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強的政治角力如何造成今天颱灣的處境?
如何牽動颱灣國際地位的發展?
颱灣主權問題不但在國際間有爭議,在颱灣內部也有爭論,其立論根據,最常提及的有兩項:開羅宣言與舊金山和約的規定。然而,在這兩大曆史事件的發展期間,強權角逐的許多麯摺與內幕,過去都被隱瞞或忽視,就如颱灣曆史被隱瞞與忽視一樣,使在颱灣受教育長大者所看的世界是威權統治者刻意扭麯的畫麵。
本書作者為資深的媒體人,長期派駐於美國華府,對於颱美兩國的內外政治鑽研已久,並接觸到不同於國人的視野與觀點。本書可說是作者多年來苦心的結晶,寄望藉由具體論證的提齣,讓颱灣人認清「開羅宣言」被過份膨脹的事實,重新重視對颱灣國際地位影響深遠的「舊金山和約」,並走齣過去黨國教育下的曆史迷霧,對外勇於嚮國際發聲,錶達颱灣是個主權獨立國傢的事實,以突破中國的圍堵;對內確立民主的價值觀,提升颱灣的主權意識,重新建立颱灣人的信心與尊嚴、找迴自我定位。
本書特色
1.第一本針對「開羅會議」與「舊金山和約」作有係統整理與研究的專書。
2.作者為資深駐華府媒體人,對於颱美兩國內外政治鑽研已久,掌握美國國務院陸續解密的內部文獻與外交檔案。
3.本書觀點有彆於國內傳統曆史教育的論述,不但為開羅宣言與舊金山和約做齣新的曆史評價,更為颱灣在國際的地位問題,提齣關鍵性的視野與解答。
4.全書詳述美、英、蘇、中的外交角力、閤縱連橫,讓真實的政治場景,也呈現齣權謀小說的精彩氣勢。
作者簡介
王景弘
一九四一年生,雲林鬥南人。世界新聞專校畢業(1963);美國密蘇裏大學新聞學士(BJ, University of Missouri-Columbia, 1973);美國馬裏蘭大學碩士(MA, University of Maryland-College Park, 1974)。
曆任颱灣新生報記者、聯閤報記者、聯閤報撰述委員、世新兼任講師、紐約世界日報主編、經濟日報駐美特派員、聯閤報駐華府特派員、颱灣日報駐美主筆,現為自由作傢,從事美國東亞外交事務研究。
齣版作品有:《沒有英雄的年代》(聯經齣版公司,1981);《中美關係的軌跡》(聯經齣版公司,1987);《採訪曆史:從華府檔案看颱灣》(遠流齣版公司,2000);《第三隻眼睛看二二八——美國外交檔案揭密》(玉山社齣版公司,2002);《慣看鞦月春風:一個颱灣記者的迴顧》(前衛齣版社,2004)。
〈推薦序一〉
揭穿國民黨和中國政府的虛僞與謊言
彭明敏
所謂「颱灣問題」,換一句話說就是關於颱灣在國際社會法律地位的爭執,加上霸權強予乾預和威嚇,即成為國際緊張和衝突的原因。無辜的颱灣人民卻成為犧牲者。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民黨和中國政府,純為瞭利己,將所謂「開羅宣言」(其實不過是一篇會後「新聞公報」而已)的性質歪麯誇張,說成決定颱灣國際地位的「法源」,並將此說灌輸於人民,長期強施洗腦,舉世被騙,至今絕對多數颱灣和中國人民仍將此「依開羅宣言,颱灣應歸屬中國」的說法,信以為真。對於所謂「開羅宣言」到底是啥?為何有之?會議經過如何?其「公報」的性質是啥?其是否正式條約?有無法律效力?無人過問。
未曾遇到一個中國人能從純粹的國際法理,對於颱灣的法律地位,作一理性、客觀和公正的分析,因為幾乎所有中國人,包括所謂「學者」,都沉吟於「大中華帝國」的幻想,一言及「颱灣」,立刻激情發作,學術良知和理性被「愛國熱情」湮滅掉瞭。在學術會議研討颱灣的法律地位,他們常一開頭便不顧一切斷言「颱灣本來就屬於中國的」,如此則無法再繼續作客觀的學術研討瞭。
非常高興,王景弘先生現在有新作《強權政治與颱灣——從開羅會議到舊金山和約》,依原始資料,就會議談判的過程,作有係統的論述。眾知王先生是資深的媒體人,也是著名的政論傢,長駐於美國華府,對於颱美兩國內外政治鑽研已久,有專職性的瞭解和知識,近來特彆用心對於美國國務院陸續解密的內部文獻,詳加註索,已經發錶幾種著作和評論,獲得高度的評價。現在再將有關颱灣的重要外交資料,予以整理研究,就攸關颱灣人民命運的重大曆史事件,追蹤其來龍去脈,使我們清楚瞭解其背景和真相,同時將國民黨和中國政府多年宣傳和教育的虛僞、欺騙和謊言,全盤揭破。對於颱灣人民來說,這種釐清和啓濛,實有重要的意義。讀瞭這一本書,颱灣人民必有所覺悟,也能深思,應該感謝王先生的苦心努力和貢獻,也願鄭重推薦此書給全體颱灣同胞。
二○○八年八月十五日於美國西部
(本文作者為前總統府資政、彭明敏文教機會董事長)
〈推薦序二〉
颱灣主權歸屬的曆史真相
張炎憲
在馬英九執政,逐步去除颱灣化,傾嚮中國,再次走迴國民黨黨國思維之際,王景弘先生齣版《強權政治與颱灣》,有當頭棒喝,令人清醒的作用,有撥開迷霧,還諸曆史真相的價值。
揭穿「開羅宣言」的迷思。國民黨政府長期以來,以「開羅宣言」所提日本戰敗之後,颱灣與澎湖歸還中華民國,做為建構統治颱灣的閤法性。其實,「開羅宣言」隻是「新聞公報」,不能視為結束戰爭狀態,兩國之間簽訂的和平條約。一九五一年「舊金山和約」,以及依此簽訂的「中華民國與日本和平條約」,纔具有法律效用。條約中隻有日本放棄颱、澎一切權利及主張的條款,沒有說明是放棄給誰。國民黨政府還被迫接受和約適用範圍,打破它代錶全中國的虛幻。因為沒有明定颱灣的主權讓渡,留下颱灣成為獨立主權國傢的基礎。但國民黨政府卻忽視「舊金山和約」的存在,隻強調「開羅宣言」,意圖淹沒曆史真相,欺騙颱灣民眾,繼續其愚民統治。
揭破「一個中國」的荒謬性。一九四九年,國民黨政府退居颱灣之後,以颱灣做為反攻基地,強調颱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以此宣示代錶中國的神聖性。中華人民共和國則以一九四九年的建國,論斷中華民國已滅亡,它纔是代錶中國的唯一閤法政府。論述雖然有彆,但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都宣稱是代錶中國的唯一閤法政府,都強調是中國的正統。因此中華民國既然佔有颱灣,中華人民共和國就以繼承中華民國之說,認為應領有颱灣,隻是未統一而已。這兩個政府都以「一個中國」的政策,強壓在颱灣人民之上,以達其統治和佔有的意圖。颱灣人在強權欺壓下,失去自我,任由統治者玩弄。
揭開美國對颱政策的真實性。國民黨政府常取有利自己的說法,掩飾不利自己的部分。其實,美國有其全球性戰略的考量,以及因應時局變化而做齣的政策。颱灣位居東亞島弧,地緣政治的重要性常牽一發而動全身,改變東亞的政治版圖。戰後,美、日與中國之間的衝突與妥協,常影響颱灣的國際地位,使得颱灣要走嚮獨立自主,遭逢很多外力阻撓,但也在強權的權力遊戲下,留下生存空間,讓颱灣人民有決定自己前途的機會。
王景弘先生長期居留美國,不隻是位盡職的知名特派員和主筆,更是心係颱灣安危,時時利用餘暇,閱讀美國外交檔案。在繁復的史料中,耙梳分析美國對颱外交的事實真相,打破國民黨政府的製式觀點,填補颱灣當代史的空白。這本《強權政治與颱灣》是王先生多年來苦心的結晶,既承續過去成果,更提齣具體論證,期盼颱灣人應該重視「舊金山和約」,走齣曆史的迷霧,揚棄「一個中國」的思維,對外勇於嚮國際發聲,錶達颱灣是個主權獨立國傢的事實,以突破中國的圍堵;對內確立民主的價值觀,提升颱灣的主權意識,建立颱灣人的信心與尊嚴。
王先生在書中的引證與論述,是颱灣人應該理解的曆史事實,也是颱灣人找迴自我定位的途徑。
(本文作者為國立清華大學曆史所兼任教授)
〈推薦序三〉
左右颱灣命運的重要曆史
羅緻政
二○○七年八月三十日,美國白宮亞太資深主任韋德(Dennis Wilder)公開錶示,「颱灣或者中華民國目前在國際社會不是一個國傢」,而「中華民國多年來都是一個未解決、留待解決的議題」。二○○八年八月三十日,成韆上萬的颱灣民眾上街怒吼,抗議國民黨馬英九政府「去主權化」、「去颱灣化」的作為,並藉此嚮國際發聲,強調颱灣跟中國是「一邊一國」。
美國政府的公開錶態,不論是對於中華民國主權的支持者,或者是對堅信颱灣是主權國傢的人而言,都是一大心理上的震撼與衝擊。而批判馬英九政府「去主權化」的人,也必須先證明颱灣是一個主權國傢,否則對馬的批評也失去瞭基礎。
颱灣是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傢嗎?這個問題看起來簡單易答,事實上卻是一項十分難解的習題。颱灣的主權地位涉及到國民意誌的具體展現,也有國際政治的現實角力,還有國際法理的邏輯爭辯,更有錯綜復雜的曆史遺緒。因此,颱灣作為一個主權國傢,它的確立或者建構,是一項十分龐大且必須麵麵俱到的工程,基礎工作一樣都不可缺漏。
新聞界的資深前輩王景弘先生的新作《強權政治與颱灣》,以十分紮實嚴謹的態度,探討颱灣主權議題的論述基礎。本書以二戰前後攸關颱灣命運的兩項重要文件,「開羅宣言」以及「舊金山和約」,作為研究分析的對象。作者發揮新聞人的文筆功力,以生動但深入的筆觸,為讀者清楚勾勒齣那段左右颱灣命運的重要曆史。本書不僅呈現曆史的縱深,更處理大國外交的利益糾葛,並探討瞭背後所代錶的國際法律意涵,充份補強瞭當前論述颱灣主權時嚴重不足的一麵。
王景弘先生以其派駐華府長達三十年的資曆,對於文獻資料的蒐集引證,曆史人物的近身採訪,以及美國政策的專業解讀,都已超越單純新聞人的角色,更成為國內外研究美中颱三角關係的學界翹楚。之前的著作如《中美關係的軌跡》、《第三隻眼睛看二二八:美國外交檔案揭秘》、《採訪曆史:從華府檔案看颱灣》等,都已被後學者列為探究美國對颱政策時的必讀經典。
「小國事大以智,大國事小以仁」,麵對國際政治強權的利益競閤,颱灣做為一個小國更需要發揮極高的智慧,避免成為大國犧牲的對象,這是過去的曆史教訓,也是未來的挑戰課題。國際外交是力與理的運用,主權身份也是力與理的産物;小國或許無力,但卻未必無理,這是我們必須特彆強調的工具,也是《強權政治與颱灣》這本書的貢獻所在。
在二○○八年國民黨重新執政,人民對颱灣的主權未來感到憂心的這個時刻,王景弘先生的這本專著,不僅強化我們對颱灣主權的論述武裝,更提升國人堅持颱灣主權地位的自我信心。所有對颱灣這塊土地有愛的人,這本書不可不讀。
(本文作者為東吳大學政治係主任)
作者自序
颱灣主權問題不但在國際間有爭議,在颱灣內部也有爭論,其立論根據,最常提及的有兩項:「開羅宣言」與舊金山和約的規定;但是對涉及颱灣人民命運與颱灣前途的這兩件大事,卻未見專書作有係統的整理與研究。這本書的目的就在填補這個嚴重的缺口,希望有助於關心此項問題者對兩大曆史事件來龍去脈的瞭解。
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産黨被稱為中國雙胞胎的列寜政黨,這種專製、集權政黨的操作,黨國不分,最大特色是一言堂,黨的言論與立場就是真理,不許任何違越。這就齣現洗腦式一言堂教育、一言堂教科書、一言堂媒體、一言堂著作,不容許人民獨立思考,不容許學者誠實的探求知識,和尋求對問題的瞭解。
兩個列寜政黨都從大中國主義齣發,國民黨的教科書渲染蔣介石夫婦參加開羅「三巨頭會議」,中國躋身「四強」,「開羅宣言」規定滿洲和颱灣、澎湖戰後「歸還中華民國」。當時還處於挨打狀態,但也偏據一方的中共,在取得政權後編的教科書雖然不吹捧蔣介石的「巨頭」地位,但仍強調「開羅會議」決定把颱灣、澎湖「歸還中國」,「開羅宣言」便成為中國對颱、澎擁有主權的法理根據。
但是,不探討開羅會議的背景、會議的爭論、會議「新聞公報」草擬的過程、和第二次開羅會議,不能瞭解開羅會議的真相:美國總統羅斯福想藉此鼓勵蔣介石繼續抗日,把一百萬日軍吸引在中國大陸,使美、英得以先在歐洲全力對付德國。會議的「新聞公報」潦草擬定,並未經外交官僚慎重研擬,英國更一度主張對颱、澎主權隻規定日本宣佈「放棄」。
在開羅會議後,國民黨對內宣傳指示,根本沒有把「滿洲、颱、澎歸還中華民國」列為重點,其與美國電報往返也重在嚮美國索取經濟援助。實際上開羅會議隻種下蔣介石與美、英磨擦更嚴重的禍根,蔣介石與羅斯福及英國首相邱吉爾的開羅會談,對蔣介石而言,實相見不如不見。
開羅會議錶示戰後滿洲及颱、澎「歸還中華民國」的意嚮,但是戰爭結束,中國已經四分五裂,不但有一個「國民政府」,還有中共在華北、華東地區的政府、南京「僞政府」、東北的「滿洲國」,而西藏、外濛古也處於獨立狀態。蔣介石不自量力,不顧美軍勸阻,急於接收滿洲,緻其精銳大軍被中共殲滅,國共優劣形勢翻轉,最後敗在中共之手。國民政府代錶盟國佔領颱灣,卻因腐敗、無能、殘暴、與民奪利,造成「二二八事件」,復派兵屠殺人民,種下颱灣獨立運動之因。「開羅公報」有關滿洲及颱、澎的規定,都給國民黨政府帶來嚴重後果。
對日和約開始談判時,國民黨已失去中國;對颱灣的戒嚴統治,在法理上仍屬代錶盟國佔領。它自己妾身不分明,但拜中國橫蠻進兵朝鮮對聯閤國作戰之賜,美國堅決反對中國參加談判,英國則堅決反對國民黨政府參加,結果雙方妥協,排斥國、共參加多邊和約。對日本殖民地、佔領地的歸屬問題,英國主張依「開羅公報」在和約上明定颱、澎「歸還中國」,但美國談判代錶杜勒斯明確告訴英國代錶:「開羅宣言」隻是在不同時空背景下錶達的政治意嚮,到一九五一年時移勢易,戰時意嚮已不適用。
美、英爭執不下,最後雙方妥協,隻規定日本宣佈放棄對颱、澎所有權利與主張。杜勒斯並在幕後促使日本與國民黨政府談判「與多邊和約相若」的雙邊和約。因為多邊和約談判及簽約在前,日本已無權主張颱、澎主權歸屬,雙邊和約隻有照抄多邊和約有關日本放棄對颱、澎一切權利及主張的條款。不但如此,國民黨政府還被迫接受和約適用範圍,打破它代錶全中國的虛幻。
對日和約的談判及最後結果,反映締約國對颱、澎主權歸屬的爭執和最後妥協。和約隻由日本宣佈放棄對颱、澎主權,而不明定主權讓渡,即為颱灣成為獨立主權國傢留下法理基礎。對此項終戰最後法律文件明確推翻開羅會議的戰時政治意嚮,國民黨與中共卻都避而不談,甚至存心隱瞞。
現在颱灣政黨輪替,「開羅宣言」和對日和約都列入教科書,使新一代對有關颱灣主權的規定有較完整的概念。但是,如果不探究這兩件曆史事件的背景及幕後摺衝過程,隻看最後定案的文字,仍難以對其意義有精確的瞭解。本書以官方文件,說明兩件大事的曆史脈絡,還原開羅會議公報與對日和約的真相,使颱灣主權問題更清晰:颱灣主權並未「歸還中國」,當然也非中國所有。
接受國民黨或中共一言堂曆史教育的結果,使許多史實受到扭麯和誤解。例如,國、共都用「抗戰八年」,但日本在一九三一年便佔領東北,翌年在該區建立滿洲國,如果從「九一八事件」算起,那應該是「抗戰十四年」。「八年抗戰」是從一九三七年「蘆溝橋事變」算起,但是從一九三七年到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初日本偷襲珍珠港,國民政府並未對日本宣戰,也未斷交,且戰事在一九三八年便呈僵局,這是「未宣之戰」;到美國對日本宣戰之後,中國也跟著宣戰,但卻是「宣而不戰」:蔣介石要保存實力應付中共,而坐待美國打敗日本。
不檢討開羅會議與舊金山和約,及這段時期強權間的互動,便無法正確麵對曆史。以颱灣涉及的曆史名稱為例,颱北市有一條羅斯福路,颱北到基隆有一條麥帥公路,以前在新公園有陳納德銅像,紀念二次大戰的曆史人物。如果從颱灣命運及颱灣主體立場來看,紀念麥剋阿瑟是應該的:他在一九四四年夏威夷軍事會議推翻美國海軍計畫,堅持不進攻颱灣,而要反攻菲律賓,使颱灣免於一場浩劫;他在韓戰爆發前,力陳颱灣戰略地位的重要性,堅持不能落入敵對國傢之手。
但羅斯福與陳納德對蔣介石或許有恩,對颱灣卻是有過。羅斯福為防蔣介石嚮日本投降,以提高其聲望及犧牲颱灣人民自決權力為餌,慷他人之慨,不徵詢颱灣人民的意願,便自作主張允許颱、澎戰後交給中國,造成颱灣日後的災難。
陳納德則與中國戰區美軍總司令史迪威,有空戰論與陸戰論之爭,水火不相容。他從誌願軍「飛虎隊」到正式列編成美軍第十四航空隊,自認隻要有足夠飛機和補給,他可以用空軍力量擊敗日本在中國的侵略。如此空戰論深獲蔣介石之歡心。但陳納德的空軍並無力應付日本「一號作戰」的淩厲攻勢。誠如史迪威所預料,陸上基地無力防守,豈能奢談空軍作戰。
蔣介石認為陳納德對他有功,但一九四三年颱灣受到第一次大轟炸,卻是陳納德的第十四航空隊所為。颱灣屬美國太平洋戰區,陳納德未知會麥剋阿瑟,從中國戰區基地轟炸太平洋戰區的目標,還引起麥帥不滿。曾看到颱灣媒體報導提到,在陳水扁當颱北市長時,把陳納德銅像移到鬆山機場,現在又被移到花蓮一個空軍聯隊的隊史館。執筆記者還自作聰明,指陳納德因為曾率領美國空軍保衛颱灣有功,纔由蔣介石立銅像紀念。把派機轟炸颱灣的人說成保衛颱灣,實令人涕笑皆非。
就颱灣民主發展的生機而言,颱灣人民最應感念的是杜勒斯。杜勒斯的外祖父弗斯特,從美國國務卿職務退休後,齣任大清帝國外交顧問,協助滿清大臣李鴻章談判「馬關條約」,割讓颱灣與澎湖給日本,以解決日、清戰爭。杜勒斯則負責戰後對日和約談判,抗拒英國要求,堅持不明定颱、澎主權歸屬,並在幕後對吉田茂施加壓力,促成日本與國民黨政府簽定同樣不明定主權歸屬的雙邊和約,並註明條約適用範圍,把颱灣與中國作明顯區隔。
杜勒斯也力主美國與國民黨政府簽定「共同防衛條約」,一方麵由美國保障颱灣安全,另一方麵也製止蔣介石的「反攻大陸」夢,前一項功能為蔣介石所歡迎,但後一項功能卻使蔣介石臉上無光,緻杜勒斯在颱灣受到的尊崇居然比不上陳納德。
在這兩大曆史事件的發展期間,強權角逐的許多麯摺與內幕,過去都被隱瞞或忽視,就如颱灣曆史被隱瞞與忽視一樣,使在颱灣受教育長大者所看的世界是威權統治者刻意扭麯的畫麵。這種嚴重偏差需要政府與人民共同努力,提齣事實真相加以枉正,這也就是作者寫這本書的心願。
本書完稿後,曾請友人張鞦鬆以一般讀者的心情閱讀,他的結論有一句話:這本書「顛覆瞭國民黨的曆史」。顛覆國民黨的曆史未必是我的本意,但透過檢視美國及國民黨官方史料所得到的真相,如果顛覆瞭國民黨的曆史,那也是好事。國民黨一言堂教育誤人已久,那種教科書及「標準答案」早就應該被顛覆。
我一生從事新聞工作,曆史並非本行,但當年聽瀋雲龍教授講中國近代史,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五四運動以後的曆史,現在的書都不可信,我也不能講,以後你們自己再看」。這句話引起我的好奇,在齣國之後也一心專注颱灣國際政治史的領域,而美國教授引領使用美國外交檔案,及國務院對記者提供的外交文件匯編,使我在這方麵的鑽研有更大方便。
本書以「開羅會議」及「舊金山和約」為主題,其他章節為背景說明,依美國著作慣例,均註明文件齣處。為便於讀者瞭解此兩曆史事件對颱灣的後續影響,書後列兩篇對新近發展的評論作為附錄:「一個中國政策」與颱灣地位,及「終統」與所「一個中國」政策。對舊金山和約以後重大情勢的演變,可參看舊作「採訪曆史:從華府檔案看颱灣」(遠流齣版公司,二○○○年),及「慣看鞦月春風:一個颱灣記者的迴顧」(前衛齣版社,二○○四年)。
承彭明敏先生、張炎憲先生、羅緻政先生為本書作序並推介,在此緻謝。也感謝許多前輩及友人的不時鼓勵。
坦白說,《強權政治與颱灣:從開羅會議到舊金山和約》這本書,是一次讓我大開眼界的心靈之旅。我一直以為,關於颱灣地位的討論,更多的是圍繞著二戰後的一個簡單劃分,但這本書卻以令人驚嘆的細節,揭示瞭其背後錯綜復雜的政治角力。從開羅會議上,羅斯福、丘吉爾和蔣介石對戰後亞洲格局的初步構想,到舊金山和約簽署後,圍繞颱灣主權的懸而未決,作者用紮實的史料和清晰的邏輯,構建瞭一個充滿動態的曆史畫捲。我尤其被書中關於美國戰略調整的分析所吸引,從最初的“不介入”到後來對颱灣的曖昧態度,再到對琉球群島的控製,每一個決策都充滿瞭權衡與算計。書中對不同國傢政府內部的智囊團、外交官和軍事將領之間的討論和分歧的描寫,也讓我看到瞭曆史進程的偶然性。此外,作者還深入探討瞭意識形態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宣傳戰在塑造公眾輿論和政治決策中的作用。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曆史並非是單綫性的,而是充滿瞭各種力量的拉扯和相互作用。它讓我對“國際法”和“國際承認”這些概念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看到瞭在強權政治的背景下,這些概念是如何被解讀和利用的。
评分老實說,在閱讀《強權政治與颱灣:從開羅會議到舊金山和約》之前,我對戰後颱灣地位的形成過程,存在著一些想當然的認知。這本書,則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考古學傢,為我揭示瞭曆史深埋的痕跡,讓我看到瞭事件背後錯綜復雜的政治暗流。作者從開羅會議那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時刻齣發,細緻地梳理瞭二戰後國際秩序的構建,以及在此過程中,颱灣如何一步步捲入瞭各大國的地緣政治角力。我尤其被書中對美國在這一時期,對於颱灣地位的反復考量和策略調整的分析所吸引。那些來自不同智囊、不同部門的觀點,以及最終形成的模糊性政策,都讓我看到瞭曆史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這本書讓我深刻地認識到,“主權”並非是一個靜態的概念,而是在國際政治的舞颱上,通過不斷的博弈和妥協而形成和演變的。而且,對於颱灣這樣夾在大國之間的地區,其命運更是充滿瞭被動和主動的博弈。讀完這本書,我對“國際關係”的理解,不再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有瞭更生動的實踐感受。
评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就像是在觀看一部精心編排的政治戲劇,而颱灣,則是這場戲劇中最引人注目的配角,甚至可以說是影響劇情走嚮的關鍵人物。作者以開羅會議為起點,一路梳理到舊金山和約,將近半個世紀的國際風雲變幻,以及其中暗藏的關於颱灣地位的深刻糾葛,展現得淋灕盡緻。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曆史細節上的嚴謹,他不僅僅羅列事實,更重要的是對事實背後的邏輯和動機進行瞭深刻的剖析。比如,書中關於美國外交官們在起草相關文件時,對於“颱灣地位未定”這種模糊錶述的反復斟酌,就讓我看到瞭政治語言的微妙之處。這本書讓我明白瞭,曆史並非是簡單的因果關係,而是充滿瞭各種偶然和必然的交織。而且,對於颱灣這樣在地緣政治上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地區,其命運更是容易受到大國意誌的影響。作者對不同國傢在這一時期所采取的戰略調整和外交斡鏇的描寫,都讓我對“強權政治”有瞭更直觀的認識。這本書不隻是一部曆史著作,更是一堂關於國際關係和權力運作的生動課程。
评分我最近讀完的《強權政治與颱灣:從開羅會議到舊金山和約》這本書,帶給我的感受,可以用“震撼”來形容。我一直以為,關於颱灣地位的討論,主要集中在戰後條約的規定,但這本書則將我帶入瞭更廣闊的曆史視野,讓我看到瞭颱灣問題是如何在大國博弈的洪流中被塑造和演變的。作者從開羅會議這個具有裏程碑意義的事件開始,詳細梳理瞭二戰後國際秩序的構建過程,並著重分析瞭各個強權國傢在颱灣問題上的戰略考量和利益博弈。我尤其被書中關於美國在不同時期對颱灣政策的搖擺不定和策略調整的分析所吸引,那些來自不同部門、不同人物的觀點和決策,共同構成瞭當時復雜而微妙的政治格局。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在國際政治的舞颱上,沒有永恒的朋友,隻有永恒的利益。此外,作者還深入探討瞭中國大陸和颱灣地區在這一時期各自的處境和努力,以及他們如何在大國的夾縫中試圖爭取自身的主張。讀完這本書,我對“主權”和“領土完整”這兩個概念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理解瞭颱灣問題為何如此復雜和敏感。它讓我明白,曆史的進程,往往是由一係列的決策、妥協和博弈共同推動的。
评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衝擊,遠比我最初預期的要強烈得多。我一直對近現代國際關係史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在冷戰背景下,大國博弈如何塑造地緣政治格局,更是我的關注焦點。然而,當我翻開《強權政治與颱灣:從開羅會議到舊金山和約》時,我纔真正意識到,我之前對這段曆史的理解是多麼的片麵和模糊。作者並沒有僅僅停留在宏觀的理論層麵,而是通過大量翔實的史料,將我帶入瞭一個充滿張力與算計的時代。從羅斯福、丘吉爾、蔣介石在開羅會議上的那一席關於戰後秩序的對話,到杜魯門政府對颱灣地位的搖擺不定,再到最終舊金山和約的簽署,每一個曆史節點都被作者抽絲剝繭般地展現在我麵前。我看到瞭大國利益是如何淩駕於民族自決之上的,看到瞭意識形態的對抗是如何成為乾涉他國內政的藉口,更看到瞭颱灣在這一係列宏大敘事中,扮演著一個多麼尷尬而又至關重要的角色。書中所描繪的美國人對颱灣未來地位的不確定性,以及中國大陸和颱灣地區各自為爭取國際承認所做的努力,都讓我對“主權”和“閤法性”這兩個概念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我尤其被書中關於情報機構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所吸引,那些被封存多年的檔案,揭示瞭許多鮮為人知的幕後交易和決策過程。這本書不隻是一部曆史著作,更像是一麵鏡子,摺射齣權力遊戲下,那些身處其中的個體的無奈與掙紮。它迫使我重新審視曆史的真相,不再僅僅是被動接受,而是主動去質疑和探索。
评分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超齣瞭我的預期。我原本以為這隻是一本關於颱灣近代史的著作,但實際上,它更是一部關於大國博弈如何塑造地緣政治的宏大敘事。作者從開羅會議這個重要的曆史節點切入,勾勒齣二戰後世界格局的初步輪廓,然後將鏡頭聚焦在颱灣,細緻入微地展現瞭各個強權為瞭爭奪在颱灣問題上的影響力而展開的復雜鬥爭。我尤其被書中對冷戰時期,美國在中國和颱灣之間的戰略搖擺的分析所震撼。那些曾經被認為是鐵闆釘釘的曆史事件,在作者的筆下,呈現齣瞭更多元、更微妙的解讀。比如,書中關於麥剋阿瑟的某些提議,以及國會內部圍繞颱灣問題的不同聲音,都讓我看到瞭決策過程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此外,作者對國民黨政府在這一時期所麵臨的內外部壓力,以及他們為爭取國際支持所做的努力,也進行瞭深入的探討。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在講述一個地方的曆史,更是在揭示一種普遍的國際政治邏輯。它讓我看到瞭,在權力麵前,國傢利益是如何被定義和爭奪的,而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國,又是如何在強權夾縫中求生存的。讀完這本書,我對“國際秩序”的理解,不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的,充滿瞭博弈與妥協。
评分在翻閱《強權政治與颱灣:從開羅會議到舊金山和約》之前,我對颱灣在二戰後國際格局中的地位,僅有模糊的認知,總覺得事情的演變順理成章。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固有印象,讓我看到瞭其中蘊含著多麼巨大的政治博弈和決策的復雜性。作者從開羅會議那個關鍵的起點,循序漸進地展現瞭戰後國際秩序的形成過程中,各個大國如何圍繞颱灣問題展開角力。我被書中對美國外交政策製定過程中,不同部門、不同派彆之間的爭論和博弈的細緻描繪所吸引。那些曾經被曆史淹沒的會議記錄、內部備忘錄,在作者的筆下重新煥發瞭生命,讓我看到瞭當時決策者們所麵臨的巨大壓力和糾結。這本書讓我深刻理解瞭,“地緣政治”並非是一個空泛的概念,而是實實在在影響著國傢命運的決定性因素。而且,對於颱灣這樣一個戰略位置特殊的島嶼,更是成為瞭各大國爭奪的焦點。讀完這本書,我對“曆史的偶然性”和“曆史的必然性”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對颱灣問題的復雜性有瞭更全麵的認識。
评分我嚮來對那些能夠將復雜曆史事件娓娓道來的作品贊賞有加,而《強權政治與颱灣:從開羅會議到舊金山和約》無疑就是這樣一部佳作。這本書的敘事手法非常獨特,作者仿佛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領讀者穿越時空,親曆那些改變世界格局的關鍵時刻。從二戰末期同盟國高層關於戰後亞洲勢力範圍的初步設想,到冷戰初期,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為瞭爭奪對颱灣的影響力而進行的明爭暗鬥,書中的每一個章節都充滿瞭引人入勝的故事。我特彆喜歡作者對於人物塑造的細膩之處,他並沒有將那些曆史人物臉譜化,而是展現瞭他們在特定曆史條件下,麵臨的復雜抉擇和內心掙紮。比如,書中對艾奇遜在製定美國對華政策時的猶豫和妥協的描繪,就讓我對這位國務卿的形象有瞭全新的認識。此外,作者對曆史細節的考究也令人印象深刻,從具體的條約文本分析,到不同國傢內部的政治博弈,都力求做到準確無誤。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曆史並非是綫性發展的,而是充滿瞭偶然性和不確定性,而颱灣的地位問題,正是這種不確定性最集中的體現。它讓我意識到,我們今天所認為的“理所當然”的局麵,並非是曆史的必然,而是無數次權力博弈和妥協的結果。讀完這本書,我對颱灣問題有瞭更係統、更全麵的理解,也對國際關係中的力量平衡有瞭更深刻的體悟。
评分我一直以為,關於颱灣地位的討論,更多的是集中在戰後的條約條文本身,但《強權政治與颱灣:從開羅會議到舊金山和約》這本書,則讓我看到瞭一個更為廣闊和深刻的曆史圖景。作者以開羅會議為起點,細緻地描繪瞭二戰結束後,世界格局如何被重塑,以及在此過程中,颱灣如何成為瞭大國博弈的焦點。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美國在冷戰初期,對颱灣地位的態度轉變的分析感到驚嘆。那些看似細微的外交辭令、內部溝通,都隱藏著深層的戰略考量和利益權衡。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曆史的進程並非是按照預設的劇本進行的,而是充滿瞭各種變數和不確定性。而且,在強權政治的邏輯下,小國的命運往往受到大國意誌的深刻影響。作者對國民黨政府在這一時期所麵臨的內外睏境,以及他們為爭取國際支持所做的努力的描寫,也讓我對那個時代的復雜性有瞭更深的體會。讀完這本書,我對“國傢主權”和“國際承認”這些概念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認識到,曆史的真相,往往需要我們透過錶麵的事件,去探尋其背後更深層的原因。
评分這本書的閱讀過程,對我而言,是一場深刻的思想洗禮。我一直以為,關於颱灣地位的討論,很大程度上是基於戰後國際條約的規定,但《強權政治與颱灣:從開羅會議到舊金山和約》這本書,則以一種更加宏大和精細的視角,揭示瞭其背後復雜而微妙的權力博弈。作者從開羅會議這個曆史的切入點,將讀者帶入瞭一個充滿算計和博弈的時代。我特彆被書中對美國外交官們在處理颱灣問題時,所經曆的內心掙紮和策略調整的描寫所吸引。那些被塵封的檔案,在我眼前徐徐展開,讓我看到瞭曆史人物的真實麵貌,以及他們在特定曆史條件下所做的艱難抉擇。這本書讓我明白瞭,曆史並非是簡單的綫性發展,而是充滿瞭各種力量的拉扯和相互作用。而且,對於颱灣這樣一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地區,其命運更是容易受到大國意誌的影響。讀完這本書,我對“地緣政治”這個概念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理解瞭颱灣問題為何會如此復雜和敏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