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猶如電影《魔戒》的奇幻旅程,
七十二變的西遊故事嚮你招手……
往西天取經的唐三藏、孫悟空、沙悟淨、豬八戒,碰上瞭牛魔王、鐵扇公主、紅孩兒和白骨精的麻煩。《西遊記》裏活脫生動的人物、乖誕莫測的情節,至今依然為老老少少的人們注入無限想像力。這部融閤儒、道、佛精神的奇書,蘊藏著豐富的人性內涵。聰明如你,怎能不見識一下吳承恩說故事的功力!!
*將一百迴原典分為五分冊,便於翻閱。
*選收不同名傢評點,以「百傢爭鳴」拓寬讀者思路。
*平均每迴數十條注釋,解釋艱難字詞。
*以說明性和評點性的詳細圖說,提供讀者理解。
*共選名傢繪圖與相關照片約近韆張精緻彩圖。
*版麵美觀流暢、閱讀性強,隨原文掌握注釋、評點。
★至於有哪些名傢與彩圖?
名評點:李卓吾、張書紳、悟元子等
名傢繪圖:葉雄、孟慶江等
精緻彩圖:風景文物、古畫典籍、戲劇劇照、收藏圖鑑等
版麵設計
本書原文□將一百迴原典分為五分冊,便於翻閱
精緻彩圖□共選名傢繪圖與相關照片約近韆張精緻彩圖並附有詳細圖說→隨文擺放
名傢評點□選收不同名傢評點,以「百傢爭鳴」拓寬讀者思路→隨文直書於下方欄位
詳細注釋□平均每迴數十條字詞注釋,解釋艱難字詞→置於單數頁左側
版麵美觀□版麵美觀流暢、閱讀性強,隨原文掌握注釋、評點
作者簡介
吳承恩
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小說傢之一,約生於西元1510年,卒於1582年。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明末懷安山陽(江蘇淮安)人。吳承恩自幼聰慧過人,詩纔迅捷,無奈科考不利,隨著傢道中落,長期以賣文為生,中年纔補上「歲貢生」,晚年曾短暫齣任長興縣丞。
吳承恩熟悉儒、佛、道三傢典籍,這是他難以在科考齣頭的一個原因以及結果,吳自幼喜歡野言稗史,對古代神話和民間傳說十分熟悉,加之明末話本小說流行,《西遊記》的一些故事片段已經在社會上流傳,吳承恩以唐代玄奘和尚赴西天取經為藍本,又參考瞭《大唐西域記》、《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等作品,構思、整理並撰寫瞭《西遊記》。吳承恩雖然撰寫瞭這部名著,但他的一生貧睏,清代很多人甚至不知道他是《西遊記》的作者,幸虧《淮安府誌》記載瞭他編撰《西遊記》一事,經過鬍適、魯迅等人考證,纔還曆史本來麵目。
編者簡介
張富海
生於浙江舟山,自幼酷愛中國古典文獻,1995年至2005年於燕園求學十年,獲北京大學中文係文學博士學位。2005年任教於首都師範大學中文係。願終生從事中國古典文獻研究工作。
導讀
霧失樓颱西遊記 主編 張富海
幼時初讀《西遊記》,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孫悟空,一棒在手,打盡不平,上至天宮,下至黃泉,沒有他不敢鬧的。說到可愛,則數豬八戒,離開高老莊之前,他仍對老丈人說:「丈人啊,你還好生看待我渾傢,隻怕我們取不成經時,好來還俗,照舊與你作女婿過活。」這還不算,當四位菩薩試探唐僧師徒禪心的時候,這獃子竟然對菩薩說:「娘啊,既是他們不肯招我啊,你招瞭我罷!」
看到這些地方,常讓人忍俊不禁。及至年齡漸長,纔發現孫悟空、豬悟能、沙悟淨從某種程度上說,是對男性類型化的高度概括,《西遊記》輕鬆且不露痕跡地達到這種地步,不愧是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現代人對《西遊記》耳熟能詳,鮮有人仔細通讀原文。原因很簡單,作為白話小說的先行者,《西遊記》在誕生之初,正處於詩歌文化的顛峰,對於當時的人來說,詩歌是美和藝術的象徵,因此《西遊記》中夾雜瞭太多的詩詞歌賦。今天,這些當時人們眼中膾炙人口的詩歌,卻變成瞭閱讀的障礙。現代人閱讀《西遊記》,逢詩歌段落便自然跳過,自有其原因。這樣閱讀 ,讓我們對《西遊記》有印象,但不全麵,接受並迷惑著的感覺縈繞。
這樣的感覺並不奇怪。《西遊記》本身就有很多不確定的地方。從作者來說,現在我們都知道《西遊記》的作者是明代大文豪吳承恩,但對於專傢學者來說,隻能說《西遊記》的作者很可能是吳承恩。
《西遊記》最早的刻本是明萬曆二十年(西元一五九二年)的金陵世德堂刻本,但這個版本的刻印者已經不知道作者的名字瞭,其時吳承恩去世僅十年。清代,更多人卻認為作者是長春道人丘處機。事實上丘處機確實也寫過一部《西遊記》,記載的卻是自己如何跋涉萬裏,拜訪成吉思汗鐵木真的曆程,和唐僧取經的故事相差十萬八韆裏。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偏差呢?
與古人的生活習慣有關係,古人健身的一大流行方式是嗑藥,自晉朝以來,嗑藥而死的人不計其數,但古人煉丹的心得也愈發多樣。《西遊記》的思想,融閤瞭佛、道、儒三教真髓,對於如何煉丹記述得更加詳盡。因此在有清一代,不少學者都認為《西遊記》是一部講述如何成仙的書。既然如此,那麼最有可能成為作者的便是全真道士丘處機瞭。再加上當時印刷手段相對落後,人們隻知道丘處機寫瞭一本《西遊記》,卻不知道丘先生的《西遊記》記述的是自己如何去西域拜見成吉思汗。在資訊傳遞不暢的時代,一個同名誤傳讓丘道長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成瞭《西遊記》的作者。
民初五四時期,魯迅、鬍適等人從作品中的方言文字,以及明天啓年間《淮安府誌》記載吳承恩的作品有《西遊記》等事實,來判斷吳承恩比丘處機更有可能是作者。這也是現在大部分人都接受的主流觀點。
但最新的學者研究發現,《西遊記》中不但有淮安方言,還有吳地方言。也有個人書目中記載吳承恩的《西遊記》隻是一篇山水遊記,這些可真麻煩,好在這些反對的證據並不充分確鑿。而且《西遊記》成書前早有說書等傳奇,吳承恩的創作是編輯、整理、創作並舉,因此現在我們不妨承認《西遊記》的作者確是吳承恩。
關於作者的爭論告一段落,對於小說本身的認識,不同的見解就更多瞭。中國白話小說發展得很早,用張愛玲的話說,叫「起瞭個大早,趕瞭個晚集」,規模乃至高度都難以與歐洲比肩。當時的讀書人麵對《西遊記》這樣的神魔小說,更是不知道如何麵對。
金陵世德堂的齣版者「華陽洞天主人」是首先麵對這個問題的人,他從詼諧的角度齣發,聯想到瞭《史記》和老莊。他說「太史公曰:『天道恢恢,豈不大哉!談言微中,亦可以解紛。』莊子曰:『道在屎溺。』善乎立言!」他說莊子言「道」在尿?都可能存在,何況隻是文字不夠莊重。還說「道之言不可以入俗也,故浪謔笑虐以恣肆」,在當時他隻能用莊老詼諧來為《西遊記》的存在價值辯護。同為明代人的李卓吾更具現代性,他主要從文學角度來批評《西遊記》,兼有心學,認為作品的追求是「求放心」。他的評論更接近作品本身。
清代對《西遊記》的批評有不少。首先是黃周星、汪象旭的《西遊證道書》,汪象旭是齣版商,掛名評作者,實際的批評者是黃周星;後者本名黃太鴻,明朝進士,官至戶部主事,明亡後堅持做遺民,研究道教,七十歲時於五月五日模仿屈原沉水自殺。周批《西遊記》繼承瞭明代批評路綫,認為整部作品不過「收放心而已」(西遊證道書序)。
黃周星的評論在清代並不流行,其後陳士斌的《西遊真詮》從名字就可以看齣端倪,說自己的是真詮,彆人的見解自然是僞詮釋瞭。陳士斌的《西遊真詮》主要提齣瞭三教同源的理論,其序是曾被順治皇帝稱為纔子的尤侗寫的,他在序中先肯定《西遊記》自明以來放心說有可取之處,最後又提齣瞭「若悟一者,豈非三教一大弟子乎?」即《西遊記》是融閤瞭佛、道、儒三傢思想的書。
《西遊記》在清代影響最大的,是道士劉一明的《西遊原旨》。劉一明(西元一七三四至一八二一年),是全真道龍門派第十一代傳人,也是道傢著述最多的人之一。以劉一明深厚的道學造詣,看瞭《西遊記》後,馬上認定《西遊記》的內涵是性命雙修之道。「其書闡三教一傢之理,傳性命雙修之道,……悟之者在儒即可成聖,在釋即可成佛,在道即可成仙。」他批評瞭黃周星,認為陳士斌的批評路綫是對的,隻是不夠專業,因此每迴後他都用長達數韆字的文字來闡述小說中的道學思想。
此外,清代張書紳在《新說西遊記圖像》中提齣瞭《西遊記》「隻是教人誠心為學,不要退悔」,所謂「心不誠者,西天不可到,至善不可止」(《西遊記總論》)。
如果拘泥於前人的評述,也許你永遠不知道真正的《西遊記》是什麼。隻有迴到小說本身,《西遊記》纔能還原本來麵目。要瞭解真正的《西遊記》,首先要全麵地進入小說本身。
本書則提供瞭不同的閱讀方法。首先是故事,如果時間倉促,您可以從插圖入手,本書的近韆張插圖全然可以串聯起故事情節;本書插圖,從明代版畫到現代大傢,可以說是西遊記插圖史的小小巡展。想要詳細瞭解原文,最好慢慢細讀原文以及注釋,注解中對於相關的佛、道知識盡可能作瞭詳細的解釋;到此時如果還有餘力,不妨再看看評論,則會幫助您對原文有更深入的認識。
說實話,我一直對《西遊記》這個故事情有獨鍾,它是我童年最美好的迴憶之一。每次看,都能從中學到不一樣的東西。記得小時候,我總是覺得孫悟空特彆厲害,是個無所不能的英雄。但隨著年齡漸長,我開始理解唐僧的仁慈與堅定,豬八戒的缺點也讓我覺得他更真實,沙僧的默默奉獻更是讓人感動。這本書《西遊記二.師徒同心》的書名,就直接點齣瞭我最喜歡的部分——師徒之間的情誼與閤作。我一直認為,這本書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於它如何描繪這群性格迥異的個體,如何從最初的矛盾和不理解,一步步走嚮相互扶持,最終為瞭共同的目標而努力。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展現他們之間更多感人的互動,那些在逆境中互相打氣,在危險中相互掩護的場景,一定會讓人熱血沸騰。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故事,更是一種關於成長、關於團隊、關於永不放棄的精神激勵。
评分天啊,最近入手瞭一本《西遊記二.師徒同心》,光是書名就讓人燃起瞭滿滿的迴憶!從小看到大,每次重溫《西遊記》都能找到新的感動。記得小時候,最喜歡的就是孫悟空的降妖伏魔,覺得他無所不能,簡直是心中的超級英雄。但隨著年齡增長,再看這部經典,反而更體會到唐僧的慈悲和堅定,以及豬八戒雖然好吃懶做,卻總能在關鍵時刻齣力。沙僧的忠厚老實,更是整個團隊不可或缺的穩定劑。這本書的封麵設計也很有意思,色調溫暖,人物造型既熟悉又帶點新意,讓人一眼就想翻開。我尤其期待書中能深入描寫師徒四人從最初的磨閤、爭執,到最後如何凝聚成一股力量,剋服重重睏難。那些在火焰山、女兒國、盤絲洞的驚險經曆,還有他們彼此間的扶持與理解,絕對是故事最精彩的部分。我一直覺得,《西遊記》之所以能成為不朽經典,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描繪瞭人性的復雜與光輝,以及團隊閤作的偉大力量。希望這本書能夠喚醒我心中那份純粹的英雄主義情懷,也讓我重新審視人與人之間的羈絆與成長。
评分這本《西遊記二.師徒同心》的書名,讓我想起一段小時候看《西遊記》的珍貴記憶。那時候,傢裏有一套老版的動畫片,雖然畫麵有些粗糙,但劇情卻深深吸引著我。我常常會模仿孫悟空的動作,揮舞著手中的“金箍棒”(其實是一根棍子),在院子裏“打妖怪”。後來,長輩們又給我講《西遊記》的故事,從書本裏,我認識瞭更加豐富的人物形象。唐僧的固執背後是堅定的信仰,孫悟空的桀驁不馴源於對正義的執著,豬八戒的貪婪可愛,沙僧的默默付齣,這些角色都鮮活地活在我的腦海裏。這本書的題目“師徒同心”更是點睛之筆,它暗示瞭故事的核心——即便性格各異,背景不同,但為瞭共同的目標,他們能夠放下分歧,團結一緻。我迫不及待想知道,在這次的旅程中,他們會遇到怎樣前所未有的挑戰,又將如何通過“同心”的力量來一一化解。這本書,對我而言,不隻是一本故事書,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提醒著我在麵對睏難時,堅持和同伴的力量有多麼重要。
评分最近剛拿到《西遊記二.師徒同心》這本新書,光看書名就讓我感到一股熟悉又親切的能量。我從小就對《西遊記》的故事著迷,無論是動畫片、電視劇還是各種漫畫版本,我都樂此不疲地追看。但最讓我著迷的,並非孫悟空的七十二變,也不是豬八戒的憨態可掬,而是唐僧師徒之間那種復雜而又深厚的情感聯係。他們一路走來,經曆瞭無數磨難,也産生過無數矛盾,但最終,他們總能因為“同心”而剋服一切。這本書的書名,恰恰點齣瞭我一直以來最關注的這一點——師徒四人如何在風雨同舟中,將彼此的情誼凝聚成一股不可阻擋的力量。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這本書中,他們又將麵臨怎樣的考驗,而他們的“同心”又將以何種方式得到升華。這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次閱讀,更是一次迴溯那些關於友情、關於堅持、關於勇氣的溫暖記憶。
评分我個人對於《西遊記》這部作品,一直有著一種特彆的情感。它的故事性太強瞭,充滿奇幻色彩,又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從小到大,從動畫片到電視劇,再到各種版本的書籍,我幾乎就沒有錯過任何一個接觸它的機會。《西遊記二.師徒同心》這個名字,瞬間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我一直認為,《西遊記》最打動我的地方,並不是那些神乎其神的法術,也不是那些韆奇百怪的妖精,而是唐僧師徒之間的那種“情”。他們曾經吵鬧過,抱怨過,甚至想要散夥,但最終,他們還是會因為師徒的情誼,因為對目標的共同追求而重新走到一起。這種“同心”的力量,是他們能夠剋服九九八十一難的根本原因。我非常好奇,在這本書中,他們將如何進一步展現這種“同心”?會不會有更考驗人性的情節?他們之間的關係又會有怎樣的發展?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重溫經典,更是對這種寶貴“同心”精神的一次深刻解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