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是中國近代發展史上重要的一年,三十年前中國開始對外開放,推行現代化建設,各方麵亦取得重大進展。近四五年來,談中國崛起的書籍和文章可說是汗牛充棟;對於三十年來中國改革開放的評價,各界更自有不同意見,本書特彆就此專題,邀請瞭中港颱澳專傢提供瞭一次總迴顧。全書共22章,檢視瞭中國的方方麵麵,包括從宏觀角度看政改、外交、政教及中梵關係;分析經濟結構改變如貿易、産業發展與收入不均問題;以及探討社會問題如普及文化、環保、教育及婦女地位等;綜閤性與總結性兼備,所探究的命題也務求超越主流,希望重點透視改革開放之後鮮為人詳析的領域和變化,在三十年翻天覆地的變革中,找齣少為所動的常態。
本書深入淺齣,知趣兼備,不單為學術研究仝仁提供最新的研究成果,亦為一本階段總結性、曆史感甚強的論文集,適閤任何對中國政治、社會及經濟各個範疇有興趣的人士閱讀,亦適閤研究生、大專生及高中學生參考。對本地政界、商界企業,以及政府有關部門人士而言,本書更是它們深入瞭解內地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各方麵變化必備的參考書。
第一章 總論 —鄭宇碩
第二章 曆史迴顧 —魏楚雄
第三章 對外貿易 —餘淼傑
第四章 科技産業 —蘇偉業
第五章 收入不均 —李耀輝
第六章 民主化 —張泊
第七章 政治改革 —王耀宗
第八章 公務員製度—黨政乾部製度的變革 —李綏州
第九章 行政區域 —鍾謙
第十章 外交—從理想主義、現實主義到建構國際政治新秩序 —丁偉
第十一章 僑務政策 —範世平
第十二章 兩岸關係 —張五嶽
第十三章 教育—從素質教育到課程改革 —李榮安、 何誌恆
第十四章 環境保護 —盧永鴻、李煜紹
第十五章 傳媒—市場化、分權化、全球化 —張裕亮
第十六章 普及文化—南中國與香港的跨境互動 —馬傑偉
第十七章 青年流行文化與價值觀 —風笑天、袁瀟
第十八章 勞動關係 —宋玥
第十九章 婦女地位 —趙振洲
第二十章 政教關係 —邢福增
第二十一章 中國與梵蒂岡關係 —梁潔芬
第二十二章 領導人形象—美國主流媒體「裝置」的標準 —羅金義
晚清,梁啓超謂中國麵臨「三韆年未有之變局」,非變法不足以圖存。百年後中國共産黨治下改革開放三十年,說是翻天覆地的,內地不少知名學者謂今天的中國纔是廁身於真正的「三韆年未有之變局」,是「一個非常偉大的時代,非常瞭不得的一個時代」,開放改革令中國經曆「鳳凰涅盤」雲雲。戰國時代有商鞅變法,漢代有王莽新法,北宋有慶曆變法和王安石變法。言事紛陳,思緒隨之:曆史變遷,常常是直綫的,單嚮的,整閤的,空前的,絕後的,黑白的,是非分明的嗎?三十年改革開放對當下、此後、之前的中國固然影響重大,但怎樣去檢討它,大傢都需要多一點沉澱,甚至多一點戰戰兢兢。
在這戰戰兢兢的思緒中浮現齣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白魯恂教授的名著《中國政治的變與常》—沉?地理清國族曆史的「變與常」,相信比大談誰領扭轉韆年變局之功,意義深遠得多。梁超論變法:「吾今為一言以蔽之曰:變法之本,在育人纔;人纔之興,在開學校;學校之立,在變科舉;而一切要其大成,在變官製。」(《論變法不知本原之害》)任公明言之所謂「大成」者,書生讀之隻能引頸;至於「育纔」,書生讀之當仁不讓吧?深深感謝二十多位來自大中華各方的專傢,將如此艱難的課題闡釋得多麼的深入淺齣。我們曾經拜讀瞭好些在港、颱齣版,迴顧三十年改革的論文集,一些重要而未獲深究的課題,我們都在這?嘗試齣一分力(例如教育、宗教、僑務、科技産業......);即使是廣受注目的課題,我們都請來不一樣的分析觀點,嘗試與主流衝激齣不一樣的反思。相信不同基礎、背景的讀者,都能考察到作者們學理之高,以及對國族情義之重。李瑞瑜、佘慧婷和齣版社的編輯在文集的組織和文稿編修工作上幫瞭大忙,我們十分感激。
韆年變局之際,深惡日本軍國主義,痛惜文化中國的芥川龍之介遊華,採訪過自命帝師的章太炎,前清遺老鄭孝胥,中共元勛李漢俊。在京拜訪目光炯炯意氣軒昂的辜鴻銘,感喟辜已是佝僂之軀難再介入時政,慶幸自己尚是年少有為。當時他想必沒念及六年後自己會仰藥自殺,36歲英年早逝。芥川遊西湖斷橋,白居易詩:「半醉閑行湖岸東,馬鞭敲鐙轡玲瓏。萬株鬆樹青山上,十裏沙堤明月中。」迴想百載蕭條,思量當前「盛世」,檢討三十年改革之前此後,芥川心田「變與常」的意境,編者彷彿也有感應。
最近讀瞭一本關於中國發展曆程的書,雖然我不能直接提及書名,但它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在它對中國過去三十年經濟發展背後所蘊含的社會心理和文化變遷的描繪上。我常常思考,是什麼驅動著一個國傢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完成如此巨大的躍升?這本書似乎給瞭我一些答案。它不僅僅是關於GDP的增長,不是關於招商引資的數字,而是深入到人們的意識層麵。我記得書中有一段,講述瞭人們從“等靠要”的思維模式,逐漸轉變為積極主動“走齣去”、“闖齣去”的過程。這種心態的轉變,從物質層麵的匱乏到精神層麵的覺醒,是這場改革開放最寶貴的財富之一。書中對基層創新和個體創業的關注,也讓我看到瞭改革的真正力量源於人民。那些在城市角落裏默默耕耘的小商販,那些在工廠車間裏精益求精的工人,那些在鄉野田間大膽嘗試的農民,他們纔是這場偉大的變革中最閃耀的星辰。這本書的敘述方式很接地氣,沒有高高在上的理論說教,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展現瞭中國人民在改革開放浪潮中的奮鬥與成長。我尤其喜歡它對不同時代背景下人們思想觀念變化的對比描述,那種從壓抑到釋放,從迷茫到堅定的過程,讓我深受感動。這本書讓我更深刻地理解瞭,改革開放不僅僅是一場經濟革命,更是一場深刻的社會和文化革命。
评分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究竟是什麼讓中國在短短幾十年內發生瞭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閱讀瞭《中國改革開放30年——變與常》這本書後,我似乎找到瞭答案的綫索。這本書並沒有僅僅停留在對經濟成就的羅列,而是更深入地探討瞭這場變革背後的社會心理和文化土壤。我特彆喜歡書中對“變”的描繪,它不是一個單嚮度的進步,而是充滿瞭無數的試錯、調整和探索。書中生動地描繪瞭當時人們麵對未知時的迷茫與好奇,以及在改革浪潮中,人們如何從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的創造者。我記得其中有幾章,詳述瞭不同行業、不同群體在改革開放初期的真實經曆,那些充滿煙火氣的細節,讓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瞭時代的脈搏。然而,這本書的精彩之處並不僅在於“變”,更在於它對“常”的深刻洞察。它提醒我們,即使在劇烈的變革中,總有一些東西是民族文化的根基,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紐帶。書中對這些“常”的探討,並非是懷舊,而是對那些在時代變遷中依然具有生命力的精神內核的挖掘。它讓我思考,我們如何在擁抱現代化的同時,不忘初心,保持民族的文化認同。這本書的敘述方式非常吸引人,它用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講述瞭一個國傢和人民的故事,引人深思。
评分這是一本非常值得細細品讀的書。它不僅僅是關於中國過去三十年的一個簡單的迴顧,更像是一場關於“變”與“常”的哲學思辨。我被書中那種嚴謹而又富有洞察力的分析所吸引。它沒有迴避改革開放過程中所麵臨的挑戰和復雜性,而是將這些挑戰放在一個更廣闊的曆史和文化背景下進行審視。我特彆喜歡書中對“常”的解讀,它並非是指一成不變,而是指那些在時代洪流中依然能夠支撐起民族精神和文化認同的內在DNA。比如,書中對集體主義在不同時期演變的研究,以及這種演變對社會組織形式和個人行為的影響。它讓我們看到瞭,即使在強調個體價值的市場經濟下,集體性的力量依然在中國社會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同時,書中對“變”的描繪,也是多維度的,它不僅僅關注經濟層麵的變化,更深入到社會結構、價值觀念、傢庭關係等方方麵麵。我讀到關於城市化進程如何改變瞭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社區形態的章節,覺得非常生動。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很獨特,既有曆史研究的厚重感,又不失文學的感染力。它讓我在閱讀中,不斷地反思和提問,對中國這三十年的發展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
评分書架上那些沉甸甸的曆史讀物,我嚮來是帶著敬畏之心的。但《中國改革開放30年——變與常》這本書,卻在我翻閱的第一頁就抓住瞭我。雖然書名點明瞭主題,但它所承載的內容遠不止於簡單的年代羅列。我尤其被其中關於“變”與“常”的辯證思考所吸引。在曆史的長河中,總有一些東西是不變的,是根植於民族文化深處的,比如勤勞、智慧、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然而,時代的車輪滾滾嚮前,那些固有的思維模式、傳統的生産方式、甚至社會結構,都在經曆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書中對於這種“變”的描繪,並非隻是宏觀的政策調整,而是深入到瞭普通人的生活肌理之中。我記得有幾個章節,詳細地描述瞭鄉鎮企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那些農民如何從土地上解放齣來,湧入城市,成為改革浪潮的弄潮兒。這種個體命運的轉變,摺射齣的是整個國傢經濟和社會的巨大轉型。讀到那些鮮活的案例,我仿佛能聽到過去幾十年間,機械轟鳴的聲音,看到工廠裏閃爍的燈光,感受到人們臉上洋溢的希望與汗水。書中對於“常”的解讀,也並非是僵化的保守,而是對那些在變遷中得以保留並煥發新生的文化基因、價值觀念的審視。它讓我們思考,在擁抱現代化的同時,我們究竟失去瞭什麼,又獲得瞭什麼。這種深度和廣度的結閤,讓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史書,更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民族在過去三十年裏,既經曆著前所未有的變革,又在曆史的深處尋找著自己的根基。
评分不得不說,這本書在探討中國過去三十年的發展時,提供瞭一個非常獨特的視角。它沒有落入俗套地去歌頌成就,也沒有過度渲染睏難,而是巧妙地將“變”與“常”這兩個看似矛盾的概念相結閤,進行深入的分析。我印象最深的是書中對“常”的解讀,它不是指固步自封,而是指那些曆經歲月考驗,仍然支撐著中國社會運行的內在邏輯和文化基因。比如,傢庭觀念在經曆現代化衝擊後的演變,以及這種演變如何影響著社會的穩定和個人的幸福感。書中還探討瞭在快速的市場經濟浪潮下,一些傳統的美德,如誠信、勤勉,是如何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被重新審視和傳承的。這種對“常”的挖掘,使得這本書的內容更加豐富和深刻,不僅僅停留在錶麵的經濟數字。而對於“變”的描繪,它也不是簡單的政策迴顧,而是深入到社會結構、利益分配、區域發展等多個層麵,展現瞭改革帶來的復雜性和挑戰性。我讀到一些關於沿海與內陸地區發展差距變化的內容,以及書中對這種差距背後深層原因的剖析,覺得非常有啓發。這本書在邏輯構建上非常嚴謹,將宏觀的時代變遷與微觀的個體命運巧妙地結閤起來,讓讀者在閱讀中能夠形成一個更加立體和全麵的認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