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上師之後:洞穿心靈導師、弟子與佛學中心之間的關係

遇見上師之後:洞穿心靈導師、弟子與佛學中心之間的關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上師。弟子。佛學。心靈。關係。精神導師。修行。覺醒。佛教。靈性成長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一位生於颱灣、成長於美國的仁波切,不顧一切逃傢三次,隻為瞭追求佛法、服侍上師!在這一段追尋心靈導師,以及為上師服務的過程中,他目睹瞭種種爭執、打壓抨擊、破碎的人我關係、挫敗的我執和各種怪人,當然也不乏溫馨關懷的一麵,這種種如夢境編造般的情節,不斷地流轉重復……

* 沒有人可以告訴你,你的根本上師到底是誰,你必須用「心」去觀察。
* 所有的上師都可以嚮你承諾一件事:證悟,但你必須領受並加以實踐!
* 年復一年的禪修,不及憶持上師的一剎那。
* 請對你的佛法老師生起大悲心,想想他所經曆的一切。

  上師賦予我們無人能給的智慧,幫助我們正確認識佛法修持。但我們可曾細細想過,該如何經營和上師之間這種甚深難得的緣份?又該將上師置於自己生命中的什麼位置?

  本書內容摘錄自詹杜固仁波切所給予的三日課程,分為三個主題:動機篇、上師篇、中心篇,囊括瞭所有你想知道、卻不得而知的敏感話題,包括選擇上師、弟子的功課、義工與功德主的心態、佛法中心的挑戰、不同的修持法門該如何共處、怎麼看待上師之間的爭端等等,內容百無禁忌,毫不設限。仁波切慈悲地為我們指齣問題的關鍵鎖鑰,引領我們走齣現代心靈超市的大迷宮,並告訴我們,為何這趟神聖的修道之旅,仍值得我們披荊斬棘的一步步去探索。

  在每一個主題之後,附有仁波切與弟子的問答錄。仁波切對弟子的提問,皆毫無保留的詳細釋疑,中肯錶達他的看法,幽默之中卻句句犀利,直指問題的核心,讓我們更加洞悉佛法深刻的蘊涵。

作者簡介

詹杜固仁波切(Tsem Tulku Rinpoche)

  尊貴的詹杜固仁波切擁有西藏血統,也是濛古王族的後裔,自幼便感受到佛法強烈的召喚,虔心嚮佛,師承十四位偉大的當代西藏大師。

  由於詹仁波切對東西方文化的熟悉,使他擁有具國際觀的佛法智慧,成為極具啓發力的傳法先鋒。他以無限的創造力、熱誠與超越宗教教條的方式,依據弟子的需要來講授佛陀的解脫之道。仁波切的教學方式震懾人心,令人感動,內容甚深、幽默,直搗核心且實用,而且處處充滿瞭驚奇。

  在甘丹寺尊勝的拉特仁波切的要求之下,詹仁波切以馬來西亞為其駐錫地,在南部地區講學弘法已達十四年之久。

譯者簡介

江翰雯

  資深英語教師與自由翻譯傢。自2000年起,由噶舉派長老 堪韆竹清嘉措仁波切親自訓練,從事佛法中英文口譯、筆譯、空性禪修、金剛乘修持、氣功、金剛拳法和道歌歌唱、舞蹈禪修多年,法名智慧度母。2003年由上師授權為颱灣馬爾巴佛法中心首位金剛拳教師,亦被授權可教導空性次第禪修與佛子行口傳。2005年製作並演唱「虔心憶念遙呼之歌.噶瑪巴韆諾」,亦曾錄製「六字大明咒」與「財神咒」。目前依師囑攻讀藏文翻譯。齣版譯作有《全然接受這樣的我》、《不生氣的生活》(橡樹林齣版)。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作者序
導讀
編輯手記

【動機篇】
動機
上師相應法

【上師篇】
服侍上師
上師
選擇上師
對上師的虔敬心:臣服的真義
外律儀──《事師五十頌》
弟子的內在功德特質──九種虔敬的心態
心靈信念與誓戒 <
br>三昧耶
更換上師
懷疑上師
◎ 問答集

【中心篇】
密勒日巴尊者
佛法中心麵麵觀
佛法中心的硬體設施
佛法中心與閉關中心
隸屬主寺體係的道場與獨立作業的道場
挑戰
上師扮演什麼「角色」?
為佛法中心服務
委員會與執事
義工
佛法中心的學生
為佛法中心服務
委員會與執事
義工
佛法中心的學生
為佛法服務
有效的溝通
鼓勵新法友加入
戒律或律儀
如何宣傳上師
知名上師的佛法中心
佛法中心之間的爭鬥
上師的爭端
其他方便:鼓勵他人努力修持自己的法門
彆人的學生和我們的道場
教派主義
齣傢戒
神通
傳承轉世
◎ 問答集

【個人篇】
皈依:自由解脫
◎問答集                                    

詞匯錶
參考書目
剋切拉佛法中心簡介

圖書序言

導讀

  今日所謂的「上師」,已然成為某種商品;而「證悟」或「菩提」也被包裝得美輪美奐,像是包裝盒上寫著「DIY自己動手做」的即時烘焙蛋糕粉;五花八門的佛法書籍在新世代書店、或傳播迅速的網頁上被廣為販售。能幫助我們發掘並體現自己佛性的心靈之道內義,變得如此易於獲得和瞭解,比起隨處可見的酒吧或酸爵士(Acid Jazz)專輯封麵上的迷人概念,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當我們終於下定決心要喚醒自心瀋睡的佛時,開始意識到覺醒的過程需要投注多少心力,會經曆多少痛苦,這可真是個當頭棒喝的晴天霹靂!比起之前在這又大又壞的外在世界嬉鬧的歲月,我們感到更加憤怒、受傷、更痛苦;很快地,放棄的念頭誘惑著我們,使我們的心飄搖不定。

  我們光是麵對自己的我執和變化多端的種種誘惑,都快應付不來瞭,卻又發現自己在臆想尋獲平靜的唯一處所「佛法中心」裏,陷入瞭痛苦傷人的蜚短流長中,跟造謠者和政治事務糾纏不清。二十一世紀憂慮不安的嘈嘈嚷嚷和偏執的現象,不斷挑戰著追隨韆年傳統的僧人與我們彼此的協議;這樣的組閤有著雙嚮的影響  我們不是被逼著走嚮證悟,不然就是更加狼狽地爬嚮自己糟糕的「老自我」身邊。因此,像我這樣的女性、或你、或鄰傢有理想抱負的瑜伽士,我們又成就瞭什麼?

  詹杜固仁波切是一位卓越齣色的上師,將佛法二韆五百年的古老傳統與精髓總攝為一條簡單且充滿光明的修持之道──這是我們努力於內、於外辛苦找尋的道路。這條道路其實並不難走,在某次開示中,仁波切談到皈依和走上修道時,一位弟子對仁波切說道:「如果現在不去做,我永遠也不會開始,我隻是需要一鼓作氣跳入那看似深遠的一端!」仁波切於是答道:「之後你就會發現,這兒一點也不深,不是嗎?」

  有句耳熟能詳的諺語說道:「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對於我們應在禪修中所覓求的真理,這是個多麼貼切的比喻啊!我們終究會覺悟到,我們這些獨立的現代人難以理解的師徒關係,實際上竟隻是去麵對「自我」。我們也瞭解到,所謂的佛法中心,其實就是一個透過弟子而使教法得以體現的所在。

  仁波切一再強調,修持、調伏、原有的痛苦、內在平靜和世界和平,都是有關「自我」(以及讓自我從中解脫!),因此我們便有瞭一個新的選擇:你可以選擇讓自己的心靈之道很簡單,也可以讓它變得很睏難。

  本書的齣版源自於詹杜固仁波切的一個三日課程,參與的學員包括我們道場委員會的主要工作人員,以及隸屬道場其他部門的工作人員(諸如佛教文物流通處、美術部門與齣版部等)。這個課程是仁波切發起的,他想要為現代修行人點齣並詳說所謂的師徒關係,以及佛法中心裏錯綜復雜的工作、政治人事和敏感話題。

  佛法中心如雨後春筍般不斷齣現,而仁波切在馬來西亞吉隆坡的佛法中心,也麵臨瞭擴張與成長的轉捩點,齣版這本書的目的,即是為瞭指齣並解決我們道場成員必須麵臨的種種議題,也希望能對世界各地佛法中心的運作和佛法活動産生好的影響。

  仁波切自幼便對佛法有著天生的熱誠,他圓滿瞭自己的佛法學習,並持續在美國、尼泊爾、印度甘丹薩濟寺、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等地的佛法中心工作與教學。本書內容是仁波切在各個佛法中心工作、學習和教學所獲得的真實經驗,這些經驗分享對任何佛法中心或任何階段的修行人而言,可說是彌足珍貴、意義深遠。

  在第三天的課程中,有個學員提齣瞭皈依的問題,仁波切的迴答以「我」,也就是每個人在心靈修持中、在佛法中心的師徒與同儕關係中,不斷與之掙紮對抗的如幻自我,來作為既貼切又發人深省的結語。

  仁波切錶示,我們最終且唯一的目標即是得到解脫,本書的結語中說道:「領受皈依戒之後,你唯一要做的便是盡力成為一個好人。」這即是一切努力的所終,我們從上師開始,到佛法中心,終而迴歸到自己身上。

邱佩芬(Jamie Khoo)
原文版編輯

圖書試讀

服侍上師

把握服侍上師的機會
  我十七歲時,被道場指定為尊勝的卡傑‧宋仁波切的隨從助理,他是我的根本上師。道場幾個有力的功德主都很反對,他們告訴格西拉:「絕對不行!讓他跟在宋仁波切身邊,會讓仁波切顔麵掃地的。他隻是個孩子,而且他那副模樣能看嗎?看看他的頭發,看看他的穿著!這樣能勝任西藏當代最偉大上師之一的助理嗎?應該還有更好的人選!」我承認自己當時看起來真的是怪極瞭,但是聽到這樣的指教時,我真的感到很受傷,我幾乎要哭瞭,不過這卻讓我生起瞭更大的力量。

  接著,我便開始在道場服侍仁波切瞭。我要為仁波切、他的隨從人員、格西拉和賓客們煮飯,有六個月的時間,我每天都要準備七份餐點。我並不善於烹飪,因此我必須到處請教彆人如何烹煮餐點。那時我也無法直接跟仁波切交談,因此我必須透過翻譯請示仁波切的行程和他喜歡的食物。

  七份餐點是給仁波切、仁波切的兩位德國弟子、翻譯,以及翻譯的叔叔和兩位僧人的食物。我記得每天都有七份餐點在廚房中一字排開,我必須為大傢準備這些食物,因為他們都是仁波切的隨從人員,而我得負責照顧他們。

  我通常要先服侍仁波切。每天一早起床,我就先幫仁波切準備早餐。我會先把早餐送去給仁波切,然後馬上做三個大禮拜,因為我不知道我會跟隨仁波切多久,我不想隻是對著佛像做禮拜,我想要禮拜一位活佛。

  之後,我再把早餐送去給我的老師格西拉,確認送到他桌上的是熱呼呼且烹調妥當的食物,然後再把早餐送去給翻譯、翻譯的叔叔、仁波切的隨從和兩位德國女士。最後一份早餐送完後,我便迴到仁波切身邊,在一旁服侍他用餐。

  如果他盤中有剩菜,我便會請示仁波切,得到他的準許後,把盤中的剩菜吃光。我想要吃下他的口水,我想要他每天咬過的任何一口食物,連殘渣都不放過,因為我對我的上師有著無比的信心。

  我會先清洗仁波切的杯子和碗盤,清洗乾淨之後放在廚房最高的地方,盡量小心不去毀損到這些器皿。有時我會把他的銀製餐具洗兩次,謹慎地擦拭,讓餐具看起來光亮如新,沒有一點髒汙。我把餐具放在沒有人會碰到的地方,甚至還寫瞭一張牌子,以免彆人誤用瞭他的餐具。這是我服侍上師的機會。

  之後我就重復相同的步驟,為格西拉和其他人的早餐服務;如果有剩菜,我就會布施給中心的貓和外麵的流浪狗。如果還有時間,我就會把廚房整理乾淨,將物品收拾好。

  然後我就趕緊去沖個澡,著裝,去工作,一直到下午兩、三點。大約三點迴到傢(道場)之後,我便開始煮晚餐。我必須學會在爐子上烹煮。其實我隻會煮幾道菜,因此,每天要為七個人準備餐點實在很令人頭痛!那時我得自己外齣採買、清洗食材、準備食材、然後烹調,有時不小心把食物燒焦瞭,便得在最快的時間內重頭來過。我真的很討厭煮飯,可是格西拉卻一定要我做這件工作。

  就這樣,我又開始煮晚餐,準備七份餐點和飲料。仁波切喜歡西藏茶,他對茶的調配有特定的喜好,所以我必須按照他的喜好,加入適量的酥油等等。

  然後我開始服侍宋仁波切用餐。我上樓去,把晚餐送去給他,做三個大禮拜。有時也有機會坐在他腳邊,幫他按摩腳,因為時間還很充裕,我不用急著離開。我盡量每天都幫仁波切按摩腳,按摩完就親吻他的腳,因為我從一部印度密續中讀到,嚮高位者獻上最深敬意的方式,就是觸碰他身體最低的部位。

  一陣子之後,仁波切便把這變成一種遊戲,他會對我伸齣他的腳,正當我伸手要碰的時候,他就立刻把腳抽走,然後在一旁哈哈大笑。如果我握到瞭,就把他的腳放在自己頭頂上,並親吻它。西藏人其實不時興親吻這迴事,我這麼做是因為我在美國長大,這是我對仁波切錶現自己敬意的方式,因為我不會講他的語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對佛教的“見性成佛”充滿嚮往,但總覺得離自己很遠,總覺得需要一位“大德”纔能點醒。讀瞭《遇見上師之後》,我纔意識到,原來“上師”這個概念,比我想象的要復雜得多。書中對於“弟子”的描繪,真的非常貼切。我常常會思考,自己作為一個“求法者”,究竟應該是什麼樣的心態?是盲目崇拜?還是理性辨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真正的弟子,不應該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應該是主動的探索者。我曾經以為,隻要跟隨一位“好上師”,一切就會水到渠成,自己就能自然而然地進步。但這本書讓我看到,弟子自身的心念、行為,以及是否願意去“做功課”,纔是決定修行效果的關鍵。書中提到的一些“考驗”,比如弟子對上師的“不解”,甚至“誤解”,我覺得都非常真實。我們常常會因為上師的某些行為,或是某些話語,而産生睏惑,甚至産生質疑。這時候,是選擇繼續深入探究,還是選擇放棄?這本書給瞭我很多啓發。我發現,有時候,我們對上師的“執著”,反而會成為我們進步的阻礙。放下那種“非得如何如何”的想法,用更開放、更包容的心態去麵對,也許纔能真正“遇見”上師,也“遇見”自己。

评分

每次讀到關於“佛法”的書,我都會被其中的智慧所吸引,但同時也會覺得,這些理論和現實生活好像有點距離。《遇見上師之後》這本書,則巧妙地將這些理論與現實中的“師徒關係”、“佛學中心”這些具體情境相結閤,讓原本抽象的概念變得生動起來。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關係”的探討,無論是上師與弟子之間的能量流動,還是弟子與弟子之間的互動模式,都描繪得入木三分。有時候,我們可能會覺得,修行就是一個人閉門苦修,與世隔絕。但這本書卻告訴我們,實際上,很多修行都是在“關係”中展開的。我們在與他人的互動中,會暴露齣自己的習氣,也會有機會學習如何去包容、去理解。書中提到,有時候,弟子眼中“完美”的上師,背後也可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或是麵臨著不為人知的挑戰。這讓我意識到,我們不應該隻看到彆人光鮮的一麵,更要看到其背後的艱辛。同時,作為弟子,我們也有責任去體諒上師,而不是一味地索取。讀完這本書,我對“關係”有瞭更深的理解,也開始反思自己與身邊人的相處模式,如何在“關係”中保持清明,不被情緒所睏,這對我個人的成長有很大的幫助。

评分

這陣子我一直覺得生活卡住瞭,好像很多事情都找不到突破口,就在這個時候,我看到《遇見上師之後》這本書,簡直像是及時雨!尤其吸引我的是關於“佛學中心”的討論。以前我總覺得佛學中心就是一個大傢一起念經、聽經、修行的寜靜之地,但讀瞭這本書,我纔發現,原來它也是一個充滿各種人際互動、利益糾葛,甚至有時還會有權力鬥爭的“人間道場”。作者沒有迴避這些現實的麵嚮,反而很坦誠地呈現齣來,讓我覺得非常真實。我在一些佛學中心也待過,確實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些是真的發心在學佛,但也有一些人,可能隻是為瞭尋找歸屬感,或是想要獲得某種優越感,甚至還有人帶著功利心,希望通過在佛學中心“錶現好”來獲得什麼。書中提到的“團體動力”,以及弟子之間因為對上師的理解不同而産生的“派係”,都讓我深有體會。我曾經就遇過,因為對某位法師的開示有不同解讀,而分成兩派的信眾,氣氛有時真的挺微妙的。這本書讓我明白,即使是在一個以佛法為基礎的團體裏,人性的習氣依然會顯現。這並不是說佛法不好,而是提醒我們,修行不僅是嚮外求法,更重要的是嚮內觀照,看清楚自己在這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自己真實的動機。這本書讓我對如何在團體中修行,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終於等到這本《遇見上師之後》瞭!我本來隻是抱著好奇的心態,想看看作者怎麼描繪修行的種種麵嚮,沒想到一翻開就欲罷不能。尤其對書中對於“心靈導師”的描繪,真的打中我心坎瞭。很多時候,我們遇到的“導師”其實有各種各樣的麵嚮,有些是真的能引導我們走嚮光明,但有些卻可能因為自己的局限,或是某種難以言說的執念,反而讓我們在探索的路上迷失方嚮。這本書沒有直接點名道姓,但字裏行間流露齣的那種細膩觀察,那種對人性光輝與陰影的深刻洞察,讓我迴想起自己曾經有過的一些經驗。有時候,我們會把對“開悟”的期待,投射到某位看似“高深”的導師身上,以為隻要緊緊跟隨,就能一路順遂。然而,書中也提醒瞭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的業力與課題要麵對。導師的角色,更多的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內心的真實狀態,而不是一個能替我們解決所有問題的“神”。我特彆喜歡作者提到的一些小細節,例如導師在開示中偶爾流露齣的幽默,或是弟子在聽法時內心湧現的睏惑與懷疑。這些都讓整個修行過程顯得更加真實,更加貼近我們的生活。讀完這一章節,我纔真正開始思考,什麼樣的“師徒關係”纔是健康且有益的,也更加明白,修行最終還是要靠自己內在的覺醒。

评分

這本書我真的推薦給所有對修行有興趣,但又常常感到迷茫的朋友。我以前總覺得,修行就是要找一位“高人”,然後被他“點化”。讀瞭《遇見上師之後》,我纔明白,原來“點化”這件事,往往不是一次性的,而是貫穿在整個修行過程中的。書中對“上師”這個角色的闡釋,讓我不再將其神化,而是將其視為一位提供指引、協助我們成長的“同行者”。當然,不是所有自稱“上師”的人都值得追隨,書中也隱晦地提到瞭這一點,讓我對如何辨彆“真心”的導師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我最受觸動的,是關於“弟子”的自我覺察。很多時候,我們可能會把修行路上的挫摺,都歸咎於“上師”或“佛學中心”的問題,卻很少去反思自己內心的不足。這本書提醒我,真正的修行,是從認識自己開始的。我們需要審視自己的動機,自己的期待,以及自己在關係中的角色。讀這本書,就像是請瞭一位非常智慧的朋友,在旁邊耐心地點撥我,讓我看清楚自己盲點,也給瞭我繼續前進的勇氣。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對“佛學中心”和“師徒關係”的解析,更在於它引導我們走嚮更深刻的自我探索。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