〈帶著哀傷旅行──再見瞭,歡樂〉
越南 / 阮誌天
一隻鳥去一隻鳥裏 〈我的眼睛變得使壞瞭〉 印度 / 香帕.瓦依德
生活陰影 〈另一種人生〉 孟加拉 / 塔絲麗瑪.娜斯林
睏頓的路 〈黑暗是一張網〉 巴基斯坦 / 法伊茲
自在飛翔 〈海鷗群的飛翔〉 澳洲 / 尼格.羅勃特斯

輯5 現在不需要星星,因為──
現在不需要星星,因為…… 〈停止所有的時鍾,剪斷電話〉 美.英 /W.H.奧登
即興錶演 〈藝術傢〉 美國 /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
嘴裏含著小提琴的馬 〈不要讓那匹馬〉 美國 / 費靈格帝
不被馴服 〈替一個俘虜懇求〉 美國 / W.S.默溫
浩劫意象 〈紀錄片〉 美國 / 芬萊特
淡淡憂傷 〈聚餐〉 美 / 李立揚
隻歌頌土地 〈高度叛亂罪〉 墨西哥 / 荷西.艾米利歐.皮契寇
假使真是這樣 〈他們說〉 海地 / 蘇茲.巴蓉
讓你的心孤獨 〈痛苦中的低語〉 烏拉圭.法國 / 史波維裏
不自願的生 〈為什麼他們移動我〉 秘魯 / 格曼.貝利
女性的矜持 〈彩繪玻璃窗〉 巴西 / 帕拉杜
自由之翼 〈鳥〉 智利 / 聶魯達

圖書序言

自序
意義的信使,來自遠方
   

  詩是使思想像薔薇一樣芬芳齣來的美學形式。既有思想內涵,又有薔薇的芳香以及形式。這樣的話語齣自艾略特(T. S. Eliot, 1888 ~ 1965),一位既屬美國、又屬英國的詩人。

  而詩人呢?詩人是意義的信使,用語言呈現意識與感情的信息,傳遞美的感受、善的意識、真實的信念、明確的生之目的、以及希望。這是我從長期探索詩的經驗得到的感悟。

  長期探索詩,除瞭本國的詩,也包括外國的詩。不同國度的外國詩,常常在我的閱讀或譯讀中,被印記在我腦海,被抄錄在我筆記,甚至在我的詩裏轉化成我的行句。

  外國的詩人在我心目中成為遠方的信使,傳遞著世界的不同國度,不同語言的信息。探觸這樣的信息,像是解讀拍發自遠方的符碼,我從符碼中巡搜像薔薇一樣芬芳的思想,意誌和感情的信息。

  五十位詩人,五十首詩。就像世界詩的散步道,閱讀者穿經其中,徜徉其間,可以尋覓到許多動人的意義。詩,並不一定是艱難的意義牢結。有許多動人的詩其實是簡單的,隻要一點點欣賞之鑰,就可以打開門鎖,讓感動印記在心靈。

  有太多的答案
  然而我們不知如何發問
  詩
  是詩人的白色柴枝
  用來探觸事物,
  以認齣識得它們。

  這是德國詩人孔策(Reiner Kunze, 1933 ~)的〈詩的〉,簡單地說詩是什麼?為瞭什麼?並迴應齣閱讀者能從中得到什麼?而馬其頓詩人A.索普夫(Aco Sopov, 1923 ~)的〈詩〉,以他的話語,這麼訴說:

  成為土地頑強而堅硬。
  成為桌上的無言雕像。
  嘲笑時間的戰鬥。而醜惡,
  由憂傷之石形成。
  ......

  在這首詩裏,前南斯拉夫的詩人反映瞭戰火頻傳的另一種心境。美與醜惡,涇渭分明。

  從西歐到東歐、中東到亞洲,以至美洲的國傢經度綫,以及從北半球到南半球的國傢緯度綫,交織著已開發國傢,開發中國傢和未開發國傢的詩人不同際遇和心境。地理的、曆史的因素形塑著不同的心靈風景。

  二十世紀,特彆是二戰後的詩人們,以詩為世界譜寫心靈地圖。詩比曆史更真實,在這些不同國度的詩人作品中,可以閱讀到以詩呈現的曆史——情歌,頌歌,輓歌,哀歌,聖歌,以話語的頌贊或祈禱,甚至凝結的沉默,結霜冰凍的意義。

  丹麥詩人諾得布蘭特(Henrik Nordbrandt, 1945 ~)的〈街道〉,這麼說已結束的愛情:

  有時你在街上遇見她們
  有時你在夢中遇見她們

  你在街上遇見她們時,她們像在夢中
  你在夢中遇見她們時,她們像在街上

  這是一個北歐國傢詩人的詩風景。而在南歐西班牙的詩人羅卡(Federico Garcia Lorca, 1898 ~ 1936),在〈離彆的談話〉裏,說「假如我死瞭 / 讓陽颱開著吧」,因為:

  男孩正吃著橘子。
  (從我的陽颱我能看見他。)

  收獲者正收割著麥子。
  (從我的陽颱我能看見他。)

  詩就這麼感動人,因為詩就是心。一個真摯的詩人會反映他所處的際遇,迴應他生活的土地,呈險他的情境。韓國詩人金東鳴(1901 ~ 1968)的〈我的心是〉,以「我的心是一麵湖泊」、「我的心是一支蠟炬」、「我的心是一個旅人」、「我的心是一片落葉」展開他的告白,吟詠著哀愁的戀情。

  亞洲的日本,經曆過太平洋戰爭的侵略,反映在田村隆一(1923 ~ 1998)和川崎洋(1930 ~ 2004)的詩裏,既有死亡的觀看與凝視,也有夢的現實批評。「你已看過任何年歲的人死亡 / 而我 / 也會在人生盡頭死亡」;「在動物 / 可怕的夢裏 我祈求 / 不要有人類齣現」,交叉呈現。

二戰以及二戰後的共産統製體製,在許多國傢的詩人心版烙印陰影。英國,也是美國詩人奧登(Wystan Hugh Auden, 1907 ~ 1973),在〈停止所有的時鍾,剪斷電話〉裏,說「現在不需要星星;熄掉每一顆;」:
  把月亮包裝起來並拆除太陽;
  清除掉海洋並掃除樹林;
  因為現在再也沒有美好事物會來到。

  波蘭詩人紮嘉耶斯基(Adam Zagajewski, 1945 ~)〈從囚禁思考自由〉,令人動容,他的反嚮思考更清楚地描述自由為何?

  但即便我當下迷惑於
  自由的本質,
  我完全瞭解
  囚禁的意義。

  拉丁美洲的詩人們,從墨西哥的荷西.艾米利歐.皮契寇(Jos Emilio Pacheco, 1939 ~)、巴西的帕拉杜(Adlia Prado, 1935 ~)、秘魯的格曼.貝利(Carlos German Belli, 1927 ~)、烏拉圭和法國的史波維裏(Jules Supervielle, 1884 ~ 1960)、海地的蘇茲.巴蓉(Suze Baron, 1955 ~)、智利的聶魯達(Pablo Neruda, 1904 ~ 1973),有相異於美國的詩情與詩想。

  在世界詩的散步道,閱讀遠方信使傳遞的信息,波蘭詩人米洛舒(Czeslaw Milosz, 1911 ~ 2004)的〈咒語〉和愛沙尼亞詩人列皮剋(Kalju Lepik, 1920 ~ 1999)的〈咒語〉,各自為他們的信念發聲。

  人類的理性是美麗而無可匹敵的。
  沒有障礙,沒有鐵疾藜,沒有低俗書籍,
  沒有放逐的句子能勝過它。
  ......因此我們以大寫字母
  書寫真理和正義,以小寫字母書寫謊言和壓迫。

  假使你破壞我們的語言。
  假使你殘害我們的人民。

  也許雨會變成石頭漫布你們的田野。
  也許從石頭會射齣箭矢。

  這就是詩,來自遠方的信使帶給我們的意義符碼,是像薔薇一樣芳香的思想,是美、善、真,讓閱讀者從信息裏,從思想的美學形式與世界對話,開啓世界的視野。

  既是禮物,也是信物,這些詩,既有抒情,也有批評,會叩訪你的心,並印記在你的心。

圖書試讀

我想我知道
離開你
 德國/莉莉‧布蕾托(Lily Brett, 1930~)
我花瞭很多時間
纔知道
那是你的戰爭
不是我的

因為我
自己
不在奧茲維茲

因為我
從未看過
羅德茲集中營

或史圖索福集中營
或一輛牛車
一排挑選的人

我想
我知道
納粹

我想
我曾活在
恐懼中


糧票
以工作證

我想我知道
身體被老鼠咬的感覺
就像什麼

而床墊
聞起來
怎樣

肉體
的煙
燻起來

充溢你的肺
那種感覺
像什麼


不如


我已有
煩惱
母親
離開你。

(李敏勇譯)


二二八事件五十週年(一九九七)的時際,我編集瞭一冊紀念詩選《傷口的花》,以詩與畫呈顯颱灣詩人對這一曆史災難的觀照。就在那時際,我也進行「浩劫之花」的計畫,選譯二戰時代納粹屠殺猶太人的追憶、紀念詩篇,包括猶太裔和非猶太裔詩人,甚至集中營裏死去的一些孩子留下的詩篇。

布蕾托是一位德國女詩人,也是小說傢。許多相關的詩選裏收集瞭她的二戰浩劫記憶。她所屬的國傢是加害國,侵略瞭許多歐洲國傢,屠殺瞭猶太人……對於這樣的曆史和現實,布蕾托如何對應?她也許不像被熟知的二戰時代德國外在流亡或內在流亡詩人那麼享有盛名,但以一位女性詩人流露的心思,她的反省有某種動人的憂傷。也許是和著名的德國女詩人沙剋絲(Nelly Sachs,1891~1970)不一樣的憂傷。沙剋絲一九六六年和以色列小說傢艾格農(S. Y. Agnon, 1888~1970)同獲諾貝爾文學奬。

布蕾托在二戰後隨傢人移民澳洲,她的前輩女詩人沙剋絲則早於一九四○年就移民瑞典。後來,布蕾托定居在美國紐約。做為歐洲人的一分子,二戰前後由於不盡相同的原因而離開歐洲,移民他國,反映瞭人類曆史進程的轍痕,有歡笑也有眼淚。

二○○四年十月,在澳洲的布裏斯本旅行,再見到布蕾托的一本詩集。即是澳洲文學基金會寫作贊助計畫齣版的係列詩集,在書店裏的一角像熟悉的名字一樣被發現,又讓我想起布蕾托的詩,想起多年前在她詩中體會的情境。

終戰六十年的時際,再讀布蕾托的浩劫相關詩篇,從一位成長於納粹德國時代的女詩人,經由她青少年記憶裏經驗的災難,看她怎麼反芻時代。布蕾托詩裏說她花瞭很多時間纔知道那不是自己的戰爭,因為她是侵略國傢的人民,她隻能以知道身體被老鼠咬的感覺就像什麼來描述恐懼而不是自己有那樣的悲慘體驗。但是有惻隱之心、有憐憫之情的人,總是會心痛。母親離開的煩惱對照的其實是更沉重的浩劫苦難,她看到那些苦難,而且記憶那些苦難。

政治諷喻
和平演說
 法國/裴外(Jacques Prévert, 1900~1970)

在一場非常重要的演說接近尾聲時
這位偉大政治傢結結巴巴
被自己一個美麗空洞言辭
跘倒在上麵
張著嘴沒講完
喘著氣

露齣牙齒
而他的和平論調的蛀牙
暴露齣戰爭的神經
金錢的敏感問題

(李敏勇譯)

詩人對政治,在布洛斯基這位從舊蘇聯流亡美國的詩人態度是:「詩應乾涉政治,一直到政治停止乾涉詩。」在東歐仍處於共産體製時,許多詩人「為抽屜而寫」,放棄發錶;而二戰時期納粹德國入侵法國狀況裏,詩人裴外,以嘲謔、諷喻處理形勢。

我第一次讀裴外的詩,是拜詩人非馬的翻譯。一九七一年,他把裴外的詩集《話語》(Paroles)譯為漢字中文,在《笠詩刊》發錶。就像許多人讀後的感想,會讓人會心一笑,流下眼淚。

後來,我自己也在美國旅行時,買瞭美國詩人費靈格帝(L. Forlinghetti)在「城市之光」齣版的裴外詩集《話語》,並且陸陸續續還有瞭被吟唱的裴外歌謠,甚至讀瞭裴外的兒童文學作品。

二戰時期在法國,咖啡館的紙巾上,印著裴外的詩。他的詩,是充滿機智的,對權力的反叛,對納粹德國入侵占領下政治的特殊對抗態度,當然也包含瞭對當時維琪政府——納粹的法國傀儡政府的諷喻。

法國是一個熱愛自由的國傢,法國大革命的三色旗,成為許多國傢的共和象徵,紅藍白的旗幅在兩百多年來,已成為民主的形影,並啓示著自由、平等與博愛的意涵。這樣的國度,詩人的言說相對於政治人物,有特立獨行的視野。

記得有一次,在巴黎的人權廣場地闆上,留下旅行的身影。人權的字眼被鎸刻在花崗石地闆,映照著巴黎的天空。

〈和平演說〉就一如裴外的詩,充滿揶揄的意味,他嘲諷政治人物的演說,特彆在他們談到「和平」的時候。政治人物講的「和平論調」在詩人眼裏是「美麗空洞」的言辭。他還用「戰爭」和「金錢」這兩種負麵關連字眼去批評。

政治人物的「和平演說」,在裴外的詩裏是那麼不堪。這是二戰時期,一位法國詩人的政治觀察,而那時候,納粹德國入侵占領法國,既有法國傀儡政府,也有地下反抗軍,當然也有反抗的詩人。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對那些擁有獨特美學風格的圖書總是格外留意,《遠方的信使》這本書,就憑藉其封麵設計,成功引起瞭我的注意。它沒有炫目的色彩,也沒有具象的人物,而是用一種寫意的方式,勾勒齣一個模糊的身影,行走在充滿未知和詩意的背景中。這種留白和意境,讓我立刻聯想到瞭中國傳統水墨畫的韻味,又帶著一絲現代藝術的抽象感。書名“遠方的信使”,更是增添瞭故事的神秘感和吸引力。“遠方”二字,可以指代地理上的距離,也可以是情感上的牽掛,甚至是曆史的長河。“信使”則賦予瞭這個故事一個明確的指嚮和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無數種可能性:或許是傳遞情書的少年,在月光下奔跑;或許是身負國仇傢恨的復仇者,在暗夜中行動;又或者是某種超越時空的使者,傳遞著文明的火種。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一種沉靜的力量,一種能夠穿越時間和空間的敘事。它不像那些快節奏的商業小說,而是需要讀者靜下心來,去感受字裏行間的溫度,去體會其中蘊含的深刻情感。我當時就覺得,這一定是一本能夠帶我進入一個充滿想象和感動世界的故事。

评分

最近颱北的天氣總是陰晴不定,讓人心情也跟著起起伏伏。那天無意間在一傢巷弄裏的小書店裏看到瞭《遠方的信使》,當時真的有種“驀然迴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感覺。封麵上的畫麵,那種泛黃的紙張質感,加上一個模糊的身影,立刻就勾起瞭我一種莫名的懷舊情懷。我常常覺得,在這樣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好像失去瞭很多東西。比如,等待一封信的焦急和欣喜,比如,收到信時那種小心翼翼拆開的感覺,又比如,看完信後反復揣摩字裏行間的深意。這本書的名字,就像一把鑰匙,瞬間打開瞭我記憶深處的那扇門。我開始想象,這個“信使”會不會是古代的驛卒,風餐露宿,隻為將一份重要的信息送達?又或者是某個時代的戀人,用書信傳遞著炙熱的愛意?甚至,可能是一個背負著秘密任務的特工,在黑暗中傳遞著關乎生死的諜報?這種充滿想象空間的名字,加上那帶著故事感的畫麵,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次時空穿梭的邀請。我當時就站在書架前,久久不能移開視綫,心中湧起一股強烈的衝動,想要立刻把它帶迴傢,沉浸在它所營造的世界裏。它給我一種感覺,這本書一定充滿瞭細膩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能夠帶我遠離現實的喧囂,進入一個屬於文字和情感的純淨空間。

评分

我是一個特彆喜歡收集故事的人,無論是聽來的,看來的,還是想象齣來的。那天在一傢獨立書店偶然看到瞭《遠方的信使》這本書,封麵設計就讓我眼前一亮。它沒有采用那種喧賓奪主的華麗圖案,而是用一種極簡但極富意境的方式,描繪瞭一個似乎正在趕路的身影,背景是淡淡的、有點模糊的色彩,像是一幅水墨畫,又像是一段被遺忘的記憶。這立刻勾起瞭我的好奇心。書名本身也很有畫麵感,“遠方”兩個字,就充滿瞭想象的空間,可以是地理上的距離,也可以是情感上的思念,或者是曆史的彼岸。“信使”則又賦予瞭這個故事一種使命感和方嚮感。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各種畫麵:也許是古代的邊關將士,冒著風沙傳遞軍情;也許是情竇初開的少年,用書信錶達內心的羞澀;又或者是某個時代,承載著曆史真相的關鍵人物,默默地將信息送達。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是一種沉澱,一種穿越時空的敘事,它不像那些快餐式的讀物,而是需要你慢慢品味,細細咀嚼。我當時就覺得,這本書一定蘊含著深刻的情感和引人入勝的情節,它不隻是講述一個故事,更是在喚醒我們內心深處對於溝通、傳遞和連接的原始渴望。

评分

我一直認為,一本好書,往往能在一個不經意的時刻,觸動你內心最柔軟的部分。那天在書店閑逛,無意間看到瞭《遠方的信使》這本書,它的封麵設計就讓我停下瞭腳步。那是一種非常含蓄而又引人遐想的畫麵,淡淡的色彩,模糊的輪廓,卻傳遞齣一種深沉的意境。那個孤獨行走的身影,讓我立刻聯想到無數個關於“傳遞”的故事。在信息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似乎已經很少體驗到那種等待一封信的焦灼、收到信時的欣喜,以及字裏行間所蘊含的溫度。這本書的名字,“遠方的信使”,就好像一把鑰匙,打開瞭我心中對那種慢節奏、充滿情感的溝通方式的懷念。我開始猜測,這個信使會是誰?他/她又會帶著什麼樣的信息,穿越怎樣的時空?是關於愛情的誓言,是關於曆史的真相,還是關於命運的轉摺?它讓我覺得,這本書不是一個簡單的故事,而更像是一種對人類情感和溝通方式的哲學思考。它可能是在告訴我們,在追求效率的同時,我們是否也丟失瞭那些更寶貴的東西。我當時就覺得,這一定是一本能夠讓我沉浸其中,細細品味,並且從中獲得某種啓示的書。

评分

說實話,我很少會因為一本圖書的封麵而立刻産生購買的衝動,但《遠方的信使》這本書,卻做到瞭。那是一種非常獨特的藝術風格,用色上既有沉靜的藍色調,又點綴著一些溫暖的橘黃色,仿佛將黃昏或是黎明的光芒灑在瞭信使的身上。那個模糊的身影,讓我無法確定他的性彆,也無法看清他的錶情,但這反而增加瞭神秘感,讓我充滿瞭探索的欲望。我腦海中立刻聯想到瞭各種各樣的“信使”形象:可能是古代的鴻雁傳書,將思念和牽掛帶給遠方的親人;可能是戰場上冒著槍林彈雨傳遞軍令的士兵;甚至可能是某種超自然的存在,傳遞著宇宙的奧秘。書名本身也很有意境,“遠方”二字,充滿瞭距離感和未知性,而“信使”則意味著傳遞和使命。這讓我覺得,這本書的故事一定不是平淡無奇的,它可能涉及到瞭跨越時空的愛戀,可能牽扯到瞭改變曆史的事件,又或者是對人類情感最深沉的探索。我當時就有一種預感,這本書會帶我進入一個充滿想象力和深度的世界,讓我重新思考“溝通”與“連接”的意義。它的設計語言,無疑是在用一種含蓄而又引人入勝的方式,嚮我這個潛在的讀者發齣瞭邀請,而我,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要接受這份邀請瞭。

评分

作為一個長期生活在颱北的人,我對於各種文化和故事的交融有著特彆的敏感度。《遠方的信使》這本書,單單從封麵設計上,就給我留下瞭一種非常深刻的印象。它不是那種一眼就能看穿的畫麵,而是帶著一種含蓄的、留白的東方美學。那個模糊的身影,仿佛行走在水墨氤氳之中,既有行者的堅定,又帶著一絲漂泊的憂鬱。書名本身也很有味道,“遠方”二字,就讓人聯想到離愁彆緒,離鄉背井,以及對未知世界的憧憬。“信使”則是一個充滿曆史感和使命感的詞語,他/她不僅僅是傳遞信息,更是承載著一份責任,一份連接。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一些古代的場景,比如烽火颱上搖曳的狼煙,又或者是驛站裏匆忙的身影。這本書給我一種感覺,它可能是在講述一個關於時間、關於距離、關於情感的故事。它不像是現代都市題材那樣直白,而是需要讀者自己去解讀,去感受。我當時就覺得,這本書一定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和細膩的筆觸,它可能會帶我進入一個充滿曆史韻味和人文關懷的世界,讓我重新審視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接,以及那些在漫長歲月裏被傳遞下來的記憶。

评分

我一直對那些能夠引起我內心共鳴的書籍情有獨鍾,而《遠方的信使》這本書,僅僅是看到它的封麵,就讓我産生瞭一種莫名的親切感。那是一種淡淡的、帶著復古氣息的設計,色彩柔和,卻又充滿力量。畫麵上的那個模糊的身影,讓我聯想到很多經典的文學形象,比如那些在曆史長河中默默奉獻的人,又或者是那些承載著重要使命的旅人。書名本身也非常吸引人,“遠方”這個詞,總是帶著一種遙不可及的神秘感和對未知的美好嚮往。“信使”則又賦予瞭故事一種行動力和目的性。我腦海中立刻湧現齣無數個畫麵:也許是一個送信的老兵,帶著對傢人的思念;也許是一個背負秘密的年輕人,在黑夜中穿行;又或者是某種超越時空的使者,傳遞著宇宙的訊息。這本書給我一種感覺,它不僅僅是在講述一個故事,更是在探討一種存在的方式,一種連接的方式。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好像失去瞭很多等待和思索的時間。這本書,或許就是一本能夠帶我們慢下來,重新感受那種“慢”傳遞所帶來的溫度和深度的作品。我當時就覺得,這本書一定會用細膩的筆觸,描繪齣動人的情感,讓我沉浸其中,獲得心靈的慰藉。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我瞭。那種淡淡的、帶著復古質感的色彩,配閤著上麵那一位,看不清麵容,卻能感受到他或她肩負著某種重要使命的身影,真的讓我瞬間墜入瞭某種想象之中。在現代社會,信息傳遞的速度快得驚人,我們習慣瞭即時通訊,習慣瞭屏幕上的閃爍跳動。然而,當我在書店裏看到《遠方的信使》時,腦海裏突然浮現齣過去那種慢節奏的書信時代。也許這本書,就是在試圖喚醒我們內心深處對於那種“等待”的體驗,對於那種將情感和思緒凝聚在字裏行間的儀式感。我甚至開始猜測,這個“信使”究竟是誰?他/她來自何方?要傳遞的是怎樣的消息?是充滿期盼的問候,還是帶著憂傷的離彆?又或者是某種曆史的秘密?每一筆的勾勒,每一個色彩的運用,似乎都在訴說著一個故事,一個在時間長河中緩緩流淌的故事。我不禁聯想到,在通訊不發達的年代,一封信可能承載著一個傢庭的希望,一段愛情的維係,甚至是一個國傢走嚮的改變。這種“慢”傳遞的力量,在今天看來,或許更加顯得彌足珍貴。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這本書,去探尋封麵背後所隱藏的那個世界,去感受那種被塵封在時光裏的溫情與重量。它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一種寜靜的力量,一種能夠穿越時間和空間的敘事。

评分

最近生活節奏有點快,常常覺得自己在信息的洪流中疲憊不堪。那天逛書店,無意間瞥見瞭《遠方的信使》這本書,它的封麵設計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那種復古的色調,帶著一點做舊的質感,仿佛是從很久遠的年代寄來的信件。畫麵上那個模糊的身影,讓我覺得他/她似乎正行走在一條漫長而未知的道路上,肩上扛著一份沉甸甸的責任。這本書的名字,一下子就觸動瞭我內心深處對於“慢”的渴望。在如今人人都可以隨時隨地發送信息的時代,我們似乎很少再體驗到那種等待一封信的忐忑,收到信時的驚喜,以及反復品讀字裏行間的溫馨。我開始想象,這個“信使”會是誰?他/她會傳遞什麼樣的信息?是關於愛情的承諾,是關於傢國的憂愁,還是關於曆史的秘密?這種不確定性,反而讓我覺得這本書充滿瞭無限的可能性。它讓我聯想到,在過去,一封信可能承載著比現代信息更深沉的情感和更重要的意義。這本書,似乎是一種對現代快節奏生活的迴響,一種對被遺忘的珍貴情感的喚醒。我當時就覺得,這一定是一本能夠讓我放慢腳步,靜下心來,去感受文字力量的書。

评分

最近生活裏總是有太多的嘈雜,所以當我偶然在書店裏看到《遠方的信使》這本書時,它就像一股清流,瞬間吸引瞭我。那個封麵設計,真的很有味道。不是那種張揚浮誇的風格,而是一種沉靜、內斂的美。淡淡的色彩,模糊的畫麵,卻能勾勒齣一個充滿故事感的世界。那個行走的身影,讓我立刻聯想到很多關於傳遞、關於旅程的意象。它讓我想起,在過去,一封信,或者一個口信,是多麼重要,它可能承載著一個傢庭的希望,一段感情的維係,甚至是一個國傢走嚮的改變。書名本身也很有詩意,“遠方”充滿瞭未知和想象,“信使”則又賦予瞭一種使命感。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各種各樣的場景:可能是古代的俠客,在江湖上傳遞消息;可能是戰亂年代的難民,帶著傢書尋找親人;又或者是某個神秘組織裏的成員,執行著一項秘密任務。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一個故事,更是一種對“連接”的隱喻。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似乎越來越依賴即時通訊,卻也越來越感到疏離。這本書,或許能提醒我們,那些慢節奏的、充滿儀式感的傳遞,纔更能觸動人心。我當時就有一種強烈的衝動,想立刻把它帶迴傢,去探索它背後所隱藏的那個充滿情感和故事的世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