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書店 ★★★★ 推薦
.電影《末代皇帝》原著
.以溥儀帝師與一位外國人的角度,寫下於紫禁城中的迴憶,以及對當時已行至黃昏的大清王朝的觀察紀錄
本書為蘇格蘭人Reginald F. Johnston(中文姓名:莊士敦)的迴憶錄,記錄他於停留中國的數十年間,對中國政治、社會、滿清皇室與文化的觀察。由於他在1919 -1924年間擔任帝師,為當時唯一一位住在紫禁城的外國人,得以貼近皇室的生活,因此本書也以他在宮內與小皇帝相處的情形及對當時政治情勢的描述為主。
全書以優美的筆調寫成,雖為曆史性質的迴憶錄,但讀來卻如小說般地引人入勝。書中除瞭談及剛成立的中華民國政府、各路軍閥與列強的關係外,也記錄瞭當時正處少年的溥儀,在麵對如遭軟禁似處境的情緒變化、其生活起居、學習內容、師生情誼,與婉蓉皇後的大婚等篇章;以一位外國人的角度對當時已走入黃昏的帝製冷靜地分析。
莊士敦在本書英文版扉頁上寫道︰「謹以此書呈獻給溥儀皇帝陛下,以紀念十五年之前建立於紫禁城的良好友誼,並謹以此書對陛下本人以及生活在長城內外的他的人民,緻以衷心的祝福。」義大利名導貝托魯奇於1987年所拍攝的電影《末代皇帝》即根據此書部分章節改編而成。
本書特色
本書於1934年於倫敦一齣版即轟動,當時的中國對西方仍舊為一神秘的世界,隨即中文版與日文相繼上市。美國與英國到目前為止也持續再版再刷此書,山東畫報齣版社於今年重新齣瞭簡體中文版,譯筆佳;又因颱灣的繁體中文版齣版至今已二十多年,翻譯用字陳舊不流暢,目前也已絕版,故考慮取山東畫報齣闆社之譯文、推齣繁體中文版。
作者簡介
莊士敦(Reginald F. Johnston,1874-1938),蘇格蘭人,為末代皇帝溥儀的英語教師。
畢業於愛丁堡大學,於1898年加入英國海外殖民的工作而抵達香港,1919年透過李鴻章之子李經方的介紹入宮擔任帝師,此時滿清皇室已有名無實,隻維持瞭錶麵的儀式與精緻的生活。他與學生溥儀的感情和睦,除教授英文外,也嚮溥儀介紹西方文化與歐洲的思想。
1924年皇室被逐齣紫禁城後,莊士敦調任威海衛,直到1930年威海衛歸還給中國政府。爾後,迴到英國於倫敦大學任教,晚年過著孤獨的生活,沉浸在對東方的迴憶中,1938年過逝。
獻 詞
譯 序∕馬小軍
溥儀序文
序 言∕佩梅拉.阿特韋爾
自 序
一、一八九八:戊戌風雲
二、維新運動的瓦解
三、再次垂簾與義和團
四、光緒皇帝最後的歲月
五、慈禧皇太後
六、一九一一:辛亥革命
七、體麵遜位與清室「優待條件」
八、大清與洪憲皇帝
九、一九一七年的張勛復闢
十、《鬆壽老人自述》
十、一九一九至一九二四年紫禁城的生活
十二、皇帝的師傅們
十三、黃昏中的滿清宮廷
十四、皇傢事務部??內務府
十五、羽翼未豐的龍
十六、君主製的希望與夢想
十七、龍的躁動
十八、龍振其翼
十九、龍與鳳
二十、陰謀與對策
二十一、禦花園的賓客
二十二、頤和園裏的風波
二十三、十一月五日
二十四、龍的睏頓
二十五、真龍啓飛
尾 聲龍歸故裏
溥儀序文
甲子十月,予自北府入日本使館。莊士敦師傅首翼予齣於險地,且先見日使芳澤言之,芳澤乃禮予,假館以避亂軍。乙醜二月,予復移居天津,距今七年。而莊士敦前後從予於北京、天津之間者約十三年,中更患難。倉皇顛沛之際,唯莊士敦知之最詳,今乃能秉筆記其所曆,多他人所不及知者。嗟夫!喪亂之餘,得此目擊身經之實錄,信乎其可貴也。莊士敦雄文高行,為中國儒者所不及。此書既齣,予知其為當世所重必矣。
辛未九月。(硃文「宣統禦筆」、白文「自強不息」兩印為鑒)
自 序
一九○一年七月二十五日上午十一點左右,一位身著中國貴胄華貴的絲綢服裝,頭戴清朝最高品秩的紅色頂戴花翎,羞怯而略帶孩子氣的人,在香港登陸。碼頭上,他及其隨從受到包括本文作者在內的英國官員的迎接,代錶當地政府歡迎他抵達英境。一隊員警負責護從,擋住路旁好奇卻神情冷漠的中國人,好讓他們保持一定的距離,以示恭敬。四名紅衣轎夫將他抬離岸邊。十五分鍾後,他的轎子來到總督府門前。在那裏,他受到英國皇傢殖民地總督的迎接。
這位來訪者便是當時中國皇帝的兄弟醇親王;接待他的是愛德華七世殿下在香港的代錶亨利.布萊剋爵士閣下。
這是個值得記憶的時刻,因為這是中國親王首次登上「英國領土」。然而,原本應由港英當局給予他的正式而隆重的儀式,卻被取消瞭,盡管這些禮儀是他十分樂於接受的。當他乘坐的德國巴伐利亞號船入港時,沒有英軍敬禮緻意,沒有禮炮齊鳴歡迎;上岸後,也沒有儀仗隊恭迎他。這一切都按照他的意思安排。因為,他此行肩負著一項恥辱性使命,在完成這項使命前,身為中國皇族血統的親王,他寜願不要任何排場。在醇親王到達香港前一年零三十五天??西元一九○○年六月二十日,德國駐中國大使馮.剋林德男爵在北京街頭被一名「拳匪」打死,這事令全世界大感震驚,它也標誌著中國曆史上那段圍攻使館區悲慘時期的開始。如今,依據獲勝的八國聯軍迫使中國朝廷接受的屈辱和平條件之一,這位滿族親王正奔赴德國,替「天子」嚮德皇悔過謝罪。長期以來,在中國人眼裏,德皇充其量不過是屬國之王,甚至隻是傲慢無禮的蠻酋。
當時我曾作過一些筆記(後入檔存於唐寜街),其中寫道:「盡管依據中國朝廷慣例,醇親王不能成為皇位繼承人,但倘若他有子女,他的兒子就有可能入繼大統。這自然使醇親王在未來中國政治中,將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
這段評論準確預示瞭醇親王的命運。他自德國返迴後,皇太後替他娶下瞭自己的親信、總督、內閣大學士榮祿之女。一九○六年初,他們的長子誕生,取名溥儀,日後成為中國大清王朝的末代皇帝。同時,醇親王以攝政王身分,成為那時動盪不安的中華帝國統治者。
醇親王齣使後不久,另一位皇室成員肩負著無辱於中國的使命途經香港。他就是親王載振(後承其父為慶親王),他代錶皇帝赴英參加英王愛德華的加冕典禮。因此,他此次途經香港時的禮儀規格,毫無減損。
在這兩次機會中,我開始接觸到清朝皇室成員。此後很長一段時期,他們是為我最熟悉與最瞭解的異邦人。但在這之前我已經認識瞭一位與大清皇朝命運相關的人,他在中國曆史中將會占有比上述兩位親王還要榮耀的地位。一八九八年聖誕節,我以「東方見習官」身分初次來到香港。那年中國發生瞭一件劃時代事件,事件領導人不久前抵港避難。在總督府我首次見到康有為,他是當時中國人中最受人推崇也最被人痛恨者。推崇以至仿效者,是那些忠於皇朝但渴望國傢在世界之林中受到尊重的愛國者;痛恨以至懼怕者,是那些相信中國毋須嚮西方「夷狄」學習,而中國皇帝乃是理所當然的眾王之王的人。
我首次見到這位偉大的改革傢與「當代賢哲」時,他正沉浸在對六君子的哀悼中。他們比他的命運更悲慘,淪為皇太後及其手下那群唯命是從、奸詐不實者發洩憤怒與怨恨的犧牲品。康有為的胞弟康廣仁也在六君子之中。當時,中央朝廷與地方當局懸钜賞捉拿他。在香港,盡管英國政府嚴加保護,他還是麵臨被暗殺的危險。在一隊員警的護衛下,他拜訪瞭來遠東訪問的查理斯.貝思福勛爵,與之進行瞭有趣的交談。查理斯在他的旅行印象記中對此作過記述。在香港逗留不久後,康有為南下新加坡,最後到達歐洲與美洲。他的人頭一直被懸賞,生命始終受到那些警覺的暗探與皇朝代理人的威脅。隻要老太後還活著,他便隻能是個無傢可歸的流浪者。事實上,在他迴國後直至去世,一直到處漂泊,四海為傢。
我寫此書的主要目的,是要對我稱之為「滿族統治下的紫禁城的黃昏時期」做些記述。這十三年始於所謂共和國建立的一九一二年初,終於一九二四年十一月溥儀(年號宣統)被「基督將軍」馮玉祥及其部下驅逐齣宮。為讓不熟悉中國近代政治史的人能理清事件本末,我認為有必要從黃昏到來前的陽光(已被陰霾遮暗)談起,也要談到黃昏之後的風雨夜。
正如本書所描繪,太陽既在黎明升起,也在黃昏中落下。夕陽被黑夜吞沒瞭,但又照亮瞭光明燦爛的嶄新一天。這正是那些敬佩與尊重中國人民者所熱切希望及堅信不移的(所有瞭解中國人民的人都會敬佩和尊重他們)。盡管在彆人看來是漆黑一片,可是我們許多人確信,已看到遠在天邊的那一綫新黎明。然而,這仍隻是夕陽之光,而非黎明的曙光,這正是我們要在後麵章節中所要加以描述的。我所敘述的故事總共三十四年,始於一八九八年那場由抑鬱的德宗皇帝(光緒)為推行康有為製訂的改革計畫而做的崇高卻渺茫的嘗試,終於一九三一年末中國末代皇帝返迴故鄉,以及第二年成為世界政治風暴中心之一的滿洲危機。
這是一本讓我讀完後久久不能平靜的作品。它的文字間彌漫著一種深沉而悠遠的意境,仿佛是穿越瞭時空,直接觸碰到瞭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我很難精確地描述它究竟講述瞭什麼,但我能感受到一種巨大的力量在其中湧動。這種力量,來自於對人性的深刻洞察,來自於對曆史的厚重思考,也來自於作者獨樹一幟的敘事視角。書中對於某些意象的描繪,帶著一種朦朧的美感,又夾雜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憂傷,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不由自主地被捲入其中。我曾反復咀嚼書中的某些句子,試圖從中挖掘齣更多的含義,每一次都能有所領悟。書中的人物,雖然我無法清晰地勾勒齣他們的具體形象,但他們所展現齣的情感,那種愛與恨的糾葛,那種堅持與放棄的掙紮,卻在我心中留下瞭深刻的印記。這本書讓我體驗到瞭一種前所未有的閱讀享受,它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思想的碰撞,靈魂的對話。它讓我對世界,對人生,都有瞭新的認識。
评分我最近剛讀完一本讓我迴味無窮的書,盡管我很難具體描述它的故事情節,但那種滲透進字裏行間的氛圍感和人物塑造的深度,卻深深地烙印在瞭我的腦海中。作者似乎擁有神奇的筆觸,能夠將文字編織成一幅幅鮮活的畫麵,讓我仿佛親身置於其中,感受著那個時代的脈搏。故事的發展並非一蹴而就,而是如同抽絲剝繭般,一點點揭示著隱藏在錶象之下的復雜人性。我尤其驚嘆於書中對細節的刻畫,無論是宏偉的建築描繪,還是人物細微的錶情變化,都顯得那樣真實而富有生命力。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常常陷入沉思,思考著書中人物的抉擇,以及這些抉擇背後所牽扯到的命運。它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故事,更像是一麵映照著曆史與人性的鏡子,讓我看到瞭許多我從未曾想過的事情。每一次翻開這本書,我都能從中汲取到新的感悟,仿佛與書中的人物一同經曆著他們的悲歡離閤。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是許多書籍難以給予的,也正因此,我將它視為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的佳作。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震撼,不僅僅是智力上的,更是情感上的。它讓我在平靜的閱讀中,經曆瞭一場跌宕起伏的精神旅程。
评分這本作品帶給我的感覺,是一種難以言喻的宏大敘事和細緻入微的個體命運交織在一起的震撼。作者在構建世界觀時,展現齣瞭驚人的想象力和紮實的功底,將一個龐大而復雜的時代背景描繪得活靈活現,仿佛我就是那個時代的親曆者。然而,最讓我著迷的,並非那些壯闊的場麵,而是那些隱藏在曆史洪流中的個體生命。書中對人物心理的探索,簡直是鬼斧神工。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他們內心的掙紮、欲望的糾纏、以及在時代洪流中身不由己的無奈。每當讀到某個情節,我都會為書中人物的處境感到心痛,又會為他們的堅韌而動容。作者的筆觸帶著一種悲憫情懷,讓我們看到瞭曆史背後那些被忽略的個體,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愛恨情仇,都如同星辰般點綴著那個時代的夜空。我常常會停下來,想象著如果換作是我,是否也能做齣同樣的抉擇。這本書讓我對曆史有瞭更深的理解,不再是枯燥的年代和事件,而是充滿瞭鮮活生命的故事。它讓我意識到,在每一個宏大的曆史事件背後,都承載著無數個微小的、卻同樣值得被講述的生命。
评分不得不說,這是一本有著獨特韻味的書。我很難用幾個簡單的詞語來概括它所帶來的感受,因為它在我腦海中形成的印象是如此立體而多層次。作者的語言風格,既有古典的莊重典雅,又不失現代的流暢靈動,仿佛是一麯低吟淺唱的古老樂章,又像是一幅潑墨山水畫,意境深遠。故事的推進,並非那種直白的敘述,而是充滿瞭暗示和留白,需要讀者自己去體會和解讀。這種閱讀方式,反而激起瞭我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讓我每一次翻頁都充滿瞭期待。書中人物的塑造,更是讓我拍案叫絕。他們不是扁平化的符號,而是擁有著復雜的動機和多麵的性格。我能看到他們的優點,也能看到他們的缺點,這種真實感,讓我覺得他們就生活在我們身邊。這本書讓我對“人性”這個概念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看到瞭它光輝的一麵,也看到瞭它陰暗的一麵。作者似乎並不急於給齣明確的答案,而是引導讀者自己去思考,去辨析。這種開放性的敘事,讓這本書的解讀空間變得無限大,每一次閱讀,都會有新的發現。它像是一壇陳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越嚼越有迴甘。
评分我必須承認,這本作品給我的衝擊是巨大的,但又並非是那種粗暴的,而是如同春風化雨般,悄無聲息地滲透進我的內心。我難以用具體的詞匯來概括其內容,但那種彌漫在字裏行間的氛圍,卻深深地吸引著我。它似乎描繪瞭一個充滿曆史沉澱的舞颱,而在這個舞颱上,上演著一幕幕關於人性、命運與選擇的悲喜劇。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他並不急於將故事綫索一一呈現,而是像一位高明的導演,巧妙地運用鏡頭語言,引導讀者去發現那些被隱藏在細節中的深意。我曾不止一次地在閱讀過程中停頓下來,迴味那些看似平淡卻蘊含著巨大情感張力的片段。書中人物的內心世界,被描繪得淋灕盡緻,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矛盾掙紮,都讓我感同身受。這種對人性的深度挖掘,是這本書最令我摺服的地方。它讓我看到瞭,即使在看似波瀾不驚的錶麵之下,也湧動著無數暗流。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閱讀的樂趣,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洗禮。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許多我曾經習以為常的觀念,也讓我對人生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