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阿美嘻哈》的人類學傢futuru,
在以紀錄片保存阿美族生活文化之外,
也以文字記錄他與都蘭的結緣故事,
以及阿美族人如何恣意地在傳統與現代的矛盾中,
協調齣創造力與活力。
一個誤打誤撞闖入都蘭阿美族生活圈的客傢年輕人,他有個阿美族的名字叫Futuru,字麵上的意思是「睪丸」,引伸的意思是「真正的男人」。
這個真正的男人,和他的一群都蘭兄弟們,在都蘭感受變動中的「蘭調節奏」,經曆許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在年祭的海祭活動中下海,卻被水母電得遍體鱗傷;第一次硬撐著跳完舉花傘插番刀的kulakur舞後,腳抽筋;第一次拿魚叉刺魚,卻隻叉到一隻有刺的小河豚……
雖然齣糗不斷,卻在汗水與淚水中茁壯,在石堆滿佈中努力冒齣新芽。
我選擇用最簡單的方式來書寫這個真實故事,希望能讓讀者像讀一本小說般地,透過輕鬆的閱讀,理解都蘭阿美族人生活的部分麵嚮。對於我來說,人類學,不僅僅是一門探索人類社會與文化知識的學問,更是一種生活的方式。透過這些文字的描述,希望讀者能夠獲得一些關於阿美族社會與文化的知識之外,也隨著我的眼睛與感受,一同領略這個以石堆命名的阿美族聚落中馬嘎巴嗨(阿美語中的漂亮、美麗、亮麗之意)的人、事、物。
—— 蔡政良
本書特色
◎強烈的故事性,與幽默的筆法,讓都蘭阿美族人的年齡階層傳統,
就像發生在你我身邊的故事般親切。
◎看見都蘭在流行圖騰之外的活力與生命力。
◎一群男人之間,充滿汗水與淚水的故事。
作者簡介
蔡政良(Futuru)
1971年生,個人認同流動於新竹客傢人與颱東阿美人之間,生活方式如同在寫作一般,一連串的逗號、頓號、驚嘆號與問號勾連起他的文章。
喜歡旅行、電影、閱讀與各種戶外活動,興緻來時也喜歡作菜。帶著點放蕩不羈的形象與行事風格,許多朋友皆稱其為瘋子。
曾為河左岸劇團成員與科學園區半導體公司訓練副理,現為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以及民族誌影片工作者。紀錄片作品包含《迴來是土地肥沃的開始》(2001年)、《阿美嘻哈》(2005年)等,目前正在拍攝《從新幾內亞到颱北》紀錄片。
推薦序 真正男人Futuru的成長記錄∕鬍颱麗
自 序 馬嘎巴嗨的石堆
1.臉上掛著得意的微笑齣發
2.初見都蘭
3.天真的計畫
4.聽故事的瘋狂旅程
5.拉韆禧序麯
6.拉中橋獨立瞭
7.我是攝影組的
8.新的「部落的美麗」誕生
9.在石頭堆中發芽
後記
附件一 都蘭部落簡介
附件二 拉中橋大事記(1992?2008)
《石堆中發芽的人類學傢——我和我的那些都蘭兄弟們》這本書,光是書名就勾起瞭我極大的好奇心。我一直對那些在看似平凡甚至貧瘠之地,卻能綻放齣獨特生命力的人事物充滿興趣。想象一下,在“石堆”這個意象中,人類學者的探索如同在堅硬的岩石縫隙中尋找一絲生命的痕跡,這種韌性和執著本身就極具戲劇性。而“發芽”則預示著新生、希望和成長的可能,這與人類學研究的不斷發展和對未知世界的深入挖掘不謀而閤。更何況,後麵緊跟著的“我和我的那些都蘭兄弟們”,立刻將我拉入一個充滿溫情和社群感的敘事空間。我猜想,這本書並非冷冰冰的學術論著,而是飽含著作者個人的情感和經曆,通過與“都蘭兄弟們”的互動,展現人類學研究如何與個體生命、社群文化發生真實的連接。我期待著作者能夠描繪齣,在這片特殊的“石堆”之地,人們如何以自己的方式生活、思考、傳承,以及作者作為人類學傢,是如何在觀察、理解、參與的過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發芽”之處。這本書或許能為我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去審視那些被我們忽視卻又無比珍貴的文化土壤,以及在其中紮根生長的人們。
评分讀罷《石堆中發芽的人類學傢——我和我的那些都蘭兄弟們》,腦海中湧現的不是某種固定的結論,而是如潮水般奔湧而齣的畫麵和感受。我仿佛置身於一個既陌生又熟悉的世界,被作者細膩而充滿力量的筆觸所裹挾。書中所描繪的“石堆”,與其說是一個地理上的概念,不如說是一種生存狀態的隱喻——在資源的匱乏、環境的嚴酷下,生命的頑強與堅韌。而“發芽”則為這片看似貧瘠的土地注入瞭無限的生機,它不僅僅是植物的生長,更是文化的延續,是精神的傳承,是人們在睏境中尋找齣路、創造價值的獨特方式。作者以人類學傢的視角,深入到“都蘭兄弟們”的生活肌理之中,沒有居高臨下的審視,而是平等對話,用心傾聽。我看到瞭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智慧與睏境,他們對土地的眷戀,以及他們之間那份樸素而深厚的情誼。這本書讓我深刻反思,我們所追求的“文明”和“進步”,是否常常忽略瞭那些在極端環境中依然綻放生命之花的生活智慧?作者的敘述,如同一麵棱鏡,摺射齣人性的多麵性,也讓我重新審視自身與所處世界的聯係。
评分《石堆中發芽的人類學傢——我和我的那些都蘭兄弟們》這本書,在我看來,與其說是一本記錄,不如說是一次深刻的心靈對話。作者以一種近乎於朝聖般的虔誠,走進瞭“都蘭兄弟們”的世界,而這個世界,在“石堆”的背景下,更顯得格外地觸動人心。我想象著,在那片被自然條件所塑造的土地上,人類的生存本身就是一場艱難的“發芽”過程。這種“發芽”,不僅僅是對物質條件的適應,更是對精神世界的堅守與創造。書中關於“都蘭兄弟們”的描繪,我想絕非流於錶麵的風土人情展示,而更側重於挖掘他們內心深處的邏輯、他們的價值體係、他們與環境互動所形成的獨特文化錶達。作者作為人類學傢,他的角色不再是冰冷客觀的觀察者,而是成為瞭一個“局內人”,與“兄弟們”一同呼吸,一同感受,一同去探索生命的意義。這種融入式的研究方法,注定會帶來更加真實、更加鮮活的敘事,也更容易讓讀者産生共鳴。我相信,讀完這本書,我們不會僅僅獲得一些關於“都蘭”的知識,更會獲得一種對生命、對社群、對文化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石堆中發芽的人類學傢——我和我的那些都蘭兄弟們》這本書,在我心中是一個關於生命力和文化韌性的故事。我被“石堆”這個詞匯所吸引,它立刻勾勒齣一幅畫麵:在貧瘠、嚴酷的環境中,生命如何努力地尋求生存的空間,如何綻放齣屬於自己的色彩。“發芽”則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動詞,它暗示著不僅僅是自然的生長,更是一種精神的復蘇和文化的延續。作者作為一位人類學傢,進入到“都蘭兄弟們”的生活之中,這讓我對這本書的內容充滿期待。我猜想,這並非是一部枯燥的學術報告,而是一份充滿溫度和情感的記錄。作者如何與這些“兄弟們”建立聯係?他們之間發生瞭怎樣的故事?作者是如何在觀察和參與的過程中,理解和闡釋他們的文化?我期待看到書中對個體生命在社群中的掙紮與成長,對集體記憶的維係,以及對生存智慧的傳承的細緻描繪。這本書或許能為我們提供一個反思現代社會過度物質化和個性化傾嚮的視角,提醒我們關注那些在看似簡樸甚至艱苦條件下,依然能夠保持社群凝聚力和文化活力的寶貴之處。
评分我對於《石堆中發芽的人類學傢——我和我的那些都蘭兄弟們》這本書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源於其充滿詩意的書名所構建齣的意境。“石堆”代錶著艱辛,代錶著一種不容忽視的生存挑戰,而“發芽”則描繪瞭生命在逆境中的頑強崛起。這本身就構成瞭一個極具張力的敘事起點。而“人類學傢”這個身份,又為故事注入瞭理性的探索和深刻的洞察力。我猜測,這本書將帶領我們走進一個被“石堆”所環繞的社群,觀察在那裏生生不息的人們。他們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中,發展齣獨特的生存智慧,如何維係彼此的情感紐帶,又如何在代際傳承中,將這份獨特的文化基因傳遞下去。“都蘭兄弟們”這個稱謂,更是增添瞭一層親切感和歸屬感,仿佛作者將自己也視作這個群體的一員,用一種平等、真誠的視角去記錄和講述。我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齣,人類學傢如何在與這些“兄弟們”的互動中,不僅完成瞭學術上的田野調查,更收獲瞭個人成長上的啓迪。這不僅僅是對一個特定地域文化的探索,更可能是一次關於人類韌性、社群力量以及個體如何在集體中尋找自身價值的深刻思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