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知識論的第一本書
*身為這個領域的傑齣貢獻者,他以獨樹一格之敏銳思想與清楚論理來為初學者提供指引,真是一本瞭不起的入門書籍。
- 恩尼斯特.索沙,布朗大學
自從齣現葛棣爾問題(Gettier, 1963)之後,許多知識論學者將研究重心轉移到探討「證成」概念。在數十年的研究過程中,知識論拓展瞭許多新的研究視野,除瞭傳統的基礎論與融貫論的觀點之外,還齣現瞭內在論與外在論的爭論。在這本導論性的知識論書籍中,理察?富莫頓教授不但深入淺齣地說明知識論的各項議題與不同的觀點,甚至談到牛津大學教授提姆斯?威廉森於二○○○年前後陸續成形的知識論新觀點。所以,如果想在知識論領域中,同時瞭解傳統的重要論點以及當代最新的發展,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
作者簡介
理察.富莫頓
愛荷華大學哲學係教授。著作豐富,包括Realism and the Correspondence Theory of Truth、Metaepistemology and Skepticism、Metaphysical and Epistemological Problems of Perception等書。
譯者簡介
傅皓政
颱灣大學哲學博士,目前任教於中國文化大學哲學係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知識論、邏輯、科學哲學及語言哲學。著作包括《思考的祕密》與《大師不敢翹的課》。
作者序
想像你是陪審團的一員,你現在麵臨的課題是,決定目前所擁有的證據是否足以確定瓊斯謀殺瞭他的妻子。你可能會認為有些證據非常重要,因為大部分這類型的犯罪中,這些證據會讓我們認定他殺瞭被害者。但是,同時你感到有點擔心,因為你隻是根據這類犯罪的統計結果,得到瓊斯殺瞭被害人的結論。另一方麵,你認為非常重要的證據同樣是統計的。假設瑪莉是檢方傳訊前來做證的目擊者,她聲稱看見瓊斯開著他的白色Toyota 在犯罪現場附近徘徊。但是近來的研究顯示,即使目擊者認為她非常忠實地描述當時的情況(相對於其他,例如現場的證據),這些證詞通常不太可靠。不管怎麼說,目擊者的證詞的確不是百分之百可靠,所以如果我們真的相信目擊者所說的,就是承認根據或然率計算的統計事實,這類型犯罪的目擊者所說的是對的。除此之外,在法庭上齣現的證據,包括犯罪現場附近發現的血液的血型,以及DNA等,也都證明瓊斯似乎真的殺害瞭他的妻子,當然這個說法也是根據統計而來。所以,如果在這個情況下想要得到任何結論,最好承認我們透過統計事實得到結論的方式是閤理的。想像一下,如果你經由某人的證詞得到一些結論,那麼你是否需要一些獨立於這些證詞之外的證成,纔能相信這些證詞是可靠的?或者當你認為這些證詞是可靠的,並且根據這些證詞形成一些看起來像是為真的信念,是否就足夠瞭呢?
稍微調整一下上述的例子,想像你自己就是這個故事中的目擊者。你看到瓊斯坐在他的車上齣現在犯罪現場附近。接著,辯方律師在開始質問之前提醒你,根據研究報告顯示,其實目擊者的證詞並不如他自己想像的那麼可靠。說完這些研究報告的證據之後,辯方律師再度問你是否仍然確定是瓊斯在開車?如果你是理性的,你應該會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沒錯?如果這些研究報告的結論會削弱你相信自己證詞的證成,那麼由於你沒有除瞭證詞以外的理由相信﹁你的感官證據﹂,這些證據會被削弱,甚至完全失效。在這個情況下,你仍會認定擁有任何證據嗎?一般來說,對於任何你得到結論的方式而言,我們應該設想隻有在你擁有好的理由認定通過這個方式得到的結論是可靠的時候,這個結論纔是理性的嗎?然而,如果我們對結論是否理性的要求這麼多,難道不會陷入嚴重的麻煩嗎?如果我們接受這個預設,即使某個方法能夠達到真理而且可靠,你也不能用這個方法證成你的信念「在沒有乞求爭點(begging the question)的情況下」,這個要求是否會使我們所有形成信念的方法無可避免地終歸失敗?畢竟,我們不可能不使用這些方法,而對我們所有形成信念的方式進行評價。
在這本書中,我們試圖更仔細地檢視上述提及的議題。知識論確實在哲學中占據著基礎的位置。如果一個人對哲學或者對真理有興趣,卻對知識論沒有任何興趣,是不太可能的。任何哲學上的主張,乃至任何脈絡中産生的爭論及有趣的主張,無可避免地都會産生知識論的問題。當你對一個在智性上充滿好奇的人提齣具有爭議性的問題時,他會希望知道你如何確定你的主張為真,也希望知道你用來支持該主張的證據是什麼。評價關於知識和證據的主張,至少就理想的方式來看,有個還不錯的說法是,某人要知道或理性地相信斷言之前,應該預設某人要先能夠掌握什麼是知識和證據。
接下來,我會盡可能減少預設讀者需要具備的哲學知識,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被廣為接受,即使是未經過哲學訓練的人也能瞭解。同時,我也不希望因此犧牲這本書該有的清晰性、明確性以及哲學思辯性。總之,我希望這本書不隻對新手,甚至是經驗豐富的哲學傢來說,都會顯得生趣盎然。基於對可接受性的要求,會迫使我做齣睏難的決定,特彆是必須省略一些重要且有趣的論證和觀點的討論。某些特定觀點的擁護者,偶爾會在自己的立場受到挑戰時顯得有點兒退縮。我會試著集中討論贊成或反對特定類型觀點的論證,而不依賴對這些觀點微妙的、有趣的或有用的區分。我也會試圖公平地看待對於知識論兩個進路之間的基本差異。現今在知識論中最有趣的爭議就是內在論者與外在論者的爭辯。然而我不想隱藏我自己的哲學觀點,我會非常努力地公平對待我所不贊同的觀點。對我來說,畢竟使讀者理解內在論者和外在論者如何辯護其觀點的理由這件事,遠比讓讀者最後贊同我的觀點來得重要多瞭。
我在本書最後,會針對每一章簡短列齣建議閱讀的書或文章,有些是廣為人知且深具影響力的著作,有一些則不是甚為齣名的著作,但是我認為這些書的某些篇章或文章寫得很清楚、容易閱讀,而且會有幫助。
我要謝謝麥可. 穆爾尼剋斯(Mike Mulnix)幫忙整理這本書的原始草稿。同時也對杜貝拉. 海科斯(Deborah Heikes︶緻意,謝謝她許多評論和批評。我非常感恩於麥可. 鬍摩(Mike Huemer)以及提姆. 麥古魯(Tim McGrew)花費許多時間和精力對這本書的草稿加以擴充、註解,而使本書更具可看性。由於他們盡心而努力的協助,我希望這本書是成功的。這本書在他們無價的忠告下已經變得好多瞭。我也謝謝愛荷華大學提供的休假,這段期間對於這本書的寫作非常重要。
譯者序
理查.富莫頓(Richard Fumerton)教授是當代知識論的重量級學者,目前任教於美國愛荷華大學,曾於二○○二年造訪颱灣,也舉辦瞭數場的學術演講活動。當時富莫頓教授對知識論領域的各項議題,提齣許多具有啓發性的觀點,在國內激起的熱烈討論和影響,許多學者至今仍津津樂道。這本書的齣現,源自Blackwell 齣版社構想齣版一套係列叢書,並將該叢書命名為「哲學的第一本書」(The first book in philosophy),目標就是齣版哲學各領域的入門書籍,這本「知識論」(Epistemology)是叢書中最快齣版的作品,富莫頓教授對於知識論領域議題的熟稔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在翻譯這本書的過程中,最令我深感睏惑的問題,就是如何能夠一麵準確地掌握並傳達文章內容,另一方麵又能夠盡可能逐字逐句翻譯?麵對這些睏難,在翻譯過程中曾有一度不知如何取捨的睏擾。然而,在請教過國內著名的知識論學者林正弘教授之後,我瞭解到翻譯這本書的目的,在於提供國內學子們瞭解知識論的議題與爭論要旨,故能夠讓讀者準確地掌握這些要點,纔是翻譯這本書最重要的考量。因此,如果讀者對照原書閱讀,會發現我對某些段落有所補充或稍微改寫,目的在於盡量能夠增加讀者在閱讀上的樂趣。所以,我要對林教授提供的協助緻上最大的謝意。除此之外,我要感謝中國文化大學哲學係九十七學年度的大二同學們,你們在課堂上對於各種觀點的反應,提醒瞭我在翻譯時需要注意的要點。另外,也要特彆感謝我的助理鄭依書同學,因為她不辭辛勞地擔任校對及完稿的工作。由於她的協助,使得翻譯這本書的工作進行得更加順利。當然,還要感謝五南齣版社提供的機會,讓我藉由翻譯的過程,不斷地反思如何說明及討論知識論議題,這些反思對我的研究及教學都有極大的幫助。
說實話,一開始拿到這本書,我還有些擔心它會過於晦澀難懂,畢竟“知識論”這個詞聽起來就有些哲學範兒。但真正翻開後,我的顧慮完全被打消瞭。作者的語言非常樸實,卻又充滿瞭力量。他善於將復雜的理論分解成易於理解的單元,並通過大量的實例來佐證自己的觀點。我特彆喜歡他對“信念”和“真理”之間關係的闡述,這讓我對我們所相信的事物有瞭更深的思考。書中關於“證成的閤理性”這一部分的討論,尤其精彩。作者並沒有給齣絕對的標準,而是強調瞭“證據”和“推理”在確立知識中的重要性。讀完這一部分,我感覺自己對如何判斷信息的可靠性有瞭更清晰的認識。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獲取知識的過程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不斷地審視、反思和修正。它就像是一份精美的地圖,為我指引瞭探索知識世界的方嚮,但最終的航行,還需要我自己去完成。
评分初讀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拓展瞭我對“知道”這個詞的理解維度。在此之前,我可能更多地將“知道”等同於“瞭解事實”或“掌握技能”,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知識的構建和確證遠比這要復雜得多。作者巧妙地運用瞭許多生動的比喻和深入淺齣的論證,將一些看似高深的哲學概念解釋得如同抽絲剝繭般清晰。尤其是在討論“知識的辯護”時,作者列舉瞭各種懷疑論的觀點,並一一進行瞭迴應,這讓我對“何為可靠的證據”有瞭更深刻的認識。讀到關於“洞察力”的部分,更是讓我眼前一亮。作者認為,真正的知識不僅僅是信息的堆砌,更是一種對事物本質的深刻理解和把握,這種能力往往是通過長期的思考和實踐纔能獲得的。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知識的介紹,更像是一次思維的訓練營,它挑戰我固有的思維定勢,鼓勵我用更批判、更審慎的態度去麵對信息,去辨彆真僞,去構建屬於自己的、堅實的知識體係。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非常吸引人,有一種沉靜而深邃的感覺,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知識本身的浩瀚與復雜。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就被它厚重的質感和精美的裝幀所吸引,仿佛預示著裏麵蘊含著非凡的智慧。翻開第一頁,就被作者嚴謹的邏輯和清晰的敘述風格所摺服。盡管涉及的主題相當宏大,但作者卻能循序漸進地引導讀者進入知識的殿堂,從最基礎的概念入手,逐步深入到更復雜的哲學思辨。我特彆喜歡作者在闡述某個觀點時,會引用大量的曆史案例和哲學大師的論述,這使得原本抽象的理論變得生動起來,也讓我對不同學派的觀點有瞭更直觀的理解。例如,在探討“知識的來源”這一章節,作者通過對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的詳細比較,清晰地勾勒齣瞭兩條截然不同的思想脈絡,讓我不禁思考,我們日常獲取和認知世界的過程中,究竟是感官體驗扮演瞭更重要的角色,還是理性判斷更為關鍵。這本書讓我對自己固有的認知模式産生瞭深刻的反思,也激發瞭我對“何為真實”、“如何確信”等問題的好奇心,迫不及待地想繼續探索下去。
评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循序漸進的,令人驚喜。作者仿佛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在知識的迷宮中穿梭,每一步都小心翼翼,卻又充滿著發現的樂趣。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不同觀點時的客觀和公正,他能夠清晰地呈現各種學派的立場,並引導讀者去思考它們之間的聯係與區彆。例如,在探討“知識的客觀性”時,作者並沒有一味地強調主觀感受,而是深入分析瞭客觀世界對我們認知的影響。書中關於“知識的價值”的論述,也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它讓我意識到,知識不僅僅是工具,更是我們認識世界、理解自我、提升人生品質的關鍵。這本書沒有給我灌輸任何固定的觀念,而是教會瞭我如何去獨立思考,如何去辨彆真僞,如何在紛繁復雜的信息洪流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立足點。每次閤上書頁,我都會感到一種由衷的充實和啓發。
评分我不得不承認,這本書確實有它獨特的魅力。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獨特,不落俗套。與其說是學術著作,不如說更像是一場思想的漫步,引人入勝。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敘述過程中那種偶爾流露齣的幽默感,以及他對一些哲學難題的獨特解讀。讀到關於“知識的局限性”這一章節時,我被深深地震撼瞭。作者並沒有迴避人類認知的不足之處,反而慷慨地展示瞭科學和哲學在探索未知過程中遇到的瓶頸,這讓我感到一種非常真實的、腳踏實地的探索精神。書中關於“知識的傳承與演變”的部分,也讓我對曆史有瞭全新的認識。我開始意識到,我們今天所擁有的知識,並非憑空齣現,而是經曆瞭漫長的發展和修正。這本書沒有給我提供現成的答案,而是教會瞭我如何去提問,如何去思考,如何去構建屬於自己的知識體係。每一次閱讀,都像是與一位智慧的長者進行一場深刻的對話,受益匪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