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風潮下的東亞大都會麵貌豐富,瞬息萬變,既繽紛絢爛也躁動不安,既熙來攘往也虛無孤單。作者以香港、上海、颱北為座標,勾畫東亞都會復雜的結構,並探問文化身分想像的種種策略。全書結閤文化研究與敘事、映像、文化理論,探討都會人在全球化空間、文化尋根、懷舊想像、都會連結等選項間演繹、辯證和行動的可能。全書橫跨文學、文化、政治、社會、經濟、空間研究等層麵,資料翔實,論證周密,誠為跨學科研究的最佳示範。作者眼界既廣,見解亦深,對當代東亞都會的魅力與張力,因此有瞭最為動人的觀察和詮釋。
作者簡介
黃宗儀
生於颱北,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Stony Brook)比較文學博士,現任國立颱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係副教授。教授都市地理學、文化地理學、全球化理論、都市、性彆與文化等課程。近年來對於東亞全球城市文化與跨境流動身份政治之相關研究著作,發錶於Quarterly Review of Film and Video, Journal of Narrative Theory,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Concentric: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文化研究》、《颱灣社會研究季刊》、《中外文學》等學術期刊。英文專書Walking Between Slums and Skyscrapers: Illusions of Open Space in Hong Kong, Tokyo and Shanghai於2004年由香港大學齣版社齣版。
本書為作者近年來對香港、上海與颱北三個東亞大都會之研究,從都市發展論述、媒體再現、電影與小說等再現形式凸顯構築全球城市龐瑣幽微的權力網絡,拆解都市空間生産過程中的文化意象,說明全球城市與城市連結如何型塑當代東亞都會的身分想像。
推薦序(一)質疑全球化大都市 王斑
推薦序(二)流動與認同的書寫 夏鑄九
推薦序(三)解讀東亞城市 馮品佳
序論 全球化與東亞大都會的文化身分想像
第一章 香港的憂鬱:《重慶森林》中的全球城市慾望空間
第二章 後殖民的全球城市:《細路祥》中的草根香港顯影
第三章 全球城市的自我形象塑造:老上海的懷舊政治
第四章 互相凝視與自我書寫:王傢衛與王安憶的雙城故事
第五章 城市連結與彈性身分想像:從《蛋白質女孩》到《我的上海經驗》
第六章 全球城市區域治理之外:香港的跨境身分論述與再現
緻謝辭
參考書目
推薦序(一)
質疑全球化大都市 王斑∕史丹福大學亞洲語文係教授
90年代中,黃宗儀同學被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錄取為比較文學係的博士生,從颱灣來到紐約市東部的長島石溪鎮。石溪校園濱臨度假村的海灘,傍有綠樹蔥蘢的山丘,幾處古雅的街區小鎮座落在學院的四周。週末風和日麗閑暇之時,石溪鎮的居民,包括學生,常到附近的荷塘遊玩,用麵包渣飼餵在水上嬉戲的鴨子。整個地方的感覺是,處桃花源日久,不知有漢魏。在這裏讀比較文學、咀嚼莎士比亞、分析陶淵明,真是天時地利。當時我在石溪校園比較文學係任教,瞭解到黃宗儀同學剛到此地蠻愉快,很融入那種世外之情。但我也知道她對法蘭剋福批評理論很有興趣。誰知幾年下來,她寫起博士論文就筆鋒頗為犀利,大有火藥味,嚴辭抨擊大都市的弊病,分析國際資本的湧流蔓延,闡述大都市按資本邏輯的規劃,打造齣日益華麗虛幻的想像。當時跟教員同學聊天,一談及紐約市,有的人認為是文化消費的極樂世界,有的人則認為紐約市與長島恬靜的氣息水火不容,雖開車一小時便到,但完全是異地他鄉,散佈著香風臭氣。但不管好壞,提到紐約市,連紐約兩字都省去瞭,隻稱 The City, 即,萬城之首,萬都之王,似乎地球上除紐約之外沒有什麼名正言順的城市。紐約這種天下之都的傲慢與偏見,黃宗儀一定在求學時代就可體驗到,所以能激發批評和思考。在她的筆下,資本都市的君臨萬眾,一統天下,轉移到瞭亞洲的大都市。她在博士論文中就分析瞭國際資本在亞洲都市如何建構、支配人們生存空間。那是一篇論證翔實、分析精彩的論文,我有幸成為論文的委員會的指導者之一。黃宗儀畢業後在颱師大任教,後又被颱大聘請,可見其學術之功底和成就。而且,畢業不久,她英文博士論文很快就由香港大學齣版社齣版,此書不久還獲得颱灣中研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奬勵。
目前這部中文書,仍然針對巨變中的東亞大都市的皇皇景觀,更進一步發展瞭博士論文中的觀點和論題,同時增加瞭不少新材料、新的文本分析。曾幾何時,韆禧年來臨之際,紐約的時代廣場,聚集人頭鑽動的人群。全世界各地的觀眾,則翹首欣賞凝視這紐約時代廣場跨時代、劃時代的普天同慶。可是,幾年之內,紐約似乎越來越失去新世紀橋頭堡的地位。全球電視櫥窗裏展現的,越來越多的是上海的浦東林立的金融大樓和東方明珠、颱北市的大廈和香港的金融中心。太平洋周邊,如澳洲、東南亞、印度的新的高樓和資本聚集,也蔚為亞洲興盛的景觀。奔嚮未來的淘金者和跨洋冒險傢,也每每從亞洲某個都市嶄新的巨型飛機場起飛。東亞崛起的景觀,撲麵而來,大有席捲世界之勢。這個曆史鏡頭的快速轉換,讓人目不暇給。經濟發展,國勢崛起,東亞、南亞地域經濟飆升,資本風水東方西方輪流轉,真所謂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這似乎應驗過去大陸國際主義的東風壓倒性西風之說。正因如此,城市的發展與經濟的繁榮與全球資本的關係,近年來已經蔚然成瞭顯學。然而,高樓上俯瞰全球稱霸一方的巨賈,歌功頌德者大有人在,而在夾縫中掙紮的平頭百姓,卻少有人去問津。全球經濟貿易,專傢們大有說辭,侃侃而談;國際、國傢政治,評論員分析評說,有理有據。而市井小民的生存,草根社區的人情掌故,少有敘述與故事。白領麗人、成功人士、天之驕子,有人畫像,有人羨慕崇拜;衣衫不整、無傢可歸的移民,身無分文的他者,就少有人為之鳴不平。
黃宗儀這部著作,填補瞭方興未艾的全球都市研究中的幾處空白,揭示瞭政治掛帥、資本至上的分析的盲點,補充瞭地理研究的不足。全球化的一個最重要的特點,在於資本流動導緻城市景觀和街市走馬燈似的變換更新。這變換是城市本身的內在演變,還是都市和都市之間互通血脈、互相凝視、互相影響和交流所造成?城市本地居民,在生存環境、人際流動的變遷中,如何自我理解、自我錶達,而不是隨波逐流,淪為四處奔波、為一口飯流浪異地的浮萍,物化為無名無姓無身分的勞力商品?這種平民百姓、草根階層的文化錶達,是用什麼視覺手段、什麼語言、什麼敘述産生? 這些錶達産生瞭什麼空間的想像?另外,那些跨國的菁英,是怎樣將自己變化多端的身分,聯係到地域和都市的地理文化中?他們怎樣為自己優越的地位帶上曆史的、地理的修飾和標簽?
黃宗儀對以上問題做瞭深入的探討。她採用文化分析的方法,既分析宏觀經濟政治大環境,又焦聚具體文本、個案事例。政治經濟大環境,就是東亞的全球景觀的都市,焦聚香港、上海和颱北。具體事例可以小到個人身體經驗和尋常百姓傢。分析的作品既有文學又有電影。這使總體架構的分析富有直接的體感,流暢可讀。作品從王傢衛的《重慶森林》到王安憶的《長恨歌》,從陳果的《細路祥》、《榴槤飄飄》到王文華的《蛋白質女孩》。深入細緻的分析,展示的廣闊地域和經驗的空間,戳穿全球資本共榮圈的海市蜃樓,用個體經驗的失落和無助來批評全球化的迷思。如,分析王傢衛膾炙人口的《重慶森林》電影作品時,黃宗儀十分巧妙的把個人的日常行止當作分析的焦點。全球資本宣稱,新的都市、新的時空,代錶全麵自由。個人的行止,就連齣門上街逛馬路,都躊躇滿誌,可以到購物中心走馬觀花,賞心悅目。琳琅滿目的商品給人以無限的遐想,似乎隨時地上都可以撿到金子。但影片中的四個人物,兩個警察、兩個女性,卻沒有巴黎的漫遊者這麼瀟灑。他們在迷宮的小巷、鴿子籠的高樓、骯髒狹小的公寓、黑暗的街角,行走著、尋找著、追求著。這種行走,也是自己編寫自身故事、錶達慾望、追求生存空間的過程。嚮往自由、超越,挑起一次次的渴望,渴望與他人相會、渴望傢園,但又一次次被挫摺擊碎。全球夢的開放自由,純屬虛無縹緲。
這部著作,可以為緘默的全球經濟中的失敗者抱不平,為仍迷醉於全球無限繁榮美夢的人打一個清醒劑,為那些自鳴得意的跨全球的菁英給予針砭。在學術上,也是對當今全球經濟都市地理討論極有價值的貢獻。
老實說,我拿到這本《麵對巨變中的東亞景觀:大都會的自我身分書寫》時,心裏是有些打鼓的。書名聽起來就挺學術,而且“東亞景觀”和“自我身分書寫”這種組閤,我總覺得會充斥著各種晦澀難懂的理論和分析。但我又很好奇,畢竟“巨變”這個詞,實在太能抓住眼球瞭,誰不想知道我們身處的這個時代究竟發生瞭什麼劇變?我猜想,這本書的作者可能是一位非常敏銳的社會觀察傢,他/她會選取東亞幾個具有代錶性的大都會,比如東京、首爾、上海,甚至是香港,來剖析它們在過去幾十年裏經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變化不僅僅是城市麵貌的改變,更深入到社會結構、文化思潮、以及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而“自我身分書寫”部分,則讓我聯想到,作者會深入到這些城市中的個體,尤其是那些生活在大都會中的年輕人,他們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定義自己?他們的身份認同是如何被消費文化、全球化趨勢、傳統價值觀的衝擊,以及本地文化的反思所影響和塑造的?我期待這本書能有一些鮮活的案例,通過個體的故事來摺射齣時代的宏大敘事,讓我能夠更具體地感受到那種“巨變”的力量,以及個體在這種力量麵前所展現齣的復雜情感和生存策略。
评分這本書的名字就透著一股子勁兒,“麵對巨變中的東亞景觀:大都會的自我身分書寫”,聽著就不是那種輕鬆愉快的讀物,而是要帶著你一起去鑽研、去思考的。我最近特彆迷戀那種能夠觸及時代脈搏、又能挖掘個人內心深處的東西,所以當我在書店看到它的時候,直覺告訴我,這書可能能滿足我最近的閱讀飢渴。它提齣的“巨變”和“東亞景觀”這兩個詞,讓我聯想到最近幾年東亞地區翻天覆地的變化,從經濟的崛起,到文化的碰撞,再到社會結構的重塑,每一個方麵都充滿瞭復雜性和矛盾性。而“大都會的自我身分書寫”,則把視角聚焦在瞭一個非常具體而又普遍的場景——那些在快速城市化進程中,不斷尋找自身定位的個體。我設想著,作者會不會通過分析大都會中各種現象,比如建築的變遷、社區的重組、亞文化的興起、以及個體在消費主義浪潮中的迷失與突圍,來描繪一幅關於身份認同的復雜畫捲。尤其讓我好奇的是,“自我身分書寫”這個提法,它暗示瞭不僅僅是對外部環境的觀察,更重要的是對個體內心世界的探索,以及這種探索如何被外部環境所塑造和影響。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新的視角,幫助我理解當代東亞社會個體所麵臨的挑戰,以及他們在曆史洪流中的獨特錶達方式。
评分拿到《麵對巨變中的東亞景觀:大都會的自我身分書寫》這本書,我內心深處被一種強烈的求知欲所吸引。書名中的“巨變”二字,立刻點燃瞭我對時代洪流的探索欲望。在當今這個信息爆炸、瞬息萬變的時代,東亞地區無疑是全球變革的風暴中心之一。我好奇,作者會如何解讀並呈現這片土地上發生的深刻轉型?是從經濟發展的宏大敘事切入,還是從社會文化的細微之處著手?而“東亞景觀”這個詞,也讓我遐想聯翩,它可能包含瞭多元的文化元素、復雜的社會結構、以及快速演進的城市麵貌。更讓我著迷的是“大都會的自我身分書寫”這一部分。它將視角聚焦在都市中的個體,我猜想,作者會深入探討在高度發達的城市化進程中,人們的身份認同是如何被塑造、被挑戰、又被重新定義的。或許會涉及到消費主義的影響、全球化帶來的文化衝擊、傳統價值觀的式微與復興、以及個體在疏離感與歸屬感之間徘徊的真實寫照。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當代東亞大都會中,個體如何在時代的浪潮中尋找自我,並書寫屬於自己的生命篇章,那種掙紮、碰撞、以及最終的自我確立,都將是引人入勝的。
评分初次見到《麵對巨變中的東亞景觀:大都會的自我身分書寫》這個書名,腦海中瞬間湧現齣無數的畫麵:高聳入雲的摩天大樓,川流不息的車流,霓虹閃爍的夜景,以及在這繁華背後,無數個在都市叢林中奔波、迷茫、又堅韌的身影。這個書名本身就極具畫麵感和象徵意義。“東亞景觀”四個字,勾勒齣瞭一個廣闊而充滿活力的區域,而“巨變”則暗示瞭時間維度上的劇烈動蕩。我非常好奇,作者會以怎樣的方式來描繪這個“景觀”?是宏觀的曆史梳理,還是微觀的個體體驗?而“大都會的自我身分書寫”則將焦點進一步收窄,聚焦於個體在大都會背景下的身份構建。我設想,作者可能不僅僅是在描述城市的變化,更是在探討這種變化如何深刻地影響著個體的自我認知。或許會涉及新一代年輕人如何在快節奏、高壓力的都市環境中,通過不同的方式(如社交媒體、流行文化、消費行為等)來錶達和構建自己的身份,同時又麵臨著傳統價值與現代觀念的衝突,以及在多元文化交融中尋求獨特性的挑戰。我希望能在這本書裏看到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洞見,能夠幫助我理解當代東亞城市化進程中,個體身份認同所經曆的復雜蛻變。
评分看到《麵對巨變中的東亞景觀:大都會的自我身分書寫》這個書名,我立刻被它所傳達的深刻意涵所吸引。它不僅僅是一個關於地理區域的描述,更是一次關於時代變遷與個體命運的深刻洞察。“東亞景觀”四個字,勾勒齣瞭一個充滿活力、但也可能暗流湧動的區域,而“巨變”則直接點明瞭當下所處的曆史關口。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為我呈現一幅怎樣的大畫捲,是關於城市麵貌的現代化改造,還是關於經濟格局的重新劃分,抑或是文化思潮的激烈碰撞?而“大都會的自我身分書寫”則將焦點拉迴個體,特彆是生活在這些日新月異的大都市中的人們。我很好奇,作者會通過怎樣的案例和分析,來展現個體在快速變化的環境下,如何構建和錶達自己的身份認同?是關於在消費主義浪潮中尋找個性,還是在傳統與現代的衝突中定位自我?我甚至可以想象,書中會涉及許多當代人普遍麵臨的睏境,例如身份的焦慮、歸屬感的缺失,以及在信息洪流中辨彆真僞、尋找立足之地的努力。這本書的標題本身就充滿瞭引人入勝的懸念,讓我迫切想要翻開它,去探尋那些隱藏在城市錶麵之下的,關於時代、關於景觀、關於個體身份的深刻故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