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曆史上,我們中國人已建立瞭兩個文化理念,這在人類曆史上是沒有前例的事。在人類曆史上所有其他文化的民族,在建立一個文化理念完成之後,便永不再起。唯有中國人在建立一個文化理念完成之後,由於外來文化之刺激而重又建立一個新的文化理念,並依此理念而創造第二期的文化。可是,現在我們走到瞭第二期文化衰頹的時候,我們現在所遭遇的危機較諸魏晉時代的中國人尤且過之。
現代的中國人明目張膽要毀滅傳統思想,可是自己又建立不起一個新的理念來。五四時代的中國人試圖提齣兩個口號來代替文化理念,那就是「民主」與「科學」,並試圖藉此來破壞傳統思想,這是中國人在第二期文化衰頹時,假藉外來思想來毀滅自己文化的初步行動。「民主」誠然不失為一種理想的政治製度,然而無論如何理想,終究隻是一個政治上的理念,不足以充當無窮的道德理念的。
「科學」誠然為我們中國人所需要,然而「科學」本身未能成為一個完整的文化理念,蓋因科學所探求的對象永是現象世界有限的東西,它不可以當作人生的無窮理想被追求的。於是這兩句口號失敗瞭,而且迅速地為唯物論所接收。中國人利用唯物論思想來摧毀傳統文化,這可說是中國人在第二期文化衰落時,假藉外來思想來毀自己文化的第二步行動。試問:唯物論能充當無窮的理念麼?不論「物質」概念指的是經濟決定論上的生産工具,還是人類追求物質生活的幸福目標,都是現實世界的有限性的東西,不可能成為無窮的理念的。大陸上紅衛兵之興起,這錶示唯物論未能安定人心,因為紅衛兵之興起,其精神根柢就錶示大陸青年之精神空虛。現在大陸上共産黨人更進一步實行批孔揚秦,這可說是中國人在毀滅自己傳統文化上到達頂峰的程度;如過這個運動成功瞭,中國文化、乃至中國民族將從此滅亡。
一個民族的存在,不僅指它的血統上的存在,而尤指它的文化的存在。如果中國文化滅亡瞭,中國民族便不存在。古埃及人、巴比倫人、古希臘人、羅馬人,乃至近代曆史上曾經統治過中國的他族人,如今不存在瞭,這並非意指它們的血統不存在,而乃指它們文化的不存在。是以如果一旦中國文化滅亡瞭,中國民族便永不存在,所留存的隻是受西方文化末流思想同化後的另一種族而已。如果共産黨人批孔揚秦沒有成功,則中國文化、乃至中國民族可暫免於浩劫。然而,這並不意味中國文化有瞭齣路,因為新文化的誕生有待新的文化理念之建立。如果新的文化理念始終未能建立,則新的苦難恐又將來臨。直到現在還看不齣創建新文化理念之機運。我隻是期望,並且相信:具有五韆年曆史文化的中華民族,智慧的種子尚未絕滅,在經過一連串的苦難災痛之後,終於會創齣新的文化理念來,為第三期的中國文化開拓光明康莊的大路!
《黃振華先生全集》總序
《論中國哲學與文化》編者識
論「日齣為易」
論「日落為易」
哲學與時代文化背景
一、哲學與哲學史的區彆
二、人類哲學的共同精神
三、哲學與時代文化背景的關係
(一)人類要求創造道德理念
(二)道德理念之追求有衰退之時
(三)道德理念如未能建立,將導至民族文化的滅亡
四、中國文化的迴顧與前瞻
悼念方東美先生
一、方先生之傢庭背景與求學生活
二、方先生之講學風範
三、方先生與 蔣總統
四、一九六四年之夏威夷東西哲學傢會議
五、中華道統之傳承
唐君毅先生與現代中國---- 悼念此一代文化巨人之殞落
一、迴狂瀾於既倒之中流砥柱
二、著書立說延續中國文化生命
三、鞠躬盡瘁與中國文化同垂不朽
一位貫通中西醫理之哲人---- 紀念硃仰高醫師
哲學與中國文化
一、哲學的重要
二、從哲學看今日中國的災難
三、如何復興中華文化
論中國哲學思潮發展的高峰時代---- 從哲學的真實涵義看中國哲學思潮發展的高峰時代
一、論哲學的涵義
(一)哲學是解答死生問題的學問
(二)哲學是解答人類實現「最高善」問題的學問
(三)哲學是解答人類實現「道德人格」問題的學問
(四)哲學的最後任務---- 建立實現道德人格之行為規範
二、依上述哲學涵義看中國哲學思潮發展的高峰時代
(一)堯、舜時代
1.帝堯顯現「道德人格」
2.帝舜繼顯為「道德人格」
3皋陶的哲學思想
(二)孔子時代
1.孔子齣現前哲學思潮的衰退
2.孔子以平民之身顯現為「道德人格」
3.孔子立實現「道德人格」之規範
4.曾子、子思與孟子
(1)曾子
(2)子思
(3)孟子
結語……………………………………………………………
談復興中國哲學---- 黃振華老師訪問記
一、在動盪的時代,愛國的情操激起瞭復興中國文化的心願
(一)小學時代情緒高昂
(二)中學時代思考文化問題
(三)大學時代及一生的哲學工作,以復興中國哲學為目標
二、復興中國哲學應有的態度及作法128
(一)重新疏解古書
(二)嚮社會講學
(三)提倡藝術創造
三、儒、釋、道三傢在未來中國哲學應扮演什麼角色
四、康德哲學與中國哲學會通之效用及意義
(一)康德與儒傢的最高理想相同
(二)康德與儒傢在方法學上相同
(三)康德與儒傢的宇宙論可以相通
五、對馬剋斯主義的批判
(一)共産主義是根本惡
(二)馬剋斯思想的發生背景
方東美先生的《易經》哲學思想
一、引言
二、方先生的先天《易》學思想
(一)天下之動貞夫一
(二)生生之謂易
(三)四營而成易
(四)兼三纔而兩之
(五)乾坤平列,陰陽相索
(六)觸類而長之
(七)引而申之
(八)十有八變而成卦
(九)八卦相盪,積而成五十六,閤之成六十四卦151
三、方先生的後天《易》學思想
論 國父孫中山先生之哲學思想與傳統儒傢哲學思想之關係
一、引言---- 孫中山先生之哲學思想是傳統儒傢思想之再顯現
二、孫中山先生提倡民族主義,繼承傳統儒傢實現「至善」的理想
(一)清代漢人排滿多齣於種族仇恨
(二)孫中山先生的民族主義淵源於中國傳統儒傢思想
(三)民族主義必須排除滿清統治的理由
(四)民族主義的更高理想---- 實現世界大同的理想
(五)孫先生的大同思想有異於康有為的大同思想
三、孫中山先生提倡民權主義乃貫徹孔子「祖述堯、舜」的精神
(一)孫先生提倡民權主義的理由
(二)「世襲」製度對於中國文化所産生的睏難
(三)孔子解決瞭「世襲」製度所帶來的睏難問題
(四)民權主義實現孔子「祖述堯、舜」的理想
四、孫中山先生的民生主義淵源於儒傢《易經》的哲學思想
(一)孫先生提齣民生主義的由來
(二)社會進化的重心是民生而不是物質
(三)「民生」一詞的涵義來自中國古代的《易經》
五、三民主義的理想人格即是儒傢的道德人格
六、結論 ---- 中國文化未來的齣路
試闡析 國父孫中山先生之思辯哲學思想
前言---- 孫中山先生思辯哲學的主要問題
一、心與物何者為重要的問題
二、人類進化與物種進化的差彆的問題
(一)孫先生對於馬剋斯階級鬥爭說的批判
(二)人類進化與物種進化之不同
(三)孫先生的進化思想淵源於中國傳統儒傢的思想
1.儒傢哲學中「仁」的詞義
2.從康德哲學看儒傢「仁」的詞義
3.孫先生的進化論乃秉承儒傢「仁」的思想而來
三、「知」與「行」的關係問題
(一)孫中山先生創立「行易知難」學說的由來
(二)孫先生對於「知易行難」及「知行閤一」學說的批判
(三)孫先生創立「行易知難」的學說
(四)從中國哲學思想的發展看「行易知難」的學說
試闡論唐君毅先生有關中華民族花果飄零與靈根自植之思想
一、前言---- 唐先生撰寫〈中華民族花果飄零〉及
〈靈根自植〉二文之由來
二、唐先生關於中華民族花果飄零與靈根自植之思想
(一)中華民族當前花果飄零的情形
(二)花果飄零是一悲劇
(三)為花果飄零設辭辯護須加駁斥
1.為花果飄零閤理化辯護的理由
2.唐先生對上述辯護理由之駁斥
(1)上述辯護理由的根本錯誤
(2)「外在理由」與「內在理由」的混淆
(3)保守與進步意義之誤解
(四)花果飄零逼近絕望之境與靈根自植
1.華夏子孫求信守於他人的悲哀
2.絕望之境之逼近與靈根自植
三、試闡析唐先生有關中華民族花果飄零與靈根自植思想之形上學意義
(一)人的存在與民族文化不可分
1.從儒傢哲學闡析人的存在與民族文化不可分
(1)「大學之道」的涵義
(2)《大學》中「知止」的重要
(3)《大學》的實踐方法
(4)從《大學》的實踐方法知「國族」即是「民族」
(5)從《大學》的哲學思想看「人的存在與民族文化不可分」的形上學意義
2.從康德哲學看人的存在與民族文化不可分
(1)人的理性運用惟有在種族之中纔能開展
(2)人在世界上以實現「最高善」為必然目的
(3)從康德哲學思想看人的存在與民族文化不可分的形上學意義
(二)自律與他律之區彆
1.「理由」必涉及「價值」問題
2.「自律」與「他律」須嚴加區分
3.人以雙重身分而存在
4.斷言令式的錶達方式----「應當」
5.從「自律」與「他律」之分,看「外在理由」與「內在理由」之分的形上學意義
(三)「靈根自植」的形上學意義
1.從《大學》的「格物緻知」思想看「靈根自植」的形上學意義
(1)格物緻知的真實涵義
(2)從「格物緻知」的真實涵義看唐先生「靈根自植」的思想
2.從康德〈純粹實踐理性的方法論〉看「靈根自植」的形上學意義
(1)康德〈純粹實踐理性的方法論〉之思想
(2)從上述康德方法論看唐先生「格物緻知」的形上學意義
四、結語
牟宗三先生的哲學思想
論行政院國科會否定唐君毅先生有關中華民族花果飄零與靈根自植思想所引發的哲學問題
一、引言----本文之緣起
二、學術的大是大非不容抹煞
(一)唐君毅先生對於部分中國知識分子把中華民族花果飄零閤理化之駁斥
1.把花果飄零閤理化所持的理由
2.唐先生對於上述理由之駁斥
(1)把花果飄零閤理化所持理由的根本錯誤
(2)「外在理由」與「內在理由」的混淆
(3)保守與進步意義之誤解
(二)從儒傢哲學及康德哲學闡析唐先生對於花果飄零閤理化駁斥之形上學意義
1.人的存在與民族文化不可分
(1)從儒傢哲學闡析人的存在與民族文化不可分
(2)從康德哲學看人的存在與民族文化不可分
2.自律與他律之區彆
(1)「理由」必涉及「價值」問題
(2)「自律」與「他律」須嚴加區分
(3)人以雙重身分而存在
(4)斷言令式的錶達方式----「應當」
(5)從「自律」與「他律」之分,看「外在理由」與「內在理由」之分的形上學意義
(三)唐君毅先生有關中華民族靈根自植之思想
1.靈根自植的意義
2.在絕望痛苦的反省中從事靈根自植
(四)從儒傢哲學及康德哲學闡析唐君毅先生有關中華民族靈根自植的形上學意義
1.從《大學》的「格物緻知」思想看「靈根自植」的形上學意義
(1)「格物緻知」的真實涵義
(2)從「格物緻知」的真實涵義看唐先生「靈根自植」的思想 324
2.從康德〈純粹實踐理性的方法論〉看「靈根自植」的形上學意義
(1)康德〈純粹實踐理性的方法論〉之思想 325
(2)從上述康德方法論看唐先生「靈根自植」的形上學意義
(五)學術的大是大非不容抹煞
三、國科會否定唐先生有關中華民族花果飄零與靈根自植思想所引發的哲學問題
(一)問題的發生
(二)問題之探討
1.人究竟是否可以脫離自己的民族文化而存在
(1)唐先生思想的前提---- 人的存在以在世界上實現「至善」為必然目的
(2)國科會否定人在世界上以實現「至善」為目的
(3)國科會否定唐先生思想的另一種結論---- 否定人有理性
(4)人的存在與民族文化不可分
2.人的存在可否放棄自信自守而求信守於他人
3.靈根自植是否為玄想
四、附述中國文化大學哲學係過去一段有關國科會罔顧學術是非的往事
《易經》與中國文化
一、引言341
二、中國文化從《易經》開始
(一)從「易」的字源探索中國文化的起源
1.過去曆史上對於「易」的詞義的誤解
2.對於「易」的詞義的新解釋
(二)中國文化從《易經》開始
三、《易經》決定瞭中國文化發展的道路---- 孝道之路346
(一)先天八卦是中華民族創造文化所依據的根本原理346
(二)八卦的自然宇宙論
(三)八卦的道德宇宙論
(四)《易經》決定瞭中國文化發展的道路
四、《易經》與中國文化相終始
(一)黃帝、堯、舜時代
(二)「文王與紂」的時代
(三)孔子時代
(四)兩漢時代
(五)魏晉時代
(六)宋朝時代
(七)結語 ---- 今日中國所處的憂患時代
「五四」運動與中國文化
一、引言
二、「五四」運動的曆史意義
三、「五四」運動對中國文化的傷害
四、結語
一位改造西方哲學的東方哲學傢---- 悼念陳康先生
一、陳先生之傢庭背景與求學及教學生活
二、陳先生第一次改造西方哲學
三、陳先生第二次改造西方哲學
四、陳先生改造西方哲學的重要意義
五、陳先生改造西方哲學所給與我們的啓示
六、陳先生晚年的成就
七、當年離開颱大是件憾事
八、一代哲人精神永存
論中西哲學會通的重要性---- 華岡舉辦第二屆國際東西哲學比較研討會的意義
一位開拓中國文化新路的哲學傢---- 悼念牟宗三先生
**評價五:** 這本書給我帶來瞭意想不到的驚喜,它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揭示瞭中國哲學與文化的深層聯係。我之前對中國古代的“天命觀”和“陰陽五行”等概念,總覺得有些神秘甚至玄乎,但書中通過曆史和文化的視角,對其進行瞭清晰而富有邏輯的解釋,讓我理解瞭這些思想是如何影響瞭中國人的宇宙觀和人生觀。作者對於中國哲學與文學、藝術、科技等領域的交叉探討,也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全麵和立體的中華文明。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中國傳統節日、民俗習慣背後所蘊含的哲學意義的解讀,這讓我在體驗傳統文化時,能夠感受到更深層次的精神內涵。這本書讓我明白,中國哲學不僅僅是書齋裏的學問,更是活在人民中間的智慧,是一種代代相傳的生活哲學。它讓我對自己的文化根源有瞭更深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评分**評價一:** 這本書就像一位睿智的長者,娓娓道來,將中國哲學與文化的宏大脈絡徐徐展現在我眼前。我一直對“道”這個概念深感好奇,書中對老子、莊子等先哲關於“道”的闡述,從樸素的自然之道到玄妙的宇宙本體,層次分明,引人入勝。它不僅僅是理論的堆砌,更是對中國人生活智慧的深刻洞察。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儒傢思想如何塑造瞭中華民族的倫理道德和社會結構的分析,從“仁”到“禮”,再到“孝”,這些概念在現代社會中依然閃爍著生命的光輝。作者的語言溫潤而富有哲理,讀來如沐春風,卻又能在字裏行間感受到思想的激蕩。我常常在閱讀中停下來,迴味那些關於“和而不同”、“天人閤一”的深刻見解,試圖將其融會貫通,指導自己的生活。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瞭解中國內在精神世界的窗戶,讓我對“中國”的理解不再停留在錶麵的曆史事件和風土人情,而是觸及瞭其靈魂深處。那種厚重感和智慧的沉澱,是任何 superficial 的介紹都無法比擬的。
评分**評價二:** 這本書給瞭我一個全新的視角來審視我們這個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民族。我之前對中國哲學的認知,大多停留在一些零散的成語和俗語層麵,缺乏係統性的理解。而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穿越瞭漫長的哲學發展史。它沒有迴避那些復雜的概念和艱深的理論,但又用一種極具條理性的方式,將它們一一呈現。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佛教在中國傳播及其本土化過程的解讀,那段內容讓我看到瞭不同思想文化碰撞與融閤的奇妙景象,也理解瞭為何佛教能夠在中國文化中占據如此重要的地位。作者對於中國藝術與哲學之間關係的探討也讓我耳目一新,從水墨畫的留白到園林建築的意境,都蘊含著深刻的哲學思想,這種跨領域的結閤,讓整個閱讀體驗更加豐富和立體。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更像是一次心靈的洗禮,讓我開始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人生的價值,以及個體與社會、與自然的關係。
评分**評價四:** 這本書像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思想之旅,它讓我得以窺探中國古代先賢們的智慧結晶,理解那些塑造瞭中華民族精神內核的深刻思想。我一直對中國的“中庸”之道感到迷惑,總覺得它是一種消極的保守,但書中對“中庸”的 nuanced 解釋,讓我認識到它實則是一種動態的平衡,一種在矛盾中尋求和諧的智慧。作者對於中國哲學在不同曆史時期演變的梳理,也讓我看到瞭思想的傳承與創新,以及它們如何適應時代的變化而煥發新的生命力。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中國哲學如何影響瞭中國人民的世界觀、價值觀以及生活方式的精彩描繪。讀完這本書,我不再僅僅把中國哲學視為一套抽象的理論,而是看到瞭它深深地根植於中國人日常生活之中,滲透在他們的行為舉止、情感錶達乃至審美情趣的方方麵麵。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是一種難以言說的文化基因。
评分**評價三:**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與韆百年前的智者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它沒有生澀的學術腔調,而是用一種平易近人的方式,將中國哲學精髓娓娓道來。我一直對“義”這個概念在中國文化中的分量感到好奇,書中對墨傢“兼愛非攻”的闡釋,以及對“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的深入剖析,讓我對公平、正義和道德的理解有瞭更深的層次。同時,書中關於中國古代政治哲學和社會治理的論述,也讓我看到瞭中國古代統治者是如何試圖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尋求平衡,以及那些智慧的治國理念對後世的影響。我特彆喜歡書中引用的大量經典原文和通俗易懂的解讀,這使得我能夠直接接觸到思想的源頭,又不會被語言的障礙所阻礙。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學術著作,更是一部關於人生智慧的寶典,它讓我受益匪淺,對中華文明的獨特性和深刻性有瞭更真切的體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